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中益氣湯臨床應用心得_第1頁
補中益氣湯臨床應用心得_第2頁
補中益氣湯臨床應用心得_第3頁
補中益氣湯臨床應用心得_第4頁
補中益氣湯臨床應用心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補中益氣湯臨床應用心得 這篇文章為我的大學的畢業(yè)論文,想想那時對李東垣的學術(shù)思想的熱愛與著迷,現(xiàn)在依然不減,多年以后翻出此文章依然記憶猶新。原文如下: 摘要 筆者試圖通過總結(jié)近年來中醫(yī)領(lǐng)域關(guān)于補中益氣湯的臨床應用,探討補中益氣湯的臨床適應人群,明確補中益氣湯的臨床應用范圍,為中醫(yī)應用本方治療氣虛為病提供思路和理論支持依據(jù)。 關(guān)鍵詞 補中益氣湯 氣虛 脾胃論 補中益氣湯出自金代名醫(yī)李東垣脾胃論卷中,主要組成藥物為補氣、升陽藥物為主,主治脾胃氣虛諸證。 補中益氣湯所治大都是在脾胃氣虛的基礎上所引起的疾病,所以臨床以脾胃氣虛,少氣懶言,四肢無力,困倦少食,飲食乏味,不耐勞累,動則氣短為主;或氣高而喘

2、,身熱而煩,渴喜熱飲,其脈洪大,按之無力,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頭痛;或氣虛下陷,久瀉脫肛?,F(xiàn)用于子宮下垂;胃下垂或其它內(nèi)臟下垂者。 1 李東垣學術(shù)思想 補中益氣湯是李東垣最著名的處方之一,其著名是因為該處方具有廣泛的適用性,至今仍是臨床常用的處方。但筆者認為最能代表李東垣學術(shù)特色的,不僅僅是這首處方本身,而是補脾胃升清陽的思想。該方由黃芪、白術(shù)、陳皮、人參、柴胡、升麻、炙甘草、當歸等藥物組成。本方重用黃芪為君,主要起到補中益氣、升陽固表的作用,陳皮理氣化濕,當歸補血活血,使人參、白術(shù)、甘草補而不滯。但后世張景岳的舉元煎就不用當歸,以升為主,這跟醫(yī)家的用藥習慣不同,像他的左歸丸、右歸丸,大力的

3、補某一方面,但這些藥多不宜久服。本藥的氣血兼顧比較好,適合長期服用。 李東垣強調(diào)中焦脾胃在人體的重要作用,不僅因為脾胃為后天之本,氣機升降之樞紐,而且脾胃一虛則百病由生。因為脾胃為至陰,為五臟提供精微物質(zhì),所以有心之脾胃虛、肝之脾胃虛、脾胃本臟偏虛、肺之脾胃虛和腎之脾胃虛的詳細劃分,并給出診斷要點和治療方法。李東垣之后的溫補派家在此基礎上有所發(fā)揮,提出陰虛即使脾虛的說法。 在虛損的治法上,李東垣與朱丹溪滋陰降火不同,東垣主升。李東垣善用升發(fā)之藥,譬如黃芪、人參之類,或若升麻、柴胡、防風等風藥,而且用量不大。因為脾胃本虛,應少固太陰而為之,如若用大量的升舉之藥,恐就成了壯火食氣了。 2 補中益氣

4、湯的辨證要點 本方的臨床以氣虛見證,多在活動后尤甚。氣虛多見少氣懶言,四肢無力,困倦少食,飲食乏味,不耐勞累,動則氣短。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渴喜熱飲,其脈洪大,按之無力,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頭痛;或氣虛下陷,久瀉脫肛;或臟器下垂。 補中益氣湯的脈象,脾胃論里提到是“脈洪”,是“飲食勞倦所傷始為熱中”的脈象。周慎齋提出“左脈沉細而澀,右脈浮大而數(shù)”,認為“左為氣中之血虛,陽氣下陷,陽不能生陰,故血枯而脈細澀也;右脈浮大為虛,蓋飲食傷胃,勞役傷脾,脾無轉(zhuǎn)運,胃不生發(fā),是為土虛,土不能生金,肺氣亦虛,故脈見浮大”,這是周氏提出的脈象指征,并給出了解釋。以上兩家從不同角度提出了運用該方的脈診指征,

5、是經(jīng)典的指征,但不是不可逾越的標準。我們只要掌握東垣的思想,以及補中益氣湯的方義,自可探索出此方的臨床使用標準。 既然是中氣不足,有下陷之勢,脈象應該是弱脈類,尤其是兩手寸脈弱為標準。至于洪脈也非白虎湯證的洪脈,應該是雖洪而來勢無力,如果臨床辨證不清,恐犯虛虛實實之弊。 3 補中益氣湯的臨床應用。 3.1 氣虛發(fā)熱 李東垣稱這種虛火,虛熱叫作陰火。機制:清陽下陷,脾濕下流,郁遏陽氣,化火上攻。這種燥熱多上午發(fā)生,遇勞動活動一下,一陣燥熱,伴隨汗出,休息好些,這種熱往往不是以體溫升高為特點,往往手背好些,手心熱為主。脾胃為水谷之源,脾胃本臟一虛,則濕濁內(nèi)生,濕濁下流于少陰,郁遏腎中陽氣,則生內(nèi)熱

6、。 男,52歲?;颊呶绾蟀l(fā)熱1年,198512赴漢就診,經(jīng)拍片、造影、CT等項檢查,診斷為“后肺中段肺不張”(不排除)“肺癌”,并請在漢訪問的英國醫(yī)生會診,建議作肺葉切除術(shù)或用大劑量抗生素的治療,1986年元月回當?shù)啬翅t(yī)院住院,用青霉素、鏈霉素,氨基芐青霉素等藥治療3個月無效,改由中藥治療,先投化濕和營,養(yǎng)陰清熱等法癥情無好轉(zhuǎn)。5月初組織會診癥見:發(fā)熱體溫波動在37.4左右,午后熱勢較為明顯。面如重棗,形體消瘦,長期臥床不起,動則眩暈,納差,失眼,口渴不飲,大便溏瀉,34次/d,舌質(zhì)淡,苔白厚膩,脈濡。 根據(jù)證情分析似屬脾胃氣衰,濕困中陽,相火乘其土位。內(nèi)經(jīng)指示“脾氣散精,上歸于肺”。脾氣既虛

7、,水谷精微不能上歸于肺,可能與“肺不張”有關(guān)。同時少陽升發(fā)之氣,每因中氣下陷,郁而不伸,導致營衛(wèi)不和,又是低熱長期存在的原因。甘溫除熱,古有成法可循。治擬補其中,升其陽,調(diào)其樞機,則升降自如,氣血和而熱自去。方用補中益氣湯加百合、紅棗。服5劑熱勢減輕,續(xù)服15劑體溫恢復正常。堅守原方3個月,諸證消除,精神飲食如常人。 3.2 脫發(fā) 男,30歲?;颊邇赡昵耙蛭复┛鬃魑复蟛壳谐?,術(shù)后胃納較差,營養(yǎng)不良,近半年頭發(fā)脫落,曾用胱胺酸、首烏片等藥無效?,F(xiàn)癥發(fā)禿,面色白,納谷不香,神疲乏力,自汗,四肢欠溫,舌體胖大,質(zhì)淡,苔白厚,脈緩。 內(nèi)經(jīng)云:“發(fā)乃血之余”,說明發(fā)之榮枯標志著氣血盛衰。氣血生化之源又在

8、于水谷之?;?。所以又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為血”。今因術(shù)后胃氣受損,脾氣亦虛,受納轉(zhuǎn)輸,兩失其常,少陽升發(fā)之氣,亦不能獨自升降旋轉(zhuǎn)。形成樞機愈窒,氣血愈虛,無以“薰膚,充身,澤毛”,故見癥如上。古人指出:“有形之血不易速生,無形之氣所宜急固”,故采用健脾益氣之法。補中益氣湯加熟地、首鳥。連服1個月飲食增加,逐漸長滿白發(fā),堅持原方續(xù)服6個月后,發(fā)始變黑,榮潤如常。 3.3 淋證 淋證:靈樞口問篇云:“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補中益氣湯治療治療腹瀉很好理解,臨床也容易見到,對于中氣下陷的患者,有些會長期小便黃,甚至有較大的異味,少數(shù)還有灼熱的感覺。這類患者常見神倦乏力,舌淡脈弱。這類

9、患者在初用清熱,利濕通淋藥之后會有短期的好轉(zhuǎn),但不久會復發(fā),而且愈演愈烈。這類患者需要以補氣升陽為主,少佐通淋之品,則會有很好的療效,此類患者多見于老年前列腺疾患者。 患者,女,71歲,尿頻、尿急、尿痛反復發(fā)作十多年,每于勞累則誘發(fā),經(jīng)多方治療,病情時好時壞,平素頭暈乏力,食欲不振,形體消瘦,經(jīng)常出汗,舌淡苔白脈細。血常規(guī)正常,尿鏡檢白細胞少許。證屬脾氣不足,腎元不固,治宜補益脾土,溫腎降濁,方用補中益氣湯加味:黃芪15g,白術(shù)10g,陳皮10g,升麻6g,柴胡10g,黨參10g,當歸10g,車前子10g,萹蓄15g,瞿麥15g,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劑。3劑后癥狀明顯減輕,以上繼續(xù)服用5劑癥

10、狀基本消失,后改為補中益氣丸二丸口服,每日2次,連服20天,追訪1年未復發(fā)。 3.4 閉經(jīng) 閉經(jīng)一證,或從補腎益精來治,或從養(yǎng)血柔肝來治,或活血,或化痰,或通絡。但臨床也有從補氣升陽來治療的。 患者,張某,女,18歲,1997年10月20日初診。自述16歲初潮,月事無規(guī)律,1個月2個月一行,量少,色淡,經(jīng)期伴腹痛、畏寒。近因?qū)W習緊張出現(xiàn)頭暈眼花,納少氣短,神疲肢倦等癥,月事已3個月未至,舌質(zhì)淡胖,苔薄白,脈沉緩。證屬中氣不足、氣血虛弱。治以溫中健脾、益氣生血。 方用補中益氣湯加味:黃芪20g,人參8g,當歸、白術(shù)、香附各10g,白芍、雞血藤各15g,陳皮、柴胡各6g,升麻3g,甘草5g。先服3

11、劑,諸癥悉減。連服7劑,月事至,經(jīng)色加深,量增多,腹痛、畏寒癥除。后予原方每于經(jīng)前服用,調(diào)治半年,月事漸趨正常。 3.5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表現(xiàn)為多飲、多食、多尿及形體消瘦之三多一少癥狀,多伴少氣懶言,形疲神倦,心悸脘痞,舌淡苔白,脈細弱等癥,此乃脾虛不運,濕濁中阻或痼疾已久,久服苦寒之品,消渴未止,脾胃反傷,濕痰中生,血糖無以調(diào)節(jié)利用而蓄積,尿糖無以固攝而外池,治當健脾益氣,生津止渴,方用補中益氣湯加減,療效較佳。 患者,男,47歲,患乙肝多年,糖尿病3年經(jīng)多方治療,效果欠佳,平時多飲多尿,自述每晚飲水二暖瓶(約40005000ml),夜尿頻多,伴食欲不振,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脈細弱,血糖1

12、4.4mmol/L,尿糖(+)。辨證為消渴,脾腎氣虛,中陽不振,痰濁濕冷,津不上呈。治宜溫養(yǎng)脾腎,生津止渴。方選補中益氣湯加減:黃芪30g,人參10g,當歸12g,升麻6g,柴胡12g,陳皮10g,白術(shù)15g,茯苓15g,熟地15g,枸杞15g。水煎服,1日1劑。5天后復診患者口渴多飲明顯減輕,每夜飲水減少一半,以上方繼服5劑。三診時癥狀基本消失,夜間睡眠6h可不飲水,復查血糖6.5 mmol/L,尿糖(-)。以上方繼服10劑改為補中益氣丸加六味地黃丸口服1月,復查血糖、尿糖均正常。上藥繼服鞏固療效,隨訪半年無復發(fā)。 3.6 氣虛外感 氣虛外感多見于中老年患者,多表現(xiàn)為感冒反復發(fā)作,汗出較多,

13、勞累后加重,伴氣短乏力等癥,治療以補氣健脾增強抵抗力為主,方用補中益氣湯加味?;颊?,女,50歲。近2年來發(fā)熱怕冷反復發(fā)作,平時頭暈乏力,咳嗽吐痰,口服中西藥物后可減輕,但每于勞累后反復發(fā)作。近1周來癥狀加重,雖經(jīng)消炎退熱治療,病情無好轉(zhuǎn)。查雙肺呼吸音粗,舌淡紅,苔薄黃,脈細。為脾肺氣虛,余毒未解。治宜益氣扶陽,解毒祛邪,方用補中益氣湯合玉屏風散:黃芪15g,防風15g,白術(shù)10g,陳皮10g,升麻6g,柴胡15g,黨參20g,當歸10g,甘草6g,桔梗15g,水煎服,1日1劑,3劑后癥狀明顯減輕,唯感咳嗽吐白痰,以上方繼服3劑諸癥悉除。囑其每于冬春季節(jié)交替時服補中益氣丸4盒以防感冒,增強抵抗力

14、。 4 結(jié)語 補中益氣湯雖然是一個治療氣虛為病的代表方,但如果掌握了本方的學術(shù)思想,并且靈活加減運用,對于提高醫(yī)生的臨床技能有很多的好處。因人體是氣血流動的場所,所以有氣虛血瘀,氣虛虧虛,氣不血等等。氣與津液為互生互用的關(guān)系,同樣有氣虛津停,氣不澀津等。再根據(jù)陰陽都是相對的,既然有氣虛,那肯定就有氣太過這一病機,所以臨床只要醫(yī)生稍加用心,有氣虛夾痰的,稍佐祛痰理氣之品,如二陳湯,溫膽湯之類,臨床效果依然不錯。 參考文獻 摘要 筆者試圖通過總結(jié)近年來中醫(yī)領(lǐng)域關(guān)于補中益氣湯的臨床應用,探討補中益氣湯的臨床適應人群,明確補中益氣湯的臨床應用范圍,為中醫(yī)應用本方治療氣虛為病提供思路和理論支持依據(jù)。 關(guān)

15、鍵詞 補中益氣湯 氣虛 脾胃論 補中益氣湯出自金代名醫(yī)李東垣脾胃論卷中,主要組成藥物為補氣、升陽藥物為主,主治脾胃氣虛諸證。 補中益氣湯所治大都是在脾胃氣虛的基礎上所引起的疾病,所以臨床以脾胃氣虛,少氣懶言,四肢無力,困倦少食,飲食乏味,不耐勞累,動則氣短為主;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渴喜熱飲,其脈洪大,按之無力,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頭痛;或氣虛下陷,久瀉脫肛。現(xiàn)用于子宮下垂;胃下垂或其它內(nèi)臟下垂者。 1 李東垣學術(shù)思想 補中益氣湯是李東垣最著名的處方之一,其著名是因為該處方具有廣泛的適用性,至今仍是臨床常用的處方。但筆者認為最能代表李東垣學術(shù)特色的,不僅僅是這首處方本身,而是補脾胃升清陽的思

16、想。該方由黃芪、白術(shù)、陳皮、人參、柴胡、升麻、炙甘草、當歸等藥物組成。本方重用黃芪為君,主要起到補中益氣、升陽固表的作用,陳皮理氣化濕,當歸補血活血,使人參、白術(shù)、甘草補而不滯。但后世張景岳的舉元煎就不用當歸,以升為主,這跟醫(yī)家的用藥習慣不同,像他的左歸丸、右歸丸,大力的補某一方面,但這些藥多不宜久服。本藥的氣血兼顧比較好,適合長期服用。 李東垣強調(diào)中焦脾胃在人體的重要作用,不僅因為脾胃為后天之本,氣機升降之樞紐,而且脾胃一虛則百病由生。因為脾胃為至陰,為五臟提供精微物質(zhì),所以有心之脾胃虛、肝之脾胃虛、脾胃本臟偏虛、肺之脾胃虛和腎之脾胃虛的詳細劃分,并給出診斷要點和治療方法。李東垣之后的溫補派

17、家在此基礎上有所發(fā)揮,提出陰虛即使脾虛的說法。 在虛損的治法上,李東垣與朱丹溪滋陰降火不同,東垣主升。李東垣善用升發(fā)之藥,譬如黃芪、人參之類,或若升麻、柴胡、防風等風藥,而且用量不大。因為脾胃本虛,應少固太陰而為之,如若用大量的升舉之藥,恐就成了壯火食氣了。 2 補中益氣湯的辨證要點 本方的臨床以氣虛見證,多在活動后尤甚。氣虛多見少氣懶言,四肢無力,困倦少食,飲食乏味,不耐勞累,動則氣短。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渴喜熱飲,其脈洪大,按之無力,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頭痛;或氣虛下陷,久瀉脫肛;或臟器下垂。 補中益氣湯的脈象,脾胃論里提到是“脈洪”,是“飲食勞倦所傷始為熱中”的脈象。周慎齋提出“左脈

18、沉細而澀,右脈浮大而數(shù)”,認為“左為氣中之血虛,陽氣下陷,陽不能生陰,故血枯而脈細澀也;右脈浮大為虛,蓋飲食傷胃,勞役傷脾,脾無轉(zhuǎn)運,胃不生發(fā),是為土虛,土不能生金,肺氣亦虛,故脈見浮大”,這是周氏提出的脈象指征,并給出了解釋。以上兩家從不同角度提出了運用該方的脈診指征,是經(jīng)典的指征,但不是不可逾越的標準。我們只要掌握東垣的思想,以及補中益氣湯的方義,自可探索出此方的臨床使用標準。 既然是中氣不足,有下陷之勢,脈象應該是弱脈類,尤其是兩手寸脈弱為標準。至于洪脈也非白虎湯證的洪脈,應該是雖洪而來勢無力,如果臨床辨證不清,恐犯虛虛實實之弊。 3 補中益氣湯的臨床應用。 3.1 氣虛發(fā)熱 李東垣稱這

19、種虛火,虛熱叫作陰火。機制:清陽下陷,脾濕下流,郁遏陽氣,化火上攻。這種燥熱多上午發(fā)生,遇勞動活動一下,一陣燥熱,伴隨汗出,休息好些,這種熱往往不是以體溫升高為特點,往往手背好些,手心熱為主。脾胃為水谷之源,脾胃本臟一虛,則濕濁內(nèi)生,濕濁下流于少陰,郁遏腎中陽氣,則生內(nèi)熱。 男,52歲?;颊呶绾蟀l(fā)熱1年,198512赴漢就診,經(jīng)拍片、造影、CT等項檢查,診斷為“后肺中段肺不張”(不排除)“肺癌”,并請在漢訪問的英國醫(yī)生會診,建議作肺葉切除術(shù)或用大劑量抗生素的治療,1986年元月回當?shù)啬翅t(yī)院住院,用青霉素、鏈霉素,氨基芐青霉素等藥治療3個月無效,改由中藥治療,先投化濕和營,養(yǎng)陰清熱等法癥情無好轉(zhuǎn)

20、。5月初組織會診癥見:發(fā)熱體溫波動在37.4左右,午后熱勢較為明顯。面如重棗,形體消瘦,長期臥床不起,動則眩暈,納差,失眼,口渴不飲,大便溏瀉,34次/d,舌質(zhì)淡,苔白厚膩,脈濡。 根據(jù)證情分析似屬脾胃氣衰,濕困中陽,相火乘其土位。內(nèi)經(jīng)指示“脾氣散精,上歸于肺”。脾氣既虛,水谷精微不能上歸于肺,可能與“肺不張”有關(guān)。同時少陽升發(fā)之氣,每因中氣下陷,郁而不伸,導致營衛(wèi)不和,又是低熱長期存在的原因。甘溫除熱,古有成法可循。治擬補其中,升其陽,調(diào)其樞機,則升降自如,氣血和而熱自去。方用補中益氣湯加百合、紅棗。服5劑熱勢減輕,續(xù)服15劑體溫恢復正常。堅守原方3個月,諸證消除,精神飲食如常人。 3.2

21、脫發(fā) 男,30歲?;颊邇赡昵耙蛭复┛鬃魑复蟛壳谐?,術(shù)后胃納較差,營養(yǎng)不良,近半年頭發(fā)脫落,曾用胱胺酸、首烏片等藥無效?,F(xiàn)癥發(fā)禿,面色白,納谷不香,神疲乏力,自汗,四肢欠溫,舌體胖大,質(zhì)淡,苔白厚,脈緩。 內(nèi)經(jīng)云:“發(fā)乃血之余”,說明發(fā)之榮枯標志著氣血盛衰。氣血生化之源又在于水谷之?;ⅰK杂衷唬骸爸薪故軞馊≈兓?,是為血”。今因術(shù)后胃氣受損,脾氣亦虛,受納轉(zhuǎn)輸,兩失其常,少陽升發(fā)之氣,亦不能獨自升降旋轉(zhuǎn)。形成樞機愈窒,氣血愈虛,無以“薰膚,充身,澤毛”,故見癥如上。古人指出:“有形之血不易速生,無形之氣所宜急固”,故采用健脾益氣之法。補中益氣湯加熟地、首鳥。連服1個月飲食增加,逐漸長

22、滿白發(fā),堅持原方續(xù)服6個月后,發(fā)始變黑,榮潤如常。 3.3 淋證 淋證:靈樞口問篇云:“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補中益氣湯治療治療腹瀉很好理解,臨床也容易見到,對于中氣下陷的患者,有些會長期小便黃,甚至有較大的異味,少數(shù)還有灼熱的感覺。這類患者常見神倦乏力,舌淡脈弱。這類患者在初用清熱,利濕通淋藥之后會有短期的好轉(zhuǎn),但不久會復發(fā),而且愈演愈烈。這類患者需要以補氣升陽為主,少佐通淋之品,則會有很好的療效,此類患者多見于老年前列腺疾患者。 患者,女,71歲,尿頻、尿急、尿痛反復發(fā)作十多年,每于勞累則誘發(fā),經(jīng)多方治療,病情時好時壞,平素頭暈乏力,食欲不振,形體消瘦,經(jīng)常出汗,舌淡苔白脈細。血常規(guī)正常

23、,尿鏡檢白細胞少許。證屬脾氣不足,腎元不固,治宜補益脾土,溫腎降濁,方用補中益氣湯加味:黃芪15g,白術(shù)10g,陳皮10g,升麻6g,柴胡10g,黨參10g,當歸10g,車前子10g,萹蓄15g,瞿麥15g,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劑。3劑后癥狀明顯減輕,以上繼續(xù)服用5劑癥狀基本消失,后改為補中益氣丸二丸口服,每日2次,連服20天,追訪1年未復發(fā)。 3.4 閉經(jīng) 閉經(jīng)一證,或從補腎益精來治,或從養(yǎng)血柔肝來治,或活血,或化痰,或通絡。但臨床也有從補氣升陽來治療的。 患者,張某,女,18歲,1997年10月20日初診。自述16歲初潮,月事無規(guī)律,1個月2個月一行,量少,色淡,經(jīng)期伴腹痛、畏寒。近因?qū)W

24、習緊張出現(xiàn)頭暈眼花,納少氣短,神疲肢倦等癥,月事已3個月未至,舌質(zhì)淡胖,苔薄白,脈沉緩。證屬中氣不足、氣血虛弱。治以溫中健脾、益氣生血。 方用補中益氣湯加味:黃芪20g,人參8g,當歸、白術(shù)、香附各10g,白芍、雞血藤各15g,陳皮、柴胡各6g,升麻3g,甘草5g。先服3劑,諸癥悉減。連服7劑,月事至,經(jīng)色加深,量增多,腹痛、畏寒癥除。后予原方每于經(jīng)前服用,調(diào)治半年,月事漸趨正常。 3.5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表現(xiàn)為多飲、多食、多尿及形體消瘦之三多一少癥狀,多伴少氣懶言,形疲神倦,心悸脘痞,舌淡苔白,脈細弱等癥,此乃脾虛不運,濕濁中阻或痼疾已久,久服苦寒之品,消渴未止,脾胃反傷,濕痰中生,血糖無以調(diào)節(jié)利用而蓄積,尿糖無以固攝而外池,治當健脾益氣,生津止渴,方用補中益氣湯加減,療效較佳。 患者,男,47歲,患乙肝多年,糖尿病3年經(jīng)多方治療,效果欠佳,平時多飲多尿,自述每晚飲水二暖瓶(約40005000ml),夜尿頻多,伴食欲不振,神疲乏力,舌淡苔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