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地支紀年與敦煌四部書的斷代-最新文檔_第1頁
吐蕃地支紀年與敦煌四部書的斷代-最新文檔_第2頁
吐蕃地支紀年與敦煌四部書的斷代-最新文檔_第3頁
吐蕃地支紀年與敦煌四部書的斷代-最新文檔_第4頁
吐蕃地支紀年與敦煌四部書的斷代-最新文檔_第5頁
免費預(yù)覽已結(jié)束,剩余3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吐蕃地支紀年與敦煌四部書的斷代十二生肖紀年、地支紀年等都是吐蕃時期常見的紀年法。 “地支紀年”方式主要屬于吐蕃時期, 翟理斯把這類帶有地支紀 年的寫卷大多斷代在吐蕃前,是錯誤的,如: s.4927 小鈔一卷 題記“辰年五月九日比丘寫畢”, 翟理斯 (No.4659) 疑辰年為 620 年。 s.4153 維摩詰經(jīng)卷上題記“申年四月五日比丘法濟共福勝 點勘”,翟理斯 (No.3363) 疑申年為 708 年。 s.2992 觀世音經(jīng)題 記“申年五月廿三日寫”,翟理斯 (No.3195) 疑申年為 768 年。 例多不煩舉。按:上述都為地支紀年,按敦煌寫卷的一般紀年習 慣,當屬吐蕃時期,上引三例池

2、田溫 ( 分別見于 No.1838、1289、 1280)斷代都為九世紀前期。翟理斯斷代違背了敦煌寫卷紀年的 一般規(guī)律。然而,地支紀年主要使用在吐蕃時期, 但并不絕對屬于吐蕃 時期。地支紀年并沒有隨著吐蕃的瓦解而隨之消失, 在張氏初期 仍然使用。如 s.3927( 池田溫 No.1914) 題記“大中十一年四月廿 一日、蕊 ?e 明照寫。大唐大中十一年歲次丁丑六月廿二日、國 大德三藏法師法成、于沙州開元寺說畢。(背) 丑年六月廿二日說”,背面的丑年即大中一年 857年;© -70(M.886)、© .296 題記“寅年閏正月廿二日龍興寺沙門明照隨 聽 寫”,孟列夫、 池田溫

3、 (No. 補 24) 、劉永明都指出這里的寅年指大中十二年 858 年,稱 003(7210) 題記“寅年六月十一日比丘明照寫記”,池田 溫 (No.1956) 斷代“寅年六月、九世紀半”; p.2716( 池田溫 No.1871、1972) 題記“大中九年三月廿二日、 辛生令狐再晟寫記。 海源押咸通五年四月十二、童子令狐文進書記。”,池田溫 (No.1972) 指出“背首有亥年九月七閂記'”,這里的亥年顯 然是指歸義軍時期的亥年, 許建平亦認為卷背之“亥年”蓋即正 面的大中九年。 s.1947va 咸通四年 (863 年) 敦煌管內(nèi)寺窟算會, 本文“大唐咸通四年歲次癸未河西釋門都僧

4、統(tǒng), 緣敦煌管內(nèi)一十 六所寺及三所禪窟, 自司空吳僧統(tǒng)酉年算會后, 至丑年分都司以 來,從酉至未一十一年 ( 以下缺) ”,卷中的酉年、丑年分別指歸 義軍時期的 853年、 857年,從酉至未即從 853年至癸未 (咸通 四年)863年,正好一-十-一年。p.4667vb益算經(jīng)(池田溫No.1980), 題記“辰年三月廿五日巳時寫記。 (以后上下逆行書寫、 今改錄 ) 咸通六年七月五日、分付慶慶冢圖經(jīng)一卷,破葬決一卷,明堂一 卷,式?jīng)Q一卷,備 ?神符本一卷。含含祿名付了。宅經(jīng)一卷在高 師。文書目錄在式?jīng)Q背?!贝顺侥戤斉c成通六年 (865 年,乙酉 ) 不遠,亦在歸義軍時期。 p.3243b 殘

5、片四十四片,第一片有“戌 年二月十六日學士”, 戌年為 878年(按斷代過程詳下 ) 。 p.3558a 王梵志詩一卷,題記“亥年正月十七日三界寺”,池田溫 (No.2511) 認為“亥年、大約十世紀”。據(jù)上至少可以說,地支 紀年在 863年前的歸義軍初期仍在使用。綜觀吐蕃時期的寫卷, 滿眼都是佛經(jīng), 以及一些少量的生活 文書,種類單一。 吐蕃時期, 與中原隔絕, 文化落后, 文教不興,幾乎沒有人涉足中原四部書之類的傳統(tǒng)典籍。到了歸義軍初期, 寫卷種類開始豐富起來, 漸漸有人在閱讀學習 (讀誦題記 ) 甚至親 手抄寫(抄寫題記 )四部書等傳統(tǒng)文化典籍。 結(jié)合前述, 僅據(jù)地支 紀年斷代四部寫卷為

6、吐蕃時期是值得商榷的, 整體上不符合吐蕃 時期的寫卷特點。 用地支紀年的四部寫卷, 池田溫雖然仍斷代其 為九世紀前期,但他把這些寫卷編在大中五年 (851 年) 寫卷之前, 這反映了他斷代傾向于接近歸義軍時期( 按:池田溫的編號是按年代先后排序的 ) 。這里以經(jīng)部論語為例來說明,四部中其 他的可類推。當然,屬于吐蕃前的四部寫本不在論述之內(nèi)。至于 是讀者紀年還是寫者紀年,這里暫不做區(qū)分,僅推斷紀年時間。歸義軍時期,論語寫卷最早的紀年是散 665( 羅振玉舊 藏,池田溫No.1859)大中五年(851年,辛未歲),而且之后的紀 年都很集中,如:p.2604大中七年(853年)、p.3441a大中七

7、年 (853年)、p.2716大中九年(855年)、p.3192 “丙子年”(池田 溫No.1904斷代丙子年856年)、S.3011 “戊寅年”陳鐵凡以為 678年;池田溫 (No.2170) 斷代戊寅年 91 8年;翟理斯 (No.7102) 以為 858年,李正宇、郝春文、榮新江、徐俊都以為戊寅年當為 858年。p.3745咸通三年(862年)、p.2716咸通五年(864年)、 p.2681+2618 乾符三年 (876 年)、 p.3271 乾符四年 (877 年)、 p.3972壬寅年(池田溫No.2029、李正宇讀壬寅年為 882年)、 p.3433新編題記“丁未年十月十六日張堅

8、堅寫畢”,池田溫 (No.1854) 誤讀為“手未年”,誤據(jù)未年地支,斷代為九世紀前 期。丁未年當為歸義軍時期的 887年;p.3783文德元年(888年) 正月;p.2510新編龍紀二年(889年)二月,池田溫No.補29: 龍紀二年 (890 年)二月。據(jù)前述,四部書在吐蕃時期幾乎為零以及地支紀年在歸義軍 初期仍見使用的特點,可以嘗試斷代如下:經(jīng)部, p.2904 題記 “未年正月十九日杜少于寫記”, p.2676 題記“申年二月日王 ?v 寫記”(池田溫 No.1855 掘申年地支,斷代為九世紀前期。 ), p.3534 題記“亥年四月七日孟郎郎寫論之”, p.2663 題記“郎 將丑年

9、三月月生六日學吳良義”,它們可分別斷代為 851 年(未 年)、852年(申年)、855年(亥年)、857年(丑年)。李正宇 . 疑 p2663 丑年為 857 年。 p.2570 題記“寅年凈土寺學生趙令全讀為 記”,背面“咸通十六年正月十五日、 官吏待西同打卻回鶻至”, 池田溫(No.1853)據(jù)寅年,斷代為九世紀前期,李正宇疑寅年為 858 年,據(jù)前述 858 年合適。 p.2746 孝經(jīng)白文,庚辰年寫本,并 有五言詩一首,作為寫書跋,李正宇 p.2746 孝經(jīng)一卷末題 “翟(風+蓋)颯郎君,翟 (風+蓋)颯詩(書)卷歲至庚辰 (860) ,月 造季秋,日逮第三, 拙詩一首讀誦須勤苦,

10、成就如似虎, 不詞(辭) 杖捶體,愿賜榮驅(qū)路”。 p.2715 孝經(jīng)白文,題記“丁亥年二月 十四日寫畢,點勘一無脫錯,傳之后學,請不疑慮記也。此是魯 國孔李七探討之書, 不勤口。”池田溫 (No.1002) 疑丁亥年為 807 年,據(jù)前述,丁亥年屬歸義軍時期, 867 年。 s.3824va 御注孝經(jīng) 集義并注一卷,(池田溫No.2007)雜寫“乾夫(符)三年(876年)是口高茍奴手已 南文人之敕是高茍奴手已是五月二十七日 已”。 s.5781 學而第一 (何晏集解 ) ,題下有“令狐進明記”, 卷背后,有“令狐進明書記”,又有令狐善口等字樣。據(jù)前述, 該卷斷代上限應(yīng)為歸義軍初期,九世紀半。又

11、, s.10607 年代不 詳某寺倉司出便豆契,此件背面重復(fù)書寫“令狐進明書記二 行”。s.6329 字書,題記“戌年七月十日比丘潛均書記”,池田 溫 (No.1856) 據(jù)“戌年”,斷代為九世紀前期,據(jù)前述,可斷代 戌年為歸義軍初期的一個戌年 854 年。 s.0614 兔園策第一,題 記“巳年四月六日學生索廣翼寫”,池田溫 (No.1857) 據(jù)“巳 年”,斷代為九世紀前期,據(jù)前述,可斷代巳年為歸義軍初期的 一個巳年 849 年。 p.2514 毛詩卷第九殘卷,池田溫 (No.1852) 斷 代為九世紀前期,據(jù)前述,可斷代為歸義軍初期,九世紀半。p.3620d 無名歌,題記“未年三月廿五日

12、學生張議潮寫”, 池田溫 (No.1850) 據(jù)未年,斷代為九世紀前期。掘前述,可斷代 未年為歸義軍初期的一個未年 851年。p.3620 “未年”,一看這 個地支紀年,很多人都認為是吐蕃時期無疑。李正宇確定為 815 年,吐蕃時期的未年有五個 (791 年、803年、815年、827年、 839年) ,李正宇選擇了 815年,大概是認為學生之稱,當屬年 少者,從年齡上來推測,只有 815 年合適,這時張議潮約十七八 歲。 (按:張議潮“春秋七十有四” , 卒于 872年,則約生于 798年左右, ) 這里認為,歸義軍時期,寫卷中出現(xiàn)的“學生”之稱, 不能用我們今天的“學生”概念來簡單的理解,

13、 它應(yīng)代表一種身 份。譬如現(xiàn)在的博士之稱,從年少到年長不等,有官員、教授、 大學生等等, 成為人的多重身份中的一種。 “學生”是一種獨立 的稱謂,與人的年齡、職位等等無關(guān)。節(jié)度使是張議潮的一種身 份,這里的“學生”也是他的一種身份而已, 與他的年齡官職無 關(guān)。故“學生”稱謂可以與代表年齡、職位的用語連用,如“學 生童子唐文英 (北岡字 084(6258) ”, “學生判官高英建 (p.3441) 。等。同時,縱觀吐蕃時期的寫卷, 未見“學生”稱謂, 這種稱謂漸漸多起來, 是從歸義軍時期開始的, 再結(jié)合前述的四 部書在吐蕃時期幾乎為零的特點, 所以無論從上述哪個角度, 這 里的未年都不屬于吐蕃時

14、期。 據(jù)前述, 地支紀年在歸義軍初期仍 使用,斷代此未年為初期的 851年(辛未歲 )。岡 084(6258) 觀世音經(jīng),題記“辛丑年七月廿八日學生童子 唐文英為妹久患寫畢功記。 ”據(jù)前述學生之題名, 大致可斷代為 歸義軍時期, 故辛丑年至少當斷代為 881 年。池田溫 (No,1021) 、 李正宇都斷代為吐蕃辛丑年 821 年,他們所據(jù)是唐文英之名多見 于吐蕃時期寫大乘無量壽經(jīng)中,又, p.273 幺太公家教、社 司轉(zhuǎn)帖背面的人名單后題“咸通十年 (869 年) 乙(己)丑六月八日 男文英母回是”。 敦煌劫余錄續(xù)編載摩訶般若波羅密放光 經(jīng)(北一 0二八,池田溫 No.514)末題“貞觀二十

15、有一年(647 年)唐文英寫”, 劫續(xù) 、池田溫都云尾題疑偽,李正宇認為 “若非偽題,則為另一唐文英也”??梢姺Q文英者常見,此卷稱為“學生童子”, 當屬年少者, 疑與吐蕃寫經(jīng)唐文英不是同一人。p.3243b 殘片四十四片,第一片有“戌年二月十六日學士” 九字; 第四十四片上有“大中六年”四字。按據(jù)前述,第一 片上有“學士”之稱謂,可斷代戌年為歸義軍時期的一個戌年。 又,李正宇指出,敦煌學生自署“學士”之稱,紀年以 p.2618 論語集解末題“乾符三年 (876 年) 學士張喜進念”為最早。高明 士唐代敦煌的教育 :“到八七六年左右以后學生改稱日學士, 稍后又稱學士郎”, 故疑此戍年為 878

16、年或為歸義軍初期的一個 戌年 854 年(按:據(jù)戌年為地支紀年 )。 p.3972 論語卷第二,題 記“壬寅年歲次十一月廿九日學事高奴子寫記”, “學事”當為 “學士”之誤筆,據(jù)前述,這種稱謂頻見歸義軍時期,壬寅年為 882年,池田溫 (No.2029) 亦斷代壬寅年 882 年。上圖122(812572)(池田溫No.2044,上海圖一三 0)四分戒 本一卷, 題記“兼是學士郎、 自己攝沙門西 ?都僧統(tǒng)自言二 辛亥 年四月廿 ”,疑辛亥年為 891 年。上圖敘錄從之。 按題記有“學 士郎”,李正宇指出,敦煌學生稱學士郎始于晚唐,敦煌學生自 署“學士郎”之稱,紀年以 p.2937太公家教卷背題

17、“維大 唐中和肆年 (884 年)二月二十日沙州敦煌郡學士郎兼充行軍除解 發(fā)太學博士宋英達”為最早。故此辛亥年屬歸義軍時期, 891 年 或 951 年。 p.4588 太公家教一卷,題記“壬申年十月十日學士 郎張盈信紀書之一李字經(jīng)今亡、再言語壹勿不解官次、家中大 郎”,池田溫(No.2398)疑壬申年為972年。李正宇定壬申為912 年。p.2947 殘佛經(jīng),題記“甲寅年四月十八日書記。書后有殘 紙,不可列 ( 裂) 將歸,雖然無手筆,且作五言詩?!背靥餃?(No.1041)認為吐蕃甲寅年834年。p.3192論語集解卷第六,按: 書寫者在剩余的紙上寫有題記與詩, 錄如下“丙子年三月五日寫 書張口口讀。書后有殘紙,不可列將歸,雖然無手筆,且作五言 詩。卅余年在戰(zhàn)場,百生千死位軍王,雕弓歲歲恒看月,金鉀年 年鎮(zhèn)被霜”,池田溫(No.1904)斷代丙子年856年。p.3322殘卜 筮書,題記“庚辰年正月十七日學生張大慶書記之也。酋?( 手)惡筆、若多有厥 (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