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心肺復蘇(CPR)技術亟需現(xiàn)代化、規(guī)范化及法制化――寫在_第1頁
我國心肺復蘇(CPR)技術亟需現(xiàn)代化、規(guī)范化及法制化――寫在_第2頁
我國心肺復蘇(CPR)技術亟需現(xiàn)代化、規(guī)范化及法制化――寫在_第3頁
我國心肺復蘇(CPR)技術亟需現(xiàn)代化、規(guī)范化及法制化――寫在_第4頁
我國心肺復蘇(CPR)技術亟需現(xiàn)代化、規(guī)范化及法制化――寫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yī)學雜志2009年6月第4卷第6期 ·述評·我國心肺復蘇(CPR )技術亟需現(xiàn)代化、規(guī)范化及法制化寫在中國心肺復蘇指南初稿發(fā)表之前李宗浩1錢方毅2China's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technology is in dire need of modernization,standardization and legalization written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e first draft of“The Guidelines for China's Cardi

2、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LI Zong-hao, QIAN Fang-yi. Genenral Hospital of the Chinese Armed Police Forces, Beijing 100039, China【關鍵詞】心肺復蘇;傳統(tǒng)心肺復蘇;規(guī)范化【中圖分類號】R54【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6966(2009)06-0353-03心臟驟停是臨床上最危重的病癥之一。在我國,根據(jù)2008年的最新資料,每年因心臟驟停而致心臟性猝死的總人數(shù)估算約為54.4萬人,其中80%是由惡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動過速或心室纖顫)引起。已有大量實驗研究和臨

3、床實踐證實,心肺復蘇(CPR )是搶救心臟驟停最有效的措施。早期高質量的CPR 及迅速電擊除顫則是成功心肺復蘇的關鍵。現(xiàn)代CPR 始于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經(jīng)過半個多世紀幾代醫(yī)學家的努力,隨著醫(yī)學科學的進步,醫(yī)療技術和設備的快速發(fā)展,建立在循證醫(yī)學基礎上的現(xiàn)代CPR 技術日益提高,其中Peter Safar, Kouwenhoven 等著名醫(yī)學家論證并確立了口對口吹氣及胸部按壓聯(lián)合應用CPR 的合理性,為現(xiàn)代CPR 醫(yī)學的發(fā)展和形成做出了重大貢獻1。從此,人工通氣、人工循環(huán)以及電除顫作為CPR 的三大核心技術在臨床上開始廣泛應用,從而奠定了現(xiàn)代CPR 的基礎。1992年美國AHA 提出

4、了“生存鏈”的概念,包括對心臟驟?;颊咝枰扇〉?個緊急行動環(huán)節(jié),即盡早對心臟驟?;颊咦R別和啟動EMS;盡早得到第一目擊者的CPR 救助;盡早電擊除顫;盡早進行高級生命支持。從而形成了急救技術和社區(qū)人群(公眾)急救相結合的新的理念,是心肺復蘇的一次飛躍。20世紀末體外自動除顫器(AED )的廣泛應用,將CPR 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標志著社會文明的進步和對生命的關愛已深入人心。22000年美國AHA 首次推出2000年心肺復蘇和心血管急救國際指南,該指南經(jīng)來自世界各國500余位有關專家開會反復討論,最終達成一致意見,于2000年8月15日在Circulation雜志上發(fā)表,指南涵蓋了CPR、AE

5、D、心血管急癥、急性冠脈綜合征及腦卒中等多項急救內容。指南集中了各國專家的智慧,并與實踐相結合的成果,指導急救人員以最有效的方法救治心血管急癥。根據(jù)循征醫(yī)學獲得的科學證據(jù)制定各項指南建議,在方法學上確立了其安全性及有效性,為急救人員提供了有效、安全、簡便易學及最先進的復蘇理論,實施方法和實踐經(jīng)驗。上述指南是全球專家學者集體智慧的結晶,是獲得廣泛認可的國際性指南。近年來隨著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進作者單位:1.100039北京,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總醫(yī)院;2. 解放軍第306醫(yī)院作者簡介:李宗浩,教授,研究方向:醫(yī)學救援、院外急救、心肺復蘇研究 CHINA JOURNAL OF EMERGENCY RE

6、SUSCITATION AND DISASTER MEDICINE June 2009,Vol.4,No.6展,醫(yī)學科學也日新月異,迅速發(fā)展,新理論、新技術及新療法不斷涌現(xiàn),急救醫(yī)學也在不斷發(fā)展。為了能將新進展及時補充,該指南將已證明過時的內容刪除,使指南始終保持其先進性和實用性,決定每5年修訂一次。修訂工作從2002年開始,國際復蘇聯(lián)絡委員會(ILCOR )為了對有關CPR 和ECC 的新證據(jù)進行評估,成立了6個課題組,總計有281位國際專家被任命為課題組成員,對276個課題完成的403份材料。先后召開6個國際會議對各課題進行討論。2005年1月由AHA 及ILCOR 主持召開,舉行CPR

7、及ECC 治療國際會議,并達成共識。于2005年11月在“Circulation”及“Resuscitation”兩家期刊上同時發(fā)表。隨之于2005年在“Circulation”12月增刊上發(fā)表“2005年AHA 心肺復蘇和心血管急救國際指南”3,接替2000年指南。2005年新指南有以下三大特色:指南的建議是根據(jù)已發(fā)表的(特別是2000年以后的)大量CPR 文獻資料,即循證醫(yī)學的內容制定的;指南對所有課題組成員要求必須披露其受聘的機構,被商業(yè)機構資助的背景以及潛在的利益關系,使指南完全透明,不受商業(yè)利益的支配,從而保證指南的公正性和科學性;指南盡量減少施救者必須學習和記憶的信息,使最重要的復

8、蘇急救技術更為簡明易學,便于實施。2005年指南最重要的改變是簡化CPR 的程序,提高CPR 的質量,強調施救者在實施胸部按壓時應“用力按壓,快速按壓”,每分鐘按壓100次,按壓深度為45cm,將胸部按壓的按壓通氣比例改為302。使胸部充分彈性復位,盡可能減少胸部按壓的間斷。近10年來,全世界許多國家包括我國在內根據(jù)2000年及2005年兩個國際指南重新調整了本國和本地區(qū)的CPR 及ECC 的實施方案,顯著提高了CPR 的質量。最近,美國復蘇專家Eey 根據(jù)近年來的CPR 的有關文獻資料,特別是2007年發(fā)表的三項臨床研究(Nagao K 等4,Iwami T 等5,Bohm K 等6)的結果

9、,均證實對成人院外心臟驟?;颊?,目擊者僅做胸部按壓與進行傳統(tǒng)CPR 相比,存活無差別,從而著文7,8對AHA 的上述兩個指南提出了質疑,認為其存在重要缺陷,主要是對兩種截然不同的臨床情況原發(fā)性心臟驟停及因呼吸驟停引起的繼發(fā)性心臟驟停,推薦引用相同的CPR 方法,即傳統(tǒng)CPR (胸部按壓加口對口人工通氣)??趯谌斯ず粑鼘粑E停引起的心臟驟停是必要的,因為這類患者的動脈血含氧量嚴重不足,可引起低血壓及繼發(fā)性心臟驟停。但大多數(shù)原發(fā)性心臟驟停患者在初期其動脈血含氧量尚充足,人工通氣對這類患者的存活并非十分必要,可能有害,而且是目擊者實施CPR 的一大障礙。因而主張對這兩種臨床情況應進行不同的CPR

10、,對呼吸驟停(如淹溺及藥物過量等)而致繼發(fā)性心臟驟?;颊咭驅嵤﹤鹘y(tǒng)CPR 救治,但對于目擊的意外突發(fā)虛脫患者(最大可能是由于原發(fā)性心臟驟停引起),宜只做胸部按壓,不進行人工通氣,并呼吁現(xiàn)行的CPR 指南亟需改變,以提高心臟驟?;颊邚吞K的成功率。2008年美國AHA 根據(jù)2005年以來的研究成果,向公眾提出了以下科學建議9:未經(jīng)培訓的目擊者以及雖經(jīng)培訓但對實施傳統(tǒng)CPR 缺乏信心的目擊者,對心臟驟停患者提供只需動手(只做胸部按壓)的CPR,以簡化CPR 的操作,有利于提高CPR 的質量,消除或減少目擊者實施CPR 的障礙和顧慮,更好地推廣和普及目擊者進行CPR,從而提高心臟驟?;颊叩拇婊盥?。盡管

11、CPR 的研究和實施已進行了數(shù)十年,但院外心臟驟?;颊叩拇婊盥嗜匀缓艿停骄s6%,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進行臨床試驗難度大,在設計上受到限制,難以隨機化,規(guī)模過小等,因而對心臟驟停心肺復蘇救治的研究尚有待改進。如何提高心臟驟停復蘇的成功率和患者的存活率,是醫(yī)學救援、公共衛(wèi)生領域和心血管急救學界面臨的一項巨大挑戰(zhàn)?,F(xiàn)已認識到目擊者實施CPR 存在著兩大問題:一是CPR 的質量往往欠佳,方法不統(tǒng)一、不規(guī)范;二是目擊者CPR 的應用率低,據(jù)調查,僅15%30%的院外心臟驟停(OH-CA )患者接受了目擊者的CPR,這表明CPR 的普及率離要求尚有很大差距,遠遠未能滿足實際需求。早在兩千多年以前,

12、我國著名古代醫(yī)學家例如公元前五世紀的扁鵲,公元二世紀的張仲景及華佗等,據(jù)歷史記載,他們對心肺復蘇的認識和實施方法與現(xiàn)代CPR 大體相似,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在國外現(xiàn)代心肺復蘇的理論與實踐的影響下,我國現(xiàn)代心肺復蘇技術也獲得了較快的發(fā)展。1956年天津王旭源在手術室用體外心臟按壓術首次復蘇成功一例心臟驟?;颊?。我國電力部也是在此期間將人工急救呼吸法納入電工職業(yè)資格考試中。20世紀60年代出版了急救常識,1963年受國家有關部委委托,北京科學教育電影制片廠拍攝了觸電急救的科教影片,向非專業(yè)救援者普及了人工急救呼吸法,影片獲得了國家科委等五部門頒獎。1966年電力部和衛(wèi)生部對中國六省二市開展了觸電時

13、呼吸、心跳驟停搶救的調研,廣東省和上海市進行人10工呼吸心臟按壓等搶救方法的研究。975年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出版實用急救學,隨后北京科教電影制片廠拍攝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yī)學雜志2009年6月第4卷第6期 11生命的復蘇影片,1987年出版冠心病急救與監(jiān)護,對口對口吹氣、胸外心臟按壓、心臟除顫等作了詳細介紹,明確提出心臟按壓的位置是胸骨下1/2,較全面地反映了我國大力普及CPR 技術和相應研究工作的進展和成果。20世紀80年代,中國第一個現(xiàn)代化的北京急救中心著力開展了現(xiàn)代CPR 的實踐、研究和教育、培訓。在20世紀90年代初的4年中,搶救4600例猝死患者均采用了CPR。1996年李宗浩等12在中華

14、醫(yī)學雜志上發(fā)表了“院外猝死814例臨床分析”。以上反映了中國急救醫(yī)護人員應用CPR 及心臟除顫技術所取得的進步,經(jīng)幾代醫(yī)務人員以及電力等部門的安全生產(chǎn)工作者不懈努力,伴隨著我國開放改革,我國心肺復蘇醫(yī)學也步入了嶄新的時代13。盡管近年來我國在心肺復蘇領域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取得了重要進步,但每年有50余萬人發(fā)生心臟猝死,搶救成功率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城市急救網(wǎng)絡的不健全等,而與目擊者實施CPR 操作不規(guī)范,CPR 技術遠未普及也有重要關系14。因此,制定符合中國國情尤其適合醫(yī)院外現(xiàn)場環(huán)境的心肺復蘇指南,規(guī)范我國心肺復蘇技術,提高心肺復蘇的成功率意義重大,是我國醫(yī)學救援、公共衛(wèi)生及心血管急

15、救行業(yè)乃至整個醫(yī)學界和社區(qū)安全領域的一項重要任務。中國醫(yī)學救援協(xié)會、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急救復蘇專業(yè)委員會以及中國災害防御協(xié)會救援醫(yī)學會作為我國急救急診醫(yī)師的行業(yè)協(xié)會,以及從事社區(qū)基層醫(yī)療衛(wèi)生工作、心血管病領域的醫(yī)護人員對制定我國心肺復蘇指南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為此,協(xié)會牽頭組織國內相關復蘇與心血管急救專家,以2000年及2005年AHA 的CPR 及ECC 兩個指南為基礎,吸取近年來國內外在本領域的最新科學研究成果,以及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國實施CPR 的豐富臨床實踐經(jīng)驗,立足我國國情,遵循科學原則,著手編寫中國心肺復蘇指南初稿,以規(guī)范我國心肺復蘇技術,有利于這一技術在專業(yè)急救人員及公眾中普及,從而進一

16、步提高我國心臟驟停救治的成功率。我們熱切地盼望我國復蘇和心血管急診急救的專家以及廣大醫(yī)務工作者,關注這本指南初稿,提出寶貴意見,使之日臻完善,成為一部適合我國國情的現(xiàn)代化、規(guī)范化和法制化的中國心肺復蘇指南,造福于人民。參考文獻123456789Safar P. CPCR. London:WB Saunders Company Ltd, 1988, 108-109.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in collaboration with International Liaison Committee on Resuscitation. Guidelines 2000fo

17、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2005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Circulation, 2005, 112(suppl:Nagao K, SOS-KANTO study group.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by bystanders with chest compression only (SOS-KANTO:an observatio

18、nal study.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Circulation, 2000, 102(suppl:I1-384. 1-203. Lancet, 2007, 369:920-926. Circulation, 2007, 116:2900-2907. Iwami T, Kawamura T, Hiraide A, et al. Effectiveness of bystander-initiated cardiac-only resuscitation for patients with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

19、st.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irculation, 2007, 116:2908-2912. Bohm K, Rosenqvist M, Herlitz J, et al. Survival is similar after standard treatment and chest compression only in out-of hospital bystander Ewy GA. Cardiac arrest guideline changes urgently needed. Lancet, 2007, 369:882-884.Ewy GA. Continuous-Chest-Compressi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for Card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