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日常語言的審美特征維特根斯坦后期哲學的審美化傾向及其倫理意義 維特根斯坦在后期著作中常將語言與藝術進行比較。他認為理解一個句子更像是理解一段音樂。音樂的強度、節(jié)奏、速度都像語詞一樣是有意義的。對藝術理解能幫我們認識對句子的理解究竟是怎么回事。 這種比較使得維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學呈現(xiàn)出審美化的傾向,而這種哲學的態(tài)度具有倫理的意義。一日常語言的審美特征在維特根斯坦看來,日常語言與藝術有如下共同點:首先就像美不是審美對象引起的情感一樣,詞的意義也不等同于伴隨著這個詞的感覺。對意義而言,重要的是詞的使用而非它所引起的感覺??疾烊藗兪欠窭斫庖环N語言,只需看他能
2、否對語言加以正確的使用,無需考察思想的心理機制或過程。就像對音樂和詩歌的理解并不等同于某種內心體驗,而只有在這種意義上才可以說審美是體驗,即我們在特定的審美活動中理解作品。同樣,如果說對語言的理解是一種體驗,它也是指表達式也離不開它周圍特定的使用環(huán)境及整個語言游戲。其次,審美判斷不是個人的經(jīng)驗性適應,而存在著游戲內部普遍有效的規(guī)則。而對語言的使用同樣不是個人的規(guī)定,必然存在著公共的規(guī)則。美之為美可以給出理由,而正確的美學分析必須在分析者與得到這種分析的人之間達成一致。經(jīng)驗性的適應是一種生理反應,談不上意義,而主旋律卻像面孔一樣具有表情, 它表達出一定的意義,這種意義對于懂得這種審美活動規(guī)則的人
3、而言具有共通性。語言游戲同樣是在遵循共通規(guī)則的前提下才可能進行。因為語言不是個人的規(guī)定,因此不能將思考理解為頭腦中的生理過程。內在的生理過程與人的思想不具有對應性。這在維特根斯坦反對私人語言的論述中有著集中的體現(xiàn)。私有語言是指其中的語詞指涉只有講話人才能夠知道的東西,指涉他的直接的、私有的感覺的語言,因而也是另一個人無法理解的語言。就像審美愉悅的產(chǎn)生有著一定的機制,對意義的把握同樣遵循一定的語法規(guī)則,所以不存在私有語言。這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論證:首先,語言作為系統(tǒng)有一整套語法規(guī)則,新的符號在其中擔當一種功能,而單純命名的方式不足以確立整套私有的語法規(guī)則;其次,語言必須有穩(wěn)定的規(guī)則,遵從規(guī)則是
4、人們共同的實踐方式,不可能是一個人單獨一次的行為。而所謂的私有語言在確立符號用法時只能依賴于將注意力集中于某種感受,依賴于主觀的心理印象,它既無法驗證,也無法保證其穩(wěn)定性,因而無法成為規(guī)則。所以不可能“私自”遵從規(guī)則,一個“內在的過程”需要外在的標準。 最后,語言的意義是由它在系統(tǒng)中的功能確定的,但語詞若不依賴于現(xiàn)有的語言系統(tǒng)就無法確立其功能,而一旦借助現(xiàn)有的語言系統(tǒng),它就不再是私有的了。駁斥私有語言理論的意義在于強調:對于語言的意義和規(guī)則不是在個體的經(jīng)驗和感受層面尋求根據(jù),而是要考察語言的規(guī)則。再次,就像審美判斷并非沒有規(guī)則,但其中的規(guī)則不能清楚地加以描述一樣,日常語言也遵循語法規(guī)則,而語法
5、規(guī)則并不總是清楚地被意識到并明確地加以表述。對藝術的理解無需在欣賞之前先進行約定、定義,作品中的元素直接表達詩意的目的。在藝術欣賞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旋律、樂句對我們表達了某種東西,詩人的語詞可能使我們深受觸動,卻無法對自己清楚地解釋它究竟是什么,也無法說清原因,我們對詩的理解表現(xiàn)在我們按照這種用法讓我們的思想在這些語詞熟悉的環(huán)境中隨意漫游。也就是說,審美和藝術判斷沒有一個明確的、可教的規(guī)則可以用做我們審美判斷據(jù)以執(zhí)行的標準。而通常的語言也服務于詩意的目的。 因為語言規(guī)則在訓練和實踐中不是作為工具來使用,卻在符號及其使用中表現(xiàn)出來,就像自然規(guī)律表現(xiàn)于自然現(xiàn)象那樣。然而規(guī)則的普遍性是不可表達的,它
6、在應用中顯示自身。規(guī)則和應用不是相互獨立的兩個東西,否則為了一條規(guī)則在某種情況下被使用,我們必須有另一條規(guī)則,而這條規(guī)則又需要別的規(guī)則,如此以至無窮。規(guī)則是內在于應用之中的。在我們的語言游戲中包含了基本規(guī)則,卻不包含對這些規(guī)則的表述。要想使人了解規(guī)則,只能通過描述(如舉例、重新構造例子、否定不屬于這一類別的情況),讓他人進入實踐活動。人們學習這些語言如何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中使用,但不學習對環(huán)境的描述。因為理解和規(guī)則就在這些例子之中,而不在例子之外。同樣使用語言的行為之被判定為遵守規(guī)則也無需根據(jù),而是直接表現(xiàn)于行為之中。只要掌握了語言游戲,對于游戲中出現(xiàn)的詞句的用法我們都無需經(jīng)過與明確表述的規(guī)則的比較
7、就可以直接了解其意義,好像語法規(guī)則在某種意義上是我們在使用一個詞時立即就能體驗到的被揭示的某種東西。最后,正如審美判斷讓我們意識到游戲的邊界一樣,對日常語言的反思也讓我們意識到各種語言游戲的規(guī)則和邊界,而要給出審美判斷的理由就必須面對藝術作品本身對其中的規(guī)則加以反思,同樣,要整理符號系統(tǒng),我們所能做的一切就是描述這個體系。由于審美不以認識為目標,因此它讓我們意識到審美判斷中的不可言說的規(guī)則,而意識到規(guī)則就意味著把握了游戲的界限。與審美對象不同的是:日常語言旨在傳達信息,因此我們關注的是它所言說的對象,而不是它自身所遵循的規(guī)則。兩者之間的區(qū)別可以概括為非對象性的反省思維和對象性思維之間的區(qū)別。但
8、對日常語言采取非對象化的態(tài)度,即更多地關注語言所表現(xiàn)的游戲規(guī)則而非它所描述的事實,這并非是不可能的。而當我們對日常語言采取這樣的態(tài)度時,我們就可以意識到各種語言游戲的邊界。因為語法規(guī)則不能明確地加以言說,而要意識到語言游戲中的規(guī)則,唯一的方法就是研究語言游戲自身。在這一點上“命題的意義”類似于“對藝術的欣賞”情況。 在論及“特殊”一詞的不及物用法時,語言與藝術在面對對象自身并產(chǎn)生對規(guī)則的反思方面的相似性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疤厥狻币辉~有及物和不及物兩種用法,及物的用法指我們用這個詞為詳細的說明、描述、比較做準備,而不及物的用法則僅僅作為強調加以使用,以便將注意力引向對象。 即該詞指涉某種東西,但沒
9、有什么預先存在的,可明確地加以說明的模型,有的只是說出的話本身,并對其加以強調。介紹了這種用法之后,維特根斯坦立即拿旋律進行比較。我們說一段旋律說出某種東西,這也是一種不及物的用法,我們在此往往不能將旋律的意義置入某種模式,而只能面對旋律自身,通過重述對象自身的一些特征使我們領悟其中的規(guī)則,并對其做出反應。音樂是關注自身的典型,它既不是為了表達某種事實,也不是引起感情的手段。維特根斯坦在論及語言的時候拿藝術作為對照,并告訴我們:“特殊”的意義來自于它具體的使用,我們只能對這種具體的使用加以反思才能了解其意義。這意味著我們不該將句子的意義等同于外部現(xiàn)實,而應該面對語言自身。 通過這樣一個例子,維
10、特根斯坦告訴我們日常語言除了描述某個事實之外,同審美對象一樣需要關注自身。語詞在不同的情況下使用狀況各異,而我們要關注的就是這種各異性和語詞的用法,而規(guī)則就從其中顯現(xiàn)出來。因此,對日常語言采取一種反思的態(tài)度是可能的。二哲學與反思維特根斯坦后期哲學的審美化傾向當然日常語言畢竟不同于審美。審美欣賞中的思維是非對象性和反省的,然而日常語言指向現(xiàn)實,我們更多地關注它所指向的事實,而不是它自身的法則。科學的語言就是其典型。對此,維特根斯坦在早期哲學中就有所意識。在后期哲學中,他依然認為:我們對日常語言的使用是自發(fā)的,本能的,并不明確地意識到規(guī)則并自覺地遵循規(guī)則,不會對其使用范圍等加以思考。比如一個掌握了
11、某個詞的用法的孩子不會說“確信在他的語言中這叫”。 游戲規(guī)則使我們的認識具有一致性,這種一致在游戲中是普遍的,因而根本不會被意識到。語言游戲的起源不在深思中。但深思畢竟還是語言游戲的組成部分。 我們除了自發(fā)地使用語言外也可以對語言自身加以反思,如果科學是自發(fā)地使用語言的典型,那么哲學則代表了對語言的另一種態(tài)度,即反思的態(tài)度。哲學的困惑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無關,它是語言的困惑。我們本能地正確使用語言,但這一使用對理智是一個困惑。理智不僅要求自發(fā)地使用語言,而且要對語言規(guī)則有明確的意識,哲學問題提出恰恰說明我們并不安于日常的語言使用方式,而是試圖沖撞語言和世界的界限。 我們必須通過對規(guī)則的把握清楚地認
12、識語言的界限,從而不是被動地受語言游戲的規(guī)定和控制,而是從整體上看待某個游戲,只有這樣才能消除理智的不安。但究竟用什么方法才能真正對語言加以反思呢?這里,審美判斷面對對象自身的態(tài)度給了維特根斯坦一定的啟示。正如審美的目的不是為了傳達作品之外的信息,美之為美的根據(jù)就存在于審美對象中,同樣如果哲學試圖考察語法規(guī)則,那么它的答案絕不能是驚人的,在其中不會發(fā)現(xiàn)新思想。我們已經(jīng)實實在在地擁有一切,我們的日常語言在語法領域內進行,這種語法早已是現(xiàn)成的。早期哲學所犯的錯誤在于:認為初始命題在將來的某個時候會得到說明,而其實這是一個并不必須的假設。在哲學中真正要做的是將注意力轉到他實際在做的事情上,戒作任何斷
13、言。(11) 哲學與形而上學的區(qū)別也就在此。哲學并非形而上學的科學,它不提供新的、不同于日常語言的理論。在哲學活動中必須像在審美活動中一樣面對對象自身,發(fā)現(xiàn)其中的規(guī)則。正如藝術關注的是形象一樣,哲學關注的是語言實際的用法。哲學的才能就在于從語法事實中得到強烈持久印象的能力。(12) 有了這種能力,我們就可以將這些語法事實并置并加以對比,從而澄清語言真正的用法,并意識到整個語言游戲的邊界,從而阻止不合法的問題的提出。哲學從混亂開始,通過整理概念,以便弄清哪些是關于世界的,哪些是屬于規(guī)則本身的。所以它不是一種學說,而是一種活動,是一件技術性的事情。它不是打地基,而是整理一間屋子。因為語法規(guī)則并不等
14、待哲學去創(chuàng)造,它只是通過哲學活動對自發(fā)地使用著的語言進行清理,從而被明確地意識到。哲學不應用任何方式干涉語言的實際用法,這是觀察的基本原則。因為杜撰出來的語詞的理想的用法事實上沒有任何用處。因此它最終只能描述語言實際的用法。進行哲學探討就必須進入一種原始的混亂之中,并在那里感到舒適安寧。(13) 它為了特定的目的采集回憶,將能夠回憶起來的各種用法羅列出來,不解釋、不說明,也不推理,讓一切如其所是,從而將語詞從形而上學的用法帶回到日常的用法,就像把語詞從語言中取出來,送去清洗,然后再送回到交流之中。這種做法看似摧毀了偉大而重要的東西,實則沒有摧毀任何東西,而是讓語言的地基干凈敞亮。(14)維特根
15、斯坦對康德的贊揚就是基于這種理由。笛卡爾等試圖從“我思故我在”之類的命題開始,將哲學建立在假設的基礎上,而康德則從我們所知的東西開始,從現(xiàn)象入手,考察其先在條件,從而檢驗認識的有效性。此外他通過辯證的方法,考察各種矛盾,發(fā)現(xiàn)語言中的不明確之處,從而消除矛盾。(15) 語言的局限性表現(xiàn)在它不能描述那個與語句相對應的事實而又不重復這個語句。維特根斯坦認為這涉及康德關于哲學問題的解答。(16)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一個語句何以是對某個事實的描述是無法加以解釋的,它就是這樣運用的。而意識到這一點就觸及了語言的規(guī)則,也就是語言的邊界問題??档聟^(qū)分了可能的經(jīng)驗與使經(jīng)驗成為可能的先驗條件,而這些先驗條件就是
16、通過面對現(xiàn)象,對其加以類似審美的反思而獲得的。指出語言就是這樣加以使用的,也就是對康德意義上先驗條件的意識。維特根斯坦后期哲學表現(xiàn)出明顯的審美化傾向,他以這樣的態(tài)度解讀康德哲學,賦予康德思想新的意義。三審美化哲學反思的倫理價值可以將維特根斯坦后期哲學的特征概括為:以審美的態(tài)度反思日常語言。那么這樣一種從事哲學的方式究竟具有怎樣的倫理意義呢?首先需要指出的是:維特根斯坦承襲叔本華的倫理學思想,認為絕對的善是由于認清個體化原理而離開個體的立場,站在意志自身的立場上實現(xiàn)自我否定。因此,要想使行為具有倫理價值,就要從世界中的對象的立場轉向世界自身,亦即世界之整體的立場。而用語言描述世界和對語言的規(guī)則進
17、行反思就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立場。由于我們的語言包含著諸多不同類型的語言游戲,不存在統(tǒng)一的規(guī)則,那么就不要試圖通過分析語言的統(tǒng)一而規(guī)整的界限一勞永逸地給出世界的界限。我們所能做的只能是逐一地分析比較各種語言游戲。雖然我們不可能給出整個世界的界限,但是通過對邊界的不斷反思,至少可以意識到每一種具體的語言游戲的邊界,從而意識到倫理不能在這種或那種描述性的語言游戲中加以表達,從而避免在這些具體的語言游戲中產(chǎn)生無意義的胡說。這是從否定的意義上解釋哲學的倫理價值。其次,哲學在肯定的意義上同樣具有倫理價值。因為要站在意志自身的立場上,前提就是離開個體的立場,為此必須意識到作為經(jīng)驗對象而存在并非我們存在的唯一方
18、式,這要求我們不只是自在地存在,而且要對其有所意識,這就需要進行反思。雖然確如叔本華所說,道德實踐并不依賴于這種抽象的認識,反過來說,如果我們總能夠對經(jīng)驗對象進行反省,從而意識到它的前提,追溯到構成這些對象的語法規(guī)則,那么我們至少可以意識到作為個體和經(jīng)驗世界中的對象的存在不是我們唯一的存在方式,從而為走向意志自身的立場創(chuàng)造條件。而哲學通過對語言用法的澄清,恰恰讓我們學會了對規(guī)則和界限的反思。雖然哲學訓練對于我們在實踐中使用語言并沒有直接的影響,但一個受過哲學訓練的人顯然更容易對語言中的問題有所意識,正是這些問題將我們的注意力引向語法規(guī)則,也就是語言游戲的邊界。如果說維特根斯坦的前期哲學借助于可
19、說與不可說的區(qū)分對應于康德和叔本華關于現(xiàn)象和自在之物的區(qū)別,那么后期哲學中由于語言游戲紛繁復雜,似乎難以通過語言規(guī)則找到對應于現(xiàn)象世界的整齊劃一的界限,但是正是因為沒有統(tǒng)一的游戲和規(guī)則,哲學活動就沒有終結,對規(guī)則的反思也不可能終止,我們就必須面對諸多各不相同的語言游戲,不斷考察其差異,發(fā)現(xiàn)其規(guī)則。這種活動使我們學會區(qū)分現(xiàn)象和現(xiàn)象的根據(jù),從而能夠對現(xiàn)象之上的東西有所認識,這正是走向至善的前提。另外,倫理學作為規(guī)則規(guī)定我們的行為,那么對規(guī)則的意識顯然有助于我們在規(guī)則規(guī)定的范圍內行事。認識規(guī)則就依賴反思,它不同于對規(guī)則無意識的運用,而是主動考察規(guī)則并明確游戲的界限。這種反思就是哲學所從事的工作。強調
20、這一點不僅僅是說哲學要面對對象自身,更重要的是指出它是一種生活方式和生活態(tài)度。正因為在哲學中絕不可能一勞永逸地指出語言的所有規(guī)則,因此無需對所謂的終極問題產(chǎn)生不安,對語言的反思是一個永遠無法完結的工作,這種思考應該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我們應該平靜地發(fā)展哲學。既然維特根斯坦采取了審美化的方式面對哲學,而哲學又是他的基本的生活態(tài)度,因此,審美的態(tài)度不僅是維特根斯坦所倡導的哲學思考的方式,更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在他看來,哲學對日常語言規(guī)則加以反思決不只是為了滿足自身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讓這種反思在日常生活中發(fā)生作用。他在給馬爾康姆的信中講到“研究哲學如果給你的只不過是使你能夠似是而非地談論一些深奧的邏
21、輯之類的問題,如果它不能改善你關于日常生活中重要問題的思考,如果它不能使你在使用危險的詞句時比任何一個記者都更為謹慎(而這種人是為了他們自己的目的而使用這種詞句的),那么,它有什么用處?你知道,我懂得要徹底地思考確定性、或然性、知覺等等是很困難的。但是,要對力求對你的生活和別人的生活進行真正誠實的思考,如果可能這樣做的話,那就還要困難得多。”(17) 這封信說明兩點,首先,哲學的反思使得我們清楚地意識到語言的使用規(guī)則,而這種意識應當在日常生活中發(fā)生作用。其次,哲學思考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除了思考并準確地使用語言之外,更重要的是學會用反思語言的方法誠實地思考我們的生活。因此哲學絕不是與我們的日常生
22、活分離的一種學說,它就是一種生活方式,它使得我們對自己的生活方式必須時時刻刻加以反思,考察我們生活的根基,我們自身的立場,擺脫盲目地隨波逐流的狀態(tài),而對自己的行為以及自己所處的世界產(chǎn)生自覺的意識?!咀⑨尅?Wittgenstein, Philosophical Gramma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4, p. 41 ;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Macmillan, 1964,pp. 143-144; Remarks on the Philosophy of Psychology II, Basil Black
23、well, 1980, p. 503 ; Zettel,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1 ,p. 172. Wittgenstein, Remarks on the Philosophy of Psychology I, Oxford : Basil Blackwell, 1980, p. 434. Wittgenstein,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pp. 80-81, p. 92, pp. 93-95, p. 117, Remarks on the Philosophy of PsychologyII, p. 645 ;Phi
24、losophical Occasions, 1912-1951, Indianapolis :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1993, pp. 291-292, pp. 295-296. Wittgenstein, Remarks on the Philosophy of Psychology II, p. 448. Wittgenstein, Lectures & Conversations on Aesthetics, Psychology and Religious Belief, Oxford : Basil Blackwell, 1966, p.
25、29. Wittgenstein, The Blue and Brown Books, Oxford : Basil Blackwell, 1958, pp. 158-162. 劉易斯:維特根斯坦論語詞和音樂,見多維視野中的維特根斯坦,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第323324頁。 Wittgenstein, Wittgenstein's Lectures, Cambridge, 1930- 1932, p. 1, p. 50 ; On Certainty, Oxford : Blackwell, 1969, p. 527. Wittgenstein ,Remarks on the
26、Philosophy of Psychology II, 632 ; Zettle, 39l ; Culture and Value, Oxford : Basil Blackwell,1980, p. 64. Wittgenstein,Wittgenstein's Lectures, Cambridge, 1930- 1932, p. 1 ; Philosophical Occasions, 1912-1951, pp. 185-187,p. 189.(11) Wittgenstein,Wittgenstein and The Vienna Circle, Oxford : Basil Blackwell, 1979,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合同法全文
- 2025關于員工的合同模板
- 2025綜合技術維護服務合同
- 2025年智能家居服務合同模板
- 2025船舶抵押借款合同范本
- 2025家居用品采購合同范本
- 2025企業(yè)解除勞動合同協(xié)議樣本
- 2025【合同范本】LED顯示屏安裝合同示例
- 2025西安房屋租賃合同范本模板
- 2025短期用工合同協(xié)議書杰出示例
- 郵政金融主任競聘
- 外科清創(chuàng)術課件
- 2025年中考物理考前押題密卷(湖北省卷)(考試版)A4
- 保證食品安全的規(guī)章制度清單
- DB36-T 953-2024 桂花苗木繁育技術規(guī)程
- 《光電子學》課程教學大綱
- 2024-2025學年八年級化學滬科版(五四學制)全一冊上學期期末復習卷①
- 中考數(shù)學函數(shù)一次函數(shù)復習課件
- 山東省濟南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7月期末考試 數(shù)學 含解析
- 2024年認證行業(yè)法律法規(guī)及認證基礎知識
- 智慧園區(qū)規(guī)劃和建設咨詢服務合同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