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礦水害分析報告_第1頁
煤礦水害分析報告_第2頁
煤礦水害分析報告_第3頁
煤礦水害分析報告_第4頁
煤礦水害分析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 1 前 言 一、水文地質條件類型劃分的目的與意義 我國煤礦水文地質條件復雜,對煤礦安全生產(chǎn)影響很大,歷史 上曾多次發(fā)生水害事故,造成了嚴重經(jīng)濟損失和人員傷亡。為了煤 礦安全生產(chǎn),有針對性地作好礦井防治水工作,山西沁源康偉李城 煤業(yè)有限公司特委托山西省煤炭地質114勘查院編制山西沁源康偉 李城煤業(yè)有限公司礦井水文地質類型劃分報告,確定礦井水文地 質類型。并以此為依據(jù),編制礦井中、長期防治水規(guī)劃和年度防治 水計劃。 二、主要依據(jù)及采用資料 主要依據(jù):2009 年 8 月 17 日由國家安全生產(chǎn)監(jiān)督管理總局頒 布的煤礦防治水規(guī)定及煤礦防治水規(guī)定釋義中第十一條水 文地質條件類型劃分原則、第十二條礦

2、井水文地質條件類型劃分報 告編寫提綱,以及礦井地質制圖規(guī)范等。 采用資料:2010 年 6 月,山西煤地質 114 勘查院提交的山西 沁源康偉李城煤業(yè)有限公司礦井水文地質補充勘探報告 ;2010 年 8 月,山西省煤炭地質 114 勘查院編制的山西沁源康偉李城煤業(yè) 有限公司兼并重組整合礦井地質報告 ;礦井生產(chǎn)期間編制的礦井地 質報告、水文報告,以及物探、井下鉆探、巷探和井巷工程等實際 揭露的地質與水文地質成果等。 三、主要地質任務 1、分析礦井受采掘破壞或影響的含水層性質、賦存特征、富 水性及其規(guī)律; 2、闡明本礦及周邊老空水對礦井充水的影響; 2 2 3、分析地下水補給與徑流條件,水位、水量

3、動態(tài)變化特征及 其規(guī)律; 4、查明隔水層厚度、巖性組合特征及其隔水性能; 5、在對礦井涌、突水水源、充水因素,水量及其變化規(guī)律的 基礎上,對礦井生產(chǎn)水害影響程度進行評價; 6、確定礦井水文地質類型,依據(jù)水害影響程度,對礦井防治 水工作難以程度進行評價; 7、編制構造綱要圖、主要含水層等水位線圖及礦井充水性圖。 3 3 第一章 礦井及礦井概況 第一節(jié) 礦井及井田基本情況 山西沁源康偉李城煤業(yè)有限公司位于沁源縣城北西,距沁源縣 城 13km 的李元鎮(zhèn)李城村西部,行政區(qū)劃屬李元鎮(zhèn)管轄。根據(jù)山西省 煤礦企業(yè)兼并重組整合工作領導組下發(fā)關于長治市沁源縣煤礦企 業(yè)兼并重組整合方案(部分)的批復 (晉煤重組辦

4、發(fā)200982 號),以沁源縣康偉煤焦有限公司為主體,將原山西沁源李城煤業(yè)有 限公司、原山西楊氏煤業(yè)有限公司、原山西沁新煤焦股份有限公司 新安煤礦三個煤礦進行整合的礦井,整合后礦井名稱為山西沁源康 偉李城煤業(yè)有限公司。 2009 年 11 月 29 日由山西省國土資源廳頒 發(fā)了整合后的采礦許可證,證號為 C1400002009111220045428,批 采 2-11 號煤層,有效期為 2009 年 11 月 29 日至 2011 年 11 月 29 日。 整合后面積(含新增空白區(qū)面積)為 5.995km 2, 新增面積 0.4928 km 2,生產(chǎn)能力由原來 30 萬 t/a 提升至 60

5、萬 t/a,新增生產(chǎn)能力 30 萬 t/a。礦井采用平硐開拓方式,開采 9、10 號煤層,3 號煤層暫不 開采。目前礦井正在建設中,在此場地內新建兩個平硐,利用原李 城煤礦原有的主斜井和副斜井并聯(lián)后共同作為整合后李城煤礦的回 風斜井。三個井筒均已揭露 9+10 號煤層,其中主平硐掘進 480m, 副平硐掘進 530m,回風斜井掘進 180m。但暫未形成系統(tǒng)。礦井預計 于 2012 年投產(chǎn),并在井田南部設計布設 10101、10103、10105、10107、10109 及 10111 工作面。 礦井內主要井口坐標(1980 年北京坐標系): 主平硐:X:4054541.29Y:19605881

6、.098H:1235.000 副平硐:X:4054581.290 Y:19605850.098H:1235.000 回風斜井: 4 4 原主斜井:X:4054873.424Y:19606432.063H:1291.500 原副斜井:X:4054881.111Y:19606459.269H:1292.000 現(xiàn)將整合前各礦井生產(chǎn)情況分述如下: 1、山西沁源李城煤業(yè)有限公司 2006 年,原李城煤礦將慶東、三角坡煤礦整合,并組成新的山 西沁源李城煤業(yè)有限公司,批準開采 2、3、9、10、11 號煤層,整 合后生產(chǎn)能力提升為 30 萬 t/a。山西省國土資源廳以晉礦整采劃字 2007117 號文批準

7、開采 2、3、9、10、11 號煤層,礦井生產(chǎn)規(guī)模 核定為 30 萬 t/a。 原李城煤礦位于李城村,圪桶峪村一帶,為村辦集體企業(yè), 2005 年由山西省國土資源廳換發(fā)采礦許可證,證號為 1400000531206,批準開采 3、9、10、11 號煤層,生產(chǎn)規(guī)模為 9 萬 t/a, 有效期 2007 年 12 月。面積 3.724km2,批采標高 1300- 1200m。由于資金等各方面原因,延長了基建周期,目前仍為基建礦 井,擬開采太原組 9 號、10 號煤層,根據(jù)礦井設計,開拓方式為斜 井開拓,采煤方法采用長壁式全部垮落采煤法,主斜井裝備雙鉤串 車混合提升,副斜井作回風井,通風方式為抽出式

8、。兼并重組后利 用原李城煤礦原有的主斜井和副斜井并聯(lián)后共同作為整合后李城煤 礦的回風斜井,并與新設計的主、副平硐貫通。 原三角坡煤礦,該礦屬集體企業(yè),2003 年 6 月由山西省國土資 源廳換發(fā)了采礦許可證,證號為 1400000320301,批準開采 2 號煤 層,生產(chǎn)規(guī)模為 2 萬 t/a,有效期至 2005 年 6 月看,礦區(qū)面積為 5 5 0.3808km2。批采標高 1335-1290m。該礦曾開采 2 號煤層,礦井開拓 方式為斜井,前期向東南部方向開拓,動用資源儲量 4.04 萬 t,后 又在井田西北部開拓一對新井,斜井開拓,坡角 18-23對井田中 部和北部進行了采挖,面積均不大

9、。已于 2006 年關閉。 原慶東煤礦,該礦屬村辦集體企業(yè),2004 年 10 月由山西省國 土資源廳換發(fā)了采礦許可證,證號為 1400000431450,批準開采 2、3 號煤層,生產(chǎn)規(guī)模為 3 萬 t/a,有效期至 2006 年 12 月。礦區(qū) 面積為 0.3229km2,批采標高 1350-1150m。該礦曾開采 2 號煤層,3 號煤層未進行開采。礦井以斜井開拓,前期向東南方向開拓,開采 2 號煤層,2 號煤層動用儲量 18.2 萬 t,后期在井田北部新開拓一 對斜井,主要為開采了 3 號煤層,由于市場煤價較高,生產(chǎn)產(chǎn)量大 幅增長,2004 和 2005 年動用儲量較大,為 5.2 萬

10、t,開采范圍為中 北部。已于 2006 年關閉。 2、原山西楊氏煤業(yè)有限公司 山西省沁源縣山西楊氏煤業(yè)有限公司由原沁源縣韓洪鄉(xiāng)韓洪村 煤礦及其接替井整合而成。整合前韓洪村煤礦一號井及其接替井均 開采 2 號煤層,生產(chǎn)能力 4 萬 t/a,井田面積 0.8991km2。資源整合 時韓洪村煤礦與東溝煤礦部分礦界進行了調整。并換發(fā)了采礦許可 證,證號為 1400000622120,礦區(qū)面積 0.8913km2,批準 2 號煤,開 采 2 號煤層,生產(chǎn)規(guī)模 9 萬 t/a,有效期 2006 年至 2009 年 9 月。 后于 2008 年 9 月因政策原因關閉,目前井口及 2 號煤層生產(chǎn)系統(tǒng)已 關閉。

11、 6 6 3、原山西沁新煤焦股份有限公司新安煤礦 位于井田東北部,礦區(qū)面積 0.9834km2,2006 年 9 月 19 日由山 西省國土資源廳換發(fā)了采礦許可證,證號為 1400000622055,批準 開采 2 號煤層,生產(chǎn)規(guī)模為 9 萬 t/a,有效期至 2006 年 9 月至 2009 年 9 月,批采標高:1400-1140m。后于 2008 年 9 月因政策原因關閉, 目前井口及 2 號煤層生產(chǎn)系統(tǒng)已不存在。 第二節(jié) 煤礦位置、交通 一、位置 山西沁源康偉李城煤業(yè)有限公司位于沁源縣城北西約 15,距 沁源縣城 13km 的李元鎮(zhèn)李城村西部,行政區(qū)劃屬李元鎮(zhèn)管轄。 整合后井田地理坐標

12、為:東經(jīng) 1121101112 1244,北緯 363620363758。 表表 1-2-1 井田拐點坐標井田拐點坐標 山西沁源康偉李城煤業(yè)有限公司東部與山西通洲集團安神煤業(yè) 有限公司為鄰,南西部與山西沁源嘉元煤礦有限公司相鄰。見四鄰 關系圖 1-2-1。 直角坐標 1954 年北京坐標系 6帶 1980 年西安坐標系 6帶 點號 XYXY 14056556.0019608501.004056507.3219608432.09 24055085.0019608501.004055036.3119608432.10 34055085.0019607630.004055036.3119607561

13、.09 44053500.0019607630.004053451.3019607562.10 54053500.0019605960.004053451.2919605891.10 64056000.0019605960.004055951.3019605891.08 74056433.0019606800.004056384.3019606731.08 7 7 井田范圍為不規(guī)則多邊形,南北長約約 2.90km,東西寬約約 1.67km, ,面積為 5.995km2。 井田范圍由下列 7 個坐標點連線圈定,見表 1-2-1。 二、交通條件 沁(源)洪(洞)公路從井田南部通過,向南東 13km

14、 至沁源縣城 接汾(陽)屯(留)省級公路及沁(沁源)沁(沁縣)公路,煤礦向北 東 28km 至太焦線沁縣火車站,向北東 42km 經(jīng)武鄉(xiāng)縣與太(原) 長(治)高速公路接運,向北西 100km 至南同蒲線介休市火車站; 向西南經(jīng)古縣沿古(縣)洪(洞)路約 75km 至洪洞縣城東與霍 (州)侯(馬)一級公路接運,并由此向北 2km 至大(同)運(城)高 速公路;由此向南 22km 至南同蒲臨汾市火車站,交通運輸條件較為 便利。詳見交通位置圖 1-2-2。 8 8 圖圖 1-2-1 四鄰關系圖四鄰關系圖 圖圖 1-2-2 交通位置圖交通位置圖 第三節(jié) 地形地貌 井田地處太岳山區(qū),地表為山區(qū)侵蝕中山地

15、貌,溝谷縱橫,地 形十分復雜,總的地勢為 NW-NE 向的山脊橫穿全區(qū),地形最高點為 井田北西部韓洪南坡上山梁上,標高為 1451.20m,地形最低點為井 9 9 田西部,標高為 1233.00m,相對高差 218.20m。屬中、低山區(qū)。井 田內地表水屬黃河流域沁河水系。井田內地表水不發(fā)育,多為季節(jié) 性沖溝。較大沖溝位于井田西部邊圪桶峪村附近和東北角處,雨季 時可出現(xiàn)短時洪流,圪桶峪附近最高洪水位標高為 1233.60m,低于 井口標高。主平硐井口標高為 1235.00m,副平硐井口標高為 1235.00m,回風斜井口標高為 1291.50/1292.00m,均高于井口附近 最高洪水位,并已修

16、建防洪堤,但在雨季應引起注意。 第四節(jié) 氣象、水文 一、氣象 井田地處山區(qū),地形高差大,四季分明,晝夜溫差較大,蒸發(fā) 量大于降雨量,屬大陸性氣候,根據(jù)沁源縣氣象臺 1956-2009 年觀 測記錄降雨量最小為 381.3mm(1956) ,最大為 834.3mm(1989 年) , 蒸發(fā)量最小為 1379.0mm(1984 年) ,最大 1729.5mm(1986 年) ,蒸 發(fā)量大于降水量 2.5 倍。冬春兩季雨雪較少,年最大雪深 22cm(2009 年) 。據(jù)沁源縣氣象臺在 2009 年觀測記錄,在 6 月 25 日極端最高氣溫 36.4,極端最低氣溫-23,出現(xiàn)在 1 月 25 日, 平

17、均最高氣溫 18.1,平均最低氣溫 4.8。結冰期為十月下旬至 次年三月份中旬才緩緩開始解凍,年最大凍土深度為 700mm。本區(qū) 夏季多東南風,冬春季多西北風,最大風速 16m/s。 二、水文 本區(qū)屬黃河流域沁河水系。溝谷內一般無水流,在雨季遇暴雨 時,雨水短時聚集,西部沖溝河水向南流入狼尾河,狼尾河向東流 1010 入沁河,沁河向南流入黃河。沁河是黃河的一級支流,流經(jīng)晉、豫 兩省,它發(fā)源于霍山東麓沁源縣王陶鄉(xiāng)的二郎神溝西北部的將臺上 村西,源頭分水嶺高程為 2300m 左右,經(jīng)臨汾市安澤縣、晉城市沁 水縣、陽城縣、澤州縣入河南省匯入黃河。干流全長 485km,其中 山西省境內 363km。沁

18、河在沁源境內坡陡流急,洪水暴漲暴落,屬 暴雨型山區(qū)河流,河道水量來源主要是雨季積蓄的洪水徑流和溝溪 泉水,河道流量受年份和季節(jié)影響較大,年徑流主要集中在汛期。 根據(jù)孔家坡水文站實測數(shù)據(jù)表明,沁河年徑流量為 l2500 萬 m3。 井田內地表水不發(fā)育,多為季節(jié)性沖溝。較大沖溝位于井田西 部邊圪桶峪村附近和東北角處,雨季時可出現(xiàn)短時洪流,向南或向 東南流入沁河。 第五節(jié) 地震 該區(qū)地處太岳-太行地塊,地震活動以頻度高、強度大,為地震 多發(fā)區(qū)。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 GB-50011-2010 及 1/400 萬 中國地震烈度區(qū)劃圖,本評價區(qū)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 0.15g,抗震 設防烈度為度。

19、第六節(jié) 礦井排水設施能力現(xiàn)狀 現(xiàn)在礦井處于基建階段,井下排水系統(tǒng)為臨時過渡性質的,投 產(chǎn)前將對排水系統(tǒng)建設完善?;ㄟ^程中涌水量為 120m3/d,采用潛 水泵排水,潛水泵型號 ZTW/22/37,工作面設置臨時小水倉,容量 為 5m3。 副平硐井底設主排水泵房,礦井涌水經(jīng)敷設于副平硐井筒中的 1111 排水管路排至地面工業(yè)場地的井下水處理站水池。選用 MD25-305 型多級離心水泵,額定流量為 25m3/h,額定揚程為 180m;配套電機 選用 YB 型防爆電機,電壓 660V,功率 22kW,轉速 2950r/min。 副平硐井筒敷設 2 趟 834 型無縫鋼管排水管路,吸水管選 用 1

20、084 型無縫鋼管。正常涌水時為 1 趟工作,1 趟備用;最大 涌水時為 2 趟同時工作。 當前排水系統(tǒng)可滿足基建過程中的涌水量的排放。 1212 第二章 以往地質和水文地質工作評述 第一節(jié) 以往地質勘查工作評述 1、1958 年1959 年 144 地質勘探隊測繪了 1:1 萬和 1:2.5 萬地 形地質圖,提出了沁水煤田霍東(沁源)礦區(qū)普查設計 ,但普查工 作沒有進行。 2、1975 年1978 年,山西省地質局在本區(qū)進行了區(qū)域地質調 查,編繪出版了 1:20 萬區(qū)域地質圖。 3、1982 年 12 月1984 年 11 月山西煤田地質勘探 144 隊進行 了霍東找煤勘探工作,共施工鉆孔

21、37 個,鉆探進尺 2044.76m,1984 年提交了“山西省沁水煤田霍東找煤勘探區(qū)地質報 告”,1986 年 5 月經(jīng)山西省煤田勘探公司審查、以第 8604 號批準通 過。提交 D 級儲量 870961.6 萬 t。 4、1988 年 4 月-1989 年 7 月,省煤炭地質公司二隊在安神煤礦 礦界內進行了地質勘查工作,提交了山西省沁源安神煤礦詳查地 質報告 ,1993 年 5 月,省煤炭工業(yè)廳以晉煤生字1993第 281 號文 批準通過。本區(qū)內施工有 3 個鉆孔,鉆探進尺 1186.06m, 在井田 東部邊界外施工有 201 號鉆孔,鉆探進尺 310.96m,其成果可供本 報告使用。 5

22、、1995 年,山西省煤田地質勘探 114 隊對包括本礦區(qū)在內的 464.94km2 范圍進行了普查勘探工作,并于 1998 年編制了沁安煤 炭普查地質報告 ,經(jīng)中國煤田地質總局審查,以煤地發(fā)(1999) 020 號文件批準通過。在井田南部邊界外施工的 701 號鉆孔,鉆探 進尺 300.51m。 6、2006 年 12 月由山西省煤炭地質 144 勘查院編制的山西省 1313 沁水煤田沁源縣李城煤業(yè)有限公司資源儲量核查地質報告 (供資源 整合用) ,通過了山西省地質礦產(chǎn)科技評審中心評審,評審文號為晉 評審儲資整字2007142 號,批準各級資源儲量 2853 萬 t,山西省國 土資源廳以晉國

23、土資儲備字2007274 號文,予以備案。 第二節(jié) 礦區(qū)地震勘探及其他物探工作評述 山西省煤炭地質 114 勘查院于 2010 年進行了礦井水文地質補充 勘察工作,并編制提交了山西沁源康偉李城煤業(yè)有限公司礦井水 文地質補充勘探報告 。測區(qū)布設物探線的礦區(qū)面積為 0.816km2,布 設瞬變電磁測線 18 條,點距 20m,線距 40m(即網(wǎng)度 20m40m)進 行平面控制。瞬變電磁物理點共 1089 個,其中試驗點 5 個,全部合 格;甲級物理點 1034 個,甲級率 95.13%;乙級物理點 47 個,乙級 率 4.86%,廢品率 0。檢測點 20 個,平均均方相對誤差 5.77%,符 合規(guī)

24、范小于 15%的限差要求,施工質量自評為 A 級。通過電法, 查明了 3 號煤層底至 9 號煤層含水層的低阻異常區(qū),有 4 處,富水 區(qū)主要分布在勘探區(qū)的中東部,位于向背斜翼部。本次采空區(qū)探測, 采用瞬變電磁法是比較有效的探測技術方案,資料解釋的物理前提 正確,資料可靠。 第三節(jié) 礦井建設、生產(chǎn)時期的水文地質工作 2010 年 04 月到 06 月,山西省煤炭地質 114 勘查院在本井田進 行了勘探,并月提交了山西沁源康偉李城煤業(yè)有限公司兼并重組 整合礦井地質報告 ,此次工作施工完成 10 個鉆孔,鉆孔施工規(guī)范, 質量合格,終孔深度達到設計規(guī)范,質量巖芯采取率均達到規(guī)范規(guī) 定,鉆探測井質量較高

25、,可滿足此次報告編制的需要。 1414 2010 年 8 月由山西省煤炭地質 144 勘查院編制的山西沁源康 偉李城煤業(yè)有限公司兼并重組整合礦井地質報告 ,通過了長治市煤 炭工業(yè)局組織相關專家的評審,評審文號為長煤局行發(fā)2010408 號, 批準估算各級資源儲量 2116 萬 t。 2010 年由山西省煤炭地質 114 勘查院對本井田進行了礦井水文 地質補充勘察工作,并編制提交了山西沁源康偉李城煤業(yè)有限公 司礦井水文地質補充勘探報告 。此次工作基本查明了本礦水文地質 條件,確定了礦井水文地質類型,計算了礦井涌水量,基本查明了 采空區(qū)范圍及相對積水位置,估算了采空區(qū)積水量,評價了水害威 脅程度,

26、提出了水害防治措施,提出了存在問題,給出了相關建議。 本次勘查施工 201 號鉆孔為水文地質孔,抽水試驗 1 層次,其中 C3t 石灰?guī)r 1 次,O2f 灰?guī)r 2 次,質量為合格。 1515 第三章 地質概況 第一節(jié) 地層 一、區(qū)域地層 井田位于沁水坳陷的西翼,霍山隆起的東翼,區(qū)域地層總體為 走向北北東,傾角南東的單斜構造,次一級構造多為組成對且相互 平行展布的背向斜和北東東、北北東向兩組斷層;延伸較長的背、 向斜,總的走向為北北東向和南北向,從平面上看多呈現(xiàn)“S”型, 大斷層為走向北東東的正斷層。區(qū)域地層由霍山隆起帶,向東依次 出露由老到新,出露齊全,自然剖面較完整,詳見區(qū)域地層表 3-1-

27、 1。 二、區(qū)域含煤特征 沁安普查區(qū)位于沁水煤田西部,主要含煤地層為太原組與山西 組,總厚約 156m,含主要可采煤層 7 層,煤層總厚 8.4m,含煤系 數(shù)為 5.4%,各煤層穩(wěn)定程度較差,有分叉變薄現(xiàn)象,是沁水煤田區(qū) 內含煤程度較差的地區(qū)。 太原組煤層以焦煤、瘦煤、貧瘦煤、貧煤為主,自上而下編號 有 5、6、7、8、9、10、11 共 7 層煤層,含煤系數(shù) 1.39-9.51%,平 均 6.22%。其中 9、10、號煤層為大部可采煤層, 11 號煤層為局部 -大部可采煤層,其余煤層均屬不可采層。 山西組 1 號煤層為焦煤和瘦煤,2 號煤層為焦煤、瘦煤和貧瘦 煤,自上而下編號有 1、2、3

28、共含 3 層煤層,其中 1、2、3 號煤層 為不穩(wěn)定局部可采煤層,含煤系數(shù) 2.37-16.01%,平均 10.41%。 井田位于沁安普查區(qū)南端,山西組 3 號煤層為較穩(wěn)定大部可采 煤層,1 號煤層為不穩(wěn)定不可采煤層,2 號煤層為不穩(wěn)定局部可采煤 1616 層;太原組 9、10 號煤層為穩(wěn)定可采煤層,8 號煤層為不穩(wěn)定局部 可采煤層,其余煤層均為不可采煤層。 三、井田地層 本區(qū)位于沁源國家規(guī)劃礦區(qū)沁源南區(qū)的西北部邊緣。 井田出露地層露頭好,標志層清楚,井田內出露有上石盒子組 下段、下石盒子組、山西組地層及太原組上段,北部第四系松散沉 積物以不整合大面積覆蓋于各時代地層之上。現(xiàn)依據(jù)水文地質補充

29、勘查的 10 個鉆孔統(tǒng)計整理,結合地表出露情況,對井田內的地層由 老到新分述如下: (一)奧陶系 中統(tǒng)峰峰組(O2f) 與下伏馬家溝組呈整合接觸,為煤地層的沉積基底。厚 34.10- 73.95m,主要由深灰色石灰?guī)r、角礫狀泥灰?guī)r及泥質白云巖,下部 夾似層狀石膏。上部方解石細脈發(fā)育,具鐵質浸染現(xiàn)象。 (二)石炭系(C) 石炭系發(fā)育中統(tǒng)本溪組、上統(tǒng)太原組,分述如下: l、中統(tǒng)本溪組(C2b) 巖性由灰色、灰黑色鋁土巖、泥巖、粉砂巖、石英砂巖及不穩(wěn) 定不可采的 12 號煤層組成,底部沉積有山西式鐵礦,其厚度和品位 很不穩(wěn)定。由于中奧陶統(tǒng)古風化殼剝蝕程度不同,該地層厚度變化 較大,依據(jù)鉆孔揭露資料,

30、地層厚度為 6.94-40.07m,平均 26.24m。 平行不整合于峰峰組地層之上。 2、上統(tǒng)太原組(C3t) 為本井田主要含煤地層,自 K1砂巖底至 K7砂巖底,地層厚度 1717 為 68.22-114.85m,平均 91.20m。與下伏地層呈整合接觸。主要由灰 白、灰黑色砂巖、粉砂巖、泥巖、石灰?guī)r組成。含豐富的動物化石, 旋回結構清楚,橫向穩(wěn)定性好,易于對比。全組可劃分為 45 個沉 積旋 區(qū)區(qū)域域地地層層表表 表表 3-1-1 界系統(tǒng)組 厚度 (m) 巖性簡述 全 新 統(tǒng) 4-30松散的砂、卵、礫石、亞粘土、亞砂土。 上 更 新 統(tǒng) 3-40 土黃、灰黃、微紅色亞砂土、亞砂土大量礫石

31、透鏡體,頂部 具有一層褐色古土壤。 第 四 系 中 更 新 統(tǒng) 15-93 洪積:紅黃-綜紅色亞粘土夾 2-8 層紅褐色古土壤及鈣質結核 多層。底部可見礫石透鏡體。 殘積:棕經(jīng)、棗紅色砂質粘土、粘土含較多鐵、錳結核。 新 生 界 第 三 系 上 新 統(tǒng) 150-514 鮮紅色粘土夾淺紅色亞粘土,含少量砂礫石、粘土、含鐵、 錳質較多?;揖G等多色粘土、粉砂夾數(shù)層泥灰?guī)r及莧色砂、紫色 粘土層,為含油頁巖層位。淺黃-淺紅色亞粘土、亞砂土夾砂礫 石(巖)透鏡體。淺紫-紫紅色砂與砂質粘土夾多層卵礫石層。 石千峰 組 103.30- 197.50 紫紅色泥巖、砂質泥巖夾中細粒長石砂巖、長石質硬砂巖, 底部灰

32、黃-黃綠色中粒粗粒長石質硬砂巖或硬砂質長石砂巖。 上 統(tǒng)上石盒 子組 366.00- 525.10 黃綠、灰紫色中、細粒砂巖、砂質泥巖互層夾燧石層,黃綠色 砂巖、灰紫色砂質泥巖、紫灰綠色細粒砂巖,中、粗粒砂巖、粉砂 巖(含小礫石)、砂質泥巖,淺黃、黃綠色砂巖、泥巖、砂質泥巖夾 紫色砂質泥巖。 下石盒 子組 85.40- 120.00 灰綠色砂巖、砂質泥巖;黃綠色中粗粒砂巖、黃綠色砂質泥 巖、灰白色鋁土質泥巖,泥巖及薄煤層。 二 疊 系 下 統(tǒng) 山西組 22.10- 65.60 灰-深灰色細粒砂巖、泥巖、粉砂巖及 2-4層煤層。 上 統(tǒng) 太原組 117.50- 149.40 灰色細粒砂巖、粉砂巖

33、、泥巖、砂質泥巖、3-4 層石灰?guī)r及 5-7 層煤層。 石 炭 系 中 統(tǒng) 本溪組 17.80- 54.90 灰色鋁土巖、粘土巖、泥巖、砂質泥巖、1-6 層石灰?guī)r。 峰峰組 26.80- 76.10 石灰?guī)r、角礫狀白云質泥灰?guī)r。 古 生 界 奧 陶 系 中 統(tǒng)上馬家 溝組 199.30- 256.00 白云質、石灰?guī)r夾泥灰?guī)r,角礫狀白云質泥灰?guī)r、白云質豹 皮狀灰?guī)r、白云質泥灰?guī)r、白云巖。 1818 下馬家 溝組 120.20- 183.00 白云質石灰?guī)r、石灰?guī)r、泥灰?guī)r、泥質白云巖、白云質泥質 角礫狀石灰?guī)r、角礫狀白云質泥灰?guī)r、粗粒砂巖、泥巖。 回,屬于海陸交互相沉積。依據(jù)巖性、巖相特征,可自

34、下而上劃分 為三段: 太原組下段(C3t1) K1砂巖底至 K2石灰?guī)r底,地層厚度為 24.10-39.75m,平均 29.75m。主要由灰白色砂巖、灰灰黑色泥巖、鋁質泥巖、粉砂巖 及穩(wěn)定可采的 9、10 及不穩(wěn)定不可采的 10 下、11 上、11、11 下號 煤層組成。底部 K1砂巖為灰白色薄層狀細粒砂巖,局部相變成粉砂 巖。 太原組中段(C3t2) K2石灰?guī)r底至 K4石灰?guī)r頂。地層厚度 17.48-35.03m,平均 29.93m。主要由三層深灰色石灰?guī)r及灰白色砂巖、灰黑色粉砂巖、 泥巖夾三層煤層組成。底部為深灰色,巨厚層狀致密、堅硬的 K2石 灰?guī)r,含有豐富的有蜒科、腕足類化石和燧石結

35、核,自 K 2 向上為 灰黑色泥巖及具波狀層理的粉砂巖、細粒砂巖,多受黃鐵礦浸染, 其上發(fā)育有不穩(wěn)定局部可采的 8 號煤層,頂板為深灰色,厚層狀的 K3石灰?guī)r,K3石灰?guī)r全區(qū)穩(wěn)定,易于對比。K3至 K4石灰?guī)r間,為 灰、灰黑色砂巖、粉砂巖和泥巖,間夾不穩(wěn)定不可采的 7 號煤層, 其頂部即為深灰色、中厚層狀、致密堅硬的 K4石灰?guī)r。 太原組上段(C3t3) K4石灰?guī)r頂?shù)?K7砂巖底,地層厚度為 26.64-44.68m,平均 32.52m。主要由灰黑色、黑色泥巖、粉砂巖及煤層組成,含黃鐵礦、 菱鐵礦結核。 (三)二疊系(P) 1919 l、下統(tǒng)山西組(P1s) K7砂巖底至 K8砂巖底,整合于

36、下伏地層之上。地層厚度為 29.84-44.70m,平均 37.74m。巖性主要由灰色的細粒砂巖、灰黑色 粉砂巖、泥巖和 1、2、3 號煤層組成,其中 1、2 號煤層均為不穩(wěn)定 不可采的煤層,3 號煤層為不穩(wěn)定局部可采煤層。底部 K7砂巖為細 粒砂巖,巖性及厚度變化大。 2、下統(tǒng)下石盒子組(P1x) K8砂巖底至 K10砂巖底,與下伏地層呈整合接觸。根據(jù)其巖性、 巖相特征,劃分為上、下兩段: 下段(Plx1) K8砂巖底至 K9砂巖底,地層厚度為 34.78-42.95m,平均 38.82m。以灰色、綠灰色中、細粒砂巖為主,夾深灰色、灰黑色粉 砂巖、泥巖,局部夾薄層煤線,頂部為黑灰色泥巖。底部

37、 K8砂巖為 灰色、灰白色細粒砂巖,具直線型斜交層理和斜層理,局部含泥質 斑塊。 上段(Plx2) K9砂巖底至 K10砂巖底,地層厚度為 62.87-65.15m,平均 64.01m。底部 K9砂巖為灰白色中粒砂巖。其上為互層狀綠灰色、灰 色中、細粒砂巖和灰綠色泥巖、粉砂巖。頂部為一層狀灰綠色與紫 紅色花斑相間、含鮞狀鐵質結核的泥巖,俗稱“桃花泥巖”可作為 確定 K10砂巖的輔助標志。 3、上統(tǒng)上石盒子組(P2s) 底部為一層灰白色中細粒砂巖,成份以石英為主,次有長石。 含暗色礦物,孔隙式鈣泥質膠結,分選差,厚 1.00-29.80m,平均 2020 7.04m,全組厚 490.0m。根據(jù)巖

38、性可分為上、中、下三段,本區(qū)只 出露下段地層 下段(P2s1):K10砂巖底K12砂巖底,厚度 146.75-231.80m, 平均厚 200.96m。下部主要由黃綠色、灰黃色的粉砂巖、細砂巖組 成,夾綠灰黑灰色泥巖薄層,局部夾似層狀、串珠狀鐵錳質巖,上 部為灰紫色、紫色、灰綠色、黃綠色細砂巖和粉砂巖互層。時夾有 灰色、灰綠色中粒砂巖。 (四)第四系(Q) 本區(qū)地表覆蓋以第四系黃土為主,為全新統(tǒng)(Q4) 、上更新統(tǒng) (Q3)和中更新統(tǒng)(Q2) 。 (1)中更新統(tǒng)(Q2):主要由棕、紅、黃褐色亞砂土和亞粘土 組成,夾紅褐色古土壤層及黃褐色結核層。厚度 0-50m。 (2)上更新統(tǒng)(Q3):底部為

39、砂礫層及砂層,中下部為灰黃色 亞粘土和亞砂土,夾礫石層;上部為灰黃色亞粘土夾棕紅色古土壤 條帶,厚度 0-20m。 (3)全新統(tǒng)(Q4):主要為砂礫石和砂層,主要分布在東北角 及東南角的河谷中,厚度 0-20m。 四、煤層 1、含煤地層:本井田含煤地層為上石炭統(tǒng)太原組和下二疊統(tǒng)山 西組。太原組自 K1砂巖底至 K7砂巖底,地層厚度為 68.22- 114.85m,平均 91.20m。山西組自 K7砂巖底至 K8砂巖底,地層厚度 為 29.84-44.70m,平均 37.74m。 2、含煤性 山西組平均厚度 37.74m,含煤 3 層,由上而下編號為 1、2、3 2121 號煤層,煤層厚度 9.

40、33m,含煤系數(shù) 24.7%。山西組含煤性總的特點 是煤層層少,單層厚度小,變化大,其中 1 煤層為不穩(wěn)定不可采煤 層,2、3 號煤層為不穩(wěn)定局部可采煤層。 太原組平均厚度 91.20m,含煤 8 層,自上而上編號為 7、8、9、10、10 下、11 上、11、11 下號煤層,煤層總厚度為 46.03m,含煤系數(shù) 50.5%??偟奶攸c是煤層層數(shù)多,達可采厚度者 層數(shù)較少,其中 9、10 號煤為全區(qū)穩(wěn)定的可采煤層,8 號煤層為不 穩(wěn)定的局部可采煤層,11 號煤層為零星可采煤層,其余煤層均為不 可采煤層。 3、可采煤層 井田內可采煤層有 2、3、8、9、10 號共 5 層煤層(見可采煤層 特征一覽

41、表 3-1-2) ,現(xiàn)分述如下: 可可采采煤煤層層特特征征一一覽覽表表 表表 3-1-2 煤層厚度煤層間距 煤 層 號 最小-最大 平均(m) 最小-最大 平均(m) 夾石 層數(shù)結構 穩(wěn)定性可采性 頂板巖性 底板巖性 2 0.33-1.02 0.59 0-1 簡單 不穩(wěn)定局部可采 泥巖 泥巖 5.96-8.73 6.17 3 0-0.90 0.35 0 簡單 不穩(wěn)定局部可采 泥巖 砂質泥巖52.79-69.75 59.84 8 0-0.87 0.62 0 簡單 不穩(wěn)定局部可采 泥巖 泥巖7.02-17.35 12.62 9 0.87-0.98 0.92 0 簡單 穩(wěn)定全區(qū)可采 泥巖、泥質灰?guī)r

42、泥巖、粉砂巖0.89-1.81 1.30 10 1.17-1.71 1.31 0 簡單 穩(wěn)定全區(qū)可采 泥巖、粉砂巖 泥巖 11 0.14-1.60 0.59 12.56-17.39 14.260-1 簡單 不穩(wěn)定零星可采 粉砂巖 泥巖 (1)2 號煤層:位于山西組中上部,下距 3 號煤層 5.96- 8.73m,平均 6.17m。煤層厚度 0.3-1.02m,平均 0.59m,含矸 0-1 層,頂板巖性為泥巖,底板巖性為泥巖、粉砂巖,井田內僅 303 號 2222 鉆孔可采,其余多為臨界可采煤層,綜評為不穩(wěn)定,局部可采煤層。 (2)3 號煤層:位于山西組底部,下距 9 號煤層 59.81- 8

43、7.10m,平均 72.18m。煤層厚度 0-0.90m,平均 0.35m,結構簡單, 不含夾矸,頂板巖性為泥巖,底板巖性為砂質泥巖,區(qū)內在 102、302、303、401 號鉆孔及探槽 CT3 中可采,其余鉆孔均為不可 采煤層,綜評屬不穩(wěn)定局部可采煤層。 (3)8 號煤層:位于太原組中段底部,煤層厚度 0-0.87m,平 均 0.62m,結構簡單,不含夾矸,頂板巖性為泥巖,底板巖性為泥 巖,區(qū)內在 201、202、301、302 號鉆孔中可采,其余鉆孔均為不可 采煤層,綜評屬不穩(wěn)定局部可采煤層。 (4)9 號煤層:位于太原組下段的頂部,厚度 0.87-0.98m,平 均 0.92m。不含夾矸

44、,頂板以泥巖為主,個別鉆孔為細粒砂巖(101) 及泥質灰?guī)r(101),底板為泥巖,屬全區(qū)穩(wěn)定可采煤層。 (5)10 號煤層:位于太原組下段的中上部,上距 9 號煤層 0.89-1.81m,平均 1.30m。煤層厚度 1.17-1.71m,平均 1.31m。不 含夾矸,頂板以泥巖為主,個別鉆孔為細粒砂巖(101)及泥質灰?guī)r (101),底板為泥巖,屬全區(qū)穩(wěn)定可采煤層。 (6)11 號煤層:位于太原組下段下部,上距 10 號煤層 12.56- 17.39m,平均 14.26m,煤層厚度 0.14-1.60m,平均 0.59m。含矸 0- 1 層,結構簡單,頂板巖性為粉砂巖,底板巖性為泥巖,僅 40

45、1、101 號孔可采,綜評為不穩(wěn)定零星可采煤層。 2323 第二節(jié) 構造 一、區(qū)域構造特征 本區(qū)位于沁水區(qū)塊,沁源安澤背斜區(qū)南部。該背斜區(qū)走向北 北東,南北兩端和西緣斷裂較發(fā)育,西緣地層西翹東傾,傾角 20- 25。安澤沁源一帶主要發(fā)育北北東向的短軸波狀褶皺,褶皺排 列較為緊密,單個褶曲的寬度為 2-3km,兩翼傾角為 10-20褶曲軸 面略向東傾,兩翼不對稱。安澤沁源一帶,據(jù)物探資料,較深層 次呈一斜坡帶,地層區(qū)域東傾,在斜坡上具有一些小型長軸背斜, 形成以分水嶺背斜為中心的復背斜系列,構成沁源安澤背斜帶, 使煤層埋深變淺,構造符合區(qū)域特點。 二、井田地質構造 井田位于沁水煤田西緣,霍山隆起

46、之東翼。由于受霍山經(jīng)向構 造帶影響。井田總體構造為一向北東傾斜的單斜構造,在此基礎上 井田北東部及南西部各發(fā)育一對向背斜構造,斷層稀少。 (一) 、褶曲構造 受區(qū)域構造的影響,井田總體為向北東傾斜的單斜構造,在 此基礎上井田北東部及南西部各發(fā)育一對向背斜構造。井田內共發(fā) 育 5 個向、背斜。現(xiàn)分述如下: 1、S1向斜:位于井田北東部,軸向北東,區(qū)內延伸1500m,核部 地層為P2s 地層,西翼傾角7,東翼傾角10。為沁安普查填圖成 果。 2、S2背斜:位于井田北東部,軸向北東,區(qū)內延伸1600m,核部 2424 地層為P1x地層,西翼傾角10,東翼傾角6。為沁安普查填圖成果。 3、S3向斜:位

47、于井田北東部,軸向北東,區(qū)內延伸1300m,核部 地層為P2s地層,西翼傾角6,東翼傾角8。為沁安普查填圖成果。 4、S4向斜:位于井田西部,軸向北東,區(qū)內延伸 1800m,核部 地層為 P1s 地層,西翼傾角 10,東翼傾角 9。為沁安普查填圖 成果。 5、S5背斜:位于井田南西部,軸向北東,區(qū)內延伸 900m,核 部地層為 P1x地層,西翼傾角 9,東翼傾角 6。為沁安普查填圖 成果。 (二) 、斷層及陷落柱構造 井田內斷層稀少,未發(fā)現(xiàn)有陷落柱構造。僅發(fā)現(xiàn)有 F1正斷層。 F1正斷層位于井田南東部 103 號鉆孔附近,走向 N15E,傾向 SE,落差 20-30m,傾角 70,區(qū)內延伸 9

48、40m 左右。為沁安普查填 圖成果。 井田內的 F1斷層及 S1、S3、S4向斜,S2、S5背斜均為沁安普查 填圖成果,有地質點及產(chǎn)狀控制,其地質成果可靠。 第三節(jié) 巖漿巖 井田內無巖漿巖侵入現(xiàn)象。 2525 第四章 區(qū)域水文地質 第一節(jié) 區(qū)域水文地質單元 按照中國北方主要煤礦區(qū)水文地質圖集的劃分,本區(qū)屬于 霍山巖溶水系統(tǒng),構成獨立的水文地質單元。霍山背斜以南北走向 聳立于礦區(qū)西側,背斜軸部出露地層為元古界及下古生界地層,兩 翼出露大面積碳酸鹽巖地層,成為巖溶地下水的補給區(qū),出露面積 約 1420km2,背斜西翼受霍山大斷裂和太谷大斷裂的切割。地下水向 南北徑流構成南北兩個水文地質單元。北單元

49、為介休洪山泉域,泉 水從第四系砂礫石中溢出,流量 1.4-2.3m3/s,水溫 14, 水化學 類型為 HCO3SO4型,礦化度 480mg/L;南單元洪洞廣勝泉,位于洪 洞縣城東北 15km,霍山背斜的南端與霍山斷裂的交匯處,泉口標高 581.60m, 流量 4.53m3/s,水溫 14,水化學類型為 HCO3SO4型, 礦化度 310560mg/L;二者水化學類型和礦化度基本近似。本區(qū)屬 于廣勝寺泉域,屬于泉域北部徑流地帶。 一、地表水流域及其水文特征 本區(qū)位于沁水區(qū)塊,沁源安澤背斜區(qū)南部。地表為山區(qū)侵蝕 地貌,溝谷縱橫,地形十分復雜,屬中、低山區(qū)。區(qū)域內主要河流 是沁河,屬黃河流域。 沁

50、河是黃河的一級支流,流經(jīng)晉、豫兩省,它發(fā)源于霍山東麓 沁源縣王陶鄉(xiāng)的二郎神溝西北部的將臺上村西,源頭分水嶺高程為 2300m 左右,經(jīng)臨汾市安澤縣、晉城市沁水縣、陽城縣、澤州縣入 河南省匯入黃河。干流全長 485km,其中山西省境內 363km。沁河在 2626 沁源境內坡陡流急,洪水暴漲暴落,屬暴雨型山區(qū)河流,河道水量 來源主要是雨季積蓄的洪水徑流和溝溪泉水,河道流量受年份和季 節(jié)影響較大,年徑流主要集中在汛期。根據(jù)孔家坡水文站實測數(shù)據(jù) 表明,沁河年徑流量為 l2500 萬 m3。 區(qū)域水文地質圖區(qū)域水文地質圖 圖圖 4-1-1 2727 井田東南側的狼尾河自北東向南東流過,屬沁河支流。井田

51、內 地表水系不發(fā)育,井田西部沖溝河水向南流入狼尾河,狼尾河向東 流入沁河,沁河向南流入黃河。 二、巖溶水文地質單元及其特征 本井田屬于廣勝寺泉域,位于泉域北部徑流地帶。廣勝寺泉位 于洪洞縣城東 15km 的廣勝寺鎮(zhèn),泉域范圍北部自西向東由后悔溝沁 源縣花坡一段;東部及東南部邊界,以奧陶系灰?guī)r頂板埋深 600m 等 深淺為界,可視為阻水邊界;西部由南向北分為 3 段,由胡家溝至 圪同一段,灰?guī)r含水層與下盤的碳一二疊阻水巖接觸,構成阻水邊 界,圪同至耙子里一段,巖溶含水層與第四系礫石為半阻水邊界, 由耙子里至靈石的后悔溝一段,巖溶含水層與前震且系變質巖接觸, 構成隔水層邊界。泉域面積 1273km

52、2,其中裸露巖溶巖面積 641.51km2。見圖 4-1-1。 第二節(jié) 區(qū)域含、隔水層特征 一、主要含水層 (1)松散孔隙含水層:多分布于較大溝谷及兩側一級階地,含 水性受沖積洪積層厚度及地形地勢所控制,富水性差異較大。為村 鎮(zhèn)工農(nóng)業(yè)用水的主要水源之一。 (2)二疊系砂巖裂隙含水層:區(qū)域內廣泛出露,在溝谷壁上多 見有泉水出露,泉流量均較小。本含水層富水性取決于砂巖裂隙及 風化裂隙的發(fā)育程度,一般富水性弱,僅在局部由于受構造等因素 的影響,富水性中等。 2828 (3)石炭系砂巖夾石灰?guī)r裂隙含水層:主要由太原組三-四層 石灰?guī)r及中、粗粒砂巖組成,其富水性隨埋藏深度和所處構造位置 不同而變化,為區(qū)

53、域主要含水層之一,一般富水性弱。 (4)奧陶系石灰?guī)r巖溶裂隙含水層:在區(qū)域西部廣泛出露,主 要接受大氣降水的補給。含水層富水性取決于巖溶裂隙的發(fā)育程度。 據(jù)區(qū)域資料,本含水層一般含水豐富,水質好,為區(qū)域主要含水層。 本含水層富水性中等-強。 二、主要隔水層 (1)太原組底部與本溪組泥巖砂質泥巖隔水層:主要由具塑性 的鋁質泥巖及砂質泥巖等組成,一般透水性差,能有效阻隔其上、 下含水層的水力聯(lián)系。 (2)二疊系砂巖含水層層間隔水層:主要由泥巖及砂質泥巖等 組成,一般透水性差,呈層狀分布于各砂巖含水層之間,阻隔其上、 下含水層的水力聯(lián)系。 第三節(jié) 區(qū)域地下水的補給、徑流、排泄條件 井田內主要可分為松

54、散孔隙含水層、二疊系砂巖裂隙含水層、 石炭系砂巖夾石灰?guī)r裂隙含水層四大含水層。松散孔隙含水層一般 富水性較弱,主要分布于井田西部及北部;二疊系砂巖裂隙含水層 富水差異性較大,僅局部富水;石巖系含水層為區(qū)域內主要含水層 之一,富水性一般較弱;奧陶系石灰?guī)r巖溶裂隙含水層一般富水性 中等-強,但存在差異性。 松散孔隙含水層主要接受大氣降水的補給,地下水動態(tài)隨季節(jié) 2929 變化顯著;二疊系砂巖裂隙含水層及石炭系含水層主要以接受大氣 降水的補給及上部含水層的入滲補給為主,地下水以層間徑流為主, 排泄方式多在地勢低洼處以泉水形式排出地表。 奧陶系中統(tǒng)石灰?guī)r含水層是井田內主要含水層之一,井田內沒 有出露。

55、其地下水位于廣勝寺泉域北徑流帶上,徑流方向大致由東 北向西南,最終排泄于廣勝寺泉。 3030 第五章 礦井水文地質 第一節(jié) 井田邊界及其水力性質 區(qū)內出露地層主要為二疊系下統(tǒng)下石盒子組(P2x) 、山西組(P1s)、 中石炭本溪組( C2b) 、晚石炭太原組( C3t) 。第四系(Q)覆蓋于不同的 地層之上。 井田內地層總體構造為走向北北東向,本井田受區(qū)域構造 帶影響,井田總體構造為一向北東傾斜的單斜構造,在此基礎上井 田北東部及南西部各發(fā)育一對向背斜構造,井田內僅發(fā)育一正斷層, F1正斷層位于井田南東部,走向 N15E,傾向 SE,落差 20-30m, 傾角 70,區(qū)內延伸 940m 左右。

56、 一、井田水文地質邊界 1井田東部及南部為山西安神煤業(yè)有限公司生產(chǎn)礦井,為人為 邊界。 2井田西部無生產(chǎn)礦井,在西部邊界附近為2 號及3 號煤層隱伏 露頭,對于9+10 號煤層為人為邊界。 3井田北部無生產(chǎn)礦井,在北部邊界附近為 2 號及 3 號煤層隱 伏露頭,對于9+10 號煤層為人為邊界。 二、水力性質 井田東部及南部邊界上覆巖層中各含水層的含水性都很微弱, 且有較多的泥質隔水層,使得各巖組之間沒有明顯的水力聯(lián)系。但 2、3 號煤在井田西部及北部邊界附近有露頭,可能溝通 2、3 號煤 層上覆各含水層的水力聯(lián)系,但對今后開采的 9+10 號煤層的開采影 響不大。此外,F(xiàn)1 正斷層位于井田南東

57、部 103 號鉆孔附近,走向 N15E,傾向 SE,落差 20-30m,傾角 70,區(qū)內延伸 940m 左右。 3131 根據(jù)調查,該斷層含水性較弱,對 9+10 號煤層開采影響不大,但不 排除在 9+10 號煤層開采擾動下,斷層導水性發(fā)生改變。 第二節(jié) 含水層 一、含水層特征 井田的含水層自上而下有: 1、第四系砂礫層孔隙潛水含水層 第四系全新統(tǒng) Q4及上更新統(tǒng) Q3,分布在井田中北部河谷地帶, 巖性為灰白色砂質粘土、亞粘土砂礫層及礫石層,厚度變化大,層 位不穩(wěn),依地形而異,該層滲水性含水性均好,由于受大氣降水和 地表水補給條件好,但含水層厚度薄,不易形成強含水層,因此, 屬弱富水性孔隙潛水

58、含水層。 2、上石盒子組底部(K10砂巖)裂隙含水層 砂巖含水層較穩(wěn)定,多呈透鏡體,巖性為黃綠色,淺灰綠色中 細粒厚層狀石英長石砂巖,埋藏淺時,風化裂隙及節(jié)理發(fā)育,局 部含小礫。鉆進消耗量達 5.5m3/h,一般鉆進消耗量在 0.5m3/h 以下, 泉水流量 0.22L/s,因此,該層為弱富水性裂隙含水層。 3、下石盒子組(K9、K8)砂巖裂隙含水層 砂巖含水層位于 1 號、2 號煤層以上,K8為煤層直接充水含水 層,巖性為灰白色、灰綠色、黃綠色厚層狀石英長石砂巖,多為鈣 質膠結,裂隙稍發(fā)育,鉆進消耗量在 1.00m3/h 以下,一般在 0.20.5m3/h 之間,因此,局部地段受地表河流補給

59、出現(xiàn)富水地段, 因此,含水層為中等富水性裂隙含水層。 4、太原組石灰?guī)r(K4、K3、K2)巖溶裂隙含水層 K4石灰?guī)r為 7 號煤直接充水含水層,厚度 1.33-6.48m,平均 3232 3.99m,巖性為深灰色,致密、塊狀,裂隙較發(fā)育。 K3石灰?guī)r為 8 號煤直接頂板,厚度 2.00-7.00m,平均 5.03m, 裂隙較發(fā)育,隨埋深增加裂隙逐漸不發(fā)育。 K2石灰?guī)r為 9 號煤層直接充水含水層,也是太原組的主要含水 層,巖性為深灰色,致密、堅硬、性脆石灰?guī)r,一般含有燧石層及 透鏡體。厚 2.22-7.45m,平均厚 5.88m,局部較發(fā)育,本礦施工的 201 號水文孔抽水試驗單位涌水量為 0

60、.004L/s.m,水位標高為 1241.02m,屬弱富水性裂隙含水層。 5、中奧陶統(tǒng)石灰?guī)r巖溶裂隙含水層 奧陶系峰峰組巖溶裂隙含水層是煤系地層下伏的主要含水層, 為透水不含水層。井田內水文地質補充勘查施工的 201 號鉆孔上段 厚 41.80m 左右,巖性為質純、致密、性脆,上部裂隙發(fā)育或較發(fā)育 多層,但厚度多在 3-5m 之間,鉆進時大多出現(xiàn) 12-15m3/h 的全漏, 下部巖層多為完整,裂隙不發(fā)育,下段為泥灰?guī)r夾石膏層,可見有 角礫狀石灰?guī)r,棱角狀灰?guī)r碎塊被泥灰?guī)r膠結,厚 63.76m,鉆進時 沖洗液消耗量一般在 0.5m3/h 以下,為相對隔水層。201 號鉆進峰峰 組 85m 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