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植物的生長變化一、單元概述通過三年級上冊“植物”單元的學習,學生對植物的認識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已初步領悟到植物在生長過程中是會發(fā)生變化的。但是,植物在生長過程中到底發(fā)生了哪些變化?為什么會發(fā)生這些變化?植物的各種器官與植物的生長和生存有什么關系?它們對于植物本身有什么作用?這樣一些問題是值得學生關注的。其實,植物會長高長大,許多植物在生長過程中會開花結果,這樣一些事實,三年級的小學生是知道的,但他們還不曾去探究事情的原委。三年級上冊植物單元“植物發(fā)生了什么變化”一課,曾引領學生初步認識了一些植物生長變化現象,如葉的生長變化、樹的落葉現象,等等。本單元將立足于引領學生認識植物整個生命過程所發(fā)
2、生的規(guī)律性的變化,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現象。組織學生親自種植植物,在學生種植活動的過程中,引領學生關注植物生長過程所發(fā)生的變化,引發(fā)學生對植物生長變化的思考,研究根、莖、葉在植物生長變化過程中的作用。初步認識到植物的生長變化是有一定規(guī)律的,各個器官的結構是與功能相適應的,植物在成長過程中所發(fā)生的變化是為了滿足植物自身生存發(fā)展的需要。同時希望學生在種植、管理植物的過程中,在經歷了單元設計的一系列活動之后,能主動提出問題、思考問題、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教科書選擇的種植、研究對象是綠色開花植物一風仙花。植物的種類很多,為什么選擇風仙花呢?一是因為風仙花的花是美麗的。學生在幼兒時期就已經接觸了很多花,并
3、且因為美麗的花,他們會有更多的關注和興趣,會對“花是怎樣來的?”“植物是怎樣生長的?”等問題產生好奇心。從學生關心的事物和問題出發(fā)組織教學活動,無疑會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研究欲望;二是因為風仙花是一種常見的生命力很強的植物,在全國具有普適性,容易栽培管理。小學生種植這樣的花,易獲得成功。在成就感的驅動下,容易引領他們關注所種植物的生長變化,保證長期的觀察記錄活動能有效的進行;三是因為風仙花植株較小,便于攜帶,可以隨時根據需要搬動花盆進行觀察;四是因為風仙花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長周期相對而言比較短。34月播種,67月種子成熟,生長周期剛好在一個學期內,有利于組織學生觀察、研究綠色開花植物出生一成
4、長一繁殖一衰老一死亡的全過程。教師在把握選擇植物原則的前提下,也可以根據當地的植物資源狀況,選擇適宜的植物組織學生種植。本單元共7課,是以風仙花生長發(fā)育的順序為脈絡組織教學內容的。從孕育生命的種子開始,到播種、種子長出根、子葉出土變成幼苗、植物長高長大,最后植物開花結果、長出新的種子。伴隨著植物生長發(fā)育過程中各個器官的出現,引領學生思考、研究植物器官的作用。教學的任務旨在引領學生在種植風仙花的過程中,學習栽培植物的技能,研究綠色開花植物生長變化的規(guī)律,研究植物根、莖、葉的功能,初步構建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認識。在觀察、記錄、預測、整理分析數據、相互交流等學習活動中,體會觀察和研究方法,在頭腦中初
5、步建立起認識植物的“模型”,為學生認識和研究其他植物,乃至研究動物等其他生物奠定基礎。二、單元教學目標科學概念綠色開花植物生長一般都要經歷一定的生命周期:種子萌發(fā)、幼苗生長、營養(yǎng)生長、開花結果。一粒種子在適宜的條件下能夠萌發(fā)、長成一棵植物,這棵植物又能結出許多種子,植物的物種就是這樣不斷繁衍的。植物的器官有自己特殊的結構,這種結構與它們在植物的生長過程中所承擔的功能相適應。植物的根能夠吸收水分和礦物質,還能將植物固定在土壤中。植物的綠葉可以制造植物生長所需要的養(yǎng)料。植物的莖具有支撐植物體及運輸水分和養(yǎng)料的作用。不同植物的種子,它們的形狀、大小、顏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種子萌發(fā)先長根,再長莖、葉
6、,根總是向下生長的;植物的花要經歷花開花謝的過程?;ㄖx后結果,果實是由花發(fā)育來的。綠色開花植物有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等器官。植物在生長過程中需要陽光、土壤、適宜的水分和溫度等條件。過程與方法種植和培育植物。使用放大鏡。比較準確地測量植物植株的高度變化。依據觀察到的現象提出問題。以已有經驗或觀察的現象為依據進行預測。用適宜的方式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記錄。對變化的事物進行觀察,發(fā)現產生的新變化。通過記錄和比較描述植物所發(fā)生的變化。用統(tǒng)計圖表、列表、畫圖等適宜的方法處理相關信息。運用查閱分析資料的方法解決問題,獲得問題的答案。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形成用事實說話的意識,樹立科學要講求實證的思想。激發(fā)關注
7、和研究生命現象的興趣。培養(yǎng)堅持性和合作能力。三、分課時教學建議第1課植物新生命的開始(一)背景和目標三年級上冊的“植物”單元,已經開始引領學生有意識地關注植物的有關問題,并且通過對向日葵一生的介紹,注意到植物的一生中要發(fā)生變化。但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其他植物是否也會發(fā)生同樣的變化?在過去的學習中,學生對變化的認識是間接的,對其他植物的生長變化的認識也是零散的、模糊的??茖W講究實證,我們更希望學生在實際觀察的基礎上形成對事物的認識,這樣的認識在學生的知識結構中將是最穩(wěn)固的。三年級的小學生具有觀察植物生長變化的興趣,并且在研究植物生長變化的過程中,可以發(fā)現植物生長過程中的諸多知識,也可以提升學生研究問
8、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培養(yǎng)他們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問題的關鍵是我們怎樣激活學生對植物生長變化的探究動力。本課內容的設計就是要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激發(fā)學生對植物生長變化觀察的興趣,引發(fā)學生種植植物的欲望,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根據已有認識進行預測的意識與能力??茖W概念不同植物的種子,它們的形狀、大小、顏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種子有自己特殊的結構,在適宜的條件下可以萌發(fā)生長成一株植物。過程與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鏡觀察種子的外部形態(tài)特征。根據植物生長的已有認識,預測植物種子的內部結構。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引發(fā)關注植物生長變化的興趣。(二)教學準備為每個學生準備:一張活動記錄紙。為每組學生準備:大豆、玉
9、米、花生、蓮、風仙花等植物的種子,放大鏡。(三)教科書說明本書在教科書中共兩頁,分三個部分。第一段,通過描述學生熟悉和喜愛的小貓、小雞的出生方式,以問題的形式,提出了本單元的研究任務,即綠色開花植物是從哪里來的?它們的一生發(fā)生了哪些變化?第一部分:記錄我們的想法,這是一個了解學生關于植物的生長發(fā)育過程前概念的教學活動。安排這樣的活動,日的是激活學生的已有認知,引領學生思考他們對植物的生長發(fā)育過程了解程度,激發(fā)學生觀察研究植物生長發(fā)育過程的欲望。教科書中給出了科學記錄單,意在讓學生將他們了解的植物生長變化過程的有關信息用圖畫、文字等方式記錄下來。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莖、葉繁殖出新的植物,但在自然狀
10、態(tài)下絕大部分綠色開花植物都是從種子開始它們新的生命的。教科書直接描述了這樣一個事實,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澄清模糊不清的認識,另一方面引出了對于種子的觀察活動,同時為后面用種子種植植物的活動做了鋪墊。第二部分:觀察植物的種子包括對不同種子外部形態(tài)特征的觀察和對種子里面有什么結構的推測。該部分第一幅插圖提供的種子包括花生、玉米、綠豆、紅豆、小麥、蠶豆、菜豆、風仙花等植物的種子,其中葵花籽、南瓜籽是向日葵和南瓜的果實,里面的瓜子瓤是它們的種子。“用手摸一摸種子”“有些種子太小了,我們要用放大鏡看”提示學生用感官和工具對不同種子的外部形態(tài)進行觀察和比較。在觀察比較的基礎上得出結論:不同植物的種子,它們的
11、形狀、大小、顏色各不相同。不同植物的種子外部形態(tài)各不相同,但它們卻都能生長成一株植物?!胺N子里面有什么?”“是這樣的嗎?”“冊開一粒種子看一看?!闭故玖藢W生的思維過程。教科書意在引領學生在對種子外部形態(tài)觀察和對植物生長發(fā)育過程進行思考后,能產生一些問題;能運用自己的經驗對問題的可能答案進行推測;能想辦法對自己的推測進行驗證。關于種子內部結構的科學知識,并不是這一部分的教學日的,本環(huán)節(jié)的主要日的是引領學生學習研究問題的科學思維過程。教科書的第三部分“讓我們種植風仙花觀察它們的生長變化過程吧!”,以及后面的提示,提出了本單元種植風仙花的學習任務,提示種植風仙花前應做的準備工作。(四)教學建議授課時
12、間:1課時。1記錄我們的想法?;顒右?用頭腦風暴的方法問學生綠色開花植物是從哪里來的,它們的一生發(fā)生了哪些變化?活動指導:(1)提醒學生在頭腦風暴的過程中,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地提出自己的想法。讓他們知道其他人與自己不同的看法,可以引起我們新的思考。強調學會傾聽和善于接受其他人想法的重要性。(2)引導學生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可以用畫圖的方式,可以用文字描述的方式,也可以用文字和箭頭表示植物的生長變化過程。(3)不同的植物生長發(fā)育的過程不同,為了聚焦學生的認識,教科書中明確提出了“綠色開花植物”,但是此時學生還不具有植物分類的知識,可能還分辨不清綠色開花植物和蔽類植物、苔鮮植物等。這里
13、不需花力氣區(qū)分綠色開花植物,只需指出我們關心的是開花植物,用學生熟悉的一兩種植物進行說明就可以了。(4)展示學生們關于植物生長變化過程的記錄紙,啟發(fā)學生于植物的生長變化提問題,并將其用大紙記錄下來。保留好這兩張紙,待到單元教學結束時,再展示出來。讓學生回顧開始學習這一單元時的想法和提出的問題,作為評價自己進步的依據。2觀察植物的種子?;顒右?我們已經知道大部分綠色開花植物都是從種子開始它新的生命歷程的。我們認識綠色開花植物的種子嗎?活動指導:(1)教師課前可多準備一些植物的種子,不要局限于教科書中給出的種子。(2)組織學生觀察種子的外部形態(tài)特征,要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各種感官,除了看一看,還要讓
14、學生摸一摸、捏一捏、聞一聞等。對于那些顆粒較小的種子,還應指導學生使用放大鏡進行觀察。在這里要教給學生學習正確使用放大鏡觀察種子的方法。有兩種有效使用放大鏡的方法。第一種方法:將手持放大鏡靠近眼睛,將所觀察的種子拿在另一只手中并前后左右慢慢移動,直到看清楚為止。第二種方法:將種子穩(wěn)穩(wěn)拿在手中,或放在桌面上,把手持放大鏡在種子上方慢慢地前后左右移動,直到看清楚為止。(3)對于種子內部結構的認識不是本課學習的重點,本課的重點是要引領學生產生問題,并積極思考,能用適宜的方式將自己的認識清楚地表達出來,并能想辦法證明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所以對于種子里面有什么?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充分發(fā)揮自
15、己的想象力,猜測種子里面的樣子,并將學生想象的每種樣子都展示出來。交流時要引導學生陳述理由,說明為什么你認為是這樣的?最后教師可以用“怎樣才能知道我們的想法對不對呢”類似的問題,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冊開看一看。教科書中提供的是蓮子,教師也可以選擇種子中“小芽”比較明顯的其他雙子葉植物的種子。3提示。本節(jié)課結束前,教師一定要安排學生做好播種前的準備工作。這是保證播種工作能否順利進行,本單元后續(xù)的活動能否有效進行的關鍵。第2課種植我們的植物(一)背景和目標本節(jié)課開始種植植物的活動,并要求學生做好栽培植物、觀察植物生長變化的一系列準備工作。這節(jié)課是本單元后面幾節(jié)課教學的基礎。通過前一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基
16、本認同了綠色開花植物都是從種子開始它們新的生命的,那么觀察植物生長變化的活動就應該從“播種”開始。種下的種子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呢?前面學生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從對三年級學生的調查情況看,大部分學生認為種子在土壤中萌發(fā)是先向上長出莖,發(fā)育成幼芽,再長根;有些學生甚至想不到種子會發(fā)育成根。那么種子在土壤中到底會發(fā)生哪些變化呢?教科書啟發(fā)學生想辦法親眼看到種子的萌發(fā)過程?;谌昙壍膶W生年齡特點,教科書介紹了一種觀察種子萌發(fā)過程的方法。種植植物的日的是為了觀察植物的生長變化過程,研究植物生長變化規(guī)律。植物的生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風仙花的一個生命周期要經歷五個月左右的時間。這樣記錄就顯得至關重要。記什么?
17、怎樣記?“做觀察記錄”就是在引領學生做好觀察記錄的準備工作,思考觀察什么?用什么方法記錄?記錄什么?這一活動將直接決定著單元教學結束時學生是否能獲得植物生長變化過程的有關認識。過程與方法學習掌握播種的技能。在教師的指導下,設計適宜的實驗,觀察種子的萌發(fā)過程。根據研究植物生長變化的需要,確定觀察、記錄的內容和方法。根據對種子萌發(fā)狀況的預測,確定本階段觀察記錄的重點。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樹立用事實闡述觀點的意識,即科學的實證思想。培養(yǎng)合作意識。(二)教學準備為每組學生準備:花盆、土壤、鏟子等種花工具,風仙花種子。為每個學生準備:透明玻璃杯、衛(wèi)生紙(或棉花)、風仙花種子、大豆種子、記錄紙。(三)教科書說明
18、本節(jié)在教科書中共3頁,包括兩個部分。第一段文字幫助學生明確本節(jié)課的任務:種植風仙花,同時提示學生播種要考慮季風仙花等許多植物都適宜在春季播種,但也有些植物適宜在秋季播種。第一部分:播種活動一是種植風仙花?!安シN方法”中的文字介紹了盆栽風仙花的方法;插圖示意了學生的種植活動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對話框提示,有條件的學校除了組織學生在花盆中種植外,還可以在校園的花壇中種植?;顒佣窃谕该鞯谋又羞M行的播種活動。這個活動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解決看不到種在土壤中種子萌發(fā)過程的問題?!安ハ氯サ姆N子在土壤中會發(fā)生什么變化?怎樣才能看到種子的變化過程呢?”活動前的這兩個問題,展示了學生的思維活動,意在引領學
19、生學習研究問題的科學思維方法?!坝眠@個辦法試一試”提示學生采用教科書介紹的方法,也為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法留下了空間?!稗k法”的第二點,“不同的方向放置種子”是在為后面觀察根總是向下生長做準備。第5頁上面的兩個注意,分別提示學生在課后要認真觀察透明杯中種子的變化和種在花盆中出土后的風仙花的生長變化,以及需要重點觀察的現象。第二部分:做觀察記錄這一部分意在引領學生做好長期觀察前的準備工作。教科書介紹了利用記錄表記錄、利用照片和文字記錄、通過寫觀察日記的方式記錄。本節(jié)課教科書最后對話框中的問題,引導學生在種植植物、觀察植物生長變化的過程中,應積極思考,善于提問。(四)教學建議授課時間:兩課時。1播種
20、?;顒?一)引人:從今天開始我們就要親自種植一些植物,伴隨著植物的生長,觀察研究植物的生長變化。那么,我們的種植活動應該從哪里開始呢?活動(一)指導:(1)播種是長期種植活動的開始,播種活動進行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本單元的后續(xù)活動能否順利進行。因此,教師一定要特別重視本節(jié)課的播種活動。前一節(jié)課,教師已經要求學生查閱資料了解風仙花的種植方法,播種前有必要組織學生就此問題進行交流,教師進行必要的指導。如果學生沒有查閱資料的條件,教師要事先準備好播種說明,指導學生“照章辦事”。(2)播種前教師要帶領學生檢查認識播種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為了保證播種工作的順利進行,教師要多準備幾套播種工具和材料。(3)
21、考慮到種子的發(fā)芽率,提醒學生一個花盆中可播種2粒一3粒種子。(3)播種時要注意指導學生不要將種子種的太深,讓學生知道種子應種在適宜的深度,種的太深不宜發(fā)芽。風仙花種子的深度一般在1厘米左右為宜。(4)提醒學生大量的水會破壞種子的萌發(fā),但是要盡量使花盆中每個部分的土壤都讓水滲透均勻。(5)要確保每組學生栽一盆風仙花。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在校園中組織學生種植風仙花;鼓勵有興趣的學生在家中種植一盆風仙花,以便隨時觀察。活動(二)引人:我們種植植物的日的,一方面是學習一些栽培管理植物的技術,更重要的是觀察研究植物生長變化的過程。但是種子出芽前在土壤中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呢?我們能想辦法看到種子變成芽的過程嗎
22、?活動(二)指導:(1)學生的播種活動結束后,首先讓學生將物品整理好,引領學生從興奮的種植活動進人到對問題的思考狀態(tài),再開始新的教學活動。(2)啟發(fā)學生猜測種子在土壤中將發(fā)生怎樣的變化?讓他們將自己的猜測畫在記錄本上。(3)組織學生進行觀察種子萌發(fā)過程的實驗前,最好讓學生先想辦法,培養(yǎng)學生樹立自己解決問題的意識。實驗可以用土壤和衛(wèi)生紙,也可以只將衛(wèi)生紙塞進透明杯子中。種子要放在杯壁和紙之間。考慮到種子萌發(fā)出的根生長的很快,所以放置種子的位置不要太靠下。要保證充足的水分,但不要將種子浸泡在水中。(4)建議在杯中除了放人風仙花的種子外,再放人2粒一3粒菜豆或其他豆類植物的種子,將種臍分別朝上、下、
23、左或右,為觀察根的生長方向做準備。2做觀察記錄?;顒右?種養(yǎng)植物是一項長期的活動,植物生長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要想知道植物發(fā)生了哪些變化,及時記錄是關鍵。那么,我們什么時候記錄?記錄什么?怎樣記錄呢?活動指導:(1)提醒學生從現在開始,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個觀察記錄本,用于記錄植物的生長變化現象。到單元學習結束時,每人手中都應有一本植物生長日記。(2)組織學生討論,根據學生所關心的問題,確定記錄的內容。(3)為了便于發(fā)現植物生長變化規(guī)律,引發(fā)學生產生一些有價值的問題,教師應特別強調學生做好教科書“記錄表”中提到的幾方面的內容。提醒學生幼芽出土后,至少每周做一次觀察記錄。(4)鼓勵學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記
24、錄,可以列表、寫日記、畫圖,也可以為植物拍照。3本單元的許多觀察活動和對植物的管理是需要學生在課外獨立完成的,教師應提醒學生做好觀察管理計劃,小組成員要分工合作;還要提醒學生下一階段觀察的重點。本節(jié)課后觀察的重點是透明杯中種子的變化及根的生長狀況(包括方向和生長速度),以及花盆中種子的出芽情況。第3課我們先看到了根(一)背景和目標播種到土壤中的種子,在溫度、水分適宜的環(huán)境中會發(fā)育成幼苗。種子的萌發(fā)是先向下發(fā)育出植物的根,再向上長莖和葉。學生播種到土壤中的種子以及放在透明玻璃杯中的種子,經過幾天之后,應該已經萌發(fā)出了根或者有的已經長出了莖和葉;學生們也應該通過不同的方式記錄了種子發(fā)育的過程。為了
25、解學生觀察記錄的情況,激勵學生在以后的時間里養(yǎng)成觀察、記錄的良好習慣,學生間的匯報交流在這時就顯得非常重要。因此,本課一開始首先安排了一個交流活動一“植物根的生長”。這個活動側重于對種子萌發(fā)及根的生長過程觀察現象的交流,以及花盆中植物生長情況的交流。當學生發(fā)現種子萌發(fā)先向下長出根,再向上長莖和葉的時候,可能會與大部分學生的初始想法產生沖突。那么,為什么先長根?根對植物的生長有什么作用呢?對于一個有著較好科學素養(yǎng)的人來說,看到這樣的現象,會很自然地萌生這樣的問題。本課第二個活動“研究根的作用”就是為了順應這樣的思維產生的問題而設計的。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能夠幫助學生逐漸形成良好的科學思維習慣,提
26、升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科學概念種子萌發(fā)先長根,再長莖和葉。植物的根總是向下生長的。植物的根能夠吸收水分和礦物質,能將植物固定在土壤中。過程與方法用適宜的方法記錄、交流所觀察到的現象。根據觀察到的現象提出問題。根據已有經驗和所觀察到的現象,作出有依據的預測。用觀察、實驗的方法驗證推測。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根吸收水分的實驗。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激發(fā)觀察植物生長變化的興趣。樹立科學是講求實證的意識。(二)教學準備為全班學生準備:一張大白紙、在透明玻璃杯中長出許多根的種子。為每組學生準備:一支試管、帶根的新鮮芫萎、植物油。學生準備:種子萌發(fā)的觀察記錄(圖片、照片或記錄表)。(三)教科書說明本節(jié)在教科書中共兩頁,包
27、括兩部分。本節(jié)第一段,從學生熟悉的現象人手,提出本課的研究任務:植物根的生長變化和根的作用。第一部分:植物根的生長這是一個交流活動。交流的內容是前一課中提示學生觀察的種子內容。交流的重點是種子萌發(fā)現象和根的生長變化。根總是向下生長的。兩個對話框分別提示了兩個交流的話題,第一幅圖呈現了種子萌發(fā)的過程,先萌發(fā)出根,并且根迅速向下生長,然后長出莖。第二幅圖展示了不同方向放置的種子,萌發(fā)出的根總是向下生長的。第二部分:研究根的作用課文前兩個問題,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種植活動人手,提供給學生思考植物根的作用的路徑。從大部分水都澆到土壤上,而不是澆到莖和葉上這樣的生活經驗中,學生會很容易地想到土壤中的根吸收
28、水分。觀察完種子的萌發(fā)現象,我們會考慮將透明杯中的植物移到花盆中或花池里,學生經歷這樣一個過程的時候,會發(fā)現植物根因其根毛插人紙和土壤中,往外移植時不是很容易的。由此學生可以推測根可以將植物固定在土壤中。課文的第三個問題是引領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對根的作用進行推測。植物根有吸收水分和礦物質的作用,并且可以將植物固定在土壤中。礦物質溶于水中,根對礦物質的吸收不便直觀的觀察,教科書只提供了研究根吸收水分的實驗。從現象到問題,到學生的推測,再到通過實驗的方法驗證推測,獲得結論。這是這個活動所看重的讓學生親歷的科學探究過程。三年級的學生獨立設計實驗的能力還不具備。提供“參考”,一方面在引領學生做,另
29、一方面鼓勵學生在做的過程中要積極思考,解決實驗中遇到的問題,比如在試管的水位處做個記號或想其他方法開展實驗。培養(yǎng)學生樹立想辦法證明自己推測的意識。經過一段時間后,學生們會發(fā)現試管中的水量減少,因為水面被植物油密封,水不可能是蒸發(fā)后變少的,說明根將水吸收到了植物體內。至于根具有吸收礦物質的作用和根的固定作用,不需要學生通過實驗建立認識。(四)教學建議授課時間:1課時。1植物根的生長。活動引人:(1)通過我們的精心培育,種子終于發(fā)芽了。我們看到的種子發(fā)芽的過程是怎樣的呢?(2)你們想過沒有,種子沒有發(fā)芽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呢?活動指導:(1)教師自己首先要做好觀察記錄,課前整理好自己的記錄,也要有選擇
30、地了解同學們播的種子和放置在玻璃杯中的種子日前處于什么樣的狀態(tài),以便在課堂上引領學生進行有效的交流。(2)交流的重點放在透明杯中種子的萌發(fā)過程。教師要安排時間,組織學生展示自己的觀察記錄,并且及時對學生的記錄情況給予評價和指導。這一點在這一節(jié)課顯的尤為重要。因為,這是學生第一次在課后獨立進行觀察記錄。展示記錄進行交流的過程,也正是教師檢查學生觀察記錄活動情況的過程。教師的關注與激勵,對學生后續(xù)的觀察記錄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3)學生會發(fā)現植物根的生長速度很快,交流時要讓學生用數據說話。對于根總是向下生長的認識,是學生通過觀察活動自己構建的。學生會發(fā)現不同方向放置的種子,萌發(fā)出的根都是向下生長的
31、。為了強化對這一現象的印象,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將已經萌發(fā)出的根朝上放置,觀察根的生長情況,過幾天學生會發(fā)現根又卷曲過來向下生長。(4)每組學生種下的種子的萌發(fā)狀況可能會不同,尤其是播種在花盆中的種子,甚至有些組的種子根本沒有萌發(fā)。教師要引導學生交流,并分析造成種子發(fā)育好或不好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幫助學生積累播種和培育的經驗。(5)播種到花盆中的種子若都萌發(fā)了,需要指導學生使花盆中只留有一棵植物,其他的要移走,這時也是學生觀察土壤中根的樣子的好時機。(6)在師生交流的基礎上,使學生認同這樣一個事實:種子萌發(fā)先長根,再長莖和葉,植物的根向下生長,根的生長速度很快。讓學生獨立完成教科書下面的填空,作為學
32、生學習情況的反饋。2研究根的作用?;顒右?我們看到了植物的根,誰能描述一下植物根的樣子?你們想過植物根在植物生長發(fā)育過程中有什么作用嗎?活動指導:(1)根的生長變化交流活動結束后,教師要善于以學生的活動體驗為基礎,引發(fā)學生思考根的作用的相關問題,并引導學生對根的作用進行有依據的推測:比如根據學生為花澆水的經驗,移植風仙花時發(fā)現根抓住衛(wèi)生紙或抓住土壤而使得植物不易取出的體驗,提出根有吸收水分和固定植物的作用的推測。(2)讓學生獨立設計根吸收水分的實驗或許是有困難的,但教學時教師要多給學生這樣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進行科學探究的興趣。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問題,幫助學生搭建思考的階梯,完善學
33、生的實驗方法。比如:當學生提出將帶根的植物放人水中看一看水是否會變少的時候,教師可以問:“怎樣才能知道水變少了?”“怎樣才能說明水確實被植物的根吸收了,而不是跑到空氣中去了?”如果通過引導,學生想不出自己的方法,教師可以讓學生參考教科書中提供的方法去做,但要明白進行每一步的日的。第4課種子變成了幼苗(一)背景和目標種子出土以后,子葉枯萎,莖逐漸變粗變高,葉子也越來越多,這時種子發(fā)育成了幼苗。本節(jié)課重點是組織學生交流種子發(fā)育成幼苗后植物的生長變化,觀察風仙花幼苗的特征,研究植物葉的作用。與“我們先看到了根”的編寫思路相同,教科書首先安排了交流活動。一是交流前三周觀察、記錄到的風仙花生長變化現象,
34、二是交流生長了四周的風仙花的樣子。進行本節(jié)課教學時,植物的子葉已經脫落,并且長出了許多真葉,而且學生已經注意到植物在長高長大。人在生長的過程中是需要水分和食物的,這是每一位學生所具備的認識。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知道植物生長所需要的水分,是植物的根從土壤中吸收來的。但它們生活所需要的“食物”是從哪里來的呢?教科書將學生的交流和觀察活動聚焦到對出土后植物莖的顏色的變化和植物葉的生長變化上,就是為了引領學生關注并解決植物所需“食物”的問題。植物是利用葉子中的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植物生長發(fā)育所需養(yǎng)料的。但是要想通過觀察、實驗等方式幫助學生建立這樣的認識,對小學生來說是十分困難的。通過收集和閱讀分
35、析資料對問題獲得合理的解釋,也是科學研究的方法之一。“葉為植物提供食物”,的教學內容,就是引領學生通過收集前人的研究資料來獲得對植物光合作用的認識的??茖W概念植物的綠葉可以制造植物生長所需要的養(yǎng)料。植物葉在莖上的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陽光。過程與方法根據觀察到的現象提出問題。通過查閱資料的方法收集信息,尋找問題的答案。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體會到科學研究是艱辛的過程。激發(fā)像科學家那樣從事科學研究的愿望。(二)教學準備為全班學生準備:剛出土的風仙花照片;植物葉的水平分布照片;植物葉的垂直分布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圖(多媒體課件);植物光合作用的相關資料。為每組學生準備:生長了四周的風仙花。為每個學生準備:
36、記錄紙。學生準備:風仙花生長記錄單、植物光合作用相關資料。(三)教科書說明本節(jié)在教科書中共3頁,包括三部分。教科書第一段文字,以問題的形式提出本節(jié)課重點研究的問題:植物生長發(fā)育所需要的養(yǎng)料是從哪里來的?第一部分:出土后幼苗的變化包括兩個活動。一是交流活動一“交流前三周里風仙花苗的生長變化”。交流的內容,一方面以第二課的觀察提示為基礎,回答提示中的問題:風仙花破土而出的時間;剛出土風仙花的樣子。另一方面以研究植物光合作用現象為日的,引領學生關注剛出土時風仙花莖的顏色;出土的風仙花子葉的特征;風仙花真葉的特征以及葉在莖上的分布情況。需要說明的是:風仙花出土時長有的第一對葉片是由種子的子葉發(fā)育來的;
37、第二對和以后的葉子是由葉芽發(fā)育來的,稱為真葉。種子萌發(fā)時需要的養(yǎng)料來自于種子中的子葉所儲存的養(yǎng)料,真葉出現以前,幼苗生長所需的養(yǎng)料依然主要來自于子葉。綠色的莖和淺綠色的子葉,也可進行微弱的光合作用,提供植物生長所需要的養(yǎng)料。等到真葉長出后,植物所需要的養(yǎng)料主要是真葉通過光合作用來提供的。第一部分的第二個活動是觀察活動,是在教室中觀察風仙花植株的活動。這時風仙花的生長應該是進人了第四周,因此教科書描述為:“觀察生長了四周的風仙花”。教科書選擇了四方面重點觀察記錄的內容,其中前兩項內容是在以后風仙花生長過程中需要學生經常觀察記錄的內容,在這里需要教師正確的指導,為以后的正確記錄奠定基礎;后兩個問題
38、是對植物葉生長的觀察,尤其是葉子在植株上分布特點的觀察,意在啟發(fā)學生思考葉子的生長與接受陽光的關系,為后面光合作用的學習積累感性認識。教科書第10頁右上圖,呈現的是從植株側面觀察到的葉的垂直分布情況;右下圖呈現的是從上往下看,植株葉水平分布的情況。可以看出植株葉片交叉生長,伸向四面八方,原因是為了能最大限度地接受太陽光。第二部分:我們的思考主要日的是引領學生根據觀察到的現象提出相關的問題,問題聚焦在植物葉的作用上。第三部分:葉為植物提供“食物”與以往科學問題的研究方法不同的是,對于葉子功能的認識,不是通過實驗,而是通過查閱資料。主要原因是光合作用是在植物葉的內部發(fā)生的,學生無法觀察,而光合作用
39、產生有機物的觀察實驗,對于小學生來說,操作起來比較復雜,理解起來也比較抽象。通過查閱資料尋找問題的答案,也是進行科學研究的一種方法,這個學習活動希望能給學生滲透這樣一種思想。本頁第一段,直接描述了植物生活所需養(yǎng)料的來源。第二部分提供了與光和作用相關的一個資料,引導學生收集更多的資料,指導學生通過閱讀資料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建立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生長所需養(yǎng)料的認識。(四)教學建議1出土后幼苗的變化?;顒右?(1)我們種植的風仙花已經變成了幼苗,現在我們重點交流一下前一階段幼苗的生長變化。(2)現在的風仙花幼苗變成什么樣子了?我們先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觀察?;顒又笇?(1)教師要全面檢查學生的觀察
40、記錄,及時反饋,引領學生在以后的時間里堅持進行觀察記錄。(2)讓學生交流前三周里風仙花的生長變化。教師可通過評價引領學生,讓他們以自己的觀察記錄為依據,不能憑印象、憑感覺說話;要用恰當的語言、詞匯描述自己的觀察結果,表達清楚自己的觀點;鼓勵學生說出教科書提示之外的新發(fā)現、新問題。(3)組織學生觀察生長到現在的風仙花幼苗。這是第一次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觀察記錄,教師要特別注意觀察每個學生的行為表現,及時糾正他們在觀察記錄中暴露出的問題。(4)對于植株高度的測量,教師要進行必要的指導,可以將尺子放在植物的后面,尺子的最下端固定放在一個位置,比如土壤的表面或花盆的邊緣。(5)葉子在植株上分布的觀察,要
41、以小組為單位組織觀察活動。要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先將花盆放在地上,從上往下看,觀察風仙花葉子的分布情況;再將花盆放在桌上,圍繞花盆繞一圈,從側面看風仙花葉子的分布情況。2我們的思考。教師要引領學生在前面交流、觀察和課前查閱資料的基礎上,提出與植物葉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植物生活所需“食物”相關的問題,以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3葉為植物提供“食物”。這個活動不同于那些通過觀察實驗進行科學研究的活動,這是一個通過資料獲取知識的科學學習活動。教師要指導學生從資料中收集有用信息,回答植物生活所需要的“食物”是從哪里來的問題。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收集到的資料為依據,陳述對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制造“食物”的
42、認識。第5課莖越長越高(一)背景和目標從風仙花的生長看,植株在不斷長高,并且越來越“枝繁葉茂”了。因此,這時植物莖的生長更容易引起學生的關注。從學生的發(fā)展需要來看,他們知道了植物所需水分和“食物”的來源,但是根吸收的水分、葉制造的養(yǎng)料是怎樣運輸到身體的各個部分,滿足植物生長發(fā)育和生存需要的呢?為了順應學生的認知需求,本課引領學生重點關注風仙花植物莖的生長變化和植物莖的作用。教學同樣是從交流活動開始的。與前面幾節(jié)課的交流活動不同,前面的交流是在展示實際觀察到的植物生長變化的事實層面上進行的。這次的交流活動“整理有關莖的觀察記錄”是以整理觀察記錄結果為主要日的的,試圖通過制作植物莖高度變化統(tǒng)計圖表
43、的方式,引領學生關注莖的高度生長變化規(guī)律。關注了植物莖的生長變化現象,從中引發(fā)的思考會是莖有什么作用?“植物莖的作用”教學,從學生的問題出發(fā),在學生對于莖的作用的原有經驗基礎上,組織學生用實驗的方法加以證明。教科書只安排了認識莖運輸水分作用的實驗,這是從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考慮的??茖W概念植物莖在不同生長階段外部形態(tài)不同,不同時期的莖生長速度也不同。植物的莖具有支撐植物及運輸水分和養(yǎng)料的作用。過程與方法運用統(tǒng)計圖表整理觀察記錄的結果。在教師指導下根據統(tǒng)計圖分析植物莖生長的規(guī)律。有依據地對植物莖的作用進行猜測。在教師指導下設計實驗,研究植物莖的作用。用適宜的方式描述實驗的結果。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激發(fā)
44、研究植物的興趣。(二)教學準備為每組學生準備:生長了四周左右的風仙花。為全班學生準備:光合作用的課件(或掛圖)。學生準備:三周前風仙花生長變化記錄單。(三)教科書說明本節(jié)在教科書中共兩頁,包括兩部分內容。在研究了植物根和葉的作用之后,伴隨著植物莖不斷長高,教科書將視角轉向了莖的研究。第一部分:整理有關莖的觀察記錄這是一個學習整理觀察記錄信息的活動,重點整理風仙花出土以后,有關莖的觀察記錄,包括兩個活動。第一,“風仙花莖的生長變化”表,引領學生進行運用圖表處理信息的活動:按時間的順序,將不同生長階段的風仙花莖的顏色、硬度、高度等方面的特征整理到表格中。表格列出了三個方面,如果學生還觀察到了莖的其
45、他方面特征,應鼓勵學生整理出來。將不同生長階段莖的特征進行比較,容易發(fā)現植物生長的規(guī)律,這就是整理信息的意義。第二,“風仙花植株高度變化統(tǒng)計圖”,引領學生根據收集到的植株高度變化數據制作高度變化的柱狀統(tǒng)計圖,學習用繪制圖表的方法整理數據。這里只要求學生能在統(tǒng)計圖中相應的位置畫出植物的高度,不要求學生獨立制作柱狀圖。后面的兩個問題,引導學生學習分析統(tǒng)計圖,希望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能根據統(tǒng)計圖提供的信息,發(fā)現植物莖生長變化的規(guī)律,并依此推測未來幾周時間內風仙花高度的變化趨勢。第二部分:植物莖的作用這是一個探究活動。第一段文字教科書直接給出了探究的問題。兩個學生的科學記錄單呈現了學生對于植物莖作用的初
46、始想法,啟發(fā)學生可以用文字或圖畫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想法,這也可視為學生對問題答案的猜想或假設。想辦法證明水是怎樣運輸的,引領學生通過設計實驗的方法驗證自己的猜想或假設植物莖不僅具有運輸水分的作用,還有運輸養(yǎng)料的作用,這里只要求學生用實驗的方法證明莖能將水由下往上運輸?!皡⒖枷旅娴姆椒ㄗ鲆蛔觥碧崾緦W生這只是參考方法,可以按此方法做,也可以自己設計其他實驗。第13頁圖呈現了水分向上運輸在葉柄上留下的痕跡,一條一條似一個個管道;葉柄的橫切面圖上的一圈小點,是紅色水流經的一個一個導管。插圖意在幫助學生了解莖內有許多運輸水分的管道,無須讓學生用導管來描述。“我們的觀察結果”科學記錄單,引領學生將觀察到的現
47、象描述出來,可以用文字也可以用圖畫。在探究莖運輸水分的活動后,教科書描述了莖的運輸作用,這些作用有必要讓學生了解?!疤崾尽笔墙炭茣牡谌糠?,對課后的觀察活動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日的在于督促并指導學生的觀察活動。(四)教學建議1整理有關莖的觀察記錄?;顒右?我們已經知道了植物的根能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礦物質,綠色植物的葉可以制造植物生長發(fā)育所需的養(yǎng)料。那么,植物的莖在植物生長過程中有什么作用呢?我們先來看一看,在風仙花植物的生長過程中,莖發(fā)生了哪些變化?;顒又笇?(1)帶領學生整理幼芽出土以來,有關莖生長變化的觀察記錄。重點整理幼芽出土以后每過一周,風仙花莖的顏色、硬度,尤其是高度的生長變化情況
48、,如果學生關注了莖其他方面的特征,應鼓勵學生將相關信息整理出來。(2)利用風仙花植株高度變化的數據,畫出的風仙花高度變化統(tǒng)計圖,實際上是一個柱狀統(tǒng)計圖。由于制作統(tǒng)計圖的內容在4年級一5年級的數學課中才涉及,三年級的學生還不具備制作統(tǒng)計圖的技能,現在學習起來也有些吃力。因此,組織教學時,教師指導學生直接根據時間和植物的高度,在教科書的統(tǒng)計圖表中畫出植物的高度就可以了,或事先自制統(tǒng)計圖表,課堂上讓學生直接在上面畫出植物的高度,而不要讓學生通過畫橫縱坐標自制統(tǒng)計圖表。畫好以后,可以告訴學生這種統(tǒng)計圖叫柱狀統(tǒng)計圖,是科學研究中處理數據常用的方法。(3)教師要指導學生學習分析柱狀統(tǒng)計圖提供給我們的有關植
49、物高度變化的信息,引領學生根據柱狀統(tǒng)計圖預測未來幾周時間里植株高度將如何變化?2植物莖的作用?;顒右?我們知道了風仙花隨著植物的生長,莖不斷長高長粗,它總是將植物的根和葉連到一起。那么,植物莖在植物的生長過程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呢?莖內是什么樣的,能使得它承擔這樣一些功能呢?將你的想法記錄下來。活動指導:(1)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前面學習的根和葉的作用,以及對風仙花莖的生長變化的觀察,思考有關莖作用的問題。這樣學生很容易想到莖有運輸水分和養(yǎng)料的作用。至于是怎樣運輸的,要鼓勵學生大膽想象,要讓每個學生將自己的想法寫在或畫在記錄本上。(2)教師要引領學生想辦法驗證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這里進行實驗驗證的
50、主要日的不是幫助學生構建對于莖的作用的完整認識,而是以莖具有運輸水分作用的研究為載體,引領學生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提出問題(莖有什么作用);對問題的可能答案做出假設(運輸水分和養(yǎng)料);設計實驗(運輸水分的實驗);通過實驗收集信息;得出結論。因此,教學時,無須引領學生設計實驗驗證莖具有運輸養(yǎng)料的作用。3本節(jié)課結束前,教師依然要提醒學生繼續(xù)觀察記錄風仙花的生長變化,引導學生關注風仙花開花前的征兆。第6課開花了,結果了(一)背景和目標經過兩個多月的時間,終于看到風仙花鮮花盛開了。對于小小“園丁們”來說,沒有什么比看到自己精心栽培的植物開花結果更令人興奮的了。植物開花前有什么征兆?植物開花后又將發(fā)生什
51、么變化?花總是凋謝了才結出果實,花與果實之間有什么關系呢?當學生觀察到花開花謝過程的時候,他們一定會產生這樣一些問題。本節(jié)課的三個教學活動:“整理并交流我們的觀察日記”“研究花變果的過程”和“觀察風仙花的果實”就是立足于風仙花開花結果的現象,從事實的層面上幫助學生認識花變成果實的過程,為四年級“新的生命”單元中研究植物果實形成的生理機制積累感性經驗?!罢聿⒔涣魑覀兊挠^察日記”,與前面幾課安排的交流活動的編寫意圖相同,本次交流的重點是風仙花花開花落以及結果的過程?!把芯炕ㄗ児倪^程”是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展開的。在上一個活動中,學生根據自己的觀察記錄,畫出了風仙花從花蕾到結果的過程。但是,這時的
52、記錄是在動態(tài)觀察過程中積累的,所獲得的信息不一定全面。風仙花的生長進人花、果期時,植株上可以同時存在處于不同生長階段的花,以及結出的果實。為我們在靜態(tài)環(huán)境下觀察研究花變果的過程提供了很好的素材。這個活動就是試圖通過對同一植株上不同階段的花和結出的果實進行觀察和研究,發(fā)現花與果實之間的關系。這里只是從現象上建立關系,而不涉及傳粉受精等花變果的生理過程。果實在成熟過程中會發(fā)生變化?果實里面有什么?“觀察我們的果實”重點關注果實本身的變化;關注植株上風仙花果實數的變化;關注果實中有種子以及一個果實中的種子數日,為后一節(jié)課“我們的大豐收”積累證據??茖W概念在植物生長過程中,花要經歷花開花謝的過程,花凋
53、謝后結果?;òɑǐF、花瓣、雄蕊、雌蕊等部分。果實是由花的一部分發(fā)育而成的。果實中有種子。過程與方法根據觀察到的現象進行預測。用適宜的方式整理收集到的信息。通過分析觀察到的現象獲得結論。使用工具按照從外到內的順序解剖花。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激發(fā)對生命現象的研究興趣。(二)教學準備為每位學生準備:一朵風仙花,一個成熟的風仙花果實。為每組學生準備:不同生長階段的風仙花各一朵,一株風仙花。學生準備:用于交流的觀察記錄單。(三)教科書說明本節(jié)在教科書中共2頁,包括四部分內容。第一段文字提出了本節(jié)課的研究任務,觀察風仙花花朵和果實的生長變化,研究花與果之間的聯(lián)系。第一部分:整理并交流我們的觀察記錄 包括兩個活
54、動。第一個是交流活動,交流的重點是有關花與果的生長變化。前兩個問題,引領學生認識花蕾,關注植物開花前的特征:植株上出現了花蕾。第三和第四個問題,引領學生從事實層面上觀察開花和結果的過程,當學生發(fā)現花謝以后出現果實,而果實就是在開花的地方出現的,他們很容易將開花與結果聯(lián)系起來,引發(fā)他們對花變成果實過程的觀察興趣。第二個是整理觀察信息的活動。學生進行的是動態(tài)觀察,因此他們獲得的關于植物開花結果的信息是零散的。在上面交流的基礎上,整理風仙花開花結果的過程,日的是幫助學生建立開花與結果之間的聯(lián)系?!皠e忘了為它們涂上顏色!”對話框,提示學生注意花朵顏色的變化。第二部分:研究花變果實的過程當風仙花植株進人
55、成熟期時,植株上花與果并存,這時可以將動態(tài)觀察轉變?yōu)殪o態(tài)觀察。采摘不同生長階段的風仙花,將它們按生長順序擺放在一起,觀察比較不同生長階段花朵的特征,可以發(fā)現果實是由花的一部分發(fā)育而來的。那么,到底是由哪一部分發(fā)育來的呢?解剖一朵風仙花,認識風仙花的各個組成部分。風仙花是完全花,由獸片、花瓣、雄蕊、雌蕊幾部分構成,獸片一端成角狀向下彎曲。這里對花的解剖活動主要日的不是幫助學生完成對花的結構的認識,這個學習任務將在四年級“新的生命”教學內容中完成。這一活動是基于學生對花的生長變化過程的研究而展開的,是為了滿足學生了解風仙花結構的需要,同時為四年級花的共同特征的認識奠定基礎。第三部分:觀察風仙花的果
56、實觀察的重點是果實的生長變化。引領學生觀察風仙花果實的特征、果實顏色的變化,以及果實中的種子。第四部分:提示指導學生課后繼續(xù)觀察植物的生長變化。(四)教學建議授課時間:1課時。1整理并交流我們的觀察記錄?;顒右?我們的風仙花已經是鮮花盛開,并且開始結果了,先來交流一下這一段時間我們觀察到的現象吧!活動指導:(1)組織學生交流過去幾周的觀察記錄,引導學生重點關注花和果實的生長變化現象。教師要善于根據學生的發(fā)現,提出一些問題啟發(fā)學生思考,培養(yǎng)學生善于思考的習慣。如當學生發(fā)現花謝結果,果實生長在風仙花枯萎的花瓣中的時候,教師可以問學生,看到這個現象你有什么想法?等等。(2)指導學生畫風仙花從花蕾到
57、結果的生長變化過程,一定要強調基于前期的觀察,呈現的過程應該是學生真實的認識水平。這樣,我們就要允許學生展示出不完整的過程。每個學生都畫出開花結果的過程后,教師要組織學生通過展示進行交流,在交流中引發(fā)學生看法上的沖突,激發(fā)學生進一步觀察的欲望。2研究花變果實的過程?;顒右?從剛才交流的情況看,我們對花變成果實的現象觀察的還不夠仔細??次覀兊娘L仙花植株,上面的花樣子都不相同,仔細觀察后,選擇幾朵具有代表性的花,將它們采摘下來,按照它們生長變化的順序進行排列。活動指導:(1)觀察活動最好在學生具有內在需要的情景中展開。采摘前,教師要提醒學生首先要認真觀察,先在植株上找好日標并得到小組成員一致同意后再采摘,要告訴學生我們是為了研究問題才采摘花朵的,不能盲日亂摘,防止造成一節(jié)課后植株花果全無的局面。(2)要引導學生將已經枯萎了的風仙花花瓣輕輕的去掉,觀察里面花蕊的變化,尤其要注意雌蕊的下部發(fā)生了什么變化。要組織學生將各生長階段的花放在一起,進行觀察比較,最好能引領他們發(fā)現,果實是由雌蕊發(fā)育來的。(3)解剖風仙花時,要指導學生學習使用鑷子,指導學生細心地從外到內撕下花的各部分。提醒學生使用鑷子時動作要輕,防止將花的某一部分弄壞。解剖下來的花的各部分要分類擺放,教師直接告訴學生每一部分的名稱。3觀察風仙花的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至2030年煙氣脫硫裝置項目投資價值分析報告
- 陰道炎考核試題及答案
- 各高中國輔導員招聘考試的試題及答案
- 如何加強高校輔導員的法律意識試題及答案
- 2024年園藝師考試多學科整合探討試題及答案
- 2025至2030年液壓閥鑄件項目投資價值分析報告
- 自我驅動力建設福建事業(yè)單位考試試題及答案
- 園藝師應考2024年實踐試題及答案
- 農藝師考試實戰(zhàn)模擬演練試題及答案
- 2024年園藝師高效復習法試題及答案
- 2019年自考《世界市場行情》模擬試題及答案
- 《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人地位和權益保障法》重點內容學習PPT課件(帶內容)
- JJF 1214-2008長度基線場校準規(guī)范
- GB/T 5162-2021金屬粉末振實密度的測定
- GB/T 12755-2008建筑用壓型鋼板
- 地測防治水各崗位工種標準化操作規(guī)范
- 《千字文》教學講解課件
- 代詞-專升本英語語法課件
- 高效時間管理技能-GTD課件
- 《調整心態(tài),積極迎考》主題心理班會
- 電流與電壓和電阻實驗報告單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