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西方稱謂的文化差異.doc_第1頁
論中西方稱謂的文化差異.doc_第2頁
論中西方稱謂的文化差異.doc_第3頁
論中西方稱謂的文化差異.doc_第4頁
論中西方稱謂的文化差異.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中西方稱謂的文化差異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 and West in kinship terms 摘 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 ,稱謂不僅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 ,更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文章將中英稱謂語分為親屬稱謂和社會交際稱謂,并分別從家庭結構和血統(tǒng)觀念、社會制度和文化傳統(tǒng)、等級制度、宗教信仰和價值觀、宗法觀念、禮貌原則等文化角度審視了這兩種稱謂在漢語和英語中的差異并揭示其中所隱含的文化意蘊。Abstract: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 kinship term is not only a part of language but also a kind of cultu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kinship terms reflect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 and West to some extend. This article will see the differences of kinship term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 also reveal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 in it through depart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lie in the family structure, consanguinity, patriarchy concept, culture adoption and courtesy principle.關鍵詞中西方;稱謂;文化差異Key words: East and West; kinship term; cultural difference“稱謂” 是人們由于親屬和別方面的相互關系,以及由于身份、職業(yè)等而得來的名稱。稱謂是人類文明社會特有的 事物,不僅僅純粹是語言現(xiàn)象,它同人的行為、社會心理、文化傳統(tǒng)、社會制度、宗教信仰等關系非常密切。 所有的稱謂都按照每個民族各自的語言文化習慣客觀地排列著,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反映出各民族或社會的不同 的文化觀念、行為、風俗、制度和社會心理。本文擬對中西方不同的稱謂系統(tǒng)進行比較,從而揭示中西方在社會制度、宗法觀念、宗教信仰以及家庭結構和觀念上的異同。一、中英稱謂的分類與差異關于稱謂,一般可以分為親屬稱謂和社交稱謂兩大類,在這一點上,中英稱謂是一致的,只是在具體內容上表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 (一) 親屬稱謂 親屬稱謂是反映人們的血緣關系和婚姻關系的稱謂。親屬稱謂又可細分為家庭成員間的親屬稱謂和非家庭成員間的親屬稱謂。 1、家庭成員間的親屬稱謂 在現(xiàn)代漢語中, 親屬稱謂大都能把其身份表明一覽無余,如輩份(父輩: 伯、叔、舅;同輩: 哥、妹、堂弟),父系或母系(姑、姨) ,直系或旁系(孫、侄孫),年齡的大小(叔、伯、哥、弟)及血親或姻親(哥、嫂子、姐、姐夫)。而英語里的此類稱謂則比較籠統(tǒng)、模糊,一詞多義, 覆蓋面廣。除了輩份清楚外,其他關系只能從上下文中仔細推敲或當面詢問。如sister 姐妹同為一詞,年齡大小不分;grandmother 既指奶奶也指外婆,父系、母系不分;uncle可指叔、伯、舅、姑父, 年齡、父系、母系不分。家庭成員之間,按中國風俗兄弟姐妹一般按長幼稱呼,如大哥、三弟、四妹等。而說英語的國家則習慣于互叫名字,許多人甚至直接用名來稱呼父母的兄弟姐妹。對西方人來說,輩份的高低是不十分重要的。 2、非家庭成員間的親屬稱謂 在交際過程中,為表達禮貌、尊敬、親近等情感,對非親屬成員也使用親屬稱謂。如根據年齡稱呼大哥、阿姨、叔叔、大爺?shù)?,甚至用降格的“從兒稱謂”,如他叔、他嬸等。這種親屬稱謂的擴展在漢語里是非常普遍的,可以說整個社會成員(認識或不認識)都可以用親屬稱謂的紐帶維系。相比之下,英語親屬稱謂的擴展則十分有限。中國孩子見到父母的朋友常稱“叔叔”、“阿姨”,英語國家中的此類情況中,孩子則以“Mr.”, “Mrs.”, “Miss”相稱。有時也用aunt和uncle,但這僅限于某些熟悉、親近的,而且aunt和uncle后面往往要加上被稱呼者的名,如Uncle Tom, Aunt Judy 等等。在漢語中,出于禮貌,我們常用“爺爺”、“奶奶”來稱呼素不相識的年長者,可是這種用法在國外畢竟少見, 而且往往帶有嘲笑的意味。例如,有人的車開在一位老人的車后,他嫌老人開得太慢,于是就催促道:“Move it, Grandpa !”若一位當上了奶奶的年長女性被陌生人稱作Granny ,也會覺得受到冒犯而不悅??梢?在一種文化中是禮貌的言行未必在另一種文化中也同樣適用。(二) 社交稱謂 社交稱謂是反映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相互關系的稱謂。在英漢兩種語言中,由于交際雙方的關系不同,使用稱呼也不同。我們主要從以下幾個主要方面來探究英漢社交稱謂。 1、職銜稱謂 在中國文化中,人們歷來都重視以一個人的職業(yè)或職務作為稱謂,以顯示對于某些職業(yè)的尊敬,使受話人的職業(yè)得以認同。職務的如部長、省長、司長、廳長、校長、院長、廠長、經理等;軍銜的如上將、中將、中校、少尉等;職稱的如工程師、高工、教授、講師、編審等;學位的如博士、學士等; 職業(yè)的如醫(yī)生、護士、老師、會計、律師、教練等。漢語里只要有銜頭的, 基本上都可用作稱謂。如石班長、張助理、吳科長、陳會計等。單從稱謂的多樣性來說, 英語比漢語略遜一籌。比如,英語中軍銜可用于稱謂,如General Smith (史密斯將軍), Colonel Lee (李上校) ,但是職務一般不用于稱謂,特別是當面稱呼,因此像Army Commander Smith(史密斯軍長)還有Regimental Commander Lee(李團長) 這樣的稱謂是很少見的。由于漢語的職務稱謂更多,等級更明細,這使得許多的漢語職務稱謂在英語中找不到直接的銜接。如:“這位是科隆公司的李經理?!庇捎谠谟⒄Z交際中沒有用“manager”作職務稱謂的習慣,因此不能譯為“This is Manager Li from Kelon.”而是應該根據英語的習慣將之翻譯為“This is Mr. Li , a manager from Kelon.”。在中國有尊師的傳統(tǒng),“教師”已不僅僅是一種職業(yè),而是成為一種對人的尊稱。有時對只要是在學校工作的人都稱“老師”表示尊重,這使許多西方人無法理解。 在西方社會里,學生可以直接稱呼自己教授的名字,他們一般是不會用teacher等詞作為稱謂語的,一般統(tǒng)稱Mr., Ms.或 Miss,大學里的教授稱為Professor,對有博士頭銜的人稱“Dr.”。 2、姓名稱謂 漢語中姓名稱謂多用于同輩人之間或上對下的關系中,如王丹,小趙,馬小平等;親朋間稱呼用昵稱,如小丹,國華,小平等;除戀人或至親外,不用單字,如丹,華,平等;稱呼交際對方,姓名常與其他稱謂形式疊加使用。在英語中一般不直呼別人的姓名,如有這樣的情況也是上對下時使用,英美等國時興以名相稱,兄弟姐妹、熟人朋友及同學之間都可以名相稱。在英語中由于交際雙方的身份、地位、年齡等不同,導致了姓、名、姓名全稱及昵稱的同時存在。對于處在同等關系上的雙方,則以FN(first name)稱呼為最普遍,親屬間也多也FN相稱或用昵稱、小名;若雙方為權勢關系的不等關系,也常被對方要求以FN 相稱顯示親近。隨著中西文化交流的加強,中英姓名稱謂也出現(xiàn)了許多相互影響的情況,如我們也逐漸習慣對西方人只呼其名,但是對社會地位較高的人或有威望的人士,不能一概照搬,以免顯的唐突。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漢語中常把“仔”、 “阿”與姓名中的其中一個字結合表示熟悉或顯示受話人相對較低的地位。例如:張仔,雄仔,阿張,阿雄等。另外,出于中國人表示尊敬的原則,經常把“老”、“公”放在姓的后面。如:張公,張老。而把“老”放在姓的前面則可以對有一定年紀的人表示熟悉和親近,如:老王,老張,對年紀較輕的則可以稱小李、小馬等。 3、謙稱和尊稱 中華民族文化傳統(tǒng)要求人們在交往中對他人應使用敬稱和謙稱, 應該盡量貶低自己、抬高他人以示謙虛、尊敬及客氣等。凡稱呼對方,尤其是稱呼長輩或上司時,多使用尊稱。如稱呼帝王有“圣上”、“皇上”、“萬歲”、“國君”、“帝王”等,對地方官有“老父臺”、“父母官”、“大老爺”、“明府”“府公”等尊稱,平輩之間有時也廣泛使用尊稱,如“尊夫人”、“令兄”、“令尊”、 “令堂”、“令孫”等。謙稱主要用于稱呼自己,如“寡人”是“朕”的謙稱,“鄙人”是“我”的謙稱。其它如“臣下”、“學生”、“晚生”等都是自謙之詞。 而英語的自稱詞則考慮作品的年代、人物的身份、文體的特征等譯成相應的漢語自謙語。在英語中, 同自己的上級說話或寫信時也許需要用比較謙遜的話語, 但無論對方年齡多大, 級別或地位多高,“你”就是“你”,“我”就是“我”, 沒有像漢語 中的“您”這樣的稱呼。如: “So I am, your worship, Im willing enough to work, but for the life of me I can not get anything to do.” (J. Galsworthy, The Silver Box, Act III) “本來是嘛, 大人, 我是很愿意工作的, 可是找到死也找不到活干?!?西方語言的稱謂系統(tǒng)雖有一定的尊稱,但與漢語相比,相對較少。由于英國社會在歷史傳統(tǒng)上階級等第十分嚴格,因而尊稱與美國相比較多。較常見的尊稱有King(國王),Queen(王后)、Prince(王子)、 Princess(公主)、Duke(公爵)、Duchess(女公爵或公爵夫人)、Earl(伯爵)、Viscount(子爵)、Baron(男爵)等,對王室尊稱的詞有Your Majesty(陛下),Your Highness(殿下),對客人尊稱用 Your Excellency(閣下),Lord(閣下),Lady(夫人),Sir(先生)等。而美國人的尊稱系列簡單明了,稱謂中沒有貴族名號,一般人使用Mr.(先生),Mrs.(太太),Miss(小姐)即可,有時有職銜者在Mr.后加上職銜就行,如Mr. President(總統(tǒng)先生)。漢語有敬稱和謙稱,而英語沒有。“英漢社交稱謂中還有一個特別的差異,應當是敬稱與謙稱的使用。英語中雖然同樣有敬稱,但絕少有謙稱,因為西方人崇尚和提倡自信,對人有禮但不過分自謙。而漢語中謙稱與敬稱并重, 這一文化現(xiàn)象的產生,無疑也源于中國傳統(tǒng)禮教。夫禮者, 自卑而尊人 (禮記典禮),因而漢語謙稱有許多,如: 愚、在下、鄙人、不才、小可、晚輩、未學、后生、卑職、下官等等。不僅有自謙,而且還代為親屬謙。如: 小兒、犬子、內子、拙荊、小女、小婿等等。”漢語里用敬稱直接表示敬意,舊時常用,如尊稱:令尊、令堂、令公子、令愛、令千金等又用謙稱間接表示恭敬,抬高對方,貶低自己,讓對方產生優(yōu)越感.消除壓力。而西方人則崇尚和提倡自信,一方面要對別人有禮貌,另一方面要求自己不卑不亢,過分自謙,反而讓人覺得你信心不足,是懦弱的表現(xiàn)。所以.英語中很少有謙稱,相反只有表示上帝的“He”和表示自己的“I”無論在句首句中都是大寫.這種擅自代為人謙的情況在西方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西方人強調平等的權利,哪怕對子女、父母也將其當作一個獨立人的人來看待,并不認為有支配其的絕對權力。 4、零稱呼 在言語交際中,不能稱呼的叫零稱呼,它有時以其他形式代替引導交際功能。零稱呼實際上也是一種稱呼,或說是潛在的稱呼,其交往功能不可忽視。漢語有一種零稱呼是英語中少見的,即說話者不知道或不敢肯定該用什么稱呼的情形,如面對同事的愛人、女老師的丈夫、集市上的小販、不知其姓名職業(yè)的鄰居、機關中的辦事人員以及年齡與輩分不一致的親戚等人時。造成這種尷尬的原因乃是漢語缺乏像英語“Mr. ”、“Mrs. ”、“Miss”等的一種普遍、適用、得體的社會通用稱呼。另一種反映說話者權勢關系的零稱謂則為英漢語所共有。比如茅盾著子夜中吳蓀甫出場的一段描寫: “云飛輪船快到了么?”紫醬臉的人傲然問。 他的話還沒完,坐在那里的輪船局辦事員霍地一起站了起來,內中有一瘦長子堆起滿臉的笑容搶上一步,恭恭敬敬回答:“快了,快了! 三老爺,請坐一會兒罷。倒茶來?!比蠣攨巧p甫的“云飛輪船快到了么?”以及輪船局的瘦長子對其下級的“倒茶來”,均未使用任何稱呼,但話語所指卻并不含糊,一級對一級的發(fā)號施令表明了他們之間的權勢關系。在英語交際過程中也有類似的情況如: Andrews :Hunger strike ,eh ? How long has this been going on ? Captain :She hasnt had a thing yesterday or today. Andrews :Send meals up to her regularly ? Captain :Yes , sir. 此例選自奧斯卡獲獎影片一夜風流( It Happened One Night) 中的電影對白。億萬富翁安德魯斯的獨生女兒埃莉不顧父親的反對,私自與情人訂婚,在舉行婚禮時被父親派人挾到自己的豪華游艇。這是幾天后安德魯斯向船長詢問女兒埃莉的情況時的一段對話。安德魯斯對其手下采用零稱呼,依仗的是其權勢地位,而手下對自己老板的傲慢自大所表現(xiàn)出的畢恭畢敬也反映出這種權勢話語在他們之間的正常性。還有一種故意不用稱呼的情形,那往往是對聽話者的一種不友好或不尊重的表示。 5、其它稱謂 在現(xiàn)代漢語中,“同志”曾經是幾乎全民通用的稱呼語,但近幾年它的使用頻率正迅速降低;“師傅”的使用也差點到了包羅萬“人”的地步,近來它的使用范圍也在逐漸縮小。“老師”一詞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也日益受到人們的“青睞”,許多與教師無關的人也被尊稱為“老師”?!跋壬薄靶〗恪边@對冬眠了幾十年的稱謂近幾年正迅速“走紅”于中國大地,社交稱謂中他們的使用頻率最高。有一點應注意,漢語中的“先生”與英語里的Mr.或Sir不完全對等,它既可以用來稱呼男性,也可以用來尊稱有地位的女性。 二、差異根源 上文主要闡述了英漢稱謂的主要差異,只有了解這些差異以及造成差異的原因才能在跨文化交際中有根有據,才能避免失誤。下文主要從家庭結構和血緣關系,社會制度和文化傳統(tǒng),等級制度,宗教信仰和價值觀幾個方面來闡述造成差異的主要原因。 (一)家庭結構和血統(tǒng)觀念 中國人重視血親關系,中國血緣代際關系具有親合力強、傳遞力強和持續(xù)力強三大特征。由“親子”而實 現(xiàn)代際傳遞,擴展出非常龐大非常復雜的家族(即直系血親加上旁系血親)。因此, 中國人家庭結構的主要特點就是大家庭(extended f amily)。 相比較而言,西方人對于血親關系并不像中國人那么認真。由于工業(yè)化的進程,在西方人中一度存在的大 家庭逐漸演變成核心家庭或小家庭(nuclear family)。人們越來越注重“核心家庭”,而對三代之外的直系 血親關系和兩代之外的旁系血親較為淡漠。英美國家的這種家庭結構決定了他們沒有必要象我們漢語那樣使用 名目繁多的親屬稱謂。如在英語中,“伯(叔、舅、姨)父”一律稱為“uncle”, “姑(姨、嬸、舅、伯) 母”一律稱為“aunt”,不僅父系、母系不分,血緣關系和婚姻關系也不分。其他如用“cousin”統(tǒng)稱“堂、 表兄弟、姐妹”,以“sister-in-law”既指“嫂”,又指“弟媳”?!癰rother-in-law”既是指“姐夫”,亦 可指“妹夫”,只有性別之差,并無長幼之別。英國人甚至連“祖父”和“外祖父”也不予區(qū)分,統(tǒng)稱為“gr andfather”。 英語中如此貧乏的親屬稱謂與漢語中名目繁多的親屬稱謂形成鮮明的對照。漢語中的親屬稱謂向來區(qū)分得 很嚴很細,有兩套極為嚴格的父系和母系稱謂系統(tǒng)。如祖父(母)、叔、伯、姑、嬸、堂兄(弟)、堂姐(妹 )等屬于父系的親屬稱謂;外祖父(母)、姨、舅、表兄(弟)、表姐(妹)等屬于母系的親屬稱謂。這些親 屬詞中一方面要嚴格區(qū)分長幼,另一方面還要仔細區(qū)分丈夫方面、妻子方面、兄弟方面和姐妹方面的親緣來歷 ,以區(qū)分親緣的遠近。按照一般的觀念,丈夫家的兄弟姐妹比妻子家的兄弟姐妹來得親近,兄弟的配偶近于姐 妹的配偶。當然,這種觀念隨著計劃生育的推行正在悄然變化。 由于中西方家庭結構不同,家庭觀念也截然不同。 首先,表現(xiàn)在家庭成員之間,這種觀念就有所不同。長幼有序,上下親疏等關系在中國家庭中體現(xiàn)得極為 嚴格。在封建家庭中,兒子、兒媳、女兒、女婿等晚輩要對父母、公婆等長輩晨昏磕首,以示孝心。在大家庭 中,長子的地位一向是不可動搖的。他被稱為“大少爺”,他是財產的繼承者,也是父輩頭銜的沿襲者。他可 以代替父親,行使一家之長的權利,連他母親也須對他唯唯是從。而他的妻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往往是較低的 ,只有她成為婆婆以后,才能受到其他家庭成員的尊重。這說明中國封建家庭中對婦女的歧視。至于其他家庭 成員,都必須按照長幼順序來稱呼,例如:三哥、二妹、四弟、五妹等。 而在英、美家庭中兄弟姐妹間的稱呼不管誰大誰小,總習慣稱名,或用小名,兄弟統(tǒng)稱“brother”,姐妹 則用“sister”。 長幼間的稱呼非常簡單。 在家庭中,父母與子女的關系在中西方也有很大的差異。在中國家庭中,子女年幼時依賴父母,父母為家 庭作出很多的個人犧牲,但要求子女更多的服從。子女成長后則對父母負有贍養(yǎng)的責任,但在某些情況下會繼 續(xù)依賴父母。父母與子女這種依賴與被依賴的關系不可能使子女與父母平等相處,子女更不可能用名字來稱呼 父母。 在西方家庭中,父母與子女的關系較為平等。子女與父母之間沒有這么多依賴性,子女中學畢業(yè)后就不在 家里住,年輕人以獨立自主為榮。而父母老了以后也不以子女為依賴,子女也沒有贍養(yǎng)父母的責任,雙方沒有 這么多義務與責任,才使家庭中父母與子女間的平等關系成為可能。在西方家庭,孩子稱父母有時就用他們的 名字。耶穌也主張家庭成員間一律平等,他自己就用名字來稱呼母親。 此外,在中國家庭中,一直奉行敬老的傳統(tǒng)。老人們往往會受到家庭、社會格外的尊敬。而在美國,從家 庭到整個社會老人都不被重視。往往有報道稱孤寡老人死后幾天才被發(fā)現(xiàn)。美國社會總的來說是屬于年輕人的 。這從另一側面反映了中西方家庭觀念的差異。 親屬稱謂在漢英稱謂系統(tǒng)中所占比率不同,充分表現(xiàn)出英漢語國家中家庭結構與血統(tǒng)觀念各異。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長達數(shù)千年,推崇封建大家庭的結構形式,并強調宗族血緣關系,我們至今仍能聽到“天下一家親”的說法。封建帝王公侯也是“家天下”或“世襲”,同時因婚姻而結成的裙帶關系使人與人在親緣關系上更為復雜。在復雜的親緣關系的基礎上形成家族內部嚴格等級制度,“男女有分, 長幼有別”,位次不能亂坐,因而造成漢語親屬稱謂名目繁多,年齡和輩份清晰,更嚴格地區(qū)分直系與旁系、父系與母系,顯示出人們心目中因血統(tǒng)不同而形成的等級親屬制度和親疏關系。同時漢語親屬稱謂語使用的泛化現(xiàn)象也反映人們在交際活動中利用親屬稱謂拉近彼此關系表現(xiàn)親密的社會心理。與上述情況相反,英國人血統(tǒng)親緣觀念較為淡薄,這與他們簡單的家庭結構不無關系。絕大多數(shù)家庭是由兩代人所組成的小家庭(nuclear family),兒女成人后也會離開父母組成新的核心家庭(這與中國的“父母在,不遠游”,“家大業(yè)大”的觀念不同)。對他們來說,親屬與普通生人區(qū)別不大,沒有必要區(qū)別親屬稱謂中的直系、旁系、父系、母系,也不必分清男女。親屬稱謂表現(xiàn)男、女、父系、母系的親屬關系都是等距離的。這說明英語民族血統(tǒng)觀念之淡薄,更談不上將親屬稱謂用在非親屬成員上去表達親近感情了。 (二)社會制度和文化傳統(tǒng) 中國是文明古國,素來以“禮義之邦”著稱于世。漢語的稱謂行為與其他任何西方民族文化相比是最為豐 富而獨特的,其復雜性往往使西方人不知所云,而且也使現(xiàn)代中國青年感到無所適從。 漢語的稱謂系統(tǒng)是在漢族社會文化背景下產生的。中國人向來重視輩份尊卑。漢語稱謂中不僅有“長幼尊 卑貴賤”之分,還要“內外有別”。因此,中國人在交際中,大量使用尊稱和謙稱。凡稱呼對方,尤其是稱呼 長輩或上司時,多使用尊稱。如稱呼帝王有“圣上”、“皇上”、“萬歲”、“國君”、“帝王”等,對地方 官有“老父臺”、“父母官”、“大老爺”、“明府”、“府公”等尊稱,平輩之間有時也廣泛使用尊稱,如 “尊夫人”、“尊兄”、“令母”、“令堂”、“令孫”等。謙稱主要用于稱呼自己,如“孤”、“寡人”是 “朕”的謙稱,“鄙人”是“我”的謙稱。其它如“臣下”、“愚見”、“學生”、“晚生”等都是自謙之詞 。 西方語言的稱謂系統(tǒng)雖有一定的尊稱,但與漢語相比,相對較少。當然由于英國社會在歷史傳統(tǒng)上階級等 第十分嚴格,因而尊稱較美國多。較常見的尊稱有king(國王),Queen (王后)、 Prince (王子)Prince ss(公主)、Duke(公爵)、Duchess( 女公爵或公爵夫人)、Earl(伯爵)、Viscount(子爵)、Baron(男 爵)等, 這些稱謂都用于子貴族。 其它表示尊稱的詞有Your Majesty (陛下), YourHighness(殿下 ),Your Excellency(閣下),Lord(閣下), Lady(夫人),Sir(先生)等。而美國人的尊稱系列簡單明 了。 稱謂中沒有貴族名號,一般人使用Mr.(先生),Mrs.(太太),Miss (小姐)即可,有職銜者在Mr.后 加上職銜就行,如Mr. President(總統(tǒng)先生)。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語言的稱謂系統(tǒng)并沒有與漢語稱謂系統(tǒng)相對應的謙稱制度。謙稱制度是漢語稱謂系統(tǒng) 特有的現(xiàn)象。各種各樣的尊稱與謙稱在中國古代社會的廣泛使用說明了中國社會正如費孝通所指出的:是一個 “差序格局”的社會,即本質上是一個等級社會,這樣的社會以維護上尊下卑的秩序為根本,首先是君臣父子 兄弟男女有別,之后是以下敬上,以卑敬尊。這樣才能達到天下“和合” 而另一方面,西方社會的格局和人際關系與中國傳統(tǒng)的社會格局截然相反。由于西方人很早就擺脫了氏族 社會的血緣紐帶,取而代之的是以財產關系為基礎的社會契約制的城邦組織,因此社會組織結構不象中國那樣 等級森嚴,而是傾向于平等的格局。這些不同的社會制度表現(xiàn)在稱 謂上,就有了如下特征:中國古代稱謂紛繁復雜,序列分明;英國稱謂中雖有不少貴族名號,從總體上說正趨 于平等;而在美國,稱謂更是簡單、明了。 漢語的稱謂系統(tǒng)是在漢族社會文化背景下產生的。由于封建社會在中國存在的時間最長,對漢語稱謂體系的影響十分大,等級分明是一個重要特征。漢語稱謂中不僅有“長幼尊卑貴賤”之分,還要“內外有別”。因此,中國人在交際中,大量使用尊稱和謙稱。西方社會的格局和人際關系與中國傳統(tǒng)的社會格局截然相反。由于西方人很早就擺脫了氏族社會的血緣紐帶,取而代之的是以財產關系為基礎的社會契約制的城邦組織,因此社會組織結構不像中國那樣等級森嚴,而是傾向于平等的格局。不同的社會制度表現(xiàn)在稱謂上,就有了如下特征:中國古代稱謂紛繁復雜,序列分明;英國稱謂中雖有不少貴族名號,從總體上說正趨于平等;而在美國,稱謂更是簡單、明了。 (三)等級制度 傳統(tǒng)的中國家庭構成形式是大家庭(三世、乃至四世同堂) ,家庭關系的中心是父子。家庭要遵守長幼有序,長尊幼卑的宗法秩序,年齡大小、輩份高低是極為重要而嚴謹?shù)膮^(qū)分依據。因此,在親屬稱謂里,親屬關系規(guī)定得十分清楚和嚴格,不容許絲毫的含混和馬虎。同輩分要區(qū)分哥哥和弟弟、姐姐和妹妹、伯父和叔父、伯母和嬸母。不同輩分的稱謂是長輩可以呼下輩的名,也可以連同姓一起稱呼;下輩對長輩,則只能嚴格按相應的稱謂進行稱呼 ,直呼其名是萬萬不可的。英語中的親屬稱謂不區(qū)分長幼輩分高低也不太講究,所以稱謂詞籠統(tǒng)概括。如姐妹、兄弟各只對應一個詞;非直系親屬中長一輩的男性一概稱為“uncle”,女性一概稱為“aunt”,而同輩的不論男女,一律稱“cousin”。在同輩之間 ,英美人往往是以名字或昵稱相稱呼。就是下輩對長輩 ,也往往直呼其名,包括兒媳(女婿)對公公、婆婆(岳父、岳母),子女對繼父母的稱呼,因為在他們看來,這表明他們之間親密無間,關系融洽。不過美國人對自己父母和祖父母還是以Dad、Mom、Grandpa、Grandma相稱。 在跨文化交際中, 不同文化之間的互相沖突也是必然存在的。如果回避這種文化差異的存在,而形成以自我民族文化傳統(tǒng)為中心的心理定勢或偏見,都會造成交際的障礙或失敗。同樣不同的文化在交際的過程中是互相影響的,文化都是平等的應該了解自己,也要學會文化適應,尋找交際的共同習俗。對文化差異表現(xiàn)寬容,以更好地促進文化的交流。 在歷史的進程中,中國官制形成森嚴的等級制度,正如俗語云:“官大一級壓死人”。表現(xiàn)在稱謂上,是存在著數(shù)不勝數(shù)的官銜、級銜。從君主到庶民,從高級官員到手工業(yè)者,幾乎都有職銜稱謂,并以用職銜稱呼對方為尊敬。從歷史上看,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官職體系,也有了不同的職銜稱謂。英語國家中職銜稱謂較為多見的皇室、軍界,也同樣存在著極其森嚴的等級制度。稱謂中的職銜不同反映雙方權勢關系,表示對交際對方的地位認可。 (四)宗教信仰和價值觀 由于中國文化深受儒、道、佛的影響,就倫理關系而言,受佛教影響更甚。以孔子思 想為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中國的主干文化。儒家哲學強調“仁”和“禮”??鬃拥摹叭省笔嵌?,從人從二,一 個獨自難以為“仁”,要達到“仁”,一個人必須把自己納入集體,納入大家庭,和集體熔為一體。而“禮” 是行為的尺子,做人的手段,主張的是克制自己,人的視聽、言、行都符合禮的要求,從而達到仁。因此儒家 哲學實際上是一種倫理哲學,它把從個人到家庭再到社會的一切活動,都框定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的固定模式中。因此漢語稱謂之間有明確的規(guī)定,以表示各關系之尊卑、貴賤、序列分明。其中輩份和年齡或 年輩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待親屬、鄰里、師長,上述因素可以說是唯一的決定因素。例如,中國有 一俗語:“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這說明,不管原來的學生成長后取得如何驕人的成績,或者已是教授,碰 到他以前的啟蒙老師,也必須恭恭敬敬地尊一聲“某某先生”或“某某老師”。在英語中,學生此時可直呼教 師其名,以顯示其平等性,所以職業(yè)地位在此時占上風。如在中國,學生這樣直呼其名會被斥為“忘本”或“ 大逆不道”。中國人尊師常常尊過了頭,變得保守泥古,學生不敢有新的思想,不敢超過老師。這樣當然不利 于學術的發(fā)展。相比之下,美國的師生關系中這種束縛就很少。 反之,英美文化深受基督教的影響。基督教崇尚個體,主張為了個體而犧牲集體。歐洲的文藝復興最具典 型,主張個人解放,個性自由。 顯而易見,美國人在稱呼對方時,常常用直呼其名來表示說話人試圖建立平等關系。在美國社會交往中, 人們越來越愿意直呼其名,如稱呼最直接的領導時,也直呼其名,這對中國人來說是不可思議的。因為漢語稱 謂系統(tǒng)的禮貌原則在現(xiàn)代中國還有深遠的影響。在口語和書面語中,禮貌稱謂必不可少,而且須反映各自的社 會身份。因此,中國人稱呼他人時喜用“頭銜”和“敬辭”。漢語稱謂中,職務、部分職業(yè)和職稱均可被列為 頭銜。而英語中則不然。特別是美國人,甚至認為頭銜無足輕重,除非頭銜能夠明確指出一個人的工作性質和 責任。對于美國人來說,重要的是你的工作究竟是什么,而不是你在單位里的地位。因此,他們稱領導不用頭 銜加上姓,更不會用單位名稱的一部分加上姓去稱呼,對高出幾級的領導也是如此。中國人在稱呼上卻非常重 視頭銜,反映了中國文化中注重社會地位的傳統(tǒng)。 中國人長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重視家庭,尊老愛幼,同時也界線分明,等級森嚴,講求和諧、統(tǒng)一和服從。受其影響漢語稱謂之間有明確的規(guī)定,以表示各關系之尊卑、貴賤、序列分明。在主要的英語國家里,人民崇尚自由與平等追求個性發(fā)展,家庭觀念也相對比較淡薄。中國人看重權勢而英語國家有看重本事的傳統(tǒng)。中國長期以來政治高于經濟,稱謂有經濟、長幼、尊卑之分,并且偏好有政治背景的稱謂。這些特征在英語稱謂中并不明顯,其親屬稱謂很簡單,帶政治色彩的稱謂使用率不高。而且應當注意到,英語國家的職銜稱呼以宗教界為普遍,普通的神職人員如修女 (Sister)、牧師(Reverend)等。稱謂中多用首名、教名,而姓氏名字也多源于圣經。凡此種種,不難看出宗教在英語國家語言、文化中的滲透程度。 (五)、宗法觀念中國社會是一個以氏族血緣關系的宗法社會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社會,因此它是一個以群體為主要取向的社 會。這種封建的宗法社會,在民族心理上就造成了兩個特點:一是對血緣關系的高度重視,二是對等級差異的 強調。由于重視血緣關系,在漢語交際中特別講究親屬稱謂的使用,以表示血緣或親屬關系(kinship )的名 詞作為一種重要的稱呼手段可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由于古代宗法制度的影響,漢語親屬稱謂中特別重視長 幼輩份的嚴格區(qū)分,英美人則不然。 但在英美國家,這種稱謂法是十分罕見的。在美國,即使是10歲的孩子見到80歲的老太太,也不會稱她為 “老奶奶”(Grandma)。 孩子的父母會說明應稱呼的姓名,如布朗夫人(Mrs. Brown),在某些場合也會讓 孩子直呼其名“漢語親屬稱謂詞特別強調長幼之別、宗族與宗族之別、血緣與非血緣之別 ,這種繁復的稱謂正反映了漢族文化傳統(tǒng)的一個基本特征:社會組織的基本單元是家族 ,宗法關系悠久穩(wěn)固?!敝袊母镩_放后雖然封建宗法關系不復存在,但親屬、親戚關系在社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