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性閱讀:關注理性精神和思辨能力_第1頁
思辨性閱讀:關注理性精神和思辨能力_第2頁
思辨性閱讀:關注理性精神和思辨能力_第3頁
思辨性閱讀:關注理性精神和思辨能力_第4頁
思辨性閱讀:關注理性精神和思辨能力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思辨性閱讀”:注重理性精神和思辨水平余黨緒:高中階段,人的思維方式正在走向理性、邏輯與思辨,是理性精神和思辨水平養(yǎng)成的關鍵階段。這是培養(yǎng)理性精神和思辨水平的黃金時間。很多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我想,思維方式也是一條起跑線吧?吳慧雯:余老師似乎特別重視“思維方式”,您在談話中經常提到“思維方式”這個詞兒。余黨緒:是的。思維方式是個中觀層面的東西。過于宏觀的東西容易空洞,過于微觀的東西容易瑣碎。這是我們教育的通病。比如我們的德育,太宏觀,太高大全,又缺乏可靠的抓手和行之有效的方法,效果就不太好。但如果走到另一個極端,太微觀,瑣碎到像孔乙己一樣,“回”字有四種寫法,一定會陷入無聊。思

2、維方式,恰好避免了這些毛病,它上與價值觀相聯(lián)系,下與知識相聯(lián)系,可操作,可訓練,可檢測。其實,一個人的價值觀,最終也是落腳在他的思維方式;學知識,大多也忘記了,但它會轉化為我們的思維方式。就像學數(shù)學,有幾個人還記得高中數(shù)學的那些公式?但我們辛辛苦苦的做的那些數(shù)學題,并沒有白做,它已經轉化為我們的邏輯思維和數(shù)學思維。現(xiàn)在的家長們擔心孩子落后,往往著眼于記憶力和理解力。其實,記憶和理解又是為了什么?說到底,是為了養(yǎng)成穩(wěn)定的思維方式。知識可能被忘記,理解可能被修正,但思維方式卻是相對穩(wěn)定的。我的“思辨性閱讀”,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精神與思辨水平。我注重的是思維方式的培養(yǎng)與形成,而非知識的掌握和某個觀

3、點的灌輸。吳慧雯:余老師,您如何看待理性精神與想象力的關系?我看到您在很多文章中談論二者的關系。余黨緒:近些年,關于中國學生缺乏想象力的議論很多。很多人將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聯(lián)系在一起,認為想象力的匱乏不但制約了國人的創(chuàng)造力,而且將影響中華民族的未來。吳慧雯:網上有一篇文章,叫做中國孩子想象力為何世界倒數(shù)第一。文章將“影響20世紀生活的20項重大發(fā)明中,沒有一項由中國人發(fā)明”歸咎于中國人想象力的匱乏。余黨緒:我們的孩子缺乏想象力,這個判斷大體上是客觀和真實的??匆豢疵磕甑闹锌几呖甲魑模切┳魑那宦?,萬人一腔,顯然缺乏想象力。但為什么缺乏想象力呢?說科技落后是因為缺乏想象力,我認為是隔靴搔癢,沒有

4、說到點子上。有人說,牛頓發(fā)現(xiàn)了“萬有引力”,考的是想象力,激發(fā)他想象的,就是那只偉大的蘋果。且不說這僅僅個傳說。退一步講,即便那只蘋果真的砸中了牛頓的頭,我們能將“萬有引力”的發(fā)現(xiàn)歸功于這只蘋果“砸”出的想象力嗎?如果牛頓沒有尋求真理的熱情,如果牛頓缺乏良好的科學素養(yǎng),如果牛頓沒有科學的思維方式,再多的蘋果砸在他頭上,恐怕也砸不出“萬有引力”吧?要培養(yǎng)出中國的牛頓,我們有太多太多的事情要做。過度強調想象力,會給人這樣一個錯覺:似乎有了想象力,牛頓就橫空出世了。這樣的誤導反而會妨害我們去做一些更為基礎性也更有價值的工作,比如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精神,懷疑精神,等等。想象力之于科學,猶如靈感之于藝術。靈

5、感很重要,但你要培養(yǎng)人的靈感,卻無從下手。培養(yǎng)一個藝術家,肯定不是從培養(yǎng)靈感開始的。在我看來,培養(yǎng)人的獨立精神和批判精神,遠比想象力的培養(yǎng)迫切。想象力是與生俱來的,每個正常的兒童都充滿了各種想象。我們要做的,是保護、鼓勵和引導兒童的這種天賦。與此相反,理性精神則只能通過教育才能擁有。吳慧雯:余老師,那么,什么是理性精神?余黨緒:對于概念,我們不能將它搞得很神秘。將概念搞得很神秘,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通病。理性,直白的講,就是不盲從,不盲信,不人云亦云,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只唯是,追求真理,追求真相。坦率地說,我們更缺的是理性精神。有外國學者稱中國社會是“格言社會”,因為很多人將名人名言當做人

6、生指南,卻不去思考一下,這些格言是否合乎生活的實際,是否合乎自己的實際。你讓學生寫篇“細節(jié)決定成敗”的作文,學生洋洋灑灑,將細節(jié)的決定性作用講得頭頭是道;你再讓他寫“大局決定成敗”,他同樣是滔滔不絕,如數(shù)家珍,讓你相信大局確實重要。到底是細節(jié)決定成敗,還是大局決定成???鮮有人去追問,去質疑。這就是缺乏獨立思維和理性思辨。吳慧雯:余老師,語文學科在理性精神的培養(yǎng)上有什么作為?余黨緒:首先是閱讀應該多元化,應該開放。滿漢全席也好,五谷雜糧也罷,都要吃一點。讓學生在自主的閱讀中,質疑,比較,求證,形成自己的觀點。多年來,我一直給學生提供大量的不同的文本。比如教材有一篇科學是美麗的的文章,我就找了篇科

7、學并不美麗的文章。不能讓某一個觀點左右我們的學生,這樣形成的觀點可能是偏頗的。我的“萬字時文”系列、雜文系列和名著系列,在選文和解讀中,都有這樣的思考。吳慧雯:余老師,是不是還有個事前篩選的事情?畢竟孩子小,缺乏獨立的判斷力,容易模仿,需要我們教師和家長的協(xié)助。余黨緒:當然,這是教師的責任。但總體原則是多元和開放,尤其是高中生,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辨別力和判斷力,應該信任他們。在閱讀問題上,我是崇信“拿來主義”的。魯迅說,面對古典與外國文化的時候,我們需要的是自信。我不管你是什么東西,“先拿來”再說。吳慧雯:余老師,我看到您有一篇文章,叫“讀古人書,做現(xiàn)代人”。能否解釋一下您的意思?余黨緒:我

8、還寫過一篇文章,題目叫“基于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為了現(xiàn)代人格的養(yǎng)成”,比較集中的表達了我對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理解。對于傳統(tǒng)文化,繼承也好,弘揚也好,不是老師說了算的。學生能否繼承,取決于他是否理解,能否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有人號召讀古典,說要將學生培養(yǎng)成傳統(tǒng)的“仁人君子”,像顏回那“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甭犉饋砗懿诲e,問題是做得到嗎?一個生活在21世紀的學生,非要學古人說話,學古人穿衣,踐行古代的價值觀,做得到嗎?家長做得到嗎?教師做得到嗎?吳慧雯:換句話說,對待先人,對待祖宗,對待圣人,我們都要平等。傳統(tǒng)文化也只是眾多文化中的一個“元”。余黨緒:是啊,孔夫子的話當然有道

9、理。但是,靠兩千多年前的老夫子,就能改善學生的道德與精神狀況嗎?因此,必須多元,必須平等,平等才能思辨,才能對話。這是對待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態(tài)度。我自己有一個關于廉頗藺相如列傳的思辨閱讀案例。藺相如是一個智勇雙全的英雄,這個當然沒錯。但很多人把他拔高成一個“高大全”式的無私無畏的愛國英雄,就恐怕就脫離了司馬遷的原意。在自由閱讀中,我的學生發(fā)現(xiàn)了藺相如身上的一些矛盾。他在讀“完璧歸趙”的時候,反問我:這藺相如不是在窮折騰嗎?吳慧雯:對于這樣尖刻的問題,余老師您是什么反應?余黨緒:一開始我也不以為然。人的思維僵化是很可怕的,自以為是簡直就是人的本能。但和學生一起討論,我發(fā)現(xiàn)藺相如出使秦國,確實有他尋找

10、機會出人頭地的個人考慮。否則,很多事情邏輯上講不通。吳慧雯:這篇課文我們都讀過,想聽聽余老師與眾不同的解讀。余黨緒:任何解讀都必須依照文本,脫離文本的解讀,無論怎樣富有想象力和批判精神,都是不靠譜的。我和學生的解讀,都是遵照課文的。秦國提出以15座城池來交換“和氏璧”,實際上是空手套白狼,想強占“和氏璧”。在趙國存亡危機的時刻,藺相如干了些什么呢?歸納一下他的勸諫之詞,不過是:不答應秦國,不行;不去個人,不行;去個人,非我不行。他的邏輯,仔細想想都有些莫名其妙。比如他說秦強我弱,不給他不行。怎么就不行了呢?按照他的邏輯,不給不行,那你就給他吧?可你到了秦國,又賴賬了。他說若不答應秦國,咱們就理

11、虧了,還是送過去讓秦國人理虧吧。這話聽起來簡直就像誘使人家犯罪(“釣魚式”執(zhí)法)一樣。最后他自告奮勇,說趙王你要是手下無人,就讓我這個太監(jiān)門客去走一遭吧。吳慧雯:余老師的意思,是藺相如有意促成了他的秦國之行?余黨緒:是的。以藺相如的政治膽識和眼光,他肯定知道秦國人言而無信,其覬覦和氏璧是真,償付15座城池是假;他更不可能不知道,答應了秦國再賴賬,風險比一開始就拒絕還要大。老虎本來要吃人,你還要去撩撥它,挑逗它,它焉能放過你?但看藺相如的所作所為,他顯然把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語言才華和過人膽略看得很重。秦王見了“和氏璧”,風度確實是差了點,可也沒什么過激的行為。結果,藺相如借故要回“和氏璧”,且

12、“怒發(fā)沖冠”,慷慨陳詞一番,搞得秦王君臣面面相覷,不得不“齋五日”??墒侨思野凑漳囊蟆褒S”了五日,你早就派人帶著“和氏璧”跑了。既然這樣,你帶著“和氏璧”來干嗎?這不是生生將人家戲耍了一番?究竟是誰不講信用和道理呢?吳慧雯:表面看,秦國倒是更守規(guī)則和禮節(jié)啊。余黨緒:是的。如果說藺相如對秦王心存幻想,真以為拿“和氏璧”可換得15座城池,那藺相如真是幼稚得一塌糊涂;若承認藺相如早就預料到秦王的言而無信,那么,他這些過激的舉動,哪里還有一點外交家的風度?簡直就是過家家啊。吳慧雯:那么,藺相如究竟何為?余黨緒:比較合理的解釋就是,藺相如想來一場“政治秀”,在維護國家利益的同時,為自己博取功名。藺相

13、如是個門客,而且還是個宦者令的門客,若以常規(guī)手段出人頭地,那機會真是萬分渺茫。因此,藺相如一直在等待時機,一鳴驚人,脫穎而出。你知道“毛遂自薦”的故事嗎?毛遂說我是把錐子,你給我個布袋我就能捅出個尖兒;藺相如干的更徹底,你不給我布袋也行,我自己弄個布袋自己捅出個尖兒。他把握住了機會,并且自編自演了這場“政治秀”。其實,若一開始就拒絕秦王,哪里還有什么“完璧歸趙”的功勞?藺相如是智勇雙全的,表現(xiàn)在他看準了趙王的驚慌失措和六神無主,任由自己調遣;看準了秦國雖想占有“和氏璧”,但絕不會因此而悍然發(fā)動戰(zhàn)爭,這給他的“政治秀”提供了比較寬裕的舞臺;也表現(xiàn)在現(xiàn)場他的分寸拿捏得很好,該疾言厲色就疾言厲色,該

14、慷慨陳詞就慷慨陳詞,撩撥得秦王手癢癢的,但就是下不了手。火候把握很好。善于調動現(xiàn)場氣氛,善于制造驚悚事件,非如此不能爆得大名啊。當然,這樣的“秀”,若沒有過硬的膽量作底,人家沒亂,你自己先亂了,像趙王似的,你還表演什么呢?吳慧雯:余老師的解讀很有意思。其實,戰(zhàn)國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時代。那時的讀書人敢干,也敢賭,他們的生命意識可能與我們不同。這樣上課,我相信學生一定聽得津津有味,也“辯”得不亦樂乎吧?余黨緒:這樣的課堂學生當然歡迎。這不是為了“標新立異”。什么是“標新立異”?就是本來沒有什么新東西,卻故意裝作有新花樣,以此來糊弄人。廉頗藺相如列傳的這個理解,本來就潛藏在文本的邏輯之中。我查閱了一些資料,發(fā)現(xiàn)這樣的理解并不是我首創(chuàng)的,過去就有人提出過類似的觀點??梢?,只要尊重事實,尊重邏輯,不同時代的人都可能產生共鳴。吳慧雯:那么,余老師能否進一步解釋一下您的“思辨性閱讀”?余黨緒:我理解的“思辨性閱讀”,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