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測定微量鐵含量_第1頁
鄰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測定微量鐵含量_第2頁
鄰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測定微量鐵含量_第3頁
全文預(yù)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鄰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測定微量鐵含量實驗原理鄰二氮菲(又名鄰菲羅啉)是測定鐵的一種良好的顯色劑在pH = 2.09.0的溶液中,F(xiàn)e2+與鄰二氮菲生成穩(wěn)定的橙紅色配合物,配合物的配位比為3:1。測定時,如果鋁和磷酸鹽含量高或酸度高,則反應(yīng)進行緩慢;酸度太低,則Fe2+離子易水解,影響顯色。本實驗采用HAcNaAc緩沖溶液(pH為5.06.0)調(diào)整溶液的pH值,使溶液顯色完全。 Fe3+與鄰二氮菲作用形成藍色配合物,穩(wěn)定性較差,因此在實際應(yīng)用中常加入還原劑鹽酸羥胺或?qū)Ρ蕉邮笷e3+還原為Fe2+。Bi3+、Cd2+、Hg2+、Zn2+及Ag+等離子與鄰二氮菲作用生成沉淀,干擾測定。CN 的存在將與

2、Fe2+生成配合物,干擾也很嚴重。以上離子應(yīng)事先設(shè)法除去。實驗證實,相當于鐵量40倍的Sn2+、Al3+、Ca2+、Mg2+、Zn2+、SiO32,20倍的Cr3+、Mn2+、VO3、PO43,5倍的Co2+、Ni2+、Cu2+等離子不干擾測定。本法測鐵靈敏度高,選擇性好,穩(wěn)定性高。實驗儀器及試劑分光光度計、容量瓶(50mL)7只、吸量管(10mL)2只;鐵標準溶液(100ug/mL)、鐵標準溶液(10ug/mL)、10%鹽酸羥胺溶液(臨用時配制)、0.15%鄰二氮菲溶液(臨用時配制)、HAcNaAc緩沖溶液(pH5.0)。實驗步驟 2.比色皿間讀數(shù)誤差的校正。 3.測繪吸收曲線及選擇測量波長

3、:選用加有6.00mL鐵標準溶液的顯色溶液,以不含鐵標準溶液的試劑溶液為參比,用2cm比色皿,在分光光度計上從波長450550nm間,每隔20nm測定一次吸光度A值。在最大吸收波長左右,每隔5nm各測一次。測定結(jié)束后,以測量波長為橫坐標,以測得的吸光度為縱坐標,繪制吸收曲線。選擇吸收曲線的峰值波長為本實驗的測量波長,以max表示。 4.標準曲線的繪制:在選定波長max下用2cm比色皿,以相同參比溶液測量鐵標準系列的吸光度。再以吸光度為縱坐標,總鐵含量(ug/mL)為橫坐標,繪制標準曲線。 5.試樣的分析:在相同條件下測定試樣的吸光度值,從標準曲線上查出其所對應(yīng)的鐵含量,即為試樣溶液的濃度,由此

4、可計算出試樣的原始濃度(ug/mL)。數(shù)據(jù)記錄及處理1.實驗所用儀器型號:_型可見分光光度計。實驗所用比色皿規(guī)格:_cm。2.吸收曲線的繪制:波長/nm450470490505510515520530540550A作圖查得吸收曲線的峰值波長:max=_nm。3.標準曲線的繪制序號012345吸取體積/mL0.002.004.006.008.0010.00濃度/(ug/mL)吸光度A4.測得試樣溶液吸光度:從標準曲線上查得的濃度:計算得到原始水樣的濃度:實驗注意事項 2.本實驗應(yīng)首先繪制吸收曲線找出最大吸收波長后再進行測定. 3.注意從標準曲線上查出的濃度并非試樣的原始濃度,需要計算得出.問題和討論 2.繪制吸收曲線的目的是什么?為什么? 3.繪制標準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