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閱讀5頁,還剩4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拔罐療法 1 隨著社會的進步 經濟的發(fā)展 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們的保健意識逐漸增強 越來越多的人關心自己的身心健康 關心化學藥物所帶來的不良反應 人們在不斷尋求安全有效的祛病健體 保健強身的方法 祖國醫(yī)學博大精深 幾千年來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治療體系 為人們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近年來 國際上回歸自然的熱潮越來越高 中醫(yī)療法也越來越受到推崇 刮痧 拔罐 穴位按摩 足療 藥膳調養(yǎng)等已成為人們日常保健的幾個常做項目 拔罐療法是中醫(yī)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治病方法 它是以各種罐為工具 利用燃燒 抽氣等方法 排除罐內空氣 造成罐內負壓 使其吸附于人體一定部位 達到扶正祛邪 調整陰陽 疏通經絡 調節(jié)臟腑 散寒除濕 行氣活血等作用 是治療疾病的一種物理性的外治療法 它具有方法簡便 易于操作 療效顯著 適用面廣 經濟安全等特點 一直深受廣大群眾和醫(yī)務工作者的喜愛 更適合家庭治療使用 值得推廣 概述 2 拔罐療法是中醫(yī)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治病方法 它是以各種罐為工具 利用燃燒 抽氣等方法 排除罐內空氣 造成罐內負壓 使其吸附于人體一定部位以調節(jié)經絡功能 治療疾病的一種外治方法 拔罐療法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同疾病長期斗爭的過程中積累起來的寶貴經驗 有著悠久的歷史 拔罐療法早期被稱為 角法 或 角吸法 最早記載于我國現存的醫(yī)學文獻 五十二病方 公元281 361年 晉代葛洪著的 肘后方 中也有角法治療的論述 角法是用獸角為工具 如牛角 羊角等 因將獸角磨成有孔的筒狀而得名 書中有用制成罐狀的獸角拔膿血以治療瘡膿腫的記載 公元755年 唐代王燾著的 外臺秘要 中 記載了用竹筒煮罐治病和刺血拔罐等療法治療癰瘡 其后 宋代的蘇軾和沈括所著 蘇沈良方 描述了火筒法治療久咳的方法 太平圣惠方 中明確記載了關于角法治療癰疽的方法 并且闡明了其適應證和禁忌證 拔罐療法的發(fā)展簡史 3 至明清 拔罐療法有了更大的發(fā)展 明代陳實功著 外科正宗 有煮拔筒方 劉淵然著 濟急仙方 有竹筒吸毒法 清代趙學敏在 本草綱目拾遺 中有陶罐治療風寒頭痛及眩暈 風痹等的詳盡記載 并介紹了火罐的出處 形狀 適應證 操作方法等 吳謙的 醫(yī)宗金鑒 則記載了火罐配合中藥 針刺治療癰疽等 并首次提出把辨證用藥和罐法緊密結合的主張 新中國成立以后 拔罐療法有了新的發(fā)展 不僅在罐具 拔罐方法上有了發(fā)展 而且治療范圍也逐漸擴大 并與針灸 刺血 針挑等方法配合應用 使拔罐這一傳統(tǒng)療法得到了繼承和發(fā)展 至今 拔罐療法已成為治療疾病的一種重要方法 成為中醫(yī)學的一門獨立學科 拔罐療法的發(fā)展簡史 4 1 扶正祛邪 調整陰陽 中醫(yī)學認為 正氣是指人體的功能活動和抗病能力 邪氣是指各種致病因素 人在正常情況下 各種組織 臟器的功能活動保持協(xié)調統(tǒng)一 即處于陰陽相對平衡狀態(tài) 如果某種致病因素侵犯人體 使臟腑經絡功能失調 氣血陰陽失去平衡 則會導致發(fā)生各種疾病 拔罐療法通過經絡腧穴配伍及與其他療法相互配合 拔除體內各種邪氣 去邪正安 如由風 寒 濕邪引起的痹癥 可在疼痛部位進行刺絡拔罐 拔除病邪 則氣血得以正常運行而病自愈 同時能夠調整陰陽 使機體重新達到平衡狀態(tài) 如拔關元穴可以溫陽散寒 而刺絡拔大椎穴可清陽泄熱 拔罐療法的作用機制中醫(yī)認識 5 2 疏通經絡 宣通氣血 人體的五臟六腑 四肢百骸 五官九竅 皮肉筋骨等組織器官保持著協(xié)調統(tǒng)一 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這種相互聯(lián)系 有機配合是依靠經絡系統(tǒng)的溝通得以實現的 人體各個臟腑組織器官均需要經絡運行的氣血溫養(yǎng)濡潤 才能發(fā)揮其正常作用 經絡氣血通達則人體健康 若陰陽失調 邪正相爭 經絡之氣亦隨之逆亂 氣血運行被阻 則可發(fā)生各種疾病 而在相應病所 如阿是穴 拔罐 可使阻塞的穴位 經絡得以開通 氣血得以通達 中醫(yī)常說 經絡氣血 不通則痛 痛則不通 拔罐可疏通經絡 所以對頸椎病 肩周炎 腰腿痛等痛癥拔罐效果頗佳 拔罐療法的作用機制中醫(yī)認識 6 3 消腫止痛 由于 祛除病邪 吸拔出有害物質 增強了血流量 邪去而腫消 絡通而痛止 從而達到了 消腫止痛 的目的 實踐證明 緩慢而輕的手法對神經系統(tǒng)具有鎮(zhèn)靜作用 急速而重的手法具有興奮作用 4 祛濕逐寒 通利關節(jié) 寒則氣凝 淤則氣滯 氣行則血行 氣滯則血淤 由于寒 氣 血的互為因果 從而形成氣滯血淤之病變 拔罐療法利用罐內負壓能吸出血脈中的風寒濕邪 使氣血疏通 淤滯消散 故拔罐療法有祛風散寒 祛濕逐邪 溫通血脈 舒筋止痛的功效 拔罐療法的作用機制中醫(yī)認識 7 5 預防保健作用 拔罐法的預防保健作用又包括健康保健預防與疾病防變兩類 拔罐法作用部位是體表皮膚 皮膚是機體暴露于外的最表淺部分 直接接觸外界 且對外界氣候等變化有適應與防衛(wèi)作用 皮膚所以具有這些功能 主要依靠機體內衛(wèi)氣的作用 衛(wèi)氣出于上焦 由肺氣推送 先循行于皮膚之中 衛(wèi)氣調和 則 皮膚調柔 腠理致密 靈樞本臟 健康人常做拔罐 如取背俞穴 足三里穴等 可增強衛(wèi)氣 衛(wèi)氣強則護表能力強 外邪不易侵表 機體自可安康 若外邪侵表 出現惡寒 發(fā)熱 鼻塞 流涕等表證 及時拔罐 如取肺俞 中府等 可將表邪及時祛除 以免表邪不祛 蔓延進入五臟六腑而生大病 拔罐療法的作用機制中醫(yī)認識 8 1 機械刺激作用 拔罐療法是一種刺激療法 拔罐時可以對皮膚產生一種機械刺激作用 拔罐時的負壓及實施走罐等手法時的牽引 擠壓刺激 可使局部組織高度充血 氣體交換加強 同時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強 甚至破裂 血液溢出到組織間隙 產生淤血 引起自身溶血反應 由于紅細胞遭到破壞 釋出大量血紅蛋白 從而給機體造成一種良性刺激 拔罐療法的作用機制現代研究 9 2 溫熱刺激作用 拔罐的溫熱刺激作用以火罐和竹罐較為明顯 溫熱刺激能擴張局部血管 加快局部血液循環(huán) 使新陳代謝加強 從而加速體內廢物及毒素的排除 改善局部營養(yǎng)狀態(tài) 拔罐療法的作用機制現代研究 10 3 調節(jié)作用 許多臨床研究都證明拔罐對神經系統(tǒng) 血液系統(tǒng)具有調節(jié)作用 能夠提高機體免疫力 拔罐時產生的負壓吸拔刺激 通過局部皮膚和毛細血管的感受器 經過傳入神經 傳入大腦皮質 使大腦皮質興奮 調節(jié)神經系統(tǒng)趨于平衡狀態(tài) 故拔罐療法對神經系統(tǒng)具有雙向調節(jié)作用 同時拔罐療法使局部組織充血 出血 血管內外相對平衡環(huán)境被打破 造成血管壁及細胞壁通透性增加 從而刺激血液中某些化學成分產生 如干擾素 調理素等 且能大大提高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 增強機體的免疫力 拔罐療法的作用機制現代研究 11 1內科適用于感冒 支氣管炎 哮喘 頭痛 高血壓 三叉神經痛 面神經麻痹 失眠 健忘 糖尿病 胃腸炎 腹瀉 便秘 消化不良 腦血管意外 膽囊炎 肝炎等 2外科適用于胃腸痙攣 腰椎間盤突出癥 腰椎肥大 坐骨神經痛 肩周炎 泌尿系結石 脫肛 落枕 神經損傷等 3婦科適用于月經不調 盆腔炎 帶下病 痛經 功能性子宮出血 更年期綜合征 子宮脫垂 腫瘤疾病等 拔罐療法的適應人群 12 4男科適用于陽痿 早泄 遺精 不射精癥 慢性前列腺炎 前列腺增生癥等 5兒科適用于百日咳 哮喘 消化不良 遺尿 疳積 6五官科適用于結膜炎 近視 紅眼病 鼻炎 牙痛 咽炎 下頜關節(jié)炎 口腔潰瘍 目赤腫痛等 7皮膚科適用于痤瘡 濕疹 皮炎 帶狀皰疹 蕁麻疹 酒渣鼻 皮膚瘙癢癥等 同時還可用于防病 強身 拔罐療法的適應人群 13 1 有出血傾向的患者 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白血病 血友病 毛細血管脆性試驗陽性等 2 皮膚病皮損部位 傳染性皮膚病 皮膚嚴重過敏 局部破損潰爛者不宜拔罐 3 急性軟組織損傷 局部忌用拔罐 4 外傷 骨折 靜脈曲張 大血管體表投影處 心尖搏動處及瘢痕處不宜拔罐 5 妊娠期婦女的下腹部 腰骶部 乳房及合谷 三陰交 昆侖等穴不宜拔罐 其他部位刺激不宜強烈 6 五官及二陰處不宜拔罐 拔罐療法的禁忌人群 14 7 身體極度虛弱 形體消瘦 皮膚失去了彈性而松弛者及毛發(fā)多的部位不宜拔罐 8 精神失常 精神病發(fā)作期 狂躁不安及破傷風 狂犬病等痙攣抽搐不能配合者不宜拔罐 9 惡性腫瘤患者不宜拔罐 10 有重度水腫 病情嚴重 中度或重度心臟病 心衰 腎衰 肝硬化腹水者不宜拔罐 11 活動性肺結核的患者 尤其是其胸腹部不宜拔罐 12 醉酒 過饑 過飽 過度疲勞者均不宜拔罐 拔罐療法的禁忌人群 15 1牛角罐牛角罐是最為古老的拔罐治療工具 多以牛角制成 其制法為 截下牛角 取其中角質部分 將中間制成空筒 牛角近端截斷處邊緣打磨平滑 作為罐口 此罐在農牧地區(qū)取材容易 制作方便 吸附力強 易于操作 但是不易消毒 而且不透明 不易觀察罐內情況 一般不用作刺絡拔罐 2竹罐用毛竹制成 取材容易 制作簡便 價格低廉 輕巧 不易摔碎 能吸收藥液 多用中藥煎煮后作藥罐 缺點是容易燥裂漏氣 吸附力不大 3陶罐用陶土燒制而成 吸力較大 但容易破碎 較重 不便攜帶 4銅罐和鐵罐用銅或鐵皮制成 吸拔力大 不易破碎 但因傳熱太快 容易燙傷皮膚 目前少用 常用的拔罐工具及其輔助材料 16 5玻璃罐用玻璃制成 除藥店和醫(yī)療器械商店所售的大 中 小3號專用拔罐外 也可用罐口邊緣光滑的廣口罐頭瓶代替 質地透明 可觀察到罐內皮膚的充血 淤血程度 以便隨時掌握情況 進行調整 目前臨床上使用較為廣泛 缺點也是容易破碎 6橡膠罐橡膠罐是仿照玻璃罐形狀以橡膠為原料制成的一種罐具 其優(yōu)點是不易破碎 攜帶方便 不必點火 操作簡便 但是吸附力不強 無溫熱感覺 不能用于走罐等手法 不能高溫消毒 7真空抽氣罐真空抽氣罐是近年來利用機械抽氣原理在傳統(tǒng)的加熱拔罐法 如火罐 水罐 的基礎上 結合現代科技研制而成 材料用樹脂注塑 罐體透明 重量輕 又可通過閥門調整罐內負壓大小 且無玻璃罐容易破碎 不便攜帶的缺點 不足是無溫熱感 不能用于走罐等手法 8電罐電罐是在傳統(tǒng)火罐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 采用了真空 磁療 紅外線 電針等多種技術 具備多種治療功效 負壓及溫度均可通過電流控制 使用安全 不易燙傷 患者感覺更加舒服 但是其缺點是體積大 攜帶不便 成本高 且只適于拔固定罐 不能施行其他手法 常用的拔罐工具及其輔助材料 17 1仰臥位患者自然平躺于床上 雙上肢或平放于體側 或屈曲搭于腹側 下肢自然分開 膝下可墊以軟枕 此體位適用于頭面 胸腹 上肢內 外 側 下肢前面 內 外 側部位的拔罐治療 2俯臥位患者自然伏臥床上 胸前頦下可墊以軟枕 也可不墊 踝關節(jié)下也可墊以軟枕 適用于項背腰臀及雙下肢后側的拔罐治療 3側臥位患者自然側臥于床 雙下肢屈曲 上面的前臂下可墊以軟枕 適用于頸 肩 脅肋 髖 膝及上下肢外側的拔罐治療 4仰靠坐位即仰面靠坐于扶手椅上的坐位 適用于前頭 面頸 上胸 肩臂 腿膝 足踝等部位的腧穴 5俯伏坐位即頭部俯伏于椅背上的坐位 適用于頭頂 后頭 項背等部位的腧穴 拔罐的常用體位 18 1 局部取穴與循經取穴 1 局部取穴 又稱鄰近取穴 是指在疾病的局部和鄰近部位取穴 包括阿是穴和病理性反應點 2 循經取穴 包括本經 表里經 同名經和特殊穴位 即特定穴 的取穴 拔罐的取穴原則 19 2 辨證取穴與異向取穴 1 辨證取穴 是指按循經取穴 并依據每穴的主治范圍進行辨證取穴的方法 2 異向取穴 是指按上下 左右和交叉取穴的方法 上病取下 下病取上 如胃脘痛取足三里 內庭 牙痛取合谷 下肢癱瘓取腎俞 關元俞 秩邊 手指無力取肩髃 曲池 左病取右 右病取左 通常稱為健側取穴法 交叉取穴 如右踝關節(jié)扭傷 可在左腕關節(jié)處取穴 此法對于四肢疼痛性疾病尤為適用 拔罐的取穴原則 20 3 對癥取穴 1 對癥取穴 按穴位特性取穴 如 針風 先向風府 百會中 或針水 水分挾臍上邊取 采用的是穴位對全身性疾病的治療作用 高熱取大椎 心悸選內關 如膽囊疾病取膽囊穴 落枕取懸鐘 帶下癥取帶脈 乳房疾病取乳根 頭痛取太陽 感冒取大椎 牙痛取頰車 腹痛取神闕 肚臍 可根據病情選擇特殊治療作用的穴位 特定穴 拔罐的取穴原則 21 1 自然標志取穴法這是取穴最常用 最方便 最準確的方法 是利用人體體表解剖學標志來確定穴位位置的方法 可分為以下兩種 1 固定標志 是指人體各部骨節(jié) 肌肉形成的突起或凹陷 毛發(fā) 五官 指 趾 甲 乳頭 臍窩等相對固定的標志 如在兩眉之間取印堂穴 肚臍正中取神闕穴 鼻子尖端取素髎穴等 2 活動標志 指人體各部的關節(jié) 肌肉 肌腱 皮膚隨人體活動而出現的空隙 凹陷 皺紋等 如曲池穴位于屈肘時肘橫紋橈側端 后溪穴位于握拳時掌橫紋尺側端 曲泉穴位于屈膝時腘窩橫紋內側端等 常用取穴方法 22 2 骨度分寸定位法這是我國古人從長期醫(yī)療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非??茖W的取穴方法 最早記載見于 靈樞骨度 篇 骨度分寸定位法是以人體體表骨節(jié)標志測量全身各部的長度和寬度 并依此尺寸按比例折算作為取穴的標準 不論男女 老少 高矮 胖瘦 均可按照此標準測量 常用取穴方法 23 3 指寸定位法以患者的手指為標準來定取穴位的方法稱為 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簡稱指寸定位法 因各人手指的長度和寬度與其他部位有著一定的比例 所以可用患者本人的手指來測量定穴 醫(yī)者或根據患者高矮胖瘦做出伸縮 也可用自己的手指來測定穴位 本法種類很多 各有一定的適用范圍 1 中指同身寸 是以患者的中指中節(jié)屈曲時內側兩端紋頭之間作為1寸 可用于四肢部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橫寸 2 拇指同身寸 是以患者拇指指關節(jié)的橫度作為1寸 亦適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 3 橫指同身寸 又名 一夫法 是令患者將食指 中指 無名指和小指并攏 以中指中節(jié)橫紋處為準 四指橫量作為3寸 常用取穴方法 24 4 簡便取穴法簡便取穴法是臨床一種簡便易行的方法 如垂手中指端取風市 兩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 在食指端到達處取列缺等 以上方法可在取穴時結合使用 互相參照 以取準穴位 獲得良好效果 常用取穴方法 25 5 人體的淤血點 1 雞皮樣點毛孔中心凹陷 孔周隆起 白色 狀似雞皮疙瘩 為營血內陷的病癥 應在周圍拔罐走罐 使營血外達 效果更好 2 羊毛疔點毛孔凹陷 周邊有一紅圈 紅圈多有一缺口 壓之褪色 點中的毫毛豎立挺直 有如釘子釘在皮孔上 此種表現多為氣血阻滯造成 可在局部拔罐放血 3 蟲血淤點其狀似羊毛疔 不同點是毛孔周圍的紅圈呈放射狀延伸 彎曲如蟲腳 似蜘蛛狀 相當于現代醫(yī)學稱的 蜘蛛痣 血管蛛 壓之褪色 此為體內血液積有包塊的久病表現 在此局部拔罐放血療效好 4 斑點其形如斑 與表皮相平 形狀大小不一 有的如針帽 芝麻 有的融合成片 顏色有紅 黃 藍 白 黑 褐 紫等 以紅 褐 白色為常見 多無光澤 壓之多不褪色 無壓痛 此多為邪入營血的表現 此處放血拔罐療效更好 5 淤疹點其形如淤 沙子 凸出表皮 形狀大小 多如沙子 芝麻 顏色有紅 淤 白色3種 此為肺熱或肝熱表現 此處放血拔罐療效更好 常用取穴方法 26 1 選擇適宜的體位拔罐治療時間約10 30分鐘 時間雖不長 但要求患者相對保持某種姿勢 不能隨意活動 否則易發(fā)生漏氣而掉罐 所以應選擇舒適的體位 可以減輕患者的不適 便于施術 拔罐時常用的體位以上已介紹 詳見 拔罐的常用體位 內容 拔罐術前的準備 27 2 清理吸拔部位若吸拔部位皮下脂肪少 皮膚干燥 在拔罐前宜用干凈溫濕毛巾擦拭 以減少漏氣和燙傷 若吸拔部位凹凸不平或有多頭癰 潰瘍等 宜采用面墊 用水將面粉調成長約10厘米 粗似粉筆樣面棒一根 圍成小于罐口的圓圈 用面棒壓成內緣小于罐口 外緣大于罐口的面墊圈 墊在應拔部位 拔罐時 對準罐口迅速地扣在面墊圈上 若患部因瘡瘍而干硬者 宜預先用消毒濕熱毛巾浸軟 可避免拔罐時疼痛 而且吸拔得深入 徹底 如果因治療需要 必須在有毛發(fā)的部位或毛發(fā)附近處拔罐時 應預先剃除毛發(fā) 然后在吸拔部位涂適量的凡士林或采用面墊 如果患者不愿剃除毛發(fā)或不能剃時 也可用熱肥皂水將毛發(fā) 皮膚洗凈后涂適量的凡士林或貼一塊濕布片 或濕紙 以免損傷皮膚 拔罐術前的準備 28 3罐具的選擇和準備根據拔罐部位的大小 應選擇相應型號的罐具 常規(guī)用法是 對于較寬平 軟組織較豐富的部位 如胸背部 腰部 臀部 大腿處 宜選用大罐 對于頸部 肩部 上臂 前臂和小腿處宜選用中罐 對于軟組織薄弱 骨骼凸起不平的部位 如關節(jié) 頭面 前臂遠端 手掌背 宜選用小罐 若擬用閃火法 當多準備罐具 以便在罐口燒熱時及時更換 在寒冷季節(jié)拔罐時 為避免患者有寒涼感覺 應預先將罐具在火上烘烤 只能烤罐的底部 當罐與皮膚溫度相近時再拔罐 此外 還應準備好及時治療皮膚損傷和暈罐等意外情況的藥品和器械 拔罐術前的準備 29 1 拔罐時 應根據所拔部位的面積大小而選擇不同口徑的罐具 2 在拔罐前用酒精給罐具消毒 3 對初次拔罐治療及體弱 緊張 年老等易發(fā)生意外反應的患者 宜采取臥位 并選用小罐具 且拔罐數目要少 4 一般宜選擇肌肉豐滿 富有彈性 沒有毛發(fā)和骨骼 無關節(jié)凹凸的部位進行拔罐 以防漏氣和脫落 5 任何病癥宜先拔頸項部 一般原則是先頭頸部 背腰部 再胸腹部 最后四肢和關節(jié)部 拔罐的操作程序 30 6 拔罐時 操作動作要迅速而輕巧 要做到穩(wěn) 準 輕 快 7 一般留罐10 20分鐘 拔罐部位的皮膚充血 淤血時 將罐取下 若罐大而吸拔力強時 可適當縮短留罐時間 以免起水泡 8 起罐時 一般先用左手夾住火罐 右手拇指或食指從罐口旁邊按壓一下 使氣體進入罐內 即可將罐取下 切不可用力猛拔 以免拉傷皮膚 真空拔罐器的起罐方法是 一手握著或按著吸附的罐體 另一只手向上 向外 拉動排氣閥門桿 使之與膠塞松動 使空氣進入罐內 罐體內負壓消失用手提起罐體即可與皮膚分離 同樣不可用力猛拔罐具 9 拔罐完畢后 宜飲一杯白開水 以利排毒 10 拔罐間隔時間應根據淤斑消失情況和病情 體質而定 一般淤斑消失快 急性病 體質強者 間隔時間宜短 淤斑消失慢 慢性病 體質弱者 間隔時間宜長 通常間隔治療時間為3 7天 7 10次為1個療程 若2個療程無效 應改用其他療法 拔罐的操作程序 31 1 拔罐時應保持室內空氣清新 溫度適中 夏季避免風扇直吹 冬季做好室內保暖 尤其對需寬衣暴露皮膚的患者應令其避開風口 以免受涼感冒 2 注意清潔消毒 施術者雙手 患者拔罐部位均應清潔干凈或常規(guī)消毒 拔罐用具必須常規(guī)消毒 3 拔罐的工具必須邊緣光滑 沒有破損 4 在拔罐過程中 罐具適中 使罐拔得緊而又不過 當罐數目較多 罐具間的距離不宜太近 以免罐具牽拉皮膚產生疼痛或罐具互相擠壓而脫落 5 要掌握手法輕重 由上而下走罐 并不時蘸植物油或水保持潤滑 以免刮傷皮膚 6 拔罐后 根據患者的病情 皮膚情況 結合季節(jié)的不同 選取不同的留罐時間 病情輕 皮膚較嫩 夏季炎熱之時 留罐時間應稍短 若病情較重 皮膚粗糙 冬季寒冷之時 留罐時間相對應稍長 拔罐的注意事項 32 7 拔罐可使皮膚局部出現小水泡 小水珠 出血點 淤血現象 或有時局部出現瘙癢 均屬正常治療反應 一般陽證 熱證多呈現鮮紅色淤斑 陰證 寒證多呈現紫紅色或淡紅色淤斑 寒證 濕證多呈現水泡 水珠 虛證多呈現潮紅或淡紅 若局部沒有淤斑 或雖有潮紅 但起罐后立即消失 說明病邪尚輕 病情不重 病已接近痊愈或取穴不準 8 拔罐后出現水泡較大或皮膚有破損 應先用消毒細針挑破水泡 放出水液 再涂上防腐生肌藥即可 9 拔罐期間注意詢問患者的感覺 患者感覺拔罐部位發(fā)熱 發(fā)緊 發(fā)酸 涼氣外出 溫暖舒適 思眠入睡 為正常得氣現象 若感覺緊 痛較明顯或灼熱 應及時取下罐重拔 拔罐后10 拔罐過程中 若出現面色蒼白 出冷汗 頭暈目眩 心慌心悸 惡心嘔吐 四肢發(fā)冷 神昏仆倒等癥狀 此為暈罐 遇到暈罐現象時 應立即停止拔罐 讓患者平臥 飲溫開水或糖水 休息片刻 多能好轉 暈罐嚴重者 應針刺 點掐百會 人中 內關 涌泉 足三里 太沖等穴位 或艾灸百會 氣海 關元 涌泉等穴位 必要時應送入醫(yī)院進行急救 對年老體弱 兒童 精神緊張 饑餓 初診的患者 更應注意防止出現不適 11 一般拔罐后 3小時之內不宜洗澡 12 若病情需要 可配合使用其他療法 如針灸 推拿 藥物等 以增強療效 拔罐的注意事項 33 1 按排氣方法分類火罐 利用火力排去空氣 水罐 利用水蒸氣的熱力排去空氣 抽氣罐 以針管抽出空氣 擠壓罐 用手擠壓膠皮球排出空氣 拔罐吸拔的方法分類 34 2 按拔罐形式分類單罐 單罐獨用 多罐 多罐并用 閃罐 吸拔后立即取下 反復吸拔多次 留罐 吸拔后留置一定時間 走罐 吸拔后在皮膚表面來回推拉 拔罐吸拔的方法分類 35 3 綜合運用分類藥罐 用藥水煎煮竹罐后吸拔 或在罐內貯藥液吸拔 針罐 在針刺后或針刺留針過程中吸拔 刺血 刺絡 拔罐 用三棱針 皮膚針等刺出血后加拔罐 拔罐吸拔的方法分類 36 1 常規(guī)拔罐療法常規(guī)拔罐療法即臨床常見的拔罐方法 分為單罐法和多罐法2種 1 單罐法 如果病位范圍較小 可根據病變或壓痛的范圍選擇單個適當口徑的罐子進行治療 如胃痛單拔中脘一穴 心律不齊 心慌選內關穴 大便不正常選天樞穴 頭痛選太陽穴 落枕選肩井穴 胃痛選中脘穴等 2 多罐法 多罐法即多罐并用 治療時分排罐法和散罐法兩大類 適用于治療病變范圍較廣泛 病變處肌肉較豐滿 或敏感反應點較多的患者 采用此法時 可根據經絡走向或解剖形態(tài)等情況 酌情吸拔數個或數十個罐 如某一肌肉勞損時可按肌肉的走向位置成行排列吸拔多個火罐 稱之為 排罐法 適用于身體強壯 癥狀明顯的患者 拔罐數目多而排列緊密 罐距小于3厘米 若體質弱或癥狀不甚明顯的患者 拔罐排列較稀疏 罐距大于7厘米 稱散罐法 常用的拔罐方法 37 2 閃罐法閃罐法是用鑷子夾住酒精棉球 點燃后送入罐底 立即抽出 將罐拔于患者患處 隨即將罐取下 反復操作 直至皮膚潮紅發(fā)紫痧點為止 這種反復的牽拉 松弛 使皮膚血液反復灌注 輸布 再灌注 從而改善了血液循環(huán) 對神經和血管有一定興奮作用 此法適用于外感風寒 肌肉痿軟 皮膚麻木 機能減退的虛弱病癥及腦卒中后遺癥等 由于此法不會在皮膚上留下淤斑 故較適合于面部使用 閃火罐操作時 應注意閃火入罐時要快 快速送入罐底 火切不可在罐口停留太久 以免罐口太熱而燙傷皮膚 如果反復閃罐 罐體溫度過熱 應換另一個罐繼續(xù)操作 常用的拔罐方法 38 3 留罐法留罐法是臨床常用的拔罐方法 適用于一般的各種病癥 即罐子拔上以后 在治療部位上留置10 15分鐘 直至皮膚潮紅 充血或淤血 在皮膚嬌嫩細膩部位 夏季 吸拔力大 紅外線燈照射后同時拔罐時 不可留罐時間過長 另外 在留罐期間 亦可結合提按 搖動等手法來增強刺激 提高療效 常用的拔罐方法 39 走罐法操作的關鍵在于當罐具吸住之后 要立即進行推拉或旋轉移動 不能先試探是否吸住 否則推拉時就難以移動 用大力推拉會造成患者疼痛 甚至皮膚損傷 在推拉 旋轉幾次之后 才能停歇 常用的走罐法有以下3種 1 淺吸快移法 使肌膚吸附于罐體內3 5毫米高 移動速度為每秒30 50厘米行程 以皮膚微紅為度 適用于體虛年邁 兒童和病情表淺者如末梢神經炎 輕度感冒等 2 深吸快移法 使肌膚吸附于罐體內5 8毫米高 移動速度為每秒15 30厘米行程 以皮膚表面紅紫色為度 適用于經絡氣血不通 臟腑功能失調的多種病癥 使用部位常以背部膀胱經即背俞穴為主 3 深吸慢移法 使肌膚吸附于罐體內8 12毫米高 移動速度為每秒3 5厘米行程 以皮膚表面紫黑色為度 適用于久寒痼冷 經絡氣血阻滯日久 筋脈肌肉失養(yǎng)等病癥 如肌肉萎縮 中風半身不遂 腰椎間盤突出癥 坐骨神經痛等 常用的拔罐方法 40 4 走罐法走罐法又稱為推罐 拉罐 行罐等 走罐宜適用罐口壁較厚且光滑無破損的玻璃罐或有機玻璃罐 先在要走罐的皮膚上或罐口上涂一些潤滑油脂如凡士林 板油等 將罐吸附肌膚后 術者用手握住罐體 根據病情需要和走罐部位的解剖結構 進行向上下 左右或圓周方向的往返推拉移動 直至走罐部位皮膚潮紅 充血 甚至淤血 需加大刺激時 可以在推拉旋轉的過程中對罐具進行提 按 也可稍推拉或旋轉 即用力將罐取下重拔 反復多次 因取罐時常有響聲 故又稱響罐法 走罐適合于面積較大 肌肉豐厚的部位 如腹背 腰臀 大腿等處 用于經絡氣血不通 臟腑功能失調 風寒濕邪侵襲 肌膚麻木酸痛等病癥 一般背腰四肢部宜上下移動 胸部應按肋骨走行方向移動 腹部可旋轉移動 操作時前進方向的罐口稍向上提起 后半部著力 應根據病情和部位挑選口徑適宜的罐子 腹背腰臀用大罐 四肢用小罐 決定吸拔的力量和推移的速度 常用的拔罐方法 41 4 閃火法 本法適于各種體位 特別適用于閃罐法 走罐法 操作時用鑷子夾住酒精棉 或用一根長約10厘米的粗鐵絲 將一端用脫脂棉和紗布包裹成一小鼓槌狀 吸取酒精 點燃后伸入罐內旋轉片刻 迅速抽出棉球 罐扣在應拔部位 需較大吸拔力時 可將燃燒的酒精棉球在罐內上中段壁上旋轉涂擦 使酒精在罐壁燃燒 然后迅速抽出棉球并將罐扣在應拔部位 棉球不宜吸取酒精太多 否則易流溢燒傷皮膚 5 架火法 本法適用于俯臥 仰臥的大面積部位及四肢肌肉豐厚的平坦部位 它的特點是不受燃燒時間的限制 操作時可選用以下2種方法 用易燃的軟布或軟紙包住一枚銅錢或類似物品 將布或紙的四周折轉向上約3厘米 便制成毽子形的點火架 然后置于吸拔部位 點燃布或紙角 也可以將酒精棉球放在點火架頂端點燃 最后迅速將罐扣在應拔部位 用不易燃 不傳熱 直徑2 3厘米的物品 如膠木瓶蓋 汽水瓶蓋 木片 橘皮等 置于吸拔部位中心 再放一酒精棉球于其上 點燃后立即將罐扣上 6 彈簧架法 用1根直徑0 5 1毫米的鋼絲繞成彈簧狀 放入火罐內 近罐底的一端扭成鉤狀 鉤端部卷上一個棉球 懸掛在罐的中央 拔罐時 在棉球上滴幾滴酒精 點燃后將罐扣在應拔部位即可吸住 此架可反復應用 常用的拔罐方法 42 5 火罐法火罐是一種很常用的拔罐法 利用點火燃燒的方法排除罐內空氣 形成負壓 以吸附于體表 火罐排氣 是用點火的方式排出罐內部分空氣 常用的方法有以下6種 1 投火法 本法多用于側面橫拔位 操作時用鑷子夾住酒精棉球 點燃后投入罐內 迅速將罐扣在應拔部位 或用軟質紙稍折疊 也可卷成紙卷 較罐的深度長3厘米左右 點燃后在燒去3厘米左右時投入罐中 不等紙片燒完 迅速將罐扣在應拔部位 2 貼棉法 本法適用于側面橫拔位 操作時首先用05 1平方厘米的脫脂棉片 四周拉薄后略吸酒精 貼于罐內上中段 點燃后迅速扣在應拔部位 注意 棉片不宜太厚 吸取酒精不宜太多 否則 易造成貼棉脫落以及酒精流溢燙傷患者 貼棉法 3 滴酒法 本法適用于各種體位 操作時在罐內底部滴入酒精數滴 保持罐口朝上 然后將罐橫放 旋轉1 3周 使酒精均勻地附于罐內壁上 勿使酒精沾到罐口 以免灼傷皮膚 點燃后手持罐底迅速扣在應拔部位 本法操作簡單 不需其他輔助用品 適用于家庭保健 注意酒精不宜滴得過多 以免火焰隨酒精流溢 灼傷患者 常用的拔罐方法 43 6 水罐法即在火罐內裝入1 3 1 2的溫水 閃火后迅速將水罐扣在治療的穴位或部位上 此法適用于外感風寒 高燒無汗 咳嗽 胃痛 風濕癥 腰痛等 另外 還有利用蒸汽加熱竹罐的方法 現已不常用 常用的拔罐方法 44 7 藥罐法藥罐法的操作方法是 用紗布將中藥包好 放入沙鍋內 加入適量的水煎煮 煎沸后 將竹罐或木罐放入煮3 5分鐘 再將罐夾出 迅速用干凈的干毛巾捂住罐口 以使吸取藥液 降低罐口溫度 保持罐內的溫度 然后 趁熱迅速將罐扣在患處或穴位上 手持罐稍加壓按約半分鐘 使之吸牢即可 此法將拔罐與中藥療法結合在一起 發(fā)揮罐與藥的雙重作用 又有溫熱作用 多用于風寒濕痹證 但操作時要熟練 否則可致吸力不足 常用的拔罐方法 45 8 針罐法針罐法全稱留針拔罐療法 是在用毫針刺入穴位并行針得氣后留針 并以針刺處為中心進行拔罐 留罐10 15分鐘 待皮膚紅潤 充血或淤血時 將罐輕輕起下 然后將針起出 針罐法一般采用玻璃罐 這樣可隨時觀察罐內的情況 在操作中應注意 針柄不宜過長 以免觸及罐底陷入體內 如在胸背部施針罐法應特別注意 因為罐內的負壓可使針刺的深度改變 從而引起氣胸 還可針刺穴位 得氣 后出針 不按壓針孔 立即在出針的穴位上拔罐 并吸出少許血液或組織液 此法有針刺與拔罐的雙重作用 可提高臨床療效 多用于單獨拔罐療效欠佳的頑固性痛痹 各種軟組織急慢性損傷等癥 常用的拔罐方法 46 9刺血拔罐法刺血拔罐法又稱刺絡拔罐法或血罐法 是刺血與拔罐相結合的一種臨床常用的治療方法 臨床操作有兩種方法 1 在刺絡 刺血 后再進行拔罐的一種手法 即在應拔部位的皮膚消毒后 用三棱針點刺出血或用梅花針在局部扣打后 再行拔罐 以加強刺血治療的作用 此法多用于治療丹毒 乳癰 跌打損傷致軟組織損傷淤血等 應用此法必須嚴格消毒 一般留罐10 15分鐘 起罐后用消毒干棉球擦凈血跡 如有出血傾向 如血小板減少 血友病 白血病患者 不可使用刺血拔罐 2 皮膚消毒后 用三棱針 粗毫針或平口小刀淺刺 刺激量分為輕刺 中刺 重刺3種 輕刺以皮膚紅暈為度 中刺以微出血為度 重刺以點狀出血為度 然后 在刺絡 刺血 處拔罐 留罐時間10 15分鐘 以出血量5 10毫升為度 起罐后 用消毒棉球擦干滲血 3 6天治療1次 5次為1個療程 此法適用于病程短 癥狀較重 表現亢奮 具有紅 熱 痛 癢等實證型患者 如腰腿痛 風濕痛 肌肉勞損 神經性皮炎 丹毒 皮膚瘙癢 感染性熱病 高血壓 實證型 等病癥 對虛寒體質的患者一般不用此法 常用的拔罐方法 47 10 挑痧拔罐法挑痧拔罐法是拔罐與挑痧配合使用的一種療法 使用時 先在選定的部位 經絡穴位 拔罐 最好用走罐手法 若留罐 時間應稍長 吸力應稍大 待皮膚上出現紫紅或紫黑斑塊后起罐 再在皮膚出現紫紅或紫黑較明顯處 一般此處皮下有硬節(jié) 或大或小 用消毒針挑刺 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能源審計在制漿造紙行業(yè)節(jié)能改造中的應用考核試卷
- 租賃市場消費者行為研究考核試卷
- 清潔生產技術在化妝品企業(yè)品牌戰(zhàn)略中的應用考核試卷
- 光纖網絡運維管理體系建設考核試卷
- 部編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成長的節(jié)拍測試卷
- 2025年中國GRC素線數據監(jiān)測報告
- 2025年中國COD排放總量在線監(jiān)測儀數據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30對旋卡式電纜分線盒數據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鑄鋼鐵合頁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重力式貨架鋼木托盤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建材公司成立策劃方案
- 肢體離斷傷的護理
- 電子審圖系統(tǒng)行業(yè)深度研究分析報告(2024-2030版)
- 小學出入庫管理制度
- 2025年中國高壓電源供應器行業(yè)市場調查、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報告
- 2024年中國黑龍江省農藥市場調查報告
- 注塑廠薪資管理制度
- 2025-2030年中國黑膠唱片行業(yè)市場現狀供需分析及投資評估規(guī)劃分析研究報告
- LINE6效果器HD300中文說明書
- 可編程控制技術課件
- 【邵陽】2024年湖南邵陽新邵縣事業(yè)單位招聘工作人員44人筆試附帶答案詳解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