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一精選說課_第1頁
高中物理必修一精選說課_第2頁
高中物理必修一精選說課_第3頁
高中物理必修一精選說課_第4頁
高中物理必修一精選說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高中物理必修一精選說課 加速度說課稿 我選用的教材是全日制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 1必修) 人教社出版。今天我們學習本書第一章(運動的描述)第五節(jié)(速度變化快慢的 描述-加速度)。 我準備從以下幾個部分對此章節(jié)進行講解: 一說教材 1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理解加速度是用來描述物體速度變化快慢的物理量;了解 加速度的定義式和單位;了解加速度的矢量性,會根據速度與加速度方向 的關系判斷運動性質; 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區(qū)別速度速度變化量速 度變 化率三者的關系,能在生活中準確的使用加速度的概念。 (2) 過程與方法:通過加速度概念的建立過程和加速度定義式的得出過程, 了解和體會比值定

2、義法在科學研究中的應用; 能用 v-t 圖像計算加速度 的大小,體會數學在物理中的重要性。 (3)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通過本章節(jié)的學習探究,提高學生的分析比較問題的 能力;培養(yǎng)學生區(qū)分事物的能力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2地位作用及知識結構 本章節(jié)(加速度)是力學中的重要概念,也是高一年級物理課程中 比較難懂的概念之一, 并且起著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把運動學和動 力學聯(lián)系在了一起。 在學生的生活經驗中,與加速的有關的現象不多,這就給學生理解加 速度概念帶來困難。為此,教材先列舉小型轎車和旅客列車的加速過程, 讓學生討論它們速度變化的快慢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教材還展示飛機 的起飛過程,在具體的事

3、例中,要求學生了解“速度大”“速度變化大” 和“速度變化快慢”含義的不同。同時,通過旁批提醒學生注意“物體運 動的快慢”與“運動速度變化快慢”的不同。 用 vt 圖像描述運動速度變化,可以直觀和形象地認識速度的變化 規(guī)律。比如圖線是斜線,說明速度變化是均勻的,即加速度是恒定的。這 對理解平均加速度與瞬時加速度的關系也是很有利的。 學生通過教材設置 的“思考與討論”和“科學漫步”欄目的內容,在圖像中認識變化率,可 以加深對加速度的認識,并進一步對圖像加以理解。 3 教學重點與難點 (1) 重點:速度的變化量變化率的聯(lián)系及區(qū)別; 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義。 (2) 難點:對加速對的理解。 二說教具

4、幻燈圖片,多媒體課件,資料圖片,三角板等。 三說方法 1教學方法及理由作用 (1) 啟發(fā)式教學-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 (2) 探究式教學-有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 (3) 類比法-有利于學生理解掌握。 (4) 講授法-配演學生科學嚴謹的學習方法。 2學習方法及理由作用 (1) 類比法-復習舊知識,鞏固新知識,加深理解,易于掌握。 (2) 討論歸納法-使學生主動參與,引起興趣,提高分析歸納能力。 四說程序 1過程框架及時間分配 (1) 新課導入(5 分鐘) 前面,我們剛學過描述運動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知道了速度的矢量 性(有大小有方向),并且我們知道日常生活中物體的速度經常是變化

5、的, 比如說,我們課本中“思考與討論”提到的(普通小型轎車和旅客列車的 加速啟動問題)。下面,請大家針對材料提出的問題,展開討論。 為了描述速度 “變化” 的快慢, 我們物理學引入了新的物理量- 加速度,這也就是本節(jié)課我們要學習討論的課題。 (2) 出示教學目標(1 分鐘) 理解掌握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義; 知道加速度的公式和單位,初步理解式中各量間的關系,能應用解決一些 簡單問題; 能理解速度大小速度變化大小加速度大小之間的關系。 (3) 新課教學(10 分鐘) 概念的引入比值定義加速度(類比速度) 公式(a=v/t)單位(米每二次方秒) 加速度矢量性的討論(加速度方向與速度方向的關系) a

6、 的方向與v 的方向一致 特殊運動討論:直線運動(加速/減速)速度與加速度方向的關系 物理數學方法(從 vt 圖像看加速度) (4) 互動探究(10 分鐘) 思考與討論 說一說科學漫步注意旁批舉例說明,問題解決 (5) 課堂總結回顧(2 分鐘) 本節(jié)課我們主要學習了一個新的物理概念(加速度),知道它是矢量,是描 述速度變化快慢的物理量。 (6) 課堂練習及作業(yè)提示(8 分鐘) 討論:課后習題(2)(3) 作業(yè):課后習題(4) 2重點突出,難點突破,疑點化解。 (通過:講解討論舉例比較互動練習等深化) 五說板書 本章節(jié)板書設計(分兩大塊:主板與副板) 一加速度 1出示學習目標: 1概念: 2思考

7、與討論及旁批 2公式:單位: 3說一說 3物理意義: 4科學漫步(變化率) 二加速度矢量性討論(方向性) 5問題與練習: 1加速度方向與速度方向的關系:討論 2簡單討論直線運動中的加速與減速:作業(yè) 三物理數學方法 1物理問題中數學的應用與服務: 2問題轉換與解決 高中物理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guī)律說課稿 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高一 物理第二章第六節(jié)勻變速 直線運動的規(guī)律 。 一、說教材 勻變速直線運動是機械運動中一種重要的運動,勻變速直線運動規(guī)律 (即 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 )是高中物理運動學部分的一個重要內容 ,教材編排將它 放在速度與時間的關系(即 V-t 圖象)和加速度之后,它是對

8、前面所學知識的深 化和加強,同時也為即將學習的自由落體運動奠定了知識基礎 ,因為自由落體 運動是一種特殊的勻變速直線運動。 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勻變速直線運動規(guī)律的建立和理解,難點是對速度公式, 位移公式的理解,尤其是加速度的正負值在這兩個公式中所表示的物理意義。 結合新課程標準,提出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掌握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和位移公式。知道它們是如何 推導出的,會應用公式對問題進行分析和計算,對于速度公式還要知道它圖象 的物理意義。能用公式和圖像描述勻變速直線運動,體會數學在研究物理問 題中的重要性。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速度和位移公式的推導,讓學生了解物理學的研究方 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

9、觀: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自己推導得出勻變速直線運動的 速度和位移公式,領略學習成功的喜悅。 二、說教法和學法 本節(jié)課以學過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概念和 v-t 圖像為基礎,巧用提問, 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自己推導得出公式,然后教師簡明扼要的講解,幫助學生 理解公式。目的是更好地調動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輕松,自主,討論的學習環(huán) 境下完成學習任務。另外通過學生自己推導公式可加深對公式的理解,從而克 服教學難點。 三、說過程設計 新課導入: 什么叫勻變速直線運動?什么叫加速度?在學生對所提問題能得出正確 回答后進一步提出,勻變速直線運動中速度與時間有何關系?位移和時間又有 何關系?從而導入新課探究勻變速

10、直線運動規(guī)律。 講授新課: 1、速度與時間的關系 首先引導學生用圖象推導。抓住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提出問題:如何 描繪勻變速直線運動 v-t 圖像?(有加速和減速兩種情況)根據勻加速直線 運動圖像,運用數學知識,求圖象上任一時刻的速度 vt=?(即勻變速直線運動 的速度公式的推導。) 其次再根據教材中加速度的定義,公式變形推出速度公式,采用兩種方法 推導有利于學生對速度公式、圖像及其物理意義的理解,從而克服教學難點。 緊接著講解書上例題 1 加以鞏固意在及時鞏固,同時也復習舊知識,在 此要特別注意加速度的方向和正負問題,使前后知識自然聯(lián)系起來。 2、位移與時間的關系 按照教材的安排引導學生根據

11、平均速度和位移的定義,推導出勻變速直線 運動的位移公式。這種推導學生容易接受,對于初學者來講比較適合。另外推 導位移公式的方法很多,如圖像法,用圖像法導位移公式相對較為嚴格,但一 般學生接受起來較難,教材將它放在閱讀材料中,因此可將它作為課后閱讀材 料,讓學生了解用圖象法推導公式滲透的數學微分思想。 緊接著講解書上例題 2。值得一提的是,本節(jié)課的習題選用最好是只用一 個公式(速度公式或位移公式)就能解決問題,因為本節(jié)的重點是速直線運動 規(guī)律的建立和理解,應用是下一節(jié)的內容。 ; 課堂小結 小結要指出研究物體的運動規(guī)律,就是要研究物體的位移、速度隨時間變 化的關系。 布置作業(yè) 板塊一:學生課后收

12、集物體做各種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實例,并預習自由落 體運動,研究它是怎樣一種勻變速直線運動。 板塊二:鞏固本節(jié)課所學內容,留典型的書面作業(yè)。如練習六的( 2) (3) (4)包含了加速、減速和初速度、末速度都不為零的情況。 以上就是我對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guī)律說課內容,謝謝! 自由落體 各位專家、評委、老師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必修 1)第二章第 五節(jié)自由落體運動,下面我將從教學分析、教學過程、課堂教學反饋與調整 三個環(huán)節(jié)說明我對本節(jié)課的理解和處理。 一、 教學分析 1、本節(jié)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 新課程比較注重物理量引入、 建立的來龍去脈,這也是為實現教學三維目標 服務的。高中物

13、理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非常重視概念、規(guī)律的探究過程,整 章緊緊圍繞研究勻變速運動規(guī)律而展開。 而“自由落體運動”是最常見的一種勻 變速運動, 教材的目的顯然是把它作為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特例來處理。由于學生 對重的物體下落得快、 輕的物體下落得慢的印象很深, 因此, 教材的主體思想是, 經過實驗及分析,學習自由落體運動規(guī)律、以及學習伽利略的科學思維方法,以 達到培養(yǎng)學生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和思維能力提高認識層次的目的。 同時通過本 節(jié)內容的知識探究,也為以后學習較復雜的運動打下良好的基礎。在教材中具有 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學生情況及學習方法的分析: 學生已經掌握了勻變速運動的規(guī)律和處理方法,

14、可以說理論知識上已經沒有 什么障礙 ,但是暗示學生對重的物體下落得快、輕的物體下落得慢的日常生活 經驗印象很深, 因此重的物體落的快這個問題既是難點也是教師應該抓住的思維 碰撞的關鍵點,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激發(fā)學習興趣, 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始終保持積極探索的學習心態(tài)。 3、教學三維目標的分析 .知識與技能 (1)通過學習認識自由落體運動,知道影響物體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 由落體運動是在理想條件下的運動。 (2)通過學習能用打點計時器得到相關的運動軌跡,并能自主分析紙帶上記 錄的位移與時間等運動信息。 (3)通過學習初步了解探索自然規(guī)律的科學方法,

15、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概括 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演示實驗、打點計時器研究自由下落物體的運動性質,了解研 究過程與方法。 2)學習運用理想化的方法,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抽象出物 理模型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討論的興趣,培養(yǎng)邏輯思維能力及表述能力。 (2)滲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研究物理規(guī)律的過程中抽象出一種物理模型 自由落體。 4、教學重點、難點的分析 重點:對自由落體運動性質及運動規(guī)律的掌握和運用; 難點:自由落體運動性質的認識。 5教學方法與手段: 本節(jié)課的知識很重要而且有一定的難度所以, 教學設計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 導, 在以學為中心的建構主義學習

16、環(huán)境中采用“拋錨式教學法”把教學內容以問 題的形式提出, 通過多媒體最大程度的呈現物理情景,應用啟發(fā)與探究相結合的 方式有目的的引領學生互相交流,互相溝通,互相啟發(fā),互相補充使課堂中所有 的設計與安排都要圍繞學生來展開。 接下來我將具體談一談我是如何采用以上教 學方法來實施課堂教學的。 2009 年教師資格認定考試說課指導:自由落體運動說課稿 二、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創(chuàng)設情景:拿一張新的 100 元錢,如果誰能按老師的要求抓住下落的錢,老 師就把錢給他。讓學生親自觀察和感受下落物體的運動 教師說明這是個騙局,由此激發(fā)學生探索,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讓我們來 揭示騙局的本質。 目的:創(chuàng)設情景興趣

17、引入激發(fā)學生的探索的欲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初探落體運動 創(chuàng)設情景:讓羽毛和小鐵片從同一高度靜止下落。重的物體落得快偉大 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就曾通過觀察生活中的現象得出了物體下落的快慢與物體 的重量有關,越重的物體下落的越快這個結論。 創(chuàng)設情景:小貼片和一團棉花從同一高度靜止下落。輕的物體先落地。學生 產生疑問并提出疑問: 到底是什么影響物體下落的快慢學生很容易達成共識是空 氣阻力的作用。預見:沒有空氣會如何用牛頓管實驗,把管內抽成真空時比較羽 毛和鐵塊下落的快慢,播放:美國宇航員斯科特的月球實驗。驗證猜想。 講述小故事: 紀伽利略通過抽象思維加科學實驗的方法才否定了亞里士多德 的觀點。

18、目的:形成感性認識為下一步教學打下基礎。 三深入探索自由落體運動的性質 問題:重錘的下落能不能看成自由落體運動?可以近似看成 一、提出問題:重錘下落時自由落體運動,它下落有什么特征,有什么運動 規(guī)律。 二、學生猜想提出假設:可能是勻加速直線運動 三: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 制定計劃應用打點計時器設計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 教師要對學生的想法給與鼓勵和肯定學生回顧之前學習的內容, 和教師提供的儀 器,設計不同的實驗和驗證方法: 1.如果s=aT2 為一恒量,則物體做勻加速直線運動。 2.利用,如果 s 和 t2 成正比,則是勻加速直線運動。 3.利用 v=at,如果 v 和 t 成正比,則是勻加速直

19、線運動。 4.連續(xù)相等時間的位移比為 1:3:5:(這個方案最開始 普遍被學生認可,但實際操作誤差是教大的)但教師開始不要點破 四: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學生根據自己小組的設計,做實驗,收集數據, 老師要及時知道學生的實驗操作是否規(guī)范。 五:分析與論證合作交流:并分析數據,得到結論,每個小組間交流,補充。 老師給與正確的評價。 目的:應用探究式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親自去體驗去驗證,經歷從感性認識 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從而讓學生印象深刻的突破難點問題。 四、擴展探究: 能不能利用以上的實驗方案求解重力產生的加速度。 學生討論,選擇一個可 行的方案s=aT2。 閱讀課本,教師說明:國際上取北緯 45海平

20、面上的重力加速度值作為標 準值,g=9.80665 m/s2。通常的計算中,可以把 g 取作 9.8 m/s2,在粗略的計 算中,還可以把 g 取作 10 m/s2。 呼應開頭: 請同學們思考一下我們開始提到的那個老師的騙局。加深對自由 落體運動的理解。 最后:和同學小結結束課程 在板書上的設計: 盡可能的通過板書體現本節(jié)課的教學流程和教學思路同時突出重點內容, 盡 量讓學生在看到板書時能體會到清晰的課堂思路。 設置作業(yè)超市(ABC)三個難度的試題讓學生自己選擇。同時設計一個 趣味性的共同探究題目,給有興趣的同學課后思考鉆研。 三、課堂教學反饋及調整策略; 1、這里一定要注意提醒學生先開打點計

21、時器后放手,但是可能會有少部分 學生如果測量s=aT2,那么就不涉及這個問題,而這些學生往往不能夠想到原 因,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情況適當的知道,必要時要停下來講解或討論。 2、計算重力加速度時,沒有必要讓學生再做一次實驗,只要采用一組學生 的紙帶大家分析一下即可,畢竟結果已經有學生計算出來了。 3、 課堂教學由各個環(huán)節(jié)組成, 各環(huán)節(jié)之間盡量通過一些恰當的語言和問題靈 活的串接起來, 給學生一個完整的而非堆砌的感覺,也會讓學生更容易理解知識 背后的邏輯關系 以上是我在本節(jié)課的課堂教學中的部分環(huán)節(jié)采用探究式的教學方法,來突破 自由落體運動重難點的一點嘗試和想法, 有不妥當的地方還懇請各位評委多多批

22、評指正! 力的合成說課稿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是?,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力的合成 ,我將 從 7 個方面對這節(jié)課進行闡述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力的合成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四節(jié)內容. 在高中已學習位 教材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學習了力的圖示和三種基本性質力,這些都對 分析本節(jié)內容起了良好的鋪墊作用。本節(jié)內容進一步介紹矢量運算普遍遵守的 法則平行四邊形定則, 這是矢量運算的工具, 同樣是高中物理的基石。 力的合成是解決力學問題的基礎和工具。后續(xù)課的學習中,對牛頓第 二定律、物體平衡、動量定理的理解和應用都會產生重要影響。這節(jié)課前 接三種常見的力,后啟力的分解和力學的一些重要定律的應用,因

23、此這節(jié) 課在物理學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至關重要。 教 學 目標 1能從力作用的等效性來理解合力、分力的概念; 2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知道它是 矢量運算的普遍規(guī)則; 3會用作圖法和直角三角形知識求共點力的合力; 4知道合力大小和分力的關系 1 培養(yǎng)學生根據要求設計實驗,進行實驗探究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標2培養(yǎng)學生的等效思想。 情感態(tài)度與價通過探究,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合作精神。 值觀 重 點重點:1通過實例,理解分力、合力、力的合成的概念。 難點2通過實驗,探索“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則。 難點:“平行四邊形定則”的理解和運用。 教 法 學法教

24、法 高中物理中有 10 個物理量是矢量,平行四邊形定則 是矢量合成的工具,因此也是高中物理的重點和難點,要 讓學生能接受平行四邊形定則就要讓學生親自去體驗、 去 探究、去得出結論,這是突破難點和重點的重要手段,因 此本節(jié)課選擇以探究實驗法為主進行教學, 同時輔以啟發(fā) 式教學 學生以實驗為載體, 主動探究, 互相協(xié)作, 分析討論, 實現由學會到會學的轉變 知識與技能目 標 學法 教學過程 知識生成線 合力 分力 合力創(chuàng)設 概念情境 合力 大小提出 方向問題 猜想 等效 替 代法 排除 算術 加法 思想 嘗試 設計 實驗 方案 設計 實驗 方案 列舉 提出 問題 提出 問題 點撥 設疑 指導 點撥

25、 引導 動畫 顯示 教師活動線學生活動線 拉纖、提水引出合力與理解概念找出關鍵點: 分力的概念效果相同 提水:大人用的力與兩 小孩用的力在大小和方學生猜想 向上有著怎樣的關系 呢? 生活中和教學中遇到 的利用等效替代來解 決問題的例子 提水的例子中:如果大 人的力是 200N,兩個小 孩的力數值相加正好也 等于 200N 嗎? 通過什么方法可以求出 幾個互成角度力的合力 呢? 若有下列器材:一根橡 皮條、兩個彈簧測力計、 細線木板、釘子等。 怎樣設計實驗求出幾個 互成角度力的合力呢? 教師巡視解惑 建議用虛線把合力的箭 頭端分別與兩個分力的 箭頭端連接。 教師引導整理得出平行 四邊形定則(附動

26、畫) 交代所有的矢量均遵從 這一定則 共點力 F 1 =45N 方向水平 向右,F 2=60N 方向豎直 向上,用兩種方法求這 兩個力的合力 F 的大小 和方向 理解等效替代法 思考與討論 力的 合成 學生思考討論交流 嘗試設計實驗方案 學生思考討論交流: 實驗的目的是什么? 怎樣設計實驗方案? 怎樣保證合力與分力等效? 力 的 大 小 怎 樣 知 道 ? 力的方向怎樣確定? 還需要什么器材? 學生分組實驗探究 記錄合力, 分力,及分力方向 觀察所畫的合力與分力圖得 到啟示 改變分力的大小和方向重復 實驗看結論是否相同 學生歸納總結 學生 實驗 得出 結論 例題圖解法 公式法 學生動筆 規(guī)范作

27、圖 獨立完成 然后小組討論 知識生成線教師活動線學生活動線 合力設疑如果兩個分力 F1、F2,同學們用作圖法得到 力的 合成 共 點 力 小結 的 取值 范圍 多個 共點 力的 合力 概念 注意 事項 定則 適用 條件 知識 點滴 播放 動畫 設疑 播放 設疑 設疑 設疑 提問 補充 他們的夾角不定,求其 合力的范圍?(用作圖 法)動畫顯示 怎樣求多個共點力的合 力 圖像演示 學生觀察 思考 討論 觀看 什么樣的力士共點力? 掌握共點力概念時應該自學 回答注意什么問題? 問題 平行四邊形定則有沒有 適用條件? 學到了什么? 作業(yè) 學生分組討論本節(jié)課學到了 什么?相互交流 題號 1 2 3 題目

28、 兩個力互成 30角,大小分別為90N 和 120N,用作圖法求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兩個共點力的大小都是 60N,兩力間的夾角 為 120,求這兩個力的合力? 所考察知識點 兩個共點力,其中一個分力的大小為 5N, 另一個分力的大小為7N,則合力大小可能 是下列哪幾個?1N 2N 3N 5N 7N 12N 13N 板書 一、合力、力的合成 二、平行四邊形定則 1、探究過程 2、適用于任何矢量的合成 三、求合力的方法 1、作圖法 2、公式法 四、合力的大小隨分力夾角變化的特點 1、F 的大小隨兩力的夾角增大而減??; 2、當夾角變化時,合力的范圍為 |F1F2| (F1+F2) 3、合力 F 既

29、可以大于,也可以等于或者小于原來的任意一個分力。 力的分解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力的分解”是人教版物理必修第三章第五節(jié)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 了前一章“力的基礎知識”及“力的合成”之后而編排的。由于分解法是處理力 的運算的手段和方法。它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及牛頓第二定律的 應用奠定了基礎。并且它對矢量運算普遍遵從的規(guī)律“平行四邊形定則”作了更 加深入的應用。所以說本節(jié)內容具有基礎性和預備性。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我設計如下的三維目標。 1知識目標: (1)認識力的分解同樣遵守平行四邊形定則,可以有無數組解。 (2)知道力按作用效果分解,并能根據具體情況運

30、用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根據 幾何關系求解分力。 2過程與方法: (1)在過程中觀察合力與分力關系,會分析物體受力及作用效果。 (2)通過具體實例,了解力的分解。 (3)知道某些情況下,分力可以比合力大,而且可大很多。 3情感目標: 培養(yǎng)分析觀察能力,物理思維能力和科學的研究態(tài)度。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對學生運用牛頓第二定律, 特別是為以后學習動力學 知識更為重要。因此我確定本節(jié)的重點內容為:力的分解方法。 教學難點: 目前學生的主要困惑是: 如何正確分解一個已知力?因此我把本節(jié)課 的難點內容確定為:如何根據力的作用效果確定兩個分力的方向 二、說教法與學法 在教法上采

31、用實驗演示、 師生討論的教學方法。學法上讓學生觀察實 驗、實驗探究、分組交流等,使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充分體現了學 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動手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和發(fā)現成功的喜悅。 三、說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前面知識的學習,已掌握了合力與分力的等效替代的方法, 并通過力的圖示法認識了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為本節(jié)課的探究學習奠定基礎。 四、說教學過程 基于以上分析,為使本堂課圍繞重點、突破難點,同時讓學生在課堂 教學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設計如下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創(chuàng)設情景 (視頻播放) 為什么人從繩子的中間用力拉時能夠容易把車拉 動呢? 設計意圖:我從生活情景中引入新課,是為了激發(fā)學生的

32、好奇心,活 躍課堂學習氛圍,同時能培養(yǎng)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二)新課教學 復習力的合成,便于學生學習新課。 提出問題:力的分解應如何進行? 結論: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 如何確定兩個分力的方向呢?根據平行四邊形定則來分解又如何呢? 這樣設計是使學生明確已知一個力, 如果根據平行四邊形定則可以作出 無數多個分力。 如果給定兩個分力的方向,分解的答案能唯一確定嗎? 探究(演示實驗) 觀察在斜面上的小車,其重力產生的效果。 步驟一:傾角不變情況下,在小車上一大鉤碼,待穩(wěn)定后引導學生觀 察。 步驟二:在小車重力不變情況下,改變傾斜角,引導學生觀察。 設計意圖:用軟的薄板做斜面是使小車重力壓斜面

33、的效果更加的明 顯;用彈簧是讓學生更容易觀察小車重力產生沿著斜面向下滑的作用效果。 探究(分組實驗) 設問:如圖,大人斜向上拉車的力產生哪些效果? 器材(每兩個學生一套)臺秤、木塊(一側面帶羊眼) 、夾有滑輪 的支架各一個,鉤碼細線若干。 步驟 把木塊放在臺秤上, 如圖, 在實驗記錄表中第一行記錄臺秤的讀數。 用細繩一端與木塊上的羊眼相連, 另一端與鉤碼相連,并把繩子掛 在支架上的滑輪上。保持滑輪的高度不變,增加繩上的鉤碼,在表中記錄臺秤相 應的讀數。 保持鉤碼不變, 改變滑輪的高度 h, 在表格中記錄臺秤相應的讀數。 設計意圖:通過探究實驗,讓學生親自體驗科學探究過程,并在探究 的過程中突破

34、教學重點和難點。使學生明確斜向上的拉力產生兩個作用效果,一 個是豎直向上拉物體的作用效果,另一個作用效果是使物體向前滑動。 課堂訓練: 已知一個力, 根據這個力的作用效果來確定兩個分力的方向, 接著根據平行四邊形定則計算分力的大小。 結論:確定兩個分力的方向后,根據幾何知識就能計算分力的大小。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利用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同時提高學生 應用知識的能力。 利用力的分解知識解釋下列現象 呼應新課引入(視頻播放) 設問:為什么人從繩子中間拉車時更容易把車拉動呢? 為什么將繩子逐漸拉開時,繩子會斷呢? 動畫演示。 設計意圖: 創(chuàng)造一個充滿活力的課堂,培養(yǎng)學生應用物理知識來解決生活問

35、 題,讓學生從生活走進物理,從物理走進生活。同時使用動畫演示,使課堂教學 的效率大大提高。 小結與作業(yè) 小結: 根據力的實際效果進行力的分解。 根據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計算分力的大小。 布置作業(yè):70 頁的第 2、第 3 題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分析物理問題、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板書設計: 根據力的實際效果進行力的分解。 根據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計算分力的大小。 分力可以比合力大。 設計意圖:把整節(jié)課的重點內容呈現給學生,讓學生一目了然。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評委:下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高一物理牛頓第一定律 ,敬請各位評委批評指正。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 “牛頓第一定律”是人民

36、教育出版社(必修)高中物理第一冊第四章牛頓 運動定律的第一節(jié)的知識。 2、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牛頓三大運動定律作為動力學的核心內容, 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牛頓第一定律 作為牛頓物理學的基石,首先對人類認識運動和力的關系作了歷史的回顧,著重 介紹了伽利略研究運動和力的關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貢獻, 而后講述了牛頓第一 定律的內容和物體慣性的概念。為后續(xù)的牛頓運動定律的學習打下好的基礎。針 對教材,提出本節(jié)教學目標。 3、教學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伽利略的理想實驗主要推理過程及結論; (2)理解牛頓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義; (3)理解慣性的概念知道質量是慣性大小的量度。 過程與方法: (1)通過

37、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 (2)通過實驗分析,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 (分析、概況、推理) (3)通過對慣性現象的解釋,培養(yǎng)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1)通過物理學史的簡介,對學生進行嚴密的科學態(tài)度教育,了解人類認識 事物本質的曲折; (2)通過伽利略對力和運動關系的研究,培養(yǎng)學生敢于堅持真理,不迷信 權威的精神和科學探究精神。 4、教學重點及依據 教學重點:牛頓第一定律及慣性。作為重點理由是:本節(jié)課是一節(jié)物理規(guī)律 教學課,通過這節(jié)課的科學探究急實驗論證的目的就是為了認識力和運動的關 系,揭示其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及牛頓第一定律及慣性。 5、教學難點 教學難點: 利于

38、運動的關系。 學生從生活經驗中得到了一種被現象掩蓋了本 質的錯誤認識。物體的運動是力的結果。為了使學生擺脫這種觀念,樹立正確的 認識,需要教師精心的設計,嚴密的推理,轉變錯誤的觀點。 二、說學情 高一學生在初中已學習慣性的基礎上, 具備一定的分析推理, 邏輯思維能力。 但對于學習習慣方面,主動性不強,認知習慣,被動接受學習為主。因此制定以 下教法。 三、說教法 針對學情及重難點,采用問題教學法、實驗法、多媒體教學法相結合。開設 一堂科學探究課,在突破難點,形成重點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 習的能力。 四、說學法 科學探究法。有利于學生主動的獲取知識,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增強學習 的積

39、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五、說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問題引入: (1)原來靜止的黑板擦,現在要讓它運動,我們應該怎么辦? (2)停止用力,黑板擦會如何呢?(現場演示) 誤導學生:物理受力就會運動,不受力就停止。 得出謬論: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亞里士多德觀點) 。 實驗演示:推一輛小車,撤去推力,小車沒有立即停下,激發(fā)了學生探究的 興趣,調動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 2、新課教學 實驗演示:用多媒體演示讓小車從同一高度的斜面滑下,分別在毛巾、棉布 及玻璃表面滑行。讓學生觀察。 提出問題:為什么滑行距離不一樣(科學探究過程一:提出問題) 。 學生發(fā)表看法:可能是摩擦

40、力的緣故。 (鼓勵學生發(fā)表看法) 教師介紹物理學史:談伽利略之前對力與運動的錯誤認識及猜想。 提出問題:如果沒有摩擦力,物體會怎樣運動? 學生跟著猜想:一直運動下去。 (科學探究過程二:猜想與假設) 理想實驗-探究過程 學生閱讀教材, 教師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進行展示理想實驗,學生很想了解 伽利略這位偉大科學家的思維過程。 展示伽利略的思維過程: (科學探究過程三: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問題一:如果沒有摩擦,第一個斜面上的小球會上升到什么高度。 讓學生積極參與討論 問題二:第二個斜面上的小球會上升到什么高度? 問題三:為了達到原來的高度,小球在水平位置如何變化? 問題四:小球在水平面上如何運動?

41、 得出結論:小球想達到原來的高度,水平位移趨向無窮遠,所以就一直運動 下去。 問題五:通過實驗,力與運動是什么樣的關系?(科學探究過程四:歸納與 總結) 每位同學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兵進行相互交流 (科學探究過程五: 合作與交流) 由教師歸納: 理想實驗的魅力是建立在實驗的基礎上合力推理。培養(yǎng)學生敢 于堅持真理,不迷信權威的教師和科學探究精神。 教師提出: 笛卡爾對力與運動的認識的補充, 得出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的處理。 教師講解:為解決力與運動的關系,牛頓在伽利略、笛卡爾等前輩的研究基 礎上,提出牛頓第一定律: 一講解法理解新知識,為加深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從本質上認識: 1、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

42、狀態(tài)的原因; 2、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需要外力。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慣性這個重點內容,采取實例分析。 實驗現象分析:敲打疊放的棋子,汽車剎車。 總結分析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 學生在此基礎上舉例說明,加強學生對教學活動的參與。 教師提出問題:慣性的固有屬性跟什么有關系? 播放視頻實例: 小孩輕松推動一小木箱在水平面滑行,同一小孩累得滿頭大 汗卻推不動在該平面上的大箱子,說明不同物體抵抗其運動狀態(tài)變化的“本領” 不同,即慣性不同。 學生總結:質量是慣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加深理解與運用: 讓學生展開討論, 應用教師內可用資源設計實驗驗證以上 結論。體會物理知識在生活中應用的樂趣。 展示學生實驗:把一本課

43、本放在桌面上用手容易推動,把多本課本疊加在桌 面上用手難推動,該實驗能很好驗證:質量是慣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六、板書設計 牛頓第一定律 1、伽利略之前的錯誤認識 2、伽利略的質疑-理想實驗 3、牛頓物理學的基石-慣性定律 內容: 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 變這種狀態(tài)。這就是牛頓第一定律 4、慣性-物體的固有屬性 5、慣性的量度 質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七、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是按照新課程理念下的一節(jié)科學探究課, 將物理學史與物理規(guī)律教學 進行有機滲透,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在實際教學中可能因為師生互動不足 達不到教學效果,要針對學生的認識水平進行合理的調

44、節(jié)。本節(jié)課非常注重知識 的歸納與升華, 在其教學的關鍵點上設計有幾個有梯度的問題,注意面向全體學 生,提高每位學生的主動參與性。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節(jié)牛頓第二定律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牛頓第二定律是動力學的核心規(guī)律,是第四章牛頓運動定律的中心內容, 更是本章的教學重點。 本節(jié)在第二節(jié)實驗探究結果的基礎上分析得出牛頓第二 定律,它具體的、定量的回答了運動物體速度的變化率,即加速度和力、質量 的關系。 牛頓第二定律通過加速度將物體的運動和受力緊密聯(lián)系, 使前三章構 成一個整體,這是解決力學問題的重要工具。此定律是聯(lián)系力與運動的橋梁, 所以本節(jié)課的教學在整個教材教學中處于相當重要的地位。 二、

45、重點、難點 在確定本節(jié)的重點、 難點時我認為不只是讓學生停留在掌握牛頓第二定律 的內容, 更應注重學生認識到牛頓第二定律在現實生活中應用的重要性, 以及 如何利用該定律來解決實際問題。 故重點是理解并運用牛頓第二定律; 難點是 通過簡單應用正確理解牛頓第二定律的內涵。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需要,確定本節(jié)課的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掌握牛頓第二定律的文字內容及數學表達式;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義 及相互因果關系;知道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牛頓”的定義;會用牛頓第二 定律的公式進行有關計算。 2、過程與方法 以實驗為基礎歸納出物體的加速度跟它的質量、所受外力的關系,進而總 結

46、出牛頓第二定律;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定律的探索過程,滲透物理學研究方法;體驗物理方法的魅力;從認 識到實驗歸納總結出物理規(guī)律并加以運用,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樹立學好 物理學科的信心。 四、教法與學法 “教無成法,但教要得法”,高一學生創(chuàng)造力比較欠缺,對于利用已有的 知識創(chuàng)造出新理論的能力很弱, 在學習過程中對知識的把握還不是很準確, 數 學推理能力較弱, 根據實驗數據總結歸納規(guī)律能力不強。 牛頓第二定律的數學 表達式雖簡單完美,記住也不難,但要全面、深入理解該定律中物理量的意義 和相互聯(lián)系, 牢固掌握定律的物理意義和廣泛的應用前景, 尤其對于我們偏遠

47、 地區(qū)的城步苗鄉(xiāng)學生來說是較為困難的。 何況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與生活 密切相連的科學,因此我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應運用講解、討論、分析相結合的 教學方法, 并從學生的認識心理出發(fā), 采用設問引入自主探究分析討 論交流合作得出規(guī)律鞏固練習加強應用的教學程序。 讓學生 觀察與提問相結合,自主探究與交流合作相結合,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 并根據學生的認知效果適當講解、引導、糾錯、分析,對牛頓第二定律的數學 表達式的物理內涵加以深化。 五、教學過程 (一)引入: 首先利用多媒體觀看火箭升天、 運動員劉翔在 110 米欄比賽的 起跑、 奧運會上女子 100 米賽跑的起跑等錄像資料, 然后引導學生討論他

48、們的 速度變化快慢即加速度由哪些因素決定?進而讓學生回顧上節(jié)實驗的結論, 共 同探討物體的加速度與其所受的外力、質量存在怎樣的關系?(目的:通過實 際生活現象分析,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的能力,通過探討加速度 與物體所受外力、質量的關系來完成牛頓第二定律探究任務的引入) (二)新課進行: 先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回答下列問題: l、牛頓第二定律的內容應該怎樣表述? 2、它的比例式如何表示? 3、各符號表示什么意思? 4、各物理量的單位是什么?其中,力的單位“牛頓”是如何定義的? (要求學生討論分析相關問題,記憶相關的知識) 過渡: 上面我們研究的是物體受到一個力作用的情況, 當物體受到幾

49、個力 作用時,上述規(guī)律又將如何表述? 學生討論分析后教師總結:物體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 物體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目的: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一般規(guī)律的能力) 實例探究與鞏固練習 討論a和F 合 的關系,并判斷下面哪些說法對不對?為什么? A、只有物體受到力的作用,物體才具有加速度 B、力恒定不變,加速度也恒定不變。 C、力隨著時間改變,加速度也隨著時間改變。 D、力停止作用,加速度也隨即消失。 E、物體在外力作用下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當合外力逐漸減小時,物體的速度 逐漸減小。 F、物體的加速度大小不變一定受恒力作用。 教師總結: 力是使物體產生加速度的原因,

50、力與物體的加速度具有矢量性、 瞬時性和獨立性, 牛頓第二定律是由物體在恒力作用下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的情 形下導出的, 但由力的獨立作用原理可推廣到幾個力作用的情況, 以及應用于 變力作用的某一瞬時。 對牛頓第二定律的理解 1、 下列對牛頓第二定律的表達式Fma及其變形公式的理解, 正確的是: () A、由Fma可知,物體所受的合外力與物體的質量成正比,與物體的加速度 成反比; B、由mFa可知,物體的質量與其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與其運動的加速 度成反比; C、由aFm可知,物體的加速度與其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與其質量成反 比; D、由mFa可知,物體的質量可以通過測量它的加速度和它所受到的合外

51、力而求得。 2、在牛頓第二定律公式Fkma中,有關比例常數k的說法正確的是:() A、在任何情況下都等于 1 B、k值是由質量、加速度和力的大小 決定的 C、k值是由質量、加速度和力的單位決定的 D、在國際單位制中,k的數值 一定等于 1 教師總結:定義力的單位“牛頓”使得kl,得到牛頓第二定律的簡單形 式Fma。使用簡捷的數學語言表達物理規(guī)律是物理學的特征之一,但應知道 它所對應的文字內容和意義。 對牛頓第二定律的應用 地面上放一木箱, 質量為 40kg, 用 100N 的力與水平方向成 37角推木箱, 如圖所示,恰好使木箱勻速前進。若用此力與水平方向成 37角向斜上方拉 木箱,木箱的加速度多大?(取 g=10m/s2,sin37=0.6,cos37=0.8) (三)課堂小結及作業(yè)布置:略 六、教學后記 重點的突出、難點的突破方法: 我是通過定律的辨析和有針對性的練習進行的, 當然另外還需在后續(xù)課程 的學習和應用過程中去體會和理解;使學生明確對于牛頓第二定律應深入理 解、全面掌握,并著實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問題。避免學生將活的規(guī)律變成死 的公式。 有待思考的教學問題: 高中物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