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項目的HSE應急管理與控制_第1頁
建設項目的HSE應急管理與控制_第2頁
建設項目的HSE應急管理與控制_第3頁
建設項目的HSE應急管理與控制_第4頁
建設項目的HSE應急管理與控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建設項目的HSE應急管理與控制編 寫:校 核:審 核:批 準:1 前言為規(guī)范本工程項目生產安全事故及突發(fā)事件的應急管理,及時、快速、有序地組織 開展生產安全事故及突發(fā)事件的應急處理工作,最大程度地減少人員傷害、財產損失、 環(huán)境破壞,消除不良社會影響,維護職工的生命安全和社會穩(wěn)定,應對項目進行HSE應急管理與控制。項目經理是項目安全生產管理的第一責任人, 對項目的安全生產管理工作負總體責 任,包括項目的設計、采購、施工的各個方面,以及從開工到項目竣工的所有階段。負責組織建立項目現場應急救援體系, 制定并實施項目生產安全事故及突發(fā)事件應 急救援預案,組織應急預案演練。負責及時、如實報告項目生產安全

2、事故、突發(fā)事件,組織協調事故現場救援,協助 其他相關部門、分包單位調查、處理安全生產事故、突發(fā)事件。2 項目 HSE應急管理2.1 應急情況定義緊急情況被定義為計劃之外和 / 或意料之外的可能導致人員受傷、財產損失和環(huán)境 破壞或影響公司聲譽的事件,并且其后果嚴重性可能在短時間內上升。因此需要迅速采 取行動來正確地控制和應對這一狀況。緊急狀況包括與職業(yè)健康和安全、環(huán)境以及勞動關系相關的事件,其中可能涉及但 不限于以下類別:職業(yè)健康和安全:人員受傷或中毒;火災或爆炸;設備和設施倒塌或損壞; 臺風、地震、洪水、暴風雪、雷擊和其他自然災害; 電力、燃氣和其他公共設施緊急狀況; 暴力、恐怖事件;環(huán)境:有

3、毒、有害氣體泄漏; 有害化學品(液體)泄漏;2.2 應急響應的定義為了控制局勢或營救事故受害者, 引導疏散現場人員以及消除或減輕事件或事故的 后果而所需采取的行動。應急資源是指在應急響應行動中可用的人員、應急設備、工具和物資。2.3 項目應急管理組織機構及職責2.3.1 公司應急處理工作領導小組公司應急處理工作領導小組是公司生產安全事故及突發(fā)事件的最高管理機構, 負責 公司應急處理工作的統(tǒng)一領導和指揮,組織技術支持和資源支援。公司應急處理工作領導小組由公司董事長擔任組長, 公司總經理和分管安全生產工 作的公司領導擔任副組長,成員由公司相關部門的主要負責人組成。2.3.2 公司應急處理工作小組應

4、急處理工作小組是公司實施應急管理的執(zhí)行機構。 由分管安全生產工作的公司領 導擔任組長,成員由相關部門負責人及相關人員組成。2.3.3 現場項目部應急處理工作小組現場項目部應急處理工作小組由項目經理擔任組長, 成員由項目部相關人員及分包 方負責人及相關人員組成?,F場項目部應急處理工作小組職責(1)組織各方力量,開展項目現場生產安全事故及突發(fā)事件的應急救援工作,控 制事故、事件蔓延和擴大;(2)按規(guī)定上報事故、事件;(3)檢查、監(jiān)督項目有關部門及分包方的應急救援、信息上報、善后處理、恢復 生產生活秩序等項工作;(4)配合上級部門組建的事故調查組,開展對生產安全事故的調查工作;(5)負責事故、事件現

5、場信息的聯絡。2.3.4 現場項目部應急團隊整個項目現場應當采取一套專門應對緊急狀況的結構, 項目現場施工承包商應當根 據要求予以合作,并應當為己方的人員負責。項目部管理層應當任命一名現場應急指揮和一名應急響應協調員。項目現場施工承包商還應為其相關區(qū)域任命一名應急響應協調員。 項目現場施工承包商安全經理應確保其姓名和聯系信息張貼在現場公告欄內的醒 目位置。應急指揮應負責協調和指揮應急救援和善后工作,以及災害性天氣下的應急響應, 應急響應協調員應協助應急指揮。當出現緊急狀況時,應急指揮是代表各方與其他非項目單位聯絡的唯一聯系人。應 急響應協調員還應當協助和 / 或指引外部應急機構人員進入現場,以

6、便在當地消防部門 應急指揮的指導下提供幫助。在各類緊急狀況下,應急指揮應當在抵達事發(fā)地點后盡快指揮全部的救援行動,只 有他才有權力決定人員是否能夠進入現場。項目部應當為整個項目組建一支應急響應團隊( ERT)。承包商同樣也應當在項目部 的指導下為各自的區(qū)域組建一支現場 ERT。ERT的成員應當包括應急指揮、應急響應協調員和現場指定人員,除了履行常規(guī)職 責外,一旦宣布出現緊急狀況,他們還應負責現場控制工作。ERT成員必須具備相關的經驗和能力,并且應當接受培訓,而且還應取得相關認證,獲準在應急指揮的領導下執(zhí) 行任務。ERT成員應當熟悉其區(qū)域內開展的作業(yè)活動,并且在緊急情況下能夠有序、有效、 快速和

7、有組織地采取行動。2.4 項目應急管理工作原則(1)以人為本,安全第一:把保障人員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最大程度地預防 和減少生產安全事故及突發(fā)事件造成的人員傷害放在首位;(2)統(tǒng)一指揮,分級負責:根據不同的應急響應級別,在各級應急機構統(tǒng)一組織 指揮下,按照各自職責和權限,完成相關生產安全事故、突發(fā)事件的應急救援工作;(3)反應快速,運轉高效:建立聯動協調制度,形成指揮順暢、反應靈敏、功能 齊全、響應及時、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應急管理機制;(4)預防為主,防救結合:貫徹落實“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 堅持生產安全事故、 突發(fā)事件應急救援與預先防范相結合, 做好預防、 預測、預警工

8、作2.5 項目應急管理程序項目現場應急管理程序見圖示。3 項目 HSE應急響應3.1 項目施工承包商應急響應計劃( ERP) 項目現場施工承包商應當對各自作業(yè)活動或設備的風險進行評估。 對于那些經評估 后發(fā)現具有嚴重風險或環(huán)境影響的活動和設備,應專門為其安排應急響應事宜,并應當 制訂一份應急計劃。項目部管理層和承包商應當考慮以下要素: 最有可能出現的事故形式及影響; 最為合適的減輕傷亡和損失的方法、順序和措施; 應急行動所需的設備和資源;主要人員和機構的聯系方式及電話; 危險殘留物的處理方法。疏散計劃 項目部和承包商應當根據應急計劃為各自的區(qū)域編制一份相關的疏散計劃, 并且應 當將其張貼于安全

9、布告欄之內。疏散和集合地點某些事故 / 事件可能需要疏散部分或整個作業(yè)區(qū)的人員或是項目現場的所有人員。 如果無法保障人員安全或是人員在場會帶來更多的問題,則有必要采取這一措施。應當在現場安排集合地點。這些集合點應當位于便于人員辨認的區(qū)域,在規(guī)劃時應 當考慮到風向、應急路線和緊急出口等。這些區(qū)域應有明確標示。應通過安全培訓向員工和來訪參觀人員告知安全疏散辦法。 所有疏散路線均應張貼 在公告欄上,并注明現場入口、現場辦公室、集合地點、現場疏散通道和足夠的引導標 識,例如緊急出口標志、 方向箭頭,并且還應提供諸如電池應急照明和供電之類的設施。現場疏散的基本步驟包括但不限于: 第一步:當聽到常規(guī)緊急警

10、報響起時或接到命令時, 應當依照緊急安全作業(yè)規(guī)范 (即 設備/車輛停車,高空作業(yè)人員下地,封閉空間作業(yè)人員撤出等)保證作業(yè)區(qū)的安全。第二步:人員應當有秩序地前往預定地點集合。在所有警報解除之前或下達疏散命 令之前,人員應當繼續(xù)留在原地。主管人員應當清點人數,如果出現少人的情況,應當 立即通知應急團隊負責人。第三步:在緊急狀況結束的時候,當警報解除之后,人員應當沿著正常的通道重新 進入現場,或是依照接到的指示進行撤離3.2 項目應急響應計劃通用要求項目部及現場施工承包商應當依照法規(guī)和 HSE計劃制訂自己的應急程序, 其中應當 規(guī)定警報信號、通信、責任、疏散、行動、集合地點、人數清點、善后處理方面

11、的條例。項目現場施工承包商的安全經理應當為其人員和分包商提供一份緊急聯系信息清 單。應當在各個辦公室、其他相關場所和地點的電話旁邊張貼應急程序和聯系電話號 碼,以便通知應急響應負責人。所有的突發(fā)事件和緊急狀況都應立即報告最近的主管人員 (或直接向應急響應中心 ( ERC)報告)。接到報告的人員應盡快聯系 ERC。只有在報告相關人員并得到指示后, 以及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才能由經過相關培訓的人員嘗試處理緊急狀況。如果員工或經理必須直接向外界應急機構尋求幫助, 則必須立即通知項目部應急指 揮,然后應急指揮或其指定的人員將負責一切外界聯絡工作以免向同一單位重復求助及 避免提供相互矛盾的信息。ERC應

12、向應急指揮報告派遣的應急響應團隊( ERT)、應急救援人員或外部應急單位 (如有必要)。應急指揮還應向業(yè)主和當地主管部門報告。當出現突發(fā)事件時, ERC應敦促 ERT立即逐級采取下述行動: 停止所有的作業(yè)活動所有工作許可證( PTW)將會自動失效; 關停所有的設備;引導車輛并確保車輛停放不會堵塞道路, 關掉發(fā)動機, 但讓汽車鑰匙留在點 火位置;所有的人員 (包括現場辦公室和其他建筑物內的人員) 應當疏散至指定的集 合地點。防止無關人員進入場內; 快速清點人數,并向 ERC報告;缺席人員應視為失蹤人員, 相關單位指派的應急響應協調員應當安排人員在 其最近一次出現的地點進行搜索。ERT應當控制場面

13、。 對于特殊情況, 在當地主管部門解除警報或緊急狀況結束之前, 應急響應協調員不得宣布緊急狀況結束。3.3 啟動應急響應的基本條件1)公司應急處理工作領導小組要求啟動應急響應;2)分包施工單位請求啟動應急響應;(3)上級有關部門要求啟動應急響應;(4)上級有關部門啟動應急響應,應急事項涵蓋本工程項目;(5)項目現場發(fā)生了符合啟動應急響應的事件。3.4 項目現場分級應急響應按照生產安全事故、 突發(fā)事件的可控性、 嚴重程度和影響范圍, 應急響應分為級、 級兩級響應。級響應啟動條件是發(fā)生人員死亡 1 人及以上生產安全事故、辦公樓火災、影響 較大的突發(fā)事件等,其余情況啟動級響應。超出本級應急處置能力時

14、,應及時請求上 一級應急救援指揮機構啟動上一級應急響應。 級應急響應由公司應急處理小組領導組 織實施,級應急響應由現場項目部及事故施工分包方組織實施。3.5 項目現場應急響應組織協調(1)啟動應急響應后,項目現場應急處理工作小組及各應急小組人員立即到位;(2)根據現場事故、事件情況,立即組織制定應急處置方案,報告項目現場應急 處理工作小組批準后實施;(3)如需要,公司將派出現場應急工作組,現場應急工作組到達現場前,由項目 現場應急處理工作小組負責指揮現場處置工作。3.6 項目現場應急響應信息報告(1)項目現場經理部應在事故、事件發(fā)生后立即報告公司負責人,公司應急處理 工作領導小組初步核實事故、

15、事件性質、危害程度等情況后,判別應急響應級別,決定 是否啟動應急響應;(2)現場生產安全事故、突發(fā)事件報告內容-事故發(fā)生單位、項目概況;-事故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以及事故現場情況;-事故的簡要經過;-事故已經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傷亡人數(包括下落不明的人員姓名、國籍、聯系單位、家屬聯系方式等)和初步估計的直接經濟損失;- 已經采取的措施;- 其他應當報告的情況。(3)項目現場應急處理工作小組及現場救援組織對組織、協調、保障應急行動的 情況如實做出詳細記錄并保存?zhèn)洳椋?)在事故、事件應急處理過程中,項目現場應急處理工作小組每天至少向公司報告一次,發(fā)生突然變化或情況惡化升級,須即時報告,報告內容以針對事

16、故、事件處 置的情況為主。3.7 項目現場應急響應程序(1)級響應程序二)級響應程序3.8 項目現場應急響應程序項目現場應急響應流程見圖示。Emergency Ev突en發(fā)t/ 事件Witness report to E目RC擊/者向應急中心報告Contractor EmergencyRespons承e/包商應急響應Event Classification& Responsible U事ni件t/ 分級及責任單位Level 1/Leve一l 2級/ / 二級Responsible U責nit任/單位Leve3三/級EmergncyRescu緊急救援e/FirstAid/醫(yī)療救護RiskCont

17、rol/風險控制SceneProtecti on/現 場保護Level 3 EmergencyResponse St三art級/ 應急響應開始Settlement ofClaims/維權Publicinf.Releas/信息發(fā)布MedicalTreatm ent/醫(yī) 療LegalSupport/法律支持EmergencyResourc es/應急 資源Scene Monite ring/現 場監(jiān)督Person nelEvacuat ion/人 員疏散Isolation&Warning/隔離及警示Firefigting &stopleaking/消防及堵漏MedicalTreatm ent/醫(yī)

18、療Ask for External Supp尋求外部支持Alarm Reliev解e/除警報Cope with the aftermath/ 善后Ending結/ 束Forensics & Investigation/調查取證Root Cause Analy 問題的根源分析Final Repo最rt/終報告Summary & Rev摘iew 要&審閱Emergency Recov應er急y/ 恢復oNrte/ gative否/Event Contr局ol/勢控制Upgrade EmergencyRespons應e/急級別上升Positive是/Clean-up Sce清ne理/ 現場3.9 項

19、目現場應急響應事件和分類一般而言,隔離作業(yè)區(qū)有助于免受附近運行設備引發(fā)事件的影響。需要予以考慮的突發(fā)事件包括:受傷、環(huán)境事故、碳氫化合物泄漏、化學品泄漏和其他害物質釋放、結構倒塌、高 空救援、封閉空間救援等,車輛事故、火災 / 爆炸,氣體和蒸汽釋放或其他也會影響現 場的小概率大型工業(yè)事故、破壞活動、襲擊、無法預見的惡劣天氣狀況等。突發(fā)事件在嚴重程度上有所不同。針對所需采取的對應響應措施,緊急狀況被劃分 為不同等級。第 1 級:是指項目部和承包商可以利用現場應急資源進行處理的事件,包括一切可 能影響項目安全的事件。第 2 級:是指項目部或承包商無法僅憑項目現場應急資源應付的事件,因此需要業(yè) 主和

20、其他單位聯合應對,包括人員受傷、火災和爆炸、設備和設施受損。第 3 級:是指那些僅靠項目現場應急資源無法應付的事件,因此需要求助于外部機 構,包括外部火警、當地醫(yī)院等。3.10 項目現場應急響應人員行為和急救處理 當遇到突發(fā)事件時(即火災、受傷、事故等)或出現可能造成真正危險或可能造成 危險的異常情況時,警報會啟動應急程序。在所有這些情況下,每個人都應當: 說:你是誰你在哪兒?發(fā)生了什么?如果事件涉及到了人員。 在力所能力的范圍內以及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借助現場設備 (即滅火器等) 立 即干預; 只有在保證安全,采取了防護措施以及接受過培訓的前提下才能救助他人或 處理緊急狀況,否則應等待其他人力物

21、力的到來;除非您具備相關的資質, 或是讓受傷人員留在原地會帶來更多的問題, 否則 請勿移動受傷人員;安全地停止作業(yè), 保證作業(yè)區(qū)安全并關停所有的設備, 所有使用中的車輛并 撲滅活火; 讓所有的道路保持通暢,以免阻擋消防隊進入或其他形式的幫助; 如果存在碳氫排放物,避免使用車輛;疏散相關區(qū)域的人員。 不要奔跑, 但必須快速轉移。 呆在集合地點等待進一 步指示;一般而言,只能由現場指定人員和 / 或經過培訓的人員使用消防設備; 當遭遇重大事件時, 即燃氣泄漏或火災, 確認風向。 然后逆風前往離此最近 的集合地點; 只有在報告事件時才能使用無線電和電話設備,并且應當盡量簡潔明了; 除了被安排執(zhí)行其他

22、任務外,回到或呆在平時的工作場所待命; 開始準備疏散事件附近建筑物的人員。3.11 項目現場應急響應結束 當項目現場事故、事件得到控制,事故、事件隱患得以消除,應急響應達到 預期目的后,可結束應急響應程序。級應急響應結束由公司有關部門負責宣布; 級應急響應結束由現場項目負責人宣布。4 項目 HSE應急保障措施4.1 項目部應按照公司及項目現場應急管理要求,結合實際情況配備適用、充分、有效 的應急物資,建立應急救援隊伍。做好突發(fā)事件應急救援工作必要的資金準備,由公司 應急處理工作領導小組批準后使用。4.2 警報和通訊系統(tǒng)保障 項目現場通訊手段包括但不限于固定電話、移動電話、對講機等。通訊系統(tǒng)應當

23、保 證通話清晰、數量足夠,并且能夠發(fā)生緊急狀況時正常使用:能夠迅速聯系主要應急人員、 有關各方和外部機構 (即醫(yī)療機構、消防部門、 醫(yī)院、保險、承包商現場代表、項目部、移動電話等)應急電話號碼。警 報代碼,無線電(如果允許在作業(yè)現場使用); 現場能夠方便地獲得一切與緊急狀況相關的信息, 例如通過在現場及其作業(yè) 場所內分發(fā)和 / 或張貼的小冊子、宣傳頁、海報。 此類信息手段的典型內容包括:聲響緊急狀況信號;應急電話號碼 / 可用聯 系電話清單;緊急狀況 / 疏散時的行為;含有疏散路線,門和集合地點的平 面圖等。在任何地點開工之前,應當記下離此最近的可用于緊急狀況的電話的位置, 并且每個人都應當知道如何用其進行求助。項目現場施工承包商應當確保在現場的合理位置安裝警報揚聲器以便讓所有的人 員都能聽到通知。應采用警報器和 /或局部區(qū)域汽笛來發(fā)出現場常規(guī)警報。 項目現場的任何人在確認現場出現緊急狀況后,均有權拉響警報。4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