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答司馬諫議書》課件+統(tǒng)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下冊_第1頁
15.2《答司馬諫議書》課件+統(tǒng)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下冊_第2頁
15.2《答司馬諫議書》課件+統(tǒng)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下冊_第3頁
15.2《答司馬諫議書》課件+統(tǒng)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下冊_第4頁
15.2《答司馬諫議書》課件+統(tǒng)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私下里,他們是同氣相求、私交甚厚的知己好友;官場上,他們是剛正不阿、敢作敢為的鐵腕能臣。他們都懷有立身行道,輔世養(yǎng)民的政治抱負,但他們卻在政治立場上卻是所操之術(shù)多異,和而不同。革新和守舊的差異,使他們代表了不同的政治立場。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頂級文學家王安石和頂級史學家司馬光在行政治國方面的一次交鋒,進一步領略王安石的論辯風采。導—王安石和司馬光

王安石1、了解王安石與司馬光的相關常識,把握寫作背景。2、誦讀課文,分類歸納文言文基礎知識。3、掌握這篇駁論文章的反駁方法及語言特色。4、學習作者不畏責難、矢志變法的決心,體會對國家大事的擔當精神。教學目標“答”即“答復、回復”之意?!爸G議”指的是“諫議大夫”這個官職,司馬光當時任諫議大夫?!皶笔枪糯囊环N文體,就是書信的意思?!按鹚抉R諫議書”即“回復諫議大夫司馬光的信”。解

題《答

司馬諫議

書》王安石走近人物革新派:王安石VS守舊派:司馬光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仁宗時期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權(quán),改變宋朝積貧積弱的局面,推行富國強兵政策。神宗時期,兩次出任宰相,堅持推行變法,史稱“王安石變法”,被列寧稱為“中國11世紀偉大的改革家”。后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郁然病逝于鐘山,贈太傅,獲謚文,故世稱王文公,也稱王荊公(曾封荊國公)。(1021—1086)作者簡介他曾隨父親宦游大江南北,有機會接觸社會上的勞苦階層,對當時日益尖銳的社會矛盾有所了解,很早就立下“矯世變俗”的雄心壯志。王安石為人剛正,意志堅強,議事敢于堅持己見,不隨聲附和。他身居宰相高位,仍清廉自守。就連他的政敵司馬光,也不得不承認王安石道德品行高。因其極為固執(zhí),不允許任何人反對他,人稱“拗相公”。天變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醢彩白兎ň瘛?/p>

王安石變法變法觸動了誰的利益?詳解變法全過程!【王安石變法】第六期_嗶哩嗶哩_bilibili必要性:積貧積弱。軍費開支龐大,官僚機構(gòu)臃腫,贈送遼、西夏歲幣,政費繁多。百姓因豪強兼并、高利貸盤剝、賦稅徭役加重而奮起反抗。因循守舊、選官不當、治官不嚴、擇將無能等各大弊病。

王安石變法均輸法——專門設置一個“總發(fā)運使”常平倉法——青苗法:“農(nóng)業(yè)貸”,把錢借給農(nóng)民,使其度過兇荒歲月。最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好處:1.救濟百姓,減輕負擔(高利貸沒有那么嚴重了)2.抑制土地兼并3.增加財政收入

雖然此次變法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充實了政府財政,提高了國防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對封建地主階級和大商人的非法漁利行為進行了打擊和限制。

但是,變法在推行的過程中由于部分舉措的不合時宜和實際執(zhí)行中的不良運作,使得百姓的利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害,加之新法觸動了大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元豐八年,因變法的最大支持者宋神宗的去世,變法也最終失敗。

變法之弊

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學家,他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在詩、詞、散文等方面都有獨特的成就。王安石的詩文多為揭露時弊、反映社會矛盾之作,體現(xiàn)了他的政治主張和抱負。

在文學上也主張革新,積極參加歐陽修倡導的北宋詩文革新運動,反對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風,他主張為文應“有補于世”“以適用為本”。詩歌遒勁清新,散文雄健剛勁。著有《臨川先生文集》。主要作品散文《傷仲永》《讀〈孟嘗君傳〉》《游褒禪山記》詩歌《泊船瓜洲》《登飛來峰》《書湖陰先生壁二首》文集《臨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登飛來峰

宋·王安石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司馬光(1019年-1086年)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字君實,號迂叟,陜州夏縣(今山西)涑(sù)水鄉(xiāng)人,世稱涑水先生。

宋神宗時,因反對王安石變法,離開朝廷十五年。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主持編纂了中國最大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知識拓展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實,號迂叟,陜州夏縣涑水鄉(xiāng)(今山西省夏縣)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自稱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之后代。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進士及第,累遷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反對王安石變法,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元佑元年(1086年),去世,追贈太師、溫國公,謚號文正。名列"元佑黨人",配享宋哲宗廟廷,圖形昭勛閣;從祀于孔廟,稱"先儒司馬子";從祀歷代帝王廟。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范。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王安石和司馬光,既是朋友又是政敵,兩人的政治主張針鋒相對,彼此都認為對方的執(zhí)政方針荒謬至極。

王安石大權(quán)在握,皇帝詢問他對司馬光的看法,王安石大加贊賞,稱司馬光為“國之棟梁”,對他的人品、能力、文學造詣都給了很高的評價。正因為如此,雖然司馬光失去了皇帝的信任,但是并沒有因為大權(quán)旁落而陷入悲慘的境地,從而得以從容地“退江湖之遠”,吟詩作賦,錦衣玉食。司馬光王安石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實,號迂叟,陜州夏縣涑水鄉(xiāng)(今山西省夏縣)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自稱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之后代。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進士及第,累遷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反對王安石變法,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元佑元年(1086年),去世,追贈太師、溫國公,謚號文正。名列"元佑黨人",配享宋哲宗廟廷,圖形昭勛閣;從祀于孔廟,稱"先儒司馬子";從祀歷代帝王廟。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范。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神宗死后,司馬光擔任宰相?;实墼儐査抉R光對王安石的評價時,司馬光說:“王安石嫉惡如仇,胸懷坦蕩,忠心耿耿?!被实壅f了一句話“卿等皆君子也!”1086年,王安石去世。司馬光預感到王安石身后,可能會遭受世俗的鄙薄和小人的凌辱。他立即抱病作書,告訴右相呂公著:“介甫文章節(jié)義,過人之處甚多...方矯其失,革其弊,不幸介甫謝世,反復之徒必詆毀百端,光意以謂朝廷宜優(yōu)加厚禮,以振起浮薄之風。”

司馬光對王安石的評價甚為怡當、王安石的文章在氣勢上常人所不能及,所發(fā)議論多帶鋒芒、無平庸之氣。朝廷根據(jù)司馬光的建議,追贈王安石為太傅,贈謚號為“文”。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實,號迂叟,陜州夏縣涑水鄉(xiāng)(今山西省夏縣)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自稱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之后代。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進士及第,累遷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反對王安石變法,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元佑元年(1086年),去世,追贈太師、溫國公,謚號文正。名列"元佑黨人",配享宋哲宗廟廷,圖形昭勛閣;從祀于孔廟,稱"先儒司馬子";從祀歷代帝王廟。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范。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罢场迸c“諍友”王安石-變法司馬光-罷黜新法北宋中期,社會矛盾尖銳。宋神宗任命王安石實行變法。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馬光多次致書王安石,要求罷黜新法,恢復舊制。王安石讀了司馬光的第一封信,頗不高興,出于禮節(jié),只回了一封短信,沒有就司馬光的意見作實質(zhì)性答復。司馬光心有不甘,又寫了第二封信,進一步闡明變法的不當之處,其意仍在說教。王安石接信后,又回了封信,就司馬光第一封信作了較為具體的答復,這就是后來聞名于世的《答司馬諫議書》。寫作背景強聒(guō)鹵莽(lǔmǎng)見恕(shù)拒諫(jiàn)怨謗(bàng)

難壬人(nànrén)

不恤(xù)盤庚(gēng)

胥怨(xū)

度義而后動(dúo)

會晤(wù)初讀正音研讀第一段

某啟: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shù)多異故也。某:草稿中用以指代本人名字承蒙您賜教,指來信私下交往常常持方法、主張緣故部編版高一必修下第八單元《答司馬諫議書》課件(共40張PPT)第一段翻譯判斷句文化常識古代常用謙稱鄙人:本義指居于郊野之人。古人常用來謙稱自己,表示地位不高,見識淺陋。臣:古人對自己的謙稱,表示自謙,多有君臣關系在內(nèi)。仆:仆即奴仆,下對上、幼對長自稱奴仆,借以表示對對方的敬重。晚生:舊時對前輩稱己的謙辭。不肖:不肖原指子不似其父那樣賢能,故男子在其父母死后多借以自稱,表示謙恭。不才:不才即沒有才能,故借以自稱,以示謙恭。不敏:古人稱自己不聰明,不敏捷。在下:古時坐席,尊長在上座,所以自稱在下。

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覆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勉強解釋被理解,“見”表被動同“辯”,分辯又考慮看待,對待書信往返簡慢草率;鹵,同“魯”詳細希望原諒或許,可能回復1.第一段交代了什么內(nèi)容?寫信的原因和目的。2.王安石為什么要寫這封信?

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覆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司馬光反復來信,對王安石變法橫加指責,所以王安石寫此信要詳加解釋,為自己辯解。思3.從第一段中來看,王安石給司馬光回信時使用的措辭有何特點?①措辭彬彬有禮:蒙教,上報,見恕……②語調(diào)含蓄委婉:強聒,不宜鹵莽,冀君實或見恕也③暗藏鋒芒:終必不蒙見察、不復4.體現(xiàn)了王安石什么樣的形象?王安石:有禮節(jié)、有風度、有風骨的政治家形象思5.這樣一位有禮節(jié)、有風度的王安石卻與司馬光“每議事不合”,原因是什么?兩人“所操之術(shù)多異故也”。6.“所操之術(shù)多異故也”中的“術(shù)”指什么?治國之道、政治主張思研讀第二段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發(fā)語詞名稱和實際特別辯明根本道理教導我招致怨恨毀謗部編版高一必修下第八單元《答司馬諫議書》課件(共40張PPT)第二段翻譯侵犯了官員的職權(quán)生事擾民與民爭利拒不接受反對意見某則以謂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認為君主修正議訂相關部門不算是施行古代圣賢之君整理財政批駁排斥善于巧言獻媚,不行正道的人本來預先狀后認為君主修正議訂相關部門不算是施行古代圣賢之君整理財政批駁狀后1.第二段交代了什么內(nèi)容?逐一反駁司馬光對自己實施新法弊端的指責。2.司馬光是如何指責王安石的?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3.作者認為判斷是非的原則是什么?思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名實相符是辯別是非的原則)名實之辯

名實之辯是中國哲學史和邏輯思想史上對名實關系的研究和爭論。

名正則言順而事行。但站在不同立場,對同樣一樣事就會有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看法。名:名稱;形式實:實際內(nèi)容在《答司馬諫議書》中:名:司馬光給新法冠上的罪名實:王安石變法的實際內(nèi)容(性質(zhì))司馬光王安石侵官增設新官,侵奪原來官吏的職權(quán)生事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擾民征利設法生財,與民爭利拒諫朝中有反對的意見,拒不接受對于司馬光的指責王安石如何辯駁?以致天下怨謗也“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侵官授之于有司修之于朝廷受命于人主生事以興利除弊舉先王之政征利為天下理財拒諫難壬人辟邪說司馬光王安石天下怨謗固前知其如此也怨誹之多,4、對于司馬光的指責王安石如何辯駁?言辭攻擊指責非難

完美防守守中有攻5、思考:第二段中王安石的辯駁有何特點?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以謂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5、思考:第二段中王安石的辯駁有何特點?②抓住問題實質(zhì),從大處高處著眼。(在駁斥的同時指責司馬光忤逆“人主”旨意,違背“先王”之政,不愿為天下興利除弊,將司馬光置于壬人邪說代言人的難堪境地)①思路清楚、邏輯明晰。③言辭銳利,氣勢逼人,鋒芒畢露。(不為侵官/不為生事/不為征利/不為拒諫/固前知其如此)研讀第三段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得過且過顧念、憂慮附和世俗向眾人獻媚討好思量、考慮那么形容聲勢浩大或兇猛相怨,指百姓對上位者的怨恨不僅計劃緣故考慮適宜認為正確值得反悔的地方第三段翻譯形作動美德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責備油膏和雨露,這里指“施恩惠”的意思。應當?shù)谝粋€“事”:動詞,辦(事)前人創(chuàng)立的老規(guī)矩知道,這里是“領教”的意思。名作動名作動1、從文中看,王安石為什么要進行這場變法?“習于茍且”人士大夫“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上“欲變此”2、實施變法時出現(xiàn)了怎樣的情形?司馬光認為原因是什么?“怨謗”天下眾“洶洶然”變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諫”造成的3.最后王安石說:“某知罪矣”,這是王安石在向司馬光道歉認錯嗎?堅持變法,義無反顧?!岸攘x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薄吧夏擞兇耍巢涣繑持姽?,欲出力助上以抗之?!薄叭缭唤袢债斠磺胁皇率?,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毖凶x第四段無由會晤,不任區(qū)區(qū)向往之至。沒有緣由不勝小,謙辭,指區(qū)區(qū)之心結(jié)尾:書信常規(guī)的結(jié)束語,不失贈答之禮。沒有機會見面,內(nèi)心實在仰慕到極點。部編版高一必修下第八單元《答司馬諫議書》課件(共40張PPT)部編版高一必修下第八單元《答司馬諫議書》課件(共40張PPT)第四段翻譯沒有緣由不勝小,謙辭,指區(qū)區(qū)之心語氣由強硬轉(zhuǎn)為緩和一、交代寫信的原因和目的二、駁斥謬論

解釋原因四、書信常規(guī)的結(jié)尾駁“侵官”駁“生事”駁“征利”駁“拒諫”受命于人主議修于朝廷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辟邪說難壬人為天下理財三、指出保守派思想根源,表達自己堅持改革,絕不為流言所動的決心。答司馬諫議書結(jié)構(gòu)梳理駁論過程1、中心論點:反駁論敵指責變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諫”2、論據(jù):理論論據(jù):事實論據(jù):①名實相符的原則①新法的實際情況

②盤庚遷殷書信體

駁論文

效果:使反駁建立在堅實的理論、實際原則基礎之上3、論證方法:

①道理論證②舉例論證行文思路作為“11世紀的改革家”,王安石在本文中體現(xiàn)了他怎樣的非凡政治膽略?深刻地洞察力:習于茍且不恤國事堅如磐石的決心:寡不敵眾助上抗之兼容并包的氣度:直面質(zhì)疑一一解釋非凡的膽略:迎難而上負重前行一二三四那為何又會受到反對聲?初衷是好的,但只是止步于理論弊端:1.實際增加了百姓負擔。如拿到青苗錢需要賄賂官吏。2.強行攤派青苗錢,導致人怨天怒官吏的政績考核,官吏為了政績不得不把青苗錢強行攤派給百姓。實際上官吏更希望把青苗錢攤派給一個富戶,而不是放給那些真正需要求助的百姓,原因是這些富戶能保證在期限之內(nèi)歸還,而百姓歸還不起的話會影響到政績。但問題是,富戶并不需要青苗錢,官府強行攤派給他們只是讓他們白白向官府支付利息。3.連續(xù)災傷,朝廷無力解決熙寧六年(1073年)的那場旱災就是這種情況,從熙寧六年(1073年)至次年三月連續(xù)十個月沒下雨,大量借了青苗錢的百姓連續(xù)兩年無力歸還,債臺高筑,被朝廷逼債,最終出現(xiàn)賣祖產(chǎn)流落街頭的情況。究竟是青苗法的問題還是官吏的問題?時隔十五年,67歲的司馬光回到了開封。他進京這一天,萬人空巷,場面堪比一線明星演唱會。司馬光可能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