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附件1:外文資料翻譯譯文巴基斯坦德拉伊斯梅爾漢地區(qū)高溫下移栽日期和種植密度對水稻生長和產量的影響摘要:為發(fā)現(xiàn)移栽日期和密度對水稻產量的影響,巴基斯坦西北邊境省的德拉伊斯梅爾漢區(qū)域已展開了持續(xù)兩年的研究。實驗以完全隨機區(qū)組設計的形式展開。主區(qū)由四個移栽日期組成,即6月20日,6月27日,7月4日,7月11日,子區(qū)包括1,2,3,4四個播種密度。在四個移栽日期中,6月20日栽植的農作物在栽種密度為1時獲得了最高產量和純收益。這表明種植密度過大不僅增加了成本而且是對自然資源的浪費。以研究結果為前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種植密度1最適合適時播種,而密度4應被用于補償晚稻的栽種產量。關鍵詞 水稻,移栽日期
2、,播種,產量,葉面積指數(shù),凈同化速率緒論水稻(oryza sativa l.)產品構成了主要的經濟活動,并且是巴基斯坦鄉(xiāng)村人口就業(yè)的關鍵來源。由于許多研究工作的展開,巴基斯坦水稻的平均產量的價格以每年2%的速度增長,但仍舊遠遠低于其他的水稻主要生產國(ito et al.,1989)。在農作物生產的手段中,適時播種及正確的方法是前提條件,它有利于農作物在特別的農業(yè)生態(tài)學下適時成功地完成生命階段。對水稻來說,最適宜的秧苗葉面積、使光合作用率最大化的最適宜葉形、深遠粗壯的根系、開花時的葉面積指數(shù)(lai)和開始結穗時的農作物生長率(cgr)被認為是產量的決定因素(sun etal.,1999)。比
3、起單獨的任何一個生長變量來說,它們的結合能更好的解釋產量的變化(ghosh and singh,1998)。thakur and patel(1998)提出了相似的理論:干物質量、葉面積指數(shù)、光合勢(lad)、農作物生長率、凈同化率(nar)和相對生長速率(rgr)最終由水稻的高谷粒產量反映出來。lu et al.(1999)得出水稻更高產量的獲得歸結于抽穗期后更高的凈同化率和對葉面積指數(shù)更好地分配的結論。為成功獲得水稻產品,適時栽植,農作物的生長期中適度控制植物的生長,為獲得適宜分蘗的適合的栽植密度以及通過控制水分、肥料和化學輸入來控制葉片生長,對改善決定高產的生長變量是根本要素(ghosh
4、 and singh,1998)。在巴基斯坦,水稻從四月中旬到六月下旬的移植取決于品種、水分可用性,氣候炎熱干燥的旁遮普和信德省西北邊境省的斯瓦特地區(qū)(khan and akhter,2001)溫和山谷中能為栽培水稻提供的土地和勞力。在西北邊境省的德拉伊斯梅爾漢地區(qū),用于灌溉的運河,其水流量在夏季的最高峰依舊低于它的容量,大多數(shù)農民(70%)只能隔48天灌溉稻田(baloch et al.,2004)。因此,大部分農民在四月的前兩個星期播種苗床。移植通常在五月的第二個星期完成,主要是為了避免炎熱六、七月的水分短缺。四月播種的水稻通常能逃離害蟲的侵襲,因此降低了殺蟲劑施用方面附加成本的輸入。有觀
5、點認為早期移栽作物的主要缺點之一是高溫導致不育,從而使水稻碾米低產。因此,目前的研究致力于確定移栽日期和秧苗密度對高溫的德拉伊斯梅爾漢地區(qū)移栽水稻的生產力。材料和方法試驗于2002年到2003年間在巴基斯坦的西北邊境省的德拉伊斯梅爾漢的農業(yè)研究學院進行。德拉伊斯梅爾漢(3149n到7055 e)是巴基斯坦的西北邊境省最南部的地區(qū)。夏季炎熱干燥,伴隨著斷斷續(xù)續(xù)的季候風。海拔高于海平面121到210米。夏、冬季的平均最高溫度分別為45c和8c。實驗是在2002年種植過小麥和2003年種過鷹嘴豆的田地上進行的。土壤是ph為8.3,有機物含量低于1%的黏土。表12顯示了實驗地區(qū)的理化性質和氣象數(shù)據(jù)。2
6、002年和2003年,水稻生長季節(jié)時早晨的相對濕度分別在60%69%、71%和79%間變化(表2)。表1 試驗土壤的理化性質表2 水稻生長季節(jié)的氣象資料試驗設計為完全隨機區(qū)組設計,重復4次。苗床的移栽日期為主區(qū),秧苗密度是2m5m,間距為20厘米設置為子區(qū)。適應良好高產的粗米品種ir-6的一月苗床每年在6月20日和27日,7月11日時移栽。n,p2o5和k2o需求量分別為120kg/ha、90kg/ha、50kg/ha,分別以尿素、磷酸二銨和硫酸鉀的形式供應。一半的n和全部的p2o5和k2o在移栽時期提供,另一半n在開始結穗時提供。12 kg/ha的硫酸鋅在移栽15天后施用。有效分蘗m-2,實
7、粒數(shù)-1,千粒重(g),稻田產量(t/ha),移栽后4590天的葉面積指數(shù)和凈同化率等生理特性,這些農業(yè)參數(shù)的資料都被記載下來。資料應用變化手法統(tǒng)計分析,采用最小顯著性差異(lsd)將重要的平均數(shù)和相應的處理平均數(shù)區(qū)分開(steel and torrie,1980)。結果與討論有效分蘗的數(shù)量m-2在產量的構成中,有效分蘗非常重要,因為最終產量主要是單位面積分蘗數(shù)量的函數(shù)。表3的資料顯示移栽日期在2002年期間很不一致。7月4日移栽的土地生產得到很高的有效分蘗的數(shù)量(506.6m2),緊隨其后的是6月20日,獲得了462.2有效分蘗的數(shù)量m-2。記錄中最低數(shù)量的分蘗是2002年7月11日。盡管統(tǒng)
8、計意義不大,但2003年6月27日種植的作物生產了最高數(shù)量的有效分蘗(486.8m2),緊隨其后的是6月20日,有效分蘗456.1m2。hassan et al.(2003)提到在他們小型研究中,種于6月的作物的最高分蘗數(shù)量低于dera ismail khan的情況。至于秧苗密度的的影響,盡管第二年的試驗中出現(xiàn)了明顯的差異,但在試驗年里,最高分蘗(461.5和495.0 m2)的秧苗密度都為4。在作物季節(jié)里,移栽日期和秧苗密度的交互作用都很重要。2002年,記錄在案的最大分蘗(548.3m2)是7月4日,秧苗密度為4,緊隨其后的是相同日期的秧苗密度為3有效分蘗為533.3。2003年7月4日種
9、植的作物在秧苗密度為4時又獲得了令人注目的最大有效分蘗數(shù)量(604.3m2),緊隨其后的是6月27日和6月20日種植的作物,秧苗密度為1,分蘗分別為557和550m2。2003年的較高數(shù)量的有效分蘗可能歸結于相對前年較低的溫度,較多的降雨量,較高的濕度和較多的有機質(表12)。ashraf et al.(1999)表示移栽35天密度為2和3的秧苗密度的苗床得出了更有效的單位面積的有效分蘗數(shù)。然而,zhong et al.(2001)發(fā)現(xiàn)有效分蘗百分比與單位面積最大分蘗數(shù)量成顯著負相關。表3 2002年和2003年間移栽水稻時移栽時間和密度影響下的有效分蘗量 實粒數(shù)的數(shù)量表4 2002年和200
10、3年間移栽水稻時移栽時間和密度影響下的實粒數(shù)表4的資料顯示2002年6月27日栽植的作物有最大數(shù)量的實粒數(shù)(171.1)。同樣地,2003年在統(tǒng)一在知識日期獲得了最大的實粒數(shù)(205.6),緊隨其后的是7月11日,實粒數(shù)數(shù)量為184.9。在試驗年間,秧苗密度有顯著差異,盡管統(tǒng)計平均實粒數(shù)的秧苗密度為1(164.4和193.3),但4秧苗密度的播種區(qū)組生產了最大的實粒數(shù)(168.2和203.5)。移栽日期和秧苗密度的交互作用在作物季節(jié)中都很顯著。2002年6月27日秧苗密度為2的作物和2003年秧苗密度為1的作物獲得了較大數(shù)量的實粒數(shù)(184.5和236.5)。而獲得最少數(shù)量實粒數(shù)的分別為200
11、2年7月11日秧苗密度為3和2003年7月4日秧苗密度為1的作物。很多因素影響實粒數(shù),如:基因型,采用的栽培實踐(栽植日期,播種日期,土壤肥力)和生長環(huán)境(空氣和土壤溫度等)。無論在秧苗密度為1或4時實粒數(shù)都充分增長,這說明單株秧苗的潛在分蘗生產力等同于秧苗密度為4時的。秧苗的類似作用同樣存在于單位面積有效分蘗的數(shù)量上,大概是因為種植秧苗密度為1時導致更高的生長速率,最終增加健康秧苗的數(shù)量。千粒重(g)表5 2002年和2003年間移栽水稻時移栽時間和密度影響下的千粒重千粒重是產量的重要決定構成,它是一項遺傳特性,極少受環(huán)境的影響(ashraf et al.,1999)。表5的資料顯示2002
12、年6月20日和6月27日的粒重(24.6和24.5g)顯著高于7月種植的作物。2003年6月20日栽植的作物稻谷也同樣重于6月27日和7月11日的。在試驗年移栽日期為7月4日的作物生產出較低的粒重(23.6和28.1g)。2002年秧苗密度的作用顯示秧苗密度為4的播種區(qū)組的粒重(24.5g)顯著高于秧苗密度為1的(24.3g)。但是,在第二個種植季節(jié)里,秧苗密度為1的作物生產出的粒重(29.3g)高于秧苗密度為4的(28.8g)。兩年里秧苗密度的數(shù)量都有顯著的影響。盡管只有2002年的平均數(shù)較顯著,但2002年6月20日和2003年6月27日均在秧苗密度為1時獲得了最大的千粒重(25.0和30
13、.4g)。栽植日期為7月4日顯示最大的有效分蘗數(shù)量(506.6)卻在秧苗密度為2和3時生產出較低的千粒重(23.1和27.0g),這與較大數(shù)目的分蘗會減少谷粒的數(shù)量,大小和重量(lockhart和wiseman,1988)的發(fā)現(xiàn)相符合。我們的發(fā)現(xiàn)也與wen和yang(1991)的相一致,他們聲稱秧苗密度為1時的千粒重高于秧苗密度為4時的。同樣地,singh(1994)提出谷粒的數(shù)量和圓錐花序的粒重與稻谷的產量正相關。2003年較高的千粒重可能歸結于有機質量的充分供給和/或n在谷物整個生長階段緩慢釋放的有效性。水稻產量(t/ha)谷粒產量是有效分蘗的數(shù)量、單位圓錐花序的小穗、千粒重等相互作用的變
14、化的產量構成因素函數(shù)(hassanet al.,2003)。在種植日期中,2002年6月20日和7月11日生產出最大的谷物產量,而剩下的兩個栽植日期(6月27日和7月4日)生產出相對較低的谷物產量,分別是4.1t/ha(表6)。種植季節(jié)里種植日期為6月20日,秧苗密度為1時生產出最高的產量,分別5.0和8.1 t/ha,盡管只有2002年移栽日期和秧苗密度的交互作用明顯。然而,在同一年的7月11日,秧苗密度為3和4,谷物產量為4.9 t/ha是具有平均統(tǒng)計的。6月20日的最高谷物產量可能歸于有效分蘗的最大數(shù)量、實粒數(shù)和千粒重。另外,1秧苗密度的最高產量說明單位秧苗比秧苗密度為2,3和4時消耗更
15、多的養(yǎng)分。它還能利用初始生長階段低植物數(shù)量。wen和yang(1991)也報告了類似的發(fā)現(xiàn),他們在秧苗密度為1的條件下獲得了更高的水稻產量,有效分蘗,大量的谷物圓錐花序和千粒重。srinivasulu et al.(1999)同樣提到種植秧苗密度為1的水稻所產出的谷物產量等同于秧苗密度為2時產出的。在栽植日期中,hassan et al.(2003)也得到了在dera ismail khan6月25日栽植的ir-6較7月15日和7月5日栽植的獲得更多的谷物產量的結果。palet al.(1999)也報告6月15日或6月25日移栽得到更高的谷物產量。水稻增長的生產力可能歸咎于由于之前種植的鷹嘴豆
16、作物,2003年土壤具有更好的理化和生物特性,增強了n利用的有效性,更多的有機質和/或更好的生態(tài)條件,使得各個影響成分都有相同的增長(表12)。表6 2002年和2003年間移栽水稻時移栽時間和密度影響下的水稻產量葉面積指數(shù)(m2)45dat待添加的隱藏文字內容1葉面積指數(shù)是指光合作用過程在光合作用表面范圍的效率(lockhart和wiseman,1988)。資料顯示在兩個種植季節(jié)里不同的終止日期間差異不明顯(表7)。2002年6月27日和2003年7月11日移栽的區(qū)組顯示出lai(9.0和12.44m2)在數(shù)量上的增長。它同樣顯示2002年當采用秧苗密度1時lai(9.07m2)顯著增長,緊
17、隨其后的是秧苗密度為4時(8.82m2)。由于移栽日期和秧苗密度的交互作用,2002年6月27日栽植的作物的lai(11.19m2)顯著增加,緊隨其后的是6月20日秧苗密度為1時的(10.24m2)。在兩個栽植季節(jié)里,6月20日和7月11日栽植的作物lai相對較高,主要因為較高的谷物產量和它的貢獻成分。2003年較高的lai可能歸結為年間導致葉形(長,寬)差異和帶葉植物可能數(shù)目的生物可變性。singh(1994)發(fā)現(xiàn)在整個物候期,lai和nar的正相關有利于得到較高的谷物產量。while zhong et al.(2002)提出移栽、間距和秧苗密度的數(shù)量對lai的影響不大。這種結果的可變性可能
18、歸結于環(huán)境條件的改變和/或種質基因構成。表7 2002年和2003年間移栽水稻時移栽時間和密度影響下的葉面積指數(shù)(m2)葉面積指數(shù)(m2)90dat作物復雜的生長可能簡化為植物群落的兩個生長分子,lai和nar。表8的資料描述了2002年6月20日和6月27日的lai在數(shù)值上高于移栽日期為2003年7月11日和7月4日的lai,分別為13.38和12.33m2。同樣,2002年秧苗密度為1播種的作物獲得了最大的lai14.97m2,緊隨其后的是秧苗密度為4的(14.58m2)。在第二年的作物季節(jié)里,秧苗密度作用相反,秧苗密度為4的較1的獲得了最大的lai。在兩個作物季節(jié)里,移栽日期和秧苗密度的
19、交互作用都很顯著。這表明盡管2002年6月27日的lai具有平均統(tǒng)計性,氮6月20日的作物在秧苗密度為1時獲得了最大的lai(17.17 m2)。在秧苗密度都為4的前提下,2003年7月11日移栽的作物同樣獲得了更大的lai (15.45m2),緊隨其后的是7月4日的(15.34m2)。我們的發(fā)現(xiàn)與ghosh和singh(1998)的相一致,他們發(fā)現(xiàn)lai與谷物產量有較強的正相關。他們表示開花時的lai顯示出79%的產量可變性,延遲15天種植會明顯影響水稻的lai。hari et al.(1999)等其他一些研究者提出移栽作物在6月比7月有更多的lai。wada etal.(2002)表示開花
20、期后植物更快的生長速率主要歸結為成熟階段高的平均lai。此外,他們提出在成熟期無論平均lai是否高,都具有較高的nar。表8 2002年和2003年間移栽水稻時移栽時間和密度影響下的葉面積指數(shù)(m2)凈同化率(g/(m2d)45dat表9 2002年和2003年間移栽水稻時移栽時間和密度影響下的凈同化率(g/(m2d)凈同化率指將所有干物質轉化為谷物產量的生理潛力。nar用于度量光呼吸損耗速率的標準(sun et al.,1999)。表9資料顯示移栽日期為2002年6月27日時有更高的nar(32.38g/(m2d)。然而在同一年的6月20日和7月11日栽植的植物具有相同的nar,29.97g/(m2d)。2003年移栽日期為7月2日較6月20日生產出更高的nar (39.44g/(m2d),后者只有26.28g/(m2d)。2002年nar受秧苗密度的影響顯著,盡管秧苗密度為4是具有平均統(tǒng)計性,但秧苗密度為3時栽植的作物獲得較高的nar(32.08g/(m2d)。2002年6月27日秧苗密度為3時移栽的作物的移栽日期和秧苗密度間同樣顯示出較顯著的交互作用,獲得了最高的nar(37.07g/(m2d)。緊隨其后的是7月11日秧苗密度為1的。類似于其他的生長成分,nar也在2003年較高,由于相比較第一年,土壤更肥沃、降雨更充沛、濕度更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樓底花園施工方案
- 抹地平施工方案
- 外電搶修施工方案
- 圓弧石膏施工方案
- 房屋合同解決協(xié)議
- 貨車租車協(xié)議合同
- 曖昧協(xié)議合同書
- 購買期房怎么寫合同協(xié)議
- 租恁合同解除協(xié)議
- 食品分銷協(xié)議合同
- 試驗室標準化上墻標牌
- 綜合實踐課《治理校園噪聲》說課
- 門靜脈高壓癥PPT
- 2023年運行值長題庫
- 高中英語選詞填空真題匯總及答案
- 品管圈PDCA循環(huán)在搶救車管理中的運用成品課件
- 耳鼻咽喉科學之喉科學課件
- 臨床思維診療訓練系統(tǒng)參數(shù)
- 專業(yè)技術職務聘任表
- 揚州市巡游出租汽車駕駛員從業(yè)資格區(qū)域科目考試題庫(含答案)
- DB37-T 3466-2018人民防空工程防護(化)設備維護保養(yǎng)規(guī)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