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旁間隙病變的影像診斷及鑒別病例_第1頁
咽旁間隙病變的影像診斷及鑒別病例_第2頁
咽旁間隙病變的影像診斷及鑒別病例_第3頁
咽旁間隙病變的影像診斷及鑒別病例_第4頁
咽旁間隙病變的影像診斷及鑒別病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咽旁間隙基礎解剖咽旁間隙基礎解剖 咽旁間隙:咽旁間隙:位于咽肌環(huán)與咀嚼肌群和腮腺之間由深 筋膜圍成的脂肪間隙,大致呈倒置的錐形。 咽旁間隙:咽旁間隙:內側毗鄰咽 后間隙并與之相通,前 外與翼腭窩和顳下窩交 通,向下與頜下間隙相 通。 咽旁間隙的內側壁為頰咽筋膜,此筋膜上自顱底, 包繞咽顱底筋膜和咽縮肌外側;外側壁為翼內外 肌、腮腺和二腹肌后腹的筋膜;前界自上而下依 次為蝶骨翼突內側板后緣及其頰咽筋膜、翼內肌、 腭舌肌及腭咽肌筋膜;后壁為覆蓋頸椎和椎前肌 的椎前筋膜;頂部為巖錐和蝶骨大翼部分;底部 為二腹肌后腹和舌骨大角連接處及頜下腺的包膜。 咽旁間隙基礎解剖咽旁間隙基礎解剖 莖突及其附 著結構

2、為界 將咽旁間隙 分為莖突前、 后兩個間隙。 咽旁間隙基礎解剖咽旁間隙基礎解剖 u莖突前間隙內主要為脂肪組織,外側有腮腺深葉 伸入,內側有腭帆張肌和腭帆提肌通過,間隙內 有許多神經和血管結構通過,包括下頜神經及其 分支,上頜動脈及其分支、咽升動脈、咽靜脈叢 和淋巴組織等。 u莖突后間隙(頸動脈鞘間隙)包含頸內動脈及頸 內靜脈、第IX-XII腦神經、頸交感鏈、頸深淋巴結 及脂肪等重要組織結構。 咽旁間隙基礎解剖咽旁間隙基礎解剖 咽旁間隙腫瘤咽旁間隙腫瘤 頭頸部腫瘤0.5%,良性居多( 80% ) 多形性腺瘤 神經源性腫瘤 其它良性腺瘤、脂肪瘤、鰓裂囊腫、纖維 瘤、平滑肌瘤、淋巴管瘤、腦膜瘤、畸胎

3、 瘤和表皮囊腫等 惡性:淋巴瘤、鼻咽癌淋巴結轉移等。 臨床表現(xiàn)臨床表現(xiàn) 良性腫瘤生長緩慢,病變部位隱匿,早期常無癥 狀。 多數病人在腫瘤較大(直徑達3cm以上)、出現(xiàn)鄰近 器官或神經癥狀后才就診。臨床常表現(xiàn)為咽部不 適、吞咽不暢、耳鳴耳悶或頸部腫塊等,腫瘤大 者可引起打鼾、呼吸困難、說話不清和張口困難 等表現(xiàn),亦可壓迫或侵犯后組顱神經引起聲嘶、 吞咽嗆咳、聲帶麻痹、伸舌偏移和HORNER綜合癥 等癥狀(以惡性腫瘤者較多見),原發(fā)于腮腺的惡性 腫瘤易引起面癱。 多形性腺瘤是咽旁間隙最常見的腫瘤。多 形性腺瘤病理上由多種組織構成,且常含 有粘液成份,伴大小不等的囊性灶。 圓形或卵圓形腫塊,包膜完整

4、,腫塊較大 時常合并伴大小不等的囊性灶,約10%可以 惡變。 CT多呈軟組織密度,MRIT1WI呈等低信號、 T2WI較高信號,輕度強化并伴延遲強化。 咽旁間隙多形性腺瘤咽旁間隙多形性腺瘤 咽旁間隙多形性腺瘤咽旁間隙多形性腺瘤 女,43歲,多形性腺瘤 神經鞘瘤 神經纖維瘤 副神經節(jié)瘤 咽旁間隙神經源性腫瘤咽旁間隙神經源性腫瘤 1.神經鞘瘤 咽旁間隙次常見的腫瘤,起源于神經鞘膜 細胞的良性腫瘤,多數起自于迷走和交感 神經。 神經鞘膜瘤組織學上由Antoni A 和 Antoni B 區(qū)組成,前者為致密的長紡錘形細胞組成 ,后者富含粘液成份,故腫瘤由大小不等 的實質區(qū)和囊性區(qū)相間組成。 咽旁間隙多

5、形性腺瘤與神經鞘瘤鑒別咽旁間隙多形性腺瘤與神經鞘瘤鑒別 l 部位 l 影像學表現(xiàn) l 對咽旁間隙影響 l 頸動脈鞘區(qū)血管推移情況 l 與二腹肌后腹的關系 腮腺深葉多形性腺瘤 2.腮腺其他良性腫瘤 腺淋巴瘤 基底細胞腺瘤 2.腮腺其他良性腫瘤 腺淋巴瘤 男女約5:1,45-75歲,與免疫功能減退、 吸煙、EB病毒感染有關。 腮腺淺葉后下極多見,直徑一般3cm, 可單側多發(fā),15-20%可雙側出現(xiàn),腫塊可 有消長史; 腮腺內類圓形腫塊,CT值0-20Hu,多數 為囊性,增強后實性部分輕中強化,囊性 部分不強化,有血管包饒及貼邊的特點。 2.腮腺其他良性腫瘤 基底細胞腺瘤 臨床上女性較多見,好發(fā)年齡

6、50-60歲。 單發(fā),腮腺淺葉好發(fā),結節(jié)一般3cm,易 出現(xiàn)囊變。 MR上多表現(xiàn)長T1長T2信號,增強掃描呈明 顯強化,延遲期病變持續(xù)強化。 女性,55歲,右側腮腺基底細胞腺瘤 3.鼻咽癌并咽后淋巴結轉移 常見惡性腫瘤,男性多見,30-60歲多見。 鼻咽癌常發(fā)生于咽側壁,好發(fā)于咽頂壁及 咽隱窩區(qū),鼻咽癌侵犯咽旁間隙可達70%, 咽旁間隙淋巴結轉移率高,可達80%。 重點觀察咽側壁結構。 4.淋巴瘤 中老年人,無明顯性別差異,多以全身淺 表淋巴結腫大就診 原發(fā)于咽旁間隙者少見,常起源于咽淋巴 環(huán),多累及2個以上解剖部位。 咽旁孤立性腫塊,質地均勻,中等-明顯均 勻強化。 5.孤立性纖維瘤 少見的

7、間葉來源的梭形細胞腫瘤,好發(fā) 于30-60歲,可發(fā)生于全身各部位,頭頸部 相對少見,發(fā)生在咽旁間隙者罕見。 CT稍低密度孤立性腫塊,邊界清楚,少有 出血、壞死囊變。MRI呈稍長T1信號,T2WI 信號不均,可見條索狀低信號,增強后漸 進性明顯強化。 6.軟骨粘液樣纖維瘤 少見的原發(fā)性良性軟骨類腫瘤,約占原發(fā) 性骨腫瘤1%。 多發(fā)生于長管骨僅干骺端,好發(fā)年齡10-30 歲,發(fā)病慢,病程長,發(fā)生于短管骨及顱 面骨者少見,發(fā)生于咽旁間隙者僅見個案 報道。 女,21歲, 軟骨粘液樣纖 維瘤 臨床表現(xiàn)臨床表現(xiàn) 良性腫瘤生長緩慢,病變部位隱匿,早期常無癥 狀。 多數病人在腫瘤較大(直徑達3cm以上)、出現(xiàn)鄰近 器官或神經癥狀后才就診。臨床常表現(xiàn)為咽部不 適、吞咽不暢、耳鳴耳悶或頸部腫塊等,腫瘤大 者可引起打鼾、呼吸困難、說話不清和張口困難 等表現(xiàn),亦可壓迫或侵犯后組顱神經引起聲嘶、 吞咽嗆咳、聲帶麻痹、伸舌偏移和HORNER綜合癥 等癥狀(以惡性腫瘤者較多見),原發(fā)于腮腺的惡性 腫瘤易引起面癱。 多形性腺瘤是咽旁間隙最常見的腫瘤。多 形性腺瘤病理上由多種組織構成,且常含 有粘液成份,伴大小不等的囊性灶。 圓形或卵圓形腫塊,包膜完整,腫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