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鑒定要點之一:看胎釉的質(zhì)地、色澤及其變化胎釉是陶瓷的骨肉,由于時代不同,窯口不同,胎釉的淘洗、燒成溫度和氣氛不同,陶瓷器的胎釉、質(zhì)地、成分、色澤必然會有差異。陶瓷鑒定正是依據(jù)彼此之間的差異,對陶瓷的時代、真?zhèn)巫龀鲨b別。在鑒定時,通常在觀其造型之后,會把器物倒置過來,看看器底或器足,觀察器胎。因為這里胎體通常裸露于外,無釉層掩蓋,可以直接看到胎體的粗細和色澤。同時,又因其裸露最易發(fā)生氧化,根據(jù)胎體質(zhì)地、色澤與氧化造成的火石紅情況,就能對器物的時代、真?zhèn)巫龀雠袛?。如唐代越窯青瓷胎色灰,甌窯青瓷胎色灰白或淺灰,北宋定窯胎色白而致密,同期仿定制品胎的白度、致密度都較真定遜色。從元代青花與明永樂、宣德青
2、花瓷來看,元代砂底多見黑褐色雜質(zhì),火石紅色較重,永、宣制品砂底雜質(zhì)則少,火石紅略淡。用手摩挲,前者有凸凹不平感,后者則底面平滑細膩。釉也是鑒定陶瓷器的重要依據(jù),主要看釉的色澤、縝密、疏松、厚薄及凝潤程度。如宋代以前,無論青瓷或白瓷,因系石灰釉,高溫下易流淌,故常有垂釉現(xiàn)象。定窯白瓷的所謂“淚痕”即是垂釉的結(jié)果。觀察瓷釉最好借助放大鏡。用雙管 40 倍放大鏡觀察瓷器釉下氣泡可以發(fā)現(xiàn),北宋耀窯青瓷釉色艾青,釉內(nèi)氣泡明顯。北宋汝窯青瓷釉色以天青為多,釉內(nèi)氣泡大且稀疏而明亮,人們常用“寥若晨星”來加以形容。而明清景德鎮(zhèn)官窯仿汝器釉層則略顯凝潤,釉內(nèi)氣泡顯得相當密集。南宋龍泉窯粉青、梅子青釉瓷因系石灰堿
3、釉,高溫不垂流,加上又可反復(fù)多次施釉,故釉層青翠欲滴,真正達到了“凝潤如玉”的質(zhì)感效果。再以元明清白釉青花瓷而論,由于元代、明代釉中含呈色劑鐵相對較高,故釉多白中泛青,近似卵白或影青。而越到后來,特別是到清雍正、乾隆時,由于對胎釉中鐵成分的有效控制,釉色則日趨細白而勻,不再泛青。這既是施釉工藝使然,又往往是鑒定的重要依據(jù)鑒定要點之二:看器物造型特征與演變軌跡古陶瓷器造型的演變,大體是早期簡單古樸,依時代演進而漸趨繁復(fù),并在此基礎(chǔ)上形成不同的時代特征。從造型上對古陶瓷可以在總體上加以把握。如商周時代之幼稚古拙,漢、晉時代之古樸端莊,唐代之豐腴雍容,宋代之清麗秀美,元代之渾厚凝重,明永樂之古雅雋永
4、、宣德之厚重端莊、成化之圓潤秀致,清康熙之敦厚挺拔、雍正之纖柔秀麗、乾隆之奇巧繁縟等。這些時代風格與特點都是通過類比和歸納的方法概括出來的,掌握它有利于從宏觀上對古陶精選文庫瓷的時代加以把握。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除了受時代成型技術(shù)制約外,還與當時人們的生活習慣、審美取向有直接的關(guān)系。商周時代的原始瓷器,因系泥條盤筑成型,常見的尊、甕、罐、豆等器,器形多不規(guī)正,時見器身歪斜、高低不等、胎壁厚薄不均的弊病。三國時,越窯青瓷除常見的碗、盞、罐、壺、盆、盤等生活實用器具外,還大量燒制鐎斗、火盆、鬼灶等殉葬明器。制品中餐具、酒具、文具、衛(wèi)生用具、照明用具的大量出現(xiàn),說明陶瓷器用途更加廣泛,同時也是當時社
5、會生活、厚葬習俗的反映。三國兩晉期間還有許多動物形象的造型,如羊形、獅形燭臺和熊燈、鳥杯、蛙盂等正是這一時期的器型風格的典型代表。六朝時常見的盤口壺、雞首壺,器型變化由早期的矮胖端莊向東晉時的清瘦秀麗發(fā)展,也是時代風俗、美學時尚使然。唐宋以降,由于名窯輩出,互爭雄長,陶瓷器的造型更加豐富多彩。不僅品類增多,而且每種器型都有許多制式。以瓶而論,就有梅瓶、穿帶瓶、弦紋瓶、花口瓶、多管瓶等,壺類器物也有瓜棱式、葫蘆式、提梁式等。與宋并存的遼政權(quán),其契丹民族特有的雞冠壺、鳳首瓶、長頸瓶、穿帶扁壺等更是空前絕后,為契丹民族所獨有。元代瓷器造型大多凝重雅拙,無論是當時的磁州窯、鈞窯,或者是景德鎮(zhèn)燒制的青花
6、、釉里紅,較之唐宋都突出地體現(xiàn)了這一特點。如出土和傳世的元青花、磁州窯的白釉黑花器,壇、罐、瓶、盤、碗等器物,其體量大都非常壯碩。以青花瓷為例,就有高達 40 多厘米的青花梅瓶,直徑達 45 厘米以上的大盤,高達 40 余厘米的大罐籌。明清時代,瓷都景德鎮(zhèn)的官民窯瓷器生產(chǎn)更是后來居上,器物造型可謂異彩紛呈,不勝枚舉。較有時代特色的造型,有永樂宣德時代出現(xiàn)的青花大型天球瓶、單面扁壺、雙系扁壺、花澆、多棱燭臺、波斯式執(zhí)壺、壓手杯等。其中有不少充滿異國情調(diào),顯然受到中東伊斯蘭文化的影響。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陶瓷造型繼往開來,秀麗精巧,富于創(chuàng)新,大量蜚聲瓷壇的優(yōu)秀造型紛紛問世,比較突出的有康熙時
7、代的觀音尊、鳳尾尊、將軍蓋罐、棒槌瓶、柳葉瓶、馬蹄尊,雍乾時代的九桃瓶、百鹿尊、雙連瓶、橄欖瓶、石榴尊、瓜楞瓶、轉(zhuǎn)心瓶等。凡此種種,都是很有特點的鑒定依據(jù)。-2精選文庫知道了不同時代陶瓷器的造型特征,進而還必須掌握觀察造型的方法。由于成型工藝、胎釉原料和燒造工藝時代不同,陶瓷器的口沿、腹部、底足部分往往也能反映某些時代特征。這也是鑒定時應(yīng)非常留心觀察之部位。如宋代定窯盤碗類圓器因覆燒而造成的“芒口”,哥窯因口沿釉層垂流而形成的“紫口”。元明時代的罐瓶之屬,因系分節(jié)提拉成形,又不太注重修胎,故其腹部多留有很明顯的接痕。清代官窯制品,由于旋削細致,注意修胎,接痕多不明顯。早期瓷器直至元末明初,其器
8、物底部多為露胎,從這里就能觀察到胎質(zhì)的粗細、圈足的形式。如唐代多見的璧形足,元代足壁的斜削、圈足內(nèi)常出現(xiàn)的“乳突”,明代永樂壓手杯之“滑底沙足”,明末清初民窯盤碗瓷器底部常出現(xiàn)的輪狀旋轉(zhuǎn)痕 ( 俗稱跳刀痕 ) ,康熙時代特有的雙圈足、泥鰍背等。所有這些,都是鑒定時據(jù)以判定器物時代早晚及真?zhèn)蔚囊罁?jù)鑒定要點之三:看成型、修胎、施釉、裝燒等工藝特征2009-08-08 18:36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工藝技術(shù)的提高、完善與改進,在陶瓷的成型、裝飾及燒造技法等方面必然會留下各不相同的時代印記。正是這些反映時代進步、特色的印記,成為鑒定陶瓷的重要依據(jù)。以成型工藝 為例。新石器時代的陶制品,因采用最原始的手捏或
9、泥條盤筑成型工藝,故器形多不規(guī)整,胎壁也凸凹不平。東漢時由于廣泛使用陶車拉坯成型法,器形就顯得規(guī)整,胎壁也因修坯技術(shù)的提高而顯得勻平,而且器壁還會留下一層層的旋紋。元代景德鎮(zhèn)的瓶、壺、缸之類的大型琢器,由于多采取肩頸、腹、底三段拉坯粘接成型,又不事修胎,故從器內(nèi)壁多能看到、摸到兩道接痕。明代因分二段拉坯粘接,腹部則為一道接痕。清代雖仍然采用這種傳統(tǒng)的拼接工藝,但因講究修胎,接痕己很難看到。在歷史上某些陶瓷制品在成型過程中因采用某些特殊工藝手段而留下的印記也值得注意。如元代盤碗底心多有“乳突”,圈足斜削,明宣德琢器中的臺階式底,清康熙盤的雙圈足底、琢器的二層臺底、筆筒的玉璧式底等,這些都可以作為
10、辨?zhèn)巫R真的參考。施釉工藝 也因時而異,代有變化,如能深刻了解,對判斷古陶瓷時代的早晚、時代也不無幫助。如南宋以前我國的高溫釉,幾乎都是青一色草本釉和石灰釉,其特點是高溫下黏度小,燒成時容易流釉,釉層較薄。如采用手持器底蘸釉工藝,器物就必然是半截釉且釉層較薄,蘸釉時在器體上所形成的釉線也不會很整齊。蘸釉后因又要把器皿正放,故又常出現(xiàn)釉汁垂流現(xiàn)象。到南宋時,龍泉窯率先發(fā)明石灰堿釉。這種釉具有高溫下黏度比石灰釉小、焙燒時不易垂流的特性,故可以把釉施得很厚。凝脂如玉的粉青釉、梅子釉就是龍泉窯改善施釉工藝的具體成果。因此,從釉汁的成分、施釉工藝以及不同釉質(zhì)所形成的不同釉色質(zhì)感,也能對古陶瓷的時代、窯屬等
11、做出甄別與判斷。-3精選文庫裝燒方式 也因時因地而異。選用什么窯具,支釘?shù)男问?,是正燒還是覆燒,是在窯床上直接擺燒還是采用匣缽單件裝燒等等,都會在器物上留下各不相同的痕跡。如宋代定窯因采用覆燒工藝,故有“芒口”出現(xiàn)。汝窯部分制品因系“滿釉支燒”,故器底留有芝麻大小的支釘痕。宋代景德鎮(zhèn)青白釉瓷因采用圓形墊餅墊燒,故器足內(nèi)常有褐色墊餅痕出現(xiàn)。金代因采用澀圈疊燒法,圓器皿里心就會出現(xiàn)澀圈。如此等等,都可以作為鑒定的參考與依據(jù)。鑒定要點之四:看裝飾題材、彩料與技法2009-08-08 18:59古陶瓷的裝飾題材、彩料及裝飾技法具有明顯的時代風格與藝術(shù)特征,也是鑒定的重要根據(jù)。如新石器時代,不同時期、不
12、同類型的彩陶在裝飾題材和彩繪色彩上就有明顯區(qū)別。仰韶文化彩陶中的半坡類型彩陶,彩繪多用黑彩,常見紋飾有魚、鹿、蛙、羊等動物紋及人紋、三角紋、寬帶、波折等,構(gòu)圖以剛直的線和面為主。而同屬仰韶文化彩陶的廟底溝彩陶,彩繪則發(fā)展為黑彩、紅彩或黑、紅兼施。裝飾題材以植物的花朵或葉片組成的兩方連續(xù)圖案環(huán)飾器身。由于紋飾多以弧曲的線、面組成,因此繪畫風格顯得圓潤而流暢,與半坡彩陶迥然有別。再如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因處于我國陶瓷發(fā)展的初級階段,其裝飾多采用比較簡單的胎體裝飾技法,或是用生動形象的動物造型做裝飾的題材與手段,或是在器物上用堆塑手法做出虎、羊、雞、狗等具有浮雕和立體效果的形象,還有的是在胎體上刻劃
13、弦紋、水波紋、方格紋、聯(lián)珠紋、云氣紋、蓮瓣、飛天等。唐宋以后,特別是元明清景德鎮(zhèn)陶瓷,其裝飾手段主要是在彩繪裝飾和釉彩裝飾上大做文章了。宋代汝窯、哥窯、官窯青瓷釉面上的“開片”是中國特有的瓷器裝飾手段,其中的哥窯瓷以斜長鐵線間以細碎黃米色線組成的“金絲鐵線”最具典型意義,開片呈不規(guī)則的曲線狀,沒有直線。仿品的片紋則多大而稀疏,線紋僵直,缺乏真品開片自然、含蓄之美。通過裝飾紋樣演變過程中的細微變化,也能從中找到鑒定的依據(jù)。以元明清瓷器上常見的龍紋為例,元代龍紋大多形體細長似蛇,頭瘦、細頸、長驅(qū)、細長腿,多見三爪、四爪,偶有五爪。頭上有雙鹿角上鉤,發(fā)疏向后或向前飄拂,圓目有神。尾部作火焰狀,肘毛如
14、飄帶。明清時代龍紋已相當規(guī)范,龍頭上眼、眉、角、發(fā)、齒、須、髯、鼻齊全,有三爪、四爪、五爪,以五爪龍最為顯貴。明代永樂、宣德時,龍紋軀體粗壯,龍頭上顎高聳,張口伸舌,雙目圓凸,神態(tài)兇猛矯健。到明代中晚期,龍紋開始圖案化,如團龍紋、穿花龍紋、銜花龍紋,不但畫工草率,而且神態(tài)疲踏,缺乏神采。另外,有些圖案紋飾,產(chǎn)生于特定的年代,有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熟知它,也很有利于陶瓷鑒定。如元代瓷器上的蓮瓣紋之間多不相屬,明宣德時期的束蓮紋,成化斗彩瓷上的子母雞、三秋、嬰戲,正德瓷上的雙獅戲球,嘉靖瓷上的云鶴、八仙、樹干組字,清康熙瓷上的雙犄牡丹、月影梅花、耕織-4精選文庫圖,雍正瓷上的過枝花、皮球花,乾隆
15、瓷器上的色地軋道、萬花堆、開光嬰戲,也都是極富時代風格、對鑒定很有參考價值的形象資料。文字除作為陶瓷的款識之外,在明清時代也漸次發(fā)展為瓷器的裝飾題材。明代瓷器上的文字相對簡單,常見有梵文、百蝠、百壽字、經(jīng)語等,而清代康熙官民窯瓷器上則大量出現(xiàn)長篇詩詞歌賦,如滕王閣序、前后出師表、赤壁賦等。由于彩料的成分不同,用不同彩料繪制的紋飾圖案必然會形成不同的質(zhì)感與特點,從而也成為鑒定古陶瓷的要點之一。以青花鈷料為例。元末及明永樂、宣德時期的青花鈷料,因系進口的高鐵低錳型,故燒制的青花色澤多為濃艷凝重,并有暈散與下凹胎骨的鐵銹斑。到成化中晚期,進口鈷料告罄,改用國產(chǎn)陂塘青鈷料,故青花呈色由濃艷而為清麗淡雅
16、。嘉靖、萬歷青花瓷選用“回青”與“石子青”鈷料混合使用,青花呈色又為之一變,色澤濃艷、藍中泛青為其特色。到清代康熙年間,因青花鈷料來自浙江,加上鈷料研磨加工工藝改進,故康熙青花色澤艷麗而分濃淡層次,享有“五彩青花”之譽。由于明代永樂、宣德青花頗享盛譽,清代雍正官窯多有仿效。但盡管采用點染的畫法,竭力追慕永樂、宣德時青花的呈色效果與神韻,終因鈷料問題而難以達到預(yù)期效果。清代琺瑯彩的出現(xiàn),也使中國傳統(tǒng)彩料和施彩技法發(fā)生變化?,m瑯彩中有胭脂紅、粉紅、黃、綠、紫、藍、白等幾種色彩,除其中的綠彩外,其他色彩都與中國傳統(tǒng)的釉上彩料有本質(zhì)區(qū)別。如康熙以前的紅彩為鐵紅,黃彩為鐵黃,而琺瑯彩中的胭脂紅和粉紅都屬
17、金紅,黃彩為銻黃,鐵紅彩呈色勻凈而不鮮麗,胭脂紅呈色鮮嫩明快,鐵黃彩透明而不乳濁。如此等等,都為陶瓷鑒定提供了斷代和決疑辨難依據(jù)。彩料對裝飾技法也有不同的要求與制約。由于彩料的不斷豐富和變化,彩繪品種與技法也會發(fā)生相應(yīng)的改進,從而使得同一品種、不同時代的作品形成各不相同的裝飾效果。如聞名于世的成化斗彩,雖呈色鮮麗,但因采用單線平涂的繪畫技法,色彩分濃淡而不分陰陽,“花無陰面,葉無反側(cè)”,缺乏渲染烘托的色彩效果。到了清代雍正年間,將粉彩工藝引入斗彩制作,使釉下青花與粉彩工藝相結(jié)合,從而創(chuàng)造出畫面柔麗的斗彩新品種。由于彩料的變化引起裝飾技法相應(yīng)變化,在青花瓷上體現(xiàn)得也很明顯。如元末明初的青花瓷,因
18、系進口鈷料,具有色彩濃艷、易暈散的特征,若采用單一的線描涂染技法,畫筆拓出的花紋必然會顯得單調(diào)而缺乏層次。為了揚長避短,就采用在花朵、山石的邊緣多留空白的方法,以達到增加物象層次感、立體感的藝術(shù)效果。到成化中晚期,隨著鈷料的變化,裝飾技法采用雙勾平涂,使青花色澤開始出現(xiàn)深淺濃淡的些許變化,形成以淡雅取勝的藝術(shù)格調(diào)。清康熙時,由于對瓷繪方法十分重視,瓷器上的圖案往往模仿名畫家的筆法。以畫山石、樹皮為例,就常采用“披麻皴”、“斧劈皴”的技法,加上青料配制的改進,“分水”技巧的成熟,從而使康熙青花的畫面不但顯得奔放有力,而且鮮藍青翠、濃淡相宜。到了雍正時-5精選文庫代,則只描繪皴點,工力雖細,但已顯
19、得纖弱無力。兩相比較,涇渭分明。諳熟這些技法變化及其特點,對鑒定也大有裨益。鑒定要點之五:從款識對古陶瓷進行鑒別2009-08-08 19:11在陶瓷上通過刻、劃、寫、印等形式,標明年代、窯屬、匠師名稱、堂號齋名等內(nèi)容的文字圖樣通稱為款識。從款識的性質(zhì)可分為:紀年款,如“大明成化年制”、“正德年制”、“壬子年造”、“皇明天啟丙寅吉旦”等;齋堂款,如明嘉靖時的“晉府上用,、萬歷時的“萬歷年制純思堂用”、康熙時的“中和堂制”、道光時的“慎德堂制”等。齋堂款流行于明清,多為官府邸宅、士大夫定燒的家族專用瓷品。另外還有贊頌、吉祥款、人名款、花押款、圖案款等,都可作為陶瓷鑒定的參考。以紀年款對鑒定最有參
20、考價值,也最為重要。瓷器上最早出現(xiàn)的紀年款,要數(shù) 1955 年南京光華門外趙士崗出土的青瓷虎子,在器身一側(cè)釉下陰刻“赤烏十四年會稽上虞師袁宜作”,既表明了瓷器燒制的年代 ( “赤烏”為三國時吳大帝孫權(quán)的年號,十四年即公元 251 年) ,又記錄了瓷器的產(chǎn)地“會稽上虞”,即今浙江上虞縣。同時還有工匠師的名子“袁宜”。如此內(nèi)容豐富的款識價值就特別大,完全可作為瓷器鑒定的標準器來對待。 1958 年江蘇南京清涼山吳墓出土的青釉熊形瓷燈,其燈的承盤底部亦刻有“甘露元年五月造”的款銘。這些都可以看作我國瓷器早期款識的代表。從紀年款演變的規(guī)律來看,早期比較隨意,字體、文字、落款部位都不規(guī)范,越到晚期款識越
21、認真規(guī)范。特別是明清時代的景德鎮(zhèn)官窯,陶瓷寫款成為器作的重要項目之一。在明清兩代官窯作坊中,都專門設(shè)有“寫字作”,負責解決文字款識相關(guān)事宜。從目前掌握的實物資料看,明初洪武、建文二朝尚未見款識實例,永樂官窯只有少數(shù)甜白釉、銅紅釉和青花壓手杯上出現(xiàn)篆書四字雙豎行“永樂年制”的紀年款,故有“永樂款少”之說。宣德朝官窯紀年款開始多起來,“大明宣德年制”、“宣德年制”六字、四字款皆有,書體以楷書為主,兼有行書。不僅落款器物多,而且寫款部位如圈足內(nèi)、器底、肩部、口沿下、腰腹部應(yīng)有盡有,故有“宣德款多”、“宣德年款遍器身”的說法。自此之后,直至清末,這種以帝王年號為基本形式的紀年款幾乎形成定式,如“大明成
22、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大清康熙年制”、“乾隆御制”等等。由于款識的形式多種多樣,書體亦各不相同,因此依款識斷代辨?zhèn)尉捅仨毷煜じ鞒鞔o年款的形式、書體特征等。如明“永樂年制”四字篆書款,書體“渾厚圓潤”,起落筆處皆呈尖狀,折角處鈍圓?!靶履曛啤钡摹暗隆弊郑纳蠠o一橫等。這些常識性的東西,都應(yīng)了解。有些仿家不諳此道,在此往往露出馬腳。這里應(yīng)該指出,在 20 世紀 80 年代以前,款識常作為斷代的重要依據(jù),尤其是明清官窯帝王朝代紀年款。從 90 年代開始,依款斷代作用日漸減弱,因為依據(jù)當代的技術(shù),把款識仿得惟妙惟肖并不困難。作偽者往往先按照真款照相或掃描,然后按比例縮放。以此仿效頗能以假
23、亂真-6精選文庫古陶瓷仿制的歷史回顧2009-08-08 20:39中國古代仿古瓷是中國古陶瓷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帶有鮮明時代特色的工藝現(xiàn)象。簡單來說,凡是后朝模仿前朝的名瓷品種而燒制出來的陶瓷器,均稱仿古瓷。陶瓷仿制由來已久,概而言之,可以認為濫觴于宋代,形成于元代,成熟于明代,繁榮于清代。宋代是我國陶瓷發(fā)展的輝煌時期,官窯制品嚴禁民窯仿制,而眾多的民間窯場,出于羨慕和贏利目的,則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模仿與競爭。定窯、鈞窯、磁州窯、龍泉窯、建窯等幾大窯系的形成,實質(zhì)上就是一個知名的、產(chǎn)品質(zhì)量好、銷路廣的中心窯場被周邊地區(qū)窯場競相追慕仿制的結(jié)果,因此就出現(xiàn)了許多風格相似的制品。元代仿古瓷突出地反映在
24、龍泉窯仿官和霍縣窯仿定。元代孔齊至正直記書中記載“會荊溪王得翁亦云:近日哥哥窯絕類古官器,不可不細辨也”。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魚耳爐、三足鼎爐等,都是元代龍泉窯仿宋代官窯器的典型代表。元代霍縣窯彭均寶的仿北宋白釉定瓷,“土脈細,白者與定器相似”。但由于仿品胎體薄而脆,采取的又是支釘燒造工藝,器物底部往往留有四、五個支釘痕,沒有真定因覆燒而出現(xiàn)的“芒口”現(xiàn)象,因而彼此之間尚較易區(qū)別。明代由于景德鎮(zhèn)瓷都地位的確立,仿古瓷的品種、數(shù)量也大多集中于此,構(gòu)成了一幅獨特的古瓷仿制風景線。明代仿古瓷有兩個明顯特點,一是官、民窯模擬宋代名窯名品,如宣德官窯仿宋代汝瓷、仿宋代哥窯,成化官窯仿宋代哥窯,民窯仿宋代
25、定窯瓷等。二是明中后期官民窯模仿明代永、宣、成、嘉幾朝較優(yōu)秀的制品。永樂甜白釉、宣德青花、宣德霽紅、成化青花、斗彩,嘉靖、萬歷青花、五彩等名瓷都是被模仿的重點。景德鎮(zhèn)陶錄載:“嘉隆間,人善治陶,多仿宣、成窯遺法制器,當時以為盛,號其器日崔公窯瓷,四方爭售。諸器中,惟盞式較宣成差大,精好則一。余青、彩花色悉同,為民窯之冠?!敝艿と碌乃未G瓷器,雖善于鑒別的博古家亦為所惑,文獻上稱他仿的定窯文王鼎是“逼真無雙,千金爭市”。一般來講,官窯的仿制品,制作工藝精湛,比較追求審美情趣,但仿制范圍較比狹窄,表現(xiàn)形式也較單一。而民窯的仿古瓷則更多地體現(xiàn)出生產(chǎn)的活力和經(jīng)濟利益的驅(qū)動,盡管工藝略顯草率,但范
26、圍廣泛,不拘一格。如果說元代仿古瓷尚屬個例的話,明代仿古瓷則發(fā)展為一定的規(guī)模生產(chǎn),仿釉、仿彩、仿紋飾又仿款識,呈現(xiàn)出全方位仿制的傾向,并對清代仿古瓷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由于清初制瓷技術(shù)的空前提高,仿古瓷也因之“水漲船高”,加上統(tǒng)治者嗜古成癖,使得仿古之風更加變本加厲。清代仿古瓷可分為前后兩個階段,康、雍、乾三朝盛世,仿古瓷數(shù)量之繁多、種類之豐富、技術(shù)水平之高,為歷代仿古瓷所不及。以康熙時督陶官郎廷極命名的郎窯,所仿明代宣德、成化官窯瓷器,不僅相當成功,而且還恢復(fù)了從明代中期開始沒落、失傳的高溫銅紅釉技術(shù),其創(chuàng)燒成功的郎窯紅瓷,當時曾有詩作贊頌它“比視宣成欲亂真,乾坤萬象歸陶甄。雨過天晴紅琢玉,供之
27、廊廟光鴻鈞?!逼浞抡嫠街撸皇?7精選文庫家稱為“仿古暗合,與真無二”。清雍正、乾隆時代,仿古瓷更步人了歷史上的極盛時代。在官窯作坊的建制上,特別增設(shè)了“仿古作”,這是明代所沒有的,足見宮廷對仿古瓷的重視。時任雍正、乾隆兩朝景德鎮(zhèn)官窯督陶官的唐英,于此更做出前所未有的貢獻。僅景德鎮(zhèn)陶錄所記,當時仿古瓷的品種就達數(shù)十種之多。青花仿古瓷,釉里紅仿古瓷,霽紅、霽藍等色釉仿古瓷,五彩仿古瓷,斗彩仿古瓷以及仿官、仿定、仿哥、仿鈞、仿龍泉等,凡是歷朝歷代的名窯名品都無所不仿,也無所不能仿。既仿器物的具體造型,亦仿釉彩、紋飾和款識。許多仿品,如不具年款,往往真贗品難以區(qū)分。難怪景德鎮(zhèn)陶錄的作者稱它“仿肖
28、古名窯諸器無不媲美,仿各種名釉無不巧合?!鼻宕笃冢瑥募螒c、道光開始,隨著景德鎮(zhèn)陶瓷業(yè)的衰退,仿古瓷的形勢也發(fā)生了歷史的逆轉(zhuǎn),規(guī)模、品種、產(chǎn)量都今非昔比。青花,斗彩,五彩,汝、官、鈞、定、色釉瓷等雖仍有仿作,但已是強弩之末,而且品質(zhì)也大為下降,惟粉彩仿古瓷還稱得上這一時期仿古瓷的亮點。就清代仿古瓷而言,可以認為是隨著清朝整個瓷業(yè)生產(chǎn)形勢的興盛而繁昌,隨著生產(chǎn)的衰敗而蕭條的。民國時期,景德鎮(zhèn)明清兩代制瓷御瓷廠,歷經(jīng) 500 多年旺燒的窯火之后,隨著封建統(tǒng)治地滅亡,終于火熄煙滅了。這一時期,一方面被皇家禁錮的瓷業(yè)藝人重新回歸民間作坊,歷史契機和環(huán)境條件使然,仿古瓷生產(chǎn)便應(yīng)運而生,并達到了前所未有的
29、高峰。 民國時期生產(chǎn)的仿古瓷,可以說無所不有,有仿三國、兩晉、南北朝的青瓷、仿隋、唐、五代的白瓷,仿宋代汝、官、哥、定、鈞窯器,以及元代青花和明清青花、五彩、斗彩、粉彩、琺瑯彩及單色釉器等,其中有大量的仿清代康雍乾盛世官窯器,特別是因為沒有了朝廷派遣的官方督陶官,歷代“官器”的款識可以隨意書寫,所以民國仿古瓷中,有許許多多書寫明清兩代帝王年號的瓷器遺存于世。而且其款識書寫得惟妙惟肖,收藏愛好者務(wù)必謹慎細察,切不可掉以輕心。必須從胎質(zhì)、釉質(zhì)、器型、紋飾、料色以及窯藝等諸多方面結(jié)合起來,才不至于“魚目混珠”,避免“打眼”。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仿古之風愈演愈烈。從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到民國瓷器,幾
30、乎都有仿制,而且新仿的品種不斷增多,真是防不勝防。仿品水平參差,水平低的較易識別;部分按真品實物由仿古高手仿制的“高仿品”,無論造型、紋飾、手感輕重等都與真品極為相似,再加上人為刻意的做舊,幾可亂真。古陶瓷的作偽與辨識2009-08-09 16:13陶瓷器的真與偽是對立的統(tǒng)一體,所謂真與假都是一定條件下的產(chǎn)物,不能絕對化。如明萬歷仿永樂青花壓手杯,對于永樂真品而言,它是仿品、贗品,而就萬歷而言,確為當時的制品,就不能謂其假。壓手杯明明是萬歷仿品,器足上卻赫然書以“永樂年制”四字篆書款,很顯然,這又是地道的“偽托款”了。再如仿北宋汝瓷,有南宋仿,明代仿,清康、雍、乾三朝仿,清末民初仿,當代仿。這
31、些仿品,從某一角度講屬于贗品,從另一角度講又是真品。每個時代的仿品都有各自的特點,鑒定者不僅要善于鑒別其真?zhèn)?,對于不同時代的仿品,也要一一界定和品評。在中國古陶瓷發(fā)展史上,這種后期仿前代制品,或僅仿其造型,或僅仿其釉色,或造型、釉色、紋飾、款識全仿,情況較為復(fù)雜。審視古陶瓷的仿制動機,除了出于對前代優(yōu)秀瓷品的仰慕而精心-8精選文庫仿制之外,大多是出于贏利的動機。(一)常見的古陶瓷作偽手段1、用酸、茶水浸泡去浮光。古陶瓷釉面會自然帶有歷史的滄桑感,光澤靜穆無浮光。新瓷釉面則有刺眼的浮光。為了去掉浮光,最常用的辦法是用酸水浸泡,用茶水加少量的堿水煮。用這種方法雖可除去釉面浮光,但釉面常因酸性腐蝕而
32、顯得蒼白呆滯,使釉色失透,光澤過于黯淡,甚至呈乳濁狀,比之那種歲月積累自然形成的“蛤蜊光”有天壤之別。同時受茶堿水煮會使釉色不正,與古瓷釉面不同。2、氧化法。用強氧化劑高錳酸鉀使釉面氧化,除表面呈微微紅色外,其余特征與酸浸法處理后一致。3、打磨。用這種方法,目的在于除去釉面新茬,盡量使釉面顯得老化。但釉面常會因此出現(xiàn)極為纖細的打磨痕跡。借助高倍放大鏡,可見釉面有無數(shù)平行的細線條紋。4、用土埋、水沁、表面抹泥制造沁色。作偽者深知,凡出土的陶瓷器物,買者多認為可信。為此,他們就用土埋、泥浸的辦法制造假象。然而,出土的古陶瓷因長期埋入土中,土沁水沁會浸進釉內(nèi),因而沁釉結(jié)合緊密。而且一般沁色易出現(xiàn)在釉
33、薄之處。而仿品沁色常附于釉表,且比較均勻,用水沖、手擦即可除去。5、接底。因古陶瓷的真?zhèn)危谄鞯椎娜ψ?、釉色、款識上多能找到相當依據(jù),故作偽者也常在這里下功夫,即用舊瓷器底,采用拼接的方法,將其拼接于規(guī)格相若的器物之上,造成器身是仿品,器底是舊貨。辨識時最重要的是看二者的胎、釉、彩是否自然一致。若有張冠李戴之嫌就要考慮是否有偽。6、后掛彩。這也是傳統(tǒng)的作偽手段之一,即采用在舊器上后掛彩的方法,使其改頭換面,冒充名貴品種。識別的方法是仔細觀察釉彩。一般來講,舊器因長期使用,或多或少總會留有傷痕。如傷痕在釉下,則必為仿品無疑。另外,凡后加彩一般郁較為鮮艷,光澤度強,加彩部分是否與舊胎相一致,也需認
34、真查看。7、修復(fù)。古瓷缺損之器屢見不鮮,大大降低了其價值,于是便出現(xiàn)了古瓷的修復(fù)。其手法常見有粘接、補缺、作色、補釉等。修復(fù)過的瓷器放入滾開的堿水中,就會原形畢露。最簡單的方法是從聲音上鑒別,修復(fù)過的瓷器敲擊起來聲音沉悶,沙沙作響,而未修復(fù)過的瓷器敲擊起來清脆悠揚,二者形成鮮明對比??傊?,不論是刻意仿制,還是再在仿制品上作舊、作偽,總難以完全避免仿制、作偽時代的工藝烙印,而且“古物至巧,正由民醇故也。民醇則百工不茍。后世風俗雖侈,而工之致力,不及古人,故物多不精”。仿制或作偽,大-9精選文庫多只能徒具其表,難以神似,這正是鑒定工作者賴以辨?zhèn)巫R真的依據(jù)。然而,進入 20 世紀 80 年代以后,仿
35、古作偽在利益驅(qū)動之下,仿制品類之多,手段之高更為變本加厲,較之古代有過之而無不及。舉兩個最有代表性的事例:( 1) 20 世紀末,北京幾家專家薈萃的博物館高價購入的古代陶俑類制品,后經(jīng)查實,竟是河南孟津農(nóng)民作坊里的仿古工藝品。(2)2000 年,藝術(shù)品市場刊景德鎮(zhèn)某專家語:上海某大博物館收藏的一件元青花瓶為景德鎮(zhèn)20 世紀 80 年代初所仿。該仿品在造型、胎、釉、青花發(fā)色等方面幾乎無懈可擊,破綻就在繪畫的時代風格和神韻上。這說明當代的某些高仿品幾乎已能達到亂真的程度。許多高仿陶瓷都是借助當代高科技的種種技術(shù)手段,從造型、胎釉成分、裝飾技法等方面全方位地加以模仿。(二)仿古作偽陶瓷的辨識1、胎體
36、不是過重就是過輕,這是因為仿制品與真品所用胎料不同,也不可能相同?,F(xiàn)代造假古陶瓷者,用計算機等最新科技手段分析作偽對象的胎釉成分、配方,及模擬古器的燒成窯爐氣氛,乃至仿造古代窯爐等,所仿古器在胎、釉手感、外觀上幾可亂真,不易辨真?zhèn)?、但鑒定者可從真、偽品的其他方面去突破,主要是不同時代的人的社會文化因素在器物上的反映。2、胎質(zhì)、釉質(zhì)一般過細。仿制古瓷器時的社會生產(chǎn)力、生產(chǎn)手段,等等,均此被仿物生產(chǎn)時進步,而仿造者又惟恐做得不精不細不真,胎釉料加工時多充分利用當代之生產(chǎn)技術(shù)條件,故往往在精細程度上有過之而無不及。3、造型失去古物風格。這是最要害的一點。眾所周知,不同時期,不同社會的人們的哲學、美學
37、、科技等社會文化差異是巨大的,無法重合的。因此,仿古作品無論怎樣精心研究被仿對象,著意模仿古器造型特點,仍必然打上仿造者的時代烙印,給辨?zhèn)握吡粝轮虢z馬跡。4、輪廓線條生硬。這亦是鑒定作偽品的一個重要突破口。因為仿品是“仿”,任何高手制作時均在頭腦中有一個藍本,其制作時受該藍本制約,不能隨意,只能盡心盡意去“依葫蘆畫瓢?!憋@而易見,在仿品上的各部位的輪廓,其線條是小心翼翼做出來的,必然顯得生硬呆板,遠不及真品的流暢自然。這是一切仿品之共性,是仿品“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特征。5、無使用后的光滑感。陶瓷真品大都經(jīng)歷較長時間的使用把玩,器表均留有自然的、不太強也不太弱的、適度的光滑感。只有清朝宮廷的“
38、庫貨”除外。原因是清代官窯年年燒造大批瓷器運進皇宮,保存于庫房中,有部分從未動用過,這種“庫貨”有的雖也有近二百年歷史,卻無使用特征,是“老的新器”。仿古作偽瓷器,生產(chǎn)出來的時間不長,經(jīng)手把玩少,當然沒有上述古瓷的光滑感。有的仿古作偽瓷雖經(jīng)人工作舊,但其光滑陳舊感又不太自然,顯露人為痕跡。6、仿品釉面光澤一般太強 ( 或稱“火刺” ) ,不細膩,比較粗松。白釉太白,白中泛藍而不是泛青。這-10精選文庫些年市場上山現(xiàn)一種釉、彩光澤柔和老道,完全沒有火刺,但造型、紋飾等方面總感覺有問題的瓷器。這是在仿古瓷器的彩、釉料中加進了一種能使燒的瓷器的釉彩無浮光、火刺的物質(zhì)。7、造型、紋飾方面的有些特征太強
39、烈、過分,看上去極不自然。這是因為要仿得像,仿得真,仿造作偽者大多研究掌握了被仿真品的許多特征,歷代好些作偽者,均是研究、生產(chǎn)制作陶瓷的專家、內(nèi)行。但因要想蒙騙世人,特別怕被行家識破,所以仿造時便仔細做出若干特征來,不太高明的仿造者甚至有意突出某些特征,這便形成了一般仿品的此種現(xiàn)象,倒為鑒定者留下鑒定依據(jù)。8、彩太鮮,比如白彩太白,紅彩太紅,綠彩太綠成墨綠色,等等,沒有真品的時代特色、真品彩色的意蘊。9、仿品紋飾的繪畫不自然,筆力拘謹,線條不流暢,有些拙劣的仿品紋飾粗糙。仿品因其要仿,當然對紋飾圖案要刻意描模,必然十分小心謹慎,所畫的紋飾也就拘謹生硬,很不自然了。當然,歷來有不少繪畫高手參與仿
40、制,由于他們水平高,對真品繪畫能心領(lǐng)神會,得其真諦,仿的畫也極為形似,但終究不能完全表達出真品藝術(shù)的韻味來,不能神似。10、款識書法無力,字體做作不舒展自然,有些連邊圈邊框都明顯不規(guī)整。線條粗細不勻。因為書法同繪畫一樣極具個性,要仿別人書法者,難免不露仿者的藝術(shù)個性來。上述種種仿品特征,在某件具體器物上,不大可能同時都鮮明表現(xiàn)出來。但只要知道這個道理,鑒定時用心觀摩抓住了一點兩點,也就有了突破口。從事古陶瓷收藏,還需要了解哪些瓷品最易仿作,警惕作偽者兜售贗品的種種手段,也是很重要的。就目前市場情況看,出現(xiàn)最多的是歷代有代表性的陶瓷名品,如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六朝青瓷、唐三彩,宋代汝官哥定鈞五大名
41、窯以及耀州、磁州、龍泉、建窯黑瓷,元代青花瓷,明清宜興紫砂器等。其次是明清景德鎮(zhèn)官窯,如明代洪武釉里紅,永樂、宣德青花、霽紅釉,成化斗彩,嘉靖、萬歷青花、青花五彩及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盛時的青花、五彩、粉彩、琺瑯彩及顏色釉瓷中較為名貴的霽紅、郎窯紅等。這些制品所以被競相仿制,一是有些制品工藝相對簡單,較易仿制,如唐三彩、建窯黑瓷等,而且價格不菲。有些雖工藝復(fù)雜但一旦出手,可以獲取暴利,如明成化斗彩、清琺瑯彩等??傊?,越是名窯、名品,越是能牟取暴利的品種,越容易出現(xiàn)仿品、偽作。識別真?zhèn)?,決定收藏與否,在心理上還應(yīng)筑起一道防線,這對于初入門的收藏者尤為重要。舉幾種最常見的情況,提醒陶瓷愛好者、收藏
42、者注意。一是過分地熱心向你兜售,諸如送貨上門,價錢好說,幫助賣掉,必有重謝等等。超常熱心,他手中的貨色就很值得懷疑了。其次是請所謂專家、名人作“托兒”。由于當今文物鑒定的不太規(guī)范,不少地方掛起“鑒定”、“咨詢”的招牌。這一方面反映了社會的需要,但不可否認,其中也有些缺乏職業(yè)道德,給-11精選文庫錢就出具證書,明明是仿品、是偽作,鑒定證書上面也赫然蓋著某某鑒定中心印章,并有某某專家簽名。即使頗有名氣的拍賣行,這種作托、作偽拍售贗品獲利之事,也屢見不鮮。而且由于真品難求,供求失衡,這種事大有日漸增多之勢。另外,不少贗品兜售者還常常煞有介事地編造許多動人故事,什么祖?zhèn)餮?,出土文物呀,某些人甚至還會信
43、誓旦旦地請你到現(xiàn)場,看著從地下出土的一件又一件器物。其實,這絕大多數(shù)都是騙人的勾當,千萬不要為其所動理性看待古陶瓷收藏市場2009-08-12 22:31當前社會穩(wěn)定,經(jīng)濟繁榮,人們的手頭富裕了,收藏市場也跟著火爆。就算這兩年遇上金融危機,收藏市場依然熱度不減。據(jù)估計,國內(nèi)搞收藏的人約有七八千萬,其中作為收藏第一門類的陶瓷,其收藏者約占三分之一。各大報刊雜志紛紛開辟收藏欄目,各大電視臺也趁勢推出藝術(shù)品投資、鑒寶等節(jié)目。在這種形勢下,許多藏友躍躍欲試,投身收藏。但是,古陶瓷收藏市場有特定的游戲規(guī)則,也有許多陷阱和風險。因此,收藏者尤其是新入門的藏友,對古陶瓷收藏市場要有一個理性的認識。一要了解游
44、戲規(guī)則。 收藏領(lǐng)域有一個不成文的規(guī)矩,買了好東西就是眼力和運氣,看“走眼”了也不許反悔。對于賣家來說,這個規(guī)則同樣成立。所以就有了“撿漏”和“吃藥”。也就是說,在這個市場上,眼力高的人賺眼力低的人的錢,一個愿打,一個愿挨。這個游戲規(guī)則給不少古玩商家提供了可趁之機,甚至國內(nèi)某些拍賣公司也聲明:對拍品的真實性不作擔保。由此產(chǎn)生了許多問題,最嚴重的就是導(dǎo)致誠信缺失。一些人專門從事造假,并通過各種方式將這些仿品流通到市場上。一些古玩商為了利潤,爾虞我詐,不負責任,連蒙帶騙,買假賣假,從中漁利。要改變這樣的市場環(huán)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對收藏者來說,最主要的就是提高自己辨真?zhèn)蔚哪芰Γ硇缘厥詹?。二要保持?/p>
45、好的心態(tài)。 學習積累古陶瓷收藏知識,重視對藏品的研究,這當然是第一要義。然而,有一些藏友比較急躁、冒進,不注意知識的學習積累,一昧想著賺錢,將收藏純粹看作是商業(yè)行為,甚至幻想通過收藏而一夜暴富。殊不知,正是這種發(fā)財心理,讓古玩商家有了可乘之機。因此,從事古陶瓷收藏,要在學習、收藏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的眼力,慢慢體會收藏的意境和心靈修養(yǎng),避免浮躁冒進的心態(tài)。切不可憑著一知半解的古陶瓷知識,自以為是,急急買進一大批所謂的“珍品”來裝飾門面。三要隨時隨地警惕仿品。 由于陶瓷易碎,能保存到今天的古陶瓷精品,不過是鳳毛麟角,其中,有一大部分收藏在國內(nèi)外的博物館里,真正收藏在私人手中的珍品瓷器是有限的。
46、近幾年來,收藏古陶器的人越來越多,出現(xiàn)的“珍品”似乎更多,精致的高古瓷、宋五大名窯珍品、明清官窯精品,等等,好象突然從地下冒出來似的。這種現(xiàn)象不合常理,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仿品在古陶瓷市場中肆虐橫行。在目前的古陶瓷市場中,不論是在地攤上,還是在古玩店里,各種各樣的陶瓷器真真假假,琳瑯滿目,讓人目不暇接,而真品又有多少呢?一個嚴峻的現(xiàn)實就是:仿品是主角。即使在拍賣會上,同樣也有許多-12精選文庫仿品。當然,對于仿品,要區(qū)分舊仿和新仿。四要正確認識自己、提高自己。 雖然古陶瓷市場到處是陷阱,到處是風險,但這并不意味著從事古陶瓷收藏一定是一無所成。事實上,許多收藏者在收藏過程中,不僅可以得到了藏品
47、升值的好處,更是獲得收藏帶來的心理滿足與享受。這里的關(guān)鍵就是認識自己、提高自己,依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量體裁衣,定位適合自己的古陶瓷收藏,而不是在收藏市場中漫無目的地隨波逐流。比如,根據(jù)自己鑒賞能力所達到的程度,制定循序漸進的收藏規(guī)劃,先易后難,先普后精,先瓷片后完整器等。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濟能力、興趣愛好、收藏環(huán)境,選擇適合自己的收藏方向、穩(wěn)妥的收藏渠道等,如選擇前些年不為人關(guān)注的一些老窯瓷器、民窯瓷器,或者是民國瓷器、帶有特殊歷史信息的文革瓷器等。當然,所有這些都必須建立在扎實的鑒賞知識積累的基礎(chǔ)上,只有具備足夠的鑒賞水平,才能解讀出藏品古陶瓷所承載的歷史信息、文化藝術(shù)內(nèi)涵,享受到收藏的樂趣。只有這
48、樣,“檢漏”的機會也許某一天就會出現(xiàn)在你的面前??凑嫫?,練眼力2009-08-15 9:00面對深不可測的古陶瓷收藏領(lǐng)域,提高眼力是關(guān)鍵??捎械呐笥褟氖鹿盘沾墒詹囟嗄辏戳撕芏鄷?,逛地攤、古玩店,進拍賣行,買了不少東西,卻經(jīng)常吃藥、交學費,鑒賞水平進步緩慢。分析起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真品見得少。俗話說,熟能生巧,只有經(jīng)常接觸真品,慢慢品味其中的味道,長期堅持下來,眼光自然與只見仿品的人大不一樣,辨識一些普通的仿品應(yīng)該不成問題。看真品,練眼力,無非是通過看書、上博物館、逛古玩市場等途徑,但是要注意幾個問題:書籍、圖錄 。現(xiàn)在收藏類圖書魚龍混雜,要選擇具有權(quán)威性的,確保內(nèi)容準確,如硅酸鹽學會的中國
49、陶瓷史、馮先銘先生的中國陶瓷、中國古陶瓷圖錄、耿寶昌先生的明清瓷器鑒定等。對照書上的文字,仔細琢磨圖錄上器物的胎、釉、紋飾、器形等幾方面。讀書看圖,切忌死記硬背、按圖索驥,最好與實物、實戰(zhàn)聯(lián)系在一起,理論聯(lián)系實際,才有收獲和提高。博物館。 去博物館看實物是練眼力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去博物館不能像一般參觀那樣走馬觀花,最好是鎖定目標,對照書上的內(nèi)容認真細看,一次解決一個問題。比如,這次主要“看青花釉色”,重點比較不同年代青花釉色有什么不同,元、明、清,康熙、雍正、乾隆等仔細進行對比。對比之后,只要心里明白,有所感觸,就有收獲。這要比書上所描述的要直觀形象得多。-13精選文庫古玩市場 ?!凹埳险劚K覺
50、淺”,練眼力還得從實戰(zhàn)著手。雖然古玩市場上仿品、贗品多,但這里是一般收藏者的“江湖”。逛地攤、古玩店,要注意別讓那些仿品先入為主,要使出渾身解數(shù),把古玩市場上看到的物品與博物館里的藏品進行對比,“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比較之下,仿品就容易現(xiàn)出原形。在此基礎(chǔ)上,可以從小件藏品或瓷片入手,盡可能收藏到真品(當然,難免會交點學費)。小件藏品或瓷片價格不高,但學習研究的價值不可小看。只要是真品,慢慢找感覺,可以彌補看書、去博物館無法上手真品的缺憾,對提高眼力大有幫助。比如,收藏的瓷片在釉色、胎質(zhì)、紋飾、款識等某一方面具有明顯的特征,也就是有典型性,這樣的瓷片研究價值相對較高。收藏的瓷片若能成系列,
51、如收藏了元、明、清各代青花的底足瓷片,相互比較參考,可以從整體上把握各代青花底足的共性與特征。目前,瓷片收藏的市場前景看好。此外,若有條件,可以請人品、技藝俱佳的師傅帶路,這也是一個可行的好辦法。有人指點,可以少走許多彎路真品與仿品對照圖2009-08-15 17:20搜集一些真品與仿品的對照圖:1、元青花與新仿-14精選文庫2、永樂青花壓手杯與新仿3、康熙與光緒青花纏枝蓮紋碗-15精選文庫4、雍正粉彩與民國后掛彩-16精選文庫更多圖片古玩市場有乾坤2009-08-16 22:27地攤和古玩店是收藏者最經(jīng)常光臨的地方。但這里有一個特殊的行規(guī):古-17精選文庫玩市場不打假。在古玩市場買東西,考的
52、就是玩家的眼力。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不實行三包。東西真?zhèn)魏脡?,賣出去之后,賣主一般都是不負責任的。買主高價買了仿品,那要怪自己眼力不夠、學藝不精。從法律、技術(shù)層面看,古玩市場打假也不太現(xiàn)實。因此,在古玩市場,“打眼”和“撿漏”的事天天發(fā)生,每天都上演著一幕幕真真假假的故事。在這里,不講關(guān)系,無關(guān)資歷,全憑個人的眼力與運氣。剛?cè)腴T的新手“撿漏”的事情并不鮮見,而從業(yè)多年的老專家“打眼”的情況也時有發(fā)生。正因為古玩市場真假并存、諱莫如深,它才擁有如此神秘、迷人的魅力,吸引著眾多陶瓷收藏者們流連忘返,體會著真與假的考驗。下面歸納一些自己和他人逛地攤和古玩店的經(jīng)驗和體會。一是杜絕“撿漏”心理。 盡管地
53、攤、古玩店里仿品充斥,但“撿漏”的事也時有發(fā)生。要知道,“撿漏”除了要有最關(guān)鍵的眼力外,還要有天時、地利、人和,是各個方面積累起來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地攤、古玩店可謂臥虎藏龍,那些來逛的人不乏行家、專家,天天轉(zhuǎn)悠都沒撿到漏兒,單單讓你撿著了,這種概率有多大,可以想像。所以,你要是抱著“撿漏”的心態(tài)逛市場,那上當?shù)臋C會就大大增加。當然,你若是行家,那另當別論。個人覺得,還是把“撿漏”看作是上天的恩賜吧。二是不貪圖便宜。 一般來說,便宜的東西基本上總有一些問題,或者是粗劣的器物,或者是贗品,或者是有瑕疵,有些修補后的痕跡很不容易發(fā)現(xiàn)。比如,有些器物一眼看上去就比較粗劣,紋飾技法生硬,胎釉瑕疵明顯,器形不規(guī)整等,這些缺陷即使剛?cè)腴T的人也可以憑直覺判斷出來,這類器物即使再便宜也不要買。因為收藏古陶瓷是能從中獲得一些特別的心理感受,而粗劣的器物既沒有藝術(shù)性,也不會增值,沒有收藏的價值,粗劣的仿品更是不值一提。不過,在地攤和古玩店里,有些藏品看起來真的是非常不錯,物美價廉,讓人心動,這時更要睜大眼睛,認真判斷,不要沖動。俗話說,一分價錢一分貨,千萬不要因為便宜就亂買。有些收藏者認為,反正便宜,不妨多買幾個,這是非常錯誤的心態(tài)。三是不追求短期收益。 許多搞收藏的朋友最關(guān)心的就是自己的投資值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中國酸梅精行業(yè)市場發(fā)展前景及發(fā)展趨勢與投資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易拉罐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醫(yī)療機構(gòu)合同評審流程及注意事項
- 2025年度機場廣告位租賃合同二零二五年度
- 2025年度有限責任公司利潤再投資合同范本
- 2025年度新能源充電樁網(wǎng)絡(luò)運營管理合同
- 2025年度基礎(chǔ)設(shè)施建設(shè)項目工程勞務(wù)費支付合同協(xié)議書
- 2025年度新能源項目股東合作經(jīng)營協(xié)議合同范本
- 2025年度房地產(chǎn)買賣合同履約擔保執(zhí)行細則
- 2025年度二零二五景區(qū)旅游特色民宿項目投資合作合同
- 第02講 導(dǎo)數(shù)與函數(shù)的單調(diào)性(教師版)-2025版高中數(shù)學一輪復(fù)習考點幫
- 2024屆新高考語文高中古詩文必背72篇 【原文+注音+翻譯】
-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前教育法
- 2024年貴州公務(wù)員考試申論試題(B卷)
- 三年級(下冊)西師版數(shù)學全冊重點知識點
- 期末練習卷(試題)-2024-2025學年四年級上冊數(shù)學滬教版
- 2025年公務(wù)員考試申論試題與參考答案
-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24年修訂版)要點解讀
- 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應(yīng)知應(yīng)會知識測試30題(附答案)
- 小學三年級下冊奧數(shù)題100道附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