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重慶市農房建設和更新技術導則(征求意見稿)重慶市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委員會2024年10月前言根據(jù)《重慶市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委員會關于下達2022年度重慶市工程建設標準制定修訂立項計劃的通知》(渝建科﹝2022﹞32號)要求,由重慶市設計院有限公司主編重慶市工程建設標準《重慶農房建設和更新技術導則》(以下簡稱《導則》),以指導重慶市農村村民自建住房建設,保障質量安全?!秾t》編制過程中,編制組開展了各項專題研究,進行了廣泛調研,在參考國家、重慶市等現(xiàn)行規(guī)范文件基礎上,結合重慶市農房實際情況,經充分討論和廣泛征求意見,完成了編制工作,對農房建設與更新等各個方面提出了指導性建議。本《導則》主要內容包括:1總則、2術語、3選址布局、4平面功能布局、5設計要求本《導則》由重慶市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委員會負責管理,重慶市設計院有限公司負責具體技術內容的解釋。執(zhí)行過程中如有意見或建議,請寄送重慶市設計院有限公司(地址:重慶市渝中區(qū)人和街31號,郵政編碼:400015,電網址:/)。主編單位:重慶市設計院有限公司編制組:徐千里田玲黃非疑董小路湯海濤盧仕銀陳子軍陳思源劉瑞山王志學黎秋岑王杰龔皓玥高銘蔣雨玲楊弦唐晨浩陳容華黃江孫永煒冉瑞均田沁禾冉瑞軍朱杰宋泉宇蔡松松周含川曾亞曦褚華龍陳容華黃江孫永煒鄧旻黃仕倩蕭樂審查專家:目錄TOC\o"1-2"\h\u303851總則 總則1.1重慶農房建設現(xiàn)狀問題重慶地處中西部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大農村與大城市并存,各區(qū)縣之間的實際發(fā)展情況、地理環(huán)境條件、人文歷史傳統(tǒng),也存在較大差異。目前較多山地農房有場地、地基沉降不均,周邊常有小規(guī)?;碌沫h(huán)境場地問題以及采用不合理的混合結構、不合理的磚混構造等抗震安全性問題,也普遍存在平屋頂漏水嚴重、墻體熱工性能和水密性能不良等材料構造問題,還存在功能空間脫離當代農村生活需求、“一張皮”、“一幅畫”裝飾手法風貌效果差等設計品質問題。1.2導則編制目的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實施以來,農村人居環(huán)境和農民生活水平已經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農房建設相應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為提高農房建設與管理水平,適應新時代需求,幫助設計人員提升鄉(xiāng)村振興規(guī)劃設計項目編制水平,幫助農村基層管理人員提高業(yè)務能力、加強農房建設管理,引導農民高品質建房,特編制本導則。1.3編制原則對農房建設的風貌進行分級分類指引,是本研究在風貌指引上的創(chuàng)新內容。本導則針對重慶山地特色從農房功能、技術、風貌、品質和建設管理進行指引,研究農房建設在結構、材料、施工工藝等方面的技術更新,探索在貼合農村建設條件的基礎上,優(yōu)化改進既有的工藝,發(fā)掘在地材料和技術的優(yōu)勢,探索引入裝配式建筑等現(xiàn)代技術的應用,在技術上達到“低技術可靠,高技術可行”的目地,同時研究利用功能性構件、構造實現(xiàn)地域文化歷史要素的保護發(fā)揚,彰顯巴渝文化的鄉(xiāng)風文化,堅持因地制宜,發(fā)揮優(yōu)勢,經濟適用,凸顯文化的應用原則。1.4適用范圍本導則適用于重慶市全域農房建設和更新項目的規(guī)劃設計和建設管理。
2術語2.1農房集體建設用地上,農村村民個人新建、改建、擴建和翻建供其本人或家庭成員居住使用的私有放我。2.2農房更新集體建設用地上,農村村民個人對既有農房進行翻新、改建、擴建和外裝的建設行為。2.3農村人居環(huán)境農房建設的場地及對場地有影響的周邊自然環(huán)境和設施。2.4在地技術指具有地方文化特征的技術和對具體場地環(huán)境要素呼應的技術,是體現(xiàn)文化特征和經濟適用的基礎。2.5多義空間具有多種功能定義的空間,多種功能定義的發(fā)生既可能是同一使用階段的不同使用場景,也可能是不同使用階段空間功能的轉變。2.6長效建筑通過內部多義空間設計、外部生長界面設計以及易更新圍護構造等手段,實現(xiàn)全生命周期內對使用需求變化具有自適調性的建筑。2.7鄉(xiāng)村風貌農房和農村人居環(huán)境在空間關系、景觀特色及建筑風格上體現(xiàn)出的鄉(xiāng)風文化。
3選址布局3.1選址原則安全避害、舒適宜居、合法合規(guī)、集約用地。3.2選址要求3.2.1有利地段優(yōu)先選農房選址應考慮地形因素,優(yōu)先在地形平坦、坡度平緩的地段選址,避開陡坡、陡坎、陡崖,用地最大坡度不宜超過25%;農房選址應考慮地質條件,優(yōu)先在基巖穩(wěn)定、土質密實的地段選址,避開存在軟弱土、液化土和回填土的地段;農房選址應優(yōu)先選擇水源充足、水質良好、便于排水、通風向陽、環(huán)境良好的有利地段,避免選擇低洼地、背陰地和窩風地等不利地段;農房選址應優(yōu)先選擇交通便捷、配套完善的有利地段,不宜在遠離現(xiàn)狀農房集聚區(qū)的偏遠地段選址。3.2.2危險地段需避讓農房選址應避開自然災害易發(fā)區(qū)域,不應選址在行洪河道、洪水淹沒區(qū)、山洪和泥石流易發(fā)地段;農房選址應避開地質災害易發(fā)區(qū)域,不應選址在可能發(fā)生滑坡、崩塌、地陷、地裂等危險地段;農房選址應遠離各類污染源,避免選址在靠近自然疫源地、化工廠、高壓線等潛在污染源的區(qū)域。農房距離220千伏高壓線應不小于10米,距離500千伏高壓線應不小于20米。農房選址應避開交通事故易發(fā)地段,如正對丁字路口、彎道外側等;并與公路、鐵路、高速公路等交通設施保持必要的安全距離。農房距離鐵路應不小于50米,高速公路應不小于30米,國道應不少于20米,省道不少于15米,縣道不少于10米,鄉(xiāng)道不少于5米,村道不少于3米。3.2.3不良地段要處理農房選址遇到濕陷性黃土、軟土、雜填土、有機土、飽和粉土、鹽漬土等土質不良情況時,應進行地基加固,防止地基下沉引發(fā)墻體開裂或坍塌;農房選址遇到靠山臨崖地段時,應采用邊坡?lián)鯄ι襟w進行加固處理,防止發(fā)生滑坡或塌方;農房選址遇到坡度較大的斜坡或陡坡時,大挖大填不可取,應采用分臺吊層的方式來建設農房;農房選址靠近河流水系時,應按照防洪要求與水岸保持適當?shù)木嚯x,并做好防洪堤岸建設。3.2.3不占農田保護地農房選址禁止占用基本農田,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落實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八不準”。農房選址禁止占用生態(tài)保護紅線,避開重要生態(tài)敏感區(qū),包括濕地、林地、水源地等,避開具有開采價值的礦區(qū)。3.3布局原則因地制宜、規(guī)模適中、順應自然、尺度適宜。3.4布局要求3.4.1因地制宜靈活布農房布局宜結合地形地貌靈活布局,采用吊腳、退臺、錯層等多種方式合理處理高差,形成錯落有致的整體形象,避免機械的“兵營式”“行列式”布局。農房布局應根據(jù)不同住戶情況和農房類型適度集中,對生活居住有影響的生產設施應與生活區(qū)適當分離。3.4.2規(guī)模適中分組團合理控制村莊規(guī)模,避免建設規(guī)模過大,居民點規(guī)模以“小”“微”為主,聚集度以8-10戶為起點,條件具備的可適度擴大,不宜超過50戶。對于確需集聚較大規(guī)模的新建村莊宜實行組團化布局,結合河流水系、樹林植被、道路網絡和村莊原有社會結構,形成適宜的規(guī)模。3.4.3順應自然田園化充分保護和利用鄉(xiāng)村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要素,將自然要素納入鄉(xiāng)村生活空間,形成富有鄉(xiāng)村特色的生態(tài)宜居環(huán)境。保護歷史文化建筑,延續(xù)傳統(tǒng)鄉(xiāng)村聚落的空間肌理,形成富有地域特色的鄉(xiāng)村布局。3.4.4尺度朝向皆適宜農房建筑尺度宜選取小體量、低樓層、短聯(lián)排的形式進行布局。農房朝向應結合地形地貌合理選擇,面向主要景觀面,宜采用南北朝向或接近南北朝向。
4平面功能布局4.1基本原則4.1.1房屋建設基本原則(一)遵循“原拆原建”原則,新建房屋建設基底面積不應超出原宅基地范圍。(二)新建住房層數(shù)不得超過3層,建筑總高度不宜超過12米。建設2層及以上或跨度6.0m及以上的住房,須由取得相應設計資質證書的單位進行設計(經過結構安全專項審查),或者選用區(qū)縣行業(yè)主管部門編制的農房建設圖集。(三)宅基地面積控制標準:主城區(qū)20-25㎡/人,區(qū)縣20-30㎡/人。3人戶及以下按照3人計算,4人戶按照4人計算,5人戶及以上按照5人計算。4.1.2功能空間劃分原則(一)充分考慮農村居民生活習慣和家庭構成狀況,合理劃分不同功能區(qū)域,組織好起居、睡眠、餐飲、勞動、儲存、晾曬、圈養(yǎng)等基本功能空間的平面布置和空間組織,提供便捷、健康、舒適的生活環(huán)境,滿足農村居民的日常需求。(二)寢居分離:臥室與起居區(qū)盡量分隔開,確保居住區(qū)的隱私和寧靜,在選用建筑材料時,盡量使用隔音效果良好的材料,降低室內噪音干擾,提供更好的睡眠環(huán)境。(三)寢食分離:將廚房和餐廳與臥室分開,選擇更加環(huán)保的廚房設備和通風系統(tǒng),以減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盡量防止油煙和異味對臥室的影響。(四)潔污分離:將衛(wèi)生間與其他功能空間分開,盡量使用節(jié)水設備和水質凈化系統(tǒng),以最大程度減少水資源的浪費和對環(huán)境的污染,確保衛(wèi)生間的衛(wèi)生和舒適。(五)人畜分離:堂屋、臥室、廚房、餐廳等生活空間宜與禽畜圈舍保持足夠距離,減少氣味、蚊蟲、病菌的不利影響。4.1.3居住空間設計原則(一)居住空間組成應從農村生活特點出發(fā),在滿足一般居住需求基礎上,充分考慮農業(yè)勞作,禽畜飼養(yǎng),農作物晾曬、儲存等需求,以及家庭多代同堂等因素,使功能更完善、布局更合理。(二)宜考慮采取設置多功能房間或可拆卸的隔斷等方式,提供具有可變性的空間布局,使得房間可以根據(jù)需要進行靈活組合和改造,以適應未來家庭成員增減或房間用途改變的需要。(三)主要功能空間尺寸宜留有冗余,充分考慮功能空間之間的聯(lián)系和可調整性,功能上有利于互換。(四)平面空間組織應有利于組織室內自然通風。(五)建筑材料宜盡量選擇可拆卸和可重復利用的產品,減少資源浪費和對環(huán)境的影響。在設施設備的選用上,優(yōu)先考慮節(jié)能性和環(huán)保性,盡量選擇經久耐用的材料,減少維修和更換的頻率。(六)農房建設宜符合當前農村住宅產業(yè)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趨勢,對主要功能空間積極推行通用化、標準化、模數(shù)化設計,以少規(guī)格、多組合為原則。(七)農房建設應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當?shù)夭牧?,在保證安全適用的前提下,鼓勵更多采用新結構、新技術、新產品、新材料的原則。4.2主要功能空間設計要點4.2.1堂屋和起居室(廳)設計(一)宜布置在整套住房的南向并相對居中的位置,在獲取更好采光條件的同時,更好地串聯(lián)其他房間。(二)獨立設置的堂屋和起居室(廳)其使用面積不宜小于14m2,開間與進深之比不宜大于1:1.5。(三)堂屋和起居室(廳)宜結合門廳、餐廳布置,室內設計標高宜比室外環(huán)境標高高出0.30~0.45m。(四)堂屋和起居室(廳)的布置應綜合考慮房間的面積、形狀、門窗(洞)位置、家具尺寸特點等因素,交通組織簡潔流暢,日常活動安定性佳。(五)堂屋和起居室(廳)空間應按公私分離、動靜分離原則合理分區(qū),盡量減少戶內其他房間干擾,衛(wèi)生間、廚房的門(洞)不宜直接開向起居活動區(qū)。(六)開向堂屋和起居室(廳)的門(洞)位置應盡量集中,數(shù)量盡量減少,以不超過4個為宜。宜保證有1~2面墻體的完整性,便于家具布置,完整墻面直線長度不宜小于2.5m。(七)充分利用天然光資源,合理設置外門、外窗位置并適當增大門窗尺寸,有條件時可以考慮增設天窗、老虎窗、百葉窗的設施,進一步促進室內自然通風和采光,提高室內空氣質量和居住環(huán)境的舒適性,減少人工照明設備的使用。(八)起居空間的人員流線組織應流暢合理,通過便捷。有穿越交通時宜設置在轉角或短邊位置,避免對角或長邊穿越對起居空間的干擾。(九)堂屋和起居室(廳)兼做餐廳、門廳,或兼有學習、工作功能時,宜考慮采用可移動的隔斷或可折疊的家具,根據(jù)不同活動的功能分區(qū)進行靈活布局。4.2.2臥室設計(一)主要臥室宜布置在南向,以獲得更好的采光條件。(二)臥室空間尺度比例恰當,開間與進深之比不宜大于1:1.5,平面設計宜將臥室集中在個人生活區(qū)內。(三)獨立設置的臥室空間,雙人臥室的使用面積不宜小于9m2,單人臥室的使用面積不宜小于6m2,臥室兼起居室(廳)時,其使用面積不宜小于12m2。(四)臥室設計應保證私密性,不允許穿套。(五)應根據(jù)房間大小設計合適的外窗大小和數(shù)量,保證日照與通風。(六)臥室的門、窗位置設置在兼顧家具布置需要的同時,還應注意避免視線干擾,保護隱私。(七)臥室隔墻和樓板應采用隔聲性能較好的材料。(八)充分考慮利用嵌入式儲物柜,掛架、抽屜等組件進行有序地物品收納和管理,增大儲物空間。4.2.3衛(wèi)生間設計(一)每套農房均應設衛(wèi)生間。有管網條件的地方,宜因地制宜實施水沖式廁所入戶。(二)獨立設置的衛(wèi)生間宜位于當?shù)刂鲗эL向的下風側,設于套內時宜靠外墻設置,充分利用自然采光與通風,以保證空氣的流通和室內干燥。(三)衛(wèi)生間的功能應包括洗漱、洗浴、便溺等三個基本功能,并配置相應的的衛(wèi)生潔具。(四)衛(wèi)生間使用面積宜達到以下標準:1)設有便器、洗浴器(噴淋)、洗面器、洗衣機四件衛(wèi)生潔具的不宜小于4.00㎡。2)設有便器、洗浴器(噴淋)、洗面器三件衛(wèi)生潔具的不宜小于3.00㎡。3)設有便器、洗浴器二件衛(wèi)生潔具的不宜小于2.50㎡。4)設有便器、洗面器二件衛(wèi)生潔具的不宜小于2.00㎡。(五)衛(wèi)生間與其他空間相鄰時宜設前室,無前室衛(wèi)生間的門不應直接開向起居室(廳)和廚房。(六)衛(wèi)生間宜上下層對齊或相鄰,并設置獨立的豎向管道(井)和預留管道檢修口。衛(wèi)生間不宜直接布置在廚房的上層,有條件時宜與廚房鄰近,便于管線的集中布置。(七)衛(wèi)生間內宜預留洗衣機位置及洗滌衣物,存放清潔用具及衛(wèi)生用品的空間。(八)衛(wèi)生間應做好防水防潮處理:1)樓地面標高應低于相鄰房間樓地面15~20mm。2)樓地面應設排水坡,并坡向地漏,排水坡度不應小于1.0%。3)室內樓地面防水做法不宜少于2道,不應少于1道。室內墻面防水層不應少于1道,四周翻起高度不宜低于2.0m。4)室內面層裝飾材料應選擇防水、防滑、抗菌、易清潔的材質。5)頂棚應設置防潮層或采用防潮材料。(九)有條件的地方宜優(yōu)先選用太陽能熱水系統(tǒng),并預留安裝熱水器或安裝太陽能熱水器管道的位置。4.2.4廚房設計(一)獨立設置的廚房宜位于當?shù)刂鲗эL向的下風側,結合庭院布置,并設置專用出入口。設于套內時宜布置在北向并靠近套內入口處。(二)燃氣型廚房的使用面積不宜小于7㎡;燃氣與燃煤(柴)混合型廚房的使用面積不宜小于12㎡;燃煤或燃柴型廚房的使用面積不宜小于10㎡。(三)廚房應保證充足的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風。(四)獨立設置的廚房應與堂屋、臥室等起居空間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或采用符合消防規(guī)定的防火墻體隔開。(五)廚房應設置洗滌池、案臺、爐灶(含燃氣灶)、排油煙機等設施或為其預留位置。具體布置時應充分考慮使用者的需求和操作方式,做到功能分區(qū)明確、設備配置合理、電器插座位置合適。(六)廚房應設置豎向成品排煙道,并伸出屋面,有組織地高空排除油煙。煙道伸出高度應根據(jù)屋面形式、排煙口周圍遮擋物的高度、距離等因素確定。排煙口的設置應考慮主導風向影響,避免強風時的倒灌現(xiàn)象和油煙等對周圍環(huán)境的污染。(七)廚房設施用品基本要求:1)應盡量選擇堅固、耐磨、方便清潔的設施和材料。2)燃氣灶應具要有安全防護裝置和可靠的通風管道。3)排油煙機位置宜與爐灶位置對應,并與排氣道直接連通,接入排煙道處應設防止煙氣倒灌的設施。4)充分利用墻面吊柜、拉籃柜、角轉盤等空間利用率高的組件,力求使用空間最大化。4.2.5過道與樓梯設計(一)過道和樓梯的地面裝飾材料應全部采用平整、防滑、耐磨、易清潔的材質,做好防護舉措,預防使用者,特別是老人與兒童滑倒受傷。(二)過道和樓梯位置應考慮充足的照明,以保證使用時的安全。(三)入口過道凈寬不應小于1.20m,其他過道凈寬不應小于1.00m,過道拐彎處的尺寸大小應滿足搬運普通家具的需要。(四)過道的墻面、地面應保證平整、順暢,不應有影響安全的突出物。(五)過道不宜設有高差,如確需設置臺階,則其踏步數(shù)不應少于2級,當踏步數(shù)不足2級時,應考慮采用人行坡道連接。(六)室內樓梯當一邊臨空時,梯段凈寬不應小于0.75m,當兩側有墻時,墻面之間凈寬不應小于0.90m,并應在其中一側墻面設置扶手。(七)樓梯的踏步寬度不應小于0.22m,高度不應大于0.2m,扇形踏步轉角距扶手中心0.25m處,寬度不應小于0.22m。每個梯段的踏步高度、寬度應一致,且踏步面應采取防滑措施。(八)樓梯承重應達到要求,欄桿和扶手應以堅固、耐久的材料制作,可承受一定的軟硬物撞擊,保證使用的穩(wěn)定性和可靠性。扶手表面宜采用熱惰性好的材料,應具有抗滑性、抗菌性、耐老化性和一定的耐化學腐蝕性。(九)樓梯欄桿應采用防止攀爬的構造,當采用垂直桿件做欄桿時,其桿件之間的凈間距不應大于0.11m。(十)在樓梯口和中間平臺處應保持足夠的緩沖空間,防止人員在緊急情況下?lián)頂D受傷。(十一)正對樓梯梯段設置的房間門,距踏步邊緣的距離不應小于0.60m。4.2.6儲藏空間設計(一)農房應依據(jù)方便生產的原則設置農機具房、農作物儲藏間等輔助用房,有條件時宜與居住用房適當分離。(二)儲藏空間宜分為生活資料儲藏用房和生產資料儲藏用房,并采用墻體和門分隔為相對獨立的空間。儲藏空間內部應開闊、平整,利于大宗物品的搬運和儲存。(三)生活資料儲藏用房宜自然采光、通風,室內設計標高宜比室外環(huán)境標高高出0.30~0.45m,并做好防水、防潮措施。(四)生產資料儲藏用房宜結合庭院或外部道路獨立設置,并設置獨立出入口,方便生產資料的運輸與使用??臻g高度和面積應符合當?shù)剞r機、農具的存放要求。4.2.7晾曬空間設計(一)新建房屋宜設置院壩、曬臺或利用(平)屋面空間以方便晾曬谷物,院壩建設不應侵占基本農田和生態(tài)綠地。(二)利用(平)屋面空間做為曬臺時,應設置于整棟房屋的南向并不易被建筑其他部分遮擋處。4.2.8飼養(yǎng)空間設計(一)牲畜及家禽飼養(yǎng)空間應獨立設置,當與生活空間毗鄰時,應采取必要的衛(wèi)生隔離措施。(二)畜禽柵圈宜布置在當?shù)爻D曛鲗эL向的下風側,并注意避開院落出入口位置,基底應采取衛(wèi)生處理措施,防止對周圍環(huán)境造成污染。4.3安全注意事項4.3.1使用安全(一)不應隨意改變房屋使用性質,自住自用的農房全部或部分轉為經營性用途前,應取得房屋安全鑒定合格證明。(二)按照房屋承載能力合理使用,不應在居住用房內大量堆積、存放重量較大的雜物,避免超重導致房屋受損。(三)窗外沒有陽臺或平臺的外窗,窗臺距樓面、地面的凈高度低于0.90m時,應設置凈高度不低于0.90m的防護欄桿。(四)門窗與墻體的連接應牢固可靠,全玻璃的門和落地窗應選用安全玻璃,并應設防撞提示標識。底層外窗或開向走廊的窗宜向內開,如向外開應保證窗扇下沿距地不低于2.00m。(五)陽臺、曬臺、外廊、上人屋面等臨空一側應有防止墜落的防護措施。防護欄桿與墻體的連接應牢固可靠,凈高度不應低于1.05m,并應能承受相應的設計荷載。必須采用防止兒童攀爬的構造,垂直桿件件凈距不應大于0.11m。放置花盆處必須采取防墜落措施。(六)出入口臺階高度超過0.70m并側面臨空時,應設置防護設施,防護設施凈高不應低于1.05m。(七)應定期對房屋進行檢查,特別是地震、惡劣天氣之后,對房屋整體結構是否出現(xiàn)破損,以及房屋構件是否出現(xiàn)松動、脫落等情況應進行全面細致的排查,消除安全隱患。4.3.2消防安全(一)房屋主體結構的建筑材料盡量選擇磚、石、混凝土,金屬構件等耐火極限較高的不燃或難燃材料,盡量避免采用木、竹等可燃材料。(二)合理設置通道、樓梯和門窗位置,確保易于逃生和疏散。(三)利用水池、水缸儲備足量的消防用水,有條件時可在室內配備滅火器等必要的消防器材。(四)柴火堆放注意事項:1)盡量獨立設置堆放位置,并遠離火源和易燃物,避免引發(fā)火災。2)放在通風良好的地方,防止潮濕發(fā)霉。3)不要堆放過高,避免倒塌造成危險。4)定期檢查,及時清理易燃雜物。
5設計要求5.1結構保障5.1.1一般規(guī)定1農房結構應合理選用建筑布置和建筑材料,做到安全適用、經濟合理、方便施工。2房屋體型及平面布置應簡單、規(guī)則,平面不宜局部突出或凹進過多,立面變化均勻等,應重視其平面和豎向的規(guī)則性。(1)平面布置宜簡單、規(guī)則,不應有較大的平面凹凸或開洞,例如:避免平面凹進或凸出的尺寸大于相應投影方向總尺寸的30%。(2)避免樓板尺寸急劇變化,例如,避免開洞后樓板實際有效寬度小于典型寬度的50%或開洞面積大于該層樓面面積的30%,避免較大的樓層錯層。(3)豎向布置宜規(guī)則、均勻,不宜有過大的外挑和內收,例如水平外挑不大于10%和4米,樓層收進不大于下層樓面尺寸的25%。(4)豎向承重構件的截面尺寸宜自下而上不變或逐漸減小,避免突變,材料強度宜保持不變。(5)縱橫墻體宜均勻對稱,沿平面內宜對齊,沿豎向應上下連續(xù),且縱橫向墻體的數(shù)量不宜相差過大。3農房結構體系主要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砌體結構、鋼結構、木結構等結構體系,不應同時采用兩種結構體系。4農房建設應滿足渝建【2024】11號文的要求,原則上不超過3層。建設2層(含)以上或跨度6米(含)以上的住房,須由取得相應設計資質證書的單位進行設計(經過結構安全專項審查)或選用區(qū)縣行業(yè)主管部門編制的農房建設圖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修改設計圖紙,確需修改的,須經原設計單位同意,并出具變更通知單或者圖紙。5農房新建或更新改造應由有相應資質的施工單位承擔。5.1.2材料1農房結構采用的各種材料,應結合當?shù)貙嶋H情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選用綠色經濟的建材產品和可循環(huán)再利用的建筑材料,應通過正規(guī)渠道購買,要有合格證書和相應性能檢測報告。2鋼筋混凝結構構件的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25,素混凝土結構構件的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20,當因特殊情況不滿足時應根據(jù)實際復核驗算承載力。3水泥用于混凝土結構的水泥應為普通硅酸鹽水泥,水泥應具備出廠質量合格證;不同品種、強度的水泥,不得混雜使用,水泥受潮、強度不明或貯存三個月以上時,不宜使用。4砂子砂子分粗、中、細三種,農房建設使用的砂子須干凈,不應含有草根、細石和泥屑等雜物,使用前應過篩和用水沖洗干凈。5碎石(卵石)碎石(卵石)是構成混凝的重要骨料材料,在使用前須經過篩分和用水沖洗干凈,含泥量較高的碎石(卵石)不得使用。6鋼筋縱向受力普通鋼筋宜采用HRB400、HRB500鋼筋,也可采用HPB300;鋼筋的強度標準值應具有不小于95%的保證率。鋼筋在使用前,應注意對鋼筋表面銹斑、油漬、漆污等消除干凈。帶有顆粒片或片狀老銹斑的鋼筋不得使用。7鋼材主體結構的鋼材宜采用O235-B、Q355-B鋼。購買時應有合格證書和性能檢測報告。8砌體砌體結構材料應依據(jù)其承載性能、節(jié)能環(huán)保性能、使用環(huán)境條件合理選用。所用的材料應有產品出廠合格證書、產品性能檢驗報告。1)磚砌體(1)地面以上或防潮層以上的砌體承重墻、柱材料強度等級不低于MU10,砂漿強度等級不低于M5;(2)地面以下或防潮層以下的砌體、潮濕房間的砌體宜采用實心磚,材料強度等級不低于MU15,砂漿強度等級不低于M7.5,宜采用水泥砂漿。2)框架結構的隔墻可采用空心磚或輕集料砌塊,強度等級不低于MU3.5,砂漿強度等級不低于M5。3)石砌體(1)應選用質地堅實、無風化剝落和裂紋的天然石材;(2)地面以上砂漿強度等級不低于M5,地面以下砌筑水泥砂漿強度等級不低于M7.5。(3)毛石應成扁平塊狀,其厚度不宜小于150mm。4)木材(1)承重結構用材可選用原木、鋸材(方木、板材、規(guī)格材);(2)選材應遵循就地取材的原則,不應采用樹種不明的木材;(3)木構件應選用干燥、紋理直、節(jié)疤少、少開裂、無腐朽的木材,不應使用存在腐朽節(jié)、死節(jié)、蟲眼、空洞等缺陷的木材作為受力構件;4)結構用材應提前備料,事先經過自然干燥或人工干燥,控制含水率;5)木材應做防腐、防蟲、防火等防護處理。
5.1.3地基與基礎1地基在建設場區(qū)內,應分析判斷有無不穩(wěn)定的邊坡。在坡頂建房,基礎應距離邊坡一定距離,具體視土質情況定,當邊坡角大于45度、坡高大于6m時,應由專業(yè)技術人員進行邊坡穩(wěn)定性驗算。對于穩(wěn)定的邊坡,基礎底面外邊緣線至坡頂水平距離不得小于2.5m。如臨近邊坡底部,在確保邊坡安全穩(wěn)定的情況下,房屋也應與邊坡保持一定距離。優(yōu)先采用天然地基,宜選取穩(wěn)定的基巖或均勻穩(wěn)定的老土作為地基:不宜在軟弱粘性土、液化土、新近填土或嚴重不均勻土層上建造房屋,否則應采取處理措施。同一結構單元的基礎不宜設置在性質截然不同的地基上,如部分是巖石部分是土層,否則應采取相應處理措施,如在巖石區(qū)域設置300~500厚的碎石土褥墊層。當?shù)鼗杏倌?、新回填土層且不可避免時,應采取墊層換填方法進行處理,熱層換填可選用砂石、粘性土、灰土等材料,并應分層夯實。對于大塊孤石或個別石芽出漏且土層的承載力較好、房屋為砌體結構時,宜在基礎與巖石接觸部位設置300~500mm的褥墊層,褥墊可采用碎石、粗砂等建設材料。2基礎1)巖石地基基礎埋置深度不宜小于0.2m,土層地基上基礎埋深不宜小于0.5m。當存在相鄰房屋時,新建房屋的基礎埋深不宜大于原有房屋基礎。當埋深大于原有房屋基礎時,兩基礎應保持一定的距離,其數(shù)值不宜小于基底高差的兩倍。施工過程中,基槽開挖出現(xiàn)異常情況時應補充施工勘察。對于有溶洞、礦山采空區(qū)等特殊地質區(qū)域應進行巖土工程勘察。農房在充分結合當?shù)毓こ虒嵺`經驗的基礎上,根據(jù)上部結構類型的不同可選擇無筋擴展基礎(混凝土基礎、毛石混凝土基礎、毛石基礎、磚基礎、灰土基礎)、鋼筋混凝土條形基礎、鋼筋混凝土柱下獨立基礎、樁基礎等基礎形式?;A施工完后應及時回填土方?;靥顣r,應沿基礎墻體兩側同時均勻回填和夯實。土方回填應分層夯實,且每層虛填土方高度不宜超過300mm?;靥钔翍缓推渌s質。3構造做法無筋擴展基礎構造要求如下:無筋擴展基礎的高度應滿足下式要求:H0≥(b-b0)/2(b1/H0)式中:H0——基礎高度;b——基礎寬度;b0——基礎頂板的墻體寬度或柱腳寬度;b1——基礎臺階寬度;無筋擴展基礎臺階高寬比允許值基礎材料質量要求臺階寬高比容許值(b1/H0,≤表中值)混凝土基礎C15素混凝土1:1.00毛石混凝土基礎C15素混凝土1:1.00磚基礎磚不低于MU10,砂漿不低于M51:1.50毛石基礎砂漿不低于M51:1.25灰土基礎體積比3:7或2:8的灰土,土的最小干密度:1500kg/m3.1:1.252)鋼筋混凝土獨立基礎和條形基礎(1)基礎高度和截面尺寸應經過設計驗算或參考相關圖集,基礎高度不宜小于300mm。(2)基礎下部宜先澆筑混凝土墊層,墊層厚度不小于100mm。(3)底板受力鋼筋的最小配筋率不應小于0.15%,當有墊層時,鋼筋保護層的厚度不應小于40mm,無墊層時不應小于70mm。3)樁基礎(1)摩擦樁的中心距不宜小于樁身直徑的3倍;擴底灌注樁的中心距不宜小于擴底直徑的1.5倍。(2)樁底進入持力層的深度,宜為樁身直徑的1倍~3倍,在確定樁底進入持力層深度時,應考慮特殊土、巖溶等影響。嵌巖灌注樁嵌入完整巖體的最小深度,不宜小于0.5m。(3)灌注樁縱筋最小配筋率不宜小于0.20%,箍筋間距不大于200mm,樁頂以下3倍~5倍樁身直徑范圍內,箍筋宜適當加密;縱筋混凝土保護層厚度不小于50mm。4施工要求深淺不一致的基礎,應從低處開始砌筑,并應由高處向低處搭砌,搭接長度范圍內下層基礎應擴大砌筑,砌體的轉角處和交接處應同時砌筑,不能同時砌筑時應留搓、接搓。磚砌體基礎,磚應提前澆水濕潤。毛石應選用堅實、未風化的石料,毛石尺寸不應大于所澆筑部位最小寬度的1/3,并不得大于300mm,石料表面污泥應在填充前用水沖洗干凈。粗料毛石砌筑灰縫不宜大于20mm,各層均應鋪灰漿砌筑,砌好后的內外側石縫應用砂漿勾嵌。柱下鋼筋混凝土獨立基礎宜按臺階分層連續(xù)澆筑完成,基礎插筋埋件應固定其位置,基礎邊角處的混凝土應振搗密實。條形基礎宜分段分層連續(xù)澆筑,每層厚度宜為300~500mm,各段各層間應互相銜接,混凝土振搗密實?;A底部鋼筋應綁扎鬧固,上部墻柱鋼筋在基礎中的錨固長度不小于35D(D為鋼筋直徑)。建筑地基、基礎、基坑及邊坡工程施工過程中應看注意控制地下水影響,冬、雨季施工應采取防凍、排水措施。基礎施工完畢后應及時回填,回填前應及時清理基槽內的雜物和積水,應分層壓實回填。5.1.4砌體結構房屋1基本要求1)砌體結構房屋的結構體系應符合下列要求:(1)應優(yōu)先采用橫墻承重或縱橫墻共同承重的結構體系。(2)縱橫墻布置宜均勻對稱,在平面內宜對齊,沿豎向應上下連續(xù),且縱橫向墻體的數(shù)量不宜相差過大。不應在房屋承重外墻轉角處設置轉角窗戶。2)砌體結構房屋的高度應符合下列要求:(1)砌體結構自建房層數(shù)不宜超過三層;(2)多層砌體結構房屋的層高不應超過3.6m。3)砌體結構房屋承重墻的厚度不宜小于240mm;當采用多孔磚或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時,不應小于190mm。4)多層砌體房屋中砌體墻段的局部尺寸限值,宜符合表-4的要求:表-4局部墻體尺寸限值(m)部位承重窗間墻最小寬度1.0承重外墻盡端至門窗邊的距離1.0非承重外墻盡端至門窗洞邊的最小距離1.02構造做法1)各類砌體房屋,應按下列要求設置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構造柱:(1)構造柱設置部位以下部位應設置構造柱:樓、電梯間四角,樓梯斜梯段上下端對應的墻體處,外墻四角和外墻轉角,內外墻交接處,較大洞口(一般指不小于2.1m寬的洞口)兩側,主要縱橫內墻交接處。(2)構造柱的構造要求構造柱截面一般采用200mm×墻厚,縱向鋼筋宜采用412,箍筋(一般采用6)間距不宜大于200mm,且在柱上、下端應適當加密;房屋四大角的構造柱應適當加大截面及配筋。構造柱與圈梁連接處,保證構造柱縱筋上下貫通。構造柱可不單獨設置基礎,但應伸入室外地面以下500mm,或與基礎圈梁相連。構造柱與墻連接處應砌成馬牙槎,沿墻高每隔約500mm設26水平拉結筋,拉結筋宜沿墻體通長設置。2)各類砌體房屋,應按下列要求設置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圈梁:(1)圈梁設置部位當同一建筑采用不同基礎形式,或采用不同風化程度的巖石做地基持力層,或基礎埋深差距較大時,應在地坪面附近設置基礎圈梁。裝配式樓(屋)蓋的砌體房屋,縱、橫承重墻在樓層處均應設置圈梁;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樓(屋)蓋的砌體房屋,其樓蓋與承重墻體有可靠連接,可不另設圈梁,但應在樓板與墻體連接處設置暗圈梁。(2)圈梁的構造要求圈梁應閉合,遇有洞口圈梁應上下搭接。采用裝配式樓蓋時,圈梁宜緊靠板底。圈梁寬度同墻厚,截面高度不應小于120mm,暗圈梁高度同板厚,縱筋不小于410,箍筋(一般采用6)間距不宜大于250mm?;A圈梁截面高度不應小于180mm,縱筋不應小于412。3)多層砌體房屋的構造還應滿足下列要求:(1)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樓(屋)面板,宜完全覆蓋于承重墻上;當不能完全覆蓋時,最小支承寬度不應小于120mm。(2)裝配式鋼筋混凝土樓(屋)面板,板端伸入外墻的寬度不應小于120mm,伸入內墻的寬度不應小于100mm。鋼筋混凝土預制板在端部應相互拉結,并與圈梁拉結成整體。(3)門窗洞處不應采用磚過梁,宜采用鋼筋混凝土過梁;過梁端部支承長度不應小于240mm。(4)挑梁埋入砌體墻內的長度不宜小于挑出長度的1.25倍;當挑梁上無砌體時,置于墻內的長度不宜小于挑出長度的2倍。3施工要求1)施工準備(1)砌筑用水泥一般采用32.5級普通硅酸鹽水泥,水泥應新鮮無結塊,出廠時間一般不超過3個月,不同品種的水泥不得混合使用。(2)砌筑砂漿和混凝土應按設計強度要求,提前確定好配合比。有條件時,宜采用預拌混凝土和預拌砂漿,保證材料強度滿足設計要求。(3)砌墻用的磚或砌塊,強度、尺寸應滿足設計要求,質量合格,外觀良好,承重墻體使用的砌塊應完整、無破損、無裂縫。2)注意事項(1)不同品種的磚(或砌塊)不得在同一樓層混砌。(2)砌筑燒結普通磚、燒結多孔磚、蒸壓灰砂磚、蒸壓粉煤灰磚砌體時,磚塊應提前1~2天適度濕潤,嚴禁用干磚或處于吸水飽和狀態(tài)的磚砌筑。(3)當采用多孔磚砌筑時,多孔磚的孔洞應沿豎向砌筑,半盲孔多孔磚的封底面應朝上砌筑。(4)砌筑時,不應出現(xiàn)豎向通縫;且豎向灰縫不應出現(xiàn)瞎縫、透明縫和假縫。(5)磚砌體的轉角處和交接處應同時砌筑,不能同時砌筑的臨時間斷處應砌成斜槎;當不能留斜槎時,所留直槎必須做成凸槎,且應加設拉結鋼筋。(6)現(xiàn)場拌制的砂漿應隨辦隨用,嚴禁將凝結的砂漿重新加水使用。(7)施工時應先砌墻體,后澆搗構造柱的混凝土。5.1.5鋼筋混凝土房屋1基本要求1)鋼筋混凝土房屋的主體結構應進行專業(yè)結構設計,并嚴格按照設計圖紙進行施工。2)鋼筋混凝土房屋的結構體系應符合下列要求:(1)宜采用現(xiàn)澆混凝土結構或裝配整體式混凝土結構。(2)多層鋼筋混凝土房屋常采用框架結構體系(含異形柱框架結構)。(3)結構體系應具有明確的傳力途徑,應避免因部分結構或構件破壞而導致整個結構喪失承載能力。對可能出現(xiàn)的薄弱部位,應采取措施提高其抗震能力。3)山地建筑應符合下列要求:(1)掉層結構兩相鄰接地端之間的高差、吊腳結構最低和最高接地端之間的高度差,巖質邊坡不宜大于6m,土質邊坡不宜大于3m。(2)山地建筑應結合山地地形、巖土邊坡條件和建筑功能等因素布置。應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平面和場地豎向高程設計應考慮山地斜坡的走向和破角,依山就勢,采用合理的山地建筑結構形式,不應對原地貌進行大開挖和深填方。(3)下列結構構件應予以加強:掉層結構上接地層的豎向構件,吊腳結構吊腳部分的豎向構件。(4)場地條件較差時(如:土層較厚,地基不均勻等)不宜采用山地建筑結構形式。2構造做法1)板(1)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樓板厚度應根據(jù)上部荷載及樓板跨度綜合確定。單向板厚度一般不小于跨度的1/30,雙向板厚度一般不小于跨度的1/40,且板厚不宜小于80mm。(2)當樓板采用分離式配筋時,支座負彎矩筋伸入跨內的長度一般取板跨的1/4。(3)樓板受力筋的排布應遵循“短跨鋼筋放外側”的原則。(4)垂直于樓板受力方向應布置分布鋼筋,分布鋼筋直徑不宜小于6mm,間距不宜大于250mm。2)梁(1)梁的截面尺寸、配置鋼筋的數(shù)量及規(guī)格均應通過專業(yè)設計確定。(2)梁的截面寬度不宜小于200mm,截面高寬比不宜大于4。(3)梁上部鋼筋水平方向的凈間距不應小于30mm和1.5d;梁下部鋼筋水平方向的凈間距不應小于25mm和d。當下部鋼筋多于2層時,2層以上鋼筋水平方向的中距應比下面2層的中距增大一倍;各層鋼筋之間的凈間距不應小于25mm和d。(d為鋼筋直徑)(4)梁頂面、底面通長縱向鋼筋不應小于2φ12;梁箍筋肢距不宜大于300mm(三級框架梁不宜大于250mm)。3)柱(1)框架柱的截面尺寸、配置鋼筋的數(shù)量及規(guī)格均應通過專業(yè)設計確定。(2)框架柱的截面尺寸宜符合以下要求:矩形截面的短邊尺寸不應小于300mm,不宜小于400mm;圓形柱的直徑不應小于350mm,不宜小于450mm。(3)截面邊長大于400mm的柱,縱向鋼筋間距不宜大于200mm;柱端箍筋加密范圍取截面長度(圓柱直徑)、柱凈高的1/6和500mm三者的最大值,底層柱的下端加密區(qū)高度尚不應不小于柱凈高的1/3。柱凈高與柱截面長度之比小于等于4的柱箍筋全高加密,轉換柱箍筋全高加密。4)填充墻(1)填充墻應優(yōu)先采用輕質砌體材料,填充墻與主體結構應可靠拉結。(2)砌體填充墻的墻段長度大于5m時或墻長大于2倍層高時,墻頂宜與梁底或板底拉結,墻體中部應設置鋼筋混凝土構造柱。構造柱截面一般采用200mm×墻厚,縱向鋼筋宜采用412,箍筋采用6,間距200mm。(3)填充墻應沿豎向每隔500~600mm設置26拉結筋與主體結構相連,拉結筋伸入墻內的長度不應小于700mm。(4)當填充墻的墻高超過4m時,宜在墻體半高處設置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腰帶。腰帶高不小于60mm,縱筋宜采用212,拉筋采用6,間距250mm。3施工要求1)施工準備(1)主體結構用混凝土宜采用商品混凝土,確保其強度和質量滿足設計要求。當采用現(xiàn)場拌制混凝土時,應采購合格的水泥、砂、石等材料,提前確定好配合比,保證混凝土強度滿足設計要求。(2)主體結構用鋼筋應采購符合設計要求及國家相關標準的鋼筋,并根據(jù)設計要求進行制作加工。2)注意事項(1)樓板厚度、梁柱截面大小等構件尺寸須滿足設計要求,并按設計要求進行鋼筋綁扎,鋼筋保護層厚度應符合設計及相關標準圖集的要求。(2)直徑大于22mm的鋼筋宜采用機械連接或焊接。鋼筋機械連接、焊接的質量應滿足相關標準要求;鋼筋搭接長度、鋼筋接頭的位置應符合設計及相關標準圖集的要求。柱縱向鋼筋的綁扎接頭應避開柱端的箍筋加密區(qū)。(3)混凝土澆筑應連續(xù)進行,不宜留設施工冷縫。(4)鋼筋規(guī)格、數(shù)量應符合設計要求,梁、柱鋼筋骨架的尺寸、保護層厚度應符合設計要求。(5)混凝土應振搗密實,避免形成露筋、蜂窩、孔洞等質量缺陷?,F(xiàn)澆結構的外觀質量不應有嚴重缺陷。(6)混凝土澆筑完成后應注意養(yǎng)護,及時灑水保持混凝土表面濕潤,必要時采取覆蓋塑料薄膜的方式進行保濕?;炷琉B(yǎng)護用水應采用清水。(7)底模拆除時混凝土強度應滿足要求,跨度小于8m的梁、板需達到設計強度的75%,跨度大于8m的梁需達到設計強度的100%,懸臂結構需達到設計強度的100%。5.1.6鋼結構與木結構房屋1基本要求1)鋼結構住宅應按照建筑、結構、設備和裝修一體化設計原則,進行專業(yè)結構設計,結構防腐、耐火極限需滿足相關要求,并嚴格按照設計圖紙進行施工。2)鋼結構住宅應遵循模數(shù)協(xié)調原則實現(xiàn)構配件標準化、設備產品定型化。3)鋼結構住宅應具有防火安全性能。4)連接節(jié)點應受力明確、構造可靠,結構在規(guī)定的設計工作年限內必須具有可靠性。梁柱節(jié)點宜采用高強度螺栓連接,高強度螺栓宜采用扭剪型。5)鋼結構住宅的樓蓋應具有良好的剛度、強度和整體性,宜采用鋼-混凝土組合樓蓋。鋼結構住宅的樓板宜采用現(xiàn)澆混凝土組合樓板、混凝土疊合樓板,也可采用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樓板或裝配式樓板,樓板應與鋼梁有可靠連接以形成整體共同受力。6)鋼結構住宅的外墻和內墻宜采用輕質、方便施工的墻體材料,應滿足結構安全、防火安全、耐久、保溫、隔熱、防水防滲和隔聲等性能要求。7)建筑設備、裝修材料,以及固定建筑設備、管線、裝修材料的支架、吊架與主體鋼結構構件,不宜采用焊接連接。8)外墻、內墻與主體結構之間的連接應安全可靠,構造合理,施工方便,并應采取減少墻體對主體結構影響的措施。9)木結構房屋包括穿斗木構架、木柱木屋架、木柱木梁結構。木結構房屋的平面布置應避免拐角或突出;同一房屋不應采用木柱與磚柱或磚墻等混合承重。10)圍護墻應與木結構可靠拉結;磚等圍護墻不應將木柱完全包裹。11)木構件應符合下列要求:(1)柱子不能有接頭。(2)穿枋應貫通木構架各柱。12)梁上或屋架腹桿間嚴禁砌筑土坯、磚山花。13)木構件應選用干燥、紋理直、節(jié)疤少、無腐朽的木材。2構造做法1)鋼材不應采用表面原始銹蝕等級為C級、D級,鋼材表面原始銹蝕應采用噴射(丸、砂)方法除銹,除銹質量等級不應低于Sa2.5。2)防火材料宜選用防火板,也可選用非膨脹型鋼結構防火涂料。當鋼構件采用防火涂料進行防火保護時,其高強度螺栓連接處的涂層厚度不應小于相鄰構件涂料厚度。3)焊條、螺栓、節(jié)點板等連接構件的耐腐蝕性能,不應低于主材材料。4)裝配式冷彎薄壁型鋼墻體高度不宜超過3600mm。樓板跨度不宜大于6m;屋架跨度不宜大于12m。墻體之間的直墻不應大于12m。5)木柱基礎可為混凝土或磚砌體基礎,基礎高度不應小于300mm。6)柱頂應有暗榫插入屋架下弦并用U形鐵件連接。7)木屋架上檁條應滿搭、采用夾板對接或燕尾榫、扒釘連接。8)屋架上弦檁條擱置處應設置檁托,檁托與屋架盯牢,檁條與屋架應采用扒釘或鉛絲等相互連接。9)木結構農房中,承重木材的強度等級不應低于TC11(針葉樹種)或TB11(闊葉樹種),其設計指標應考慮含水率的不利影響;承重結構用膠的膠合強度不應低于木材順紋抗剪強度和橫紋抗拉強度。10)柱頂在兩個方向均應有可靠連接,被木梁間斷的木柱與梁應有鐵件連接。11)柱頂宜有通長水平系桿,房屋兩端屋架間應有豎向支撐。12)坡屋面蓋瓦時,瓦與屋蓋應有可靠拉結。13)穿斗木構架房屋的木構架橫向和縱向均應在木柱的上、下柱端和樓層下部設穿枋,并應在每一縱向柱列間設置1~2道交叉撐或斜撐。3施工要求1)建筑物的定位軸線、基礎上柱的定位軸線和標高、地腳螺栓(錨栓)的規(guī)格和位置、地腳螺栓(錨栓)緊固應符合設計要求。2)鋼構件應符合設計要求。運輸、堆放和吊裝等造成的鋼構件變形及涂層脫落,應進行矯正和修補。3)鋼結構安裝應在進場驗收合格的基礎上進行。4)安裝柱時,每節(jié)柱的定位軸線應從地面控制軸線直接引上,不得從下層柱的軸線引上。5)安裝時,必須控制屋面、樓面、平臺等的施工荷載,施工荷載和冰雪荷載等嚴禁超過梁、桁架、樓面板、屋面板、平臺鋪板等的承載能力。6)鋼結構普通涂料涂裝工程應在鋼結構構件組裝、預拼裝或鋼結構安裝工程檢驗批的施工質量驗收合格后進行。鋼結構防火涂料涂裝工程應在鋼結構安裝工程檢驗批和鋼結構普通涂料涂裝檢驗批的施工質量驗收合格后進行。7)涂裝前鋼材表面除銹應符合設計要求和國家現(xiàn)行有關標準的規(guī)定。處理后的鋼材表面不應有焊渣、焊疤、灰塵、油污、水和毛刺等。8)涂料、涂裝遍數(shù)、涂層厚度均應符合設計要求。9)安裝偏差的檢測,應在結構形成空間剛度單元并連接固定后進行。10)木結構的所有構件均采取防腐,防蟲、防火、防潮處理。11)木構件與磚石砌體或混凝土構件接觸處應作防腐處理。12)擱置在磚墻上的木檁子下應鋪設砂漿墊層。13)處于房屋隱蔽部位的木構架,應設置通風洞口。14)用于木結構的鋼材部分,應有防銹措施。15)嵌在墻體內的木樁宜采用防腐措施;木樁伸入基礎內部分必須采取防腐和防潮措施。5.1.7裝配式結構1基本要求1)裝配式農房住宅技術策劃時應選定適宜的結構技術體系。2)結構技術體系應根據(jù)建筑的抗震設防烈度、建筑高度、場地條件和生產施工等因素,經過技術、經濟和使用條件的綜合比較后確定,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應具有完善的設計方法,結構計算模型應與結構整體、部件及其連接的受力特征相符合。(2)結構部件應具有配套技術指標說明書等文件,在一定范圍內宜形成通用部件庫。(3)應具有部件連接的成套技術,連接技術應安全可靠、質量可控、配套完整、操作簡便。(4)宜具有部件生產成套技術,生產成套技術應包括生產工藝、質量標準和管理系統(tǒng)、存放和運輸、成品保護等內容。(5)宜具有成套施工技術,成套施工技術應包括安裝工藝和工序、配套設備設施和機具、質量控制措施、檢驗驗收方法等。3)結構專業(yè)應結合通用部件的選型配合建筑專業(yè)進行建筑方案設計,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結構布置時,應初步確定結構部件的選型,包括部件及其接口的尺寸和構造等。(2)宜采用大空間的布置方案。(3)宜具有部件生產成套技術,生產成套技術應包括生產工藝、質量標準和管理系統(tǒng)、存放和運輸、成品保護等內容。4)結構系統(tǒng)宜優(yōu)先選用通用部件,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結構部件的設計選型應同時確定部件之間的接口做法。(2)宜選用集成外圍護、設備與管線、內裝修部品的通用部件,并與各系統(tǒng)進行協(xié)調。(3)結構整體性能應符合國家現(xiàn)行標準的有關規(guī)定,并應通過部件選型、結構驗算進行迭代優(yōu)化。(4)當選用非通用部件時,仍應遵循少規(guī)格、多組合的標準化設計原則。5)結構設計的荷載、作用及其組合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工程結構通用規(guī)范》GB55001、《建筑與市政抗震通用規(guī)范》GB55002和《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50009的規(guī)定。6)部件之間、部件與部品之間的接口應進行標準化設計,并應滿足尺寸標準化、構造簡單、施工便捷的要求。7)局部結構或構件采用鋼結構時,結構設計、連接節(jié)點設計、防火設計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的規(guī)定。8)局部結構或構件采用木結構時,結構設計、連接節(jié)點設計、防火設計及木結構防護等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的規(guī)定。2構造做法1)主體部件及其連接應受力合理、構造簡單和施工方便。2)裝配式住宅宜采用在工廠或現(xiàn)場預制完成的主體部件。3)主體部件設計應與部件生產工藝相結合,優(yōu)化規(guī)格尺寸,并應符合裝配化施工的安裝調節(jié)和公差配合要求。4)主體部件設計應滿足生產運輸、施工條件和施工裝備選用的要求。5)主體部件應結合管線設施設計要求預留孔洞或預埋套管。6)裝配式混凝土結構住宅的樓板宜采用疊合樓板,其結構整體性應符合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1的相關規(guī)定。7)鋼結構住宅宜優(yōu)先采用鋼-混凝土組合樓板或混凝土疊合樓板,并應符合國家現(xiàn)行標準的相關規(guī)定。3施工要求1)裝配式結構施工前應制定施工組織設計、施工方案;施工組織設計的內容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工程施工組織設計規(guī)范》GB/T50502的規(guī)定;施工方案的內容應包括構件安裝及節(jié)點施工方案、構件安裝的質量管理及安全措施等。2)在裝配式結構的施工全過程中,應采取防止預制構件及預制構件上的建筑附件、預埋件、預埋吊件等損傷或污染的保護措施。3)未經設計允許不得對預制構件進行切割、開洞。4)施工安裝前,應核對已施工完成結構的外觀質量、尺寸偏差等,并核對預制構件的型號、規(guī)格、數(shù)量等。5)施工安裝前,應進行測量放線、設置構件安裝定位標識;復核構件裝配位置、節(jié)點連接構造及臨時支撐方案等。6)預制構件吊裝就位后,應及時校準并采取臨時固定措施。吊具應根據(jù)預制構件形狀、尺寸及重量等參數(shù)進行配置;對尺寸較大或形狀復雜的預制構件,宜采用有分配梁或分配桁架的吊具。吊裝用吊具應按國家現(xiàn)行有關標準的規(guī)定進行設計、驗算或試驗檢驗。7)構件連接部位后澆混凝土及灌漿料的強度達到設計要求時才能拆除臨時固定措施。8)疊合梁、板在施工過程中,板底應設臨時支撐,支撐間距縱橫向間距不大于1.5m,板邊支撐距梁邊線不大于0.5m。9)懸挑構件應層層設置支撐,待結構達到設計承載力要求時方可拆除。10)鋼結構施工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鋼結構工程施工規(guī)范》GB50755和《鋼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guī)范》GB50205的規(guī)定。11)鋼結構應根據(jù)結構特點選擇合理順序進行安裝,并應形成穩(wěn)固的空間單元,必要時應增加臨時支撐或臨時措施。12)高層鋼結構安裝時應計入豎向壓縮變形對結構的影響,并應根據(jù)結構特點和影響程度采取預調安裝標高、設置后連接構件等措施。13)鋼結構施工期間,應對結構變形、環(huán)境變化等進行過程監(jiān)測,監(jiān)測方法、內容及部位應根據(jù)設計或結構特點確定。14)鋼結構現(xiàn)場焊接工藝和質量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鋼結構焊接規(guī)范》GB50661和《鋼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guī)范》GB50205的規(guī)定。15)鋼結構現(xiàn)場涂裝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構件在運輸、存放和安裝過程中損壞的涂層以及安裝連接部位的涂層應進行現(xiàn)場補漆,并應符合原涂裝工藝要求。(2)構件表面的涂裝系統(tǒng)應相互兼容。(3)防火涂料應符合國家現(xiàn)行有關標準的規(guī)定。(4)現(xiàn)場防腐和防火涂裝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的規(guī)定。16)施工操作面應設置安全防護圍欄和外架,嚴格按照施工規(guī)程執(zhí)行。5.1.8結構安全排查與維護1農房所有權人應定期對房屋進行安全排查,檢驗周期每年不應少于1次,建立房屋安全技術檔案,動態(tài)掌握房屋安全狀況。2農房所有權人應根據(jù)安全排查的結果,對建筑進行及時修繕維護。如發(fā)現(xiàn)危及使用安全的缺陷、變形和損傷時,應委托專業(yè)的鑒定單位進行檢測評估。3結構安全排查的內容1)結構日常檢查應包括下列主要內容:結構的使用荷載變化情況;建筑周圍環(huán)境變化和結構整體及局部變形;結構構件及其連接的缺陷、變形、損傷。2)結構特定檢查包括的內容:大雪、大風前后,屋蓋、支撐系統(tǒng)及其連接節(jié)點的缺陷、變形、損傷。在暴雨前后或雨季,既有建筑周圍地面變形、周圍山體滑坡、地基下沉、結構傾斜變形。3)定期觀察自建房周圍的擋土墻或土坡,如果出現(xiàn)開裂、變形、移動等情況,應及時卸重并修復重建。4基礎檢查的內容:房屋地基出現(xiàn)局部或整體沉陷;房屋地基基礎有不均勻沉降或基礎老化、腐蝕、酥碎、折斷造成裂縫或結構傾斜。5砌體結構檢查的內容:1)主要檢查承重是否開裂,裂縫的寬度,裂縫是否還會發(fā)展;2)墻體是否有表面風化、剝落、砂漿粉化等現(xiàn)象;3)支承梁或屋架端部的墻體或柱在支座部位出現(xiàn)多條因局部受壓裂縫;4)承重墻、柱已經產生明顯傾斜;縱橫承重墻體連接處出現(xiàn)通長豎向裂縫。6混凝土結構檢查的內容:1)檢查混凝土是否出現(xiàn)蜂窩、露筋、裂縫、孔洞、爛根、疏松、外形缺陷、外表缺陷;2)檢查梁、板是否下?lián)希袥]有出現(xiàn)裂縫,裂縫是靜止的還是在發(fā)展;3)檢查梁、板跨中或中間支座受拉區(qū)是否有豎向裂縫或在梁支座附近出現(xiàn)剪切斜裂縫;4)檢查主要承重柱產生明顯傾斜;檢查柱是否有豎向裂縫、保護層剝落,或一側產生水平裂縫,另一側混凝土被壓碎;5)檢查混凝土墻中部是否產生斜裂縫;6)檢查屋架是否平面外傾斜。檢查屋架產生的下?lián)虾拖孪沂欠裼袡M斷裂縫;7)檢查懸挑構件下?lián)献冃危蛑ё课怀霈F(xiàn)裂縫;8)檢查混凝土梁板是否出現(xiàn)寬度1mm以下非受力裂縫的情形;7鋼結構檢查的內容:1)鋼構件應定期進行防火防銹檢查。檢查防火防銹涂層是否有損壞和老化的現(xiàn)象;2)檢查梁板構件的擾度是否超限,檢查實腹梁側彎變形且有發(fā)展跡;3)梁、柱等位移或變形是否過大;4)構件或連接件有裂縫或銳角切口;5)焊縫、螺栓或鉚接有拉開、變形、滑移、松動、剪壞等;6)屋架下?lián)?,檁條下?lián)稀?木結構和構件檢查的內容:1)在進行結構安全排查時應對木結構和木構件進行白蟻危害情況檢查;當發(fā)現(xiàn)白蟻危害時,應對房屋進行白蟻蟻害評估及防治。2)檢查連接節(jié)點松動變形、滑移、沿剪切面開裂、剪壞,或連接鐵件嚴重銹蝕、松動致使連接失效等損壞;3)檢查構件是否有腐朽、蟲蛀、開裂;4)檢查木柱側彎變形,或柱頂劈裂、柱身斷裂、柱腳腐朽。5)檢查主梁、檁條、龍骨下?lián)?,屋架下?lián)希?)受壓或受彎木構件干縮裂縫深度超過構件截面尺寸的1/2,且裂縫長度超過構件長度的2/3。9結構維護1)結構安全排查中發(fā)現(xiàn)的損傷,應根據(jù)損傷的程度采取修繕、改造、更新置換或廢棄拆除等處理措施;在采取上述措施前,應及時采取停用或臨時解除危險的措施。2)結構維護及修繕應保障建筑的使用功能及維持建筑達到設計工作年限;同時不得降低建筑的安全性與抗災性。3)結構修繕中,嚴禁采用預浸法生產的纖維織物,嚴禁采用不飽和聚酯樹脂和醇酸樹脂作為膠粘劑。4)混凝構件維護中,對影響其耐久性的材料缺陷、鋼筋銹蝕及超過寬度限值的裂縫,應進行維護;對因承載力不足而產生裂縫的構件,應及時加固。5)砌體構件維護中,應對承載力不足的空斗墻或酥堿嚴重的墻體進行拆砌或加固,新砌的墻體不應采用空斗墻。6)木構件修繕中,置換或新增的木材應嚴格控制含水率。木構件支承于墻體中的部位,以及木樣與基礎直接接觸的部位,應進行防腐防潮處理。7)鋼構件應定期進行防火防銹維護,根據(jù)日常檢查結果對銹蝕部位進行除銹并重做防銹措施,對防火措施失效的部位補做防火措施。8)房屋地基基礎不穩(wěn)定出現(xiàn)的情況時,應在轉移人員和財產的情況下委托專業(yè)的檢測單位進行鑒定,再委托設計單位制定合理的加固、糾偏方案。同時對因地基基礎問題引起的上部結構安全問題一并維修和加固。施工現(xiàn)場應設置現(xiàn)場監(jiān)測系統(tǒng),施工過程應進行信息化管理。工程結束后,尚應進行變形跟蹤監(jiān)測。9)結構維護前應進行現(xiàn)場踏勘,并應針對建筑的具體特點,制定維護方案或進行修繕與改造設計。10)結構修繕維護施工前,應查明和保護好預埋的管線,評估剔鑿作業(yè)對原結構承載力的影響,不應損傷需保留的結構構件。制定針對性的安全防護措施,并應編制應急預案。11)結構修繕材料及施工器具重量嚴禁超過相應樓屋面的設計荷載,從原結構上拆除下的廢料應及時清運離場,嚴禁任意堆放于樓屋面上。12)農村房屋結構經鑒定確認需要加固時,應根據(jù)鑒定結論和委托方要求,由專業(yè)技術人員按本標準的規(guī)定和委托方的要求進行加固設計。應根據(jù)鑒定結論,在對房屋整體安全性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合理選擇加固設計的范圍,可按照整幢房屋或其中獨立區(qū)段確定,也可按指定的結構、構件或連接確定,但均應結合結構的整體牢固性,并兼顧節(jié)約資源和保護環(huán)境的要求。13)在對結構安全進行維護后,應進行質量安全檢查,并做好記錄,方便下次的安全排查。
5.2建筑構造措施5.2.1基本原則(一)安全性原則建筑構造設計必須考慮建筑物的安全性。要確保結構安全,以便在自然災害和人為因素作用下仍能保持穩(wěn)定。同時,還要考慮防火、防盜、防輻射等方面的安全問題。(二)經濟性原則在滿足功能和質量的前提下,建筑構造設計應盡量降低施工成本和工程造價,合理地使用材料和施工技術,優(yōu)化設計方案,避免浪費和不必要的開支。(三)美觀性原則建筑構造設計不僅需考慮實用,還要考慮其作為鄉(xiāng)村環(huán)境一部分的角色。美觀的建筑設計可以提供視覺享受,為鄉(xiāng)村增添活力,并應與周圍環(huán)境協(xié)調。(四)堅固耐用原則建筑構件的設計應考慮長期的耐用性,確保在使用過程中的安全性。5.2.2屋面構造(一)平屋面1)屋面結構層為鋼筋混凝土板,采用卷材、涂膜為防水圍護體系。2)有采暖需求的建筑可采用封閉保溫層屋面或倒置式屋面,多雪地區(qū)不宜采用倒置式屋面。3)屋面應設置保護層,防止保溫層、防水層收到破壞,保護層表面設分隔縫。(二)坡屋面1)屋面板為鋼筋混凝土板或木望板,瓦屋面包含塊瓦屋面和瀝青瓦屋面,塊瓦屋面可采用臥瓦施工和掛瓦施工。2)找平層:結構基層上應設置找平層,最小厚度不小于20mm,且充分養(yǎng)護。3)隔汽層:宜在結構層和保溫層之間,采用氣密性水密性較好的材料設置隔汽層,隔汽層應沿周邊墻面向上連續(xù)鋪設,高出保溫層上表面不得小于150mm。4)持釘層:屋面無保溫層時,木基層或鋼筋混凝土基層可視為持釘層;鋼筋混凝土基層不平整時,應采用1:2.5水泥砂漿找平。屋面有保溫層時,保溫層上設置厚度不小于35mm的C20細石混凝土持釘層。5)瓦塊鋪設:臥瓦法:瓦塊采用1:1:4水泥白灰砂漿(內摻水泥重量3%的蔴刀或抗裂纖維)固定,當屋面坡度大于70%時,每塊瓦都需采用鋼絲網綁扎固定。6)安全措施:a)建筑屋面坡度大于100%或位于大風地區(qū)時,應采用加強瓦材固定措施。b)外保溫屋面的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結構層在檐口處鋼筋混凝土均應上翻,防止面層下滑。(三)屋面防水排水構造:1)農房屋面防水等級應為一級防水,工作年限不應低于20年。防水設計應滿足《建筑與市政工程防水通用規(guī)范》GB55030及其他國家現(xiàn)行相關標準規(guī)定的及其他國家現(xiàn)行相關標準規(guī)定的屋面防水要求。屋面防水需綜合考慮建筑及結構形式、防水材料、屋蓋坡度、屋面構造處理等問題,設計中應遵循“合理設防、排防結合、因地制宜、綜合治理”的原則。屋面防水做法應符合下表的規(guī)定。屋面類型防水等級防水做法防水層平屋面工程一級不應少于3道卷材防水層不應小于1道瓦屋面工程一級不應少于3道屋面瓦1道(應選),卷材防水層不應小于1道金屬屋面工程一級不應少于3道金屬板1道(應選),卷材防水層不應小于1道,厚度不應小于1.5mm2)屋面可采用結構找坡或材料找坡。平屋面:排水坡度不應小于2%,倒置式屋面排水坡度不應小于3%。3)找坡材料采用密度小、吸水率低、具有一定強度的材料,密度不應大于500kg/m2,如陶?;炷痢⒏∈炷痢l(fā)泡混凝土等,找坡層最薄處厚度不小于30mm。4)高跨屋面為有組織排水時,在水落管下的低跨度屋面上加設預制混凝土水簸箕。5)坡屋面的雨水宜在屋檐處設置的檐溝、雨水口、雨水管等有組織排水設施收集后,再排至地面或地下管溝。6)檐溝、天溝與屋面交接處、屋面平面與立面交接處,以及落水口、伸出屋面管道根部等部位,應設置卷材或涂膜附加層。7)檐溝及天溝設置不小于1%的坡度,金屬溝可不設置坡度。(四)保溫節(jié)能1)屋面保溫材料可選用擠塑聚苯乙烯泡沫板、硬泡聚氨酯板、硬泡聚氨酯防水保溫復合板、噴涂硬泡聚氨酯及泡沫玻璃保溫板等。2)保溫材料的燃燒性能不應低于B1級;在屋頂與外墻交界處、屋頂開口部位四周采用燃燒性能A級的保溫材料設置寬度不小于500mm的防火隔離帶。3)坡屋面采用板狀保溫隔熱材料鋪設時,材料應緊貼基層,鋪平墊穩(wěn)拼縫嚴密,采用粘貼或錨栓國定牢固。當屋面坡度大于100%時,可采用內保溫隔熱措施。4)封閉式保溫層卷材屋面設置排氣管或排氣道。5.2.3樓地面構造(一)農房樓地面宜采用鋼筋混凝土現(xiàn)澆基層。(二)樓地面應平整、耐磨、不起塵、環(huán)保、防污染、隔聲、易于清潔,且應具有防滑性能。(三)防水防滑1)用水房間樓地面應采取防水防滑的構造措施,并設排水坡坡向地漏。2)除淋浴區(qū)墻面、盥洗池盆等用水處墻面外,墻、柱底部泛水翻起高度不應小于250mm,用水房間地面一般應低于相鄰房間或走道15mm,如兩側相平時,應做擋水門坎,防止水流入非用水房間。(四)采用整體面層的樓地面面層應設置分隔縫。(五)木板樓地面應采取防火、防腐、防潮、防蛀、通風等措施。(六)室內墻角應設置踢腳板,面料選用盡量與地面一致,凸出墻面≤20,高120。有防水層的踢腳,在刷防水層前應刷與防水層材料相容的基層處理劑。(七)地面宜整體設置保溫層,地面保溫層下方應設置防潮層。5.2.4墻體構造(一)外墻應根據(jù)當?shù)貧夂驐l件和建筑使用要求,采取保溫、隔熱、隔聲、防火、防水、防潮、防結露等措施。(二)外墻可采用外墻外保溫系統(tǒng)或外墻自保溫系統(tǒng)。(三)墻身防水衛(wèi)生間、廚房等有水房間應采用相應防水措施,選用耐水砌筑、裝飾產品,隔墻下部做C20細石混凝土條基,并高出房間地面完成面不小于120mm。(四)墻基防潮當墻體采用弱吸水性的材料時,為防止墻基毛細水上升,應設防潮層。當墻體兩側的室內地面有高差時,高差范圍的墻體內側也應做防潮層。防潮層一般設在室內地坪下0.06m處,做法為20mm厚1:2.5水泥砂漿內摻水泥重量3%~5%的防水劑。(五)外窗臺應采取防水排水構造措施。(六)外墻上空調室外機擱板應組織好冷凝水的排放,并采取防雨水倒灌及外墻防潮的構造措施。(七)外墻勒腳散水1)房屋四周勒腳底部應設置排水坡度≥5%,寬度≥600mm的散水,避免基礎受到雨水沖刷滲透。2)勒腳高度一般為500~600mm,也可根據(jù)需求與首層窗臺同高。對勒腳處的窗臺應采用強度較高、防水性能較好的材料進行保護。5.2.5門窗與洞口構造(一)門窗選用宜推廣應用具有節(jié)能、密封、隔聲、防結露等優(yōu)良性能的建筑門窗,其材料、尺寸、功能和質量等應符合國家現(xiàn)行建筑門窗產品標準的規(guī)定。門窗的配件應與門窗主體相匹配,并應滿足相應技術要求。(二)門窗與墻體應連接牢固,不同材料的門窗與墻體連接處應采用相應的密封材料及構造做法。(三)門窗應滿足抗風壓、水密性、氣密性等要求,且應綜合考慮安全、采光、節(jié)能、通風、防火、隔聲等要求。(四)有衛(wèi)生要求或經常有人員居住、活動房間的外門窗宜設置紗門、紗窗。合理設置出風口、進風口,配合紗窗等設備,有效控制室內通風狀況和防止害蟲入侵。(五)窗的設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窗扇的開啟形式應方便使用、安全和易于維修、清洗。2)外窗開啟扇不宜過大,平開窗的開啟扇,其凈寬不宜大于0.6m,凈高不宜大于1.4m;推拉窗的開啟扇,其凈寬不宜大于0.9m,凈高不宜大于1.5m。(六)門的設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門應開啟方便、堅固耐用。門的尺寸宜考慮農具的進出。2)手動開啟的大門扇應有制動裝置,推拉門應有防脫軌的措施。3)戶門應采用具備防盜、隔聲功能的防護門。4)廚房、衛(wèi)生間的門應在下部設置有效截面積不小于0.02㎡的固定百葉,也可距地面留出不小于30mm的縫隙。(七)窗框、扇桿件的裝配間隙、拼樘料與窗框連接部位、金屬窗的拼角與拼縫處均應打密封膠或采取有效可靠的防水密封措施。(八)推拉窗下邊框應設置排水孔,門窗收邊時不應堵塞排水孔。(九)窗楣部位應設置寬度不小于30mm,高度不小于15mm滴水線(槽),滴水線(槽)的內口與窗邊框距離不小于50mm,優(yōu)先采用成品滴水槽。(十)窗臺外側應保證足夠的排水坡度,坡度不宜小于20%,內外高差不宜小于20mm。窗內側臺面宜高于外側10mm左右,防止雨水往室內倒流。5.2.6井道與煙道構造(一)室內井道、煙道和通風道應采用耐火極限不低于1h的非燃燒體材料制作,且應分別獨立設置,不得共用。(二)進風道、排風道和煙道的斷面、形狀、尺寸和內壁應有利于進風、排風、排煙(氣)通暢,防止產生阻滯、渦流、竄煙、漏氣和倒灌等現(xiàn)象。(三)自然排放的煙道和排風道宜伸出屋面,同時應避開門窗和進風口。伸出高度應有利于煙氣擴散,并應根據(jù)屋面形式、排出口周圍遮擋物的高度、距離和積雪深度確定,伸出平屋面的高度不得小于0.6m。伸出坡屋面的高度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當煙道或排風道中心線距屋脊的水平面投影距離小于1.5m時,應高出屋脊0.6m。2)當煙道或排風道中心線距屋脊的水平面投影距離為1.5m~3.0m時,應高于屋脊,且伸出屋面高度不得小于0.6m。3)當煙道或排風道中心線距屋脊的水平面投影距離大于3.0m時,可適當?shù)陀谖菁?,但其頂部與屋脊的連線同水平線之間的夾角不應大于10°,且伸出屋面高度不得小于0.6m。(四)凡電纜井、管道井與房間、走道等相連通的孔洞均用相當于開孔墻體耐火極限的防火封堵材料封堵。凡防煙、排煙、采暖、通風、空調系統(tǒng)中的管道,在穿越隔墻、樓板及防火分區(qū)處的孔洞縫隙均用防火封堵材料封堵。5.2.7欄桿構造(一)欄桿應以堅固、耐久的材料制作,并應能承受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50009及其他國家現(xiàn)行相關標準規(guī)定的水平荷載。欄桿與墻體地面的錨固應滿足《混凝土結構后錨固技術規(guī)程》JGJ145中對防護欄桿工程中常用的各類型錨固的要求。欄桿高度應滿足《民用建筑設計統(tǒng)一標準》GB50352中對防護欄桿的要求。(二)臨空欄桿離樓面或屋面0.1m高度范圍內不應留空。(三)砌體護欄1)砌體護欄最小厚度不應小于120mm,砌塊強度等級不應低于MU10,砂漿強度等級不應低于M5。2)砌體護欄頂部應設混凝土壓頂,壓頂?shù)膶挾纫伺c砌體護欄的厚度相同,高度不應小于60mm??v向鋼筋配筋率不應小于0.2%,且不應小于2Ф8,分布筋間距不應大于300mm,且不應小于Ф6。壓頂縱向鋼筋必須與主體有可靠的連接。3)砌體護欄應設置鋼筋混凝土立柱。立柱間距不宜大于3m,最小截面尺寸不宜小于180mm×120mm,縱向鋼筋不應小于4Ф12,箍筋間距不宜大于250mm,且不小于Ф6。4)砌體護欄應沿砌體高不大于400mm配置2Ф6通長拉結筋與主體結構或立柱拉接,拉結筋應沿高度均勻分布,錨入鋼筋混凝土構件內應滿足錨固長度要求且不小于200mmm。5)砌體護欄中使用的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25;砌體護欄不宜適用于高度24.0m及以上建筑。(四)混凝土護欄1)采用的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25。2)當采用懸臂式欄板時,板厚度不應小于100mmm。板內應設置雙層雙向鋼筋,豎向受力筋鋼筋間距不應大于150mmm,直徑不應小于8mm;水平分布筋間距不應大于200mm,直徑不應小于6mm。頂部宜設壓頂梁,壓頂梁寬度不宜小于150mmm,高度不宜小于120mm;縱筋不應小于4Ф8,箍筋不宜小于Ф6@250。3)當采用板肋(柱)式欄板時,肋(柱)間距不宜大于3m,肋(柱)截面尺寸不宜小于150mmX150mm;縱筋不應小于4Ф14,箍筋不宜小于Ф6@250。板厚不應小于60mm,板內應設置鋼筋網片。頂部應設壓頂梁,壓頂梁寬度不宜小于150mm,高度不宜小于120mm;縱筋不應小于4Ф10,箍筋不宜小于Ф6@250;壓頂梁縱筋應與肋(柱)或主體可靠連接。(五)金屬護欄1)室外護欄采用的金屬材料應選用耐候材料。2)金屬護欄應設置穩(wěn)定立柱。金屬護欄的型材最小壁厚應符合下列要求:a)不銹鋼管立柱的壁厚不應小于2.0mm,不銹鋼單板立柱的厚度不應小于8.0mm,不銹鋼雙板立柱的厚度不應小于6.0mm,不銹鋼管扶手的壁厚不應小于1.5mm。b)鍍鋅鋼管立柱的壁厚不應小于3.0mm,鍍鋅鋼單板立柱的厚度不應小于8.0mm,鍍鋅鋼雙板立柱的厚度不應小于6.0mm。鍍鋅鋼管扶手的壁厚不應小于2.0mm。c)鋁合金管立柱的壁厚不應小于3.0mm,鋁合金單板立柱的厚度不應小于10.0mm,鋁合金雙板立柱的厚度不應小于8.0mm,鋁合金管扶手的壁厚不應小于2.0mm。3)鑄鐵圓鋼直徑不應小于Φ30,方鋼不應小于□24。4)不銹鋼、型鋼、扁鋼護欄立柱與預埋件連接采用焊接時應滿焊。焊接式欄桿的預埋件與欄桿扶手、立柱應周邊滿焊。5)鋁合金護欄立柱與預埋件連接應采用螺栓連接。6)護欄主要受力構件之間采用螺栓連接時,每個連接點不應少于2顆。(六)木護欄1)木護欄宜在正常溫度和濕度環(huán)境的室內使用,處于特殊環(huán)境中的木護欄應經特殊處理。2)木材的選用,以及所用鋼材、螺栓、釘、結構用膠等連接材料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木結構設計標準》GB50005的要求,所選木材的材質等級不應低于Ⅲc。木材使用前應經干燥處理,含水率需達到要求。木材應進行防腐、防蟲、防潮處理。3)當構件之間采用螺栓連接時,每處連接的螺栓不應少于2顆,直徑不應小于12mm,連接扁鋼厚度不應小于3mm。(七)金屬構件除不銹鋼外,其他金屬構件及金屬零部件的表面應進行耐腐蝕、耐老化處理。(八)護欄的防雷設計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物防雷設計規(guī)范》GB50057的相關規(guī)定。護欄應與主體結構的防雷接地裝置可靠連接。
5.3風貌指引5.3.1建筑風格選擇
傳統(tǒng)巴渝:(一)總體樣式——木墻黛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中醫(yī)六淫五邪辯證以及調理方法
- 八年級物理新人教版上冊同課異構教案:3物態(tài)變化章節(jié)復習
- Brand KPIs for ready-made-food Campbells in Mexico-外文版培訓課件(2025.2)
- 浙教版科學七下3.4 牛頓第一定律(第一課時)教學設計與反思
- 產品合同保證與客戶服務承諾
- 2025浙江省信息技術行業(yè)企業(yè)農民工勞動合同
- 茶葉進出口合同書
- 臨時借用合同范本
- 2025耕地流轉合同模板版
- 2025租賃終止協(xié)議合同
- GB/T 43741-2024網絡安全技術網絡安全眾測服務要求
- 接觸網搶修支柱組立及補償繩更換教案文檔
- 高中生班會課課件 愛情三角理論愛情的本質
- 購車方案格式
- 區(qū)塊鏈技術在農業(yè)領域的應用
- 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綜合評價表
- 新生兒足底采血檢查
- 采購職員離職工作交接詳單
- 青島市特殊建設工程消防驗收辦事指南
- 少數(shù)民族哈薩克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紹圖文課件
- CNAS-CL02-A001:2023 醫(yī)學實驗室質量和能力認可準則的應用要求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