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謨“是”與“應當”問題的原始含義及其現代解讀_第1頁
休謨“是”與“應當”問題的原始含義及其現代解讀_第2頁
休謨“是”與“應當”問題的原始含義及其現代解讀_第3頁
休謨“是”與“應當”問題的原始含義及其現代解讀_第4頁
休謨“是”與“應當”問題的原始含義及其現代解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休謨“是”與“應當”問題的原始含義及其現代解 讀這里所講的休謨問題 , 是指休謨在道德哲學方面提出的問題 而不是指他在本體論或認識論上提出的問題 ,也就是說 , 是所謂 “是”與“應當”的問題 , 而不是歸納論證的問題。對于這個問 題, 自休謨提出來后 ,人們從不同的視角對其進行了解讀 ,也從不 同的方面給予了回應 ,提出了各種解決辦法。 然而, 這些解讀有的 抓住了問題的根本 ,有的則是對原有問題的擴展 , 有的恐怕就只 能說是對休謨原意的誤讀了。 因此還原休謨提出問題時的本意和 當時的情景 , 盡可能地接近休謨問題的原始含義 , 是解決休謨問 題必須要做的工作。為了說清問題 , 我不得不不

2、厭其煩地引述休謨問題的原文。 休謨說: “對于這些推理我必須要加上一條附論 , 這條附論或許 會被發(fā)現為相當重要的。在我所遇到的每一個道德體系中 , 我一 向注意到 ,作者在一個時期中是按平常的推理方式進行的 , 確定 了上帝的存在 ,或是對人事作了一番議論 ; 可是突然間 ,我卻大吃 一驚地發(fā)現 , 我所遇到的不再是命題中通常的是與不是 等連系詞 , 而是沒有一個命題不是由一個應該或一個不應 該聯系起來的。這個變化雖是不知不覺的 , 卻是有極其重大的 關系的。因為這個應該或不應該既然表示一種新的關系或肯定 , 所以就必須加以論述和說明 ; 同時對于這種似乎完全不可思議的 事情 ,即這個新關系

3、如何能由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些關系推出來的 也應當舉出理由來加以說明。 不過作者們通常既然不是這樣謹慎 從事 ,所以我倒想向讀者們建議要留神提防 ;而且我相信 , 這樣一 點點的注意就會推翻一切通俗的道德學體系 ,并使我們看到 , 惡 和德的區(qū)別不是單單建立在對象的關系上 , 也不是被理性所察知 的?!?1我們首先看看休謨在這一段文本中說了些什么 , 再看看人們 對它的解讀是否正確合理。休謨在上面的文本中說了以下幾層意思。1.休謨指出 ,他在此說的內容只是對前面已經作出的各種推 論的一個補充說明 ,也就是說 ,它只是對上述推論所得結論的一 條附論,而不是主要的論證和推理。那么 , 我們首先就要弄清

4、 :休 謨在提出此附論之前做了哪些推理并得出了何種結論。 休謨是在 其人性論一書的第三卷道德學的第一章德與惡總論 中提出這個附論的。在提出這一附論之前 , 休謨的那些推理得到 的結論是 : “理性既然永不能借著反對或贊美任何行為、直接阻 止或引生那種行為。所以它就不能是道德上善惡的源 泉” 1(498); “道德也不在于知性所能發(fā)現的任何事 實”; “道德并不是理性的一個對象” 1(508); “德和惡可以 比作聲音、顏色、冷和熱,依照近代哲學來說 , 這些都不是對象的 性質,而是心中的知覺。 ”1(509) “這個推理不但證明 , 道德并 不成立于作為科學對象的任何關系 , 而且在經過仔細觀

5、察以后還 將同樣確實地證明 , 道德也不在于知性所能發(fā)現的任何事 實。”1(508) 歸結起來 , 休謨此前的推理所得到的結論主要是 : 德和惡的區(qū)別不是源自理性的認知 ,不在于知性發(fā)現的事實 , 也 不是單單建立在對象的關系上 , 而是在于人心中的知覺 , 在于人 的情感。因為“一切的道德都依賴于我們的情感” 1(557) 。顯 然, 這是休謨這一章所做推論要得出的主要結論。他對“是”與 “應當”的問題的提出只是對上述結論所做的一個補充性的推 論,一個附論。雖然這個附論很重要 , 但對休謨而言 ,它畢竟只是 一個附論。這個附論所要證明的 , 也只是善惡的區(qū)別不是源于理 性而是源于情感這一基本

6、的道德原則。關于這一點 , 我們從休謨 在上述有關“是”與“應當”的引文的結尾說到這一附論的重 要性及其意義時所說的話中就可以得到印證 : “這樣一點點的注 意就會推翻一切通俗的道德學體系 ,并使我們看到 , 惡和德的區(qū) 別不是單單建立在對象的關系上 , 也不是被理性所察知的。 1(510) ”如果我們上述的論證是準確無誤的 ,那么, 對休謨寫下這段 文字的目的和意義的某些解釋就值得好好考慮了。首先 , 那種認 為休謨這段文本的目的在于區(qū)分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 , 并使之形 成事實與價值之二元對立的說法是不確切的。不可否認 , 在這段 引文中休謨是區(qū)分了兩種判斷或命題 , 但這種區(qū)分只是一種論證

7、 手段,而不是論證所要達到的結論或目的。其次 ,有人認為 , 休謨 所提出的問題是為了反對宗教神學 , 提出這種看法的主要是麥金 太爾等人。與通常的解釋者不同 , 麥金太爾斷言 , 休謨并不認為 “是”與“應當”之間存在著不可消除的鴻溝。 他的相關論述只 是針對當時的宗教道德觀 ,根據后者 , 人所應當做的就是上帝所 命令的。也就是說 , 對休謨問題的目的的探討 , 應當與當時的歷史 背景聯系起來考慮。 而在休謨之前的倫理學說主要是受制于宗教 神學,因此,休謨提出該問題的目的在于反對神學倫理思想 , 強調 道德的邏輯基礎在于關于人的事實 , 而不是關于上帝的法則或目 的。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

8、, 尤其是這種思考問題的方式 ,即從歷 史背景出發(fā)的方法論原則是值得肯定的。 從休謨那個時代的倫理 學看,確實存在一個反對宗教神學支配的問題 , 休謨的懷疑論哲 學本身也表現出這種反神學的特征。 然而, 從上文可以看出 , 這并 不是休謨提出“是”與“應當”問題的真實目的 , 起碼不是休謨 自己所要達到的目的。此外 , 休謨在原文中批評的是我們所看到 的“每一個道德體系” , 而并非只是宗教神學的道德體系。需要 再次明確的是 :休謨提出“是”與“應當”的問題 , 其目的在于 說明區(qū)分惡和德是由情感所致 , 與理性無關。因為理性的功能只 在于認知 ,在道德問題上它是無能的??梢赃M一步說 , 休謨

9、提出 “是”與“應當”問題 ,其目的在于闡明他的道德價值觀 , 在于 強調情感在道德活動中的作用 , 以及理性在道德問題上的無能。休謨把這一道德價值觀的問題看作是道德哲學的最一般原 則的問題 , 也是道德哲學中最為重要的問題。如果把這個問題的 提出與當時的歷史背景相聯系 ,我們不能不承認 , 休謨對善惡問 題的看法顯然受到當時自然科學的影響 , 特別是牛頓光學的影 響。這種影響直接來自洛克對事物的第二性質的看法。 休謨承認 自己關于善惡區(qū)別的思想受到洛克第二性質學說的影響。 洛克認 為 , 事物中并無色、香、味等屬性 , 色、香、味是我們人的主觀感 受, 休謨也認為 , 事物中也并沒有惡和德這

10、樣的道德價值 , 這種道 德價值之區(qū)分 , 是人的情感的產物。休謨不同意當時人們對道德 價值的實在論看法 , 即不贊同那種認為惡和德的區(qū)分存在于事物 本身之中 , 或者是作為實體存在 , 或者是作為屬性存在的看法。 也 不贊成善惡的區(qū)別在于對象的關系之中的看法。有人據此認為 , 休謨的道德價值觀是一種主觀論的價值觀 , 即認為惡和德的區(qū)分 是人的主觀感受的結果 ,是人的情感的產物。 確實, 休謨在其不嚴 格的表述中也往往這樣說。實際上 , 如果我們深入地考察休謨的 道德價值論思想 , 我們就可以看到 , 他并非完全否認惡與德的區(qū) 分與對象之間的關系 , 而是僅僅認為“惡和德的區(qū)別不是單單建 立

11、在對象的關系上” , 從這句話中的“不是單單”這幾個字可以 斷定 , 休謨還是承認道德價值 ( 善惡之區(qū)分 ) 是與對象有關的。也 就是說,休謨并非認為善與惡的區(qū)分完全依據人的主觀情感 , 這 種區(qū)分與對象也有關系。因此 , 休謨不是純粹主觀論的道德價值 論者。他只是強調 , 就像我們看到的各種顏色、聞到的各種氣味 不是事物本身的屬性一樣 , 我們所說的善與惡也不是事物本身的 屬性或關系。但是,它們與事物本身的屬性或關系也是有?丄氐摹其次, 對于由“是”的判斷推出“應當”的判斷的推理方式 , 休謨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休謨的看法有三點 : 一是這是一種 “似乎完全不可思議的事情” ; 二是這種推

12、理方式有極其重大的 關系,因為這個應該或不應該表示一種新的關系或肯定; 三是對于這種推理方式人們未加任何說明 , 因此必須加以論述和說明 ; 有人根據“不可思議”這幾個字就斷定休謨反對這種推理方式 , 并由此得出休謨制造了“事實”與“價值”的二元分離。 他們把 休謨的“似乎”二字忽略掉了 ,然而, 關鍵是能否去掉“似乎” 二字。我以為 , 加上這“似乎”二字 , 就使我們不能斷然定言休謨 是反對這種推理方式的 , 起碼休謨并未明確表示他的反對意見。 而且,休謨進一步說 , 即使這種推導可以進行 , “也應當舉出理由 來加以說明” 1(510) 。所以,可以確定的是 : 休謨對能否如此推 論未置

13、可否 ,只是提出 , 如果要這樣做就需要加以說明。因此 ,那 種把休謨說成是反對由“是”的判斷推出“應當”判斷的說法 是缺乏證據的。 而最終形成普特蘭等人所說的事實與價值的二元 分離,這要歸功于后來的學者 , 特別是后來的邏輯實證主義的倫 理學家。普特蘭在他的事實與價值二分法的崩潰一書的注釋 中說: “盡管休謨任何地方都沒有確切地這樣說 , 不能從是推 出應當的原則仍然幾乎普遍地被當作休謨在 人性論 第三卷 第一章最后的附論的要旨。 ”4 但是在其正文中 , 他還是確定無 疑地說: “休謨關于人們不能從是推出應當的主張已經 被廣泛地接受了。 ”4(15) 并主觀地認為“休謨的意思是 : 當一

14、種是判斷描述一個事實內容時 , 那就無法從中導出應 當判斷” 4(16) 。由此可見 , 許多反對事實與價值二元論的學 者實際上本身也并未拿出確鑿無疑的論據來證明“不能推導” 這種說法出自休謨 , 而是人云亦云地把這種主張強加在休謨的頭 上。對于休謨來說 , 這可以說是一樁重要的歷史冤案。再次, 我認為被人們所忽視的很重要的一點就是 : 休謨所說 的由以“是”為系詞的判斷推出以“應當”為系詞的判斷的推 理 , 恐怕不是指由事實判斷推出價值判斷的推理, 而是指由理性認知判斷推出實踐活動的推理 , 也就是所謂實踐判斷力的推理。 這和休謨提出問題的目的是一致的。也就是說 , 休謨要說的是理 性認知活

15、動與情感實踐活動的區(qū)別 , 是單靠理性無法激起人們去 行動的問題。因此 , 這里涉及的是認知推理與實踐推理的區(qū)別問 題, 是我們經常說的知與行的關系問題。在休謨看來 ,理性主要是解決知的問題 , 如果說理性對于人們的道德實踐活動有一點作用 的話,也正在于此。 也就是說 , 理性使人們用以進行推理的大前提 為真 ,同時 ,理性也使人們用以達到目的的方法是恰當的或合理 的。但是理性在做了這些工作之后并不能激發(fā)人們去行動 , 激發(fā) 人們去行動要靠情感。不是理性 , 而是情感告訴人們何為善何為 惡 , 也是情感告訴人們應當如何去行動。所以, 如果說休謨從“是”到“應當”說的是一種推理過程的話 , 他所

16、說的絕不是一 般的理性的推理過程 , 而是亞里士多德所說的實踐理性的推理過 程。這種實踐理性的推理表?治?:大前提: 甜的食品是令人愉悅的 ;小前提: 這個食品是甜的 ;結論: 你應當 (或必定 )去品嘗它。 5休謨認為 , 理性的作用是指出“這個食品是甜的”這一事實 而激發(fā)人們去品嘗的 , 正是那“令人愉悅”的情感。我們不能只 靠小前提就得出“應當”去品嘗的結論 , 這一結論的得出還必須 以大前提為?匚?據。進一步說 , 休謨在此強調了亞里士多德的原則 , 即倫理學不 是追求真理的 , 而是激發(fā)好的行動的學說這一思想。 因此, 把休謨 “是”與“應當”的問題簡單地說成是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 ,

17、 或 者說更簡單地說成是事實與價值的問題 , 顯然是有違休謨的本意 的。4.為了解決休謨問題 , 有人提出對事實判斷作出分類 , 把它 們分為有關自然的事實和有關社會的事實 , 從而得出 : 雖然我們 不能從有關自然的事實中推出價值判斷 , 但是從有關社會的事實 中, 我們可以直接推出價值判斷的結論。 這種看法有其可取之處 , 特別是它對事實所作的區(qū)分。 但是這種做法也不能從根本上說明 從事實直接推出價值的根據 , 因為從有關社會的事實也并不能直 接推出價值的結論。沒有價值判斷作為推理的前提, 是決不能推出價值判斷的結論的。 我們之所以看起來似乎能從有關社會的事 實性判斷中直接推出價值結論 ,

18、 乃是由于我們省去了一個隱性的 價值前提而已 , 同時, 也是因為某些社會性事實本身已經包含了某種隱性的價值前提于自身之中的原因。關于這種解決辦法, 最有影響的學說應當是塞爾的 怎樣從“是”中推出“應該” 一 文 , 他所舉的“瓊斯承諾付給史密斯五美元錢”的例子 , 正好是 犯了此種錯誤關于這個問題的說明詳見拙文 休謨“是”與“應 當”問題的重新解讀 , 河北學刊 2007 年第 5 期。除此之外 ,為了反對事實與價值的二元分離 , 某些倫理學家 (如普特蘭 )還以日常語言中的“厚 (thick) 概念” (又譯作“混 雜的概念” )中事實與價值的纏結為依據來進行論證 , 他們還討 論了“價值

19、判斷是否蘊含了應當的命令”的問題, 這些討論和研究,應當說是發(fā)展和推進了對“是”與“應當”問題的研究, 也推進了元倫理學的發(fā)展的。 然而, 他們所說的厚概念 ,如“張三是 冷酷的” ,這本身就是一個包含了倫理含義在內的價值判斷 , 硬 要把它說成同時也是一種事實判斷 , 恐怕不妥。而且休謨問題本 身并不涉及這個問題。應當說 , 普特蘭對事實與價值的二分法的 批判是做了一件很有價值的工作 , 但是他所批判的錯誤大多不是 休謨本人的錯誤 , 而是被邏輯實證主義者誤讀了的休謨問題。在這個問題上我贊成黑爾的看法 , 即單純從事實判斷是無法 推出價值判斷的 ,作為推理 , 必須有一個價值判斷作為推理的前

20、 提,才有可能推出價值判斷的結論。 也就是說 , 黑爾并不反對從事 實判斷推出價值判斷 , 只是反對單單由事實判斷推出價值判斷。 因此 ,那種籠統(tǒng)地認為黑爾是事實價值二元分離論者的看法是錯 誤的。最后,關于休謨問題 ,人們還有一種普遍的疑惑 , 那就是既然 休謨自認為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 為什么只把它作為一種附 論提出來 ,并且僅在一處論到它 , 以后卻不再論及。對此 ,我的看 法是:休謨對“是”與“應當”的問題還僅限于一般的發(fā)現, 或者說只是一般地意識到這一問題的存在。 對于這一問題的本質及 其意義還缺乏深入的認識 , 有些說法也還含混不清。 然而, 能夠提 出問題 , 引起人們廣泛的興趣并積極參與討論 , 這就是休謨的巨 大貢獻。從另一方面看 ,如上文所言 , 休謨提出該問題的目的是為 了區(qū)分惡和德的起源 ,那么, 我們就不能說他在后來不再提及此 問題 ,而只能說他后來沒有繼續(xù)以“是”與“應當”區(qū)分的方式 來討論善惡的起源問題而已。在他后來依據人性論中的“道 德學”改寫而成的道德原則研究中 , 第一章論道德的一般 原則就是繼續(xù)討論道德上善惡的起源問題 , 只不過休謨在該書 中對于一般原則的討論要少于人性論 , 他加大了對具體道德 德性的討論 , 其目的是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