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樹名木管理與養(yǎng)護標準_第1頁
古樹名木管理與養(yǎng)護標準_第2頁
古樹名木管理與養(yǎng)護標準_第3頁
古樹名木管理與養(yǎng)護標準_第4頁
古樹名木管理與養(yǎng)護標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古樹名木管理與養(yǎng)護技術標準Standard specification of management & maintenance of ancient and famous trees 前 言為了規(guī)范古樹名木管理、養(yǎng)護和復壯,根據(jù)城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辦法、全國古樹名木普查建檔技術規(guī)定、福建省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辦法等法規(guī)和文件的規(guī)定,結合福建省古樹名木生長現(xiàn)狀及養(yǎng)護管理情況,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并借鑒了北京、上海、天津、青島等地古樹名木養(yǎng)護管理的經驗和成果,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制定本標準。本標準分8章,2個附錄。主要內容是:1、總則;2、術語與定義;3、管理;4、養(yǎng)護;5、復壯; 6、防

2、腐、修補與加固; 7、支撐;8、景觀設計與保護。本標準由福建省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廳負責管理,由福州市園林科學研究院負責具體技術內容的解釋。 目次1 總則.12 術語23 管理43.1 基本規(guī)定 43.2 古樹名木普查 53.3 防護 54 養(yǎng)護74.1 日常養(yǎng)護 74.2 有害生物防治 85 復壯106 防腐、修補與加固126.1 傷口處理 126.2 防腐處理 126.3 修補處理 126.4 加固措施 137 支撐158 景觀設計與保護178.1 城市古樹景觀開發(fā)設計原則 178.2 枯樹的景觀利用與再造 17附錄A 古樹名木普查18附錄B 有害生物調查監(jiān)測記錄191 總 則1.0.1 為了對

3、古樹名木實行科學規(guī)范的管理、養(yǎng)護和復壯,特制定本標準。1.0.2 本標準適用于福建省城市規(guī)劃區(qū)域內古樹名木的管理、養(yǎng)護和復壯,城市規(guī)劃區(qū)域外可參照執(zhí)行。其它需要特殊管理、養(yǎng)護和復壯的樹木也可參照本標準執(zhí)行。1.0.3 古樹名木的管理、養(yǎng)護和復壯工作除應符合本標準外,尚應符合國家和我省現(xiàn)行的有關標準、規(guī)范的規(guī)定。2 術語2.0.1 古樹 Ancient Trees 指樹齡在百年以上(含100年)的樹木。2.0.2 名木 Famous Trees指國內外珍貴、稀有的樹木或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紀念意義及重要科研價值的樹木。2.0.3 古樹名木后續(xù)資源 Ancient and Famous Trees

4、Subsequent Resources指樹齡在八十年以上一百年以下的樹木。2.0.4 樹冠投影面 Crown Projection 樹冠所覆蓋的地面面積,即樹冠外緣的垂直投影面。2.0.5 有害生物 Pest危害植物并造成經濟損失或失去觀賞價值,包括植物病原物、植食性昆蟲、植物螨類、軟體動物、鼠、鳥、獸類、惡性雜草等。2.0.6 生物防治 Biological Control利用對植物無害或有益的微生物及其產物影響或抑制有害生物的生存和活動,降低有害生物的數(shù)量,從而控制有害生物發(fā)生與發(fā)展的措施。2.0.7 復壯 Rejuvenation對生長衰弱、瀕危的古樹名木通過改善其外在生長條件和自身營

5、養(yǎng)狀況,促進其生長,以達到恢復樹木正常生長并增強樹勢的技術措施。2.0.8 生物肥料 Bio-fertilizer也稱微生物菌肥,是指含有大量的微生物的肥料,能在土壤中通過微生物的活動,改善植物的營養(yǎng)條件。2.0.9 氣體肥料 Gaseous Fertilizer簡稱氣肥,常溫、常壓下呈氣體狀態(tài)的肥料,主要是通過改善土壤結構,促進植物根系發(fā)育。目前開發(fā)的氣體肥料主要是二氧化碳。2.0.10 找根法 Method of Finding the Root在樹木周圍施工時,為避免損傷根系,在施工過程中見根后停止向內挖掘的方法。2.0.11 植物專用傷口涂封劑 Exclusivesealer for

6、Plant Wound一類用于防止傷流,減少水分散失、防止傷口感染和刺激愈合生長的藥劑。2.0.12 防腐處理 Preservative Treatment通過涂抹防腐劑等措施防止樹木腐爛。2.0.13 硬支撐 Solid Propping指從地面到古樹斜體支撐點用硬質柱體支撐的方法。2.0.14 拉纖 Branch-towing指在主干或大的側枝上選擇一牽引點,在附著體上選擇另一牽引點,兩點之間用彈性材料牽引的方法。 3 管理3.1 基本規(guī)定3.1.1 各地應制定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辦法,落實管理、養(yǎng)護和復壯的責任制度。3.1.2 園林主管部門要組織相關科研、養(yǎng)護等單位共同開展古樹名木科學研究,

7、推廣應用科研成果,提高保護和管理水平。3.1.3 古樹名木必須一樹一檔,普查建檔工作由各級園林主管部門負責,并組成普查領導小組,統(tǒng)籌協(xié)調普查建檔工作。3.1.4 普查結束后,經普查領導小組審查定稿后,報?。ㄊ校┤嗣裾九鷾?,由?。ㄊ校﹫@林系統(tǒng)統(tǒng)一編號、建檔。除紙質檔案外,還要建立電子檔案,應用地理信息系統(tǒng)實行計算機網絡動態(tài)監(jiān)測管理。3.1.5 古樹名木普查建檔工作完成后,必須掛標示牌并應每兩年進行一次核查,標志牌懸掛位置及方式見表3.3.1。3.1.6 在普查或核查過程中發(fā)現(xiàn)古樹名木長勢衰弱、有害生物危害、生境景觀遭受破壞或其他傷害應立即向市、縣(區(qū))園林主管部門匯報。園林主管部門應針對各

8、種情況制定相關方案。3.1.7 應根據(jù)普查和核查結果制定下一階段的古樹名木養(yǎng)護管理方案,對生長衰弱的古樹名木應報市、縣(區(qū))園林主管部門,由其組織專家組會診并搶救復壯。搶救復壯工程完成后,應由參加會診的專家組參與驗收。3.1.8 對于新發(fā)現(xiàn)的古樹名木及后續(xù)資源,應及時上報市(縣)園林主管部門核實認證,補充入檔;對于死亡的古樹名木,應市(縣)園林主管部門組織專家組核查確認并制定相應處置方案。3.1.9 應根據(jù)古樹名木等級逐株制定管護方案,落實責任單位、責任人。3.1.10 國家一級保護古樹名木禁止進行異地保護。因國家重點工程建設需要并經批準異地保護的2級古樹名木或古樹名木后續(xù)資源,異地保護的遷移

9、距離不得超出3公里,并應制定異地保護方案。 3.2 古樹名木普查3.2.1 古樹名木普查領導小組應統(tǒng)一組織普查技術培訓。普查人員必須持園林主管部門頒發(fā)的上崗證方可上崗。3.2.2 普查以縣(市、區(qū))為單位,逐街(村)逐單位,實行每株樹木調查并拍照,按古樹名木普查表中的要求對樹種、樹齡、胸圍、樹高、生長位置、地理坐標等逐項登記,詳見附錄A。3.2.3 普查材料整理后作為存檔材料,所有存檔材料經市、縣園林主管部門審查蓋章。3.2.4 生長勢評估參照古樹名木鑒定與評估標準DBJ 13-110-2009中的第4.1節(jié)進行,按枝干葉色等生長狀況將生長勢分為良好、一般、較差、差四個等級。3.2.5 古樹名

10、木文本檔案一式四份,分別保存于省、市、區(qū)(縣)園林主管部門和負責管護古樹名木的責任單位。3.3 防護3.3.1 應在古樹名木周圍醒目位置設立保護標志。保護標志包括標準標示牌、解說性標示牌和提示性標示牌,其設立應按表3.3.1的規(guī)定。1 標準標示牌應標明種名、學名、科屬、保護等級、樹齡、立牌時間、古樹名木編號。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古樹名木為紅色標識牌,二級保護古樹名木為藍色標識牌,古樹名木后續(xù)資源為綠色標識牌。2 解說性標示牌應對古樹名木的歷史、文化、科研和旅游價值等進行說明。3 提示性標示牌在古樹名木周圍設置禁止攀折、采摘等保護提示牌。3.3.2 園林主管部門應當會同當?shù)匾?guī)劃部門劃定古樹名木保護區(qū)

11、域,保護區(qū)域應不小于樹冠垂直投影外延5m的范圍;樹冠偏斜的,還應根據(jù)樹木生長的實際情況設置相應的保護區(qū)域。對生長環(huán)境特殊且無法滿足保護范圍要求的,須由專家組論證劃定保護范圍。 古樹名木樹冠以外50m范圍內為古樹名木生境保護范圍,在生境保護范圍內的新、擴、改建建設工程,必須滿足古樹名木根系生長和日照要求,并在施工期間采取必要的保護措施。表3.3.1 標示牌規(guī)范表標示牌類型構造類型懸掛要求標準標示牌輕質環(huán)保材料,30cm×21cm掛于樹干離地面1.8m處解說性標示牌規(guī)格小于120cm×100cm形狀、材料不限標示牌必須置于古樹根盤范圍5米外提示性標示牌材質不限,小于15cm&#

12、215;30cm掛于適當醒目位置3.3.3 古樹名木應設置保護圍欄,圍欄規(guī)格由園林主管部門組織專家組論證確定。3.3.4古樹名木保護區(qū)域內,因特殊防護需要,應鋪設透氣磚、設置透氣井(管)。透氣磚采用上寬下窄的梯形磚,每塊尺寸在40 cm×20 cm×20 cm,長度和寬度尺寸偏差不超過5cm。3.3.5在古樹名木保護區(qū)域內,不得從事挖掘、取土、堆放各種材料(貨物)、埋設管線、堆放或焚燒雜物、傾倒廢水、新建改建構筑物等任何有害樹木生長的活動,不得設置排放污水的滲溝。在保護區(qū)域內現(xiàn)存的構筑物,危及古樹名木正常生長、生存的,經園林主管部門組織專家組論證后,報人民政府批準,由責任單

13、位限期治理。3.3.6生長于平地的古樹名木,裸露地表的根系應加以保護,防止踐踏。生長于坡地且樹根周圍出現(xiàn)水土流失的古樹名木,須由專家組論證后采取砌石墻(干砌)護坡、填土護根等措施,護坡高度、長度及走向據(jù)地勢而定。生長于河道、水系邊的古樹名木,應根據(jù)周邊環(huán)境用石駁、木樁等進行護岸加固,保護根系;主干被深埋的古樹名木,應進行人工清除堆土,露出根莖部。4 養(yǎng)護4.1日常養(yǎng)護4.1.1 水分管理根據(jù)各樹種對水分的不同要求,制定每株樹的澆水方案。國家一級保護古樹名木要求定時測量其土壤含水量科學確定澆灌方案,二級古樹名木及古樹名木后續(xù)資源應根據(jù)樹體生長狀態(tài)和天氣情況進行合理澆灌。澆灌應做到:1 干旱季節(jié),

14、澆水面積應不小于樹冠投影面積,澆水要澆足澆透,澆水的深度應在60cm以上,未通過對古樹無毒害檢驗的再生水不得使用。2 保護區(qū)域內應確保土壤排水透氣良好。由于人為或自然因素造成積水時,應設置排水溝,無法溝排的應設置排水井。排水溝寬、深和密度應視排水量和根系分布情況而定,應做到排得走、不傷根。一般溝寬要求30cm-50cm,溝深在80cm-180cm。排水溝、排水井設置方案須由專家組論證確認。由于人為或自然因素造成缺水時,應及時通過澆灌結合噴霧的方式補充水分。必要時,要設置根簾保護層保濕。3 對國家一、二級保護的古樹名木,在氣溫過高、日照強烈、空氣濕度小、蒸騰強度大、塵埃嚴重時,應采用葉面噴霧,有

15、條件的可以安裝自動微噴系統(tǒng)。4.1.2 肥料管理施肥應根據(jù)樹木實際生長環(huán)境和生長狀況采用不同的施肥方法,保持土壤養(yǎng)分平衡。以有機肥為主,無機肥為輔,有機肥必須充分腐熟,有條件時可施用生物肥料。一級古樹名木每年進行一次葉片的營養(yǎng)測定,二級古樹名木及古樹名木后續(xù)資源兩年一次,依據(jù)測定結果,制定科學施肥方案。 土壤施肥每年進行1-3次,對于生長較差的古樹名木,應酌情增加施肥次數(shù),或結合找根法開溝施肥,在早春或秋后進行。施肥量應根據(jù)樹種、樹木生長勢、土壤狀況而定。一般施肥溝尺寸(深×寬×長)為0.3m×0.7m×2m或0.7m×1m×2m。

16、4.1.3 樹木整形古樹名木應結合通風采光和病蟲害防治等需要進行整形,去除枯死枝、斷枝、劈裂枝、內膛枝和病蟲枝等,嚴禁對正常生長的樹木的樹冠進行重剪。對能體現(xiàn)古樹自然風貌且無安全隱患的枯枝應予以保留,但應進行防腐固化和加固處理。1 整形宜避開傷流期。落葉樹的整形宜在秋冬季的休眠期進行;常綠樹宜在抽芽前進行。2 有紀念意義或特殊觀賞價值的枯死古樹名木,應采取防腐固化、支撐加固等措施予以保留,并根據(jù)造景要求進行合理整形。3 經過園林主管部門批準,合理伐除或修整影響古樹名木采光通風的草木。4.1.4 土壤管理1 擴大樹池,樹池宜與保護區(qū)域等同,樹壇應全部拆除。2 松土:古樹名木保護區(qū)域內的土壤有建筑

17、垃圾、生活垃圾和部分廢棄構筑物,應予以清理。每年至少進行1次松土,松土時采取措施避免傷及根系。條件允許的應設置施肥溝,施有機肥和生物肥,改善土壤的結構和透氣性。3換土:土壤條件差的古樹名木,采取換土處理,在樹冠投影范圍內,換土深度不少于1m,每次換土面積不大于樹冠投影面的三分之一。施工過程中及時將暴露出來的根用浸濕的草袋子覆蓋,將原來的舊土與沙土、腐葉土、鋸末、少量化肥和生根劑混合均勻之后填埋其上。對排水不良的古樹名木,同時挖深2m-3m的排水溝,下層填以大卵石,中層填以碎石和粗砂,再蓋上無紡布,上面摻細砂和園土填平,使排水順暢。3 古樹名木下配植的植被要優(yōu)先選擇有益于土壤改良和古樹名木生長的

18、地被植物,如白三葉、蔓花生、苜蓿、含羞草、決明等。4.2有害生物防治4.2.1古樹名木的有害生物防治要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加強預測預報,適時防治,合理使用農藥,保護天敵,減少環(huán)境污染。4.2.2各區(qū)(縣)園林主管部門應在古樹名木所在地設立監(jiān)測點,根據(jù)本區(qū)(縣)古樹名木數(shù)量配備經過專業(yè)培訓的監(jiān)測員,負責有害生物發(fā)生動態(tài)監(jiān)測。監(jiān)測員應做好每周監(jiān)測記錄,包括觀察日期、地點、有害生物名稱等內容,詳見附錄B。每月向園林主管部門匯報1-2次,針對疫情應及時啟動防治預案。4.2.3 監(jiān)測人員必須熟悉主要有害生物種類。4.2.4 有害生物的防治包括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等。1 物理防治

19、可采取下列措施: 1)應按照古樹名木的生長特性,剪除病蟲枝,并進行焚燒或掩埋處理;2)通過土壤傳播的,應進行土壤消毒,冬耕翻曬;3)應摘除懸掛或附在植物和周圍建筑物上的蟲繭、蟲囊、卵塊、蟲體等,直接捕殺個體大,危害癥狀明顯的、有假死性或飛翔能力不強的成蟲;4)應挖除在土壤中的休眠蟲體;5)摘除病葉病梢、刮除病斑等;6)可利用成蟲的趨光性、趨化性等特性進行誘殺,如殺蟲燈誘殺、信息素誘殺、餌料誘殺、聲波殺滅等。2生物防治可采取下列措施: 1)保護和發(fā)展現(xiàn)有天敵、開發(fā)和利用新的天敵,如以微生物治蟲、以蟲治蟲、以鳥治蟲、以螨治蟲、以激素治蟲、以菌治病等;2)宜采用具有高效而無污染的蘇云金桿菌(Bt乳劑

20、等)、滅幼脲類(除蟲脲等)、抗生素類(愛福丁、瀏陽素等)等生物農藥。3 化學防治可采取下列措施:1)預防:早春和晚秋應普遍噴石硫合劑等防護劑各一次,秋末用石灰和石硫合劑混合涂白。2)治療:針對有害生物種類、發(fā)生期、蟲口密度,采用不同的化學藥劑、不同濃度在適宜時機進行防治,應綜合考慮兼治多種危害期相近的害蟲,減少用藥次數(shù)。3)蛀干害蟲應抓住成蟲裸露期防治,在成蟲始發(fā)期前噴灑低毒觸殺性藥劑防治,如氟氯氰菊酯、溴氟菊酯、氯氰菊酯等。在幼蟲期,宜采用熏蒸劑注藥堵孔防治,如毒死蜱、殺蟲雙、雙甲脒等。4)食葉害蟲應抓住初孵幼蟲或群集危害期,噴觸殺性或胃毒性藥劑防治,如滅幼脲、除蟲脲、阿維菌素、煙參堿等。5

21、)刺吸式害蟲應抓住早期蟲口密度較低時,噴灑內吸性或滲透性強的藥劑防治,如吡蟲啉、啶蟲脒、殺蟲雙等。6)地下害蟲在幼蟲期,宜澆灌觸殺性、持效期或殘效期長的藥劑,如辛硫磷、敵百蟲、毒死蜱等。 7)殺螨劑應根據(jù)害螨的發(fā)生規(guī)律和為害程度,確定用藥類型和使用次數(shù),如噠螨靈、雙甲脒、阿維菌素等。8)殺菌劑應于病害發(fā)生初期,噴灑保護性或內吸性藥劑防治,根據(jù)病害發(fā)生程度確定用藥次數(shù)。5 復壯5.0.1 對長勢衰弱、瀕危的古樹名木應進行光、熱、水、土壤等狀況的調查研究,制定復壯方案,供專家組論證。古樹名木的復壯應由有古樹名木保護成功經驗的且具有城市園林綠化施工資質的單位進行。5.0.2 當光照條件因建設因素產生

22、突然變化,影響古樹正常的光合作用時,應進行遮光和補光處理。5.0.3 當環(huán)境變化導致古樹局部溫度過高造成熱傷害時,應采取建防護墻,種植防護樹(林帶)和樹體噴霧等防護措施,并盡量去除熱源。5.0.4 待復壯古樹,應進行土壤含水量的測定。由于人為或自然因素導致地下水位發(fā)生變化時,應及時進行排水或澆水處理。對根部受到損傷或蒸騰強烈而導致缺水的,應同時進行葉面噴霧補水。對于生長地的地下水位過高或土壤鹽堿化的,可利用埋設盲管的方式降低地下水位或排鹽。排水不良的要設滲水井,雨季可酌情用泵加強排水。5.0.5 由于人為或機械因素造成土壤板結或土壤孔隙大量堵塞而導致土壤結構變劣時,可通過松土、換土、埋條和鋪梯

23、形磚等方法相結合改良土壤結構,增加土壤的通透性。1 換土換土要分次進行,每次換土面積不超過整個改良面積的1/4-1/3;換土深度一般50cm-150cm,視樹木和土壤具體狀況而定。換土時避免損傷根系,隨時將暴露出來的根用含有生長素的泥漿漿根保護,把原來的舊土、客土和肥料混合均勻后重新填埋。兩次換土的間隔時間為一個生長季。2 埋條在樹冠投影外側或用找根法挖溝,埋入同種或同科屬植物的健康無病蟲害枝葉或竹枝后,同時施入生物肥料,覆土踏平。埋條可結合施肥溝進行。3 地面打孔對無法拆除地面硬鋪裝或無法進行大面積換土的,可在樹冠垂直投影以內根據(jù)根系生長情況酌情打通氣孔。通氣孔密度每平米一個,深度50cm-

24、200cm,直徑5cm-12cm??山Y合觀察孔設置。5.0.6 應根據(jù)土壤檢測的結果制定土壤改良方案,并經園林主管部門批準后實施。對于土壤貧瘠、營養(yǎng)面積過小、發(fā)生污染的土壤,應通過松土、換土、施用肥料(復合肥、氣肥、生物肥料)等措施進行改良。1 可通過復壯溝與通氣管、滲水井等措施,改善地下環(huán)境,使其根系在適宜的條件下生長。復壯溝應與通氣管和滲水井相連,以利透氣排水。也可以采用營養(yǎng)坑的方式,滿足樹木生長所需的營養(yǎng)元素,從而達到復壯的目的。2 葉面追肥法 每年進行2次-5次,要遵守營養(yǎng)均衡原則,根據(jù)不同樹種和營養(yǎng)診斷結果確定肥料比例,追肥一般在陰天、早晨或傍晚進行。3 注干施肥法 即采用插瓶、吊袋

25、、加壓施肥或用微孔注射的方法進行施肥,肥料配方應根據(jù)營養(yǎng)診斷結果制定,可根據(jù)需要加入適量生長調節(jié)劑,也可使用市面上銷售的注干施肥液,但均應經試驗后使用。5.0.7 應對古樹保護區(qū)域內的煙囪、垃圾焚燒點等污染源要進行清除。對保護區(qū)域外的污染源建議整改。對已造成危害的,經專家論證采取補救措施。5.0.8 可通過斷根的方法刺激新根的發(fā)育和生長,一般在樹冠垂直投影面的邊緣進行。斷根要在2-3年內分步進行,或結合開挖施肥溝進行斷根。斷根時保留粗大的支撐根,斷根處噴灑生根劑。5.0.9 對于榕樹等氣根發(fā)達的樹種可采用氣根引導法進行促根。采用竹筒或塑料袋,將樹木的氣根引導到地面。采用竹桿縱劈去節(jié)(或長條形塑

26、料袋)固定須根部,竹筒(塑料袋)內填入腐殖土和河沙(1:3)、或黃土、或河沙,包裹須根,然后對樹體進行噴霧和灌水、施肥。對于氣生根較小或不易形成的氣生根的樹種,采用生根劑拌泥漿包裹皮層誘導生根,氣根萌發(fā)后將新形成的氣根引導到地面。5.0.10 因開花結果多導致樹勢衰弱的古樹名木,可采用修剪或用生長調節(jié)劑處理等方式進行疏花疏果,如萘乙酸、赤霉素、乙烯劑等。6 防腐、修補與加固6.1 傷口處理6.1.1 枝干上因機械損傷、有害生物、凍害、日灼等造成的小于25cm²的小傷口,應先清理傷口,噴灑2%-5%硫酸銅溶液或涂抹石硫合劑原液進行傷口處理,清理時避免損傷愈傷組織,待傷口干燥后,再涂抹專

27、用的傷口涂封劑或紫膠漆。小傷口過密的創(chuàng)傷面按大傷口處理。6.1.2 傷口超過25cm²的大傷口,應采取植皮處理。用鋒利的刀刮凈削平四周,使枝干的皮層邊緣平整后涂生長素,采用同種同樣大小的樹皮緊貼在傷口處。補貼的樹皮要壓平壓實,涂抹傷口涂封劑后捆緊,定期檢查,必要時再次處理直至植皮成活。6.2 防腐處理6.2.1 古樹名木樹體因破損造成木質部腐爛甚至中空的,應進行防腐處理。6.2.2 用銅刷或鐵刷刷除腐朽部位的雜質、浮渣,并噴灑2%-5%硫酸銅溶液、涂抹石硫合劑原液或多菌靈等其他殺菌劑進行傷口處理。傷口處理應清理到健康部位。6.2.3 防腐固化處理前,對腐朽部位進行雜質浮渣等清除的預處

28、理。預處理后在創(chuàng)面涂刷防腐固化液2-3遍,每遍間隔2-3天。涂刷防腐固化液應在晴天、創(chuàng)面干燥的情況下進行。6.3 修補處理6.3.1 預處理:古樹名木上因腐爛產生的樹穴應進行修補,修補前應做好排水、清創(chuàng)和消毒等工作。6.3.2樹穴修補分為開放法、填充封口法和封口法等。推薦采用開放法。1 開放法預處理結束后,進行防腐固化處理,涂防護劑。每年定期進行清腐、防腐固化處理,經常檢查洞內的排水情況,防護劑每隔半年涂抹一次。如樹穴很大,完全敞開,只剩下周圍樹皮的古樹名木,采用“豐”字型柱體方式修補,在樹穴內豎“一筆”做支撐,橫“三筆“做樹身的拉靠,在樹洞中形成”豐“字狀,樹洞過大的還可酌情增加支撐橫條。2

29、 填充法 1)假填充法:假填充法介于開放法和填充法之間,適合公園、街道等古樹的修補裝飾,也可滿足樹穴修補后必要時打開觀察內部生長情況的要求。首先清理樹穴并消毒,同時給樹穴沿開創(chuàng)邊整形。將整形后的樹穴邊緣樹皮切掉10cm-15cm深。釘上鋼絲網或紗窗,用水泥混合物(加107等膠合劑最好)涂在網上,厚度10cm-15cm,干后再涂上一到二層紫膠漆,干透即可。宜與螺紋桿加固法配合進行,具體做法見圖6.3.2。也可加貼一層棉布,刷一層腰果漆或清漆,如此反復,至10-15層。涂封工作完成后應在表面涂上樹皮色紋或年輪色紋進行裝飾,并再涂紫膠漆等防水涂料進行防護。圖6.3.22)發(fā)泡材料填充法:利用低溫發(fā)泡

30、劑(聚氨酯泡沫)良好的伸縮性能和耐久性能進行填充的一種方法。清理、消毒樹穴和整修穴口形狀后,削去穴口邊緣樹皮1cm寬,蓋上鋁板等覆蓋物密封洞穴,上留一孔。從孔中注入聚氨酯發(fā)泡劑,直至發(fā)泡劑溢出,待其硬化后,取下覆蓋物,用刀削成所需形狀,其表層應在形成層之內,涂上傷口途封劑或樹漆。6.4 加固措施6.4.1 螺紋桿加固法螺紋桿直徑1cm-2cm。樹體劈裂處打孔,螺紋桿穿過樹體,兩頭墊鐵片和橡膠圈,擰緊鏍母。螺栓及墊片應與樹干木質部緊密結合,以達到加固和以后愈合體遮蓋螺栓的目的。具體做法見圖6.4.1-1、圖6.4.1-2。中間露空的螺紋桿應涂防銹漆防止管生銹。大樹穴可每隔30cm-80cm用螺紋

31、桿重復加固但上下桿要錯開,避免傷害同一方位的輸導組織。傷口應及時消毒,涂上紫膠漆等傷口涂封劑。加固處理后的樹穴可覆蓋鋼絲網等防護。6.4.2 鐵箍加固法主干有裂縫的,用2個半圓鐵箍固定,鐵箍與樹干間用塑膠等軟性材料鋪墊。詳見圖6.4.2。 圖6.4.1-1螺紋桿加固法 圖6.4.1-2螺紋桿加固法圖6.4.2鐵箍加固法7 支撐7.0.1 對樹干嚴重中空、樹體明顯傾斜或易遭風折的古樹名木,應采用支撐加固法。支撐柱的造型和材質設計應考慮古樹的景觀需求,符合古樹名木的整體造景需要。7.0.2 支撐措施有硬支撐、螺紋桿加固支撐法和拉纖等。1 硬支撐在樹干或樹枝的重心上方,選擇受力穩(wěn)固的點作為支撐點;支

32、柱頂端的托板與樹體支撐點接觸面要大,托板和樹皮間墊有彈性的橡膠墊,支柱下端應埋入水泥澆筑的基座里,基座應埋入地下。2 螺紋桿加固支撐法螺紋桿加固支撐點一般在樹干或樹枝的重心上方,具體應根據(jù)樹干、樹齡、材質、結構(空穴)和搖動幅度等確定。支撐桿的粗細要依其所要支撐的重量并參考本地最大的風壓和雨荷值來確定。螺紋桿加固支撐有3種形式。1)固定式:適于已有空穴或不會再動搖的主枝干,具體做法見圖7.0.2-1。 2)伸縮式:適于較小分枝,能抵消部分因為搖動面而引起支撐管對樹木的擠壓和摩擦,具體做法見圖7.0.2-2。3)套管式:適于中小枝干,作用介于上兩種形式之間,具體做法見圖7.0.2-3,3 拉纖拉

33、纖分為硬拉纖和軟拉纖。1)硬拉纖常使用直徑約6cm,壁厚約3cm 鋼管,兩端壓扁后打孔。鐵箍常用寬約12cm,厚約0.5-1cm的扁鋼制作,對接處打孔。鋼管和鐵箍外涂防銹漆,再涂與樹木顏色相似的色漆。安裝時將鋼管的兩端與鐵箍對接處插在一起,插上螺栓固定,鐵箍與樹皮間加橡膠墊,詳見圖7.0.2-4。2)軟拉纖采用直徑8mm-12mm的鋼絲,在被拉的樹枝或主干的重心以上選牽引點,鋼絲通過鐵箍或者螺紋桿與被拉樹枝連接,并加橡膠墊固定,系上鋼絲繩,安裝緊線器與另一端附著體套上。通過緊線器調節(jié)鋼絲繩松緊度,使被拉樹枝(干)可在一定范圍內搖動。隨著古樹名木的生長,要適當調節(jié)鐵箍大小和鋼絲松緊度,詳見圖7.0.2-5.7.0.3 橋接對樹勢衰弱或基部中空的古樹名木,可采用橋接法恢復生機。在需要橋接的古樹名木旁種植2-3株同種幼樹,幼樹生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