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抗震設計規(guī)范對高層建筑設計的影響_第1頁
最新抗震設計規(guī)范對高層建筑設計的影響_第2頁
最新抗震設計規(guī)范對高層建筑設計的影響_第3頁
最新抗震設計規(guī)范對高層建筑設計的影響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最新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引出的若干高層建筑抗震設計問題摘要:本文主要闡述了我國對于建筑抗震設計的發(fā)展與背景、對于2010年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的修訂內容,以及在今后的高層建筑抗震設計應該進行的若干問題。0引言 繼唐山大地震,近年來我國陸續(xù)又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嚴重地震,不斷在敲響建筑抗震的警鐘,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也在我過建筑科技科研人員的精心研究下,做出了一次有一次的改動變更。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經濟的發(fā)展,在人民政府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高層住宅,高層辦公用樓等高層建筑陸續(xù)出現在了我們的視線中。所以為了人民更安全的生活,我們需要在高層建筑的設計上響應規(guī)范的微調,做出一些變化。本文結合了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的發(fā)展進程與最

2、新的修改,對于高層建筑的抗震設計給出了一些新的見解。1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的發(fā)展與背景 我國最早期的建筑工程抗震設計主要參考蘇聯(lián)的地震區(qū)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1959年和1964年,我國曾兩次起草并擬定了包括各類工程結構的地震區(qū)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草案),雖然未正式頒布,但對以后的工程抗震設計仍起了重要的作用1。而后,隨著國力的發(fā)展與技術的提高,我國于1974年正式頒布了第一本工程抗震設計規(guī)范1174工業(yè)與民用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試行)。1978年,1178工業(yè)與民用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簡稱78規(guī)范)2,國家建委批準頒布。1989年,1189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簡稱89規(guī)范)3,建設部批準頒布,1990年開始

3、實施,并于1993年作局部修訂。2001年,500112001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簡稱2001規(guī)范)4,建設部和國家質檢總局聯(lián)合發(fā)布。于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作了局部修訂,成為500112001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2008版本)5。2010年,500112010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目前已完成報批手續(xù)。我國在建筑工程抗震設計領域的規(guī)范基本成型。2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的最新修訂 修訂主要依據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建標200677號文件通知進行的。于2007年7月對2001規(guī)范開始修訂,2008年4成初稿。而2008年5月12日發(fā)生了汶川地震,面向全國征求意見的修訂計劃工作暫時中斷,但是編制組成員迅

4、速進入災區(qū)開展震害調查,取得大量的建筑破壞資料數據,為規(guī)范修訂提供寶貴而珍重的參考。震害資料顯示,建設規(guī)劃選址應充分考慮各種地質情況影響,中、小學校舍和醫(yī)院等重要建筑應提高抗震設防類別,各類結構的重要部位和薄弱部位、例如樓梯間等應予加強,結構防止連續(xù)倒塌和強柱弱梁設計問題應予重視等等。根據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落實國務院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條例的要求,在認真總結建筑震害經驗的基礎上,對2001規(guī)范作了應急的局部修訂,于2008年7月30日頒布了500112001(2008版)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局部修訂的修訂內容有:(1)依據地震動參數區(qū)劃圖的局部修訂,對四川、陜西、甘肅地震災區(qū)的設防烈度予以變更;(

5、2)增加山區(qū)場地建筑抗震設計的專門要求;(3)從概念設計的角度,提出建筑結構體系需要注意和改進之處;(4)提高樓梯間抗震安全性的對策;(5)抗震結構材料性能和施工要求的局部調整;(6)增加一定數量的強制性條文。在完成2008版局部修訂之后,2001規(guī)范的修訂工作步入正軌,認真吸取汶川地震的震害經驗,按要求于2009年12月完成審查并報批。2008版和2009年修訂基本延續(xù)了2001規(guī)范的主要抗震設計理念和方法。對于修訂的內容與方向,3高層建筑抗震設計中應該注意的方面。3.1結構體系與材料的選用在地震常發(fā)區(qū),建筑結構體系或材料的選用是否合理是人們特別關注的事情。在我國,低于150 米的建筑采用的

6、結構體系主要有三種:筒中筒、框筒和框架支撐體系。其它國家的高層建筑也常采用這些體系。但國外建筑大多都是鋼結構建筑,而我國鋼筋混凝土建筑的比例高達9 成。如此高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及混合結構,國內外對如此高比例的鋼筋混凝土建筑的抗地震作用都沒有很好的經驗?;焓浇Y構的鋼筋混凝土內筒常常要承受70%至90%的震層剪力。采用鋼筋混凝土核心筒結構,則應將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位移限值作為變形控制的基準;但因為此結構的彎曲變形側移比較大,采用剛度較小的鋼框架協(xié)助減小側移的方式,不僅效果不明顯,而且會使鋼結構負擔顯著增大,有時必須通過設置伸臂結構或增加混凝土筒的剛度的方式產生加強層才能達到規(guī)范的側移限值;如果柱距或結

7、構體系發(fā)生變化時,就應設置結構轉換層。轉換層和加強層產生的大剛度容易造成結構剛度的突變,往往會造成柱構件剪力的突然加大,外框架柱連接處與轉換層構件或加強層伸臂之間很難保證強柱弱梁。因此要慎重選擇轉換層和加強層的結構模式,盡可能降低它們的剛度,避免其造成的不利影響3.2場地和地基的選擇 建筑的場地以及地基的選擇對于高層建筑的抗震能力具有直接的影響,是建筑抗震設計的基礎在進行建筑場地以及地基的選擇時,應該充分的了解當地的地震活動情況,對當地的地質情況進行科學的勘察,在收集豐富資料的基礎之上對場地進行綜合的分析和評價,評估當地的抗震設計等級對于一些不利于抗震設計的場地應該盡可能的進行規(guī)避,而實在無法

8、規(guī)避的應該有針對性的做好相應的處理措施在高層建筑地基選擇過程當中應該盡可能的選擇巖石或者是其它具有較高密實度的基土,從而提高建筑地基的抗震能力,盡可能的避開不利于抗震的軟性地基土對于一些達不到抗震要求的地基應該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加固和改造,使其能夠符合相應的標準3.3建筑結構的規(guī)則性 在進行建筑結構設計的過程當中,應該盡可能的做到規(guī)則,尤其是抗側力結構應該盡可能的簡單化,從而保證可靠性和承載力分布的均勻性建筑結構的平面布置應該選擇形狀比較規(guī)則的圖形,這樣在發(fā)生地震的時候能夠確保建筑整體的承載力均勻分布應該盡可能的避免不規(guī)則的結構平面,造成建筑結構質心和剛心出現交錯,這樣一旦出現地震,一些和剛心

9、距離比較大,剛度不足的構件就會發(fā)生側移,受到較大的地震力的影響,有可能因為承受不住而發(fā)生損壞,最終導致建筑由于某個構件的損壞而發(fā)生傾斜和倒塌為了防止抗側力結構橫向剛度突然出現變化,應該使垂直方向的抗側力的截面積從上到下逐漸的遞減3.4樓梯間設計的加強樓梯的結構是直接或間接與主體結構相連的,例如,對于框架結構房屋,樓梯事實上是主體框架結構的一部分,在地震作用下,斜向構件梯段板也要承受剪力,這有可能導致梯段板斷裂。梯段板通常有半個層高,兩個標高處的水平位移有差值,容易使梯段板拉裂。另外,其各跑段梯段板的振型不一定相同和同步,容易導致梯段板底部受力鋼筋與梯段板分離,鋼筋斷裂,還可能導致平臺梁受扭破壞

10、。在框架結構樓梯中由于存在休息平臺,易形成短柱*除此以外,樓梯間高度相當于1.5個層高,這也會對樓梯間的穩(wěn)定性造成影響.施工縫的留置也可能會影響樓梯的穩(wěn)定性。多層民用房屋結構中,樓梯多為現澆板式結構,樓梯的施工應與樓房其他主體結構的施工同步進行,才能保證房屋的主體結構安全和抗震效果。這樣,在樓梯中就不可避免地留置一定數量的施工縫,施工縫的留置位置和支模方法直接關系到主體工程質量和施工難易程度。下面兩張圖是某震后居民樓樓梯板受震后的狀況。圖1 框架結構中板式樓梯板被拉斷 為加強樓梯間的整體性及墻體的穩(wěn)定性,以增強其空間剛度,應加強縱橫墻體之間的可靠連以限制墻體裂縫的產生,發(fā)展及倒塌。(1)頂層樓

11、梯間墻體應沿墻高每隔500mm設26通長鋼和4分布短鋼筋平面內點焊組成的拉結網片或4點焊網片;79度時,其他各層樓梯間墻體在休息平臺或樓層半高處設置60mm厚、縱向鋼筋不應少于210的鋼筋混凝土帶或配筋磚帶;配筋磚帶不少于3皮,每皮的配筋不少于26,砂漿強度等級不應低于M7.5且不低于同層墻體的漿強度等級。(2) 樓梯間及門廳內墻陽角處的主梁支承長度不應小于500mm并應與圈梁連接。(3)突出屋頂的樓梯間,除其構造柱應伸到頂部!并與頂部圈梁連接外,所有墻體應沿墻高隔26通長鋼和4分布短鋼筋平面內點焊組成的拉結網片或4點焊網片。4結語 我國的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還會在今后的實踐中汲取更多的經驗,從而成長的更加成熟,而高層建筑的成熟也將稱為這我國走向小康社會的鮮明符號。在高層建筑的設計上積極響應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是對人民群眾安全的責任。從長遠角度看,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