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禮儀5-3-1_第1頁
講座禮儀5-3-1_第2頁
講座禮儀5-3-1_第3頁
講座禮儀5-3-1_第4頁
講座禮儀5-3-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三講 戊戌時期清廷覲見禮儀的改革戊戌變法是一場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愛國救亡運動、政治改革運動和思想文化啟蒙運動。一百余年以來,人們對其進行了全面的研究和深入的分析,成果頗多,著述甚豐,但是,有關戊戌時期清廷在覲見禮儀方面的改革問題,目前尚未見有文章論及。我想就此問題略抒管見,以為引玉之磚。 一傳統(tǒng)禮制冰山的消解數(shù)千年來,中國一直處于政治制度先進、經濟發(fā)達、思想文化進步的地位,經過長期的歷史演化,在東亞地區(qū)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宗藩國家關系體系,及與之相適應的政治倫理觀念、禮儀制度等等。按照傳統(tǒng)的宗藩禮制規(guī)定,中國的封建官員是不得與外國及外國使臣私自交接的,即所謂的“人臣無外交

2、”。除與中國建立有宗藩關系的外國使臣外,中國的封建帝王是不接見外國使臣的。某藩屬國使臣若被允準覲見,則必須對中國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禮。近代以前,由于中西交通的不便與阻塞,中國的封建統(tǒng)治者不了解世界大勢,仍然以傳統(tǒng)的宗藩觀念去認識中外國家關系,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圈以外的一切國家,皆錯誤地看做是不知禮義的化外之夷,東漸而來的西方各國的商人、殖民主義分子以及外交使團官員等等,皆被視為是向化輸誠的“朝貢者”。19世紀初,英國、法國、美國等西方國家紛紛來到中國的國門之外,要求按照資本主義世界的模式與中國建立起國家關系和商務關系。清朝統(tǒng)治者自然未能很快擺脫歷史的局限,仍以傳統(tǒng)的眼光看待這些陌生者。最初,清政府及

3、其官員對外國人采取了不屑一顧的鄙夷態(tài)度,既不與外國人,也不與外國政府發(fā)生任何聯(lián)系,中外關系僅僅被看做是一種商貿關系。而中外間的商貿關系,則完全是由中外商人去完成的,中國政府則處于高高在上的超然控制地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不滿意于清廷的閉關鎖國政策,終于在19世紀40年代以戰(zhàn)爭的形式打開了中國的大門,迫使中國與之建立起不平等的國家關系。 早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期間,英國、法國等國家的全權代表即曾與清廷就其覲見清朝皇帝以及呈遞國書之事進行過交涉,但因咸豐帝不久病死于熱河,剛繼位的同治帝年僅歲,兩宮太后垂簾聽政,不便接見外國公使等客觀原因,使得這一問題被迫擱置下來。 西方國家利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于1861

4、年強行向清廷首都派駐了外交公使。從此,中外之間圍繞外國駐華公使覲見清帝的禮儀及呈遞國書的形式問題展開了長期的爭論與交涉,開始了中外外交禮儀艱難而曲折的從對接、錯位,到趨同的過程。 1873年2月24日,即同治帝親政的第二天,英、法、美、俄、德等國外交公使,一改過去單獨交涉為公使團聯(lián)銜照會總理衙門的辦法,向清廷提出覲見清帝并面呈國書的要求。月日,該公使團再次照會總理衙門,聲稱入覲一事,“事情切要”,要求清廷與之商定有關覲見事宜。此時,清廷已經沒有充足理由繼續(xù)拒絕外國公使的覲見,由此開始了長達四個月之久的外使覲見清帝的禮儀交涉,交涉焦點是外國公使是否以跪拜之禮覲見清帝。在此期間,中外照會往來,反復

5、交涉,折沖辯難,最后以簡明節(jié)略的形式,基本達成有關覲見的共識,但外國方面仍對其中某些條款表示“未足滿恰”。 6月14日,清廷頒諭:“諭內閣,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奏,住京各國使臣呈請覲見,呈遞國書一折,現(xiàn)在赍有國書之住京各國使臣,著準其覲見?!?1873年6月29日(同治十二年六月初五日),日本國大使副島種臣以作揖禮,西方五國公使以鞠躬禮,在紫光閣覲見了清同治帝。 此次覲見雖然只有半個小時,但卻可以說是自1793年英國馬戛爾尼使團來華后中外禮儀之爭的一個根本轉折點。清廷第一次同意外國公使不以跪拜之禮覲見清帝,改變了數(shù)千年來的華夏禮儀“舊制”。中國傳統(tǒng)禮制的冰山已經開始崩塌。 傳統(tǒng)禮制的冰山雖已崩塌,

6、但卻未立時消解,中外之間在覲見禮儀問題上仍存在著重大的分歧。 分歧之一,外國公使,特別新任駐華公使是否具有要求清帝盡早接見的權力。1873年6月29日,外國公使集體覲見同治帝以后,外國公使團一直要求清廷應該遵照世界各國的慣例,隨時接見外國新任駐華公使。而清廷則因擔心外國公使可能在覲見時向中國提出各種非分之請,無理之求,到那時,清廷是許之不可,拒之又不便,故而聲稱,為維護覲見的鄭重嚴肅性,覲見不可多行;外國新任駐華公使來至中國,不可隨來隨覲,必須如1873年五國公使同覲之例,待清帝同意后集體覲見。中外就這一問題一直在進行交涉爭論,卻始終未能得到解決。 1890年,清政府駐英、法公使薛福成上奏說:

7、按照西方國家的外交慣例,公使覲見駐札國國家元首屬于交際的范疇,而具體的事務交涉則屬于外交的范疇。西方各國皆“厚于交際”而“嚴于交涉”,“凡各國使臣初到,其君主無不接見慰勞數(shù)語,以示優(yōu)待”,而外交公使則“鞠躬而退,并不言及公事,此通例也”。外國駐華公使對于“公見不言公事”的慣例,“斷無不諳之理”,因此清廷完全沒有必要對外國公使覲見一事心懷疑懼。 薛福成的上述奏陳,基本上消除了清廷的隱憂,同時,外國公使又紛紛要求隨時覲見清帝。有鑒于此,光緒帝于1890年12月12日頒諭并照會各國公使,表示今后凡外國新任公使來華,一律依照國際慣例,盡快予以接見,并接受其國書。所謂“盡快接見“,其具體辦法即是“增定歲

8、見之期”,即“每歲正月”,清帝將接見所有外國駐華的“實任、署任各使臣”。其“續(xù)到各使,按年覲見”。由此,已經出現(xiàn)了清廷在外交禮儀方面與國際禮儀過渡接軌的新變化。 1891年2月27日,經慶親王奕劻等人奏準,清廷又決定,“嗣后,續(xù)到使臣,隨到隨見”,而不是如1890年所說的“續(xù)到各使,按年覲見”。至此,清朝皇帝隨時接見新到任的外國公使,開始作為一種外交禮儀制度規(guī)定下來。當然,在中國已經淪為半殖民地的歷史條件下,這一制度的確立,也包含有中國對外屈辱的色彩。 分歧之二,外國公使覲見清帝的地點問題。 1873年6月29日,英、法、俄、美等國公使在紫光閣覲見清同治帝不久,他們就大呼不妙,頗有一些為清廷所

9、愚、所騙的感覺。英國駐華公使威妥瑪提出,紫光閣乃是清帝接見、筵宴各藩屬國君主或使臣的地方,各國公使在此覲見清帝,有礙于本國國體,有失本國尊嚴。其他各國駐華公使“為其搖惑,頗多未愜”,多次要求清廷盡快變改覲見地點。 1890年春,德國駐華公使巴蘭德首先與總理衙門就此事進行了實質性的交涉。各國公使給總理衙門的外交節(jié)略也聲稱:“紫光閣覲見,因有視為不合宜之故”,因此將來外國公使覲見清帝或向其賀年之時,皆必須“另指他處”。當時中外雙方對于彼此的往還照會等,皆極慎重,外國使團“提出與中國外交署討論之節(jié)略甚長,凡草稿記錄及注釋,皆加封貼印,備極珍重”,以防對方進行有利于自己的篡改。同年10月,巴蘭德再次向總理衙門提出:今后必須改變覲見地點,其要求“牢不可破”,而各國公使“亦皆附和其議”。為此,總理衙門上奏光緒帝說:“臣等俯查西國通例,使臣所至之國,以呈遞國書為通好之據(jù),視為至重,且外國之待使臣,無不親接國書,加以優(yōu)禮”。此次外國公使臣要求改變覲見的地點,只是“拘于成見,并非故意抗違”清廷,而且其照會的“措詞尚屬恭順”,奏請光緒帝“可否于使臣覲見之時,另易他處,俾釋懷疑之見而紓就日之忱”。光緒帝很快朱批“依議”。最初,清廷是選擇了北海團城的承光殿做為外國公使的覲見之地,奧匈帝國、英國、德國、比利時等各國公使都曾在此覲見過清帝并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