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10:地理事項判讀類選擇題之荒漠化(解析版)-備戰(zhàn)2021屆高考地理二輪復習題型專練_第1頁
專題10:地理事項判讀類選擇題之荒漠化(解析版)-備戰(zhàn)2021屆高考地理二輪復習題型專練_第2頁
專題10:地理事項判讀類選擇題之荒漠化(解析版)-備戰(zhàn)2021屆高考地理二輪復習題型專練_第3頁
專題10:地理事項判讀類選擇題之荒漠化(解析版)-備戰(zhàn)2021屆高考地理二輪復習題型專練_第4頁
專題10:地理事項判讀類選擇題之荒漠化(解析版)-備戰(zhàn)2021屆高考地理二輪復習題型專練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10地理事項判讀類選擇題之荒漠化【方法指導】1.荒漠化⑴概念:發(fā)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區(qū)以及一些半濕潤地區(qū)的土地退化。⑵表現: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次生鹽漬化。我國西北地區(qū)最為突出。2.荒漠化的形成原因自然因素:①干旱的氣候條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本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脆弱性②氣候異??梢允勾嗳醯纳鷳B(tài)環(huán)境失衡,是導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人為因素:在荒漠化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人類活動常常起決定性作用。一方面來自于人口激增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壓力,另一方面則是由于人類活動不當,對土地資源、水資源的過渡使用和不合理利用。①過度樵采

②過度放牧

③過度開墾④水資源利用不當⑤工礦交通建設中不注意環(huán)保

3.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措施內容:①預防潛在荒漠化的威脅②扭轉正在發(fā)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復荒漠化土地的生產力原則:維護生態(tài)平衡與提高經濟效益相結合,治山、治水、治堿、治沙相結合重點: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風沙危害嚴重的地段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資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筑防護林體系

③調節(jié)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④采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qū)的能源問題

⑤控制人口增長【拓展練習】石漠化嚴重區(qū)域主要集中在我國巖溶地區(qū),下左圖是“巖溶地區(qū)不同時期石漠化面積變化速率圖”,右圖是“巖溶地區(qū)不同時期不同程度石漠化面積比例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1.據圖可知,我國巖溶地區(qū)近年來()A.石漠化面積有所減少,石漠化程度有所減輕B.潛在石漠化面積減小,縮減速度加快C.石漠化程度持續(xù)減輕,但重度和極重度比例變化很小D.石漠化發(fā)生率下降,耕地面積大幅增加2.我國巖溶地區(qū)石漠化面積發(fā)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天然植被得以快速恢復 B.人口壓力減輕和農村能源結構調整C.城市化發(fā)展大量占用石漠化土地 D.良好的自然條件利于林草植被的修復【答案】1.A 2.B【解析】1.據“巖溶地區(qū)不同時期石漠化面積變化速率圖”中的信息可知,石漠化面積變化速率減少,并在2011年后出現負值,說明石漠化面積有所減少,石漠化程度有所減輕,故A正確,并不是潛在石漠化面積減少,故B錯,石漠化程度持續(xù)減輕,但重度和極重度比例變化較大,比例減小,故C錯,石漠化速率下降,面積減小,也不會使耕地面積大幅增加,故D錯。故選A。2.我國巖溶地區(qū)石漠化的原因是該區(qū)域多石質山地,地勢起伏大,夏季多暴雨,降水集中,土壤疏松并且淺薄,加上人類對植被的破壞,導致水土流失,石漠化面積減小,主要是人口壓力減輕和農村能源結構調整,減少了對植被的破壞,使水土流失減弱,故B正確,該區(qū)域土層薄不利于林草植被的修復和天然植被的快速恢復,也不是城市化發(fā)展對石漠化土地的占用,故ACD錯。故選B。青藏鐵路錫北段(錫鐵山-北霍魯遜湖,圖甲)位于柴達木盆地,沿線風沙災害嚴重,且主要為就地起沙??疾煅芯堪l(fā)現青藏鐵路錫北段無法利用植物防沙,最有效的防沙措施是采用透風擋沙墻與石方格相結合的方式(圖乙)。據此完成下面小題。3.青藏鐵路錫北段無法利用植物防沙的主要原因是()A.地處盆地,多陰雨天氣,植物難以存活 B.降水稀少,蒸發(fā)旺盛,沙漠廣布C.沙漠地區(qū)人口稀少,工程量大 D.投入大,成本高,收益差4.透風擋沙墻與石方格相結合的防沙方式的優(yōu)勢主要表現在()A.擋沙墻可以減少外來風沙對路基的掩埋 B.石方格只起到降低風速的作用C.擋沙墻可以增大地面的粗糙度,削減風速 D.石方格可以固定地表沙面,防止就地起沙【答案】3.B 4.D【解析】3.由圖中材料可知,青藏鐵路錫北段位于柴達木盆地,深居高原內陸,自然環(huán)境惡劣,降水少,蒸發(fā)旺盛,沙漠廣布,植被不易成活,A錯誤,B正確。與植物防沙措施相比,石方格的工程量也很大,投入成本也很高,CD項錯誤。故選B。4.當地主要是就地起沙,擋沙墻主要減少就地風沙對路基的掩埋,A錯誤。石方格增加地面粗糙程度,既可以降低風速,也可以起到固定沙土的作用,B錯誤。擋沙墻為透風擋沙墻,對削減風速影響不大,C錯誤。石方格既可以降低風速,又可以固定表面沙土,防止就地起沙。D正確。故選D。青海湖處于我國東部季風區(qū)、西北部干旱區(qū)和西南部高寒區(qū)交匯地帶,并具有其自身的湖泊效應,區(qū)域內西北季風盛行,湖風與陸風交替出現。青海湖周邊地區(qū)分布有大量沙丘,其中湖區(qū)東岸沙島附近最為集中(如下左圖,黑色區(qū)域為水域),西岸布哈河河口三角洲也有分布(如下右圖),近年來這些沙丘面積有擴大趨勢。據此完成下面小題。5.據圖推測,影響青海湖西岸沙丘形成的因素有①西北風②湖陸風③地殼隆起④河流⑤地形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④⑤6.推測近年來青海湖邊沙丘面積不斷擴大的主要人為原因A.氣候干旱 B.過度放牧 C.過度開墾 D.水資源利用不當【答案】5.C 6.B【解析】5.西北風無法使沙丘集聚在西岸,①錯誤。地殼隆起相對較為緩慢,無法體現較短時間尺度內的地形變化,③錯誤。青海湖西岸沙丘主要形成的原因是受湖陸風的影響,河流攜帶泥沙入湖,在旱季裸露受風力影響和地形阻擋,在迎風坡堆積,C正確。故選C。6.該地地處青藏高原高寒牧區(qū),,因此沙丘面積不斷擴大主要的原因來自于人口增加導致的牧場超載、過度放牧現象,B正確。故選B。砒矽巖(如圖),因其“毒害”如砒霜而得名,主要形成于古生代和中生代。集中分布于我國鄂爾多斯高原。砒砂巖,成巖程度低;是一種松散的巖層;遇水如泥、遇風成沙;是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之一。沙棘是一種葉,果營養(yǎng)豐富的耐旱灌木,可以廣泛應用于食品、醫(yī)藥、輕工、航天、農牧造業(yè)等國民經濟領域,是砒砂巖區(qū)和荒漠化區(qū)生態(tài)治理的先鋒樹種。當地人在裸露平緩的砒砂巖區(qū)種植沙棘。據此完成下面小題。7.砒砂巖成巖程度低.主要原因在于A.風化作用強 B.成巖時間短C.上覆巖層薄 D.砂礫磨圓度差8.砒砂巖的“毒害”表現在A.含有有毒礦物 B.植被不能生長C.土壤質地黏重 D.易起沙、流失9.當地人在裸露平緩的砒砂巖區(qū)種植沙棘,可以①保持水土②增加生物多樣性③加劇土壤侵蝕④放牧牛羊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7.C 8.D 9.A【解析】7.風化作用主要發(fā)生在巖層表層,而砒砂巖整體成巖程度都較低,說明與風化作用無關,A錯誤。材料顯示其形成于古生代和中生代,成巖時間較早,B錯誤。砂礫磨圓度差不是砒砂巖成巖程度低的形成原因,D錯誤。由于上覆巖層較薄,壓力小,因此固結成巖程度低,C正確。故選C。8.根據材料可知,鄂爾多斯砒砂巖是黃河泥沙主要來源之一,遇水如泥,易被流水侵蝕,造成水土流失,且遇風成沙,易被風吹揚,形成沙塵天氣,對人類危害大,影響人體健康,因此被形容為“毒害”如砒霜,并不是因為其含有有毒礦物,A錯誤,D正確。沙棘能在該地快速繁殖,可以快速恢復生物鏈,說明其上能生長一些植被。B錯誤。該地區(qū)土壤遇水如泥,遇風成沙,土壤質地并不黏重,且與“毒害”表現無關,C錯誤。故選D。9.鄂爾多斯高原位于我國半干旱地區(qū),土地荒漠化嚴重,當地人種植沙棘有利于快速恢復地表植被,防風固沙,涵養(yǎng)水源,保持水土,從而減少水土流失(包括減少土壤侵蝕),③錯誤??梢曰謴蜕镦?,增加生物的多樣性。沙棘果、葉營養(yǎng)豐富,牲畜喜食,屬于灌木,植被恢復速度快,有利于放牧牛羊。①②④正確,A正確。故選A。古爾班通古特沙漠位于新疆準噶爾盆地中央,是中國面積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沙漠中的沙丘頂部多流沙,植被較少,而沙丘底部植被相對豐富。有專家這樣評價:“沙漠里冬季有較多積雪,春季融雪后,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特有的短命植物迅速萌芽開花。這時,沙漠里一片草綠花鮮,繁花似錦,把沙漠裝點得生機勃勃,景色充滿詩情畫意。”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0.沙丘土壤水分最豐富的季節(jié)是A.春季 B.夏季C.秋季 D.冬季11.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冬季穩(wěn)定積雪的來源是A.北冰洋的冷濕氣流 B.西北季風C.盛行西風 D.極地東風12.對該地植物特征描述正確的是A.葉片寬大,能充分進行光合作用 B.植株較矮能充分吸收地表水分C.根系不深,但側向根系發(fā)達 D.氣孔大多是晚上開放,白天關閉【答案】10.A 11.C 12.D【解析】10.據材料可知沙漠里冬季有較多積雪,春季氣溫升高,積雪融化,土壤中含水量升高,因此沙丘土壤水分最豐富的季節(jié)為春季,A正確。故選A。11.據圖可知古爾班通古特沙漠位于新疆準噶爾盆地中央,該地降水主要來自于西風帶的海洋水汽,大西洋的微弱水汽在該地西部形成降水,因此其積雪來源主要來自于盛行西風,C正確,故選C。12.該地地理環(huán)境干旱,植被葉片若寬大水分易散失,A錯誤。植株較矮且根系發(fā)達,易吸收地下水分,B錯誤。該地根系深深扎入土地內吸收水分,C錯誤。植被氣孔夜間開放進行呼吸,白天關閉防止熱量和水分的散失,D正確。故選D。風蝕坑是在地表富含沙源沉積物且具有植被覆蓋的地區(qū),以風為動力,并受人類活動等作用影響形成的地貌。下圖為青海省某縣風蝕坑形狀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3.該風蝕坑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風力強盛 B.植被破壞嚴重 C.粉沙表土深厚 D.坡度較陡14.甲處物質A.可延緩風蝕坑擴展速度 B.加速古風成沙出露地表C.逐漸堆積,變得越來越厚 D.來源于背風坡的粉沙土15.推測圖示風蝕坑可能發(fā)生的變化是A.風蝕坑不斷加深 B.風蝕坑積水成湖C.風蝕坑坡度逐漸增大 D.風蝕坑內出現流動沙丘【答案】13.B 14.A 15.D【解析】13.本小題考查風蝕坑的根本成因,同時考查學生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風力強盛是風蝕坑形成的動力因素,A錯誤;粉沙土和地表植被對古風成沙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人類破壞地表植被后,粉沙土活化,古風成沙受風力侵蝕,逐漸形成風蝕坑,B正確;粉砂土覆蓋在古風成沙之上,土層較薄,C錯誤;坡度大小對風蝕坑影響不大,D錯誤。故選B。14.本小題考查風沙物質的來源,同時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圖文信息的能力。甲處物質是重力作用下坍塌下來的粉沙土,其堆積在風蝕坑的侵蝕凹面處,部分或全面覆蓋在古風成沙上,能夠保護古風成沙暫時不被侵蝕,但隨著堆積物受風力、重力等作用被侵蝕或搬運,古風成沙再次出露地表,遭受侵蝕,故甲處物質可延緩風蝕坑的擴展。故選A。15.本小題考查外力作用對風蝕坑變化產生的影響,同時考查學生探究和論證地理問題的能力。在該區(qū)域植被不斷破壞的情況下,單一風蝕坑受風力、重力、流水等外力侵蝕會導致風蝕坑面積不斷擴大,并與周邊的風蝕坑相連,從而形成成片裸露古風成沙區(qū),古風成沙在風力作用下發(fā)生移動,風蝕坑內出現流動沙丘。在風蝕坑發(fā)展過程中,重力、風力侵蝕和堆積作用相互作用,風蝕坑的深度、坡度會出現陡緩交替的現象,A、C錯誤;該區(qū)域降水稀少,蒸發(fā)旺盛,風蝕坑內不會積水成湖,B錯誤。故選D。下圖為“七省區(qū)某種植被面積占全國該種植被總面積的比例圖”,讀圖回答下列小題。16.該植被分布區(qū)所存在最普遍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是()A.土地次生鹽堿化 B.土地沙漠化C.水土流失 D.生物多樣性銳減17.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該植被分布區(qū)屬高寒地區(qū),受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生態(tài)環(huán)境十分脆弱B.該植被分布區(qū)屬西北干旱半干旱區(qū),草場退化嚴重C.該植被分布區(qū)大部分地區(qū)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氣候較干旱D.該植被分布區(qū)由于人口稀少,所以存在的環(huán)境問題主要是自然原因形成的【答案】16.B 17.C【解析】16.據圖可知該種植被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區(qū)和青藏地區(qū),且西藏、內蒙古、新疆、青海正好是我國四大牧區(qū),可知該植被為草原。這些地區(qū)降水偏少,氣候較干旱,加上人類不合理的活動,導致當地土地沙漠化嚴重,故B正確。土地次生鹽堿化主要由于大水漫灌導致,草原植被區(qū)以畜牧業(yè)為主,灌溉農業(yè)分布少,故A錯誤。水土流失一個重要的自然條件就是降水集中且多暴雨,西北和青藏地區(qū)降水少,水土流失較少,故C錯誤。我國西北和青藏地區(qū)并未出現生物多樣性銳減的情況。故D錯誤。所以本題正確答案為B。17.該植被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區(qū)和青藏地區(qū),這些地方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區(qū)和高原山地氣候區(qū),受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生態(tài)環(huán)境十分脆弱,草場退化嚴重,故AB說法不全面,是錯誤的。西北地區(qū)和青藏地區(qū)大部分地區(qū)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氣候較干旱,故C正確。西北地區(qū)和青藏地區(qū)主要的環(huán)境問題是土地沙漠化,但形成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為原因。故D錯誤。所以本題正確答案為C。貴州省中部的安順、普定等地喀斯特地貌發(fā)育,自然條件復雜,加之人為活動干擾,石漠化問題嚴重。下表為該地區(qū)石漠化不同階段主要指標數據。據此完成下面小題。階段群落類型基巖裸露率(%)土壤總量(米3)喬灌層蓋度(%)植被高(米)原生階段頂級喬林43.788.7010.98.6初期階段次生喬林(含喬灌)29.898.3240.784.9中期階段灌木灌叢28.226.5660.751.3后期階段稀灌草坡27.35.7380.320.7末期階段稀疏灌草叢或草坡51.875.7560.050.3注:蓋度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的面積占地面的比率,土壤總量指100米2內土壤的體積。18.該地區(qū)石漠化過程中,生物量(單位面積內生物有機體的質量)減少最大的時段是()A.原生階段—初期階段 B.初期階段—中期階段C.中期階段—后期階段 D.后期階段—末期階段19.關于該地區(qū)石漠化發(fā)展過程的敘述,正確的是()A.基巖裸露率與喬灌層蓋度呈負相關 B.植被類型變化的主要原因是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