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第五版_第1頁
頸椎病第五版_第2頁
頸椎病第五版_第3頁
頸椎病第五版_第4頁
頸椎病第五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項痹(頸椎?。┲嗅t(yī)診療常規(guī) (第五版)一、病名項痹中醫(yī)釋義:因長期低頭工作,年老正虛,經(jīng)氣不利等所致。以項部經(jīng)常疼痛麻木,連及頭、肩、上肢,并可伴有眩暈等為主要表現(xiàn)的肢體痹病類疾病。(GB/T16751-1997)西醫(yī)頸椎病概念:系頸椎間盤退行性變及繼發(fā)性椎間關節(jié)退行性變所致脊髓、神經(jīng)、血管損傷而表現(xiàn)的相應癥狀和體征。另外,頸椎周圍的組織如咽喉、食管等的病變可誘發(fā)頸椎病的發(fā)生。(卓大宏.中國康復醫(yī)學)二、診斷標準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1994年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發(fā)布的中醫(yī)病診斷療效標準西醫(yī)診斷標準:采用中國康復醫(yī)學會制定的指南頸椎病診治與康復治療1、中醫(yī)分型標準:風寒濕型:頸、肩、上肢串痛麻木,以

2、痛為主,頭有沉重感,頸部僵硬,活動不利,惡寒畏風。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緊。氣滯血瘀:頸肩部、上肢刺痛,痛處固定,伴有肢體麻木。舌質暗,脈弦。痰濕阻絡:頭暈目眩,頭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納呆。舌暗紅,苔厚膩,脈弦滑。肝腎虧虛:眩暈頭痛,耳鳴耳聾,失眠多夢,肢體麻木,面紅目赤。舌紅少津,脈弦。氣血虧虛:頭暈目眩,面色蒼白。心悸氣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脈細弱。2、西醫(yī)診斷標準:21診斷要點:有慢性勞損或外傷史?;蛴蓄i椎先天性畸形、頸椎退行性病變。多發(fā)于40歲以上中年人,長期低頭工作者或習慣于長時間看電視、錄相者,往往呈慢性發(fā)病。頸肩背疼痛,頭痛頭暈,頸部板硬,上肢麻木。頸部活動功能受限,

3、病變頸椎棘突,患側肩胛骨內(nèi)上角常有壓痛,可摸到條索狀硬結,可有上肢肌力減弱和肌肉萎縮,臂叢牽拉試驗陽性。壓頭試驗陽性。X線正位攝片顯示,鉤椎關節(jié)增生,張口位可有齒狀突偏歪,側位攝片顯示頸椎曲度變直,椎間隙變窄,有骨質增生或韌帶鈣化,斜位攝片可見椎間孔變小。CT及磁共振檢查對定性定位診斷有意義。22各型診斷標準 頸型:具有典型的落枕史及上述頸項部癥狀體征;影像學檢查可正?;騼H有生理曲度改變或輕度椎間隙狹窄,少有骨贅形成。神經(jīng)根型:具有根性分布的癥狀(麻木、疼痛)和體征;椎間孔擠壓試驗或 / 和臂叢牽拉試驗陽性;影像學所見與臨床表現(xiàn)基本相符合;排除頸椎外病變(胸廓出口綜合征、網(wǎng)球肘、腕管綜合征、肘

4、管綜合征、肩周炎、肱二頭肌長頭腱鞘炎等)所致的疼痛。脊髓型:出現(xiàn)頸脊髓損害的臨床表現(xiàn);影像學顯示頸椎退行性改變、頸椎管狹窄,并證實存在與臨床表現(xiàn)相符合的頸脊髓壓迫;除外進行性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癥、脊髓腫瘤、脊髓損傷、繼發(fā)性粘連性蛛網(wǎng)膜炎、多發(fā)性末梢神經(jīng)炎等。交感型:診斷較難,目前尚缺乏客觀的診斷指標。出現(xiàn)交感神經(jīng)功能紊亂的臨床表現(xiàn)、影像學顯示頸椎節(jié)段性不穩(wěn)定。對部分癥狀不典型的患者,如果行星狀神經(jīng)節(jié)結封閉或頸椎高位硬膜外封閉后,癥狀有所減輕,則有助于診斷。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眩暈:a.耳源性眩暈:由于內(nèi)耳出現(xiàn)前庭功能障礙,導致眩暈。如美尼耳氏綜合征、耳內(nèi)聽動脈栓塞。b.眼源性眩暈:屈光不正、青

5、光眼等眼科疾患。c.腦源性眩暈:因動脈粥樣硬化造成椎 - 基底動脈供血不全、腔隙性腦梗塞;腦部腫瘤;腦外傷后遺癥等。d.血管源性眩暈:椎動脈的 V1 和V3 段狹窄導致椎 - 基底動脈供血不全;高血壓病、冠心病、嗜鉻細胞瘤等。e.其他原因:糖尿病、神經(jīng)官能癥、過度勞累、長期睡眠不足等。椎動脈型:曾有猝倒發(fā)作、并伴有頸性眩暈;旋頸試驗陽性;影像學顯示節(jié)段性不穩(wěn)定或鉤椎關節(jié)增生;除外其他原因導致的眩暈;頸部運動試驗陽性。三、治療:中醫(yī)治療方案: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因人制宜,因時制宜。1、中藥內(nèi)服:1.1 風寒濕型證治則:疏風散寒通絡選方:蠲痹湯方藥:獨活、羌活、秦艽、桂心 木香、當歸、川芎、乳香

6、桑枝、海風藤、甘草1.2 氣滯血瘀證治則:舒筋活絡、活血通痹主方:身痛逐瘀湯加減桃仁、紅花、川芎、當歸地龍、香附、羌活、甘草秦艽、靈脂、沒藥、牛膝1.3 痰濕阻絡證治則:祛濕化痰主方:二陳湯加減制半夏、陳皮、茯苓、當歸川芎、 生地、紅花、香附 赤勺、 甘草1.4 肝腎不足證:治則:補益肝腎,通絡止痛主方:虎潛丸加減黃柏、龜板、知母、熟地黃陳皮、白芍、鎖陽、虎骨干姜1.5 氣血虧虛證:治法:益氣溫經(jīng),和血通痹主方:八珍湯加減人參、白術、茯苓、甘草地黃、當歸、白芍、川芎2、 中成藥治療:采用活血化瘀,祛風通絡、止痛類藥。風寒濕阻證: 草烏甲素片 0.4mg Bid、附桂骨痛顆粒 5g Bid等中成

7、藥。氣滯血瘀證:活血化瘀片 4-6片Bid 、虎力散膠囊 0.3 Bid、獨一味軟膠囊 0.6 Bid、龍血竭膠囊 0.6 Bid等中成藥。痰濕阻絡證:通滯蘇潤江膠囊 1.2 Bid等中成藥。肝腎不足證:筋骨痛消丸 5g Tid等中成藥。氣血虧虛證:四君子合劑 10ml Tid等中成藥。3、牽引治療:頸椎牽引是治療頸椎病常用且有效的方法。(1)牽引方式:常用枕頜布帶牽引法,通常采用坐位牽引,但病情較重或不能坐位牽引時可用臥式牽引??梢圆捎眠B續(xù)牽引,也可用間歇牽引或兩者相結合。(2)牽引角度:一般按病變部位而定,如病變主要在上頸段,牽引角度宜采用 0-10°,如病變主要在下頸段(頸 5

8、7),牽引角度應稍前傾,可在15°30°之間,同時注意結合患者舒適來調整角度。(3)牽引重量:間歇牽引的重量可以其自身體重的 10 20確定,持續(xù)牽引則應適當減輕。一般初始重量較輕,如6 kg開始,以后逐漸增加。(4)牽引時間:牽引時間以連續(xù)牽引 20 分鐘,間歇牽引則 20 30 分鐘宜,每天一次,1015天為一療程。(5)注意事項:應充分考慮個體差異,年老體弱者宜牽引重量輕些,牽引間短些,年輕力壯則可牽重些長些;牽引過程要注意觀察詢問患者的反應,如不適或癥狀加重者應立即停止牽引,查找原因并調整、更改治療方案。(6)牽引禁忌癥:牽引后有明顯不適或癥狀加重,經(jīng)調整牽引參數(shù)后

9、仍無善者;脊髓受壓明顯、節(jié)段不穩(wěn)嚴重者;年邁椎骨關節(jié)退行性變嚴重、椎管狹窄、韌帶及關節(jié)囊鈣化骨化嚴重者。4、推拿治療:操作的基本要求:必須掌握“輕、穩(wěn)、準”的原則,切忌暴力強行屈伸和旋轉頭頸。因手法不當造成頸椎骨折脫位損傷脊髓引起截癱甚至猝死中已屢有報道,應吸取教訓。推拿每次約15min左右,每日12次,10次為1療程,一般對神經(jīng)根型及椎動脈型頸椎病效果較好;對脊髓型效果較差,最好不要應用或禁用。5、針刺治療:(1)普針:穴位:頸夾脊,風池,大椎,肩井、肩中俞,后溪。常規(guī)針刺。(2)電針:一般針刺得氣后,選用以上穴位兩組加電針治療30分鐘(通電以患者耐受作為限度),(3)浮針:找到局部疼痛點或

10、引起疼痛的觸發(fā)點,以8號針頭刺入,留針時間40分鐘后根據(jù)辨證出針。6、五行灸治療:沿針刺經(jīng)絡穴位進行懸灸或隔物灸。7、蠟療:頸部介入1-4號中藥介質,各癥均可采用。8、中藥外敷療法:外敷我科自制中藥散劑,辨證使用,消瘀止痛散+溫經(jīng)通絡劑調敷。9 、物理療法:9.1中頻療法:每日1次,每次20分鐘,10次為一療程。9.2微波療法:每日1次,每次20分鐘,10次為一療程。9.3超激光照射法:每日1次,每次14分鐘,5次為一療程。9.4骨質增生治療儀:每日1次,每次20分鐘,10次為一療程。9.5紅外線照射療法:每日1次,每次20分鐘,10次為一療程。9.6確定中西醫(yī)結合新療法,小針刀治療頸椎病。9

11、.7阿是超聲波治療儀(神經(jīng)根型、脊髓型頸椎病不適用):每日1次,每次20分鐘,10次為一療程。9.8 藥枕治療、(我科專用)睡覺時頸部使用。9.9中藥熏藥:科內(nèi)制劑。10、西醫(yī)治療:10.1鎮(zhèn)靜鎮(zhèn)痛藥物:如消炎痛25mg 每日三次,連服7天,或芬必得300mg 每日2次, 連服7天,先樂克50mg 每天2次, 連服7天。必要時,選用安定5mg,每日一次,連服3天10.2液體治療頸型:擴血管松解肌肉痙攣,改善微循環(huán)營養(yǎng)神經(jīng)。5%的GS250ml+丹參粉針0.8g靜滴每分鐘50滴;5%的GS250ml+胞二磷膽堿0.75靜滴每分鐘50滴。神經(jīng)根型:脫水抗炎,擴血管營養(yǎng)神經(jīng),20%甘露醇250ml+

12、地塞米松10mg靜滴20分鐘或20%甘油果糖液250ml,緩慢滴注,1次/日;10%GS250ml+丹參粉針0.8g每分鐘50滴;10%GS250ml+維生素C 3.0+維生素B60.2每分鐘50滴。脊髓型:本病以手術治療為主,其藥物治療予以20%甘露醇250ml+地塞米松10mg靜滴20分鐘或20%甘油果糖液250ml,緩慢滴注,1次/日;10%GS250ml+丹參粉針0.8g每分鐘50滴;10%GS250ml+維生素C 3.0+維生素B60.2每分鐘50滴。椎動脈型:予以倍他司汀、丹參粉針以改善大腦循環(huán)、活血化瘀,20%甘露醇250ml+地塞米松10mg靜滴20分鐘,或20%甘油果糖液25

13、0ml,緩慢滴注,1次/日,低分子右旋糖苷250ml+維腦路通600mg;對嘔吐癥狀明顯或出汗多者,可適當補鉀維持電解質平衡。三、難點分析 我科主要以針灸推拿為主的非藥物療法,手段多、療效較好、安全、無不良反應及毒副作用,但在該領域圍繞針灸推拿如何提高臨床療效,是值得探討的一個問題。就其一部分效果不明顯的病人,分析為祖國醫(yī)學認為頸椎病屬“痹病”范圍,其病位深至骨骼,在臨床中如果采用一般的針刺方法,深度不能達到病所,而不易氣至病所,因此其療效不如意。臨床上少數(shù)病人急性期病人活動頭頸部可以引起頸、肩、臂部痛,或呈上肢放射痛,常伴手指麻木感,晚間痛重,影響休息。慢性發(fā)病病人多感頸部或肩背部酸痛,上肢

14、根性疼痛或指端有麻木感。在治療過程出現(xiàn)癥狀疼痛癥狀好轉較慢。效果不理想。四、療效評定標準參照1994年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制定。治愈:原有各型病癥消失,肌力正常,頸、肢體功能恢復正常,能參加正常勞動和工作。好轉:原有各型癥狀減輕,頸、肩背疼痛減輕,頸、肢體功能改善。未愈:癥狀無改善。五、護理要點1、一般護理(1)按康復科一般護理常規(guī)進行。(2)重癥者臥床休息,輕癥可閉目養(yǎng)神,患者睡臥枕頭不宜過高,要高低適度。(3)改變體位時動作要緩慢,避免深低頭、旋轉等動作,眩暈嚴重者的座椅及床鋪避免晃動。(4)急性發(fā)作期注意減少頸椎活動,必要時制動。2、病情觀察(1)觀察眩暈發(fā)作的時間、程度、誘發(fā)因素、伴發(fā)癥狀及血壓等變化。(2)出現(xiàn)頭痛劇烈、嘔吐、視物模糊、肢體麻木或行動不便、血壓持續(xù)上升時,應報告醫(yī)生并配合處理。3、用藥護理(1)中藥湯劑宜溫服,觀察藥后效果及反應。(2)用藥期間忌生冷及寒涼食物,同時外避風寒,以免加重病情。(3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