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第六單元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第16課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fā)展課時作業(yè)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頁
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第六單元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第16課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fā)展課時作業(yè)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頁
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第六單元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第16課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fā)展課時作業(yè)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頁
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第六單元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第16課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fā)展課時作業(yè)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頁
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第六單元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第16課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fā)展課時作業(yè)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1-第16課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fā)展[學業(yè)達標]1.廣東人謝公惠在其《辛亥雜憶錄》中不無感慨地說,士子們的演講和文章例有“驅除韃虜”之類的詞句,成了那個時候的“八股文章”。材料反映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A.民主共和制取代了封建帝制B.帝國主義勢力已深化內地C.國人對清廷統(tǒng)治有理性相識D.反滿成為歷史發(fā)展的潮流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學問,19世紀末20世紀初,此時處于晚清政府時期,民主共和制還未取代封建帝制,故A項錯誤;“驅除韃虜”的矛頭對準的是滿清政府,并未涉及帝國主義勢力深化內地,故B項錯誤;結合所學學問,此時的清政府已成為帝國主義勢力的“木偶”,“驅除韃虜”并未明確提出反對帝國主義的主見,并非理性相識,故C項錯誤;材料表明“驅除韃虜”成為當時的一種社會潮流,故D項正確。2.孫中山接受了維新派把民族獨立與社會變革親密聯(lián)系起來的觀念,但摒棄了其政治上君主立憲的妥協(xié)傾向。這表明孫中山()A.不留意中西思想的融合B.強調對傳統(tǒng)文化的借鑒C.缺乏對西方政治的關注D.思想具有顯明的革命性答案D解析孫中山三民主義體現(xiàn)出中西思想的融合,故A項錯誤;材料沒有反映出孫中山對傳統(tǒng)文化的借鑒,故B項錯誤;孫中山“摒棄了其政治上君主立憲的妥協(xié)傾向”,事實上反映出他對西方政治制度的關注,故C項錯誤;孫中山“摒棄了政治上君主立憲的妥協(xié)傾向”,表明其思想具有顯明的革命性,故D項正確。3.“何謂三民主義呢?簡潔地說,便是民有、民治、民享。具體地說,便是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三民主義是為人民而設的,是為人民求華蜜的?!睂O中山的這番講話強調了()A.三民主義的核心主見是民權主義B.三民主義的理論來源是天賦人權C.三民主義理論中以民為本的思想D.三民主義的前提是實現(xiàn)民族獨立答案C解析由“三民主義是為人民而設的,是為人民求華蜜的”可知孫中山強調以民為本,故C項正確。A、B、D三項材料沒有相關闡述。4.胡繩在《從鴉片斗爭到五四運動》中寫道:“同盟會的革命綱領之后,河南洛陽嵩縣的綠林英雄們爭論開了,有的人說:‘先殺洛陽知府,再殺河南巡撫,趕走北京皇帝,孫文坐了天下。我們都要當官,沒有人敢說我們是土匪啦!’”由此可見,基層同盟會會員宣揚三民主義的突出重點和弱點分別是()A.民族主義、民權主義B.民權主義、民族主義C.民族主義、民生主義D.民權主義、民生主義答案A解析“趕走北京皇帝”說明宣揚的重點是民族革命,要推翻清政府的封建統(tǒng)治;“我們都要當官”說明對政治革命的目標,即建立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的本質并不清晰。故選A項。5.(2024·陜西學業(yè)水平測試)孫中山強調:“凡為國民皆同等以有參政權。大總統(tǒng)由國民公舉,議會以國民公舉之議員構成之,制定中華民國憲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边@段講話時間應在()A.1894年B.1905年C.1912年D.1924年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孫中山三民主義中的民權主義思想。據(jù)材料中“大總統(tǒng)由國民公舉,議會以國民公舉之議員構成之……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可推斷,民國還沒成立。綜上可知,講話時間應在1905~1911年,故選B項。6.1924年3、4月間,孫中山在廣州國立高等師范學校,就民權主義發(fā)表了一系列演講。他認為民權應包括選舉權、罷免權、創(chuàng)制權和復決權四個方面。其說明的本質目的在于()A.建立真正意義的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B.實踐美國的民有、民治、民享思想C.在中國境內實現(xiàn)各民族一律同等D.真正實現(xiàn)民主權利為一般平民所共有答案D解析據(jù)材料“1924年……民權應包括選舉權、罷免權、創(chuàng)制權和復決權”并結合所學學問可知,當時孫中山將舊三民主義發(fā)展為新三民主義,其中“民權主義”主見民主權利為一般平民所共有,故D項正確。建立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屬于舊三民主義內容,A項錯誤;美國的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只是孫中山思想的來源之一,不是孫中山的本質目的,B項錯誤;實現(xiàn)各民族一律同等屬于民族主義的內容,C項錯誤。7.(2024·浙江高考)孫中山指出:“歐美社會之禍,伏之數(shù)十年,及今而后發(fā)見(現(xiàn))之,又不能使之遽去。吾國治民生主義者,發(fā)達最先,睹其禍害于未萌,誠可舉政治革命、社會革命畢其功于一役?!边@里的“社會革命”是指()A.“驅除韃虜”B.“復原中華”C.“創(chuàng)立民國”D.“平均地權”答案D解析依據(jù)材料“吾國治民生主義者,發(fā)達最先,睹其禍害于未萌,誠可舉政治革命、社會革命畢其功于一役”,結合所學學問可知,民生主義即社會革命,對應于十六字政治綱領中的“平均地權”,故D項正確。8.(2024·四川資陽模擬)國民黨“一大”上,孫中山先生說:“至共產(chǎn)主義之實行,并非創(chuàng)自俄國,我國數(shù)十年前,洪秀全在太平天國已經(jīng)實行(“圣庫制度”),且其功效較俄國尤大。”孫中山對“圣庫制度”的相識表明()A.俄國道路不適合中國國情B.“聯(lián)俄”未必要全盤學習俄國C.共產(chǎn)主義和“圣庫制度”一脈相承D.民生主義是對“圣庫制度”的補充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學問,國民黨“一大”提出“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nóng)工”,由向歐美學習轉為向俄國學習,故A項錯誤;依據(jù)材料“洪秀全在太平天國已經(jīng)實行(‘圣庫制度’),且其功效較俄國尤大”體現(xiàn)了孫中山并未完全學習俄國,故B項正確;依據(jù)題意,孫中山是在與共產(chǎn)主義的對比中談“圣庫制度”,并非一脈相承的關系,故C項錯誤;題目中牽涉的是共產(chǎn)主義與“圣庫制度”的對比,并未牽涉民生主義,故D項錯誤。9.(2024·浙江嘉興期末)1924年5月1日,廣州工人代表大會召開,孫中山親到大會演講。他指出:工人“要廢除中外不同等的條約,便可以做全國人的指導,作國民的先鋒”。對這一情景的正確解讀是()A.新三民主義為其奠定思想基礎B.它是北伐斗爭成功進軍的產(chǎn)物C.工人階級自此登上了歷史舞臺D.孫中山已完全接納了中共綱領答案A解析據(jù)材料“1924年5月1日,廣州工人代表大會召開,孫中山……工人……便可以做全國人的指導,作國民的先鋒”并結合所學學問可知,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后,國民黨確立了“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nóng)工”的三大政策,促進革命運動的快速發(fā)展,故A項正確。北伐斗爭起先于1926年,故B項錯誤;五四運動后工人階級登上歷史政治舞臺,故C項錯誤;孫中山代表資產(chǎn)階級的利益,不行能完全接納中共綱領,故D項錯誤。10.(2024·江蘇鹽城期末)1924年孫中山就土地問題指出:“假如我們沒有預備,就仿效俄國的急進方法,把全部的田地立刻拿來充公,分給農(nóng)夫,那些小地主肯定是起來抗拒的”。這表明他主見()A.完全放棄仿效俄國閱歷B.實行核定地價政策C.謹慎實施“耕者有其田”D.維護封建地主利益答案C解析材料中孫中山反對“沒有預備,就仿效俄國的急進方法”,并不是主見完全放棄仿效俄國閱歷,故A項錯誤;孫中山反對立刻沒收地主土地分給農(nóng)夫,與核定地價政策無關,故B項錯誤;孫中山反對立刻沒收地主土地分給農(nóng)夫,主見謹慎實施“耕者有其田”,故C項正確;孫中山的主見是為了避開“小地主……起來抗拒”,并非維護封建地主利益,故D項錯誤。[等級提升]11.(2024·深圳寶安調研)1894年11月,興中會在檀香山成立,其宗旨“驅除韃虜,復原中國”的“中國”主要是指漢族。1895年2月,香港興中會成立,其宗旨改為“驅除韃虜,復原中華”,“中華”不僅包含漢族,也包括其他少數(shù)民族。這一改變反映了()A.三民主義思想已經(jīng)成熟B.孫中山民族思想實現(xiàn)新的超越C.明確的反帝反封建綱領D.各族人民抗拒滿清統(tǒng)治的愿望答案B解析三民主義提出于1905年,且“驅除韃虜,復原中華”僅體現(xiàn)孫中山的民族思想,故A項錯誤;從“‘中國’主要是指漢族”到“‘中華’不僅包含漢族,也包括其他少數(shù)民族”可知孫中山的民族思想實現(xiàn)了新的突破,故B項正確;材料中并未提及反帝主見,故C項錯誤;從“中國”到“中華”的轉變只是表明孫中山個人民族觀的改變,故D項錯誤。12.(2024·廣東深圳一模)孫中山認為,共和是中國政治之精髓,先哲之遺業(yè);人們所共尊的堯、舜、禹三代就是“天下為公”的自治共和時代,共和制度是中國政治的古老傳統(tǒng)。據(jù)此可知,孫中山意在()A.批判封建君主專制制度B.剖析民主共和制度的實質C.為民權主義找尋歷史依據(jù)D.繼承和發(fā)展儒家傳統(tǒng)文化答案C解析材料未體現(xiàn)批判君主專制制度,故A項錯誤;材料未涉及民主共和的實質,故B項錯誤;依據(jù)“先哲之遺業(yè)”“是中國政治的古老傳統(tǒng)”可知孫中山認為民主共和是政治傳統(tǒng),意在為其民權主義找尋歷史依據(jù),故C項正確;孫中山意在為他的民權主義找尋歷史依據(jù),并非繼承發(fā)展儒家文化,故D項錯誤。13.(2024·浙江溫州期末)“假如不用國家的力氣來經(jīng)營,任由中國私人或者外國商人來經(jīng)營,將來的結果,也不過是私人的資本發(fā)達,也要生出大富階級的不平均。”這反映出孫中山()A.實行平均安排的思想B.殲滅私人資本的思想C.發(fā)展國家資本的思想D.實行社會主義的思想答案C解析孫中山意在縮小貧富差距,緩和社會沖突,而非實行平均安排,故A項錯誤;B項不符合史實,故解除;由材料“假如不用國家的力氣來經(jīng)營,任由中國私人或者外國商人來經(jīng)營,將來的結果,也不過是私人的資本發(fā)達”可知孫中山強調發(fā)展國家資本,縮小貧富差距,故C項正確;孫中山代表的是資產(chǎn)階級的利益,故D項錯誤。14.(2024·鄂東南省級示范中學聯(lián)盟期中)1927年11月,宋慶齡、鄧演達等發(fā)表《對中國及世界革命民眾宣言》稱:“農(nóng)夫必能于最近與城市之革命勢力重新聯(lián)合”,“(將來)政權主要駕馭在工農(nóng)為中心的平民群眾手上,其經(jīng)濟建設必超越資本主義之毒害向社會主義前進”。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三民主義留意工農(nóng)運動的發(fā)展B.社會主義革命成為社會普遍共識C.“工農(nóng)武裝割據(jù)”理論影響巨大D.部分國民黨人仍弘揚新三民主義答案D解析三民主義是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據(jù)材料“1927年11月”可知此時辛亥革命已經(jīng)發(fā)生,故A項錯誤;材料“宋慶齡、鄧演達等”可知是國民黨左派的相識而不是社會普遍相識,故B項錯誤;“工農(nóng)武裝割據(jù)”理論是毛澤東提出的而不是“宋慶齡、鄧演達”,故C項錯誤;材料“宋慶齡、鄧演達”是國民黨左派,材料“農(nóng)夫必能于最近與城市之革命勢力重新聯(lián)合”體現(xiàn)了新三民主義扶助農(nóng)工的思想,故D項正確。15.(2024·江蘇鹽城期中)孫中山主見:“共產(chǎn)主義是民生的志向,民生主義是共產(chǎn)的實行,所以兩種主義沒有什么分別,要分別的還是在方法。這種把以后漲高的地價收歸眾人公有的方法,才是國民黨所主見的平均地權,才是民生主義?!边@表明孫中山的民生主義()A.以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為奮斗目標B.與中共民主革命綱領相識一樣C.并沒有超出民主主義的范疇D.通過平均財寶來保障民眾生活答案C解析孫中山是資產(chǎn)階級的領袖,目標不是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故A項錯誤;孫中山的民生主義是現(xiàn)有地價歸原主全部,增漲地價歸國家全部,由國民共享,與中共的民主革命綱領不一樣,故B項錯誤;孫中山的民生主義沒有觸動封建土地全部制,因此沒有超出民主主義的范疇,故C項正確;孫中山的民生主義不是平均財寶,故D項錯誤。1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一)驅除韃虜。今之滿洲,……乘中國多事,長驅入關,滅我中國,據(jù)我政府,迫我漢人為其奴隸……滿政府窮兇極惡,今已貫盈。義師所指,覆彼政府,還我主權。……(二)復原中華。中國者,中國人之中國;中國之政治,中國人任之。驅除韃虜之后,光復我民族的國家?!?906年《軍政府宣言》材料二一、凡革命以前全部滿政府與各國締結之條約,民國均認為有效,至于條約期滿為止。其締結于革命起事以后者,則否?!?、凡革命以前滿政府所讓與各國國家或各國個人種種之權利,民國亦照舊敬重之,其在革命軍興以后者,則否?!?912年孫中山《宣告各友邦書》材料三一切不同等條約,如外人租借地、領事裁判權、外人管理關稅權以及外人在中國境內行使一切政治的權力侵擾中國主權者,皆當取消,重訂雙方同等、互尊主權之條約。——1924年《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1)據(jù)材料一說明孫中山當時的民族主義的宗旨是什么?這種看法有何局限和失誤?(2)據(jù)材料二、三說明孫中山對帝國主義列強的看法有何區(qū)分。影響孫中山產(chǎn)生區(qū)分的主要歷史因素是什么?(3)依據(jù)以上材料,從三民主義的改變中你得出怎樣的相識?答案(1)宗旨:推翻清政府統(tǒng)治,光復漢民族國家。局限:此時孫中山的民族主義還沒有提到反對帝國主義。失誤:把國內的民族沖突、民族問題與外國侵略的界限混淆,把滿族排斥在“中國”之外。(2)區(qū)分:辛亥革命時期孫中山承認帝國主義在中國已取得的特權,承認不同等條約;1924年他則明確提出修改不同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