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冰防滑瀝青路面設計與施工技術規(guī)程_第1頁
抗冰防滑瀝青路面設計與施工技術規(guī)程_第2頁
抗冰防滑瀝青路面設計與施工技術規(guī)程_第3頁
抗冰防滑瀝青路面設計與施工技術規(guī)程_第4頁
抗冰防滑瀝青路面設計與施工技術規(guī)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抗冰防滑瀝青路面設計與施工技術規(guī)程Liaoningprovinceiceantiskidasphaltpavementdesignandconstructiontechnologyprocedures61.0.1為保證低冰點瀝青路面的工程質量,特制訂本標準。1.0.2本標準適用于各等級公路、城市道路新建、改擴建和養(yǎng)護工程。1.0.3低冰點瀝青路面設計與施工必須符合國家環(huán)境和生態(tài)保護的規(guī)定。1.0.4低冰點路面主要適用于降雪地區(qū)。1.0.5低冰點瀝青路面設計與施工除應符合本標準外,尚應符合國家頒布現(xiàn)行有關標準、規(guī)范的規(guī)定。特殊地質條件和地區(qū)的低冰點瀝青路面,可根據(jù)實際情況,制定補充規(guī)定。7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對于本指南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版)適用于本文件。JT/T973路用非氯有機融雪劑JTGE20公路工程瀝青及瀝青混合料試驗規(guī)程JTGF40公路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guī)范JTGE42公路工程集料試驗規(guī)程JTG3450公路路基路面現(xiàn)場測試規(guī)程JT/T1210.2公路瀝青混合料用融冰雪材料第2部分:鹽化物材料JTGD50公路瀝青路面設計規(guī)范JTGH10公路養(yǎng)護技術規(guī)范CJJ1城鎮(zhèn)道路施工與質量驗收規(guī)范CJJ169城鎮(zhèn)道路路面設計規(guī)范CJJ36城鎮(zhèn)道路養(yǎng)護技術規(guī)范CJJ2城市橋梁工程施工與質量驗收規(guī)范83術語、符號和定義3.1術語3.1.2低冰點填料nti-icingfiller以冰點下降劑、憎水劑等材料經物理與化學混合而制成的具有抗凝冰及降低冰-路界面粘結強度功能的粉末狀材料。3.1.3無機類低冰點填料inorganicanti-icingfiller以氯化鈉或氯化鈣等無機鹵鹽化學物質為有效成分的低冰點填料。3.1.4有機類低冰點填料organicanti-icingfiller以有機酸根離子等有機鹽類化學物質為有效成分的低冰點填料。3.1.5低冰點含砂霧封層材料anti-icingsealcoatwithsand以低冰點填料、乳化瀝青為主要成分的霧封層材料與砂組成的混合料。3.1.6低冰點微表處材料anti-icingmicro-surfacing用具有一定級配的石屑或砂、填料(低冰點填料、水泥、石灰、粉煤灰、石粉等)與聚合物改性乳化瀝青、外摻劑和水,按一定比例拌制成流動型混合料。3.1.7低冰點超薄磨耗層材料anti-icingsuperthinwearingcourse以瀝青、石料、低冰點填料等材料拌和而成的用于超薄磨耗層的瀝青混合料。3.1.8低冰點瀝青混合料anti-icingasphaltmixture以瀝青、石料、低冰點填料等材料拌和而成的混合料。3.1.9融冰率meltingicerate將一定質量的冰放置于瀝青混合料試件表面,在一定低溫條件下靜置一定時間后冰轉化為水損失的質量占原冰質量的百分比。3.1.109耐熱性指數(shù)heattoleranceindex高溫作用與常溫作用下低冰點填料水溶液濃度差的差值。3.1.11路面冰點freezingpointofpavement路面內水的凝固點。3.1.12鹽分釋出量saltreleaseamount將直徑為101.6mm的標準低冰點瀝青混合料馬歇爾試件浸入1000ml蒸餾水中,分別測試浸入10分鐘與24小時后液體的鹽分濃度,以二者差值計算試件的鹽分釋出量。3.1.13吸濕率moistureabsorption將直徑為101.6mm的標準低冰點瀝青混合料馬歇爾試件,在105℃±5℃恒溫干燥2h,稱重后,直接放置于恒溫恒濕箱中25℃、85%相對濕度條件下保溫24h,再次稱重,計算試件的吸濕率。3.1.14冰-路界面粘結力bondforceoficeroadinterface通過拉伸試驗測試得出的冰和瀝青混合料表面粘接的最大破壞力。3.2符號和定義AIF—低冰點填料IAIF—無機類低冰點填料OAIF—有機類低冰點填料AAM—低冰點瀝青混合料C—溶液離子濃度A—接觸面積PA—噴灑型陰離子乳化瀝青PC—噴灑型陽離子乳化瀝青FS—粘結強度HTIc—耐熱性指數(shù)Cb—b實驗條件下溶液鹽離子濃度FP—冰點ΔC—溶液鹽離子濃度差SBR—苯乙烯-丁二烯橡膠(丁苯橡膠)之略語MIR—融冰率4原材料4.1一般規(guī)定4.1.1低冰點瀝青混合料使用的各種材料運至現(xiàn)場后必須取樣進行檢驗,經第三方行業(yè)檢測機構評定合格后方可使用,不得以供應商提供的檢測報告或商檢報告代替現(xiàn)場檢測。4.1.2低冰點瀝青路面集料選擇應經過嚴格的料源調查,料源質量應符合使用與環(huán)保要求,若料源質量不符合要求,應通過適當處理使其滿足相關要求后使用。4.1.3集料粒徑規(guī)格以方孔篩為準。不同料源、品種、規(guī)格的集料不得混雜堆放。4.1.4低冰點填料應存放于干燥、獨立、潔凈處,避免低冰點填料由于吸濕作用等導致自身相關性能下降。4.2集料集料應符合CJJ1-2008規(guī)范8.1.7條相關規(guī)定,以上規(guī)范如有更新則遵照最新版本執(zhí)行。4.3低冰點填料瀝青路面用低冰點填料必須經行業(yè)檢測機構產品認證,低冰點填料的原料應干燥、潔凈,能自由地從礦粉倉流出,其質量應符合表4.3-1~4.3-2的相關要求。表4.3-1無機類低冰點填料質量要求——%%—%%%%——表4.3-2有機類低冰點填料質量要求——%—%%%%——4.4瀝青、穩(wěn)定劑及填料道路瀝青、乳化瀝青、纖維穩(wěn)定劑及填料均應符合CJJ1-2008規(guī)范8.1.7條相關規(guī)定,以上規(guī)范如有更新版本則遵照新版本執(zhí)行。5熱拌低冰點瀝青混合料5.1一般規(guī)定5.1.1熱拌低冰點瀝青混合料適用于各種等級公路、城市道路的瀝青路面,不宜采用OGFC等大空隙的瀝青混合料,宜采用SMA、AC等密實級配瀝青混合料。5.1.2熱拌低冰點瀝青混合料應滿足表面功能需求,便于施工,不易離析。熱拌低冰點瀝青混合料的施工應與其下承層連續(xù)施工,并緊密連接成為整體。5.1.3熱拌低冰點瀝青混合料的壓實度,針對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應不小于96%,針對次干路、支路、巷路等應不小于95%。5.1.4熱拌低冰點瀝青混合料的設計厚度應根據(jù)所用集料的公稱最大粒徑確定。針對密集配低冰點瀝青混合料,設計厚度應不小于集料公稱最大粒徑的2.5~3倍;針對瑪蹄脂低冰點瀝青混合料,設計厚度應不小于集料公稱最大粒徑的2~2.5倍。5.1.5熱拌AC類低冰點瀝青混合料中低冰點填料用量不宜小于礦料總質量的4%,熱拌SMA類低冰點瀝青混合料中低冰點填料用量不宜小于礦料總質量的4%,且不宜大于礦料總質量的50%。5.1.6熱拌低冰點瀝青混合料的生產應配備獨立的低冰點填料添加倉,以實現(xiàn)低冰點填料的準確計量,保證材料的質量穩(wěn)定。5.1.7熱拌低冰點瀝青混合料種類按集料公稱最大粒徑、礦料級配、空隙率劃分,分類見表5.1.7。表5.1.7熱拌低冰點瀝青混合料種類AC-16AC-13AC-10AC-5———5.1.8符合CJJ1-2008規(guī)范8.2.1~8.2.3、8.5.1條相關規(guī)定。5.2路面結構組合5.2.1低冰點瀝青路面的基層類型可選擇無機結合料穩(wěn)定類基層、瀝青穩(wěn)定類基層和粒料類基層。5.2.2低冰點瀝青路面結構組合可按表5.2.2選擇。表5.2.2低冰點瀝青路面結構組合重中輕√√√×√√√√√√√√××√××√√√××√×√√×√√××√×5.3材料規(guī)格及技術要求5.3.1本規(guī)范采用馬歇爾試驗配合比設計方法,熱拌低冰點瀝青混合料馬歇爾技術要求應符合表5.3.1-1~5.3.1-2的規(guī)定,并有良好的施工性能。當采用其他方法設計瀝青混合料時,應按本規(guī)范規(guī)定進行馬歇爾試驗及各項配合比設計檢驗,并報告不同設計方法的試驗結果。表5.3.1-1密級配低冰點瀝青混凝土馬歇爾試驗技術標準345表5.3.1-2SMA低冰點混合料馬歇爾試驗技術標準粗集料骨架間隙率VCAmax,不大于5.3.2熱拌低冰點瀝青混凝土在進行配合比設計時,需要在配合比設計的基礎上按下列方面進行低冰點瀝青混合料抗冰融雪性能的檢驗。不符合要求的低冰點瀝青混合料,須更換材料或重新進行配合比設計。a)必須在規(guī)定的試驗條件下進行低冰點瀝青混合料冰點試驗,并符合表5.3.2-1的要求,試驗方法見附錄B。氣候分區(qū)參見JTGF40規(guī)范附錄A執(zhí)行。表5.3.2-1低冰點瀝青混合料冰點技術要求℃b)必須在規(guī)定的試驗條件下進行低冰點瀝青混合料抗冰融雪能力試驗,并符合表5.3.2-2的要求,試驗方法見附錄A、附錄C、附錄E。表5.3.2-2低冰點瀝青混合料抗冰融雪能力技術要求%%5.3.3必須在規(guī)定的試驗條件下進行低冰點瀝青混凝土長效性的試驗,并符合表5.3.3的要表5.3.3低冰點瀝青混合料長效性技術要求5.3.4對于公稱最大粒徑大于或等于9.5mm,且小于16.0mm的低冰點瀝青混合料(含AC類、SMA類),需在配合比設計的基礎上按下列步驟進行高溫性能檢驗,技術要求見表5.3.4。氣候分區(qū)參見JTGF40規(guī)范附錄A執(zhí)行。表5.3.4低冰點瀝青混合料高溫性能技術要求5.3.5對于低冰點瀝青混合料,需在配合比設計的基礎上進行水穩(wěn)定性檢驗,并滿足表5.3.5-1~表5.3.5-2的技術要求。a)在規(guī)定的試驗條件下進行低冰點瀝青混合料高溫動水沖刷實驗,并符合表5.3.5-1的要求。表5.3.5-1低冰點瀝青混合料高溫動水沖刷技術要求%%b)必須在規(guī)定的試驗條件下進行低冰點瀝青混合料水穩(wěn)定性檢驗,并符合表5.3.5-2的要求。表5.3.5-2低冰點瀝青混合料水穩(wěn)定性技術要求5.3.6宜對公稱最大粒徑大于或等于9.5mm,且小于16.0mm的低冰點瀝青混合料(含AC類、SMA類)在規(guī)定試驗條件下進行低溫彎曲試驗,測定破壞應變,其破壞應變宜不小于表5.3.6的技術要求。表5.3.6低冰點瀝青混合料低溫性能技術要求5.4低冰點瀝青混合料配合比設計5.4.1低冰點瀝青混合料必須在對同類道路配合比設計和使用情況調研的基礎上,充分借鑒成功的經驗,選用符合要求的材料,進行配合比設計。5.4.2低冰點瀝青混合料的礦料級配應符合工程設計規(guī)定的級配范圍,宜以表5.4.2-1~表5.4.2-2作為工程設計級配范圍。表5.4.2-1AC類瀝青混合料礦料級配范圍AC-10AC-13AC-16____________4~84~8表5.4.2-2SMA類混合料礦料級配范圍______5.5低冰點瀝青混合料的拌制與儲存5.5.1拌和裝置配備及其技術要求低冰點瀝青混合料必須在瀝青拌和廠(場、站)采用間歇式拌和機械拌制,其技術指標應符合下列要求:a)總拌和能力滿足施工進度要求。拌和機除塵設備完好,能達到環(huán)保要求。b)冷料倉的數(shù)量滿足配合比需要,通常不宜少于5~6個。具有添加纖維、消石灰等外摻劑的設備。c)熱拌低冰點瀝青混合料的生產應配備獨立的低冰點填料投放裝置,以實現(xiàn)低冰點填料的單獨投放,精確計量。d)低冰點填料應與礦料同時投放,以實現(xiàn)低冰點填料與礦料充分拌和均勻。e)間歇式拌和機必須配備計算機設備,拌和過程中逐盤采集,并打印各個傳感器測定的材料用量和瀝青混合料拌和量、拌和溫度等各種參數(shù),每個臺班結束時打印出一個臺班的統(tǒng)計量,以便于進行瀝青混合料生產質量及鋪筑厚度的總量檢驗,總量檢驗的數(shù)據(jù)有異常波動時,應立即停止生產,分析原因。f)拌和機的礦粉倉應配備振動裝置以防止礦粉起拱。添加消石灰、水泥等外摻劑時,宜增加粉料倉,也可由專用管線和螺旋升送器直接加入拌和鍋。g)低冰點瀝青混合料拌和時間較傳統(tǒng)瀝青混合料的拌和時間應適當延長3~5秒。h)間歇式拌和機的振動篩規(guī)格應與礦料規(guī)格相匹配,最大篩孔宜略大于混合料的最大粒徑,其余篩的設置應考慮混合料的級配穩(wěn)定,并盡量使熱料倉大體均衡,不同級配混合料必須配置不同的篩孔組合。5.5.2低冰點瀝青混合料拌合溫度的控制低冰點瀝青混合料的拌合溫度控制要求應符合CJJ1-2008規(guī)范8.2.5條。5.5.3低冰點瀝青混合料的儲存低冰點瀝青混合料的儲存要求應符合CJJ1-2008規(guī)范8.2.10條。5.6低冰點瀝青混合料的運輸?shù)捅c瀝青混合料的運輸應符合CJJ1-2008規(guī)范8.2.12~8.2.13條。5.7低冰點瀝青混合料的攤鋪與壓實5.7.1攤鋪機與壓實工藝相關要求低冰點瀝青混合料攤鋪機的配備要求、操作與運行要求以及攤鋪溫度的控制要求應符合CJJ1-2008規(guī)范8.2.14條。低冰點瀝青混合料的壓實過程中,碾壓輪在碾壓過程中應保持清潔,有混合料沾輪應立即清除,且不得向碾壓輪噴水,對碾壓輪可涂刷油性隔離劑或防粘結劑,但嚴禁刷柴油。其余壓實工藝與基本要求應符合CJJ1-2008規(guī)范8.2.15~8.2.18條。5.7.2壓實溫度的控制a)低冰點瀝青混合料的施工溫度采用具有金屬探測針的插入式數(shù)顯溫度計測量。表面溫度可采用表面接觸式溫度計測定。當采用紅外線溫度計測量表面溫度時,應進行標定。其壓實溫度應符合表5.7.2-1~5.7.2-2要求。表5.7.2-1熱拌瀝青混合料的壓實溫度(℃)表5.7.2-2改性瀝青混合料的正常施工溫度范圍(℃)b)SMA混合料的施工溫度應視纖維品種和數(shù)量、礦粉用量的不同,在改性瀝青混合料的基礎上作適當提高。c)在不產生嚴重推移和裂縫的前提下,初壓、復壓、終壓都應在盡可能高的溫度下進行。同時不得在低溫狀況下作反復碾壓,使石料棱角磨損、壓碎,破壞集料嵌擠。5.8開放交通及其他5.8.1道路開放交通條件低冰點瀝青路面應待攤鋪層完全自然冷卻,混合料表面溫度低于50°C后,方可開放交通。盡量避免灑水冷卻降低混合料溫度。5.8.2雨季施工要求低冰點瀝青混合料雨季施工要求應符合CJJ1-2008規(guī)范17.2.9條。5.8.3其他注意事項鋪筑好的低冰點瀝青混合料在正式開放交通前,應嚴格控制相關鋪筑路段的交通流量,做好保護,保持整潔,不得造成污染,嚴禁在瀝青層上堆放施工產生的土或雜物,嚴禁在已鋪瀝青層上制作水泥砂漿。5.9施工質量管理5.9.1施工過程質量控制應用于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等市政道路、廣場及人行道等路段的低冰點瀝青混合料施工過程質量控制要求應符合CJJ1-2008規(guī)范8.5.1、12.2及13.4條。5.9.2施工過程低冰點填料質量控制在低冰點瀝青混合料生產過程中,必須按照表5.9.2規(guī)定的檢查項目與頻度,對低冰點填料進行抽樣試驗,其質量應符合本規(guī)范規(guī)定的技術要求。每個檢查項目的平行試驗次數(shù)或一次試驗的試樣數(shù)必須按相關試驗規(guī)程的規(guī)定執(zhí)行,并以平均值評價是否合格。表5.9.2施工過程低冰點填料質量檢查的項目與頻度—322條2注:1.針對非濱海環(huán)境的潮濕地區(qū),儲存階段的低冰點填料含水率應2.針對濱海潮濕地區(qū),儲存階段的低冰點填料氟離子含量、含水5.9.3施工過程低冰點瀝青混合料質量控制施工過程取樣進行低冰點瀝青混合料的相對融冰化雪性能試驗,測定冰點、融冰率、鹽分釋出量、冰-路界面粘結強度、前五日累計釋放量、高溫動水沖刷后殘留穩(wěn)定度比、毛體積相對密度變化率,計算合格率。表5.9.3熱拌低冰點瀝青混合料的頻度和質量要求6低冰點瀝青路面含砂霧封層6.1一般規(guī)定6.1.1低冰點含砂霧封層具有快速高效除冰雪功能,可提高在役路面融冰化雪能力;適用于表面有松散麻面、滲水、瀝青老化且抗滑性能較好的瀝青路面,但不適用于由酸性巖石、鵝卵石等破碎集料鋪筑的瀝青路面,其適用的各等級公路路況水平應符合表6.1.1的規(guī)定。表6.1.1低冰點含砂霧封層適用的各等級公路路況水平—6.1.2低冰點含砂霧封層施工前,原路面上的坑洞、大于3mm的裂縫以及原路面接縫不規(guī)則處等可能影響低冰點含砂霧封層施工質量的地方均須進行預處理。6.2低冰點含砂霧封層材料設計6.2.1對低冰點含砂霧封層混合料組成應進行設計,并按現(xiàn)行《公路瀝青路面養(yǎng)護技術規(guī)范》(JTG5142-2019)附錄B.4~B.6試驗方法進行使用性能檢驗。6.2.2在進行材料組成設計時,應在最后一步將低冰點填料直接加入到拌和均勻的含砂霧封層混合料中,并攪拌均勻,低冰點填料的添加比例一般為膠結料質量的15%~30%。6.2.3在進行材料組成設計時,應在配合比設計的基礎上對低冰點含砂霧封層混合料融冰雪性能進行檢驗,其融冰雪性能應符合表6.2.3的規(guī)定。表6.2.3低冰點含砂霧封層混合料融冰雪性能要求℃%%6.3低冰點含砂霧封層施工養(yǎng)護6.3.1施工準備低冰點含砂霧封層施工前的準備工作參考JTG5142-2019中的8.1.5條和8.2.6條,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低冰點填料應在現(xiàn)場施工前分兩次緩慢添加到已攪拌均勻的含砂霧封層材料中,摻入的同時應對材料進行拌和,并保證低冰點填料不四處飛散。低冰點填料添加完成后,應將材料攪拌至均勻一致、無結塊、不成團,保證低冰點填料均勻分散。b)低冰點含砂霧封層應采用具有精確計量系統(tǒng)的專用灑布機噴灑施工,嚴格控制噴灑量,并確保噴灑的均勻性和準確性。c)施工前應檢查低冰點含砂霧封層材料的穩(wěn)定性情況、供應量和運輸堆放的情況,且產品質量須經檢驗符合要求后方可使用。d)施工前應備齊灑布機和輔助工具,并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tài)。e)現(xiàn)場應設專人管理交通,施工地段應按有關規(guī)定,設置明顯的道路施工標志進行封道,并控制車流量或進行交通管制?,F(xiàn)場應設專人管理安全,嚴格按有關規(guī)范設置安全防護設施,施工人員須穿反光背心。6.3.2灑布量的確定低冰點含砂霧封層混合料的灑布量應根據(jù)原路面技術狀況、表面致密程度、粗糙度大小、路面滲水、松散麻面情況合理確定,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表面致密、輕微滲水、輕度松散麻面的路面,可減少低冰點含砂霧封層混合料的灑布量,并采用單層灑布,其灑布量應為0.9~1.2kg/m2。b)表面粗糙、較重滲水、空隙率較大、重度松散麻面且貧油的路面,應增加低冰點含砂霧封層混合料的灑布量,并采用雙層灑布,其灑布量應為1.2~1.8kg/m2,其中第一層灑布量為0.7~1.0kg/m2,待第一層材料干透后可進行第二層的噴灑,第二層灑布量為0.5~0.8kg/m2。6.3.3灑布與涂刷低冰點含砂霧封層灑布與涂刷的基本要求參考JTG5142-2019中的8.2.5條,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施工前須將低冰點含砂霧封層材料攪拌均勻,并確保無沉淀現(xiàn)象存在。b)如有少量沉淀存在時,需通過適當?shù)倪^濾轉注入灑布車內進行噴灑。c)噴灑時,應及時調整灑布車的灑布速度及噴灑量,一車噴灑結束后,如實際用量與設計用量差超過5~10%,則應及時調查原因,重新調整灑布量。6.3.4養(yǎng)護與開放交通低冰點含砂霧封層養(yǎng)護與開放交通的基本條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低冰點含砂霧封層的養(yǎng)生時間應根據(jù)材料的品種和氣候條件確定,未干燥成型前嚴禁車輛和行人通行,待干燥后方可開放交通。b)低冰點含砂霧封層材料早期養(yǎng)護時間應給予最少6~8小時,待材料固化不粘手、手按壓無印記時方可開放交通;當氣候條件不滿足時,可適當延長開放交通時間。6.4施工質量管理與驗收6.4.1施工過程的質量控制低冰點含砂霧封層施工中應對其混合料和現(xiàn)場質量進行抽樣檢測,檢測項目、質量要求、檢測頻率及檢測方法應符合表6.4.1的規(guī)定。表6.4.1低冰點含砂霧封層施工過程控制要求6.4.2交工驗收階段的質量檢查與驗收低冰點含砂霧封層施工的工程驗收標準應符合表6.4.2的規(guī)定。表6.4.2低冰點含砂霧封層施工的工程驗收標準7低冰點瀝青路面微表處7.1一般規(guī)定7.1.1低冰點微表處可以用于:a)高速公路,一級及二級公路瀝青路面的預防性養(yǎng)護罩面和瀝青路面的車轍修復,以及水泥混凝土路面、水泥混凝土橋面、水泥混凝土隧道道面罩面。b)新建或改擴建高速公路,一級及二級公路,城市快速路、主干路及次干路的瀝青路面、水泥混凝土橋面的表面磨耗層。7.1.2根據(jù)路面損壞狀況、路面平整度、使用時間等因素,確定瀝青路面預防性養(yǎng)護時機,其適用的各等級公路路況水平應符合表7.1.2的規(guī)定。表7.1.2低冰點微表處適用的各等級公路路況水平7.1.3低冰點微表處施工前,應對原路面進行檢查。原路面須有足夠的結構強度達到預養(yǎng)護的要求,達不到要求的需根據(jù)具體情況選擇其它合適的方法作補強處理。7.1.4根據(jù)需要,低冰點微表處可以單層鋪筑,也可以雙層鋪筑。7.2低冰點微表處材料設計7.2.1礦料級配范圍低冰點微表處混合料按礦料公稱最大粒徑的不同,可分為MS-2型和MS-3型。MS-2型低冰點微表處,公稱最大粒徑為4.75mm,適用于中等交通量高速公路,一、二級公路的罩面;MS-3型低冰點微表處,公稱最大粒徑為9.5mm,適用于高速公路、一級公路的罩面和車轍填充。低冰點微表處混合料的礦料級配范圍應符合表7.2.1的規(guī)定。表7.2.1低冰點微表處混合料的礦料級配范圍—7.2.2材料組成比例確定低冰點微表處類型后,根據(jù)使用要求選擇材料的具體用量。單層低冰點微表處材料用量范圍應符合表7.2.2的規(guī)定。表7.2.2單層低冰點微表處混合料各組成材料的通常用量范圍%%%%7.2.3混合料使用性能要求低冰點微表處混合料的使用性能應符合表7.2.3的規(guī)定,低冰點微表處施工前應由具有檢測資質的試驗室進行驗證性復核,并出具復核報告。表7.2.3低冰點微表處混合料的使用性能要求≥2.0a≤450bc不用于車轍填充的低冰點微表處混合料,7.2.4混合料配合比設計低冰點微表處混合料的配合比設計按下列步驟進行:a)根據(jù)選擇的級配類型,按表7.2.1確定礦料的級配范圍,初選3個級配,計算各種集料的配合比例,使合成級配在要求的級配范圍內。b)根據(jù)以往的經驗初選改性乳化瀝青、填料、水和添加劑用量,進行拌和試驗和粘聚力試驗。拌和試驗的試驗溫度應考慮最高施工溫度,粘聚力試驗的試驗溫度應考慮施工中可能遇到的最低溫度。低冰點填料應在添加改性乳化瀝青和水之前直接加入到礦料中,并攪拌均勻。c)根據(jù)上述試驗結果和稀漿混合料的外觀狀態(tài),確定1個混合料配方,按表7.2.3規(guī)定檢驗稀漿混合料的技術性能。如不符合要求,適當調整各種材料的配合比例再試驗,直至符合要求為止。d)當設計人員經驗不足時,可改變選定配方的油石比(以0.3%為間隔,取5個不同的油石比按照表7.2.3的要求重復試驗,并分別將不同油石比的1h濕輪磨耗值及粘附砂量繪制成圖7.2.4所示的關系曲線。以1h濕輪磨耗值接近表7.2.3中要求的油石比作為最小油石比Pbmin,粘附砂量接近表7.2.3中要求的油石比作為最大油石比Pbmax,得出油石比的可選擇范圍Pbmin~Pbmax。在油石比的可選范圍內選擇適宜的油石比,使得在該油石比情況下混合料的各項技術指標均可以滿足表7.2.3的要求。對低冰點微表處混合料,以所選擇的油石比檢驗混合料的浸水6d濕輪磨耗指標,用于車轍填充的增加檢驗負荷車輪試驗的寬度變化率指標,不符合要求時調整油石比重新試驗,直至符合要求為止。600400200可選范圍可選范圍600400200PbminPPbminPbmax磨耗值粘附砂量圖7.2.4(油石比與磨耗值及粘附沙量關系曲線)e)根據(jù)配合比設計試驗結果,在充分考慮原路面狀況、氣候及交通因素等的基礎上綜合確定混合料配合比。7.2.5混合料融冰雪性能在進行材料組成設計時,應在配合比設計的基礎上對低冰點微表處混合料融冰雪性能進行檢驗,其融冰雪性能應符合表7.2.5的規(guī)定。表7.2.5低冰點微表處混合料融冰雪性能要求℃%%7.3低冰點微表處材料施工養(yǎng)護7.3.1施工準備低冰點微表處施工前的施工準備工作參考JTG5142-2019中的8.1.5條和8.3.6條,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原路面為瀝青路面時,一般不需噴灑粘層油。原路面為非瀝青路面,宜預先噴灑粘層油。b)在有監(jiān)理在場的情況下,對材料和施工機具進行施工前的檢查并對施工機具進行標定,通過攤鋪車的標定,得出攤鋪車各料門開度或泵的設定等與各材料出料量的關系曲線,出具標定報告。c)集料摻配不宜采用裝載機進行,而應選用具有儲料、計量和摻配功能的配料設備完d)低冰點微表處施工前,應設置明顯的道路施工標志進行封道,并控制車流量或進行交通管制。7.3.2施工要求低冰點微表處的施工要求參考JTG5142-2019中的8.3.7~8.3.9條、8.4.8條和8.4.11條,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在起點處放置寬度大于1.5m的鐵皮,將裝好料的攤鋪機開至施工起點,對準控制線,將攤鋪槽放在鐵皮上,使其周圍與原路面貼緊。b)根據(jù)施工配合比和現(xiàn)場集料含水率,按比例輸出集料、填料、水、添加劑和改性乳化瀝青,進行拌和。c)拌和好的混合料流入攤鋪槽,當混合料注滿攤鋪槽容積的1/2以上時,開動攤鋪機均速前進。d)攤鋪速度宜為15m/min~30m/min,保持混合料攤鋪量和攪拌量基本一致。攤鋪槽中混合料的體積宜為攤鋪槽容積的1/2~2/3。e)當攤鋪機內任意一種材料將用完時,應關閉所有輸送材料的閥門,使攪拌器中的混合料攪拌完,并送入攤鋪槽攤鋪完后,攤鋪機停止前進,提起攤鋪槽,將攤鋪機移出施工點,清洗攪拌器、攤鋪槽和刮板。7.3.3養(yǎng)護與開放交通低冰點微表處養(yǎng)護與開放交通的基本條件應符合JTG5142-2019中8.3.10條的規(guī)定,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由于現(xiàn)場情況和氣象條件不同,低冰點微表處混合料的固化時間也不同,所以養(yǎng)生時間要根據(jù)當時混合料硬化的程度,用目測及手指觸感判斷固化程度。b)施工完成的低冰點微表處開放交通時間在完工后一般不宜少于2h,但鋪裝體內的乳液完全破乳穩(wěn)定的時間,隨交通條件和氣象條件有所不同,需要1周左右。7.4施工質量管理與驗收7.4.1施工過程的質量控制低冰點微表處施工中應對稀漿混合料和現(xiàn)場質量進行抽樣檢測,檢測項目、質量要求、檢測頻率及檢測方法應符合表7.4.1的規(guī)定。表7.4.1低冰點微表處施工過程控制要求任一30m長度范圍內的水平波動不得7.4.2交工驗收階段的質量檢查與驗收低冰點微表處施工的工程驗收標準應符合表7.4.2的規(guī)定。表7.4.2低冰點微表處施工的工程驗收標準能注:抗滑性能僅針對高速公路及一級公路要求,橫向力系數(shù)由建設8低冰點瀝青路面超薄磨耗層材料8.1一般規(guī)定8.1.1低冰點超薄磨耗層可以用于:a)新建或改擴建高速公路,一、二級公路的瀝青路面,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的瀝青路面,以及水泥混凝土路面、水泥混凝土橋面。b)高等級瀝青或水泥路面的預防性養(yǎng)護、高速公路輕微病害的矯正性養(yǎng)護。c)根據(jù)路面損壞狀況、路面平整度、使用時間等因素,確定瀝青路面預防性養(yǎng)護時機,其適用的各等級公路路況水平應符合表8.1.1的規(guī)定。表8.1.1增加城市道路路況水平表格8.1.2低冰點超薄磨耗層施工前,應對原路面進行檢查。原路面須有足夠的結構強度達到預養(yǎng)護的要求,達不到要求的須根據(jù)具體情況選擇其它合適的方法作補強處理。8.2低冰點超薄磨耗層材料設計8.2.1礦料級配范圍低冰點超薄磨耗層的礦料級配類型可采用骨架—密實型級配(SMA)和密實—懸浮型級配(ACSMA-10和AC-10的礦料級配范圍應符合《公路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guī)范》(JTGF40)的有關規(guī)定,SMA-5/AC-5的礦料級配范圍應符合表8.2.1-1的規(guī)定。表8.2.1-1SMA-5/AC-5礦料級配范圍8.2.2材料組成比例確定低冰點超薄磨耗層類型后,根據(jù)使用要求選擇材料的具體用量,材料用量范圍應符合表8.2.2的規(guī)定。表8.2.2低冰點超薄磨耗層混合料各組成材料的通常用量范圍%%8.2.3混合料使用性能要求低冰點超薄磨耗層混合料的使用性能應符合表8.2.3的規(guī)定。表8.2.3低冰點超薄磨耗層混合料技術要求φ101.6mm×63.5mm次%%—%%次%%8.2.4混合料融冰雪性能低冰點超薄磨耗層混合料的融雪性能應符合表8.2.4的規(guī)定。表8.2.4低冰點超薄磨耗層混合料融冰雪性能要求℃%%8.3低冰點超薄磨耗層材料施工養(yǎng)護8.3.1施工準備低冰點超薄磨耗層施工前的施工準備工作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原路面的坑槽、龜裂等病害應按設計要求修復。b)原路面結構強度不足,應認真分析影響因素,由基層引起的強度不足可采用開挖換填、注漿加固等方法補強:由面層引起的強度不足可采用銑刨回填的方法補強。c)原路面平整度不符合要求,應分析平整度衰減原因,基層沉陷引起的可采用開挖換填等方法處理、面層引起的可采用銑刨回填的方法處理。d)原路面裂縫應根據(jù)裂縫類型按設計要求銑刨處理。e)施工前,應對原路而進行徹底清理,清除浮土、泥土、碎屑及可見水分等。8.3.2施工要求低冰點超薄磨耗層的施工要求參考JTGF40中的相關規(guī)定和JTG5142-2019中的9.2.7~9.2.8條。8.3.3養(yǎng)護與開放交通低冰點超薄磨耗層養(yǎng)護與開放交通的基本條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處于邊通車邊施工環(huán)境時,應在施工前按相關規(guī)定取得道路封閉施工的許可,做好公示公告、封閉交通,安排好交通疏導指揮人員。b)鋪筑好的路面應做好保護,防止礦料、油料和雜物散落在鋪筑完的瀝青層面上。c)應在路面溫度50℃以下時開放交通盡量避免灑水冷卻等人為干預降低路面溫度。8.4施工質量管理與驗收8.4.1施工過程的質量控制低冰點超薄磨耗層施工應對混合料和現(xiàn)場質量進行抽樣檢測,檢測項目、質量要求、檢查頻率及檢測方法應符合表8.4.1。表8.4.1低冰點超薄磨耗層施工過程控制要求路對應規(guī)范名稱對應規(guī)范名稱測對應規(guī)范名稱 算———— —算—對應規(guī)范名稱對應規(guī)范名稱對應規(guī)范名稱對應規(guī)范名稱8.4.2交工驗收階段的質量檢查與驗收低冰點超薄磨耗層施工的工程驗收標準應符合表8.4.2的規(guī)定。表8.4.2低冰點超薄磨耗層施工的工程驗收標準附錄A(規(guī)范性)冰-路界面粘結力試驗方法A.1儀器與材料本試驗需要下列儀器:(1)冰-路界面粘結力測試裝置,其構成如圖A.1所示。a)裝置構成示意圖b)測試環(huán)境箱圖A.1冰-路界面粘結力測試系統(tǒng)(1)連接螺桿;2下部雙向十字鉸;3不同角度的加載螺紋孔;(3-1~3-6為不同加載角度的加載螺紋孔);4基盤支撐桿;5下基盤;6瀝青混合料試件;7頂絲(固定試件用);8上蓋;9上部軸頭;10上部雙向十字鉸。(2)MTS試驗系統(tǒng)。(3)天平:感量1g。(4)環(huán)境箱:控溫精度為±0.1℃。A.2試驗方法與步驟(1)為保證測試時試樣始終處于軸向受拉狀態(tài)以減小實驗誤差,設置單向鉸提供任意方向的微小移動。(2)裝置上蓋與下基盤拼接形成完整的圓環(huán),在圓環(huán)不同位置對稱設有通心圓孔,實現(xiàn)對冰-瀝青路面界面的多角度加載。(3)中間部分用于固定瀝青混合料試樣(直徑為100mm,可由旋轉壓實法制作其四周開有三個圓孔,可旋進螺釘對試樣進行固定。在螺釘和試樣間墊上薄錫片以減小應力集中。(4)下基盤為直徑10cm,高3cm的圓形淺槽,往其中注入定量的100g水,并與瀝青混合料試樣下表面緊密接觸,然后在環(huán)境箱中靜置12h,以模擬冬季路表的結冰過程。(5)測試時荷載的施加和數(shù)據(jù)的采集可由MTS試驗系統(tǒng)完成,加載速率為20mm/min,加載直至冰和試樣的粘結界面完全破壞,記錄破壞時的力即為冰-路界面粘結力。A.3結果整理同一試樣至少平行試驗3次,按試驗數(shù)據(jù)處理相關規(guī)定,取其平均值作為試驗結果。(規(guī)范性)低冰點瀝青混合料冰點試驗方法B.1儀器和材料試驗儀器和材料要求如下:a)低溫溫控箱:精度±2℃;b)拉拔試驗儀;c)海綿塊若干:體積為40mm×40mm×40mm,吸飽水后增加質量為50g±5g;d)環(huán)氧樹脂;e)橡皮泥密封材料;f)洗耳球;g)潔凈水。B.2試件準備按照JTGE20中的T07032輪碾法成型300mm×300mm×50mm試件,切割成100mm×100mm×50mm若干試塊,在室溫晾干24h后備用;每個溫度需要2個試塊進行平行試驗。應在試件成型后48h內完成試驗。B.3初定冰點試驗方法與步驟(1)按照B.2準備試塊。(2)將吸飽水的海綿放在試塊表面上,一并放入低溫溫控箱中,設定-5℃,恒溫4h。使用人力將海綿與試塊分離,記錄海綿從試塊表面分離的難易程度。(3)每次降低2.5℃~5℃,重復(2)過程,直至達到海綿與試塊表面能夠分離(以用手拿起海綿輕微抖動至海綿與試塊分離為準)的最低溫度,以此溫度作為初定冰點值(記為B.4確定冰點試驗方法與步驟(1)按照B.2準備試塊。(2)將拉拔試驗儀的拉拔壓頭(端面直徑30mm)表面清理干凈,用環(huán)氧樹脂將3mm~5mm厚的無紡布粘在拉拔壓頭上,放置2h以上使環(huán)氧樹脂固化。(3)在試塊中間位置用橡皮泥密封材料圍成直徑約35mm的圓形區(qū)域,用洗耳球向內滴水,滴水量以剛好浸沒圓形區(qū)域試件的表面構造深度,且以表面無自由水為度。(4)將粘有無紡布的壓頭浸泡在水中,待無紡布充分吸水后迅速置于試塊表面圓形區(qū)域內(不要用力按壓壓頭并立即將壓頭及試塊一起放入已達到試驗溫度(T±1℃)的溫控箱中,恒溫4h。(5)以13mm/min±1mm/min速度進行拉拔試驗,測定破壞時的最大拉力,并計算黏結強度。計算兩個試塊的黏結強度算術平均值。若平均值小于0.1MPa,T為此摻加鹽化物混合料的冰點;若平均值大于0.1MPa,依次升高設定溫度1℃~2℃,重復(2)~(5)步驟,直至黏結強度小于0.1MPa,取0.1MPa對應的溫度作為摻加鹽化物混合料的冰點。(規(guī)范性)氯離子含量試驗方法C.1儀器與材料試驗儀器和材料要求如下:a)烘箱:能恒溫105℃±5℃;b)恒溫水?。耗芎銣?3℃±2℃;c)天平:量程200g,感量0.01g;d)帶塞磨口瓶:1L;e)三角瓶:300mL;f)移液管:50mL和1mL;g)量筒:250mL;h)滴定管:10mL或25mL,精度0.1mL;i)容量瓶:500mL;j)1000mL燒杯、濾紙、搪瓷盤、毛刷等;k)0.1mol/L硝酸銀標準溶液;l)5%鉻酸鉀指示劑溶液;m)蒸餾水或去離子水。C.2試驗方法與步驟(1)取代表性樣品在研缽中研成粉末,取0.075mm篩下試樣拌勻、縮分至約50g,置于105℃±5℃烘箱內烘干至恒重,室溫冷卻后備用。(2)稱取試樣10g,準確至0.1g。將試蒸餾水(或去離子水注入磨口瓶、蓋上塞子,搖動一次后,放置2h。然后持續(xù)搖動溶液至氯鹽充分溶解。再靜置20h,將磨口瓶上部已澄清的溶液過濾;用移液管吸取1mL濾液注入到三角瓶中,然后用移液管注入23℃±2℃的50mL蒸餾水(或去離子水再加入鉻酸鉀指示劑3mL,用硝酸銀標準溶液滴定至呈現(xiàn)磚紅色為終點。記錄消耗的硝酸銀標準溶液的毫升數(shù),準確至0.1mL。C.3結果計算與評定(1)按式(C-1)計算氯離子含量,準確至0.1%:Qf=(C×V×0.0355×200)/m×100%(C-1)式中:Qf——氯離子含量;C——硝酸銀標準溶液的濃度,單位為0.1摩爾每升(0.1mol/LV——樣品滴定時消耗的硝酸銀標準溶液的體積,單位為毫升(mLm——試樣質量,單位為克(g)。(2)取兩次試驗結果的算術平均值作為氯離子含量試驗結果,準確至0.1%。附錄D(規(guī)范性)耐熱性指數(shù)試驗方法D.1儀器與材料試驗儀器和材料要求如下:a)液態(tài)鹽分濃度計:量程0%~20%,分辨率0.1%;b)恒溫水?。耗芎銣?3℃±2℃;c)燒杯:容積為1800mL;d)烘箱:能恒溫105℃±5℃和210℃±5℃;e)天平:量程200g,感量0.01g;f)蒸餾水或去離子水。D.2試驗方法與步驟(1)取代表性樣品50g,置于105℃±5℃烘箱內烘干至恒重,放于干燥器內冷卻至室溫備用。(2)稱取10g±0.01g試樣一份,置于已預熱至210℃加減5℃烘箱中恒溫1h,并觀察記錄試樣狀態(tài)變化。然后放入干燥器內冷卻至室溫。(3)將干燥冷卻的試樣移入燒杯中,再注入23℃±2℃的200mL蒸餾水,用玻璃棒攪拌2min。靜置2h后,用液體鹽分濃度計測定溶液鹽分濃度;靜置24h后再次測定溶液鹽分濃度。每個時間點測定3次,取3次測定結果的算術平均值作為該時間點的鹽分濃度。(4)再稱取10g±0.01g試樣一份,直接按照(3)測定靜置2h與24h的溶液鹽分濃度。D.3結果計算(1)按式(D-1)計算210℃加熱試樣的溶液鹽分濃度差,準確至0.1。ΔC’=C’24-C’2(D-1)式中:ΔC’——210℃加熱試樣的溶液鹽分濃度差,單位為百分比(%C’24——210℃加熱試樣靜置24h后溶液鹽分濃度值,單位為百分比(%C’2——210℃加熱試樣靜置2h后溶液鹽分濃度值,單位為百分比(%)。(2)按式(D-2)計算未加熱試樣的溶液鹽分濃度差,準確至0.01。ΔC=C24-C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