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課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_第1頁
第13課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_第2頁
第13課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_第3頁
第13課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四單元第13課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A級必備知識基礎練1.下面所示為清代軍機處設立后的權力結構示意圖。從中可以看出,清代()A.軍機處的辦事效率高B.權力分配服務于皇權專制C.內閣地位高于軍機處D.中樞機構的設置較為紊亂2.觀察下圖信息,雍正“尤以求言為急”,要求官員“每日一人上一密折”的原因是()A.加強中央集權B.完善行政體系C.提高行政效率 D.強化官僚控制3.下表是中國古代對邊疆某一地區(qū)進行管理的措施。據(jù)此可知,這一地區(qū)是()時期措施西漢設置西域都護府唐朝設置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元朝設北庭都元帥府清朝設立伊犁將軍A.西藏 B.臺灣C.云南 D.新疆4.(2023福建福州高一期末)清朝建立后,官方通過《大清一統(tǒng)志》的編修,把邊疆民族聚居的地區(qū),尤其是長城以外的“三北”地區(qū)囊括在清朝疆域之內。此舉旨在()A.繪制完整的全國疆域地圖B.強化對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管理C.強調近代國家主權意識D.維護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5.清朝在蒙古族地區(qū)設立盟、旗兩級單位進行統(tǒng)治,早期盟長在各部旗長中自行推選,后來改由皇帝任命。這一變化()A.體現(xiàn)了守內虛外的政策B.強化對民族地區(qū)的管理C.踐行了民族繁榮的思想D.實現(xiàn)了各民族平等互惠6.清朝前期統(tǒng)治者處理邊疆民族關系時,主張“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能體現(xiàn)該主張的是()A.設臺灣府 B.實行“改土歸流”C.設伊犁將軍 D.冊封達賴、班禪7.清道光帝曾頒布《防夷八條》,其主要內容如下圖所示(節(jié)選),這表明當時清朝()◆禁止內地民人借領外夷資本◆禁止夷人雇請內地之人為其傳遞信息◆派兵于洋船收泊進口處加強稽查,俟其出口后方能撤回A.嚴格限制對外貿易B.放棄閉關自守政策C.禁絕一切中外交流D.鼓勵民間對外交往B級能力素養(yǎng)提升練8.(2023河南新鄉(xiāng)高一期中)御門聽政是康熙帝接見朝臣、處理日常政務的主要方式??滴醯墼谖黄陂g,始終不渝地恪守時間、堅持御門聽政,十分勤謹;御門聽政時反對空話、套話,提倡臣下封駁和進諫??滴醯蹐猿钟T聽政旨在()A.強化君主集權 B.清除權臣勢力C.革新政治制度 D.打造盛世局面9.康熙帝曾說:“朕令大臣皆奏密折,最有關系。此即明目達聰之意也。其所奏之事,或公或私,朕無不洞悉。凡一切奏折,皆朕親批?!边@反映出奏折制度()A.書寫款式的便捷性B.將君主專制制度推向頂峰C.運轉程序的復雜性D.信息收集廣泛且高度機密10.(2023湖南懷化高一期末)嘉慶年間,關于耗羨制度有如下記載:“各省耗羨,遇有隨時動用,如數(shù)在三百兩上下,準其咨部核明動用。數(shù)逾五百兩以上,即令奏明。”由此可知該制度()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C.完善了官僚體系 D.影響了民族交融11.清朝中期,政府通過將軍直轄、設置盟旗、派駐大臣等方式穩(wěn)定了邊疆局勢,同時在中央設置理藩院專門處理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務。這些做法體現(xiàn)出()A.行省制度弊端顯露B.國家治理因地制宜C.地方財政面臨困境D.專制集權高度強化12.康熙年間,清廷在臺灣設一府三縣,設官駐兵。臺灣地方官員也注意招徠大陸流民前去開發(fā),出現(xiàn)了“流民歸者如市”“內地入籍者眾”的現(xiàn)象。這些做法()A.開啟了大陸與臺灣的貿易往來B.旨在加強與臺灣同胞的團結C.促進了臺灣的經(jīng)濟建設和發(fā)展D.有效地抵御了西方外敵的入侵13.觀察下表,擬定一個主題,最恰當?shù)氖?)年份事件1684年清朝在臺灣設府,隸屬于福建省1689年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確定了中俄東段邊界1762年清朝在新疆設立伊犁將軍,總領軍政事務1793年清政府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9條,以法律形式明確與落實了中央對西藏地方的管轄權A.康乾時期的盛世局面B.近代中國疆域的奠定C.清朝統(tǒng)治危機的出現(xiàn)D.內外憂患與救亡圖存14.從康乾盛世后期起到19世紀前期,清朝人口急劇增長、農(nóng)民起義屢屢爆發(fā)、西方列強在中國東南沿海頻繁活動,要求擴大對華貿易,開拓中國市場。這總體反映出清朝()A.人地關系緊張 B.階級矛盾尖銳C.民族矛盾激化 D.統(tǒng)治危機初顯1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論疆域,比明朝擴大了一倍以上,“四夷咸服”;論財力,“內外經(jīng)費度支,有贏無絀,府庫所貯,月羨歲增”,經(jīng)濟總量占據(jù)世界首位;論人口,從1700年到1794年的不足百年時間里有了驚人的增長,達3.13億,占世界人口總數(shù)的1/3;論文化,完成了包括《古今圖書集成》和《四庫全書》在內的“御纂諸書”;論城市,當時世界擁有50萬以上居民的城市共有10個,中國就占了6個?!幾灾芪洹墩摽登⑹馈凡牧隙r代,或者說18世紀的中國,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各方面均有許多成績,為前代所不能企及,這是就歷史的縱向比較而言……如果把乾隆朝取得的成績作橫向的考察,即放到當時世界范圍中,與歐美國家相比較,那就會呈現(xiàn)出另一幅黯然失色的圖景。清朝統(tǒng)治使中國喪失了250年,而關鍵與西方的時間落差恰恰在康雍乾三代。歷史的悲劇只有在悲劇發(fā)生后的許久,人們才會感覺到切膚之痛?!幾源饕荨墩撉 犯鶕?jù)材料并結合清朝前期的史實,圍繞你眼中的康乾盛世,自擬題目寫一則歷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敘述完整;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

第四單元第13課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1.B解析清代內閣負責處理日常行政事務,軍機處綜軍國之要,都是服務于皇帝的機構,反映出清代權力分配服務于皇權專制,B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xiàn)軍機處的辦事效率高,排除A項;材料不能反映內閣地位高于軍機處,排除C項;材料中清代中樞機構的設置并不紊亂,排除D項。2.D解析根據(jù)材料“每日一人上一密折”可知,密折制有利于皇帝加強對官僚的控制,D項正確;密折制是為了皇帝了解地方,控制官僚,與加強中央集權無關,排除A項;B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xiàn),排除;密折制度與提高行政效率無關,排除C項。3.D解析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漢時期,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府,清朝時在新疆設置了伊犁將軍,D項正確;排除A、B、C三項。4.D解析據(jù)材料可知,清朝建立后,把邊疆民族聚居的地區(qū)囊括在疆域之內,加強管理,有利于維護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故選D項;A、B兩項是目的之一,但不是根本目的,排除;中國近代國家主權意識從鴉片戰(zhàn)爭后才開始萌芽,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5.B解析材料體現(xiàn)的是清朝的盟旗制度下,盟長由自行推選改為皇帝任命,說明政府加強了對民族地區(qū)的管理,B項正確;宋朝的政策體現(xiàn)了守內虛外,排除A項;材料與踐行民族繁榮的說法無關,排除C項;材料與民族平等互惠的說法無關,排除D項。6.D解析材料強調沿襲少數(shù)民族的宗教信仰,而不強行改變他們的習俗。清朝初期,順治帝賜予西藏佛教首領五世達賴“達賴喇嘛”的封號,康熙帝賜予另一位西藏佛教首領“班禪額爾德尼”的封號,并規(guī)定以后歷世達賴和班禪都必須經(jīng)過中央政府的冊封,符合“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的主張,D項正確。7.A解析根據(jù)材料內容可知,道光時期禁止內地人借領外國資本、同時禁止為外國人傳遞信息、嚴格稽查外國船只進出港口,說明清朝嚴格限制對外貿易,故選A項。8.A解析據(jù)材料可知,康熙帝長年堅持御門聽政,提倡臣下封駁和進諫,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康熙帝堅持這一制度主要是為了強化君主集權,故選A項;B、C、D三項均不是這一制度的主要目的,均排除。9.D解析康熙帝采取了奏折制度,在該制度之下大臣可以秘密上書言事,使得更多的大臣能夠向皇帝上奏且具有極高的保密性,故選D項;材料未涉及與書寫款式相關的內容,排除A項;將君主專制制度推向頂峰的是軍機處的設立而非奏折制度,排除B項;奏折制度是官員直接上書皇帝,沒有過多的步驟,排除C項。10.B解析據(jù)材料可知,政府對各省耗羨的使用作了限制,超過五百兩需向中央請示,說明中央加強了對地方的財政控制,故選B項;這一制度讓耗羨失去了最初的靈活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行政效率,排除A項;耗羨制度屬于財政制度,與官僚體系無關,不會影響民族交融,排除C、D兩項。1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