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當代文學論文-“禮”與“理”的叛逆.doc_第1頁
現當代文學論文-“禮”與“理”的叛逆.doc_第2頁
現當代文學論文-“禮”與“理”的叛逆.doc_第3頁
現當代文學論文-“禮”與“理”的叛逆.doc_第4頁
現當代文學論文-“禮”與“理”的叛逆.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現當代文學論文-“禮”與“理”的叛逆摘要:西廂記中的崔鶯鶯與牡丹亭中的杜麗娘都是沖破封建束縛,追求自由愛情的抗爭形象。但二者的反抗對象有所不同:崔鶯鶯的反叛行為是對封建禮教的抗爭,而杜麗娘更多的是對扭曲的“存天理,滅人欲”的理學之叛逆。這種差異昭顯出杜麗娘形象所體現出的人性解放與覺醒之時代精神。關鍵詞:崔鶯鶯;杜麗娘;禮教;理學;叛逆作為愛情劇的典范,西廂記與牡丹亭歷來備受推崇,而其中的崔鶯鶯與杜麗娘也屢是人們所矚目之焦點。千載而下,學者從不同層面進行研究,闡述出諸多慧見;而這其中,崔、杜二人的“抗爭”形象又是學界尤其關注的問題,有學者指出;“崔杜二人都以情反理,大膽沖破封建禮教,以至情超逸傳統意識”;亦有學人認為二人是“中國古代反封建禮教的光輝典范”,更有時賢對其冠以“女性意識的自覺覺醒者”之稱謂。凡此種種,不一而足。顯然,學界皆認為崔、杜二人是具有反抗性格之女性,其“抗爭”意義更成為人們褒譽西廂記與牡丹亭的一個重要因素。然在論及二人所“抗爭”的對象及蘊含時,學界卻多以“反禮教”籠統言之。實際上,崔鶯鶯與杜麗娘反叛的對象是有差異的。崔鶯鶯的反抗主要是對等級制度與門第觀念等傳統禮教綱常的挑戰(zhàn),而杜麗娘則更多的是對為當時統治階層所改塑過的程朱理學的“滅人欲”觀念之叛逆。顯然,后者更多地體現出個性解放與人的覺醒的時代風貌,其反叛意義更為昭著。在考察崔、杜“叛逆”形象的不同蘊涵時,從文本出發(fā)解析其形象是不可或缺的前奏。一、叛逆的崔鶯鶯與杜麗娘與同時代的其他女性相比,崔鶯鶯與杜麗娘是以反叛姿態(tài)出現的。崔鶯鶯出生于禮教家庭,父親為她定下姻親,母親處處用“女規(guī)”管束,可正值青春妙齡的她不滿足于既定的生活道路,一度處于幽怨之中,“可正是人值殘春蒲郡東,門掩重關蕭寺中;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無語怨東風”。佛殿上與張生的邂遁,點燃了愛情之火。此后,鶯鶯乘月色與張生聯吟:“蘭閨寂寞久,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嘆人”;在道場夸贊他:“外像兒風流,青春年少;內性兒聰明,冠世才學”,心中充滿無限愛戀。然而,鶯鶯畢竟是在封建禮法調教下長大的,盡管她渴望愛情,但卻不敢輕易流露,心中充滿矛盾。在“鬧簡”中,鶯鶯看到張生信時“將簡帖兒拈,把妝盒兒按,開拆封皮孜孜看,顛來倒去不害心煩”,但看著看著就對紅娘發(fā)起脾氣:“小賤人,這東西哪里將來的?我是相國的小姐,誰敢將這簡帖兒來戲弄我?我?guī)自鴳T看這等東西?告過夫人,打下你個小賤人下截來”。可當紅娘故意說要去告知老夫人時,她忙拉住紅娘說情:“我逗你耍來”。而“賴簡”更將鶯鶯的此種心理表現得淋漓盡致。她密約張生:“待月西廂下,迎風半戶開,隔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僧攺埳兰s而來時,她又翻了臉,“你是何等之人,我在這里燒香,你無故至此,若夫人聞知,有何理說?”“先生雖有活人之恩,恩則當報,既為兄妹,何生此心?萬一夫人知之,先生何以自安?今后再勿如此,若更為之,與足下決不干休”。她既要打破禮教枷鎖,追求自由愛情,又要遵從潛意識的禮法約定并維護貴族小姐的體面,處在兩難境地里。但她最終戰(zhàn)勝自我,反叛性格得到發(fā)展:她違背禮法約定,與張生無媒而合,對封建婚姻理念作了大膽的挑戰(zhàn);在老夫人逼令張生趕考時,鶯鶯更將個體幸福置于功名之上,要求張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來”,在叛逆的道路上邁出了更為堅定的步伐。杜麗娘也生活在封建家庭中,她整日“長向花陰課女工”,接觸不到陌生男性,而禮法、家規(guī)、女戒等像一重重枷鎖緊套在身上。父親請秀才教她讀書,希望女兒能在“后妃之德”的經典學習中成為符合社會規(guī)范的淑女??晒爬系膽俑鑵s喚起了她那潛伏于心的愛情,“關了的雎鳩,尚然有洲之興,何以人而不如鳥乎?”因此,她違背了“凡少年女子,最不宜艷妝戲游空冷無人之處”的家訓,到花園中游玩。花園的美喚醒了杜麗娘青春意識,而春香的無心之語“是花都放了,那牡丹還早”更讓她幽怨橫生,“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她惋惜的不是殘春,而是生存的荒蕪和空虛,“吾生于宦族,長在名門,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誠為虛度青春,光陰如過隙耳,可惜妾身顏色如花,豈料命如一葉乎?”自然的生機喚起了她的情愛,可覺醒的熱情卻無處宣泄,她只好在夢境中大膽接受“執(zhí)柳書生”的愛情。最終,杜麗娘為追求這份無限向往但又無法得到的愛情抑郁而亡??伤母星椴⑽唇Y束,死亡成為擺脫束縛追求愛情的開始。在一個沒有封建束縛的世界里,她自媒自婚,實現了現實中無法完成的愛情理想。但杜麗娘并不滿足于人鬼間虛幻的戀情,她要的是現實中的幸福生活,而她的“至情”最終爭取到復活機會。復生后,她的性格又得到發(fā)展,面對皇帝“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則國人父母皆賤之”的責難時,她侃侃答道:“真乃無媒而嫁?保親的是母喪門,送親的是女夜叉!”當父親拒不認她做女兒時,她斷然回答:“叫俺回杜家,越了柳衙,便做了你杜鵑花,也叫不轉子規(guī)紅淚灑”,充分體露出個體決絕的抗爭之情。二、“禮”與“理”的叛逆崔鶯鶯與杜麗娘同是貴族千金,都沖破封建束縛而與意中人自由結合,但二人的反抗對象卻又有所不同。崔鶯鶯反抗的主要是以老夫人為代表的封建禮教。崔父生前為她定下婚約,在禮法上,鶯鶯已是有夫之婦。但與張生一見鐘情后,青春的覺醒喚起了她郁積已久的熱情,而她自主婚姻的愿望也越來越強烈。她鼓起勇氣接二連三地向封建禮教發(fā)起挑戰(zhàn):明知婚約在身卻依然對張生暗生情愫隔墻聯吟;喪期未滿就與張生衍出風流韻事;于莊嚴清凈的佛殿暗送秋波;在追薦先考的道場上和張生“好生顧盼”。在老夫人賴婚后,她更是“非禮而行”,在經過“鬧簡”、“賴簡”、“酬簡”這一系列夾雜著思想斗爭的波折后,鶯鶯做出婚前以身相許的舉動,向封建禮教發(fā)出了最猛烈的挑戰(zhàn)。鶯鶯對“禮”的反叛還表現為以個人情感為婚姻基點,藐視家世利益與功名富貴,追求專一愛情。老夫人用禮教調教女兒的目的在于通過宗法制的“父母之命”聯姻“門當戶對”的名門望族,以維護封建家族利益。而鶯鶯對這種以利益為紐帶的婚姻不屑一顧。相國千金和書劍飄零的書生相愛本身就是對以門第、財產和權勢為條件的擇婚標準的違忤。即便在母親將張生考取狀元作為迎娶條件時,她亦是甚為不滿。她關心的不是張生能否金榜題名,而是“到京師服水土,趁程途節(jié)飲食,順時自保揣身體,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風霜要起遲,鞍馬秋風里,最難調護,最要扶持”。鶯鶯深切的愛正是反封建禮教的最好證明。杜麗娘生活在朱門深宅中,其父母作為封建社會常規(guī)道路上的成功者,以“愛”給予女兒最大的情感壓迫,而老師陳最良除經書外,不知人生為何物,“靠天也六十來歲,從不曉得傷個春,從不曾游個花園”。“當他們面對杜麗娘,承擔實施規(guī)范的任務時,人性當中那些最本真的善良與親情就被掩藏起來,不約而同地用理的規(guī)范去要求杜麗娘”。但麗娘卻在扼殺感情的冷酷環(huán)境中以生命譜寫了一曲以情勝理的凱歌。她從關雎中知曉古人吟唱的乃是“情”,扯下了封建衛(wèi)道者蒙在詩書上的教化面具。父親與老師原本讓她做賢妻良母的道德教化反而引發(fā)其掩藏已久的天性。她喟嘆道:“可知我一生兒愛好是天然,恰三春好處無人見”。如果說詩經惹動情腸是杜麗娘無意流露出來的話,那么她在行動上追求個體欲望的有意行為就是趁父親下鄉(xiāng)勸農之機,瞞著母親到后花園游玩。姹紫嫣紅的自然之景催發(fā)了青春之情,她迫切感到應珍惜年華享受青春。為此,她用青春涌動的本心推倒封建教義的束縛,“敢夢書生折柳,竟為情傷”。然而社會的重壓使她在現實中無法得到理想伴侶,她走人虛幻,以鬼與柳夢梅相戀結合,完其前夢。死而復活后,她為“無媒自合”的婚姻奔走呼告,以“真情”、“至情”與被統治集團歪曲的程朱理學抗爭。牡丹亭與西廂記皆頌“情”,但其內涵不同。西廂記通過鶯鶯與張生的曲折愛情表現出對禮教的反抗和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控訴;而牡丹亭中的“情”除包括男女之情外,更多的是一種本能的情欲與原始的生命沖動。杜麗娘對抗的不是某個個體,而是整個正統意識和社會勢力,即被統治集團歪曲了的“存天理,滅人欲”的程朱理學,而與“理”對抗的實質就是擺脫專制和束縛,要求自由和解放。所以,“崔鶯鶯是戰(zhàn)勝封建禮教的多情人,杜麗娘是以情愛戰(zhàn)勝天理的再生人”。三、反叛差異的內在因素與蘊涵崔、杜二人的反抗對象之所以不同,與兩劇產生的不同背景密切相關;而兩者的差異,又體現了不同的時代意義。從鶯鶯傳的“始亂終棄”到西廂記的“有情人終成眷屬”,王實甫筆下人物的反封建意識更加明顯。而這其中,時代變遷當是重要因素。蒙古鐵騎摧毀了由程朱理學所構建的社會體系,舊有的思想風習發(fā)生變化。傳統的儒家道德觀念雖為統治者接受,但已遠不如前代那樣受到尊崇。元朝統治者來自不同民族,他們在利用儒學鞏固統治之時,也尊崇各民族固有的宗教信仰,這就削弱了儒家的主導地位,造成了思想界相對松動與活躍之局面。長期壓在人們心頭的禮教磐石隨之動搖,下層人民和青年男女蔑視禮教,違反倫理的舉動越來越多。而追求為情所主宰的人生,大膽與封建禮教抗爭,勇于和傳統決裂也成為元雜劇歌頌的主題之一。與之相應,西廂記的纏綿故事也就誕生了。而王實甫所疾呼的“永老無別離,萬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無疑是對封建婚姻制度的大膽反駁,其反封建思想因被注入了時代因素而有著廣泛的社會基礎。牡丹亭產生的晚明,封建衛(wèi)道者為挽救大廈將傾禮崩樂壞的局面,加強對人民思想之鉗制。作為社會底層的女性,在精神和肉體層面都受到禁錮和迫害。然而,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思想文化界異常活躍。王陽明開創(chuàng)“心學”,提倡從“本心”出發(fā),追求“自然自在”。王良承此說又有所推演,以為“百姓日用即道”,肯定人由于生活需要而提出的物質要求。其后,李贄更是明言:“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就是“道”。達觀也指出:“情有者理必無,理有者情必無”。作為泰州學派后學的湯顯祖,在繼承李贄、達觀諸人思想的基礎上,主張以情抗理,崇尚真性情,“人生而有情”,“世總為情”。而且,牡丹亭題詞更是鮮明昭示其情理抗爭的哲學命題:“天下女子有情,寧有如杜麗娘者乎!夢其人即病,病即彌連,至手畫形容,傳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復能溟莫中求得其所夢者而生。如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盡。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