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初中生文言文閱讀訓練70篇
1.★魯人徙越
魯人身善織履,妻善織縮①,而欲徙于越?;蛑^之曰:“子必窮矣?!濒斎嗽唬骸昂我玻俊比眨?/p>
“履為履之也,而越人跣②行;縮為冠之也,而越人被發(fā)。以子之所長,游與不用之國,欲使無
窮,其可得乎?”魯人對曰:夫不用之國,可引而用之,其用益廣,奈何窮也?”
(選自《韓非子?說林上》)
【注釋】①縮(gl):古代的一種白絹。②銃(xifin):光腳。
【譯文】
魯人自己善于織草鞋,(他的)妻子善于織白絹,(他們)想搬到越國去。有人對他們說:“你
們一定會很窮的?!濒斎藛枺骸盀槭裁茨兀?(那個人)說:“草鞋是用來穿的,可是越人光腳
走路;白絹是用來做帽子的,可是越人披頭散發(fā)的,憑你所擅長的技能,到用不著的國家去(謀
生),想要不貧窮,難道可能辦到嗎?”魯國人就反問他說:“到了不用我們專長的地方,我們
可以引導他們穿鞋戴帽,隨著用途的不斷推廣,我們怎么會受窮呢?”
【閱讀訓練】
1.解釋下列劃橫線詞語。
①魯人身善織履()②或謂之日()
③履為履之也()④而越人被發(fā)()
⑤以子之所長()()
2.翻譯下面這個句子。
魯人身善織履,妻善織縮,而欲徙于越。
3.請用短文中的原句回答魯人不可徙越的原因。
4.你認為魯人可不可以徙越呢?請用自己的話說明理由。
5.本人告訴我們的道理是什么
【參考答案】
1.①自己②有的人③穿但是,表示轉折⑤憑、用
2.略3.略
4.本題答案較為開放。如:
①不可徙。魯人沒有從實際出發(fā),越國人不穿鞋,不戴帽,如果徙越,不能發(fā)揮自己的特長,以
后的生活肯定會走投無路。
②可徙。魯人可以引導越國人穿鞋戴帽,隨著鞋帽用途的不斷宣傳推廣,就可以發(fā)揮他們的特長,
日后的生活會越來越好。
5.(1)凡做一事,制定行動計劃,必須先做調查研究,從實際出發(fā),萬不可純憑主觀,心血來
潮,莽撞從事。做生意特別要了解顧客的需要。(做事要切合實際,實是求是,人實際出發(fā),分
析客觀條件,這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要學會換一種思路考慮問題,要善于對同一對象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進行思維,從而得
出自己的獨特見解,這樣才會創(chuàng)新,才能更好地把握時機。
2.★農夫毆宦
嘗有農夫以驢負柴至城賣,遇宦者(太監(jiān))稱“宮市”取之;才與絹數(shù)尺,又就索“門戶”(指“門
戶”稅),仍邀(強要)以驢送至內。農夫涕泣,以所得絹付之;不肯受,曰:“須汝驢送柴至內?!?/p>
農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與汝,不取直而歸,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
遂毆宦者。
(選自韓愈《順宗實錄?宮市》)
【譯文】
曾經(jīng)有一個農夫,用驢馱著木柴到城里來賣,遇到宦官自稱“宮市”拿走他的木柴,只給了他幾
尺絹,又就地索取“門戶”稅,還強要(農夫)用驢把木柴送到內廷去。農夫哭了,把得到的絹
又給了宦官,(宦官)不肯接受,說:“必須用你的驢把柴送到內廷?!鞭r夫說:“我家有父母、
妻子、兒女,等著賣柴得錢后,才能有飯吃。現(xiàn)在我把木柴給了你,不向你要價錢就回去,你還
不肯放我,我也只有和你以死相拼了!”農夫就毆打了宦官。
(街使的屬吏捉住他上報,德宗頒詔將宦官廢免,賜給農夫十匹絹。然而,宮市并不因此而改變,
諫官與御史們屢次規(guī)諫,德宗都不肯聽從。)
【閱讀訓練】
1.解釋文中加點詞:
(1)才與絹數(shù)尺(2)農夫涕泣(3)不取直而歸(4)遂毆宦官
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以”與“仍邀以驢送至內”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以刀劈狼首B.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有好事者船載以入
3.把畫線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4.文中賣柴農夫與白居易筆下的賣炭翁的遭遇,揭露了怎樣的社會現(xiàn)實?賣柴農夫與賣炭翁這
兩個人物形象有什么不同?請簡要談談你的看法。
【參考答案】
1.⑴給(2)眼淚⑶通“值”價值⑷就2.A3.略
4.揭露了“宮市”對勞動人民的剝削、迫害。
賣柴農夫性情剛烈,敢于奮起反抗;賣炭翁淳樸善良,逆來順受。
3.★教學相長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選自《禮記?學記》)
【譯文】
即使有美味的食品,不吃,就不知道它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也不知道它好。所以學
了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夠的地方,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通之處。知道自己有所不足,然后
才能嚴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不通之處,然后才能勉勵自己奮發(fā)上進。所以說教人和學習是相
互促進的。
【閱讀訓練】
1.解釋句中加點詞語
(1)不知其旨也(2)雖有至道(3)知困(4)教學相長也
2.翻譯
(1)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故曰:教學相長也。
3.《教學相長》集中論證了—和—的關系,說明了__的道理。
【參考答案】
1.(1)味美(2)即使(3)困惑(4)增進,促進
2.(1)學了以后才知道自己自己有不夠的地方,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通之處。
(2)所以說教人和學習是相互促進的。
3.教學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
4.★樊重樹木
樊重欲作器物,先種梓漆,時人嗤之。然積以歲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來求假焉。此種植
之不可已也。諺曰:“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贝酥^也。
(選自《齊民要術》序)
【注釋】樊重:人名。梓漆:梓樹和漆樹。
【譯文】
樊重曾經(jīng)想制作器物,他就先種植梓材和漆樹。當時的人們都對他的做法嗤之以鼻。但是在幾年
之后,梓樹和漆樹都派上了用場。過去那些恥笑他的人,現(xiàn)在返過來都向他借這些東西。這說明
種植樹木是不可以停止的??!俗諺說:“作一年的打算,不如種谷子;作十年的打算,不如種樹?!?/p>
說的就是這件事呀!
【閱讀訓練】
1.解釋句中加點詞語
(1)然積以歲月(2)向之笑者(3)咸來求假焉
2.翻譯
(1)時人嗤之。
(2)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
3.“此之謂也”說的是什么道理?對你有何啟示?
【參考答案】
1.(1)但是(2)從前(3)都2.略
3.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造作準備,有長遠打算。啟示:學習也是如此。
5.★顏回好學
回年二十九,發(fā)盡白,蚤死??鬃涌拗畱Q,曰:“自吾有回,門人益親?!濒敯Ч珕枺骸暗茏邮?/p>
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譯文】
顏回二十九歲,頭發(fā)全白了,過早地死了??鬃涌薜檬謧?,說:“自從我有了顏回,學生們
(以顏回為榜樣)更加親近我?!濒敯Ч珕枺骸澳愕膶W生中哪個最好學?”孔子回答說:“有個
叫顏回的最好學,(他)從不把脾氣發(fā)到別人身上,也不重犯同樣的錯誤??上Ф堂懒耍‖F(xiàn)在
再也沒有這樣的人了?!?/p>
(選自《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閱讀訓練】
1.解釋句中加點詞語
(1)蚤死(2)孔子哭之慟(3)門人益親
2.翻譯
(1)弟子孰為好學?
(2)不遷怒,不貳過。
3.孔子“哭之慟”的原因是什么?
【參考答案】
1.(1)早(2)極度悲哀(3)更加2.略
3.顏回年輕輕就死了,現(xiàn)在沒有像他那樣好學的人了。
6.★王充博覽
王充少孤,鄉(xiāng)里稱孝。后到京師,受業(yè)太學,師事扶風班彪。好博覽而不守章句。家貧無書,常
游洛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日久,遂博通眾流百家之言。
【譯文】
王充少年時死了父親,家鄉(xiāng)人都贊揚他很孝敬。后來到了京城,在太學學習從業(yè)的本領,拜扶風
班彪為師。王充愛好廣泛,瀏覽而不拘泥于某些段落和句子。他家窮沒有書,經(jīng)常去逛洛陽街上
的書店,瀏覽人家所賣的書,看一遍就能背誦。天長日久,于是(他)廣泛地弄通了眾多流派的
學說。
【閱讀訓練】
1.解釋句中加點詞語
(1)鄉(xiāng)里稱孝(2)師事扶風班彪(3)一見輒能誦憶(4)遂博
2.翻譯
家貧無書,常游洛陽市肆
3.上文中“百家之言”中的“百家”是指什么?
【參考答案】
1.(1)贊揚(2)以……為師(3)就(4)就2.略
3.指諸子百家的著作,如《老子》、《孟子》、《莊子》、《韓非子》、《荀子》等。
7.★不記人過
呂蒙正①相公不喜記人過。初參知政事②,入朝堂,有朝士③于簾內指之曰:“是小子亦參政耶!”
蒙正佯為不聞而過之。其同列④怒,令詰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罷朝,同列猶不能平,悔不
窮問。蒙正日:“一知其姓名,則終身不能忘,固不如無知也。不問之何損?”時人皆服其量
⑤。
(選自宋?司馬光《沫水記聞》,略有改動)
【譯文】
呂蒙正相公不喜歡記著別人的過失。剛剛擔任參知政事,進入朝堂時,有一位中央官員在朝堂簾
內指著呂蒙正說:“這小子也當上了參知政事了呀?”呂蒙正裝作沒有聽見而走過去了。與呂蒙
正同在朝班的同事非常憤怒,下令責問那個人的官位和姓名。呂蒙正急忙制止不讓查問。下朝以
后,那同事仍然憤憤不平,后悔當時沒有徹底查問。呂蒙正則說:“一旦知道那個人的姓名;就
終身不能忘記,不如不知道那個人的姓名為好。(況且)不去追問那個人的姓名,對我來說又有
什么損失呢?”當時的人都佩服呂蒙正的度量。
【注釋】
①呂蒙正(994—1011):宋代政治家。②初任參知政事,初:剛剛;參知政事:官名,副宰相;
③朝士:中央官員。④同歹!J:同事。⑤量:肚量。
【閱讀訓練】
1.解釋句中加點詞語
(1)不喜記人過(2)佯為不聞(3)令詰其官位姓名(4)遂止之
2.翻譯
(1)罷朝,同列猶不能平。
(2)不問之何損?
3.上文贊美了呂蒙正在怎樣的品質?
【參考答案】
1.(1)過失、過錯(2)假裝(3)責問(4)制止2.略
3.呂蒙正為人正直,襟懷坦白,不喜歡記著別人的過失尋機報復。有胸懷,更有智慧。
8.★欲食半餅喻
譬如有人,因其饑故,食七枚煎餅。食六枚半已,便得飽滿。其人嗔恙①,以手自打,而作是言:
“我今飽足,由此半餅。然前六餅,唐②自捐棄。設知半餅能充足者,應先食之?!?/p>
(選自《百喻經(jīng)》)
【注釋】①嗔恙:責怪自己有病。②唐:空,徒然。
【譯文】
比如有個人因為肚子餓的原因,要吃七個煎餅。他吃了六個半時就停下了,覺得很飽了。這時,
他就責怪自己有病,用手打著自己,說了這樣的話:“我現(xiàn)在吃飽了,是因為吃了這半個餅,前
面的六個餅都白白地浪費了。假如知道這半個餅就能吃飽,我就應該先吃這半個餅?!?/p>
【閱讀訓練】
1.解釋句中加點詞語
(1)因其饑故(2)食六枚半已(3)設知半餅能充足者
2.翻譯
我今飽足,由此半餅。然前六餅,唐自捐棄
3.這個故事諷刺了怎樣的人?
【參考答案】
1.(1)原因、緣故(2)停止(3)假如2.略
3.諷刺了那種不究因果而鉆牛角尖、徒生苦惱的糊涂蟲(愚蠢的人)。
9.★反裘負芻
魏文侯出游,見路人反裘①而負芻②。文侯曰:“胡為反裘而負芻?”對曰:“臣愛其毛?!蔽?/p>
侯曰:“若不知其里盡而毛無所恃耶?”
【譯文】
魏國國君文侯出門游歷,看見一個路人將裘皮衣服翻過來穿然后背柴火。文侯說:“為什么將裘
皮衣服翻過來穿而背柴火?”路人回答說:“我愛惜它的毛?!蔽暮钫f:“你不知道里皮磨壞了,
那么毛就沒地方附著了嗎?”
【注釋】
①裘:皮衣。②芻:柴火。
【閱讀訓練】
1.解釋句中加點詞語
(1)反裘而負芻(2)胡為反裘而負芻(3)若不知其里盡
2.翻譯
若不知其里盡而毛無所恃耶?
3.出自這個故事的一個成語是o
【參考答案】
1.(1)背(2)為什么(3)你2.略
3.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10.★管莊子刺虎
有兩虎爭人而斗者,管莊子將刺之。管與止之曰:“虎者,戾蟲;人者,甘餌也。今兩虎爭人而斗,
小者必死,大者必傷。子待傷虎而刺之,則是一舉而兼兩虎也。無刺一虎之勞,而有刺兩虎之名。
(選自《戰(zhàn)國策?秦策二》)
【譯文】
有兩只為爭吃一個人而相斗的老虎,管莊子想要刺死它們。管與止住他說:“老虎,是兇暴的動
物;人是它們的美味?,F(xiàn)在兩只老虎因爭吃人而互相爭斗,小的一定會死,大的一定會受傷。你
等這兩只老虎受傷后再刺殺他們,這就只用一個舉動殺死兩只老虎了。不用刺死一只老虎的力氣,
卻能贏得一下子殺死兩只老虎的名聲?!?/p>
【閱讀訓練】
1.解釋句中加點詞語
(1)管與止之曰(2)子待傷虎而刺之(3)則是一舉(4)而有刺兩虎之名
2.翻譯
(1)有兩虎爭人而斗者。
(2)人者,甘餌也。
3.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
【參考答案】
1.(1)制止(2)代詞,指老虎(3)舉動(4)卻2.略
3.做事應善于分析矛盾,把握時機,以逸待勞,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1.★齊人有好獵者
齊人有好獵者,曠日①持久而不得獸,入則羞對其家室,出則愧對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
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②于耕作。"獵者曰:“何為?"人不對。獵者自思,得
無欲吾致力于耕作有獲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③耕。疾耕則家富,家富則市得良犬,于是獵
獸之獲,常過人矣。非獨獵也,百事也盡然。
(選自《呂氏春秋》有改動)
【注釋】①曠日:荒廢時日。②致力:致:竭盡(精力)、集中(意志);集中力量從事(某項
事業(yè))。③疾:急切從事。
【譯文】
齊國有個喜歡打獵的人,荒廢了許多時日,可什么野獸也沒獵到?;氐郊依?,就感到對不起妻子
和孩子,走出家門,就感到對不起朋友鄉(xiāng)鄰。他獵不到野獸的原因,是他的獵狗不好。(他)想
要買一只好狗,(可是家里又十分貧困,買不起。)有個人對他說:“你應該盡力耕田?!边@個
打獵的人說:“為什么?”那個人沒有回答他。他就自己想到,該不會是想要我努力耕田有了收
獲之后就可以買到好狗了吧?于是,他回家后就辛勤耕田。辛勤耕田,家里就富裕起來。家里富
裕起來,就(有錢)買到了好狗,于是他每次打獵的收獲,常常超過別人。不僅僅是打獵,許多
事情都是這樣。
【閱讀訓練】
1.解釋句中加點詞語
(1)入(2)家室(3)宜(4)疾耕
2.翻譯
(1)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
(2)得無欲吾致力于耕作有獲而后市良犬乎?
3.讀了這則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啟發(fā)?
【參考答案】
1.(1)回家(2)妻子孩子(3)應該(4)努力耕田
3.人在遇到困難時,不可勉為其難,有時暫時后退是為了更好地前進。(做任何事情不能一味蠻
干,當失敗時,應該注重考慮成功的策略。)
12.★何梅谷之妻
何梅谷,鄱陽人也。其妻垂老,好事佛,自旦至夕,必口念“觀音菩薩”千遍。何梅谷以儒學聞
于時,止之則弗從,弗止又恐貽笑士人。進退狼狽。一日,呼妻至再三,隨夜隨呼勿輟。妻怒曰:
“何聒噪若是耶?”梅谷徐答曰:“僅呼半日,汝即我怒,觀音一日被爾呼百遍,安得不汝怒
耶?”妻子頓悟,遂止。
(選自明?程文憲《中州野錄》)
【譯文】
何梅谷,是鄱陽人。他的妻子將要老了,喜歡拜佛念經(jīng),從早晨到黃昏,一定要嘴里念“觀音菩
薩”上千遍。何梅谷憑著儒學好而在當時出了名,(他想)阻止他的妻子做佛事,可是妻子不聽
從,不阻止呢,他又怕給當時的讀書人留下笑柄,(這樣使得他)進退兩難-一天,他三翻兩次
地喊他妻子的名字,一直到晚上也呼喊個不停。妻子生氣地說:“為什么這么吵鬧呢?"梅谷慢
慢地回答說:“(我)才喊了你半天,你就對我生氣,觀音菩薩一天被你呼喊上百遍,怎么能對
你不生氣呢?"妻子頓時明白了,于是停止做佛事。
【閱讀訓練】
1.解釋:
(1)垂(2)夕(3)止之則弗從(4)貽
2.翻譯:
觀音一日被爾呼百遍,安得不汝怒耶?
3.何梅谷為何“進退狼狽”?
【參考答案】
1.(1)將(2)黃昏(3)指何梅谷妻每天念千遍“觀音菩薩”這件事。(4)留下。
3.何梅谷妻每天念佛千遍,何梅谷阻止她她不聽,不阻止她呢,又恐怕會讓讀書人見笑。
13.★那原棄學
那原①少孤,數(shù)歲時,過書舍而泣。師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傷,貧者易感。夫書
者,凡得學者,有親也,一則愿其不孤,二則羨其得學,中心感傷,故泣耳?!睅煇泞谌辉唬骸坝?/p>
書可耳!"原曰:“無錢資?!睅熢唬骸巴悠垻塾兄?,吾徒④相教,不求資也?!庇谑撬炀蜁?/p>
一冬之間,誦《孝經(jīng)》⑤《論語》。
(選自明?李贄《初潭集⑥?卷十二》)
【注釋】①那原:三國時人,當時著名的學者,與管寧、華歆并稱“遼東三杰”。②惻:憐憫。
③茍:假如,如果。④徒:白白地。⑤《孝經(jīng)》: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學著作。⑥《初潭集》:
明代思想家李贄所撰,共十二卷,系內府藏本,按內容分為五類:曰夫婦,曰父子,曰兄弟,曰
君臣,曰朋友。每類之中又各有子目,皆雜采古人事跡,加以評語。
【譯文】
那原幼時喪父,幾歲時,經(jīng)過書塾時忍不住哭了。書塾的老師問他:“小孩子為啥哭泣?”那原
說:“孤兒容易悲哀,窮人容易感傷。那些讀書的人,凡是能夠學習的人,必然都是有父母的孩
子。我一來羨慕他們不孤單,二來羨慕他們能夠上學。內心感傷,因此而哭泣。”老師憐憫地說:
“你想讀書就來吧!”那原說:“我沒有上學的學費?!崩蠋熣f:“孩子,你如果有學好知識的
志向,我可以白白地教你,不要你的學費?!蹦窃谑蔷瓦M了學堂。(他學習異常努力),一個
冬天,就能熟練地乘小緞14.泛汀堵塾錢貳?/font》
【閱讀訓練】
1.解釋:
(1)凡得學者(2)茍(3)徒(4)資
2.翻譯:
(1)孤者易傷,貧者易感。
(2)一則愿其不孤,二則羨其得學。
3.塾中的老師值得我們敬佩的是什么?
4.我們應該向那原學什么?
【參考答案】
1.(1)能夠(2)假如,如果(3)白白地(4)錢,學費
3.發(fā)現(xiàn)那原無學而泣,躬身垂問。得知那原身世后,甘愿舍棄自己的收入,免收那原學費。這位
老師“關心貧幼”、“幫助有志者成才”的品質值得每一個人敬佩。
4.貧不喪志,立志求學,并在學習中刻苦勤奮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14.★晉人好利
晉人有好利者,入市區(qū)焉。遇物即攫①之,曰:“此吾可羞②也,此物(吾)可服也,此吾可資
也,此吾可器也?!本鹨?,即去。市伯③隨而索其直④,晉人曰:“吾利火熾時,雙目暈熱,四
海之物,皆若己所固有,不知為爾物也。爾幸予我,我若富貴當爾償。"市伯怒,鞭之,奪其物
以去。旁有哂⑤之者,晉人戟手⑥罵曰:“世人好利甚于我,往往百計而陰奪之,吾猶取之白晝,
豈不又賢于彼哉?何哂之有?”
(選自明?宋濂《龍門子凝道記》)
【注釋】①攫(ju6):奪取。②羞:通“?!?,美好的食品,這里當動詞用,意為“吃”。③
市伯:市場上的管理官吏。④直:通“值”。⑤哂(shen):譏笑。⑥戟(jl)手:豎起中指與
食指如戟形。這是罵人時侮辱人的動作。
【譯文】
有個貪財?shù)臅x國人,走進市場。碰到東西就取,說:"這個東西我可以吃,這個東西我可以穿,
這個東西我可以收藏,這個東西我可以用?!蹦昧司妥?。管理市場的官吏追出來和他要錢,這個
晉國人說:“我剛才利欲熏心,兩眼暈眩、發(fā)熱,天下的東西都好像是我本來就有的,不知道是
你的東西了。幸好你給了我,我如果以后發(fā)了財就還你錢。”管市場的官吏生氣了,用鞭子抽打
他,把他拿的東西奪回來就離開了。旁邊有人譏笑他,晉人伸手指著他罵道:“世上貪財?shù)娜吮?/p>
我還要嚴重,(他們)往往想方設法用陰謀搶奪財物,我還只不過是白天去搶,難道不是比他們
好多了嗎?有什么好笑的?”
【閱讀訓練】
1.解釋:
(1)即去(2)索(3)予(4)甚于
2.翻譯:
(1)皆若己所固有。
(2)何哂之有?
3.就短文最后晉人的話,發(fā)表一下你的看法。
【參考答案】
1.(1)離開(2)求取(3)給(4)比……嚴重
3.雖然強搶不是什么值得表揚的,但晉人的辯解卻也令人深思。好利是人類普遍的本性,最好
的做法當然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但表面君子風范,說起廉潔慷慨激昂,而暗地里卻貪得
無厭,為自己利益費盡心機者,實在比這晉人還要差!因為他們多了一條更卑劣的品行一虛偽!
15.★范仲淹罷官
范文正公守邠(bin)州①,暇日率僚屬登樓置酒,未舉觴(shdng)②,見縝經(jīng)(culdie)③數(shù)
人營理④葬具者。公亟令詢之,乃寓居士人⑤卒于邠,將出殯近郊,媚(feng)殮⑥棺槨E(guo)
⑦皆所未具。公恍然,即徹⑧宴席,厚蜩(zhbu)⑨給之,使畢其事。坐客感嘆有泣下者。
【譯文】
范仲淹鎮(zhèn)守邠州時,閑暇的時候帶領下屬和官員登上城樓準備酒宴,還沒有舉起酒杯,就看
見幾十個穿著孝服的人正在籌辦裝殮之物。他馬上派人去詢問,原來是一個客居在外的讀書人死
在了邠州,將要埋葬在近郊。下葬時入殮的衣服、棺材外面的套棺都沒有準備。范仲淹很傷感,
立即撤掉了酒席,重重地救濟了他們,讓他們能完成裝殮這件事。在座的客人因此而感嘆甚至有
感動得流下眼淚的人。
【注釋】①邠(bin)州:古州名,在今陜西境內。②觴(shdng):酒杯。③繚經(jīng)(culdie):
喪服,此指穿著喪服。④營理:籌辦。⑤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讀書人。⑥贈(feng)殮:下葬時
入殮的衣服。⑦榔(槨)(gu6):古代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套棺)。⑧徹:通“撤”。⑨蜩(zhiu):
救濟。
【閱讀訓練】
1.解釋:
(1)亟(2)具(3)恍然(4)畢
2.翻譯:
(1)暇日率僚屬登樓置酒
(2)坐客感嘆有泣下者。
3.從上文中摘出最能體現(xiàn)范仲淹“先天下之后而憂”思想的有關詞句。
4.這個故事表現(xiàn)了范仲淹怎樣的品質?
【參考答案】
1.(1)急忙,趕快(2)具備,齊備(3)失意的樣子(4)結束,完畢
3.亟令詢之、恍然,即徹宴席,厚蜩給之。
4.表現(xiàn)了范仲淹體恤民生艱難、心系百姓疾苦的道德風范與人格魅力。
16.★一知半解
宋人有學者,三年反而名其母①。其母曰:“子學三年,反而名我者,何也?”其子曰:“吾所
賢者,無過堯、舜,堯、舜名。吾所大者,無大天地,天地名。今母賢不過堯、舜,母大不過天
地,是以名母也?!逼淠冈唬骸白又趯W者,將盡行之乎?愿子之有以易名母也。子之于學也,
將有所不行乎?愿子之且以名母為后也。”
(選自《戰(zhàn)國策?魏策三》)
【注釋】①名其母:直呼他母親的名字。
【譯文】
宋國有個求學的人,(求學)三年后回到家居然直呼他母親的名字。他母親說:“你學習了
三年,(現(xiàn)在)回到家卻直呼我的名字,(這是)什么原因?"她的兒子說:“我所認為是圣賢
的人,沒有超過堯、舜的,可對堯、舜是直呼他們的名字;我所認為大的東西,沒有大過天地的,
可對天地也是直呼它們的名字?,F(xiàn)在母親你賢明不會超過堯、舜,母親你大不可能超過天地,因
此我就直呼母親的名字。”他的母親說:“對于你所學的,你將要全部按照它實行嗎?希望你
有可能改掉的就是直呼母親的名字;對于你所學的,你會有不實行的嗎?希望你姑且把直呼母親
名字這件事放在后面(暫緩實行)?!?/p>
【閱讀訓練】
1.解釋
(1)而名其母(2)吾所賢者(3)是以(4)子之于學者
2.翻譯
(1)吾所大者,無大天地,天地名。
(2)愿子之且以名母為后也。
3.題目“一知半解”是對文中宋人的諷刺,它諷刺了宋人的什么?
【參考答案】
1.(1)卻(2)圣賢(3)因此(4)用在主語和介詞結構之間,無義
3.讀死書而不善于運用,變得非常迂腐,甚至連基本的人世常識和人情倫理都忘卻了。
17.★非所言勿言
非所言勿言,以避其患;非所為勿為,以避其危;非所取勿取,以避其詭①;非所爭勿爭,以避
其聲②。明者視于冥冥;智者謀于未形;聰者聽于無聲;慮者戒于未成。世之溷濁③而我獨清,
眾人皆醉而我獨醒。
(選自《說苑?說叢》)
【注釋】①詭:欺詐,奸猾。②聲:聲望,名聲。③溷濁:渾濁。
【譯文】
不需你說的你就不要說,從而來避免禍害;不需你做的你就不要做,從而來避免危險;不需你拿
的東西你就不要拿,從而來避免欺詐;不需你爭取你就不要爭取,從而來避免損害名聲。眼睛明
亮的人能看到昏暗的地方,有智慧的人能在事情沒有發(fā)生時進行謀劃;聽力靈敏的人能在無聲中
聽到聲音;善于思考的人能在禍患沒發(fā)生時做好防備。這個世界很渾濁,只有我很清白,所有的
人都醉了,只有我還清醒。
【閱讀訓練】
1.解釋:
(1)患(2)冥冥(3)謀(4)戒
2.翻譯
聰者聽于無聲;慮者戒于未成。
3.“世之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中的“獨清”、“獨醒”的具體體現(xiàn)是什么?
【參考答案】
1.(1)禍害,災難(2)糊涂、愚昧的樣子(昏暗的樣子)(3)謀劃(4)防備,戒備
2.聰明的人,還沒有一點聲響時就預計到了;會思考的人還沒有成功時就做好防備。
(聽力靈敏的人能在無聲中聽到聲音;善于思考的人能在禍患沒發(fā)生時做好防備。)
3.非所言勿言,以避其患;非所為勿為,以避其危;非所取勿取,以避其詭;非所爭勿爭,以
避其聲。
【特別說明】
本段中“紅色字體”為對原書的“文段”和“參考答案”的修改,敬請讀者自察。
18.★武王問治國之道
武王問于太公曰:“治國之道若何?”太公對曰:“治國之道,愛民而已。”曰:“愛民若何?”
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敗,生之勿殺,與之勿奪,樂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國之道,使民
之義也,愛之而已矣?!?/p>
(選自《說苑?政理13》)
【譯文】
武王問姜太公:“治理國家的方法是什么?”太公回答說:“治理國家的方法就是愛護百姓罷
了?!蔽渫跽f:“愛護百姓是做什么事?”太公答:“給他們以利益而不要加害于他們,讓他們
成功不要使他們失敗,使他們好好活著而不要殺害他們,給了他們的東西就不要再搶回來,使他
們快樂別讓他們痛苦,對他們和顏悅色而不要怒目相向。這是治理國家的方法,使百姓有合宜的
道德、行為,憐愛他們罷了?!?/p>
【閱讀訓練】
1.解釋:
(1)道(2)而已(3)若何(4)利
2.翻譯:
(1)愛民若何?
(2)此治國之道,使民之義也,愛之而已矣。
3.文中具體體現(xiàn)“治國之道”的內容是什么?
【參考答案】
1.(1)方法(2)罷了(3)怎么樣(4)利益,好處
3.利之而勿害,成之勿敗,生之勿殺,與之勿奪,樂之勿苦,喜之勿怒。
19.★君子之言
君子之言寡而實,小人之言多而虛。君子之學也,入于身(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
也,始于不足見,終于不可及也。君子慮福弗及,慮禍百之,君子擇人而取,不擇人而與,君子
實如虛,有如無。
【譯文】
君子的話少而真實,小人的話多而虛假。君子的學習,傳入耳中,記在心里,從自身做起。君子
的治事,從一些不易看到的地方開始,最終使人不能趕上。君子考慮幸福往往不能周全,但思考
禍患卻百倍于思考幸福。君子在領取財物時要看對象,施與財物時卻不選擇人。君子的充實如同
空虛一樣,有如同沒有一樣。
【閱讀訓練】
1.解釋:
(1)寡(2)弗及(3)慮(4)禍
2.翻譯:
(1)君子之言寡而實,小人之言多而虛。
(2)君子擇人而取,不擇人而與。
3.君子之言與小人之言的區(qū)別在于什么?
4.列出文中的兩對反義詞。
【參考答案】
1.(1)少(2)不及,比不上(3)考慮(4)災難,禍害
3.前者寡而實,后者多而虛。
4.寡--多、實----虛、有----無
20.★劉備納賢
初,涿郡①劉備,中山靖王之后也。少孤貧,與母以販履為業(yè),長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顧自見
其耳;有大志,少語言,喜怒不形于色。嘗與公孫瓚②同師事盧植,由是往依瓚。瓚使備與田楷
徇青州有功,因以為平原相。備少與河東關羽、涿郡張飛相友善,備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
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備周旋,不避艱險。常山趙云為本郡將吏兵詣公孫璜,劉備見而奇之,
深加接納,云遂從備至平原,為備主騎兵。
(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
【注釋】①涿(zhud)君上地名,在今河北中部。②公孫I?(zan):人名
【文化常識】
說“劉關張”:在歷史上,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人關系親密的“恩若兄弟”。再加上《三國演義》
的渲染,虛構了劉備、關羽、張飛在桃園結拜為兄弟的情節(jié),發(fā)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
同年同月同日死”,他們一起反董卓、抗曹操、伐東吳,謀大業(yè),同心同德,生死與共。劉關張
“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在民間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結義、結拜就是將沒有血緣關系的群體和人,
以一種虛構的血緣關系為特征的、準宗族組織的形式結合在v起,形成團體的凝聚力,這是弱小
群體抵御強暴、免于饑寒的最常用的手段。桃園結義作為后人效仿的經(jīng)典和楷模已然深入到社會。
【譯文】
當初,涿郡人劉備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后代。他小時候就失去了父親,家境貧苦,和母親一起
靠販賣草鞋為生。劉備身高七尺五寸,雙手下垂時能夠超過膝蓋,(耳朵很大,)自己一回頭都
能看得到;他胸懷大志,平時很少說話,高興、憤怒等表情不在臉上輕易流露。他曾經(jīng)與公孫瓚
一起在盧植門下學習儒家經(jīng)義,所以前去依附公孫瓚。公孫瓚派他與田楷奪取青州,建立了戰(zhàn)功,
因此把他任命為平原國相。劉備年輕時與河東人關羽、涿郡人張飛交情深厚,他與這兩人同榻而
眠,情同手足,但是在大庭廣眾之中,關羽和張飛整日站在劉備身邊侍衛(wèi)。他們跟隨劉備應付周
旋,不避艱險。常山人趙云率領本郡的隊伍前去拜見公孫瓚,劉備見到趙云后,認為他膽識出眾,
便用心交結。于是趙云就跟隨劉備到了平原國,為他統(tǒng)領騎兵。
【閱讀訓練】
1.解釋:
(1)后(2)顧(3)依(4)以為(5)詣(6)奇
2.翻譯:
(1)少孤貧,與母以販履為業(yè)。
(2)②有大志,少語言,喜怒不形于色。
3.劉備的人生經(jīng)歷給了你怎樣的啟示?
【參考答案】
1.(1)后代(2)回頭看(3)依附,依靠(4)把……作為(5)拜見(6)以……為奇
3.要有一番作為,就要善于海納百川。(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21.★絕妙好辭
魏武①嘗過曹娥碑下,楊修從。碑背上見題作“黃絹、幼婦、外孫、命臼②"八字。魏武謂修日:
“卿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毙腥铮何淠嗽唬骸拔嵋?/p>
得?!绷钚迍e記所知。修日:“黃絹,色絲也,于字為“絕”;幼婦,少女也,于字為“妙”;
外孫,女子也,于字為“好”;命臼,受辛也,于字為“受辛”;所謂“絕妙好辯”也。”魏武亦
記之,與修同,乃嘆曰:“我才不及卿,乃覺三十里?!?/p>
(節(jié)選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捷語》)
【注釋】①魏武:指曹操。②翁(ji)臼(jiti):搗粉末的器具。
【文學常識】
《世說新語》是南北朝時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的一部記述自漢末到劉宋時名士貴族的
遺聞軼事,主要為有關人物評論、清談玄言和機智應對的故事。。劉宋宗室臨川王劉義慶(403—444
年)撰寫,今傳本皆作三卷,分為德行、言語等三十六門,該書所記個別事實雖然不盡確切,但
反映了門閥世族的思想風貌,保存了社會、政治、思想、文學、語言等方面史料,價值很高。《世
說新語》善用對照、比喻、夸張及白描等文學手法,佳句多多,典故不俗,后人對“魏晉風度”
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這部著作,尤其是摹劃人物,只寥寥數(shù)語,精神面貌便躍然紙上,誠
為中華文學中的瑰寶奇葩??上У氖牵妒勒f》一書剛剛撰成,劉義慶就因病離開揚州,回到京
城不久便英年早逝,時年僅41歲,宋文帝哀痛不已,贈其謚號為“康王”。
【譯文】
魏武帝曾經(jīng)從曹娥碑下經(jīng)過,楊修跟隨著。碑的背面題寫了“黃絹、幼婦、外孫、命臼”八個字。
魏武帝對楊修說:“你懂不懂得它的含義?”楊修回答說:“懂得?!蔽何涞壅f:“你不要說,
等我想一想?!弊吡巳锫罚何涞鄄耪f:“我已經(jīng)懂得了?!庇谑亲寳钚蘖硗庥涗浵滤?/p>
解的意思。楊修記道:“黃絹,是有色的絲,在字中是一個‘絕'字;幼婦,是年少女子,在字
當中是一個‘妙'字;外孫,是女兒之子,在字當中是一個‘好'字;崩臼,是受辛之器,在字
當中是一個‘辭’字:合起來就是‘絕妙好辭’的意思呀!”魏武帝也記下了這八個字的含義,
與楊修所記相同,于是他感嘆說:“我的才能比不上你,竟然相差了三十里。”
【閱讀訓練】
1.解釋:
(1)過(2)不(3)行(4)女子(5)記
2.翻譯:
(1)卿未可言,待我思之。
(2)我才不及卿,乃覺三十里。
3.從文末曹操感嘆自己的才能不如楊修,說明楊修是的人。
【參考答案】
1.經(jīng)過(2)同“否”(3)走(4)女兒的兒子(5)記錄2.略
3.才高八斗,絕頂聰明
22.★牧童捉小狼
兩牧童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謀分捉之,各登一樹,相去數(shù)十步。少傾,大狼至,入穴失
子,意甚倉皇。童于樹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聞聲仰視,怒奔樹下,且號且抓。其一童
又在彼樹致小狼鳴急。狼聞聲四顧,始望見之;乃舍此趨彼,號抓如前狀。前樹又鳴,又轉奔之。
口無停聲,足無停趾,數(shù)十往復,奔漸遲,聲漸弱;既而奄奄僵臥,久之不動。童下視之,氣已
絕矣。
(節(jié)選自清?蒲松齡《聊齋志異》)
【文言知識】
說“且”。“且”的義項較多,在句中一般作虛詞用。當它作為連詞的時候,一般有三個義項:
表示并列,可譯為“又”;表示遞進,可譯為“而且”;表示讓步,可譯為“尚且”。文中的“且
號且抓”應該表示并列,是又叫又抓的意思。
【譯文】
兩個牧童走進山林里(恰好)走到一個狼窩前,窩里有兩只小狼,(兩個牧童)謀劃著各抓一只。
(他們)各自爬上一棵樹,兩棵樹相距幾十步遠。過了一會兒,老狼回來了,它鉆進狼窩一看,
小狼不見了,心里非常驚慌。一個牧童在樹上又是扭小狼的腳,又是揪它的耳朵,故意讓它哀號。
老狼聽到小狼的叫聲,仰頭看見了(牧童和小狼),憤怒著沖到樹下,一邊嚎叫一邊連爬帶抓(著
樹干想爬上去)。(這時)另一個牧童也在另一棵樹上欺負得小狼急促地哀號起來。老狼(聽到
了)停下(它的)嚎叫四周張望,才遠遠看見另一棵樹(上的小狼和牧童),它又離開這棵樹奔
跑向另一棵樹下,(它)像剛才那樣狂叫撕抓。第一棵樹上的小狼又叫,它又轉身奔向第一棵樹。
口中叫個不停,腳下奔跑個不停,來來回回跑了幾十趟,跑得漸漸慢了,叫聲漸漸弱了;不一會
兒,(就累得)奄奄一息,直挺挺地倒在地上,過了許久,便一動不動了。牧童下樹一看,老狼
已經(jīng)斷氣了。
【閱讀訓練】
1.解釋:
(1)去(2)故(3)趨(4)狀
2.翻譯:
(1)入穴失子,意甚倉皇。
(2)乃舍此趨彼,號抓如前狀。
3.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是什么?
【參考答案】
1.距離(2)特意(3)快速跑(4)樣子2.略
3.要善于用智慧戰(zhàn)勝比自己強大的敵人。
23.★林逋論學問
學者之間也,不獨欲聞其說①,又必欲知其方:不獨欲知其方,又必欲為其事②。而以既問于師,
又辯諸友,為當時學者之實務。蓋學以學為人也,問以問所學也。既為人則不得不學,既學之則
不容不問。
(選自林逋《健余劄記》)
【注釋】
①聞其說:聽師長的論說。②為其事:實踐師長所教誨的事。
【啟發(fā)與借鑒】
學與問。上文中說,問是為了學,而學又是為了做人,這就把學習的目的與途徑都講清了。劉開
在《問說》中指出:“君子之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也,非學無以致疑(引起疑問),非
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弊髡邚奈呐c學的關系入手,指出“問”的重要
作用。至于學習的目的也各有不同,如荀子在《勸學》中說:“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明曉)
乎心,布乎四體,行乎動靜……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诙g則(才)四寸耳,曷足
以美七尺之軀哉(嘴巴與耳朵間的距離不過四寸,怎么能使自己七尺之軀的品德得到修養(yǎng)而完
美)?”
【譯文】
求學的人提問,不只要聽師長的論說,還一定要了解他們治學的方法;不只要了解方法,還要實
踐師長所教誨的事。這其中,既能向師長請教、又能和朋友探討,是求學的人最實在的事情。這
是因為學習是為了學習做人的道理,提問是為了弄清學習中的疑難。作為一個人不能不學習,學
習就當然不能不提問。
【閱讀訓練】
1.解釋:
(1)獨⑵方⑶辯⑷諸(5)實務
2.翻譯:
蓋學以學為人也,問以問所學也。
3.北宋初期“晚唐體”詩人之一的林逋有“梅妻鶴子”之稱,其詩《山園小梅二首?其一》中
“,”兩句更是膾炙人口。
【參考答案】
1.(1)只(2)方法、技能(3)探討、分辨(4)“之于"(5)實在的事情
3.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24.★一軸鼠畫
東安①一士人喜畫,作鼠一軸②,獻之邑令。令初不知愛,漫懸于壁,旦而過之,軸必墜地,屢
懸屢墜。令怪之,黎明物色,軸在地,而貓蹲其旁;逮舉軸,則踉蹌逐之。以試群貓,莫不然者,
于是始知其畫為逼真。
(選自曾敏行《獨醒雜志》)
【注釋】
①東安:縣名,在今湖南省境內。②作鼠一軸:畫了一幅裝裱好的鼠畫。
【啟發(fā)與借鑒】
側面描寫文中寫東安人士的畫技逸群,其鼠畫栩栩如生,形態(tài)逼真。文中卻沒一句話直接介紹或
描繪畫面上的老鼠,事實上即使介紹或描繪了,也很可能是平庸之筆,因為難于寫得形神兼?zhèn)洹?/p>
作者巧妙地避開難點,大寫其貓,說貓見了軸上的鼠畫“踉蹌逐之”,“踉蹌”兩字,極力描寫
貓的急于追逐,而貓的急不可待又正說明鼠畫的逼真。把貓兒的錯覺寫得愈活,就愈能烘托出鼠
畫的活龍活現(xiàn)。這就是側面描寫的妙用。樂府《陌上?!分姓f秦羅敷是個極美麗的女子,其中寫
道:“行者見羅敷,下?lián)埙陧殹I倌暌娏_敷,脫帽著哨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
怨怒,但坐觀羅敷。”作者也是用側面描寫的手法突出秦羅敷的美貌。
【譯文】
東安有一個讀書人喜歡做畫,作了一幅題材為老鼠的畫,獻給縣令??h令開始不知道愛惜它,很
隨意地把這幅畫掛在墻壁上,每天早晨走過掛畫的地方,那幅鼠畫總是落在地上,多次掛上去多
次落下地??h令對這種情況感到很奇怪。一天黎明時候縣令起來察看,發(fā)現(xiàn)畫落在地上,而一只
貓蹲在畫的旁邊;等到縣令把畫拿起來,貓就跟著跳起來追趕那幅鼠畫。縣令就用這幅畫來試其
它的貓,結果沒有一只不是這樣的,到這時候,縣令才知道這幅鼠畫是畫得很逼真。
【閱讀訓練】
1.解釋:
(1)漫(2)物色(3)逮(4)踉蹌
2.翻譯:
(1)旦而過之,軸必墜地,屢懸屢墜。
(2)以試群貓,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畫為逼真。
【參考答案】
1.(1)隨便(2)察看(3)及、等到(4)跌跌撞撞
25.★勉諭兒輩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飲食衣服,若思得之艱難,不敢輕易費用①。酒肉一餐,可辦粗飯幾
日;紗絹②一匹,可辦粗衣幾件。不饞③不寒足矣,何必圖好吃好著?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
時思有時,則子子孫孫常享溫飽矣。
選自周怡《尺牘精華》
【注釋】
①費用:花費錢財。②紗絹:一種細薄的絲織品。③饞:這里是饑餓的意思。
【文化常識】
說“尺牘":尺牘即木牘,也稱木書、版書或版牘,是一種用一定規(guī)格的木板(少數(shù)用三棱形木
柱)經(jīng)刻寫文字后制成的書籍形式。木牘的規(guī)格據(jù)記載有幾種,但最常見的是1平方市尺、厚度
為1市寸,故稱尺牘、尺翰之名。多用于書法、繪畫。后逐漸成為書信的代名詞。由于尺牘的
興盛,私人之間的書信往來為書法的發(fā)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舞臺,從書法角度來說,尺牘又逐
漸成為一種特殊的形制,衍變?yōu)闀ㄔ姡└?、奏章、匾額、對聯(lián)、條幅、斗方等表現(xiàn)形式。著名的
有《尺牘九札》(元?趙孟著)、《內簡尺牘編注》十卷(宋?孫覿撰)、《尺牘叢話》(鄭
逸梅著)。
【譯文】
由節(jié)儉進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進入節(jié)儉(卻)困難(了)。如果思考得到(這些東
西)的艱難,(就)不敢輕易地花費錢財了。一餐吃肉喝酒,可以用來做幾天的粗茶淡飯;一匹
綢緞,可以置辦幾件平常的衣服。生活中不挨餓不受冷就滿足了,何必貪圖吃好的穿好的呢?經(jīng)
常在有好東西的時候想著吃不上飯的時候,不要等到?jīng)]有東西吃的時候來想有好東西吃的時候,
那么子子孫孫就會常常享受溫飽了。
【閱讀訓練】
1.解釋
(1)可辦粗衣幾件:(2)莫:
2.翻譯
不饞不寒足矣,何必圖好吃好著?
3.讀完此文,對你有什么啟示?
【參考答案】
1.(1)用來做成(2)不要
3.節(jié)儉是長期養(yǎng)成的良好習慣。
26.★★劉慶問飲
后周柳慶,初士后魏,為雍州別駕①。有賈人持金二十斤,詣京師交易,寄人停(居)止。每欲
出行,常自執(zhí)管鑰。無何,緘閉不異而并失之。謂是主人所竊。郡縣訊問,主人遂自誣服。慶問
而疑之,乃召問賈人曰:“卿鑰常置何處?”對曰:“恒自帶之。”慶曰:“頗與人同宿乎?”
對曰:“無。”曰:“與同飲乎?”曰:“向者曾與一沙門②再度酣宴,醉而晝寢?!睉c曰:“主
人特以痛自誣,非盜也。彼沙門乃真盜耳?!奔辞怖舸渡抽T,乃懷金逃匿。后捕得,盡獲所失
之金。
(選自宋?鄭克《折獄龜鑒》)
【注釋】①別駕:官名。后魏于諸州置別駕從事史,掌總理眾物。②沙門:僧人。
【譯文】
后周柳慶,起初在后魏做官,擔任雍州別駕。有個商人攜帶黃金二十斤,到京都進行交易,借人
房屋居住。他每次要出行時,常常是自己掌管著鑰匙。沒多久,房門關鎖如常,而金子卻全部丟
失了。商人認為是房主人偷的,于是報官,(房主人被送到縣衙審訊逼問,)于是無辜服罪。柳
慶聽說后覺得可疑,便召商人訊問:“你的鑰匙常放在什么地方?”商人回答說:“經(jīng)常自己帶
著?!绷鴳c又問:“你可曾和別人一同住宿過嗎?”商回答說:“沒有。”柳慶接著又問道:“與
別人一同喝過酒嗎?”商人回答說:“先前曾和一個僧人暢飲過兩次,酒醉得大白天就睡著了?!?/p>
柳慶說:“房主人只是因為拷打而自己無辜服罪的,并不是盜賊。那個僧人才是真的盜賊哩!”
于是派吏卒去逮捕僧人,僧人已經(jīng)攜金逃跑了。后來捉住僧人,所失的金子全部追回。
【閱讀訓練】
1.解釋句中加點詞語
(1)詣(2)向者(3)特(4)誣
2.翻譯
(1)無何,緘閉不異而并失之。
(2)與同飲乎?
3.賈人丟失了東西,為何懷疑是主人?
4.柳慶是如何問案的?(提示:注意標題)
【參考答案】
1.(1)到(2)先前(3)只是(4)無辜服罪
3.自己拿著房間鑰匙,房間緊閉如常而金錢卻丟失了。
4.柳慶商人:“你的鑰匙常放在什么地方?”商人回答說:“經(jīng)常自己帶著?!绷鴳c又問:“你
可曾和別人一同住宿過嗎?”商回答說:“沒有。”柳慶接著又問道:“與別人V同喝過酒嗎?”
商人回答說:“先前曾和一個僧人暢飲過兩次,酒醉得大白天就睡著了?!绷鴳c據(jù)此判斷房間主
人只是因為刑訊痛苦才被迫認罪的,并不是真正的盜竊犯,那個僧人才是真正的盜竊犯。
27.★★勾踐困于會稽
【原文】
勾踐之困會稽①也,喟然②嘆曰:“吾終于此乎?”……吳既赦越,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
思,置膽于坐③,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女④忘會稽之恥耶?”身自耕作,夫人自
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ji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志愿者工作方案
- 2025年賣場活動促銷方案
- 汽車使用與維護 課件 項目二 行駛系統(tǒng)的使用與維護2-3 四輪定位綜合檢測維修
- 2025年電子式電動套筒調節(jié)閥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年電吉他袋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年玻纖紗窗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年爪型螺帽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內蒙古百校聯(lián)盟2025屆高三下學期生物試題(月考)獨立作業(yè)1含解析
- 江蘇理工學院《輸油管道設計》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永城職業(yè)學院《食品安全衛(wèi)生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小徑分岔的花園
- 超星爾雅學習通《孫子兵法》與執(zhí)政藝術(浙江大學)網(wǎng)課章節(jié)測試答案
- 勾頭作業(yè)施工方案
- 《叩問師魂》觀后感3篇
- 出版專業(yè)基礎知識中級
- GB/T 9575-2013橡膠和塑料軟管軟管規(guī)格和最大最小內徑及切割長度公差
- GB/T 9163-2001關節(jié)軸承向心關節(jié)軸承
- GB/T 4857.19-1992包裝運輸包裝件流通試驗信息記錄
- GB/T 37573-2019露天煤礦邊坡穩(wěn)定性年度評價技術規(guī)范
- ICU院內感染控制
- GB/T 24528-2009炭素材料體積密度測定方法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