小學德育課程中滲透地方革命文化的策略探析_第1頁
小學德育課程中滲透地方革命文化的策略探析_第2頁
小學德育課程中滲透地方革命文化的策略探析_第3頁
小學德育課程中滲透地方革命文化的策略探析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摘要】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偉大斗爭中構建的文化。將地方革命文化融入小學德育工作中,有利于德育教育方式的改革創(chuàng)新、學生文化自信的增強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弘揚。對小學德育課程中滲透地方革命文化的策略進行探析,旨在為其他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娟P鍵詞】地方革命文化;德育;沙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革命傳統(tǒng)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識灌輸,又加強情感培育,使紅色基因滲進血液、浸入心扉,引導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是新時代教師的責任與使命。地方革命文化作為中國革命文化的組成部分,富含學校德育資源。如樂于奉獻的革命精神,便是學生為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傳承紅色基因、賡續(xù)紅色血脈的學習素材。福建省三明市沙縣區(qū)(以下簡稱“沙縣”)的地方革命文化資源豐厚。1928年,在省城福州求學的沙縣夏茂籍共產黨員官錦銓等人回到家鄉(xiāng)建立了中共沙縣特別支部。這是閩西北地區(qū)的第一個黨支部。紅軍工作團在中共沙縣特別支部的配合下創(chuàng)建和擴大紅色區(qū)域,并積極籌糧籌款。由此,革命的火種在這片土地上播撒開來。目前,沙縣有若干處與革命文化相關的教育基地。鑒于此,本文將依托沙縣地方革命文化,介紹地方革命文化的教育價值,并探討地方革命文化在小學德育課程中的應用策略。一、地方革命文化的教育價值地方革命文化蘊含著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價值,具體如下[1]。一方面,有助于豐富小學德育素材。沙縣地方革命文化資源豐富多樣,且體現(xiàn)在多個方面,如有參加過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少將張廷發(fā)等革命人物的故事,也有芹山阻擊戰(zhàn)、青州阻擊戰(zhàn)、沙縣攻堅戰(zhàn)、湖源遭遇戰(zhàn)等戰(zhàn)役,還有紅軍東方軍司令部舊址興國寺、荷山中央紅軍東方軍舊址群等革命遺跡。這些均是地方革命文化教育的生動載體,也是小學德育不可或缺的資源。將相關的革命事件等有效運用到道德與法治等學科的課堂教學中,能夠讓學生在吸收學科知識的同時接受思想的熏陶和精神的洗禮,從而提高小學德育的教育質量。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學科育人效果。道德與法治學科在實施革命傳統(tǒng)教育、傳承和弘揚革命文化方面發(fā)揮著關鍵作用。沙縣地方革命文化具有諸多育人元素。利用這些育人元素,可以為學生展現(xiàn)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光輝歷程,向學生滲透革命先輩的艱苦奮斗、不怕犧牲等精神。并且,可以展現(xiàn)中共沙縣特別支部的黨員堅韌不拔、英勇無畏的品質的事跡,為新時代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傳承革命精神提供了動力。可見,介紹沙縣地方革命文化符合道德與法治學科對于德育的要求。故而,圍繞地方革命文化內容,引導學生學習革命英雄人物所具備的思想品德和精神風范,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能夠更好地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從而使道德與法治學科具有更高的育人價值[2]。二、地方革命文化在小學德育課程中的應用策略地方革命文化具有地域性,且富有魅力。在小學德育課程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善于通過多種渠道,將課程、教材、教學與地方革命文化有機整合,發(fā)揮地方革命文化在德育中的積極作用。(一)深度融合校本課程,守好德育主戰(zhàn)場校本課程既能彰顯學校的辦學特色,又能為學生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開設融合地方革命文化的校本課程,對于立德樹人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要求學校及教師做到以下三點。第一,根植現(xiàn)有教材。道德與法治作為有利于實施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課程之一,其教材內容涉及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以及與建黨、建軍、建國等有關的重大歷史事件[3]。第二,挖掘地方資源。校本課程開設要在堅持因地制宜原則的同時,與編者、教師、學生等多元主體進行對話,從不同角度進行思考,充分挖掘地方資源。近年來,沙縣出版了介紹地方革命文化的《紅色記憶·沙縣》《紅色夏茂》等書籍。目前,沙縣有多所小學將這些書籍作為校本教材。第三,融入日常課程。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教師應該樹立整體教學的理念,在深入研究校本教材的基礎上,探索地方革命文化與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之間的融合點,通過日常教學的途徑加深學生的文化認知。教師可采取展示歷史資料、播放紀錄片和口頭講述等方式,讓學生深入了解革命年代發(fā)生在沙縣的紅色故事。(二)持續(xù)優(yōu)化課堂教學,建設德育主陣地課堂教學是推動紅色文化建設的主要渠道。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以培養(yǎng)學生道德素質為核心目標,在教學中積極利用與地方革命文化相關的內容,適當增加地方革命文化占所有教學內容的比例,并從以下三個方面開展德育教育。一是提倡教師創(chuàng)新。作為陶冶學生情操的有效載體的地方革命文化資源在課堂中的融入,為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創(chuàng)新提供了契機。比如,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奪取抗日戰(zhàn)爭和人民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一課的教學難點是以抗戰(zhàn)英雄的事跡詮釋抗戰(zhàn)精神,激發(fā)學生弘揚革命精神的意愿。為此,在課堂上,教師講述關于“一顆消失65年的子彈”的故事。這則故事的主要內容是:1945年,張廷發(fā)率領太行軍區(qū)第七軍分區(qū)的戰(zhàn)士與敵人進行戰(zhàn)斗。在戰(zhàn)斗中,敵人的一顆子彈擊中了他的腿。直到張廷發(fā)的遺體于2010年被火化后,人們才看到這顆子彈。之后,教師結合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課文《小英雄雨來(節(jié)選)》,指導學生分析雨來面對敵人時的表現(xiàn),了解抗日戰(zhàn)爭的時代背景,感受中華兒女堅強不屈、浴血奮戰(zhàn)、舍生忘死的精神品質,向英雄人物學習,對“奪取抗日戰(zhàn)爭和人民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一課形成深入的理解。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每堂課上引入一兩個當?shù)氐募t色故事,可讓學生聽得認真、學得投入、悟得深刻,同時可增強地方革命文化內容的吸引力。二是鼓勵學生創(chuàng)造。在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凸顯,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形成新的認知,增強對地方革命文化的認同。比如,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上冊“我們神圣的國土”一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學會看地圖,培養(yǎng)讀圖習慣。為此,在教學前,教師要求學生在用互聯(lián)網(wǎng)搜索中國地圖和關于沙縣的行政區(qū)劃地圖的基礎上,結合彭德懷司令員等率領紅軍東方軍兩度進入沙縣的內容,讓學生在關于沙縣的行政區(qū)劃地圖上用紅筆標出3個區(qū)蘇維埃政府、27個鄉(xiāng)(村)蘇維埃政府所在的區(qū)域,再觀察中國地圖,了解中國的國土面積,同時對沙縣的地理位置形成直觀認識??梢?,教師引導學生親自動手,對教材知識點做出合理分析,通過討論得出結果,有利于為學生答疑解惑,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三是打造校園文化。校園文化可以作為學校德育教育課外延伸的內容。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要依托所在學校的環(huán)境和氛圍。學校及教師要讓學生意識到地方革命文化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地方革命文化元素蘊藏在自己身邊,需要自己善于挖掘。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應當與校園文化相融合,要求教師創(chuàng)造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為學生提供沉浸式的學習體驗。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學生可以有效激發(fā)參與的積極性,教師則可以提升德育教育實效。如,富口中心學校在校內建設了紅色教育展館。展館于每周一、周三、周五對外免費開放。展館展示了富口鎮(zhèn)各個革命時期的照片,書桌上擺放著黨史學習資料、紅色經典故事書供人們閱讀、學習。這樣的校園文化建設有利于提高師生對相關活動的參與度,讓師生在潛移默化中汲取紅色營養(yǎng),重溫革命歷史,珍惜美好生活。(三)不斷開展學習實踐,構建德育新模式從深度研學的層面來看,社會實踐是學校德育教育的拓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德育教育中應用地方革命文化時,不應局限于教材,而應帶領學生參觀當?shù)馗锩o念館、革命遺址,開啟實地研學之旅。如在夏茂文昌宮開展的研學中,師生可在紅色展廳、將軍閣、講壇仔細聆聽校外輔導員對革命先輩的生平、英雄人物的事跡的介紹,深刻地了解有關夏茂文昌宮的歷史,開闊自身的視野,感悟革命精神。從實踐活動的層面來看,因為知識源于生活,所以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授課時應該增加實踐活動的次數(shù),將綜合實踐與革命題材的內容融為一體,創(chuàng)新學生學習方式,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學習動力和學習效果。如在教學完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可親可敬的家鄉(xiāng)人”一課內容后,教師可布置綜合實踐作業(yè),讓學生在課后與家長一起參觀夏茂第一中心小學的傳薪閣,觀看有關張廷發(fā)的圖片展,從張廷發(fā)關心家鄉(xiāng)建設等表現(xiàn)中對他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形成認同,增強對家鄉(xiāng)的歸屬感[4]。從主題體驗的層面來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利用革命題材的內容實施德育教育的過程中,要注重革命傳統(tǒng)教育活動的體驗,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比如,教師組織“我當紀念館導游”“我述說照片中的故事”等實踐活動,有助于引導學生由傳統(tǒng)的機械性學習向自主活動式學習轉變,讓學生在參與活動中學習,在獲得體驗的同時有所啟發(fā)。又如,2018年4月13日下午,張廷發(fā)的親屬到張將軍的母校夏茂第一中心小學參觀。在傳薪閣,學校的兩位少先隊員為大家表演了詩朗誦。之后,學校安排一些學生向大家講解地方革命文化的相關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