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必修下冊文言文跟蹤訓練(二)_第1頁
高中語文必修下冊文言文跟蹤訓練(二)_第2頁
高中語文必修下冊文言文跟蹤訓練(二)_第3頁
高中語文必修下冊文言文跟蹤訓練(二)_第4頁
高中語文必修下冊文言文跟蹤訓練(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中語文必修下冊文言文跟蹤訓練(二)

(《諫逐客書》《與妻書》《促織》《諫太宗十思梳》《大司馬諫議書》《阿房宮賦》《六國論》)

一、諫逐客書

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①遂散六國之從:

②四君卻客而不內:

③而陛下說之,何也?:

④西蜀丹青不為采:

⑤則是宛珠之簪、傅磯之珥:

2、指出下列加點字的文言現(xiàn)象并解釋:

①至今治強:

*

②雙取由余于戎:

③迎并巴蜀:

④使之四面事泰:

⑤使之西面事?秦:

⑥尊食諸侯:

⑦娛心意、說耳目者:

⑧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供耳目者:

⑨故能明其德:

⑩卻賓客以業(yè)諸侯:

?

?罩公室:

3、重點加點文言詞釋義

①啰以為過矣:

②竊以為迎矣:

③修風易俗:

④舉地千里:

⑤您三川之地:

⑥年九夷:

⑦則鄢、郢:

⑧遂取六國之從:

⑨功旭到今:

⑩杜秋門:

?回便四君卻客而不內:

?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

?叫太阿之劍:

?和靈理之鼓:

?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wèi):

?舉彈箏而取韶虞:

?非秦者去:

?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是以太山不吐土壤:

?故能成其大:.

?此所謂“靖寇兵而赍盜糧”者也:

?此所謂“藉寇兵而覺盜糧”者也:

?今逐客以資敵國:

?不可彳號也:

4、特殊句式

①東得百里奚于宛:

②遂霸西戎:

③國以富強:

④百姓樂用;

⑤東據(jù)成皋之險:

⑥江南金錫不為用:

⑦西取由余于戎:

5、句子翻譯:

(1)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

(2)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

(3)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4)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

其德。

(5)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yè)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

謂“借寇兵而赍盜糧”者也。

(6)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二、與妻書

1、分析加點字的文言現(xiàn)象并解釋。③辛未三月容六夜四鼓:

①稱心快意,幾家能鼓:2、分析加點字詞類活用類型并解釋:

②吾靈尚依依君汝也: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②當盡吾意為幸:余

③稱心快意:①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為念:

②及今思之,空余淚痕:

④用分之日可以死:

③前十余日回家:

⑤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④當時余心之悲,蓋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⑥巾短情長,所未盡者,尚有萬千:⑤吾今死無余憾:

⑦老吾孝,以及人之老:當

①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

⑧當盡吾意為幸:

②當時余心之悲,蓋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⑨吾平生未嘗以吾所有語汝:③吾家后日當甚貧:

⑩幼吾幼,以及人之初:④吾居九泉之下遙聞汝哭聲,當哭相和也:

?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卒

①誰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吾之逃家復歸也,汝誼告我:

②旦口饗士卒:

?吾居九泉之下遙聞汝哭聲,當器相和也:③魯肅聞劉表卒:

?意洞手書:④五萬兵難卒合:

?天下人之不當死而死與不愿離而離者,不

可數(shù)計:4、指出下列語句所屬的文言句式

①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

?卒不忍獨善其身:

②天下人之不當死而死與不愿離而離者,不

?瓜分之日可以如:可數(shù)計: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③望今后有遠行,必以(之)告妾,妾愿隨君

?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行:

④吾居(于)九泉之下遙聞汝哭聲,當哭相和

?吾家后目當甚貧:

也:

3、解釋下列多義詞的含義。⑤稱心快意,幾家能骰:

與⑥吾輩處(于)今日之中國:

①與妻書:⑦廳旁一室,為吾與汝雙棲之所:

②吾誠愿與汝相守以死:⑧誰知吾卒先(于)汝而死乎:

③吾與(汝)并肩攜手:⑨吾今與汝尢言(可說)矣:

④與使吾先死也,無寧汝先吾而死:④鐘情如我輩者,能忍之乎:

竟?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于)今日之中

①不能竟書而欲擱筆:國:

②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吾愛汝至:

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天災可以死(人):

③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勝悲:

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②及與汝相對,又不能啟口:

5、翻譯下面語句。

1、然遍地腥云,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骰?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

3雖不謂吾言為是,而亦無詞相答。

4鐘情如我輩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

三、促織

(2)探石炭穴:

(一)解釋下列多義詞的含義(3)無毫發(fā)爽:

1.進

10.售

(1)以一頭牛:

(1)久不告;

(2)徑世以啄:

(2)亦無償者:

2.逼

11.歲

(1)雞健進,逐通之:

(1)半征民間:

(2)與村東大佛閣里似:

(2)成有子九岑:

3.故

(3)不終歲:

(1)此物故非西產:

12令.

(2)故天子一蹉步:

4.然.(1)令以責之里正:

(2)急解令休止:

(1)然*睹促織:

13.上

(2)儼然類畫:

(1)有華陰令欲媚上官

(3)成然之:

(2)上于盆而養(yǎng)之:

5.籠

(3)上大嘉悅:

(1)得佳者您養(yǎng)之:4

14.益

(2)您歸:

(1)死何裨軸

6.責

(2)成益?愕:

(1)因責*常供:

15擲.

(2)令以更之里正:

(1)簾內擲一紙出:

(3)每更一頭:

(2)蟲躍擲徑出:

(4)以塞官更:

16.異

(5)受撲費時:(1)宰以卓導聞:

7.靡(2)成述其異:

(1)廨計不施:

17過.

(2)蟲盡解(1)裘馬過世家:

8.顧(2)未必不過此已忘:

(1)成廖蟋蟀籠;

18強.

(2)徘徊四題:(1)乃理起扶杖:

(3)顧念蓄劣物終無所用:(2)少年固里之:

9.發(fā)?

19.中

(1)竊發(fā)盆:(1)又劣弱不中于款:

4

(2)中繪殿閣:(8)裘4馬?過世家焉:

20.信(9)獨是成氏子以蠹貧以促織

(1)宰不信*:

(2)信*夫:(10)仙及雞犬:

21.尚(11)承賜撫臣名馬衣緞:

(1)宮中曲促織崇:(12)大喜,您歸:

(2)蟲宛然用在:3.使動用法

(-)解釋下列加點的活用詞(1)昌4其直:

1.名詞活用作狀語(2)輒傾數(shù)家之產:

(1)與征民間:

(3)而囪其直:

(2)得佳者萼養(yǎng)之:

(4)不如不搏一笑:

(3)早出售歸:

4.意動用法

(4)取兒藁葬:(1)成然之:

(5)耳與子弟角:

(2)成以其小,省之:

(6)力叮不釋:

(3)益奇之:

(7)民目貼婦賣兒:

5.形容詞活用作動詞

(8)眇村中來一駝背巫:(1)薄產累盡:

2.名詞活用作動詞

(2)近■撫之:

(1)試使斗而才:

(3)有華陰令欲媚*上官:

(2)旬余,林至百:

6.形容詞活用作名詞

(3)上■于盆而養(yǎng)之:(1)蟹自栗羊:

(4)兒涉而去:

(2)成述其異*:

(5)自名?“蟹殼青”:7.動詞作狀語

(6)細疏其能:啼告母:

(7)故天子一蹉步:

(三)文段閱讀

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征民間。此物故非西產;有華陰令欲媚上官,以一頭進,

試使斗而才,因責常供。令以責之里正。市中游俠兒得佳者籠養(yǎng)之,昂其直,居為奇貨。里

胥猾黠,假此科斂丁口,每責一頭,輒傾數(shù)家之產。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yè),久不售。為人迂訥,遂為猾有報充里正役,百計營謀不能脫。

不久歲,薄產累盡。會征促織,成不敢斂戶口,而又無所賠償,憂悶欲死。妻曰:“死何裨

益?不如自行搜覓,冀有萬一之得?!背扇恢T绯瞿簹w,提竹筒絲籠,于敗堵叢草處,探

石發(fā)穴,靡計不施,迄無濟。即捕得三兩頭,又劣弱不中于款。宰嚴限追比,旬余,杖至

百,兩股間膿血流離,并蟲亦不能行捉矣。轉側床頭,惟思自盡。

翼日進宰,宰見其小,怒呵成。成述其異,宰不信。試與他蟲斗,蟲盡靡。乂試之雞,

果如成言。乃賞成,獻諸撫軍。撫軍大悅,以金籠進上,細疏其能。既入宮中,舉天下所貢

蝴蝶、螳螂、油利撻、青絲額一切異狀遍試之,無出其右者。每聞琴瑟之聲,則應節(jié)而舞。

益奇之。上大嘉悅,詔賜撫臣名馬衣緞。撫軍不忘所自,無何,宰以卓異聞,宰悅,免成

5

役。乂囑學使俾入邑庠。后歲余,成子精神復IH,自言身化促織,輕捷善斗,今始蘇耳。擾

軍亦厚賁成。不數(shù)歲,田百頃,樓閣萬椽,牛羊蹄激各千計;一出門,裘馬過世家焉。

異史氏日:“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過此已忘;而奉行者即為定例。加以官貪吏虐,民

日貼婦賣兒,更無休止。故天子一蹉步,皆關民命,不可所也。獨是成氏子以就貧,以促織

富,裘馬揚揚。當其為里正、受小責時,豈意其至此哉?天將以酬長厚者,遂使撫臣、令

尹,并受促織恩蔭。聞之:一人飛升,仙及雞犬。信夫!”

1.寫出下列加橫線詞語在句中的意思

(1)宮中尚促織之戲()

(2)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yè)久不售()

(3)市中游俠兒得佳者籠養(yǎng)之()

(4)益奇之()

2.與例句“天將以酬長厚者”中的“以”用法和意義都相同的一項是()

A.成以其小,劣之B.各各竦立以聽

C.獨是成氏子以澈貧,以促織富D.歸以示成

3.翻譯句子。

一出門,裘馬過世家焉。

4.從文章最后一段文字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觀點,對其分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p>

A.“官貪吏虐,民日貼婦賣兒,更無休止”句,是作者對封建社會中貪官污吏的譴責。

B.“天子偶用一物”,“奉行者即為定例”,并指出“天子一度步,皆關民命,不可忽

也”,是對當時最高統(tǒng)治者的諷諫。

C.“天將以酬長厚者”的說法,反映了作者對成名遭遇的深切同情,這是作者思想觀點

中進步性的表現(xiàn)。

D.“遂使撫臣、令尹,并受促織恩蔭”以及“一人飛升,仙及雞犬”,隱含著作者對封

建官僚制度的憤懣和譏諷。

四、諫太宗十思梳

1.下列加點詞語的注音不正確的一項是()

A.必浚?其泉源(jfm)B.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yong)

C.則思正身以黜惡(cMi)D.勇者竭其力,仁者僮其惠(bud)

2.下列加點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念高危,則思謙沖而目收:加強自身修養(yǎng)

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率:忠誠的人

C.宏茲九德,阿偉而任之:選拔有才能的人

D.勞神苦思,代下可職:老百姓

3.下列句子中加點虛詞含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無以怒而濫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越

C.恩那加,則思無因喜以讒賞山巒為晴雪所洗

D.將看作,則思知止而安人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4.下列四組加點詞,含義相同的一組是()

A.思國之家者,必積其德義項王曰:“沛公案在?”

6

B.仁者播其患,信*者效其忠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

C.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君臣固*守以窺周室

D.得不厚而望國之檢勞心者滄人,勞人者治于人

5.閱讀下面的片斷:回答問題。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

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

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

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

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

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1)下列四組實詞含義全不相同的一組是()

A.臣聞求木之長者四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

且夫我嘗少仲尼之四,而輕伯夷之義者

善始者買繁.

B.春華秋買葉徒相似,其容不同

C.保之以威怒年長策而御宇內維臂一呼,應者云集

D.塞源而欲演長也頓,水不腐源不深而望源之遠

(2)下列四組虛詞的含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微本人之力不及此本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

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則思知止以?安人

C.德不厚加思國之安塞源W欲流長也

D.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勇者竭其力

(3)下列句子翻譯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國君掌握帝王的重權,處在天地間重大的地位。

B.凡昔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一一歷代帝王,接受上天使命,岡!開

始人才興旺,到后來卻成了孤家寡人。

C.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一一竭盡誠心,就能聯(lián)合敵對的勢力;傲視別

人,就會使親人成為陌生人。

D.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一一雖免于刑罰但不會感激,表面上恭順但內心并不服

氣。

(4)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古今含義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A.蓋在殷憂,必強調以待下B.凡昔不苜,承天景命

C.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D.傲物則學夕為行路

(5)下列對連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边@里的三個

“而”,用法相同,都是表示意思的轉折。

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這里“以”和“而”在相對位置出現(xiàn),意

思是接近的,“卻”,都表示意思的轉折。

C.“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這里的三個

“則”用法相同,都是“(如果)……那么”的意思。

7

D.“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小心服?!边@里的兩個“而”,用法相同,都是表示意思

的轉折。

6、解釋下列成語:

居安思危:

載舟覆舟:

擇善而從:

善始善終:

垂拱而治:

7、翻譯下列句子

(1)、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

譯:

(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譯:

(3)、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

譯:

(4)、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

五、答司馬諫議書

(一)文言知識鞏固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1)不復一一自辨

(2)于反復不宜鹵莽

(3)故今具道所以

2、指出下列句子的古今異義:

(1)故略上報

上報:古義:。今義:向上級匯報

(2)于反復不宜鹵莽

反復:古義:。今義:多次重復

(3)則眾同為而不洶洶然

洶洶:古義:。今義:形容聲勢盛大的樣子,多含貶義。

(4)故今具道所以

所以:古義:o今義:連詞,表結果,所以

(5)今君實所以見教者

所以:古義:。今義:連詞,表結果,所以

(6)不任區(qū)區(qū)向往之至

區(qū)區(qū):古義:<今義:指小或少

(7)以致天下怨謗也

以致:古義:。今義:連詞表結果。以致

3、解釋下列句子中詞類活用情況:

(1)以育澤斯民宮澤:

(2)如日今日當一切不事事事: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文言句式標志:

(1)判斷句

8

所操之術多異故也()

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

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

胥怨者民也(.)

(2)狀語后置句

(1)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2)受命于人主()

(3)賓語前置句

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

(4)定語后置句

至于怨誹之多()

5、解釋下列句子的一詞多義情況;

見:①

冀君實或見恕也()

見漁人,乃大驚()

于是人朝見威王()

④秦王坐章臺見相如()

⑤眾人皆解面我獨醒,是以見放(”)

⑥風吹草低見牛羊()

②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③乃重修岳陽樓()

諂忌修八尺有余()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韓非子》)()

⑤臣修身潔行數(shù)十年]魏公子列傳)()

②以致天下怨謗也()

③以授之于有司(”)

④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

⑤如君實貢我以在位久()

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

不為侵官()

③為天下理財()

④同俗自媚于眾為善()

⑤未能助上大有為()

守前所為而已()

@邯鄲為郡()

6、重點文言語句翻譯

(1)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譯文:

(2)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譯文:

(3)無由會晤,不任區(qū)區(qū)向往之至。

9

洋文:

(4)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

譯文:

(二”文段閱讀

答司馬諫議書①

王安石

某啟: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雖

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一一白辨。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復不宜鹵莽,

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

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

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以謂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

于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

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

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盤庚之遷②,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

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

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日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

知。

無由會晤,不任區(qū)區(qū)向往之至!

1.下列加點字的解釋,不本尊的一項是()

A.雖欲強聒.??聒:語聲吵擾

B.重念蒙君實視遇厚視遇:看待、對待

C.舉先王之政舉:實行、推行

D.辟邪說,難壬人難:困難

2.文中加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

/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B.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

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C.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

/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D.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音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

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3.下列各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王安石自言與司馬光交情很好,但在

政治上卻常有不同意見。

B.“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這句概括了司

馬光來信中指責王安石變法的話。

C.“人習于茍且毋非一日,士人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這句表明王安石對

當時士大夫茍且偷安、墨守成規(guī)、隨和世俗的不滿。

D.“無由會晤,不任區(qū)區(qū)向往之至"表明王安石因工作很忙而不能與司馬光見面的懂意。

5.招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

(2)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

10

六、阿房宮賦

(一)選擇判斷題

1.選擇下列加點字注音正確的一項()

A.突兀(wu)水涵(wo)不等(ji)何虹妃嬪摩(ying)婚

B.矗?(zhii)立輦?(nidn)車雷霆乍?(zhd)驚鼎鐺?(dong)玉石

C.通?迤?(ylll)錨?銖(zi)架梁之?椽(chudn)直欄橫?檻(kM)

D.參孝(cenci)倉庾(yu)金塊珠娜(li)盤盤困困(jun)

2.選出下列詞語中書寫沒有錯別字的一項()

縷立

A復壓

?勾心斗角高低事迷

鑒借

B不暇

?春光溶溶明星熒熒

錨銖

c紛奢

?杏無音信直欄橫檻

驕固

D帛褸

?雷霆乍驚盡態(tài)極言

3.選出下列各句中各加點詞語的意義古今都一致的一項()

A.各抱地勢,鈔臺斗角陶兩天日番不知其幾千萬落

B.韓魏之經營燕趙之收藏齊楚之精英

C.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可惜焦土

D.秦人不限臼哀六王中,四凈一則是協(xié)拒秦

4.選出下列各句中加點字的活用情況相同的一項()

A.族秦者秦也擎來于秦B.朝歌夜弦后人哀之而不鑒之

C.燕趙之收昭可憐焦土D.鼎鐺玉石驪山北構而四折

5.選出句式g"明星熒熒,開妝鏡也”不相同的一項()

A.煙斜霧橫,焚椒蘭也B.戍卒叫,函谷舉

C.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D.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6.選出對下列句中加點字解釋不當?shù)囊豁棧ǎ?/p>

A.①六王半(完了)②蜀山兀(光禿禿)③奇不知其所之也(遠得不見蹤影)

B.①直忐咸陽(趨向)②廊腰綬回(縈繞)③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讓)

C.①雷霆乍驚(突然)②而望卒焉(寵幸)③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讓)

D.①繆立遠視(長久)②朝歌夜弦,為泰宮人(做)③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讓)

7.選出加點虛詞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

A.①杳不知其所之也②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B.①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②后人哀之而不鑒之

C.①輦來于秦②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

D.①盤盤薄,困困焉②綴立遠視,而望幸薄

8.選出與課文原文正確尢誤的一項()

A.復道行空,不霽何虹?長橋臥波,未云何龍?

B.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

C.明星瑩瑩,開妝鏡也:綠云擾擾,梳曉鬟也。

D.使天下之人,敢怒而不敢言。

9.選出下列敘述不正確的一項()

11

A.《阿房宮賦》的作者是晚唐杰出的詩人、文學家杜牧,號樊川,為有別于杜甫,人禰

“小杜”,他與同時代另一大詩人李賀并稱“小李杜”。

B.《阿房宮賦》借寫阿房宮的興亡,揭露了秦統(tǒng)治者的窮奢極欲,并借古諷今,闡述了

天下興亡的道理,以此諷諫當時統(tǒng)治者戒奢侈行仁政,與西漢賈誼的《過秦論》有異曲同工

之妙。

“C.賦是一種介于韻文和散文之間的特殊文體,源于《詩經》和《楚辭》,在表達方式上

一股總是先極力鋪陳描寫,最后在篇末畫龍點睛,揭示主旨。

D.詞采華麗、節(jié)奏鮮明、氣勢酣暢是“賦”共同的特點,賦多用排比、對偶、夸張、比

喻等修辭手法,句式多為駢散相間,整散結合,長短不拘,具有極強的藝術表現(xiàn)力。在這一

點上,《阿房宮賦》堪稱典范之作。

(二)文段閱讀題

妃嬪媵婚,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于秦。朝歌夜弦,為秦宮人。明星熒熒,開妝鏡

也;綠云擾擾,梳曉堪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

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盡態(tài)極妍,綴立遠視,而望幸焉;有不得見者

三十六年。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倚疊如山;一旦

不能有,輸來其間,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迦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

10.選出詞句解說不當?shù)囊豁棧ǎ?/p>

A.從“明星熒熒”到“焚椒蘭也”,作者連用四個比喻句構成一個排比句,極寫宮女之

多,從側面寫出了統(tǒng)治者的荒淫。

B.“轆轆遠聽,杏不知其所之也”寫出了宮女們的惆悵心理;“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運

用夸張手法既寫出了宮女的不幸,又寫出了統(tǒng)治者的荒淫。

C.“收藏、經營、精英”在文中都是金玉珠寶之意,“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既寫出宮中

珍寶之多,又寫出統(tǒng)治者的窮奢極欲。

D.本段文字著眼于阿房宮中的“宮女之多”“珍寶之多”,運用對偶、排比、夸張手法極

寫秦統(tǒng)治者豪華奢侈的生活,,從中可以窺見秦亡的跡象。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六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

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墻。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綴叵,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

斗角。盤盤焉,困困焉,蜂房水渦,皓不知其幾千萬落。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

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一日之內,

一宮之間,而氣候小齊。

1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4分)

①驪山北杓而西折()

②廊腰緣回()

③高低再述()

④春光觸觸()

12.翻譯文中畫線句。(12分)

①廊腰綴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

②盤盤焉,困困焉,蜂房水渦,鼎不知其幾千萬落。

③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

12

④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

七、六國論

(一)解釋括號前的詞句(劃線處為重要句式)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

()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

()也(句式:)?;颍ǎ┤眨毫鶉剩ǎ?,率

()賂秦耶()?臼:不賂者以()賂考喪()o蓋

()失強援,不能獨完()o故弊在賂案也。(句

式:)

秦以()攻()?。ǎ┲?,?。ǎ﹦t獲

()邑(),大()則得城()。較

()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

()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

()亦百倍。貝)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

(),固()不在戰(zhàn)矣。思()厥()先()祖父

(),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

()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句式:),如棄草

芥()。今日害IJ()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

()tt()O起視四境,而()秦兵乂至矣。然則

()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

()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

()顛覆(),理()固()宜()然。古人

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成語:),薪不盡,火不

滅?!贝搜缘茫ǎ┲?。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

)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莫。燕趙

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

()用兵之效也(句式:)。至丹以荊卿為(以......為:)計,

始()速()禍焉。趙嘗五戰(zhàn)于秦(句式:),二敗而三勝。后秦

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

()誅(句式:),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

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

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

,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

),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O

(二)完成下面小題

1、下面每項中加點字意義完全相同的一組是()

①暴秦之欲無?厭學而不厭?②不愛珍?器重寶向使三國各愛?其地

③始速?禍焉不速?之客④革滅殆盡?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

⑤或?曰:六國互喪或?未易量⑥卻?匈奴七百余里李牧連卻?之

13

A.①②③B.(JX5X6)C.①③⑥D.(3X4X5)

2、選出句中“而”字不表轉折的一項。)

A.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B.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

C.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D.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3、選出沒有活用現(xiàn)象的句子。()

A.至于顛覆,理固宜然B.能守其土,義不賂秦

C.故不戰(zhàn)強弱勝負已判矣D.日削月割,以趨于亡

4、下列句中加點的詞,含有與現(xiàn)代漢語詞義相同的一項是()

①較秦之所得,與酸勝而得者,其買百倍②思厥先過名

③年后得一夕安寢④可謂智力孤危⑤剌客不行,良將猶在

⑥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

⑧勝復之數(shù),存亡之理⑨而從六國破亡之做事

A.①③⑤B.②?0C.⑥⑦⑧D.①⑤⑨

5、下列各句中“與”字意思相同的兩項是()

A.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B.與嬴而不助王國也

C.則與斗卮酒D.失其所與,不知

6、為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詞選擇義項

①“暴”的常用義:

a.兇暴,暴虐b.損害,糟蹋c.顯露,暴露d.曬

A.暴霜露,斬荊棘()B.暴秦之欲無厭()

C.暴殄天物()D.雖有校暴,不復挺者()

②“或”的常用義:

a.或者b.有的,有的人也許,或許d.若,倘若

A.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B.或臼:六國互喪,率賂秦耶()

C.或此或彼,必居其一()D.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7、下列加粗詞不屬于使動用法的一項是()

A.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B.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C.孔子登泰山而小魯D.項伯殺人,臣活之

8、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項是()

A.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

B.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

C.日削月害U,以趨于亡

D.不賂者以賂者喪

9、下列各句中的加粗詞古今義相同的一項是()

A.至于顛覆,理固宜然

B.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

C.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

D.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10、“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這句話的主要意思是()

A.秦國想吞并六國也吞并不了。

B.秦人最擔心六國團結起來對付秦。

C.六國的勢力也不弱。

11>翻譯

14

(1)以賂秦之地封大卜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大卜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

食之不得下咽也。

譯:

(2)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譯:

參考答案

一、諫逐客書

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①遂散六國之從:從,通假字,通“縱”,合縱。

②四君卻客而不內:內,通假字,通“納”。

③而陛下說之,何也?:說,通假字,通“悅二

④西蜀丹青不為采:采,通假字,通“彩”,彩飾。

⑤則是宛珠之簪、傅磯之珥:傅,通假字,通“附”,綴著。

2、指出下列加點字的文言現(xiàn)象并解釋:

①至今涓強:古今異義,這里是形容詞,指安定,今譯是動詞,治理。

②西取由余于戎。:名作狀語,向西

③四并巴蜀:名作狀,向西

④使之西*面事秦:名作狀,向西

⑤使之西面事秦:名詞作動詞,侍奉

⑥事食諸侯;名作狀,像蠶一樣

⑦娛心意、說耳目者:使動,使……娛樂

⑧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目者:使動,使……愉快

⑨故能明其德:使動,使德明

⑩卻賓客以業(yè)諸侯:使動,使……完成事業(yè)

?強公室:使動,使……強大

3、重點加點文言詞釋義

①例以為過矣:私下

②竊以為過?矣:過錯

③移風易俗:改變

④舉地千里:占領

⑤族三川之地:攻取

⑥&九夷:吞并

⑦制鄢、郢:控制

⑧遂取六國之從:瓦解

⑨功般到今:延續(xù)

15

⑩杜私?門?:貴族豪門

?何像四君卻客而不內:從前假使

?向使四君即客而不內:拒絕

?今陛下竄昆山之玉,:獲得

?眠太阿之劍:佩帶

?可靈品之鼓:陳設

?今棄擊甕叩缶而建鄭衛(wèi):取用

?型彈箏而取韶虞:摒棄,不要

?主秦者去:離開

?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方法

?是以太山不i.上土壤:排斥

?故能感其大:形成,實現(xiàn)

?此所謂“解寇兵而赍盜糧”者也:借給

?此所謂“藉寇兵而裝盜糧”者也:贈送,給予

?今逐客以資敵國:來,表目的

?不可行也:實現(xiàn)

4、特殊句式

①東得百里奚于宛:狀語后置

②遂霸西戎:省略句,省略“于”

③國以富強:省略句,省略“之”

④百姓樂用:被動句,樂于被用

⑤東據(jù)成皋之險:定語后置

⑥江南金錫不為用:被動句。

⑦西取由余于戎:狀語后置

二、與妻書

1、

①稱心快意,幾家能轂:骰,通“夠”

②吾靈尚依依旁汝也:旁,通“傍”

③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念,通“廿”,二十

2、

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形容詞用作動詞,尊敬

②當盡吾意為幸:形容詞用作名詞,幸事

③稱心快意: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愉快

④瓜分之日可以死:名詞作狀語,象切瓜一樣

⑤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形容詞用作動詞,愛護

⑥巾短情長,所未盡者,尚有萬千:形容詞用作動詞,寫盡

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形容詞用作名詞,老人

⑧當盡吾意為幸:形容詞用作動詞,領會盡,領會透;

16

⑨臺平生未嘗以吾所志治汝:名詞用作動詞,追求

⑩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形容詞用作名詞,小孩

應)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樂

?吾之逃家復歸也,汝泣告我:動詞作狀語,小聲哭著

?吾居九泉之下遙聞汝哭聲,當哭相和也:動詞用作狀語,用哭聲。

?意洞手書:名詞作狀語,用手,親手。

?天卜人之不當死而死與不愿離而離者,不可數(shù)計:名詞作狀語,用數(shù)字

?卒不忍獨善其身: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完善、好。

?瓜分之日可以死:動詞的使動用法,(死其后省略賓語“之”),使……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古今異義,古義:雙音復合詞,并且推廣到;今義:表并列

?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古今異義,古義:……的原因。今義:表結果

?吾家后日當甚貧:古今異義,古義:以后的日子。今義:后天

3、

①與妻書:動詞,給,給予

②吾誠愿與汝相守以死:介詞,和,同,跟

③吾與(汝)并肩攜手:連詞,表并列,和、同

④與使吾先死也,無寧汝先吾而死:連詞,表選擇,與其

①不能競書而欲擱筆:動詞,完畢,終了(使……完畢)

②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副詞,全,整,終身

③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名詞,自身,自已

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勝悲:名詞,身孕

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動詞,推廣到

②及與汝相對,又不能啟口:介詞,等到

①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為念:副詞,以外,以后

②及今思之,空余淚痕:動詞,剩下,留下

③前十余日回家:數(shù)詞,整數(shù)后不確定的零數(shù)

④當時余心之悲,蓋不能以寸管形容之:代詞,我的

⑤吾今死無余憾:形容詞,遺留的,剩下的

①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能愿動詞,應當。

②當時余心之悲,蓋不能以寸管形容之:介詞,在。

③吾家后日當甚貧:副詞,會,將會。

④吾居九泉之下遙聞汝哭聲,當哭相和也:副詞,會,將會。

①誰知吾卒先汝而死乎:讀zil,終于.副詞

②旦日饗士卒:讀zU,兵,名詞

③魯肅聞劉表卒:讀zU,死,動詞

④五萬兵難卒合:讀di,通“猝”,倉猝,副詞

3、

①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判斷句

17

②大卜人之不當夕匕而夕匕與不愿離而離者,不可數(shù)計:倒裝句(定治后置)

③望今后有遠行,必以(之)告妾,妾愿隨君行:省略句(省略介詞賓語)

④吾居(于)九泉之下遙聞汝哭聲,當哭相和也:省略句(省略介詞“于”)

⑤稱心快意,幾家能轂:倒裝句i主謂倒裝句)

⑥吾輩處(于)今日之中國:省略句(省略介詞“于”)

⑦廳旁一室,為吾與汝雙棲之所:判斷句

⑧誰知吾卒先(于)汝而死乎:省略句(省略介詞“于”。)

⑨吾今與汝無言(可說)矣:省略句(省略謂語)

⑩鐘情如我輩者,能忍之乎:倒裝句(定語后置)

@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于)今日之中國:省略句(省略介詞“于”)

?吾愛汝至:倒裝句(狀語后置)

?天災可以死(人):省略句(省略賓語)

4、翻譯

1、然遍地腥云,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兒家能轂?

然而中國遍地是腥風血雨,滿街都是狼犬,幾家能夠稱心快意地生活?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尊敬自己家的長輩(老人),從而推及到尊敬別人的長輩(老人);愛護自己的兒女,從而

推及到愛護別人的兒女。

3雖不謂吾言為是,而亦無詞相答。

你雖然不說我的話是正確的,但也無話回答我。

4鐘情如我輩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

像我們這樣專一愛情的人,能忍受這種事情嗎?這就是我敢于索性去死而不顧你的緣故。

三、促織

(一)(二)答案詳見“文言知識相關部分”

(三)

1.(1)崇尚,愛好;(2)考取,考中功名;(3)用籠子;(4)以……為奇,認為……

奇。

2.D

3.(成名)一出門,所穿的皮衣和駕車的馬超過了世代做官的人家啊。

4.C

四、諫太宗十思疏

1解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