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當代文學論文-不和諧生命音樂流程的中止號.doc_第1頁
現(xiàn)當代文學論文-不和諧生命音樂流程的中止號.doc_第2頁
現(xiàn)當代文學論文-不和諧生命音樂流程的中止號.doc_第3頁
現(xiàn)當代文學論文-不和諧生命音樂流程的中止號.doc_第4頁
現(xiàn)當代文學論文-不和諧生命音樂流程的中止號.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現(xiàn)當代文學論文-不和諧生命音樂流程的中止號摘要:對于巴金小說寒夜中造成主人公汪文宣悲劇的緣由,在一般認為的社會黑暗說之外,實際上還存在許多致命的不和諧因素。戰(zhàn)爭的特殊社會環(huán)境,給當時社會的穩(wěn)定以及人的生存條件和生存壓力帶來不少負面影響;在汪文宣這種小家庭中,主要的家庭關系和諧與否照樣會影響到家庭及家庭成員的正常存在;觸及汪文宣個人自身,也蘊涵著思想、心理道德和事業(yè)上發(fā)展能力的不和諧諸方面。通過汪文宣這小人小事的生命樂章,顯示出悲劇的深刻含義,即既彰顯了個人生命主體的不和諧,又折射出當時時代、社會、事業(yè)、愛情及家庭的不和諧,還闡釋了生命實踐主體必須要與實踐環(huán)境和諧發(fā)展的道理。關鍵詞:寒夜;社會;家庭;個人;悲劇命運寒夜寫成于1946年底,是巴金的最后一部長篇小說。這部作品中,早期寫作中壓抑不住的熱情迸發(fā)變成了愈來愈冷靜的客觀解剖,作品的主題也愈趨深刻,現(xiàn)實主義寫作風格也完全成熟。關于寒夜的主題,誠如夏志清與唐小兵所說,描述了“愛和痛苦這樣一個赤裸裸的人類狀況”1和“精神分裂型的反英雄”2的“個人潰敗”。但對造成主人公汪文宣“愛和痛苦”及“個人潰敗”的原因,由于巴金本人曾有“我對這三個主角全同情。要是換一個社會,換一個制度,他們會過得很好”3230,故夏、唐及評論界普遍都歸咎于抗戰(zhàn)時期民國政治統(tǒng)治的黑暗,認為是黑暗統(tǒng)治造成個人存在的困厄與小人物的隕滅。這種觀點自然有其精湛不磨之處,但卻難免有以一蓋全而未中肯綮之嫌。本文不揣谫陋,擬就主人公汪文宣飲恨而亡的原因再作一些探討。一人作為一個具有思維能力的生命實踐主體,實踐生命的過程必須要有實踐環(huán)境,即生理、心理有序發(fā)展的保證,若以音樂喻比,則是生命音樂流程中的各種元素必須是和諧的。而這種有序發(fā)展的和諧性一旦被打破,必將導致樂音流程的中止。以人而言,則造成實踐主體存在的困厄,乃至生命的中止。而所謂“和諧”,借用環(huán)境學原理,“是指平衡、協(xié)調。人與環(huán)境的和諧是指在人類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中取得的一種相互協(xié)調、相互平衡的狀態(tài)”4。環(huán)境學原理之“環(huán)境”,同樣適合于“社會環(huán)境”,而自然環(huán)境與社會環(huán)境共同組成人的“存在環(huán)境”。因而這一和諧原理同樣提供了判別“存在環(huán)境”問題的基本準則:無論是自然原因還是人為原因,無論其表現(xiàn)形式如何地多種多樣,只要損傷或破壞人與所賴以生存環(huán)境的和諧,就會造成人的存在的困厄。因而和諧有序的生存環(huán)境是保證存在的至關重要的因素。由這一觀點出發(fā),我們叩問一下與汪文宣悲劇有關的各種環(huán)境。當時社會環(huán)境的不和諧是不言而喻的,而這種不和諧主要體現(xiàn)在社會不穩(wěn)定中。雖然當時國民政府遷都重慶給“陪都”帶來有利于其社會由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發(fā)展變化的許多因素,保守落后的山城一躍而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重要橋頭堡與東南亞戰(zhàn)場人力物資的唯一轉運港,戰(zhàn)時地位的轉換也給重慶市民的守舊生活帶來巨大的沖擊,但同時由于戰(zhàn)爭的特殊背景,也給當時社會的穩(wěn)定帶來不少負面影響。首先是人口數(shù)量的劇烈增長。“根據(jù)重慶市警察局所發(fā)布的戶口統(tǒng)計,1937年,重慶市的人口僅為47萬人,到1943年,人口已達88萬多人,1944年人口突破百萬,達103萬人。此后重慶市的人口,一直維持在百萬以上,直至抗5戰(zhàn)時國民政府根本沒有能力為這些人口提供生活保障,而山城本身的經(jīng)濟能力也已是“竭澤而漁”。住宿、衛(wèi)生環(huán)境極差,生存壓力加劇,社會保障制度、人口流動、人口規(guī)模與人口結構等因素對社會穩(wěn)定都產生一定的消極影響。彼時的國民政府不但負荷各種歷史沉疴和戰(zhàn)爭創(chuàng)傷,且重慶每一角落的投機與腐敗,戰(zhàn)爭造成的傳統(tǒng)價值觀顛覆,以及民眾對政府和政局的失望,使得這座城市“變成了一個肆無忌憚的悲觀厭世的城,骨髓里都是貪污腐化的”6。面臨極為復雜艱險的國內國際形勢,國家前途命運未卜,民生凋敝。物價從遷都開始時的“一角錢買十個很大的燒餅,一個銅板可買一束桂圓”7直升漲到“千多塊錢”才買一只小雞8185,讓以公教人員、工人、手工業(yè)者等為主的廣大市民失去了傳統(tǒng)職業(yè)所特有的安全感,淪入貧困之中,并隨時要提防失業(yè)的來臨。但有職權的人們卻大發(fā)國難財,他們“拿大薪水,年終一分紅,就是二三十萬”825,與其下屬汪文宣連妻子生日蛋糕也買不起的拮據(jù)形成極其鮮明的貧富懸殊對比。而一個社會中,如果為數(shù)眾多的社會下層不能在資源分配方面感到滿意,或者產生了相對剝奪感,這個社會一定是不穩(wěn)定的,也是不和諧的。而潛在的經(jīng)濟結構、社會結構、政治結構的劇烈變動,所造成的不穩(wěn)定因素往往會表面化,極易引起社會動蕩不安,使社會發(fā)展出現(xiàn)波動、停滯甚至倒退。住房緊張、物價暴漲、就業(yè)困難以及對戰(zhàn)亂的恐慌也正是當時社會結構、政治結構、經(jīng)濟結構的劇烈變動的反映。由于人的生存條件和生存壓力面臨著一系列不穩(wěn)定與不和諧,以及由此造成的社會生活問題,威脅著每個人的存在,小人物只能作痛苦掙扎。戰(zhàn)亂使社會已無法保證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要求,汪文宣在百般勞碌之中得了肺病,面對著奉為衣食之源的那些校樣,“我的血快要流盡了!他憤怒地想,他幾乎要撕碎那張校樣”8256,他凝視著自己咯出的淡淡血跡,終于以帶血的生命殘存“把這張校樣看完翻過去了”。但帶病工作的他并沒有受到公司的表彰或醫(yī)療上的支持,卻反而因病被公司辭退。這里我們看到,小人物的生命與社會已完全失去和諧相成的依附關系,而成為二元對立的決裂態(tài)勢。汪文宣病入膏肓時終于“強烈地感覺到對于生命的依戀,對于死亡的恐懼”8274,但“他不能喊出他的悲憤。他必須沉默地死去”。由于他所處的社會與戰(zhàn)亂時代顛覆了社會對個人的保護,汪文宣不過是戰(zhàn)爭覆巢中必然要破碎的一粒弱卵而已。二由于人類社會的群居性質,注定個人的社會關系是復雜的,總要與不同的人建立多方面的關系,同時在許多不同的社會關系中占有不同地位。又由于其占有地位的不同,同樣的個人也表現(xiàn)為不同的角色。而如何協(xié)調這些角色間的關系,并使相互之間能和諧面對,同樣是至關重要的。但寒夜中汪文宣的角色在兩種有張力的角色關系中是沖突的,不和諧的。汪同時主要擔任了兒子和丈夫的角色,而另兩個角色(汪母和曾樹生)同時對汪提出履行角色的全方位行為的要求:汪母要求子只愛母,而曾要求夫只愛妻。汪母和曾樹生都是自私的女人,母親依仗封建禮教,而妻子自恃養(yǎng)家糊口。她們的“愛”實質是從內心深處力攬汪的全部感情的欲望。于是汪成了兩個女人利己情感爭斗的戰(zhàn)場,致使兩個他所愛而又“愛”他的女人總是像仇敵似的永遠互相攻擊。而從價值哲學的觀點出發(fā),“個人的價值如何,是由他同他人,同群體的關系的性質所決定的”9。即是說,用真誠的愛換來對方真誠的愛,這種雙向情感才具有肯定性意義,否則就是自我否定,自然就意味著不幸。從汪母與曾樹生身上,我們看到僅僅對一方有價值的東西其實是沒有價值的。她們都為了爭奪汪而彼此不肯讓步,致使汪想說:“我都要死了,你們還在吵”。她們“不愿他死,卻推著他早日接近死亡”3236,而最終都盡了害死汪的一份力。關于家庭,列夫托爾斯泰曾說“幸福的家庭大致相似,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所謂“大致相似”即指家庭的和諧運轉,而“各有各的不幸”,即指各種不和諧的難題。家庭作為社會的最基本元素,是以婚姻關系為基礎、以血緣關系和共同生活為紐帶所組成的親屬團體和社會單位,是人們社會生活的最基本組織形式。家庭又因血緣的親疏和成員數(shù)量的多寡有大、小家庭之分。汪的家庭僅有主血統(tǒng)與婚姻副血統(tǒng)(曾樹生)兩種血緣,顯然屬小家庭之列。但即使在這種小家庭中,各種關系和諧與否照樣會影響到家庭及家庭成員的正常存在。對汪的家庭來說,這些關系主要有夫妻關系、婆媳關系、母子關系及父子關系。1.夫妻關系夫妻關系是家庭中最基本的關系,在家庭中起著核心作用,是文明幸福家庭的基礎。但汪與曾樹生的夫妻關系是失調的,處在極度的不和諧中,他們各自代表著戰(zhàn)時“陪都”生活的一個方面。汪一直處于極度矛盾狀態(tài)中,總幻想“日本人打退了,就有辦法了。將來還是回到教育界去”8105,他代表著處于困窘中的民意。而妻子卻以摩登的打扮,燈紅酒綠的生活來尋求痛快,甘心做“花瓶”,因為“想要活的痛快,要自由”,代表著“陪都”生活的腐化面。實際上夫妻的思想存在對峙性質。由于家庭的寒酸,婆婆的冷言惡語,丈夫的懦弱無能,社會環(huán)境的壓迫,她實在不甘做安分守己的妻子,但又難舍汪文宣的一份真情,內心苦悶而迷茫。但當抗戰(zhàn)勝利后她“回家看望”時,才發(fā)覺自己“為了自己的幸福,卻幫忙毀了別一個人”。2.婆媳關系汪母與曾樹生的婆媳關系處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極度二元對抗之中。汪母不滿意曾樹生,是因為她對曾的行為方式有看法,花里胡哨愛打扮,拋頭露面應酬多:在她看來沒有一樣符合做媳婦的“規(guī)矩”。而曾也有自己的道理,對婆婆羞辱她沒有行正式結婚禮,是兒子的“姘頭”的態(tài)度,她振振有詞地回答:“我老實告訴你:現(xiàn)在是民國三十三年,不是光緒、宣統(tǒng)的時代了,我沒有纏過腳,我可以自己找丈夫,用不著媒人”。她們之間的矛盾根深蒂固,除了一般婆媳摩擦,還滲透著兩代人的意識沖突。汪文宣被夾在兩種不和諧噪音的狂奏之中,一面想維護母親的封建禮教,一面又依仗妻子而生活,飽受矛盾的煎熬。3.母子關系如同中國歷來文人與男性對長輩的情感選擇傾向一樣,汪文宣具有非常強烈的戀母情結。而汪母又依恃封建婆母的母權欲對兒媳進行焦仲卿母親般的頤指氣使,但時代的變遷使她難以圓志,只好忿忿地認為:“我什么苦都受得了,就是受不了她的氣!我寧肯死,寧肯大家死,我也不要再看見她曾樹生”8146,汪奉行的是迂腐的“孝道”。在他眼里,母親永遠是對的,他明知妻并無大錯,但對母親卻不敢有絲毫干涉。他病重時的每次爭吵都由母親對妻子的敵視而引起,但對母親的話即使有極大的錯誤也沒有一次正面反駁。這種無原則的戀母情結,不但沒有調和婆媳“兩代人意識”的矛盾,反而加劇了她們之間的分裂與對抗,迫使汪忍氣吞聲,左右牽合而左右為難,從而更加重了家庭矛盾。4.父子關系我們先注意他兒子的形象:“貧血,老成,冷靜,他還是一個十三歲的孩子,但是他已經(jīng)衰老了!”雖說中國的父子關系多數(shù)延續(xù)著中國人不善于表達情感的因素,但彼此都把對方置于心里的重要位置。而汪文宣與兒子的關系卻不是這樣,我們看到自從汪生病以來,他兒子從未有過一句問候的話語,更遑論關愛父親的行動。從小耳濡目染的長輩間的齟齬與指責,使他的體內從小就流淌著冷漠的血液。而汪文宣卻無法言傳身教,而且也“始終沒有好好的教養(yǎng)過他”,他們之間幾乎沒有言語,也就更無所謂共同話語可言了。零語言現(xiàn)象之中透露出徹骨的親情寒冷。不和諧的家庭文化幾乎將家庭中對人生有價值的一切都毀滅給人看,而首先毀滅的是家庭成員之間的愛:汪母對他的愛在一定程度上是先天固有的,無條件的,但卻并未給汪帶來利益和快樂,相反,那種母愛成為促使兒子加速走向隕滅的催命咒;另一方面,汪的愛情婚姻既不是一種沉醉,也不是一種快樂,不過是痛苦的同義詞。年輕而充滿活力的妻子,由于經(jīng)濟拮據(jù),尤其是婆媳之間的無休止的有我無她的爭吵,離他而遠去蘭州,最終造成他感情困守的破碎。他的不和諧家庭為他織造的是兩難而又兩頭受氣的困厄之網(wǎng),這網(wǎng)沒有給他筑起愛巢,而是捕食他的生命的蛛絲。三如果說上述種種不和諧因素不過是造成汪文宣悲劇的外因的話,那么有必要再觸及汪自身所蘊涵的許多不和諧因素。這一分析,我們可以根據(jù)徐晨光關于“人自身的和諧包含思想的和諧、心理道德的和諧與發(fā)展能力的和諧三個方面”10進行,從而體認這一審視的價值向度。1.“老好人”品性心理道德的不和諧青年時期的汪文宣善良正直、忠厚老實,能吃苦,有才華,是一個有理想的知識分子??墒窃诖髮W畢業(yè)步入社會被“磨煉”后,他變成了膽小怕事、見人低頭、懦弱安分、甘受欺侮的小職員。正是由于他“當面也好,背后也好”,因而“大家喜歡稱他做老好人,他自己也以老好人自居”。而所謂“老好人”,大抵是品性善良而又怯懦的人:由于善良,總是為別人著想而虧苦自己;由于怯懦,吃了虧既不敢言也不敢怒。當汪為省錢而不去看醫(yī)生時,妻關心地說:“你到這種時候,還只想到別人,你太老好了”,關心中夾雜了對他虧苦自己的埋怨。當汪因病而被解雇時,樹生也看出被解雇的原因是“他人太老好,在外面做事容易吃虧”。在這種善良與怯懦中,屬于他個人應有的關照與呵護以及人格的尊嚴都被消解甚至受到踐踏。于是,源于他意識深處的兩種不和諧力量老好與受懲罰相互抵牾而使他的內心成為戰(zhàn)場。他發(fā)出了如同屈原天問式的疑問:“我一個安分的老好人!為什么我該受這懲罰?”8274:正是因為他的“老好”,使他失去了發(fā)泄自己不滿的機會,他無法做到像他的母親、妻子、上司、同事那樣,可以在“老好人”面前放心地宣泄各種牢騷,而這種宣泄,常常是避免使內心成為“戰(zhàn)場”的有利途徑;也正是因為他的“老好”,人們不但不替他驅趕內心“戰(zhàn)場”的陰影,反而在各自的宣泄行為中連同自己的“戰(zhàn)場”也一并交給了他,從而使他的內心世界永遠處于不和諧的焦慮中。2.尊嚴與基礎需要對峙思想的不和諧從情緒和需要的心理學視角依然可以探觸到汪文宣自身的不和諧。根據(jù)馬斯洛的存在需要理論,人類生存的基本需要是由低級到高級的五個等級層次11,五個等級中被視為最低級的生理基本需要無法滿足時,最高級的“尊嚴與自我實現(xiàn)需要”總是不能實現(xiàn)的,從而形成人們“不得不”以放棄尊嚴而低就生理需要的局面。這種不得不行為勢必造成人們思想上的不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