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NA差異顯示技術(shù)在腫瘤研究中的應用_第1頁
mRNA差異顯示技術(shù)在腫瘤研究中的應用_第2頁
mRNA差異顯示技術(shù)在腫瘤研究中的應用_第3頁
mRNA差異顯示技術(shù)在腫瘤研究中的應用_第4頁
mRNA差異顯示技術(shù)在腫瘤研究中的應用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mRNA差異顯示技術(shù)在腫瘤研究中的應用 mRNA差異顯示技術(shù)(mRNA differential display)是一種快速而有效的克隆差異性表達基因的方法。1992年Liang 和Pardee1首次應用差異顯示技術(shù)對比人類乳腺癌細胞與正常乳腺上皮細胞所表達的mRNA,以此來克隆癌細胞所特有的基因。差異顯示技術(shù)為尋找新基因開辟了捷徑,是該領域的重大突破,已應用于各個領域,如農(nóng)業(yè)、植物、動物、醫(yī)學;就醫(yī)學而言,涉及了胚胎發(fā)育器官形成、遺傳性疾病、藥物作用原理、基因治療和免疫反應等研究領域,特別是在人類與腫瘤的戰(zhàn)斗中有著極為廣泛的用途。差異顯示的理論基礎是基因的選擇性表達。哺乳動物基因組約含100

2、000個不同的基因,對于某一細胞而言,僅一小部分(約15%)表達。在正常細胞的生長分化過程中,基因的選擇性表達決定著生命的進程;在病理過程中,作為疾病的原因或結(jié)果,也存在著表達的基因異常。因此克隆這些差異表達的基因是當前生物醫(yī)學領域的研究熱點,該領域的不斷深入將為從分子水平了解疾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規(guī)律奠定基礎,并為臨床合理的治療提供依據(jù)。差異顯示的關鍵在于選擇具有高度可比性,表型特性差異顯著的對比對象。可比性即嚴格控制遺傳背景,摒除無關差異,僅使所關注的表型(如腫瘤細胞的轉(zhuǎn)移潛能)具有顯著差異。差異顯示從表型差異入手,通過展示mRNA的差異深入到基因差異,克隆與表型差異高度相關的新基因。就技術(shù)而言

3、,差異顯示巧妙地結(jié)合了兩個基本的分子生物技術(shù):逆轉(zhuǎn)錄-聚合酶鏈反應(RT-PCR)及電泳。經(jīng)過不斷的改良,差異顯示已成為標準化的cDNA克隆方法,有多個公司的試劑盒及設備使研究者可在短時間內(nèi)啟動差異顯示,幾天內(nèi)獲得結(jié)果。較其他克隆新基因的方法而言,差異顯示具有簡便易行的優(yōu)勢,因此在基礎和臨床研究中有著推廣和普及的可能性。一、技術(shù)路線差異顯示技術(shù)實質(zhì)是RT-PCR,其獨特之處在于2種PCR引物的設計:錨定引物T12MN,含12個T可以結(jié)合于mRNA3端poly(A),M為AGC 3種堿基之一,N為AGCT之一,如T12CA可結(jié)合于在poly(A)上游為GT的mRNA;隨機引物可以在與poly(A

4、)末端不同距離的多個位置上結(jié)合,因此差異顯示的產(chǎn)物是不同長度的cDNA片段混合物。通過隨機引物和錨定引物的多種組合,差異顯示有展示約10 000至15 000種mRNA的潛力,在DNA測序膠上對比細胞或組織中所表達的mRNA,從而尋找在不同細胞,不同發(fā)育和分化階段,不同部位差異表達的基因。目前引物的設計更為新穎有效,如GenHunter公司在引物末端加入HindIII酶切位點,便于克隆;Genomyx公司則在錨定引物5末端加入T7RNA多聚酶啟動子,在隨機引物3末端加入M13引物序列,便于直接合成反義RNA探針及直接的雙相測序。隨引物的延長,退火溫度可由40提高到46,提高了差異顯示的重復性。

5、另外可針對某一基因家族(如Ser/Thr激酶2,鋅指蛋白家族3)設計引物,使所獲得的差異基因相對集中。其技術(shù)路線為:首先提取高質(zhì)量的總RNA,DNA酶處理后利用錨定引物T12MN逆轉(zhuǎn)錄,其后應用相同的T12MN及隨機引物進行PCR擴增;同時摻入同位素來標記產(chǎn)物。產(chǎn)物用測序膠電泳分離,放射自顯影。將差異條帶切下,用相同的引物進行2次PCR擴增。產(chǎn)物經(jīng)標記制成探針,通過Northern雜交來驗證其在不同樣本中的表達差異,去除假陽性(RNase保護實驗由于雜交發(fā)生在小體積中有利于復性,可用來替代Northern雜交,特別是對于低轉(zhuǎn)錄水平的mRNA更為用效,可以探測到單個細胞中15個拷貝數(shù)的mRNA)

6、。被證實的cDNA片段可克隆到T/A載體中進行測序,其序列與Genbank數(shù)據(jù)庫進行同源性檢驗,便可確定是已知基因或者是與已知基因無顯著同源性的未知基因。目前已有多種非放射性標記方法,如溴化乙錠染色的瓊脂糖電泳4(簡便,但靈敏度低)、銀染5(快速,靈敏度高,便于切條帶)、熒光6(應用熒光成象系統(tǒng),自動, 靈敏度高,應用廣泛)及化學發(fā)光7。二、差異顯示的優(yōu)越性1.差異顯示僅需少量的總RNA(0.20.02 g,約相當于從200個細胞中所提取的總RNA)。這使 得材料來源困難的研究成為可能,如細針穿刺細胞學標本,內(nèi)窺鏡活檢標本等。用總RNA和poly(A)RNA做模板可獲得相同結(jié)果,這也說明在大量

7、的tRNA,rRNA存在的情況下,錨定引物T12MN能特異的結(jié)合于mRNApoly(A)的尾部。2.差異顯示應用PCR技術(shù),起到了放大作用,敏感度高。為了篩選低轉(zhuǎn)錄水平的mRNA已進行了許多改良,如Hakvoort等8將消減雜交與差異顯示結(jié)合,先通過雜交使差異片段富集,再進行并列比較,則低轉(zhuǎn)錄水平的mRNA得到展示的可能性大大提高。又如Ralph等9通過2輪PCR擴增(巢式),第2輪引物較第1輪在3端多2個堿基,使與之匹配的模板減少,模板間的競爭減少,因此低轉(zhuǎn)錄水平的mRNA易于被擴增。3.差異顯示在測序膠上同時并列比較2個或多個研究對象,比如轉(zhuǎn)移潛能高、中、低的癌細胞系,使后期在選擇差異片段

8、時有所參考。同時回收那些出現(xiàn)或消失的差異條帶,則可獲得“打開”或“關閉”的基因,比如同時克隆激活的癌基因和失活的抑癌基因。4.差異顯示可以在23周時間內(nèi)獲得結(jié)果。最大程度的排除假陽性依賴于三個層次:第一、不同濃度模板的平行反應,及重復實驗用于排除由于模板質(zhì)量數(shù)量而導致的假陽性。第二、嚴格地對照實驗,如用缺省逆轉(zhuǎn)錄酶或用RNase降解RNA做為陰性對照來排除DNA污染。第三、差異片段的初篩,如將研究對象RNA逆轉(zhuǎn)錄,摻入同位素制成探針,分別與點有所有差異片段的尼龍膜雜交(即反向點雜交)10,只有那些“此有彼無”的片段進入下一階段研究,該法有效的集中了目標,削減了繁重的后續(xù)工作。三、差異顯示在腫瘤

9、研究中的應用腫瘤發(fā)生是多步驟的過程,涉及到原癌基因的激活及抑癌基因的失活而導致的細胞失控性生長。在此綜述差異顯示在腫瘤研究中最多見的4種模式以備參考,可見巧妙地匹配研究對象使差異顯示成為克隆腫瘤相關基因、轉(zhuǎn)移相關基因的有力工具。1.差異顯示技術(shù)用于對比惡性腫瘤組織及其鄰近的正常組織:近年有很多將差異顯示技術(shù)應用于臨床手術(shù)標本的報道,對比對象涉及腦腫瘤、甲狀腺癌、肝癌、前列腺癌、乳腺癌、食管癌組織及與其對應的正常組織,試圖克隆與癌發(fā)生相關的基因。Meyer-Siegler和Hudson11將差異顯示用于前列腺癌淋巴結(jié)轉(zhuǎn)移灶與正常前列腺組織的對比研究,獲得166 bp的cDNA片段在轉(zhuǎn)移灶高表達,

10、與人類巨噬細胞移動抑制因子(MIF)93%同源,并在臨床已轉(zhuǎn)移的前列腺癌手術(shù)標本中得到證實。高表達的MIF將有可能成為轉(zhuǎn)移性前列腺癌的診斷標志物。對于臨床工作者來說,差異顯示技術(shù)無疑有著標本來源豐富的優(yōu)勢,使臨床研究深入到基因水平。但必須意識到慎重選擇對比對象的重要性,以確保二者具有高度可比性。如果能找到在臨床指標如治療反應、復發(fā)率、轉(zhuǎn)移率、生存率等方面高度可比的模型,則所克隆基因有可能成為新的診斷及預后的分子標志物。2.差異顯示用于腫瘤細胞系的研究:腫瘤基礎研究中已建立了許多腫瘤細胞系及亞系,具有遺傳背景一致、表型差異單純的優(yōu)勢,是差異顯示良好的模型。為了研究腫瘤轉(zhuǎn)移相關基因,Lim等12以

11、鼠結(jié)腸腺癌細胞系的3個具有不同轉(zhuǎn)移潛能亞系作為差異顯示的對象。當接種于裸鼠時,NL4亞系無轉(zhuǎn)移能力,而NL17亞系(i.v.)和NL22亞系(s.c.)在肺部形成巨大轉(zhuǎn)移灶。各細胞系轉(zhuǎn)移表型的差異反映了其基因水平的差異。差異顯示獲得新基因HMC在高轉(zhuǎn)移亞系NL17及NL22中高表達,在低轉(zhuǎn)移亞系NL4中極低表達。Northern雜交證明在13例結(jié)腸癌病人中7例的原發(fā)癌灶及轉(zhuǎn)移灶HMC表達較正常粘膜高,最高可達38倍。HMC與有絲分裂調(diào)控蛋白家族有部分同源性,為其功能研究提供了線索。為了探討乳腺癌演進過程中表達基因的變化,研究者以乳腺癌細胞系MCF-7及MCF-7ADR作為研究對象13。這兩個細

12、胞系是乳腺癌演進的模型:MCF-7代表乳腺癌早期,雌激素依賴,雌激素受體陽性,三苯氧胺治療有效,波形蛋白陰性,對阿霉素敏感,體外matrigel侵襲試驗及裸鼠體內(nèi)試驗均不侵襲轉(zhuǎn)移;相反MCF-7ADR代表進展期乳腺癌,不依賴雌激素,雌激素受體陰性,三苯氧胺治療無效,波形蛋白陽性,對阿霉素不敏感,表現(xiàn)出體內(nèi)外侵襲轉(zhuǎn)移能力。差異顯示獲得了一個新基因PAP在MCF-7ADR中高表達,其在進展期乳腺癌細胞系MCF-7ADR中的作用尚待研究。3.差異顯示用于轉(zhuǎn)染細胞的研究:細胞轉(zhuǎn)染技術(shù)在腫瘤研究中正被廣泛應用,差異顯示對比轉(zhuǎn)染前后,可用來研究所轉(zhuǎn)染基因的下游基因及作用途徑。將最早被克隆的癌基因ras及突

13、變率最高的抑癌基因p53(溫度敏感型)共轉(zhuǎn)染鼠胚胎纖維母細胞(REF)得到亞系A1-5,在非許可溫度培養(yǎng)時p53為突變型,在許可溫度培養(yǎng)時p53為野生型14。提取各細胞系mRNA并列比較,獲得新基因mob-1,不論p53蛋白是突變型還是野生型,mob-1在共轉(zhuǎn)染后均高表達,可見其高表達由ras所誘導而與p53無關。mob-1編碼產(chǎn)物為分泌性多肽,與前炎癥細胞因子家族成員IP-10同源,其意義在于將慢性炎癥反應,ras的活化及癌變聯(lián)系起來,并有可能成為ras發(fā)生突變的分泌型分子標志物。研究者通過微細胞介導將正常的人類6號染色體轉(zhuǎn)入人類黑色素瘤細胞系Me1JuSo及其高轉(zhuǎn)移亞系C1861,雖然不影

14、響其成瘤率,但抑制其轉(zhuǎn)移率至少95%,提示位于6號染色體上的基因可能調(diào)控著基因組中轉(zhuǎn)移抑制基因的表達,差異顯示使在基因水平探討此顯著的轉(zhuǎn)移抑制作用成為可能15。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轉(zhuǎn)染后激活新基因Kiss-1。將Kiss-1轉(zhuǎn)染人類黑色素瘤細胞系Me1JuSo及其高轉(zhuǎn)移亞系C1861并穩(wěn)定表達后,接種裸鼠體內(nèi)無1例發(fā)生轉(zhuǎn)移??梢姴町愶@示使研究者從表面現(xiàn)象的研究迅速深入到基因水平。4.差異顯示用于外源性因素作用機制的研究:人為的給予或去除某種外源性因素(如藥物,激素,化學物質(zhì),紫外線)作用一段時間后,差異顯示對比處理前后mRNA,在基因水平揭示外源性因素的作用機制。三苯氧胺(tamoxifen)對人類乳腺癌

15、細胞增生具有顯著抑制作用,20年來被用于臨床治療乳腺癌病人。為了探討其藥理作用,有研究者提取正常乳腺及人類乳腺癌組織在三苯氧胺治療前,治療中的mRNA進行對比16,分離到一個202 bp的cDNA(AP5-1)在正常及治療前表達,而治療后缺失。AP5-1與CD36基因有99%同源性,而后者為細胞外基質(zhì)蛋白凝血酶敏感蛋白(thrombospondin-1)的受體。已知其參與腫瘤細胞的血行轉(zhuǎn)移、浸潤及血管形成??梢娙窖醢吠ㄟ^使其受體下調(diào)而發(fā)揮抗腫瘤作用。宮頸細胞的癌變是多因素多步驟的過程。HPV感染是主要原因,但病毒感染者癌變的長潛伏期及少于50%的癌變率說明癌變需要其他因素共同作用,如吸煙17

16、。人正常宮頸細胞(HEN)在HPV16感染后成為永生的細胞系(HEN-16),接種裸鼠皮下不成瘤。HEN-16培養(yǎng)時加入香煙冷凝物作用一段時間后,接種裸鼠皮下成瘤,由此來源的細胞系稱HEN-16-2。上述3個細胞系代表了宮頸癌變的兩個因素,三個階段。差異顯示比較了3個細胞系的mRNA后獲得新基因PA4在永生細胞HEN-16及轉(zhuǎn)化細胞HEN-16-2中高表達,表達水平是正常細胞的23倍,而另一新基因PA9僅在正常宮頸細胞中表達。差異顯示清楚的再現(xiàn)了HPV感染,吸煙使癌基因PA4活化,抑癌基因PA9失活而導致宮頸癌變的過程。綜上所述,差異顯示技術(shù)簡便易行,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選擇各自研究領域所特有

17、的,巧妙匹配的研究對象,應用成熟的差異顯示技術(shù),可在短時間內(nèi)克隆新基因,在基因水平探討各種生理及病理過程。參考文獻1Liang P, Pardee AB. Differential display of eukaryotic messenger RNA by means of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Science, 1992, 257:967-971.2McClelland M, Ralph D, Cheng R, et al. Interactions among regulators of RNA abundance characterized us

18、ing RNA fingerprinting by arbitrarily primed PCR. Nuc leic Acids Res, 1994, 22:4419-4431.3Stone B, Wharton W. Targeted RNA fingerprinting: the cloning of differentially-expressed cDNA fragments enriched for members of the zinc finger gene family. Nucleic Acids Res, 1994, 22:2612-2618.4Sokolov BP, Pr

19、ockop DJ. A rapid and simple PCR-based method for isolation of cDNA from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Nucleic Acids Res, 1994, 22:4009-4015.5Lohmann J, Schickle H, Bosch TC. REN display, a rapid and efficient method for nonradioactive differential display and mRNA isolation.Biotechniques, 1995,18

20、:200-202.6Ito T, Kito K, Adati N, et al. Fluorescent differential display: Arbitrarly primed RT-PCR fingerprinting on an automated DNA sequencer. FEBS Lett,1994,351:231-236.7An G, Luo G, Veltri RW. Sensitive, nonradioactive differential display method using chemiluminescent detection. Biotechniques,

21、1996,20:342-344.8Hakvoort TB, Leegwater AC, Michiels FA,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enriched sequences from a cDNA subtraction-hybridization procedure.Nucleic Acids Res, 1994, 22:878-879.9Ralph D, McClelland M, Welsh J. RNA fingerprinting using arbitrarily primed PCR iden tifies differantially regulat

22、ed RNAs in mink lung (My1Lu) cells growth arrested by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l.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93,90:10710-10714.10Mou L, Miller H, Li J, et al. Improvements to the differential display method for gene analysis.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 1994,199:564-569.11Meyer-Siegler K, Hudson

23、PB. Enhanced expression of 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 in prostatic adenocarcinoma metastases. Urology,1996, 48:448-452.12Lim J, Kuroki T, Ozaki K, et al. Isolation of murine and human homologues of the fission-yeast dis3 gene encoding a mitotic-control protein and its overexpression in cancer cells with progressive phenotype. Cancer Res, 1997, 57:921-925.13Schiemann S, Ruckels M, Engelholm LH, et al. Differential gene expression in human mammary carcinoma cells: identification of a new member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