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樹郭橐駝傳》導學案_第1頁
《種樹郭橐駝傳》導學案_第2頁
《種樹郭橐駝傳》導學案_第3頁
《種樹郭橐駝傳》導學案_第4頁
《種樹郭橐駝傳》導學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種樹郭橐駝傳導學案 【教學目標】 1、了解寫作背景,理解本文借種樹人之口闡發(fā)的為官治民的道理。 2、體會本文寓言式人物傳記委婉、含蓄的諷諫特點及對比與映襯的寫法。 3 、掌握“僂”等實詞、歸納“雖” 、“因”、“且”幾個重點虛詞的用法。 【教學重難點】 1、重點實詞與虛詞的掌握。 2、理解郭橐駝這一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課時安排】 分兩課時教學。第一課時著重解決重點字詞,疏通文意;第二課時,分析課文,理解寓 意,體會注重現(xiàn)實問題的風格。 第一課時 【獨立自學】 一、走近作家作品 1、柳宗元(公元 773 一 819 年),字子厚,祖籍河東 (今山西永濟市虞鄉(xiāng)鎮(zhèn) )人,世稱 “柳河東”

2、。又官至柳州刺史,也稱“柳柳州” 。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 詩人。自小喜歡讀書 ,當其四歲就熟讀了十幾篇深奧的古代辭賦,十歲便能寫出一手好文章。 二十一歲考取進士。曾任集賢殿正字,藍田縣尉。順宗時,和劉禹錫一同參加了太子侍奉 王叔文領導的主張革新的政治集團。 “永貞革新” 失敗后, 被貶為永州司馬, 遷柳州刺史。 多年的貶謫生活,使他的身心倍受傷害,四年后病逝于任所。 柳宗元的政論文和哲理性散文都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和無神論的觀點。如封 建論、夭對等。柳宗元的文學性傳記散文 ,大都取材于勞動人民。如捕蛇者說 、種 樹郭橐駝傳 、童區(qū)寄傳等 ,都寫得精湛感人 ,表現(xiàn)了作者本人的正

3、直品格 ,寄托了他的政 治主張 ,反映了社會現(xiàn)實 ,可以說是繼司馬遷史記之后的一個新發(fā)展。柳宗元的詩, 數(shù)量較多的是抒寫個人抑郁的心情和離鄉(xiāng)去國的悲哀。從這些詩篇里,我們可以看出一個 有理想的正直的人在不合理的黑暗社會里遭受到怎樣殘酷的迫害! 2、本文是寓言體的傳記。名“傳” ,實際上時一個諷喻性極強的寓言故事。本文是 柳宗元早年在長安任職時期的作品。郭橐駝種樹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學者多認為這是設 事明理之作。本文是針對當時官吏繁政擾民的現(xiàn)象而為言的。中唐時期,豪強地主兼并掠 奪土地日益嚴重, “富者兼地數(shù)萬畝,貧者無容足之居” 。僅有一點土地的農(nóng)民,除了交納 正常的捐粟外, 還要承受地方軍政

4、長官攤派下來的各種雜稅。據(jù)舊唐書 ?食貨志 記載, 各地官僚為鞏固自己的地位,競相向朝廷進奉,加緊對下層的盤剝,于是“通津達道者稅 之,蒔蔬藝果者稅之,死亡者稅之” 二、字詞積累 I、給下列加點字詞注音。 橐(tu 6)駝 病僂(l u) 窺伺(ku 1 si) 孳(z i) ,民不聊生。這就是柳宗元寫作本文的社會背景。 移徙(x i) 碩(shu b)茂 蕃(f cn) 蒔(sh i) 勖(xu) 繅(se)豚(t tn)長(zh dig)人者 飧饔(sm y mg) n、文言知識積累: (一)、通假: 早繅而緒,早織而縷 ,字而幼孩,遂而雞豚。(而,通“爾” ,你們) (二)、古今異義詞:

5、 1、故鄉(xiāng)人號之“駝” (故,所以;鄉(xiāng),鄉(xiāng)里) 2、不抑耗其實而已 (其,它們;實,結果實) 3、其實害之 (其,那;實,實際上) 4、得養(yǎng)人術 (養(yǎng),治理;人,百姓) (三)、詞類活用: 1、名作動: 不知始何名 ( 叫 ) 病痿,隆然伏行 (患病 ) 名我固當 (稱呼 ) 早實以蕃 (結果實) 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孳也 (活得長久) 其蒔也若子 (撫育子女,對待子女) 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 (用爪抓,掐) 傳其事以為官戒 (作傳) 而卒以禍 (禍,受到禍害) 移之官理可乎 (做官) 2、名作狀: 旦視而暮撫 (旦,在早上;暮,在晚上) 而木之性日以離矣 (日,一天天) 3、形容詞用作動詞 見長

6、人者好煩其令 (使繁多,不斷地發(fā)布) 則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保全) 遂而雞豚 (遂,成,喂大) 4、使動用法: 以致其性焉爾 (使達到) 非有能碩茂之也 (使碩大茂盛) 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使(結果實)早;使(結果實)多) 鳴鼓而聚之 (鳴,使 發(fā)出響聲,敲響,聚,使 聚集)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蕃,使繁榮,子孫興旺;安,使安樂) 5、意動用法: 駝業(yè)種樹 (以為職業(yè)) (四)、特殊句式: 1、理,非吾業(yè)也。( (判斷句,以 也式表示判斷) 2、不知始何名。 (賓語前置,名何叫什么) 3、故不我若也。 4、吾又何能為哉! 5、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6、然吾居鄉(xiāng)。 7、而卒以禍。 8、傳

7、其事以為官戒。 9、移之官理可乎 ? (五)一詞多義: (1)雖 (賓語前置,若我如我) (賓語前置,能為何能夠做什么) ? (賓語前置,以何 (省略句,于,在) 用什么) (省略句,之,指代“好煩其令” (省略句,之,它,指代“本傳” (省略句,于,到) 以之”,因此) 雖窺伺效慕 ( 即使 ) 雖曰愛之 ( 雖然 ) ( 2)故 其土欲故 (舊) 故不我若也 ( 所以 ) ( 3)實 早實以蕃 (結果實,名作動) 不抑耗其實而已 (結果實,名作動) 其實害之 (實際) ( 4)若 其置也若棄 ( 像 ) 若不過焉則不及 ( 如果 ) 故不我若也 (如,及,比得上) ( 5)而 鳴鼓而聚之

8、(表承接,一說表目的,可不譯。 字而幼孩 (通“爾”,你們) 旦視而暮撫 (表并列,又) 而木之性日以離矣 (表順接,可譯“于是” ) ( 6)業(yè) 駝業(yè)種樹 (以為職業(yè)) 理,非吾業(yè)也 ( 職業(yè) ) ( 7)然 隆然伏行 (的樣子) 既然已 ( 這樣 ) 然吾居鄉(xiāng) ( 然而 ) ( 8)病 病瘺 ( (患,生病,名作動) 故病且怠 ( 困苦 ) ) (9)者 有類橐駝者 他植者則不然 (的樣子) (的人) 則與吾業(yè)者其亦有類乎 (的人?!拔針I(yè)者”,我們種樹行業(yè)的人) (10)以 以致其性焉爾(來)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把) 早實以蕃 而卒以禍 搖其本以觀其疏密 而木之性日以離矣 (11)

9、且 (表并列的連詞) (因,因為) (來,表目的的連詞) (表修飾的連詞) 無不活,且碩茂(而且) 吾小人饗饔以勞吏者,且不得暇(尚且) 故病且?。ㄓ?) (12)傳 種樹郭橐駝傳(一種文體) 傳其事以為官戒(作傳 ) 三、主要內容 本文主旨是講順民之性以養(yǎng)民治道,但文章卻不是進行理論上的辨證,而是巧妙地通 過給郭橐駝立傳, 通過駝介紹養(yǎng)樹的經(jīng)驗, 再把養(yǎng)樹之道“移之官理”,巧妙地把“養(yǎng)樹” 與“養(yǎng)民”聯(lián)系起來,委婉含蓄的說明順民之性以養(yǎng)民的道理。揭露并諷刺了統(tǒng)治者的苛 政繁令對百姓的騷擾侵害,提出了寬簡為政,讓百姓安居樂業(yè)的主張。 四、主要手法和藝術特點 1、語言簡潔而生動 如第一段介紹人物

10、,僅用“隆然伏行”幾個字,就寫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 又用“甚善。名我固當”幾個字,寫出了人物的性格。這樣,通過簡潔的敘述, 生動的描寫,一個不同凡響的“駝者”形象,便躍然紙上了。短短的幾句話中, 這種筆法與文辭的完美結合,顯示出作者高超的語言表現(xiàn)力。 2、勸諫婉約而多諷 本文結尾一句道出了寫作意圖,那就是“傳其事以為官戒”。以寓言的方式 進行諷諫,是中國古代文人向帝王或上層統(tǒng)治者提意見的傳統(tǒng)做法,它有著委 婉含蓄的特點,也間雜著幽默的成分。柳宗元這篇人物傳記,也是通過故事進 行勸誡的,這決定了它“婉約而多諷”的風格。這種風格基本上是通過所傳人 物的話語表現(xiàn)出來的,含不盡之意于言外。 3、對比鮮

11、明而有力 對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點,顯現(xiàn)事物的差別,加強說理的力度,甚至收到 不言自明的功效。本文中的對比,有敘事性的,如兩種種樹方法的對比;有論 述性的,如郭橐駝對自己種樹方法的歸納和對“他植者”的批評。 【檢測驗學】 請翻譯下列句子。 1、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為哉? 參考:這雖說是愛它,實際上是害它,雖說是擔心它,實際上是仇恨他。所以他們都比不 上我啊,其實,我又有能(特別)做些什么呢?” 2、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離矣 參考:更過分的做法是抓破樹皮來驗查它是死是活,搖動樹干來觀察栽得是松是緊,這樣 樹的天性就與實際情況

12、一天天地相背離了了。 3、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孳也,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 參考:我郭橐駝并不是有什么特別的本事能使樹木活得久、生長快,只是能順應樹木的天 性,來讓它的本性盡量發(fā)展罷了。 4、視駝所種樹,或移徙,無不活,且碩茂,早實以番。 參考:大家看到橐駝種的樹,即或移植,沒有不成活的;而且長得高大茂盛,結果又早又 多。 第二課時 【合作互學】與【展示競學】 一、初讀課文,疏通文意 1、 借助書下注釋,疏通文意,劃出不懂的字詞句;同時,請找出認為是重點的詞語并注 出意義及用法; 2、檢查初讀掌握情況: 請一生朗讀課文,師糾正讀音及停頓,評價朗讀情況 請一生說明找出的重點詞語及其意義和用法,教師伺

13、機加以點撥。 二、研讀探究 1、從題目看,本文是一篇人物傳記。一般人物傳記,主要寫人物的生平事跡和個性,本 文寫郭橐駝的生平事跡和個性,主要集中在1 3節(jié)。那么,請結合課文簡要說明郭橐駝 是一 -個怎樣的人? 【明確】 (1)駝背,性格豁達。 “隆然伏行”寫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 “甚善,名我固當”:指其病為號,不雅,但親切。駝竟以為起得很恰當,且這樣自稱, 勾勒出人物豁達性格 。 本節(jié)仿史傳體例,介紹人物身世,通過簡潔的敘述,生動的描寫,一個不同一般的“駝 者”形象便躍然紙上了。 (2)以種樹為業(yè)且技藝高超。 橐駝以種樹為業(yè)。種樹為他帶來的“際遇”一爭取迎養(yǎng)。為什么“爭取迎養(yǎng)”:“視駝 所種樹

14、早實以蕃”,原來他的種樹技藝高超;而且從歡迎他的人這一側面描寫來看, 可知橐駝種樹既能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觀賞游玩),又能滿足物質需要(種樹賣果),技 術很全面。 2、郭橐駝種樹有無“秘籍”,方法是什么?他從幾個層次上作了具體論述? 【明確】 (1)“順木之天以致其性”。 (2)先談“木之性”,從理論上進行說明;次談種植方法,從實踐上進行總結。然后中間 插入議論,重新強調了順其自然的觀點。接著,又從反面申述,批評“他植者”違反樹木 天性的做法, 特別指出顧慮重重、 過于用心的危害。 最后, 以“吾又何能為哉” 發(fā)為感嘆, 在自謙中再次表明“種植之術”并不高深。結構圖: 總括 分述 1 木之性(

15、理論說明) 2 種植方法(實踐總結) “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 3 順其自然(議論) 對比映襯 4 他植者違反樹木天性(反面申述) 5 種樹之術,并不高深(自謙明理) 如此一來,兩種種樹方法形成鮮明的對比,哪種做法對哪種做法錯不言自明。 3、至此橐駝的“生平事跡”已講述完畢,為何不就此結束全文?后兩段用意何在? 【明確】 本文的真正目的并非為“駝”作傳,而是另有深意。 本文主旨是講順民之性以養(yǎng)民 治道,但文章卻不是從理論上辨證,而是巧妙地通過給郭橐駝立傳,巧妙地把“養(yǎng)樹”與 “養(yǎng)民”聯(lián)系起來,委婉含蓄的說明順民之性以養(yǎng)民的道理。文章最后一句“傳其事以為 官戒也”直接點出寫作本文的真正意圖。 4、

16、他植者植樹和官吏為政的哪些表現(xiàn)是相似的?借此,作者表達了怎樣的主旨? 【明確】 (1)“駝”以“外行” 的身份試探著用他的種樹理論衡量官吏的所作所為,二者有類:“雖 曰愛之,其實害之; 雖曰憂之,其實仇之”,那么,“長人者好煩其令” 就如勤慮害樹一樣, 繁政擾民,從而將旦暮而來的官吏打入“他植者”行列。 拳而土易 雖曰愛之, 促爾耕 勖爾植 旦視而暮撫 其實害之; 督爾獲 已去而復顧 雖曰憂之, 早繅而緒 爪其膚以驗 其實仇之。 早織而縷 搖其本以觀 字則幼孩 遂而雞豚 勤慮害樹 繁政擾民 補充背景 中唐時期,豪強地主,兼并掠奪土地日益嚴重,僅有一點土地的農(nóng)民,除了交 納正常的絹粟外,還要承受

17、地方軍政長官攤派下來的各種雜稅,各地官僚為鞏固自己的地 位,竟相向朝廷進奉,加緊對下層盤剝,民不聊生。柳宗元的捕蛇者說里關于繁政擾 民有生動的表述: “悍吏之來吾鄉(xiāng),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嘩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 寧焉?!?養(yǎng)樹術 : “順木之天以致其性” 養(yǎng)人術: “順民之性以養(yǎng)其民” ( 2)作者在形式上仍保留了問者的獨立身份,寫出了他“問養(yǎng)樹,得養(yǎng)人術”的欣喜。 由此可知,作者真正意圖并不在談種樹,而在談“養(yǎng)人” ,借這種方式抨擊了官吏繁政擾 民的社會現(xiàn)象。文章最后一句(結語) “傳其事以為官戒” ,實際上表明了作傳的真正意圖 是警示上層統(tǒng)治者清肅吏治,順應老百姓的生活習慣和生產(chǎn)規(guī)律,讓

18、他們休養(yǎng)生息,以維 持承平之世。 檢測驗學】 4、下列各項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A、既然已,勿動勿慮,去不復顧。 B、故吾不害其長而已,非有能碩茂之也。 C、早繅而緒,早織而縷,字而幼孩,遂而雞豚。 D、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 【答案】B 5、下列句子中劃線的詞含義或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 以致其性焉爾 B. 故吾不害其長而已 C. 故不我若也 D. 凡長安富豪人為觀游及賣果者 ) 凡植木之TL 見長人者好煩其令 其培欲平,其上欲故 傳其事以為官戒 【答案】D(A本性/方法;B生長/治理;C因此/舊的;D均為作為) 6、下列劃線的詞用法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名我固當?shù)┮暥簱?/p>

19、早實以蕃其筑欲密非有能碩茂之也 非有能早而蕃之也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故木之性日以離矣 見長人者好煩其 令 1、下列加劃線字注音無誤的一項是() A、郭橐駝(tu o)病痿(lu) B、 早實以蕃(f cn)移徙(xi) C、其時也右子(sh i)碩戊(shuo) D、 早繅而緒(se)勖爾植(m co) 【答案】C 2、下列對劃線詞語的解釋, 不正確的一項是( 、基礎檢測 A. 病隹(脊背彎曲) B. 遂而雞豚(成,養(yǎng)大) C. 根拳而土易(拳曲,伸展不開) D. 勖爾植(勉勵) 【答案】C 3、下列劃線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是( A、其土欲故,其筑欲密B駝業(yè)種樹 【答案】A (A項是名作動,其

20、余則為意動用法) 名我固當(d mg) 使木壽且孳(z 1) 長人者(zh dig) 輟饗饔以勞吏(ymg) ) 名我固當(本來) 故病且亀(窮困) 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達到) 字而幼孩(養(yǎng)育) ) C吾從而師之D、后人哀之而不鑒之 A. /B./ C./D./ 【答案】A.名詞作動詞/名詞作狀語/使動用法 7、下列劃線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的說明,不正確的一項是() A. 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連詞,雖然 雖雞狗不得寧焉(捕蛇者說)(連詞,即使) B. 因舍其名(連詞,表示承接,于是) 因擊沛公于坐(連詞,引進動作行為的條件,乘機) C. 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孳也(連詞,而且) 吾小人輟飧饔以勞吏者

21、,且不得暇(連詞,尚且) D. 既然已,勿動勿慮(表時間,已經(jīng)) 既來之,則安之(表推論,既然) 【答案】D “既來之,則安之”意為已經(jīng)把他們招撫來,就要把他們安頓下來?!耙选北?時間,已經(jīng)。 &下列句式與其他三項不相同的一項是() A. 吾又何能為哉?B搖其本以觀其疏密 C.故不我若也D、又何以番吾生而安吾性耶? 【答案】B(其余均為賓語前置) 9、下列各句文學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柳宗元,字子厚,祖籍河東(今山西永濟市虞鄉(xiāng)鎮(zhèn))人,世稱“柳河東”。又因官至柳 州刺史,也稱“柳柳州”。 B. 柳宗元和韓愈共同倡導了 “古文運動”,在古文理論上有著相同的見解,但韓愈在排斥 佛老、

22、復興儒學、提倡師道方面貢獻較大,而柳宗元則注重反應社會現(xiàn)實問題,如我們初 中學過他的捕蛇者說。 C. 柳宗元的文學性傳記散文,大都取材于勞動人民。如捕蛇者說、種樹郭橐駝傳、 童區(qū)寄傳等,都寫得精湛感人,表現(xiàn)了作者本人的正直品格,寄托了他的政治主張, 反映了社會現(xiàn)實,可以說是繼司馬遷史記之后的一個新發(fā)展。 D. 本文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論色彩的傳記文。文章通過對郭橐駝種樹之道的記敘,說明 “順木之天以致其性”是“養(yǎng)樹”的法則,并由此推論出“養(yǎng)人”的道理,指出為官治民 不能“好煩其令”,指摘中唐吏治對農(nóng)民的殘酷無情的剝削,婉約而多諷,體現(xiàn)出柳宗元 注重反映社會現(xiàn)實問題的一貫風格。 【答案】D “指摘

23、中唐吏治對農(nóng)民的殘酷無情的剝削”有誤,應是指摘中唐吏治擾民傷民。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題。 吳奎,字長文,濰州北海人。性強記,于書無所不讀。舉五經(jīng),至大理丞。仁宗 深器之。入為右司諫,改起居舍人。每進言,惟勸帝禁束左右奸幸。 皇祐中,頗多災異,奎極言其征曰:“水旱饑饉,此天道之不順也。地震為患,大河 橫流,此地道之不順也。邪曲害政,群小紛爭,眾情壅塞,此人事之不和也。夫帝王之美, 莫大于進賢退不肖。今天下皆謂之賢,陛下知之而不能進;天下皆謂之不肖,陛下知之而 不能退。內寵驕恣,近習回撓,陰盛如此,寧不致大異乎?又十數(shù)年來下令及所行事,或 有名而無實,或始是而終非,故群臣百姓,多

24、不甚信,以謂陛下言之雖切而不能行,行之 雖銳而不能久。臣愿謹守前詔,或敢私撓,必加之罪,毋為人所測度,而取輕于天下?!钡?感其言,拜翰林學士,權開圭寸府。 奎達于從政,應事敏捷,吏不敢欺。富人孫氏辜榷財利,負其息者,至取物產(chǎn)及婦女。 奎發(fā)孫宿惡,徙其兄弟于淮、閩,豪猾畏斂。居三月,治聲赫然。除端明殿學士,拜樞密 副使。治平中,丁父憂,居喪毀瘠,廬于墓側,歲時潔嚴祭祀,不為浮屠事。 神宗初立,奎適終制,以故職還朝。逾月,參知政事。時已召王安石,辭不至,帝顧 輔臣曰:“安石歷先帝朝,召不赴,頗以為不恭。今又不至,果病耶,有所要耶?奎曰:“臣 嘗與安石同領群牧,見其護短自用,所為迂闊。萬一用之,必紊

25、亂綱紀?!蹦嗣瓕帯?御史中丞王陶,以論文德不押班事詆韓琦,奎狀其過。詔除陶翰林學士,奎執(zhí)不可。 陶又疏奎阿附。陶既出,奎亦以資政殿大學士知青州。司馬光諫曰:“奎名望清重,今為 陶絀奎,恐大臣皆不自安,各求引去。陛下新即位,于四方觀聽非宜?!钡勰苏倏鼩w中書。 及琦罷相,竟出知青州。明年薨,年五十八。贈兵部尚書,謚曰文肅。 (選編自宋史?卷三百一六?列傳第七十五) 10 .對下列句子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仁宗深器之 器: 器重 B. 奎發(fā)孫宿惡 宿: 往日 C. 奎狀其過 狀: 陳述 D. 及琦罷相,竟出知青州 竟: 竟然 D (竟:終究) 11 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

26、表現(xiàn)吳奎敢于直言的一組是() 每進言,惟勸帝禁束左右奸幸臣愿謹守前詔,或敢私撓,必加之罪 奎發(fā)孫宿惡, 徙其兄弟于淮、閩,豪猾畏斂臣嘗與安石同領群牧,見其護短自用,所為迂闊以 論文德不押班事詆韓琦,奎狀其過陛下新即位,于四方觀聽非宜 A .B.C.D. A (句是吳奎代理開封知府時的所作所為,句是司馬光的諫言) 12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皇祐年間發(fā)生了很多災異事情,吳奎陳述了“天道”“地道”不順及“人道”不和 的現(xiàn)象,勸諫皇帝要進用賢能貶退無才。 B. 吳奎代理開封知府時,處理事情敏捷,特別是對富豪孫氏侵占別人的財產(chǎn)一事的處 理,更使他名聲赫然。 C.

27、宋神宗剛即位時,想召王安石到朝廷任職,在吳奎的極力勸諫反對之下,宋神宗沒 有重用王安石,只是任命他為江寧知府。 D. 御史中丞王陶因毀謗宰相韓琦而被貶,吳奎也因支持王陶而受到牽連,但在司馬光 的勸諫下,皇帝還是把吳奎留在了中書省。 D (吳奎并未支持王陶,而是反對王陶) 13 .請將下列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以謂陛下言之雖切而不能行,行之雖銳而不能久。 認為陛下說起來雖然懇切卻不能施行,實行起來雖然急速卻不能持久。(謂:認為;切: 懇切;銳:急速) (2)毋為人所測度,而取輕于天下。 (陛下)不要被別人妄加揣測, 從而受到天下人輕視。(測度:揣測;取輕:輕視,看輕; 被動句式) (3)詔除陶翰林學士,奎執(zhí)不可。陶又疏奎阿附。 皇帝下詔任命王陶為翰林學士,吳奎堅持認為不可以。王陶又上奏吳奎迎合依附。(除: 授予;執(zhí):堅持;疏:上奏;阿附:迎合依附) 參考譯文 吳奎字長文,是濰州北海(今山東濰坊)人。天性記憶力強,對于書籍無所不讀。因 精通五經(jīng)被提拔,官至大理丞。宋仁宗很器重他。入朝做了右司諫。每次進言,只是 勸告皇帝約束左右奸人幸臣。 皇祐年間,有很多災異的事情發(fā)生,吳奎極力陳述這些事情的征兆說:“水災旱災導 致饑荒,這是天道的不順應。地震成災,黃河泛濫,這是地道的不順應。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