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天津市咸水沽一中2024-2025學年高一4月月考語文試題本試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兩部分。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第Ⅰ卷(共38分)一、基礎(chǔ)知識(17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游泳的起源雖無法考證,但我們可以略為窺探。在戰(zhàn)國時代,游泳運動()。《論語》中有“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記述,大意為魯人沂水游泳后迎風歌唱。有的史料記載,在一些地方,嬰兒剛降世,便需要學習游泳的技能。那遠古時候,人們怎樣渡過寬闊的河流呢?據(jù)《事物紀原》記載顯示:“燧人以匏濟水?!膘萑耸鲜堑谝晃蝗A夏有文字記載、可以考證的祖先,人們把抓著葫蘆過河這種創(chuàng)舉算在他的身上,按照古人對英雄人物的崇拜情結(jié)來看,倒也是()的?!稗恕?,就是葫蘆之類的飄浮工具,《莊子》中有載,“今子有五石之匏,何不慮以為樽而浮于江湖”,說明當時這樣的“裝備”已經(jīng)是非常普遍的了。類似于這種借簡易的“救生圈”泅渡,在急流之中是行不通的,環(huán)境是促使人們提高游泳能力的一個條件,在中國,水網(wǎng)(),僅《水經(jīng)注》記載的大小水道應(yīng)有一千二百余條,我們的老祖宗學習游泳的環(huán)境可謂是得天獨厚。(取材于煮酒君《中國古代的游泳運動》)1.依次填入括號內(nèi)的詞語,最恰當?shù)囊唤M是()A.嶄露頭角無可厚非交錯B.蔚然成風無可厚非密布C.蔚然成風毋庸置疑交錯D.嶄露頭角毋庸置疑密布2.在選文中橫線處填入句子,表述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ǎ〢.據(jù)《事物紀原》記載:“燧人以匏濟水。”燧人氏是華夏有文字記載、可以考證的第一位祖先B.據(jù)《事物紀原》記載:“燧人以匏濟水?!膘萑耸鲜堑谝晃蝗A夏有文字記載、可以考證的祖先C.據(jù)《事物紀原》記載顯示:“燧人以匏濟水?!膘萑耸鲜侨A夏有文字記載、可以考證的第一位祖先D.據(jù)《事物紀原》記載顯示:“燧人以匏濟水?!膘萑耸鲜堑谝晃蝗A夏有文字記載、可以考證的祖先3.下列文學常識和文化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選自《論語·先進》篇,文章記錄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這四個弟子“言志”的一段話。生動再現(xiàn)了孔子和學生-起暢談理想的情形。B.“燧人以匏濟水”中的“匏”和蘇軾在《赤壁賦》中的“舉匏樽以相屬”的“匏”不是同一種器物。C.《莊子》又名《南華經(jīng)》,是春秋末期思想家莊周和他的門人以及后學所著?,F(xiàn)存33篇。D.《水經(jīng)注》是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的著作。全書詳細記載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guān)的歷史遺跡、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是我國古代地理名著。4.下列選項中句子句式特點各不相同的一項是()A.①未之有也②輿薪之不見③筋骨之強④何厭之有B.①異乎三子者之撰②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③相與枕藉乎舟中④何以異于鄒敵楚哉C.①將以釁鐘②籍何以至此③具告以事④敢以煩執(zhí)事D.①百姓之不見保②人方為刀俎③臣未之聞也④構(gòu)怨于諸侯5.下列選項中加點詞用法及意義各不相同的一項是()A.乃仁術(shù)也夫我乃行之公乃入乃中《經(jīng)首》之會B.善刀而藏之夜縋而出今人有大功而擊之項王按劍而跽曰C.不如因善遇之因其固然因人之力而敝之因擊沛公于坐D.行李之往來牛何之請嘗試之故民之從之也輕6.下列選項中加點詞解釋全對的一項是()A.吾與點也(贊成)吾何愛一牛(喜愛)舍瑟而作(起身)則王許之乎(相信)B.則牛養(yǎng)何擇焉(區(qū)別)以御于家邦(治理)明君制民之產(chǎn)(規(guī)定)因之以饑饉(谷不熟)C.臣之所好者道也(天道)奚暇治禮義哉(講求)抑王興甲兵(或者)以若所為(你)D.殆有甚焉(恐怕)毋內(nèi)諸侯(同“納”,接納)俯足以畜妻子(養(yǎng)活)如土委地(散落)7.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用法歸類正確的一項是()①吾得兄事之②刑于寡妻③是以君子遠庖廚也④項伯殺人,臣活之⑤范增數(shù)目項王⑥金就礪則利⑦此其志不在小⑧朝秦楚⑨為肥甘不足于口與⑩籍吏民?越國以鄙遠?常以身翼蔽沛公?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既東封鄭?素善留侯張良A.①⑧?②⑥⑩③⑤?④??⑦⑨?B.①??②⑤⑩③⑥?④⑧?⑦⑨?C.④⑥⑧⑦⑩?①⑤?③⑨?②??D.③⑧?②⑥⑩①⑤?④⑦?⑨??二、論述類文本閱讀(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火燒阿房宮”:一場歷史的修辭戰(zhàn)火張若漁兩千多年來,項羽“火燒阿房宮”幾乎成了人盡皆知的歷史常識。但一份調(diào)查證明,這極有可能是一場天大的誤會。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和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組成的阿房宮考古隊,經(jīng)過5年艱苦、細致的工作,近日揭開了這座“天下第一宮“所包含的種種謎團——阿房宮只是一個半拉子工程,并沒有建成。傳說中西楚霸王項羽的軍隊攻入咸陽,將阿房宮及所有附屬建筑縱火焚燒也是歷史誤傳。(《華商報》12月11日)其實早在2003年,在阿房宮考古隊的挖掘和勘察過程中,考古工作者們就曾基于諸多發(fā)現(xiàn)“大膽假設(shè)”——火燒阿房宮純屬子虛烏有。經(jīng)過又四年艱苦細致的發(fā)掘、調(diào)查工作,上述推斷只不過“進一步明晰”而已。真相大白于天下的時刻,也是歷史的尷尬時刻。兩千年來,不管是在正史還是在野史上,西楚霸王項羽都因火燒阿房宮被塑造成千夫所指的千古罪人,甚至成為殘暴成性和暴殄天物的標本人物,每每被后世信手拈來實施“口頭鞭尸”;阿房宮本身顯然也成為秦始皇窮奢極欲、勞民傷財、自取滅亡的象征。而今,這一切被證明,我們不過是如堂吉訶德大戰(zhàn)風車般悲壯卻虛無——不是說項羽和秦始皇本無罪,只是不管他們做過多少罪孽深重的事,不應(yīng)算在他們頭上的歷史賬單終不能無妄加之。歷史就是歷史,真相就是真相,這是一件嚴肅得不能再嚴肅的事。歷史的訛誤耐人尋味。追究其來,“火燒阿房宮”從真真假假的傳說沉淀為人們頭腦中的“事實”,唐代大詩人杜牧的名篇《阿房宮賦》可謂“功不可沒”。文中言”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極力鋪陳阿房宮的雄偉氣勢:繼而又言“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又以仰天長嘆般的憤懣極力渲染阿房宮被付之一炬的傷情。詩人的瑰麗辭賦及其暗藏洶涌的悲緒,顯然不可阻擋地深入了后世觀者的內(nèi)心,引發(fā)同仇敵愾的情緒,眾聲喧嘩之時哪還管什么事實真相如何?與之相比,司馬遷的《史記》倒是審慎的,《高祖本紀》說項羽“屠燒成陽秦宮室”,《秦始皇本紀》也說項羽“遂屠咸陽,燒其宮室”,從頭至尾都沒有“火燒阿房宮”的影子。但歷史的詭秘之處就在于,人們寧愿相信杜牧的辭賦也不愿相信司馬遷的《史記》,謬種流傳,一至于斯!在歷史的強大裹脅下,人們的頭腦和思想其實如脆弱的蘆葦?;蛟S此事件給我們的最大的“歷史教訓”,正是法國哲學家雷蒙·阿隆在《知識分子的鴉片》中所一再強調(diào)的:“世間沒有真理,只有對知識的永恒探詢?!币獣r刻保持一種堅不可摧的獨立性和批判精神來遍觀周遭事物,避免走火入魔以至精神錯亂而不自知。對于影響深遠的歷史界來說,這尤其重要。而對于民眾來說,哈耶克的名言不妨引為座右銘一一我們的無知是如此重要,不要陷入自己編織的意識形態(tài)而不能自拔。(摘編自《當代人》,有刪改)8.下列對阿房宮的說法,正確的一項是()A.2003年,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和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組成的阿房宮考古隊經(jīng)過調(diào)查證明,阿房宮其實并沒有建成,只是一個半拉子工程,根本不能叫做阿房宮。B.阿房宮并不存在,項羽也沒有“火燒阿房宮”,所以兩千年來的正史和野史把西楚霸王塑造成殘暴成性、暴殄天物的標本人物是錯誤的,是沒有歷史依據(jù)的。C.無論是歷史事實還是文學描述,氣勢雄偉的阿房宮本身顯然都是秦始皇窮奢極欲、勞民傷財、自取滅亡的象征。D.唐代大詩人杜牧筆下的阿房宮,現(xiàn)在看來實為想象中的阿房宮,《阿房宮賦》中對其極力渲染只是為了文學感情表述的需要。9.法國哲學家雷蒙·阿隆一再強調(diào):“世間沒有真理,只有對知識的永恒探詢。”下列對于這一觀點的分析論證,不正確的一項是()A.阿房宮考古隊基于諸多發(fā)現(xiàn)“大膽假設(shè)”火燒阿房宮純屬子虛烏有,之后又經(jīng)過四年艱苦細致的發(fā)掘、調(diào)查工作,最終還原阿房宮的本來面目。這體現(xiàn)了考古隊對知識永恒探詢的精神。B.后世的人寧愿相信杜牧的辭賦,將罪過毫不保留地推給項羽,卻不愿意相信司馬遷的《史記》中的歷史真實。這是因為人們憎惡殘暴制度,與知識探詢精神無關(guān)。C.司馬遷《史記》中《高祖本紀》和《秦始皇本紀》都只說了項羽燒毀咸陽宮室,這種審慎的態(tài)度也印證了雷蒙·阿隆的這句經(jīng)典名言。D.作者引用雷蒙的名言意在告訴人們:應(yīng)該時刻保持獨立性和批判精神來觀察周圍事物,避免走火入魔以致精神錯亂而不自知。10.下列對原文的理解,表述有誤的一項是()A.歷史的尷尬時刻,指的就是在千百年來被人們公認為是項羽火燒阿房宮之后,經(jīng)過科學證明這卻是錯誤認識的那一刻。就在那一刻,科學戰(zhàn)勝了情感,真相戰(zhàn)勝了虛構(gòu)。B.項羽和秦始皇本身并非無罪,但是,評價歷史人物要尊重客觀事實。不管他們做過多少罪孽深重事,不屬于他們的歷史罪名也不能無妄地強加在他們身上。C.杜牧之所以在《阿房宮賦》里極力描寫阿房宮的雄奇,是因為他想通過文學,點燃人們對項羽的怒火,更有力地揭示項羽的殘暴,以營造“人人得而誅之”的氛圍。D.哈耶克的名言要求我們要重視自己的無知,要敢于跳出自己固執(zhí)的意識范圍,敢于否它自己的認識,從而不斷減少自己的無知。三、文言文閱讀(15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材料一:漢用陳平計,間疏楚君臣。項羽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其權(quán)。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愿賜骸骨歸卒伍?!蔽粗僚沓牵野l(fā)背死。蘇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殺增,獨恨其不早耳。然則當以何事去?增勸羽殺沛公,羽不聽,終以此失天下,當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殺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殺,猶有君人之度也。增曷為以此去哉?增之去,當于羽殺卿子冠軍時也。陳涉之得民也,以項燕、扶蘇。項氏之興也,以立楚懷王孫心①。而諸侯叛之也,以弒義帝。且義帝之立,增為謀主矣。義帝之存亡,豈獨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與同禍福也。未有義帝亡而增獨能久存者也。羽之殺卿子冠軍也,是弒義帝之兆也。其弒義帝,則疑增之本也,豈必待陳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蟲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讒入之。陳平雖智,安能間無疑之主哉?吾嘗論義帝,天下之賢主也。獨遣沛公入關(guān),而不遣項羽;識卿子冠軍于稠人之中,而擢以為上將,不賢而能如是乎?羽既矯殺卿子冠軍,義帝必不能堪;非羽弒帝,則帝殺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勸項梁立義帝諸侯以此服從中道而弒之非增之意也。夫豈獨非其意,將必力爭而不聽也。不用其言,而殺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方羽殺卿子冠軍②,增與羽比肩而事義帝,君臣之分未定也。為增計者,力能誅羽則誅之,不能則去之,豈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則留,不合則去,不以此時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雖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項羽不亡。嗚呼,增亦人杰也哉?。ü?jié)選自蘇軾《范增論》)材料二:秦楚之際,楚懷王以牧羊小兒為項氏所立,首尾才三年。以事考之,東坡所謂天下之賢主也。項梁之死,王并呂臣、項羽軍,自將之,羽不敢爭。見宋義論兵事,即以為上將軍,而羽乃為次將。擇諸將入關(guān),羽怨秦,奮勢愿與沛公西,王以羽慓悍禍賊,不許,獨遣沛公,羽不敢違。及秦既亡,羽使人還報王,王曰:“如約。”令沛公王關(guān)中。此數(shù)者,皆能自制命,非碌碌孱主受令于強臣者,故終不能全于項氏。然遣將救趙滅秦,至于有天下,皆出其手。(節(jié)選自洪邁《容齋隨筆》)【注】①楚懷王孫心:楚懷王孫子熊心,項梁擁立他為王,仍稱懷王。項羽稱霸后尊熊心為義帝。②卿子冠軍:即宋義。公元前207年,秦圍趙,楚懷王封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救趙,途中,宋義畏縮不前,羽殺之。1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增之去善矣善:好,對 B.羽既矯殺卿子冠軍矯:假傳命令C.義帝必不能堪堪:忍受 D.為增計者,力能誅羽則誅之計:計策1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項羽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其權(quán)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B.獨恨其不早耳失其所與,不知C.楚懷王以牧羊小兒為項氏所立百姓皆以王為愛也D.而羽乃為次將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13.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增始勸/項梁立義帝/諸侯以此服從/中道而弒之/非增之意也B.增始勸項梁立義帝/諸侯以此服從中道/而弒之/非增之意也C.增始勸項梁立義帝/諸侯以此服從/中道而弒之/非增之意也D.增始勸項梁/立義帝諸侯/以此服從/中道而弒之/非增之意也14.下列對文中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論,一般是學士、大夫議論古今時世人物或評經(jīng)史之言,如《范增論》《過秦論》。B.“賜骸骨”是古代大臣請求辭職歸家的婉詞,與致仕、致事、致政、休致等詞義相近。C.子,一般用于對男子的尊稱或笑稱。如文中的“蘇子”“卿子”。《燭之武退秦師》中“吾不能早用子”的“子”也是尊稱。D.高帝,劉邦的謚號。謚號就是地位較高的人去世后對其進行褒貶是非功過的文字,有官謚和私謚之分,“私謚”是由死者的親友或門生議定的謚號。15.下列對文章的分析與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在蘇軾看來,范增缺少敏銳的政治判斷力和果斷的行動力,不能敏銳地察覺到危險并果斷地采取行動。B.蘇軾認為,項羽與范增被陳平離間的根本原因,并不是陳平的智謀高明,而是項羽已不信任范增。C.蘇軾認為,范增不管在什么時候都應(yīng)該有實力誅殺項羽就誅殺他,沒實力誅殺就離開他,這才是做事果斷的大丈夫。D.洪邁認為,項梁死后,楚懷王吞并呂臣、項羽的軍隊,并親自統(tǒng)領(lǐng),項羽不敢與他相爭。16.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句子和課內(nèi)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方羽殺卿子冠軍,增與羽比肩而事義帝,君臣之分未定也。(2)所以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3)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4)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第Ⅱ卷(共112分)四、古詩文閱讀(28分)閱讀下面這首詞,按要求作答。桂枝香?金陵懷古王安石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歸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xù)。千古憑高對此,謾?quán)禈s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⒄,時時猶唱,后庭遺曲。17.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登臨送目”領(lǐng)起上片寫景,“故國”點題,為下片的懷古做鋪墊;“晚秋”點明登臨季節(jié),天氣初肅為寫景抒懷奠定基調(diào)。B.“似、如”二字運用比喻的手法,彩舟、星河,色彩對比鮮明;云淡、鷺起,動靜相生。由近而遠,描繪了一幅肅爽的金陵晚秋圖景。C.作者舉了陳后主和寵妃張麗華的例子,他們的奢靡生活,使得國家滅亡,而且亡國的悲恨還在不斷繼續(xù)著。D.本詞立意新穎,情景交融,境界開闊,風格高峻,《古今詞話評價》為:金陵懷古,諸公寄調(diào)《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為絕唱。18.請賞析尾句“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19.補寫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最能體現(xiàn)曾皙理想社會圖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體現(xiàn)了冉有的謙遜。(3)廊腰縵回,檐牙高啄;_______,_______。(4)轆轆遠聽,_______。(5)_______,用之如泥沙。(6)使秦復愛六國之人,_______,誰得而族滅也。(7)_______,_______,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8)_______,暴秦之欲無厭。(9)_______,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10)茍以天下之大,_______,是又在六國下矣。五、現(xiàn)代文閱讀(18分)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題。張擇端的春天之旅①時至今日,我們對張擇端的認識,只有《清明上河圖》跋文中的寥寥16個字:“東武人也。幼讀書,游學于京師,后習繪事?!贝送庠贌o更多信息。我們只能想象,汴京這座城市像一個巨大的磁場,吸引了他,慫恿著他,終于有一天,春花的喧嘩讓他感到莫名的惶惑,他拿起筆,開始了他漫長、曲折、深情的表達。②張擇端在12世紀的陽光中畫下《清明上河圖》的第一筆的時候,他并不知道自己為汴京這座光輝的城市留下了最后的遺像。他只是在完成一幅向往已久的畫作,他的身前是汴京的街景和豐饒的記憶,除了筆尖在白絹上游走的陶醉,他在落筆之前,頭腦里沒有絲毫復雜的意念。③他畫“清明”,“清明”的意思,一般認為是清明時節(jié),也有人解讀為政治清明的理想時代。這兩種解釋的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是:清明的時節(jié),是一個與過去發(fā)生聯(lián)系的日子、一個回憶的日子,在這一天,所有人的目光都是反向的,不是向前,而是向后,張擇端也不例外,在清明這一天,他看到的不僅僅是日常的景象,也是這座城市的深遠背景;而張擇端這個時代的政治清明,又將成為后人們追懷的對象。④“上河”的意思,就是到汴河上去,跨出深深的庭院,穿過重重的街巷,人們相攜相依來到河邊,才能目睹完整的春色。那一天剛好有柔和的天光,映照他眼前的每個事物,光影婆娑,一切仿佛都在風中顫動,包括銀杏樹稀疏的枝干、彩色招展的店鋪旗幌、酒鋪蕩漾出的新酒的芳香、綢衣飄動的紋路,以及彌漫在他的身邊的喧囂的市聲……所有這些事物都糾纏、攪拌在一起,變成記憶,一層一層地涂抹在張擇端的心上,把他的心密密實實地封起來。他鋪開畫紙,輕輕落筆,但在他筆下展開的,卻是一幅浩蕩的畫卷,他要把城市的角角落落都畫下來,而不是其中的一部分。⑤沒有內(nèi)心的強大,支撐不起這一幅浩大的畫面,零落之雨、纏綿之云,就會把他們的內(nèi)心塞滿了,唯有張擇端不同,他要以自己的筆書寫那個朝代的挺拔與浩蕩,即使山河破碎,他也知道這個朝代的價值在哪里?!捱@不是魯莽,更不是狂妄,而是一種成熟、穩(wěn)定,是胸有成竹之后的從容不迫。他精心描繪的城市巨型景觀,并非只是為了炫耀城市的壯觀和綺麗,而是安頓自己心目中的主角——不是一個人,而是浩蕩的人海。汴京的平民和商人,是城市的魂,構(gòu)筑了城市的神韻風骨。⑦畫的主角是以復數(shù)的形式出現(xiàn)的。他們的身份,比以前各朝各代都復雜得多,有擔轎的、騎馬的、看相的、賣藥的、駛船的、拉纖的、飲酒的、吃飯的、打鐵的、當差的、取經(jīng)的、抱孩子的……他們互不相識,但每個人都擔負著自己的身世、自己的心境、自己的命運。他們擁擠在共同的空間和時間中,不絕如縷,濟濟一堂。于是,這座城就不僅僅是一座物質(zhì)意義上的城市,而是一座“命運交叉的城堡”。⑧在這座“命運交叉的城堡”里,潛伏著命運的種種意外和可能,而這些,正是故事需要的。英雄的故事千篇一律,而平民的故事卻變幻無定。張擇端把他們?nèi)考{入到城市的空間中,是因為他意識到了這座城市的真正魅力在哪里。他面對的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一個變化的空間。他畫的不是城市,是命運的神秘與不可知。在多變的城市空間里,每個人都在辨識、尋找、選擇著自己的路。選擇也是痛苦,但沒有選擇更加痛苦。張擇端看到了來自每個平庸軀殼的微弱勇氣,這些微弱勇氣匯合在一起,就成了那個朝代里最為生動的部分。⑨沒有汴河,就沒有汴京的耀眼繁華。在《清明上河圖》中,河流占據(jù)著中心的位置,但這只是張擇端把汴河作為構(gòu)圖核心的原因之一,對于他來說,這條河更重大的意義,來自它不言而喻的象征性——變幻無形的河水,正是時間和命運的賦形。河流以其象征意義;無可辯駁地占據(jù)了《清明上河圖》的中心位置,時間和命運,也被張擇端強化為這幅圖畫的最大主題。⑩河道里的水之流,與街道里的人之流,就這樣彼此呼應(yīng)起來,使水上人與岸邊人的命運緊密銜接、咬合和互動。沒有人數(shù)得清,街市上的人群,有多少是賴水而生;沒有人知道,飯鋪里的食客、酒館里的酒客、客棧里的過客,他們的下一站,將在哪里停泊。對他們來說,漂泊與停頓是他們生命中永遠的主題,當一些身影從街市上消失,另一些同樣的身影就會彌補進來。我們從畫中看到的并非一個定格的場景,鐵打的城市流水的過客,它是一個流動的過程。它不是一瞬,是一個朝代。?汴京以130萬人口,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城市,成為東方物質(zhì)文明、精神文明和商業(yè)文明的壯麗頂點。這座因水而興的城市沒有辜負水的恩德,創(chuàng)造了那個時代最輝煌的文明。但另一方面,水也是兇險的化身。就像那艘在急流中很有可能撞到橋側(cè)的大船,向人們提示著水的兇險。汴河的泛濫曾給這座城市帶來過痛苦的記憶,它在空間上的漫漶正如同在時間上的流逝一樣冷酷無情。?甚至連《清明上河圖》自身,都不能逃脫命運的神秘性——近一千年過去了,這幅畫被不同時代的人們仔細端詳了千次萬次,但每一次都會發(fā)現(xiàn)與前次看到的不同。以至于今天,每個觀賞者對這幅畫的描述都是不一樣的,研究者更為畫上的內(nèi)容爭吵不休。?直到此時我才明白,《清明上河圖》并非只是畫了一條河,它本身就是一條河,一條我們不可能兩次踏入的河流。?張擇端的結(jié)局,至今沒有人知道,但無論他死在哪里,他在彌留之際定然會看見他的夢中城市。那時城市里河水初漲,人頭攢動,舟行如矢。(取材于祝勇同名文章)20.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A.張擇端個人信息雖僅存寥寥數(shù)語,但他留下的《清明上河圖》卻在千載流傳中引發(fā)了后人無窮的解讀。B.張擇端細膩地描畫了清明時節(jié)汴京城多姿多彩的市井生活,表現(xiàn)出成熟、穩(wěn)定、浩蕩的城市神韻風骨。C.文中加點的詞語,“不言而喻”使用錯誤,其余三個詞語使用恰當。D.第?段運用對比,既突出汴河給予汴京的恩德,也強調(diào)汴河泛濫的兇險,豐富了文章內(nèi)容突出主題。E.文章末尾,作者想象張擇端生命將盡之時的情景,言有盡而意悠遠,引人深思;又與文章的開頭呼應(yīng)。21.鑒賞文中畫波浪線的語句。22.結(jié)合文本,解釋“《清明上河圖》并非只是畫了一條河,它本身就是一條河,一條我們不可能兩次踏入的河流”這句話的含意。23.文章題目是“張擇端的春天之旅”,根據(jù)文章,說說你對“春天之旅”的理解。六、整本書閱讀(6分)24.下列有關(guān)《紅樓夢》情節(jié)內(nèi)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賈妃讓眾姊妹給瀟湘館、蘅蕪苑等四處題詠,眾姊妹很快寫成,唯獨寶玉只做了兩首,正做怡紅院時,黛玉幫忙,將“綠玉”改為“綠蠟”,深得賈妃喜愛。(17回)B.賈薔辦的“下姑蘇聘請教習,采買女孩子,置辦樂器行頭”等事,便需要先支三萬兩銀子,置辦花燭彩燈并各色櫳帳幔也要兩萬,可見元春省親花費巨大。(16回)C.寧府家宴結(jié)束后,大家散去,賈瑞不住拿眼看著鳳姐兒。后來平兒氣得說他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沒人倫的混賬東西,起這個念頭,叫他不得好死。”(11回)D.在學堂,賈薔見有人欺負秦鐘,如何肯依但又顧及各種利益關(guān)系。于是,他悄悄地把跟寶玉書童茗煙喚到身邊,如此這般,調(diào)撥幾句。惹得茗煙強出頭,與金榮理論,由此引發(fā)了一場打鬧。而賈薔卻以有事要早走一步為借口先行離開了。(9回)25.《紅樓夢》知識填空,請?zhí)顚懭嗣Q。(1)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tài)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閑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這里所描寫的人物是_______。(2)富貴又何為?襁褓之間父母違。展眼吊斜輝,湘江水逝楚云飛。這是_______的判詞。(3)機關(guān)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靈。家富人寧,終有個家亡人散各奔騰。枉費了,意懸懸半世心;好一似,蕩悠悠三更夢。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呀!一場歡喜忽悲辛。嘆人世終難定。這是_______的曲詞。七、作文(60分)26.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從山腳到山巔,不只是登頂;從起點到終點,不只是到達;從春種到秋收,不只是收獲;從藍圖到實現(xiàn),不只是結(jié)果;從入學到離校,不只是畢業(yè);從孩童到耄耋,不只是成熟。請結(jié)合以上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xiàn)你的感悟與思考。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天津市咸水沽一中2024-2025學年高一4月月考語文試題本試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兩部分。滿分150分??荚嚂r間150分鐘。第Ⅰ卷(共38分)一、基礎(chǔ)知識(17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游泳的起源雖無法考證,但我們可以略為窺探。在戰(zhàn)國時代,游泳運動()?!墩撜Z》中有“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記述,大意為魯人沂水游泳后迎風歌唱。有的史料記載,在一些地方,嬰兒剛降世,便需要學習游泳的技能。那遠古時候,人們怎樣渡過寬闊的河流呢?據(jù)《事物紀原》記載顯示:“燧人以匏濟水?!膘萑耸鲜堑谝晃蝗A夏有文字記載、可以考證的祖先,人們把抓著葫蘆過河這種創(chuàng)舉算在他的身上,按照古人對英雄人物的崇拜情結(jié)來看,倒也是()的?!稗恕保褪呛J之類的飄浮工具,《莊子》中有載,“今子有五石之匏,何不慮以為樽而浮于江湖”,說明當時這樣的“裝備”已經(jīng)是非常普遍的了。類似于這種借簡易的“救生圈”泅渡,在急流之中是行不通的,環(huán)境是促使人們提高游泳能力的一個條件,在中國,水網(wǎng)(),僅《水經(jīng)注》記載的大小水道應(yīng)有一千二百余條,我們的老祖宗學習游泳的環(huán)境可謂是得天獨厚。(取材于煮酒君《中國古代的游泳運動》)1.依次填入括號內(nèi)的詞語,最恰當?shù)囊唤M是()A.嶄露頭角無可厚非交錯B.蔚然成風無可厚非密布C.蔚然成風毋庸置疑交錯D.嶄露頭角毋庸置疑密布2.在選文中橫線處填入句子,表述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ǎ〢.據(jù)《事物紀原》記載:“燧人以匏濟水。”燧人氏是華夏有文字記載、可以考證的第一位祖先B.據(jù)《事物紀原》記載:“燧人以匏濟水?!膘萑耸鲜堑谝晃蝗A夏有文字記載、可以考證的祖先C.據(jù)《事物紀原》記載顯示:“燧人以匏濟水。”燧人氏是華夏有文字記載、可以考證的第一位祖先D.據(jù)《事物紀原》記載顯示:“燧人以匏濟水?!膘萑耸鲜堑谝晃蝗A夏有文字記載、可以考證的祖先3.下列文學常識和文化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選自《論語·先進》篇,文章記錄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這四個弟子“言志”的一段話。生動再現(xiàn)了孔子和學生-起暢談理想的情形。B.“燧人以匏濟水”中的“匏”和蘇軾在《赤壁賦》中的“舉匏樽以相屬”的“匏”不是同一種器物。C.《莊子》又名《南華經(jīng)》,是春秋末期思想家莊周和他的門人以及后學所著。現(xiàn)存33篇。D.《水經(jīng)注》是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的著作。全書詳細記載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guān)的歷史遺跡、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是我國古代地理名著?!敬鸢浮?.B2.A3.C【解析】【分析】【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詞語和成語的能力。第一空:嶄露頭角:比喻突出地顯露出才能和本領(lǐng)(多指青少年)。蔚然成風:形容一件事情逐漸發(fā)展、盛行,形成一種風氣(多指好的)。語境中主語為“游泳運動”而不是“人”,應(yīng)使用“蔚然成風”,排除AD;第二空:無可厚非:不能過分責備。指說話做事雖有缺點,但還有可取之處,應(yīng)予諒解。毋庸置疑:不必懷疑。結(jié)合語境“算在他的身上”“對英雄人物的崇拜情結(jié)”可知,不是完全肯定的,排除“不必懷疑”,應(yīng)使用“無可厚非”,排除C;第三空:交錯:交叉;錯雜。密布:稠密地排列、分布。結(jié)合語境“大小水道應(yīng)有一千二百余條”意在強調(diào)很多、密集,無交叉之意,應(yīng)使用“密布”。故選B?!?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一處:成分贅余,記載:記錄于書冊。顯示:明顯的表示。二者語義重復,可以刪去“顯示”,排除CD;第二處:語序不當,“第一位華夏有文字記載、可以考證的”多項定語排列不當。多項定語排列順序:“表領(lǐng)屬或范圍+表數(shù)量或指示+動詞(動詞性短語)+形容詞(形容詞性短語)+名詞+中心語”,所以,應(yīng)為“華夏有文字記載、可以考證的第一位”,排除B。故選A?!?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C.“春秋末期”錯誤,應(yīng)為“戰(zhàn)國中后期”。故選C。4.下列選項中句子句式特點各不相同的一項是()A.①未之有也②輿薪之不見③筋骨之強④何厭之有B.①異乎三子者之撰②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③相與枕藉乎舟中④何以異于鄒敵楚哉C.①將以釁鐘②籍何以至此③具告以事④敢以煩執(zhí)事D.①百姓之不見保②人方為刀俎③臣未之聞也④構(gòu)怨于諸侯【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A.①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為“未有之也”。句意:沒有這樣的事情。②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為“不見輿薪”。句意:看不見整車的柴草。
③定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強筋骨”。句意:強健的筋骨。④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為“有何厭”。句意:有什么可以滿足的呢?B.①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乎三子者之撰異”。句意:和他們?nèi)说闹鞠虿煌?/p>
②主謂倒裝句,正常語序為“百姓之謂我愛也宜乎”。句意:百姓認為我很吝嗇是應(yīng)該的啊。
③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相與乎舟中枕藉”。句意:(蘇子與同伴)在船里互相枕著墊著睡去。④賓語前置句,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于鄒敵楚以何異哉”。句意:這和鄒國與楚國相敵對的情形有什么不同呢?C.①省略句,即“將以(之)釁鐘”。句意:準備用它(的血)來涂在鐘上行祭。
②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為“籍以何至此”。句意:我怎么會到這種地步。③狀語后置句,省略句,正常語序為“以事具告(之)”。句意:把事情詳細地告訴了他。④省略句,即“敢以(之)煩執(zhí)事”。句意:怎敢冒昧地拿這件事情來麻煩您。D.①被動句,“見”表被動。句意:老百姓不被您愛護。②判斷句。句意:現(xiàn)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③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為“臣未聞之也”。句意:我沒有聽說過這些事。④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于諸侯構(gòu)怨”。句意:與諸侯結(jié)怨。故選D。5.下列選項中加點詞用法及意義各不相同的一項是()A.是乃仁術(shù)也夫我乃行之公乃入乃中《經(jīng)首》之會B.善刀而藏之夜縋而出今人有大功而擊之項王按劍而跽曰C.不如因善遇之因其固然因人之力而敝之因擊沛公于坐D.行李之往來牛何之請嘗試之故民之從之也輕【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A.正確?!澳恕?,判斷動詞,“是”“就是。句意:這就是仁政的途徑啊。“乃”,代詞,這樣。就:我這樣做了?!澳恕?,副詞,才句意:您才進去?!澳恕?,連詞,又。句意:又合乎《經(jīng)首》樂章的節(jié)奏。B.錯誤?!岸保B詞,表順承,然后。句意:將刀擦凈,然后收藏起來?!岸?,連詞,表修飾,可不譯。句意:在夜里用繩子吊著人送出城去?!岸保B詞,表轉(zhuǎn)折,卻。句意:現(xiàn)在人家有了大功,卻要攻打他?!岸?,連詞,表修飾,可不譯。句意:項王握著劍挺起身。C.錯誤。“因”,介詞,趁機。句意:不如趁機好好對待他?!耙颉?,介詞,依照,順著。句意:依照牛體本來的結(jié)構(gòu)。“因”,介詞,依靠。句意:依靠別人的力量,卻又反過來損害他。“因”,介詞,趁機。句意:趁機在座位上把沛公殺死。D.錯誤?!爸?,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句意:秦國的使者往來?!爸?,動詞,到……去。句意:牛到哪里去了?“之”,代詞,代指這件事。句意:請讓我試著做這件事?!爸?,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句意:所以百姓跟隨國君很容易。故選A。6.下列選項中加點詞解釋全對的一項是()A.吾與點也(贊成)吾何愛一牛(喜愛)舍瑟而作(起身)則王許之乎(相信)B.則牛養(yǎng)何擇焉(區(qū)別)以御于家邦(治理)明君制民之產(chǎn)(規(guī)定)因之以饑饉(谷不熟)C.臣之所好者道也(天道)奚暇治禮義哉(講求)抑王興甲兵(或者)以若所為(你)D.殆有甚焉(恐怕)毋內(nèi)諸侯(同“納”,接納)俯足以畜妻子(養(yǎng)活)如土委地(散落)【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與”,解釋正確。句意:我贊成曾點的觀點?!皭邸?,吝惜。句意:我怎么會吝惜一頭牛呢?“作”,解釋正確。句意:把瑟放下,站起來?!霸S”,認可。句意:那么大王您認可嗎?B.“擇”,解釋正確。句意:牛和羊有什么區(qū)別呢?“御”,解釋正確。句意:進而治理好一家一國?!爸啤?,解釋正確。句意:英明的君主規(guī)定老百姓的產(chǎn)業(yè)?!梆~”,饑荒。句意:接下來又有饑荒。C.“道”,解釋正確。句意:我所愛好的是天道(自然的規(guī)律)?!爸巍?,解釋正確。句意:哪里還顧得上講求禮義呢?“抑”,表反問,難道。句意:難道您發(fā)動戰(zhàn)爭?“若”,如此。句意:憑借你如此的做法。D.全部正確。句意:恐怕比這更嚴重。/不要讓諸侯軍隊進來。/向下足以養(yǎng)活妻子兒女。/像泥土一樣散落在地上。故選D。7.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用法歸類正確的一項是()①吾得兄事之②刑于寡妻③是以君子遠庖廚也④項伯殺人,臣活之⑤范增數(shù)目項王⑥金就礪則利⑦此其志不在小⑧朝秦楚⑨為肥甘不足于口與⑩籍吏民?越國以鄙遠?常以身翼蔽沛公?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既東封鄭?素善留侯張良A.①⑧?②⑥⑩③⑤?④??⑦⑨?B.①??②⑤⑩③⑥?④⑧?⑦⑨?C.④⑥⑧⑦⑩?①⑤?③⑨?②??D.③⑧?②⑥⑩①⑤?④⑦?⑨??【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中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的理解的能力。①名詞作狀語,像對待兄長一樣。句意:我要像對待兄長一樣侍奉他。②名詞作動詞,作榜樣。句意:給妻子作榜樣。③形容詞作動詞,遠離。句意:因此君子遠離廚房。④動詞使動用法,使……活句意:項伯殺了人,我使他活了下來。⑤名詞作動詞,使眼色。句意:范增多次向項王使眼色。⑥形容詞作動詞,變鋒利。句意:金屬接近磨刀石就會變鋒利。⑦形容詞作名詞,小事。句意:他的志向不在于小事。⑧動詞使動用法,使……朝見。句意:使秦國、楚國來朝見。⑨形容詞作名詞,肥美食物。句意:是因為肥美的食物不夠吃嗎?⑩名詞作動詞,登記。句意:登記官吏和百姓。?形容詞作名詞,邊遠地區(qū)。句意:越過別國把邊遠地區(qū)當作邊邑。?名詞作狀語,像翅膀一樣。句意:常常用身體像翅膀一樣遮擋沛公。?動詞使動用法,使……滅亡。句意:如果使鄭國滅亡對您有利。?名詞作狀語,向東。句意:已經(jīng)向東把鄭國作為疆界。?形容詞作動詞,與……交好。句意:一向與留侯張良交好。①??名詞作狀語;②⑤⑩名詞作動詞;③⑥?形容詞作動詞;④⑧?動詞使動用法;⑦⑨?形容詞作名詞。故選B。二、論述類文本閱讀(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盎馃⒎繉m”:一場歷史的修辭戰(zhàn)火張若漁兩千多年來,項羽“火燒阿房宮”幾乎成了人盡皆知的歷史常識。但一份調(diào)查證明,這極有可能是一場天大的誤會。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和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組成的阿房宮考古隊,經(jīng)過5年艱苦、細致的工作,近日揭開了這座“天下第一宮“所包含的種種謎團——阿房宮只是一個半拉子工程,并沒有建成。傳說中西楚霸王項羽的軍隊攻入咸陽,將阿房宮及所有附屬建筑縱火焚燒也是歷史誤傳。(《華商報》12月11日)其實早在2003年,在阿房宮考古隊的挖掘和勘察過程中,考古工作者們就曾基于諸多發(fā)現(xiàn)“大膽假設(shè)”——火燒阿房宮純屬子虛烏有。經(jīng)過又四年艱苦細致的發(fā)掘、調(diào)查工作,上述推斷只不過“進一步明晰”而已。真相大白于天下的時刻,也是歷史的尷尬時刻。兩千年來,不管是在正史還是在野史上,西楚霸王項羽都因火燒阿房宮被塑造成千夫所指的千古罪人,甚至成為殘暴成性和暴殄天物的標本人物,每每被后世信手拈來實施“口頭鞭尸”;阿房宮本身顯然也成為秦始皇窮奢極欲、勞民傷財、自取滅亡的象征。而今,這一切被證明,我們不過是如堂吉訶德大戰(zhàn)風車般悲壯卻虛無——不是說項羽和秦始皇本無罪,只是不管他們做過多少罪孽深重的事,不應(yīng)算在他們頭上的歷史賬單終不能無妄加之。歷史就是歷史,真相就是真相,這是一件嚴肅得不能再嚴肅的事。歷史的訛誤耐人尋味。追究其來,“火燒阿房宮”從真真假假的傳說沉淀為人們頭腦中的“事實”,唐代大詩人杜牧的名篇《阿房宮賦》可謂“功不可沒”。文中言”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極力鋪陳阿房宮的雄偉氣勢:繼而又言“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又以仰天長嘆般的憤懣極力渲染阿房宮被付之一炬的傷情。詩人的瑰麗辭賦及其暗藏洶涌的悲緒,顯然不可阻擋地深入了后世觀者的內(nèi)心,引發(fā)同仇敵愾的情緒,眾聲喧嘩之時哪還管什么事實真相如何?與之相比,司馬遷的《史記》倒是審慎的,《高祖本紀》說項羽“屠燒成陽秦宮室”,《秦始皇本紀》也說項羽“遂屠咸陽,燒其宮室”,從頭至尾都沒有“火燒阿房宮”的影子。但歷史的詭秘之處就在于,人們寧愿相信杜牧的辭賦也不愿相信司馬遷的《史記》,謬種流傳,一至于斯!在歷史的強大裹脅下,人們的頭腦和思想其實如脆弱的蘆葦?;蛟S此事件給我們的最大的“歷史教訓”,正是法國哲學家雷蒙·阿隆在《知識分子的鴉片》中所一再強調(diào)的:“世間沒有真理,只有對知識的永恒探詢。”要時刻保持一種堅不可摧的獨立性和批判精神來遍觀周遭事物,避免走火入魔以至精神錯亂而不自知。對于影響深遠的歷史界來說,這尤其重要。而對于民眾來說,哈耶克的名言不妨引為座右銘一一我們的無知是如此重要,不要陷入自己編織的意識形態(tài)而不能自拔。(摘編自《當代人》,有刪改)8.下列對阿房宮的說法,正確的一項是()A.2003年,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和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組成的阿房宮考古隊經(jīng)過調(diào)查證明,阿房宮其實并沒有建成,只是一個半拉子工程,根本不能叫做阿房宮。B.阿房宮并不存在,項羽也沒有“火燒阿房宮”,所以兩千年來的正史和野史把西楚霸王塑造成殘暴成性、暴殄天物的標本人物是錯誤的,是沒有歷史依據(jù)的。C.無論是歷史事實還是文學描述,氣勢雄偉的阿房宮本身顯然都是秦始皇窮奢極欲、勞民傷財、自取滅亡的象征。D.唐代大詩人杜牧筆下的阿房宮,現(xiàn)在看來實為想象中的阿房宮,《阿房宮賦》中對其極力渲染只是為了文學感情表述的需要。9.法國哲學家雷蒙·阿隆一再強調(diào):“世間沒有真理,只有對知識的永恒探詢?!毕铝袑τ谶@一觀點的分析論證,不正確的一項是()A.阿房宮考古隊基于諸多發(fā)現(xiàn)“大膽假設(shè)”火燒阿房宮純屬子虛烏有,之后又經(jīng)過四年艱苦細致的發(fā)掘、調(diào)查工作,最終還原阿房宮的本來面目。這體現(xiàn)了考古隊對知識永恒探詢的精神。B.后世的人寧愿相信杜牧的辭賦,將罪過毫不保留地推給項羽,卻不愿意相信司馬遷的《史記》中的歷史真實。這是因為人們憎惡殘暴制度,與知識探詢精神無關(guān)。C.司馬遷《史記》中《高祖本紀》和《秦始皇本紀》都只說了項羽燒毀咸陽宮室,這種審慎的態(tài)度也印證了雷蒙·阿隆的這句經(jīng)典名言。D.作者引用雷蒙的名言意在告訴人們:應(yīng)該時刻保持獨立性和批判精神來觀察周圍事物,避免走火入魔以致精神錯亂而不自知。10.下列對原文的理解,表述有誤的一項是()A.歷史的尷尬時刻,指的就是在千百年來被人們公認為是項羽火燒阿房宮之后,經(jīng)過科學證明這卻是錯誤認識的那一刻。就在那一刻,科學戰(zhàn)勝了情感,真相戰(zhàn)勝了虛構(gòu)。B.項羽和秦始皇本身并非無罪,但是,評價歷史人物要尊重客觀事實。不管他們做過多少罪孽深重的事,不屬于他們的歷史罪名也不能無妄地強加在他們身上。C.杜牧之所以在《阿房宮賦》里極力描寫阿房宮的雄奇,是因為他想通過文學,點燃人們對項羽的怒火,更有力地揭示項羽的殘暴,以營造“人人得而誅之”的氛圍。D.哈耶克的名言要求我們要重視自己的無知,要敢于跳出自己固執(zhí)的意識范圍,敢于否它自己的認識,從而不斷減少自己的無知?!敬鸢浮?.D9.B10.C【解析】【8題詳解】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瀏覽選項,然后到文中找到與選項相關(guān)的語句,進行比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題要辨明檢索區(qū)間,確定對應(yīng)語句;聯(lián)系上下文體會,要死摳字眼,尋找細微的差別。A項,混淆時間?!?003年”錯誤,2003年只是“大膽假設(shè)”,四年后使這一假設(shè)進一步明晰。B項,以偏概全,“沒有歷史依據(jù)”錯誤。C項,將未然說成已然,阿房宮并不存在,所以也不能成為“象征”。故選D?!?題詳解】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的能力。答題時注意:第一步,逐項審查每一個選項有幾個分句,分句與分句之間是什么關(guān)系,一般的有因果、條件、假設(shè)、目的等關(guān)系。第二步,比對每一分句的意義在原文是否有依據(jù),分句與分句之間的邏輯關(guān)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據(jù)。B項,強加因果?!斑@是因為人們憎惡殘暴制度,而非缺乏探詢精神”錯誤。這是從反面證明這一觀點。故選B?!?0題詳解】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題時注意仔細閱讀文章,找準有效答題區(qū)間,然后認真對讀,尋找細微的差別。C項,無中生有,杜牧的目的在于批判秦而非項羽。故選C?!军c睛】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題目,題干的表述一般為“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或者“正確的一項”,錯誤設(shè)置一般為答非所問、混淆范圍,強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換概念、無中生有等,命題的手段為改變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內(nèi)容,答題時注意閱讀題干,找準區(qū)位,然后對讀,尋找細微的差別。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內(nèi)容一般范圍比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內(nèi)容是篩選和整合的基礎(chǔ)。具體來說,要探究文章的觀點,把握作者在文中體現(xiàn)的態(tài)度,篩選出文中使用的論據(jù)等。對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有個整體把握,篩選和整合信息時才會心中有數(shù)。把握題干,確定答題區(qū)間。將選項信息與原文語句內(nèi)容進行對應(yīng)比較。選項信息的語言與原文語句內(nèi)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區(qū)別,命題者常通過改變敘述的方式來設(shè)置一些干擾項,解答時要認真核對,找出符合題干的選項。三、文言文閱讀(15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材料一:漢用陳平計,間疏楚君臣。項羽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其權(quán)。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愿賜骸骨歸卒伍。”未至彭城,疽發(fā)背死。蘇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殺增,獨恨其不早耳。然則當以何事去?增勸羽殺沛公,羽不聽,終以此失天下,當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殺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殺,猶有君人之度也。增曷為以此去哉?增之去,當于羽殺卿子冠軍時也。陳涉之得民也,以項燕、扶蘇。項氏之興也,以立楚懷王孫心①。而諸侯叛之也,以弒義帝。且義帝之立,增為謀主矣。義帝之存亡,豈獨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與同禍福也。未有義帝亡而增獨能久存者也。羽之殺卿子冠軍也,是弒義帝之兆也。其弒義帝,則疑增之本也,豈必待陳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蟲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讒入之。陳平雖智,安能間無疑之主哉?吾嘗論義帝,天下之賢主也。獨遣沛公入關(guān),而不遣項羽;識卿子冠軍于稠人之中,而擢以為上將,不賢而能如是乎?羽既矯殺卿子冠軍,義帝必不能堪;非羽弒帝,則帝殺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勸項梁立義帝諸侯以此服從中道而弒之非增之意也。夫豈獨非其意,將必力爭而不聽也。不用其言,而殺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方羽殺卿子冠軍②,增與羽比肩而事義帝,君臣之分未定也。為增計者,力能誅羽則誅之,不能則去之,豈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則留,不合則去,不以此時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雖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項羽不亡。嗚呼,增亦人杰也哉?。ü?jié)選自蘇軾《范增論》)材料二:秦楚之際,楚懷王以牧羊小兒為項氏所立,首尾才三年。以事考之,東坡所謂天下之賢主也。項梁之死,王并呂臣、項羽軍,自將之,羽不敢爭。見宋義論兵事,即以為上將軍,而羽乃為次將。擇諸將入關(guān),羽怨秦,奮勢愿與沛公西,王以羽慓悍禍賊,不許,獨遣沛公,羽不敢違。及秦既亡,羽使人還報王,王曰:“如約?!绷钆婀蹶P(guān)中。此數(shù)者,皆能自制命,非碌碌孱主受令于強臣者,故終不能全于項氏。然遣將救趙滅秦,至于有天下,皆出其手。(節(jié)選自洪邁《容齋隨筆》)【注】①楚懷王孫心:楚懷王孫子熊心,項梁擁立他為王,仍稱懷王。項羽稱霸后尊熊心為義帝。②卿子冠軍:即宋義。公元前207年,秦圍趙,楚懷王封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救趙,途中,宋義畏縮不前,羽殺之。1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增之去善矣善:好,對 B.羽既矯殺卿子冠軍矯:假傳命令C.義帝必不能堪堪:忍受 D.為增計者,力能誅羽則誅之計:計策1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項羽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其權(quán)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B.獨恨其不早耳失其所與,不知C.楚懷王以牧羊小兒為項氏所立百姓皆以王為愛也D.而羽乃為次將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13.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增始勸/項梁立義帝/諸侯以此服從/中道而弒之/非增之意也B.增始勸項梁立義帝/諸侯以此服從中道/而弒之/非增之意也C.增始勸項梁立義帝/諸侯以此服從/中道而弒之/非增之意也D.增始勸項梁/立義帝諸侯/以此服從/中道而弒之/非增之意也14.下列對文中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論,一般是學士、大夫議論古今時世人物或評經(jīng)史之言,如《范增論》《過秦論》。B.“賜骸骨”是古代大臣請求辭職歸家的婉詞,與致仕、致事、致政、休致等詞義相近。C.子,一般用于對男子的尊稱或笑稱。如文中的“蘇子”“卿子”?!稜T之武退秦師》中“吾不能早用子”的“子”也是尊稱。D.高帝,劉邦的謚號。謚號就是地位較高的人去世后對其進行褒貶是非功過的文字,有官謚和私謚之分,“私謚”是由死者的親友或門生議定的謚號。15.下列對文章的分析與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在蘇軾看來,范增缺少敏銳的政治判斷力和果斷的行動力,不能敏銳地察覺到危險并果斷地采取行動。B.蘇軾認為,項羽與范增被陳平離間的根本原因,并不是陳平的智謀高明,而是項羽已不信任范增。C.蘇軾認為,范增不管在什么時候都應(yīng)該有實力誅殺項羽就誅殺他,沒實力誅殺就離開他,這才是做事果斷大丈夫。D.洪邁認為,項梁死后,楚懷王吞并呂臣、項羽的軍隊,并親自統(tǒng)領(lǐng),項羽不敢與他相爭。16.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和課內(nèi)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方羽殺卿子冠軍,增與羽比肩而事義帝,君臣之分未定也。(2)所以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3)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4)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答案】11.D12.A13.C14.C15.C16.(1)當項羽殺卿子冠軍時,項羽和范增共同侍奉義帝,君臣的名分沒有確定。(2)(我)派遣將士駐守函谷關(guān)的原因,是為了防備其他盜賊進入關(guān)中以及應(yīng)對突發(fā)變故。(3)我只用精神去和牛接觸,而不用眼睛去看,視覺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動。(4)認真地興辦學校教育,把孝悌(或“尊敬父母,敬愛兄長”)的道理反復講給百姓聽,頭發(fā)花白的人就不會背負或頭頂重物在路上行走了?!窘馕觥俊緦дZ】這篇文言文閱讀材料以楚漢相爭為背景,通過蘇軾《范增論》和洪邁《容齋隨筆》兩則選段,展現(xiàn)了范增與項羽的政治關(guān)系。蘇軾以“物必先腐”為喻,剖析范增未能及時離開項羽的深層原因,批評其政治判斷力的缺失;洪邁則從楚懷王角度,凸顯其作為“賢主”的決策能力。兩則材料形成互補,既呈現(xiàn)了歷史人物的復雜性,又體現(xiàn)了宋代史論的思辨特色。【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正確。句意:范增離去是對的。B.正確。句意:項羽既然假托君王之命殺死了卿子冠軍。C.正確。句意:義帝必然不能容忍。D.錯誤。計,考慮。句意:如果替范增考慮,有能力誅殺項羽就殺了他。故選D。【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A.相同。均為“逐漸、漸漸”的意思。句意:項羽懷疑范增和漢暗中勾結(jié),漸漸剝奪了他的權(quán)力。/逐漸望見云霧中隱約浮現(xiàn)數(shù)十個白色如樗蒲般挺立的。B.代詞,他/代詞,自己的。句意:只遺憾他沒有早早離開罷了。/失掉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的。C.憑借,以……身份/認為。句意:楚懷王(熊心)以牧羊孩子的身份,被項氏擁立為王。/百姓都認為大王吝嗇。D.副詞,僅僅/于是,就。句意:而項羽僅是次將。/項伯于是在夜里騎馬到沛公的軍營。故選A?!?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范增當初勸項梁擁立義帝,諸侯因此而服從(楚的指揮),中途殺義帝,一定不是范增的本意。“增始勸項梁立義帝”為兼語句,“項梁”既作“勸”的賓語,又作“立義帝”的主語,中間不斷開,排除AD;“而”,連詞,表修飾,連接“中道”和“弒之”,中間不斷開,排除B。故選C?!?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化常識的能力。C.“文中的‘蘇子’”錯誤。蘇子是自稱,不是對男子的尊稱或泛稱。故選C。【1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C.“不管在什么時候都應(yīng)該有實力誅殺項羽就誅殺他”錯誤。蘇軾認為范增“力能誅羽則誅之,不能則去之”是在兩人“比肩而事義帝,君臣之分未定”之時,有實力誅殺項羽就誅殺他,沒實力誅殺就離開他,選項缺少限定條件。故選C?!?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方”,當……時;“比肩”,并肩;“事”,侍奉。(2)“所以”,表原因,……的原因;“出入”偏義復詞,進入;“非?!保沤癞惲x詞,意外的變故。(3)“遇”,接觸;“官知”,此處指視覺;“行”,活動。(4)“謹”,認真地興辦,認真地從事;“申”,反復講,反復陳述;“頒”,通“斑”,頭發(fā)花白;“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均為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以孝悌之義申之”“頒白者不于道路負戴矣”。參考譯文:材料一:劉邦采用了陳平的計策,離間疏遠楚國君臣。項羽懷疑范增和漢暗中勾結(jié),漸漸剝奪了他的權(quán)力。范增大怒,說:“天下大事已經(jīng)大致成為定局,君王也好自為之吧。希望能讓我這把老骨頭回鄉(xiāng)務(wù)農(nóng)。”還沒到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背上癰疽發(fā)作就病死了。蘇子說:范增離去是對的。如果不離去,項羽一定會殺了他,只遺憾他沒有早早離開罷了。既然如此,那么范增應(yīng)當在什么時候離開呢?當初范增勸項羽殺沛公,項羽不聽,終因此而失去天下,應(yīng)當在此時離去嗎?回答說:不。范增想要殺死沛公,是做臣子的職責,項羽不殺劉邦,還顯得有君王的度量,范增怎能在此時離去呢?范增離去,應(yīng)當在項羽殺卿子冠軍的時候。陳涉能夠得民心,因為打出了楚將項燕和公子扶蘇的旗幟。項氏的興盛,因為擁立了楚懷王孫子熊心。諸侯背叛他,因為他殺了義帝。況且擁立義帝,范增實際上是主要謀劃者。義帝的生死存亡,豈只關(guān)系到楚國的盛衰成敗,也和范增的禍福密切相關(guān)。絕沒有義帝被殺,而單單范增能夠長久得生的道理。項羽殺卿子冠軍宋義,就是殺義帝的先兆。他殺義帝,就是懷疑范增的本源,難道還要等到陳平出反間計嗎?物品必定先腐爛了,然后才能生蛆蟲;人必定先有了懷疑之心,然后讒言才能夠乘機而入。陳平雖說智慧過人,又怎么能夠離間沒有疑的君主呢?我曾經(jīng)評論義帝,認為他是賢明君主。只派遣沛公入關(guān)卻不派遣項羽;在稠人廣眾之中發(fā)現(xiàn)了卿子冠軍,并且提拔他做上將軍,這兩件事,如果不是賢明之君能做到這些嗎?項羽既然假托君王之命殺死了卿子冠軍,義帝必然不能容忍。因此,不是項羽謀殺義帝,就是義帝殺了項羽,這用不著智者(指點)就可知道了。范增當初勸項梁擁立義帝,諸侯因此而服從(楚的指揮),中途殺義帝,一定不是范增的本意。其實豈但不是他的本意,他必然極力勸諫又沒有被接受。不聽取他的忠告又殺死他所擁立之人,項羽懷疑范增,一定是從這時就開始了。在項羽殺卿子冠軍之時,項羽和范增并肩侍奉義帝,還沒有確定君臣之身份。如果替范增考慮,有能力誅殺項羽就殺了他,不能殺他就離開他,豈不是毅然決然的大丈夫嗎?范增年齡已經(jīng)七十歲,意見一致就留下來,意見不合就離開他,不在這個時候弄清去留的時機,卻想依靠項羽而成就一翻事業(yè)(見識)淺陋??!雖然如此,范增還是漢高祖畏懼的人物。范增不離去,項羽就不會滅亡。唉,范增也是人中的豪杰呀!材料二秦楚之際,楚懷王(熊心)以牧羊孩子的身份,被項氏擁立為王,前后在位僅三年。根據(jù)史事來考究,(楚懷王)正是蘇東坡所說的天下的賢明君主。項梁死了以后,懷王合并了呂臣、項羽的軍隊,自己統(tǒng)領(lǐng)全軍,項羽也不敢力爭。楚懷王見到宋義談?wù)撥娛拢桶菟麨樯蠈④?,而項羽僅是次將。懷王挑選諸位將領(lǐng)攻打關(guān)中,項羽(因為)痛恨秦朝,情緒激奮地希望同劉邦西進滅秦,懷王認為項羽(雖然)英勇善戰(zhàn)但兇狠殘暴,不同意,只派遣了劉邦,項羽也不敢違抗。等到秦朝滅亡以后,項羽派人回來報告楚懷王,懷王說:“按照原來的約定行事。”命令劉邦統(tǒng)治關(guān)中。從這幾件事來看,楚懷王都能夠自主地發(fā)布命令,不是庸碌無為地受命于強悍大臣的軟弱君主,因此最后被項羽殺了。然而他調(diào)遣將解救趙國消滅秦國,直到獲得天下成為義帝,都是他親手所為。第Ⅱ卷(共112分)四、古詩文閱讀(28分)閱讀下面這首詞,按要求作答。桂枝香?金陵懷古王安石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歸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xù)。千古憑高對此,謾?quán)禈s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⒄,時時猶唱,后庭遺曲。17.下列對這首詩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登臨送目”領(lǐng)起上片寫景,“故國”點題,為下片的懷古做鋪墊;“晚秋”點明登臨季節(jié),天氣初肅為寫景抒懷奠定基調(diào)。B.“似、如”二字運用比喻的手法,彩舟、星河,色彩對比鮮明;云淡、鷺起,動靜相生。由近而遠,描繪了一幅肅爽的金陵晚秋圖景。C.作者舉了陳后主和寵妃張麗華的例子,他們的奢靡生活,使得國家滅亡,而且亡國的悲恨還在不斷繼續(xù)著。D.本詞立意新穎,情景交融,境界開闊,風格高峻,《古今詞話評價》為:金陵懷古,諸公寄調(diào)《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為絕唱。18.請賞析尾句“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敬鸢浮?7.B18.用典,對比。作者化用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的詩意,指出六朝亡國的教訓已被人們忘記了。今昔對比委婉地勸告宋統(tǒng)治者莫蹈六朝滅亡覆轍,應(yīng)勵精圖治,富國強兵,抵御外患。【解析】【分析】【1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B.“由近而遠”錯?!扒Ю锍谓凭殹笔沁h景,“翠峰如簇”是近景,此句由遠而近,描繪了一幅肅爽的金陵晚秋圖景。故選B?!?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詩歌鑒賞煉句的能力。“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融化了杜牧的《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的詩意,指出六朝亡國的教訓已被人們忘記了?!峨S書·五行志》說:“禎明初,后主創(chuàng)新歌,詞甚哀怨,令后宮美人習而歌之。其辭曰:‘玉樹后庭花,花開不復久?!瘯r人以為歌讖,此其不久兆也。”后來《玉樹后庭花》就作為亡國之音。作者不似杜牧那樣去責怪商女無知,而是指桑罵槐,意在言外:歌妓們至今還唱著亡國之音,正是因為當權(quán)者沉湎酒色,醉生夢死。然而,“玉樹后庭花,花開不復久”,如再不改弦易轍,采取富國強兵的措施,必然如六朝一樣悲恨相續(xù)。此結(jié)句無異于對北宋當局的警告。此句抒發(fā)了詩人深沉的感慨:不是商女忘記了亡國之恨,是統(tǒng)治者的醉生夢死,才使亡國的靡靡之音充斥在金陵的市井之上。今昔對比委婉地勸告宋統(tǒng)治者莫蹈六朝滅亡覆轍,應(yīng)勵精圖治,富國強兵,抵御外患。19.補寫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最能體現(xiàn)曾皙理想社會圖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體現(xiàn)了冉有的謙遜。(3)廊腰縵回,檐牙高啄;_______,_______。(4)轆轆遠聽,_______。(5)_______,用之如泥沙。(6)使秦復愛六國之人,_______,誰得而族滅也。(7)_______,_______,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8)_______,暴秦之欲無厭。(9)_______,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10)茍以天下之大,_______,是又在六國下矣?!敬鸢浮竣?浴乎沂②.風乎舞雩③.詠而歸④.如其禮樂⑤.以俟君子⑥.各抱地勢⑦.鉤心斗角⑧.杳不知其所之也⑨.奈何取之盡錙銖⑩.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思厥先祖父?.暴霜露?.然則諸侯之地有限?.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錯字詞:沂、雩、俟、杳、錙銖、厥、殆。五、現(xiàn)代文閱讀(18分)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題。張擇端的春天之旅①時至今日,我們對張擇端的認識,只有《清明上河圖》跋文中的寥寥16個字:“東武人也。幼讀書,游學于京師,后習繪事?!贝送庠贌o更多信息。我們只能想象,汴京這座城市像一個巨大的磁場,吸引了他,慫恿著他,終于有一天,春花的喧嘩讓他感到莫名的惶惑,他拿起筆,開始了他漫長、曲折、深情的表達。②張擇端在12世紀的陽光中畫下《清明上河圖》的第一筆的時候,他并不知道自己為汴京這座光輝的城市留下了最后的遺像。他只是在完成一幅向往已久的畫作,他的身前是汴京的街景和豐饒的記憶,除了筆尖在白絹上游走的陶醉,他在落筆之前,頭腦里沒有絲毫復雜的意念。③他畫“清明”,“清明”的意思,一般認為是清明時節(jié),也有人解讀為政治清明的理想時代。這兩種解釋的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是:清明的時節(jié),是一個與過去發(fā)生聯(lián)系的日子、一個回憶的日子,在這一天,所有人的目光都是反向的,不是向前,而是向后,張擇端也不例外,在清明這一天,他看到的不僅僅是日常的景象,也是這座城市的深遠背景;而張擇端這個時代的政治清明,又將成為后人們追懷的對象。④“上河”的意思,就是到汴河上去,跨出深深的庭院,穿過重重的街巷,人們相攜相依來到河邊,才能目睹完整的春色。那一天剛好有柔和的天光,映照他眼前的每個事物,光影婆娑,一切仿佛都在風中顫動,包括銀杏樹稀疏的枝干、彩色招展的店鋪旗幌、酒鋪蕩漾出的新酒的芳香、綢衣飄動的紋路,以及彌漫在他的身邊的喧囂的市聲……所有這些事物都糾纏、攪拌在一起,變成記憶,一層一層地涂抹在張擇端的心上,把他的心密密實實地封起來。他鋪開畫紙,輕輕落筆,但在他筆下展開的,卻是一幅浩蕩的畫卷,他要把城市的角角落落都畫下來,而不是其中的一部分。⑤沒有內(nèi)心的強大,支撐不起這一幅浩大的畫面,零落之雨、纏綿之云,就會把他們的內(nèi)心塞滿了,唯有張擇端不同,他要以自己的筆書寫那個朝代的挺拔與浩蕩,即使山河破碎,他也知道這個朝代的價值在哪里?!捱@不是魯莽,更不是狂妄,而是一種成熟、穩(wěn)定,是胸有成竹之后的從容不迫。他精心描繪的城市巨型景觀,并非只是為了炫耀城市的壯觀和綺麗,而是安頓自己心目中的主角——不是一個人,而是浩蕩的人海。汴京的平民和商人,是城市的魂,構(gòu)筑了城市的神韻風骨。⑦畫的主角是以復數(shù)的形式出現(xiàn)的。他們的身份,比以前各朝各代都復雜得多,有擔轎的、騎馬的、看相的、賣藥的、駛船的、拉纖的、飲酒的、吃飯的、打鐵的、當差的、取經(jīng)的、抱孩子的……他們互不相識,但每個人都擔負著自己的身世、自己的心境、自己的命運。他們擁擠在共同的空間和時間中,不絕如縷,濟濟一堂。于是,這座城就不僅僅是一座物質(zhì)意義上的城市,而是一座“命運交叉的城堡”。⑧在這座“命運交叉的城堡”里,潛伏著命運的種種意外和可能,而這些,正是故事需要的。英雄的故事千篇一律,而平民的故事卻變幻無定。張擇端把他們?nèi)考{入到城市的空間中,是因為他意識到了這座城市的真正魅力在哪里。他面對的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一個變化的空間。他畫的不是城市,是命運的神秘與不可知。在多變的城市空間里,每個人都在辨識、尋找、選擇著自己的路。選擇也是痛苦,但沒有選擇更加痛苦。張擇端看到了來自每個平庸軀殼的微弱勇氣,這些微弱勇氣匯合在一起,就成了那個朝代里最為生動的部分。⑨沒有汴河,就沒有汴京的耀眼繁華。在《清明上河圖》中,河流占據(jù)著中心的位置,但這只是張擇端把汴河作為構(gòu)圖核心的原因之一,對于他來說,這條河更重大的意義,來自它不言而喻的象征性——變幻無形的河水,正是時間和命運的賦形。河流以其象征意義;無可辯駁地占據(jù)了《清明上河圖》的中心位置,時間和命運,也被張擇端強化為這幅圖畫的最大主題。⑩河道里的水之流,與街道里的人之流,就這樣彼此呼應(yīng)起來,使水上人與岸邊人的命運緊密銜接、咬合和互動。沒有人數(shù)得清,街市上的人群,有多少是賴水而生;沒有人知道,飯鋪里的食客、酒館里的酒客、客棧里的過客,他們的下一站,將在哪里停泊。對他們來說,漂泊與停頓是他們生命中永遠的主題,當一些身影從街市上消失,另一些同樣的身影就會彌補進來。我們從畫中看到的并非一個定格的場景,鐵打的城市流水的過客,它是一個流動的過程。它不是一瞬,是一個朝代。?汴京以130萬人口,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城市,成為東方物質(zhì)文明、精神文明和商業(yè)文明的壯麗頂點。這座因水而興的城市沒有辜負水的恩德,創(chuàng)造了那個時代最輝煌的文明。但另一方面,水也是兇險的化身。就像那艘在急流中很有可能撞到橋側(cè)的大船,向人們提示著水的兇險。汴河的泛濫曾給這座城市帶來過痛苦的記憶,它在空間上的漫漶正如同在時間上的流逝一樣冷酷無情。?甚至連《清明上河圖》自身,都不能逃脫命運的神秘性——近一千年過去了,這幅畫被不同時代的人們仔細端詳了千次萬次,但每一次都會發(fā)現(xiàn)與前次看到的不同。以至于今天,每個觀賞者對這幅畫的描述都是不一樣的,研究者更為畫上的內(nèi)容爭吵不休。?直到此時我才明白,《清明上河圖》并非只是畫了一條河,它本身就是一條河,一條我們不可能兩次踏入的河流。?張擇端的結(jié)局,至今沒有人知道,但無論他死在哪里,他在彌留之際定然會看見他的夢中城市。那時城市里河水初漲,人頭攢動,舟行如矢。(取材于祝勇同名文章)20.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A.張擇端個人信息雖僅存寥寥數(shù)語,但他留下的《清明上河圖》卻在千載流傳中引發(fā)了后人無窮的解讀。B.張擇端細膩地描畫了清明時節(jié)汴京城多姿多彩的市井生活,表現(xiàn)出成熟、穩(wěn)定、浩蕩的城市神韻風骨。C.文中加點的詞語,“不言而喻”使用錯誤,其余三個詞語使用恰當。D.第?段運用對比,既突出汴河給予汴京的恩德,也強調(diào)汴河泛濫的兇險,豐富了文章內(nèi)容突出主題。E.文章末尾,作者想象張擇端生命將盡之時的情景,言有盡而意悠遠,引人深思;又與文章的開頭呼應(yīng)。21.鑒賞文中畫波浪線的語句。22.結(jié)合文本,解釋“《清明上河圖》并非只是畫了一條河,它本身就是一條河,一條我們不可能兩次踏入的河流”這句話的含意。23.文章題目是“張擇端的春天之旅”,根據(jù)文章,說說你對“春天之旅”的理解。【答案】20.BC21.①想象(或虛寫),擬人,長短句。用詞精妙,動詞。②寫出了作者想象中的汴河之景給張擇端留下的深刻印象。③引出下文張擇端用浩蕩畫卷《清明上河圖》封存記憶,記錄城市的角角落落。為后文他創(chuàng)作畫卷作鋪墊。22.①象征了“時間之河”和“命運之河”。②將畫比作河,喻指在千載流傳中,《清明上河圖》這幅畫命運的神秘與變幻。③意為藝術(shù)的感受變化無窮。一代又一代的人觀賞和研究《清明上河圖》,但每個人甚至每一次的感受都不相同。23.①張擇端在清明時節(jié)觀察汴京街景的過程。②《清明上河圖》呈現(xiàn)“清明節(jié)上河”春天之旅。③張擇端繪制《清明上河圖》是一場藝術(shù)和精神的旅行?!窘馕觥俊緦дZ】這篇文章通過細膩的筆觸描繪了北宋畫家張擇端創(chuàng)作《清明上河圖》的過程,探索其對汴京這座城市的深刻洞察。作者借《清明上河圖》這幅畫,展示了宋代汴京的繁華與多元,更象征了時間與命運的不可捉摸。文章不僅介紹了作品的藝術(shù)價值,還深刻揭示了畫中河流、城市、命運的聯(lián)系,以此感嘆歷史的流逝和人世的變遷?!?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清明時節(jié)”錯,文本對“清明”的解讀是多樣的,原文第三段表述為“一般認為是清明時節(jié),也有人解讀為政治清明的理想時代。這兩種解釋的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是:清明的時間,是一個與過去發(fā)生聯(lián)系的日子、一個回憶的日子。在這一天,所有人的目光都是反向的,不是向前,而是向后,張擇端也不例外,在清明這一天,他看到的不僅是日常的景象,也是這座城市的深遠背景;而張擇端這個時代的政治清明,又將成為后人們追懷的對象”,可見張擇端筆下的“清明”有兩種解讀。C.不言而喻:指不用說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淺顯。這里用來強調(diào)汴河象征意義的明顯性,使用恰當。“不絕如縷”用在此處不恰當,不絕如縷:只有一根細線連系著,似斷非斷。比喻事情極其危急或聲音細微悠長。不符合語境中人物眾多的意思,可以選用“摩肩接踵”。千篇一律:一千篇文章都一個樣。指文章公式化。也比喻辦事按一個格式,非常機械。含貶義。句中形容“英雄故事”,不含貶義,使用錯誤。無可辯駁:表示道理很明白或事實很清楚,沒有可爭論的。用來強調(diào)汴河占據(jù)畫中心位置的合理性,使用恰當。故“不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裝配式行業(yè)追溯軟件
- 安徽省定遠縣育才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第一次綜合測試數(shù)學試題試卷含解析
- 大連工業(yè)大學《建筑設(shè)計1》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遼寧省遼陽市太子河區(qū)2025屆數(shù)學四年級第二學期期末經(jīng)典試題含解析
- 江西航空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工程數(shù)學概率論》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工程管理導論》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長春金融高等??茖W校《鋼結(jié)構(gòu)設(shè)計與施工》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吉林省四平一中等2024-2025學年高三下期末考試英語試題(B卷)含解析
- 2025年哈三中高三下學期開學考試數(shù)學試題文試題含解析
- 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周鐵區(qū)市級名校2024-2025學年初三中考模擬沖刺卷(提優(yōu)卷)(四)化學試題含解析
- 正大鍍鋅鋼管檢測報告
- 打樣中心管理制度
- 門球技、戰(zhàn)術(shù)教學講
- 美團外賣平臺轉(zhuǎn)讓協(xié)議
- 2023年1月自考11466現(xiàn)代企業(yè)人力資源管理概論試題及答案含解析
- 外研版(三年級起點)三年級下冊英語單詞表-
- 法律咨詢與服務(wù)
- 學生社區(qū)志愿者公益活動記錄表
- 愛情片《百萬英鎊》臺詞-中英文對照
- 迷你中長導管-
- 幼兒園社會認知教育活動的設(shè)計與實施 社會文化教育活動的目標和內(nèi)容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