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養(yǎng)路機械檢修規(guī)程_第1頁
大型養(yǎng)路機械檢修規(guī)程_第2頁
大型養(yǎng)路機械檢修規(guī)程_第3頁
大型養(yǎng)路機械檢修規(guī)程_第4頁
大型養(yǎng)路機械檢修規(guī)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一、前言一、前言 2010年年9月,鐵道部運輸局發(fā)布月,鐵道部運輸局發(fā)布關于發(fā)布關于發(fā)布DC-32搗固車、搗固車、WD-320穩(wěn)定車、穩(wěn)定車、SPZ-200雙向雙向配碴整形車、配碴整形車、QS-650全斷面道碴清篩機檢修規(guī)全斷面道碴清篩機檢修規(guī)則的通知則的通知(運基設備(運基設備2010 640號)文件,號)文件,對大型養(yǎng)路機械檢修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對大型養(yǎng)路機械檢修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基本要求一、基本要求1. DC-32搗固車的修程分為:日常檢查保養(yǎng)、定期搗固車的修程分為:日常檢查保養(yǎng)、定期檢查保養(yǎng)、年修、全面檢修(總成大修)和整車廠修。檢查保養(yǎng)、年修、全面檢修(總成大修)和整車廠修

2、。2. 日常檢查保養(yǎng)、定期檢查保養(yǎng)、年修、狀態(tài)監(jiān)測日常檢查保養(yǎng)、定期檢查保養(yǎng)、年修、狀態(tài)監(jiān)測由運用單位組織實施。全面檢修(總成大修)由運用由運用單位組織實施。全面檢修(總成大修)由運用單位或送取得認證資質的單位實施。在檢修過程中,單位或送取得認證資質的單位實施。在檢修過程中,施修人員應做好記錄。廠修由取得維修許可資質的單施修人員應做好記錄。廠修由取得維修許可資質的單位實施,廠修規(guī)范另定。位實施,廠修規(guī)范另定。3.根據檢修工作需要,運用單位應配備必要的檢修設根據檢修工作需要,運用單位應配備必要的檢修設備及工具。檢修中的儀器、儀表、量具等應按規(guī)定校備及工具。檢修中的儀器、儀表、量具等應按規(guī)定校驗合

3、格。驗合格。簡介簡介簡介簡介 4 運用單位應配備專業(yè)檢修人員和質量檢驗員,并按運用單位應配備專業(yè)檢修人員和質量檢驗員,并按本規(guī)則制定相應的檢修細則,編制檢修工藝,同時加本規(guī)則制定相應的檢修細則,編制檢修工藝,同時加強檢修管理,嚴格質量控制。強檢修管理,嚴格質量控制。5 年修、全面檢修(總成大修)竣工后,由兼職驗年修、全面檢修(總成大修)竣工后,由兼職驗收員按本規(guī)則驗收,并在檢修記錄上簽章。收員按本規(guī)則驗收,并在檢修記錄上簽章。6 檢修用配件應是合格品,并符合檢修用配件應是合格品,并符合大型養(yǎng)路機械大型養(yǎng)路機械配件管理規(guī)則配件管理規(guī)則的有關規(guī)定。的有關規(guī)定。7 所有檢修的高一級修程內容,應包含低

4、一級修程所有檢修的高一級修程內容,應包含低一級修程的內容。的內容。簡介簡介 二、修理周期二、修理周期1.日常檢查保養(yǎng)在機械施工期間每日進行。日常檢查保養(yǎng)在機械施工期間每日進行。2 . 定期檢查保養(yǎng)定期檢查保養(yǎng)3.2.1 電氣系統(tǒng)、液壓系統(tǒng)、氣動系統(tǒng)、測量系統(tǒng)、激光準直電氣系統(tǒng)、液壓系統(tǒng)、氣動系統(tǒng)、測量系統(tǒng)、激光準直系統(tǒng)、車鉤緩沖裝置、起撥道裝置、空調系統(tǒng)和車體結構系統(tǒng)、車鉤緩沖裝置、起撥道裝置、空調系統(tǒng)和車體結構在機械使用期間,每六個月進行一次。在機械使用期間,每六個月進行一次。3.2.2 制動系統(tǒng)、動力傳動系統(tǒng)、走行系統(tǒng)和搗固裝置在機械制動系統(tǒng)、動力傳動系統(tǒng)、走行系統(tǒng)和搗固裝置在機械使用期間

5、,每三個月進行一次。使用期間,每三個月進行一次。3 . 年修每年進行一次。年修每年進行一次。4 . 全面檢修(總成大修)在機械使用期間,每六年進行一次。全面檢修(總成大修)在機械使用期間,每六年進行一次。5 .柴油機、液力機械變速箱的檢修按制造商柴油機、液力機械變速箱的檢修按制造商維修保養(yǎng)手冊維修保養(yǎng)手冊規(guī)定的周期進行。規(guī)定的周期進行。簡介簡介 三、關鍵系統(tǒng)年修三、關鍵系統(tǒng)年修(一)(一) 制動系統(tǒng)制動系統(tǒng)1. 分解檢修、校驗分配閥、中繼閥、自動制動閥、單獨制動閥及緊分解檢修、校驗分配閥、中繼閥、自動制動閥、單獨制動閥及緊急放風閥。修竣的各制動閥,應經試驗臺試驗合格后方可裝車使急放風閥。修竣的

6、各制動閥,應經試驗臺試驗合格后方可裝車使用。用。2.制動缸制動缸2.1 卸下制動缸前蓋,取出活塞組件,檢查緩解彈簧,不良者更換。卸下制動缸前蓋,取出活塞組件,檢查緩解彈簧,不良者更換。2.2 清掃制動缸內壁及活塞皮碗上的舊油和銹垢,皮碗磨損、變質、清掃制動缸內壁及活塞皮碗上的舊油和銹垢,皮碗磨損、變質、裂損或漲力不足時應更換,安裝位置有偏斜時應調整,皮碗不能裂損或漲力不足時應更換,安裝位置有偏斜時應調整,皮碗不能用汽油擦洗。用汽油擦洗。2.3 活塞桿彎曲應調直,裂紋應焊修?;钊麠U彎曲應調直,裂紋應焊修。2.4 制動缸前蓋無裂紋,吊架螺栓應堅固。制動缸前蓋無裂紋,吊架螺栓應堅固。2.5 組裝時,

7、制動缸內壁及活塞皮碗應涂以適量制動缸潤滑脂。組裝時,制動缸內壁及活塞皮碗應涂以適量制動缸潤滑脂。2.6 各類風缸有裂紋時應焊修(應按規(guī)定開坡口,保證焊透)或更各類風缸有裂紋時應焊修(應按規(guī)定開坡口,保證焊透)或更換,焊修后應施行換,焊修后應施行1MPa的水壓試驗,保持的水壓試驗,保持5min無漏泄、變形。無漏泄、變形。簡介簡介 三、關鍵系統(tǒng)年修三、關鍵系統(tǒng)年修3. 對各壓力表進行校驗,精度達不到要求時更換。對各壓力表進行校驗,精度達不到要求時更換。4. 折角塞門、截斷塞門折角塞門、截斷塞門4.1 折角塞門的塞門體、手把及彈簧托蓋無裂紋、破損。折角塞門的塞門體、手把及彈簧托蓋無裂紋、破損。4.2

8、 洗滌截斷塞門芯及套,有磨傷應加修或更換。洗滌截斷塞門芯及套,有磨傷應加修或更換。4.3 塞門組裝時,應在芯子及套上涂以適量的制動缸潤滑脂,彈簧托蓋絲塞門組裝時,應在芯子及套上涂以適量的制動缸潤滑脂,彈簧托蓋絲扣部涂以密封膠??鄄客恳悦芊饽z。4.4 折角塞門關閉時通風試驗,檢查無漏泄。折角塞門關閉時通風試驗,檢查無漏泄。5. 制動軟管制動軟管5.1 外觀檢查制動軟管無變質、腐朽、膠層脫落及破裂,否則更換。超過外觀檢查制動軟管無變質、腐朽、膠層脫落及破裂,否則更換。超過使用周期的橡膠軟管應更換。使用周期的橡膠軟管應更換。5.2 對制動軟管進行水壓試驗對制動軟管進行水壓試驗(1) 制動軟管應在水槽

9、內以制動軟管應在水槽內以600kPa的風壓試驗,保持的風壓試驗,保持5min不應泄漏。不應泄漏。如發(fā)生氣泡但在如發(fā)生氣泡但在10min內消失者可繼續(xù)使用。內消失者可繼續(xù)使用。(2) 風壓試驗完成后再以風壓試驗完成后再以1MPa的水壓進行強度試驗,保持的水壓進行強度試驗,保持2min應無破應無破裂或外徑局部凸起,外徑膨脹超過現形尺寸裂或外徑局部凸起,外徑膨脹超過現形尺寸8mm者不應使用。者不應使用。簡介簡介 5.3 連結器應無變形、裂紋,接合部應平整,接頭的絲扣應連結器應無變形、裂紋,接合部應平整,接頭的絲扣應無磨損,連結器擋銷彎曲者應修理,磨耗超過原形三分之無磨損,連結器擋銷彎曲者應修理,磨耗

10、超過原形三分之一時應更換。一時應更換。6. 檢查制動系統(tǒng)各管路泄漏情況,接頭、卡套等有泄漏故障檢查制動系統(tǒng)各管路泄漏情況,接頭、卡套等有泄漏故障應檢修。敲打柴油機至空氣干燥器間的管路,以清除銹層,應檢修。敲打柴油機至空氣干燥器間的管路,以清除銹層,銹蝕嚴重時應更換。銹蝕嚴重時應更換。7. 制動管路管卡及吊架松動時應緊固。制動管路管卡及吊架松動時應緊固。8. 空氣干燥器工作不良時應進行分解檢修,并更換空氣干燥空氣干燥器工作不良時應進行分解檢修,并更換空氣干燥劑。劑。9. 各制動閥的安裝座應無裂損,膠墊無腐爛、老化,安裝螺各制動閥的安裝座應無裂損,膠墊無腐爛、老化,安裝螺栓絲扣不良時,重新套扣或更

11、換,中間體或安裝座吊架無栓絲扣不良時,重新套扣或更換,中間體或安裝座吊架無松動。松動。10. 重新組裝的制動系統(tǒng),各部件安裝牢固,各接頭無泄漏。重新組裝的制動系統(tǒng),各部件安裝牢固,各接頭無泄漏。11. 檢修后進行系統(tǒng)調試,并按下列要求進行制動機性能試驗。檢修后進行系統(tǒng)調試,并按下列要求進行制動機性能試驗。簡介簡介 (二)動力傳動系統(tǒng)(二)動力傳動系統(tǒng)1.傳動軸傳動軸1.1 拆下傳動軸,清洗總成。拆下傳動軸,清洗總成。1.2 探傷檢查傳動軸總成,有裂紋時更換。探傷檢查傳動軸總成,有裂紋時更換。1.3 檢查傳動軸回轉異常時,對傳動軸進行動平衡試驗。動檢查傳動軸回轉異常時,對傳動軸進行動平衡試驗。動

12、平衡試驗不符合要求時,按要求分解檢修。平衡試驗不符合要求時,按要求分解檢修。1.4 十字軸潤滑油道暢通。十字軸潤滑油道暢通。 1.5 防塵罩完好,變形、腐蝕時更換。安裝防塵罩時,兩只防塵罩完好,變形、腐蝕時更換。安裝防塵罩時,兩只卡箍收口應互為卡箍收口應互為180。1.6 重新組裝傳動軸時,在花鍵軸、套間注入適量的潤滑脂。重新組裝傳動軸時,在花鍵軸、套間注入適量的潤滑脂。 1.7 安裝傳動軸時,花鍵套一端位于高位;拆下的連接螺栓、安裝傳動軸時,花鍵套一端位于高位;拆下的連接螺栓、螺母應更換,應選用螺母應更換,應選用10.9級高強度螺栓,螺栓緊固扭矩符級高強度螺栓,螺栓緊固扭矩符合下述規(guī)定要求。

13、合下述規(guī)定要求。簡介簡介 螺栓規(guī)格螺栓規(guī)格 M10 M12 M14 M16緊固扭矩(緊固扭矩(Nm) 62 110 170 2701.8 傳動軸萬向節(jié)叉凸緣與其它配合凸緣結合面間隙符合限度傳動軸萬向節(jié)叉凸緣與其它配合凸緣結合面間隙符合限度要求。要求。1.9 傳動軸檢修過程中禁止錘擊軸身。傳動軸檢修過程中禁止錘擊軸身。1.10 傳動軸防護裝置出現裂紋時焊補修復。傳動軸防護裝置出現裂紋時焊補修復。簡介簡介 (三)、走行系統(tǒng)(三)、走行系統(tǒng)1 轉向架轉向架1.1 中心銷、旁承、扭矩支座、基礎制動裝置和減振器等狀中心銷、旁承、扭矩支座、基礎制動裝置和減振器等狀態(tài)不良時,應分解檢修或更換。態(tài)不良時,應分

14、解檢修或更換。1.2 架車前,在整備重量條件下測量并記錄轉向架上每個旁架車前,在整備重量條件下測量并記錄轉向架上每個旁承的實際壓縮高度,作為檢修旁承裝置時的參考數據。提承的實際壓縮高度,作為檢修旁承裝置時的參考數據。提速轉向架架車前,還應測量二系圓減振彈簧的實際壓縮量。速轉向架架車前,還應測量二系圓減振彈簧的實際壓縮量。1.3 全面清洗轉向架。全面清洗轉向架。1.4 探傷檢查中心銷、基礎制動裝置中的制動梁、扭矩支座探傷檢查中心銷、基礎制動裝置中的制動梁、扭矩支座中的拉桿及其各處的銷軸,有裂紋時更換。中的拉桿及其各處的銷軸,有裂紋時更換。1.5 轉向架構架有裂紋、缺損、焊縫開焊時,應焊補修復。轉

15、向架構架有裂紋、缺損、焊縫開焊時,應焊補修復。構架各梁彎曲、凹坑、局部變形超過構架各梁彎曲、凹坑、局部變形超過5mm時,調平處理。時,調平處理。構架上連接基礎制動裝置的吊板吊座孔、固定杠桿吊座孔、構架上連接基礎制動裝置的吊板吊座孔、固定杠桿吊座孔、閘瓦托吊架吊座孔的襯套內徑磨耗量超過限度規(guī)定時,應閘瓦托吊架吊座孔的襯套內徑磨耗量超過限度規(guī)定時,應更換。更換。簡介簡介 1.6 液壓減振器液壓減振器(1) 無泄漏、異常噪聲和卡死,兩端的橡膠減振墊無老化和破損,否則無泄漏、異常噪聲和卡死,兩端的橡膠減振墊無老化和破損,否則分解檢修或更換。分解檢修或更換。(2) 在液壓減振器試驗臺上進行試驗,根據所記

16、錄的示功圖,分析其技在液壓減振器試驗臺上進行試驗,根據所記錄的示功圖,分析其技術狀態(tài)。性能狀態(tài)不良的,參照有關規(guī)定分解檢修。術狀態(tài)。性能狀態(tài)不良的,參照有關規(guī)定分解檢修。(3) 兩端各銷套配合間隙不超過兩端各銷套配合間隙不超過0.6mm,間隙超過限度或拉傷嚴重時應,間隙超過限度或拉傷嚴重時應更換。連接銷與構架上液壓減振器耳座孔的徑向間隙不超過更換。連接銷與構架上液壓減振器耳座孔的徑向間隙不超過1mm,超,超過時更換銷軸或焊修銷孔。過時更換銷軸或焊修銷孔。1.7 中心銷各關節(jié)部位轉動良好,無卡滯。中心銷防塵套破損時更換。中心銷各關節(jié)部位轉動良好,無卡滯。中心銷防塵套破損時更換。1.8 旁承裝置橡

17、膠減振元件老化、龜裂、嚴重變形及脫膠時應更換。新?lián)Q旁承裝置橡膠減振元件老化、龜裂、嚴重變形及脫膠時應更換。新?lián)Q的旁承橡膠減振元件按以下要求選配:的旁承橡膠減振元件按以下要求選配: (1)檢查外觀,橡膠塊無裂紋、缺損。)檢查外觀,橡膠塊無裂紋、缺損。 (2) 旁承橡膠減振元件在預加載荷為旁承橡膠減振元件在預加載荷為18.6kN時的垂向靜剛度為時的垂向靜剛度為11.33kN/cm。 (3) 旁承的自由高度為旁承的自由高度為119mm122mm。同一轉向架上,旁承的自。同一轉向架上,旁承的自由高度差不超過由高度差不超過2mm。 (4) 旁承滑板無裂紋,其局部磨耗、拉傷時可修整。旁承滑板的磨耗旁承滑板

18、無裂紋,其局部磨耗、拉傷時可修整。旁承滑板的磨耗量超過量超過2.5mm時應更換。時應更換。簡介簡介 1.6 液壓減振器液壓減振器(1) 無泄漏、異常噪聲和卡死,兩端的橡膠減振墊無老化和破損,否則無泄漏、異常噪聲和卡死,兩端的橡膠減振墊無老化和破損,否則分解檢修或更換。分解檢修或更換。(2) 在液壓減振器試驗臺上進行試驗,根據所記錄的示功圖,分析其技在液壓減振器試驗臺上進行試驗,根據所記錄的示功圖,分析其技術狀態(tài)。性能狀態(tài)不良的,參照有關規(guī)定分解檢修。術狀態(tài)。性能狀態(tài)不良的,參照有關規(guī)定分解檢修。(3) 兩端各銷套配合間隙不超過兩端各銷套配合間隙不超過0.6mm,間隙超過限度或拉傷嚴重時應,間隙

19、超過限度或拉傷嚴重時應更換。連接銷與構架上液壓減振器耳座孔的徑向間隙不超過更換。連接銷與構架上液壓減振器耳座孔的徑向間隙不超過1mm,超,超過時更換銷軸或焊修銷孔。過時更換銷軸或焊修銷孔。1.7 中心銷各關節(jié)部位轉動良好,無卡滯。中心銷防塵套破損時更換。中心銷各關節(jié)部位轉動良好,無卡滯。中心銷防塵套破損時更換。1.8 旁承裝置橡膠減振元件老化、龜裂、嚴重變形及脫膠時應更換。新?lián)Q旁承裝置橡膠減振元件老化、龜裂、嚴重變形及脫膠時應更換。新?lián)Q的旁承橡膠減振元件按以下要求選配:的旁承橡膠減振元件按以下要求選配: (1)檢查外觀,橡膠塊無裂紋、缺損。)檢查外觀,橡膠塊無裂紋、缺損。 (2) 旁承橡膠減振

20、元件在預加載荷為旁承橡膠減振元件在預加載荷為18.6kN時的垂向靜剛度為時的垂向靜剛度為11.33kN/cm。 (3) 旁承的自由高度為旁承的自由高度為119mm122mm。同一轉向架上,旁承的自。同一轉向架上,旁承的自由高度差不超過由高度差不超過2mm。 (4) 旁承滑板無裂紋,其局部磨耗、拉傷時可修整。旁承滑板的磨耗旁承滑板無裂紋,其局部磨耗、拉傷時可修整。旁承滑板的磨耗量超過量超過2.5mm時應更換。時應更換。簡介簡介 1.9 旁承在整備重量下的壓縮量應調整到旁承在整備重量下的壓縮量應調整到12.51.5mm。旁承滑板。旁承滑板與車架旁承磨耗板之間不許有油污。與車架旁承磨耗板之間不許有油

21、污。1.10 旁承滑板出現裂紋或磨耗量超過限度要求時應更換。重新安旁承滑板出現裂紋或磨耗量超過限度要求時應更換。重新安裝旁承滑板時,每次轉裝旁承滑板時,每次轉90位置。位置。1.11 基礎制動裝置基礎制動裝置(1)各制動杠桿、拉桿、彈簧、銷軸、開口銷等無損傷,各銷孔)各制動杠桿、拉桿、彈簧、銷軸、開口銷等無損傷,各銷孔襯套、銷軸的磨耗超過限度要求時應加修或更換。襯套、銷軸的磨耗超過限度要求時應加修或更換。(2) 閘瓦、閘瓦托裂紋時更換。閘瓦磨耗后剩余厚度及同一制動閘瓦、閘瓦托裂紋時更換。閘瓦磨耗后剩余厚度及同一制動梁上的閘瓦厚度差符合規(guī)定要求,偏磨嚴重的閘瓦應更換,并查梁上的閘瓦厚度差符合規(guī)定

22、要求,偏磨嚴重的閘瓦應更換,并查找原因,重新調整。找原因,重新調整。(3) 組裝后,各杠桿應作用良好,動作靈活,無卡滯,并調整閘組裝后,各杠桿應作用良好,動作靈活,無卡滯,并調整閘瓦與車輪之間的間隙在規(guī)定范圍內。瓦與車輪之間的間隙在規(guī)定范圍內。1.12 手制動機作用良好,否則分解檢修。手制動機作用良好,否則分解檢修。1.13 防護裝置、排障器等應安裝牢固,無損傷。調整排障器距軌防護裝置、排障器等應安裝牢固,無損傷。調整排障器距軌面高度符合規(guī)定要求,排障器擋板寬度方向應與軌面垂直。面高度符合規(guī)定要求,排障器擋板寬度方向應與軌面垂直。簡介簡介 1.14 提速轉向架二系圓減振圓彈簧有裂紋、損傷、彈性

23、衰弱時提速轉向架二系圓減振圓彈簧有裂紋、損傷、彈性衰弱時更換。更換。2 輪對、軸箱裝置輪對、軸箱裝置2.1 清除輪對各部表面油漆及銹垢,車軸外露部位表面應露出基清除輪對各部表面油漆及銹垢,車軸外露部位表面應露出基本金屬面。帶有滾動軸承的輪對禁止煮洗,沖洗除銹時在軸本金屬面。帶有滾動軸承的輪對禁止煮洗,沖洗除銹時在軸承上加裝防護罩。承上加裝防護罩。2.2 檢查輪對各部外觀,測量尺寸,建立輪對卡片,確定施修范檢查輪對各部外觀,測量尺寸,建立輪對卡片,確定施修范圍。圍。2.3 輪對探傷檢查輪對探傷檢查 (1) 車軸外露部位施行表面探傷檢查。車軸旋削或磨削加修車軸外露部位施行表面探傷檢查。車軸旋削或磨

24、削加修后,應對加修部位進行復探。對帶輻板孔車輪的內側輻板孔后,應對加修部位進行復探。對帶輻板孔車輪的內側輻板孔部位施行探傷檢查。部位施行探傷檢查。 (2) 輪對施行全軸穿透超聲波探傷檢查和輪座鑲入部位施行輪對施行全軸穿透超聲波探傷檢查和輪座鑲入部位施行超聲波探傷檢查,探傷儀應進行標定。超聲波探傷檢查,探傷儀應進行標定。 (3) 車軸探傷后,應按規(guī)定填寫記錄,并且簽字備查。車軸探傷后,應按規(guī)定填寫記錄,并且簽字備查。簡介簡介 2.4 輪對有下列情況之一時,應送專業(yè)廠修理:輪對有下列情況之一時,應送專業(yè)廠修理: (1) 軸身有打痕、碰傷、磨傷及電焊打火深度超過規(guī)定限度。軸身有打痕、碰傷、磨傷及電焊

25、打火深度超過規(guī)定限度。 (2) 軸頸距軸端軸頸距軸端20mm以上部位或防塵板座有電焊打火。以上部位或防塵板座有電焊打火。 (3) 軸頸因燃軸而彎曲及輾長。軸頸因燃軸而彎曲及輾長。 (4) 經探傷檢查確認,軸身及輪座上有橫裂紋或縱裂紋超過規(guī)經探傷檢查確認,軸身及輪座上有橫裂紋或縱裂紋超過規(guī)定限度;車軸上的縱裂紋延伸入輪座鑲入部;輪轂孔與輪座表面定限度;車軸上的縱裂紋延伸入輪座鑲入部;輪轂孔與輪座表面接觸不良,軸向長度有一處或兩處之和超過接觸不良,軸向長度有一處或兩處之和超過80mm;車軸內部有;車軸內部有缺陷,超過鐵標規(guī)定限度;經超聲波探傷檢查發(fā)現透聲不良或難缺陷,超過鐵標規(guī)定限度;經超聲波探傷

26、檢查發(fā)現透聲不良或難以判斷。以判斷。 (5) 軸端螺栓孔損傷嚴重,不起緊固作用。軸端螺栓孔損傷嚴重,不起緊固作用。 (6) 車輪輪輞厚度小于規(guī)定限度。車輪輪輞厚度小于規(guī)定限度。 (7) 車輪踏面及輪緣出現裂紋、缺陷、剝離等缺陷,經旋修無車輪踏面及輪緣出現裂紋、缺陷、剝離等缺陷,經旋修無法消除。法消除。 (8) 車輪幅板、輪轂、輪輞裂紋無法消除或在原有鏟槽處及其車輪幅板、輪轂、輪輞裂紋無法消除或在原有鏟槽處及其兩端再發(fā)生裂紋。兩端再發(fā)生裂紋。 (9) 輪對內側距離及內距三處差超過規(guī)定限度。輪對內側距離及內距三處差超過規(guī)定限度。 (10) 出現其它需要退輪檢修的故障。出現其它需要退輪檢修的故障。簡

27、介簡介 2.5 輪對有下列情況之一時,應加工修理:輪對有下列情況之一時,應加工修理: (1) 車輪踏面剝離、擦傷、局部凹下、裂紋、缺陷、輾寬、車輪踏面剝離、擦傷、局部凹下、裂紋、缺陷、輾寬、踏面圓周磨耗超過規(guī)定限度,以及踏面上粘有熔化金屬。踏面圓周磨耗超過規(guī)定限度,以及踏面上粘有熔化金屬。 (2) 車輪輪緣厚度磨耗超過規(guī)定限度或輪緣發(fā)生垂直磨耗、車輪輪緣厚度磨耗超過規(guī)定限度或輪緣發(fā)生垂直磨耗、缺損、裂紋。缺損、裂紋。 (3) 同一輪對的兩車輪直徑差及同一車輪的直徑差超過規(guī)定同一輪對的兩車輪直徑差及同一車輪的直徑差超過規(guī)定限度,或同一車輪踏面與軸頸面距離在同一直徑線上測量的限度,或同一車輪踏面與

28、軸頸面距離在同一直徑線上測量的兩點相差超過規(guī)定限度。兩點相差超過規(guī)定限度。 (4) 同一轉向架的車輪直徑差及同車各車輪直徑差超過規(guī)定同一轉向架的車輪直徑差及同車各車輪直徑差超過規(guī)定限度。限度。 (5) 軸身有裂紋,表面有打痕、碰傷、磨傷及電焊打火等缺軸身有裂紋,表面有打痕、碰傷、磨傷及電焊打火等缺陷。陷。 (6) 軸端螺栓孔有可修復的局部損傷。軸端螺栓孔有可修復的局部損傷。 (7) 車軸中心孔有影響加工定位的損傷。車軸中心孔有影響加工定位的損傷。 (8) 出現其它需要加工修理的缺陷。出現其它需要加工修理的缺陷。簡介簡介 2.6 車輪踏面及輪緣加修車輪踏面及輪緣加修 (1) 車輪按磨耗型(車輪按

29、磨耗型(LM型)踏面進行旋修。新組裝或重新組裝的型)踏面進行旋修。新組裝或重新組裝的輪對,其車輪踏面及輪緣應符合原形。輪對,其車輪踏面及輪緣應符合原形。 (2) 全面旋修輪對后,輪緣厚度與高度應恢復原形,其輪緣厚度為全面旋修輪對后,輪緣厚度與高度應恢復原形,其輪緣厚度為32mm,輪緣高度為,輪緣高度為27mm。 (3) 檢修輪對的車輪踏面磨耗深度及輪緣厚度應符合禁用限度規(guī)定。檢修輪對的車輪踏面磨耗深度及輪緣厚度應符合禁用限度規(guī)定。車輪踏面及輪緣旋修時,其輪緣厚度應可恢復到禁限度以內,輪緣車輪踏面及輪緣旋修時,其輪緣厚度應可恢復到禁限度以內,輪緣高度應恢復到高度應恢復到271mm。 (4) 車輪

30、踏面及輪緣全面旋修時,同一輪對的兩車輪直徑差不應超車輪踏面及輪緣全面旋修時,同一輪對的兩車輪直徑差不應超過過1mm;同一車輪相互垂直的直徑差不應超過;同一車輪相互垂直的直徑差不應超過0.5mm;同一車輪踏;同一車輪踏面與軸頸端面的距離差不應超過面與軸頸端面的距離差不應超過0.3mm。 (5) 車輪踏面有裂紋、缺損、剝離、擦傷、局部凹下等缺陷超過規(guī)車輪踏面有裂紋、缺損、剝離、擦傷、局部凹下等缺陷超過規(guī)定限度及輪緣有裂紋、缺損等缺陷時,應將缺陷全部消除。定限度及輪緣有裂紋、缺損等缺陷時,應將缺陷全部消除。 (6) 車輪踏面及輪緣加修后,其加工部位的表面粗糙度應達到車輪踏面及輪緣加修后,其加工部位的

31、表面粗糙度應達到Ra25m。簡介簡介 2.7 車輪輪輞外側及幅板上有沿圓周方向的重皮時應鏟除,鏟槽車輪輪輞外側及幅板上有沿圓周方向的重皮時應鏟除,鏟槽的數量、深度及長度應按下列規(guī)定執(zhí)行:的數量、深度及長度應按下列規(guī)定執(zhí)行: (1) 車輪的同一半徑斷面上鏟槽數量不應多于車輪的同一半徑斷面上鏟槽數量不應多于3條,整個車條,整個車輪上鏟槽的總長度不應超過輪上鏟槽的總長度不應超過300mm。 (2) 輪輞外側面上沿圓周方向的鏟槽深度不應超過輪輞外側面上沿圓周方向的鏟槽深度不應超過5mm。 (3) 幅板上沿圓周方向的鏟槽深度不應超過幅板上沿圓周方向的鏟槽深度不應超過3mm。 (4) 鏟槽兩端應平滑過渡。

32、鏟槽兩端應平滑過渡。2.8 車輪輪輞內側面上不應鏟槽,其它部位不應有徑向鏟槽。車輪輪輞內側面上不應鏟槽,其它部位不應有徑向鏟槽。2.9 車輪輪轂外徑面有重皮時可打磨,打磨深度不應超過車輪輪轂外徑面有重皮時可打磨,打磨深度不應超過3mm,打磨后保證輪轂壁厚及壁厚差符合規(guī)定。打磨后保證輪轂壁厚及壁厚差符合規(guī)定。2.10 車軸軸身非配合部位的打痕、碰傷、磨傷及電焊打火深度車軸軸身非配合部位的打痕、碰傷、磨傷及電焊打火深度在在2.0 mm以下時,經打磨光滑,消除棱角后可繼續(xù)使用,深以下時,經打磨光滑,消除棱角后可繼續(xù)使用,深度超過度超過2.0mm以上報廢。進口搗固車車軸有以上缺陷時更換。以上報廢。進口

33、搗固車車軸有以上缺陷時更換。簡介簡介 2.11 輪對施修前,車軸中心孔應進行檢查、加修:輪對施修前,車軸中心孔應進行檢查、加修: (1) 車軸中心孔應逐個檢查,中心孔有損傷時,可消除局部高于原車軸中心孔應逐個檢查,中心孔有損傷時,可消除局部高于原基準面的多余金屬,但修復后缺陷面積不應大于原中心孔圓錐面積基準面的多余金屬,但修復后缺陷面積不應大于原中心孔圓錐面積的八分之一。的八分之一。 (2) 車軸中心孔可堵焊。經重新堵焊加工的車軸中心孔,其各部尺車軸中心孔可堵焊。經重新堵焊加工的車軸中心孔,其各部尺寸應符合圖紙規(guī)定。寸應符合圖紙規(guī)定。 (3) 加修車軸中心孔的輪對,應測量車輪踏面與軸頸面相對中

34、心孔加修車軸中心孔的輪對,應測量車輪踏面與軸頸面相對中心孔的同軸度誤差。的同軸度誤差。6.9.2.12 車軸軸端螺栓孔的檢查、加修:車軸軸端螺栓孔的檢查、加修: (1) 檢查軸端螺栓孔,螺紋有損傷或滑扣時,累計不應超過檢查軸端螺栓孔,螺紋有損傷或滑扣時,累計不應超過3扣扣(不應連續(xù))。螺紋磨損時用止規(guī)測試,在距端面(不應連續(xù))。螺紋磨損時用止規(guī)測試,在距端面5扣以內應止住,扣以內應止住,并且止規(guī)無明顯晃動(手試)。并且止規(guī)無明顯晃動(手試)。 (2) 軸端螺栓孔不能使用時,可將原螺栓孔堵焊,并移位軸端螺栓孔不能使用時,可將原螺栓孔堵焊,并移位60加工。加工。堵焊螺栓孔前,應清除螺栓孔內的鐵屑及

35、雜物,將螺桿前端車制成堵焊螺栓孔前,應清除螺栓孔內的鐵屑及雜物,將螺桿前端車制成120角后旋入到螺栓孔中,后端距車軸端面為角后旋入到螺栓孔中,后端距車軸端面為2mm4mm,然后,然后再焊堵,并做修平處理。軸端螺栓孔只可移位加工一次。再焊堵,并做修平處理。軸端螺栓孔只可移位加工一次。簡介簡介 2.13 打開軸箱前蓋,檢查軸端緊固螺栓頭部的防松鎖片應狀態(tài)良打開軸箱前蓋,檢查軸端緊固螺栓頭部的防松鎖片應狀態(tài)良好,否則應退卸軸承內圈檢查。好,否則應退卸軸承內圈檢查。2.14 軸箱轉動中有異響、卡滯或溫度超過限度要求,或有其它不軸箱轉動中有異響、卡滯或溫度超過限度要求,或有其它不正?,F象時,應卸下軸箱組

36、件或軸承進行檢查并處理。正?,F象時,應卸下軸箱組件或軸承進行檢查并處理。2.15 外觀檢查卸下的軸承零件有輕微的碰傷、劃傷、銹蝕等缺陷外觀檢查卸下的軸承零件有輕微的碰傷、劃傷、銹蝕等缺陷時,可用油石或時,可用油石或00號砂布蘸油打磨,經處理的軸承零件工作表面號砂布蘸油打磨,經處理的軸承零件工作表面及配合面應光潔,在不影響軸承零件的輪廓尺寸時可使用。及配合面應光潔,在不影響軸承零件的輪廓尺寸時可使用。2.16 軸承內、外圈及滾子損壞或保持架出現裂紋、嚴重磨耗、銹軸承內、外圈及滾子損壞或保持架出現裂紋、嚴重磨耗、銹蝕和扭曲變形時,應更換軸承;銹蝕嚴重、轉動不正常轉動的軸蝕和扭曲變形時,應更換軸承;

37、銹蝕嚴重、轉動不正常轉動的軸承應更換。承應更換。2.17 軸箱體有破損、裂紋、磨傷及磨耗過限時,應焊修或更換,軸箱體有破損、裂紋、磨傷及磨耗過限時,應焊修或更換,焊修后焊縫應經打磨處理;軸箱蓋應無影響密封的氣孔、夾渣、焊修后焊縫應經打磨處理;軸箱蓋應無影響密封的氣孔、夾渣、缺肉等缺陷,有破損、裂紋、翹曲變形及磨耗過限時更換,有毛缺肉等缺陷,有破損、裂紋、翹曲變形及磨耗過限時更換,有毛刺應消除。刺應消除。簡介簡介 2.18 更換密封氈條和防松鎖片。更換密封氈條和防松鎖片。2.19 清洗軸箱,重新添注潤滑脂,每個軸箱總填充量為清洗軸箱,重新添注潤滑脂,每個軸箱總填充量為600g800g,油脂應均勻

38、分布。軸箱蓋螺栓應緊固良好,開口銷換新。,油脂應均勻分布。軸箱蓋螺栓應緊固良好,開口銷換新。2.20 重新組裝后的軸箱,左右擺動應靈活,軸箱的軸向竄動量符重新組裝后的軸箱,左右擺動應靈活,軸箱的軸向竄動量符合規(guī)定。合規(guī)定。 3 車軸齒輪箱車軸齒輪箱3.1 清洗齒輪箱外部各部件。放出車軸齒輪箱內潤滑油,檢查油液清洗齒輪箱外部各部件。放出車軸齒輪箱內潤滑油,檢查油液中有無較大金屬顆粒,清洗齒輪箱內部及放油螺塞、通氣器組件,中有無較大金屬顆粒,清洗齒輪箱內部及放油螺塞、通氣器組件,利用內窺鏡等工具檢查車軸齒輪箱內部零、部件的完好狀況,更利用內窺鏡等工具檢查車軸齒輪箱內部零、部件的完好狀況,更換密封不

39、良的放油螺塞密封墊。換密封不良的放油螺塞密封墊。3.2 拆檢、清洗或更換進油口、通氣器的濾清元件。拆檢、清洗或更換進油口、通氣器的濾清元件。3.3 齒輪箱箱體各接合部位滲、漏油時,更換相應部位的密封件。齒輪箱箱體各接合部位滲、漏油時,更換相應部位的密封件。簡介簡介 3.4 有下列情況之一者,應對車軸齒輪箱做進一步檢查,必要時解有下列情況之一者,應對車軸齒輪箱做進一步檢查,必要時解體箱體:體箱體:(1) 檢測潤滑油,檢查分析零、部件有異常磨損現象。檢測潤滑油,檢查分析零、部件有異常磨損現象。(2) 箱體有裂紋或較嚴重漏油。箱體有裂紋或較嚴重漏油。(3) 車軸齒輪箱運轉不正常、有異響或箱體溫度超過

40、規(guī)定。車軸齒輪箱運轉不正常、有異響或箱體溫度超過規(guī)定。(4) 掛、脫擋機構動作不靈活、卡滯。掛、脫擋機構動作不靈活、卡滯。(5) 潤滑系統(tǒng)工作不正常。潤滑系統(tǒng)工作不正常。3.5 檢查齒輪箱各部連接螺栓、螺母應緊固良好。按規(guī)定加注潤滑檢查齒輪箱各部連接螺栓、螺母應緊固良好。按規(guī)定加注潤滑油。油。3.6 扭矩拉桿扭矩拉桿(1) 探傷檢查扭矩拉桿、緊固螺栓和銷軸,有裂紋更換。扭矩拉探傷檢查扭矩拉桿、緊固螺栓和銷軸,有裂紋更換。扭矩拉桿直徑磨耗超過桿直徑磨耗超過5%時應更換。時應更換。(2) 扭矩拉桿上橡膠減振元件出現老化、龜裂、嚴重變形時更換。扭矩拉桿上橡膠減振元件出現老化、龜裂、嚴重變形時更換。使

41、用滿三年的橡膠減振元件應更換,并對新?lián)Q的橡膠減振元件作使用滿三年的橡膠減振元件應更換,并對新?lián)Q的橡膠減振元件作外觀檢查,無老化、龜裂和變形。外觀檢查,無老化、龜裂和變形。簡介簡介 (3) 關節(jié)軸承與銷軸的徑向間隙限度為關節(jié)軸承與銷軸的徑向間隙限度為0.6mm;關節(jié)軸承;關節(jié)軸承球面間隙不超過球面間隙不超過0.2mm??子脧椥該跞獜椥粤己?,折損、。孔用彈性擋圈應彈性良好,折損、變形、銹蝕時更換。變形、銹蝕時更換。(4) 組裝時,緊固螺栓和銷軸上的螺母、開口銷等應完好。組裝時,緊固螺栓和銷軸上的螺母、開口銷等應完好。車軸齒輪箱扭矩拉桿螺栓的緊固扭矩符合要求。車軸齒輪箱扭矩拉桿螺栓的緊固扭矩符合要

42、求。 3.7 車軸齒輪箱安裝支腳、支架出現裂紋時焊補修復;各支車軸齒輪箱安裝支腳、支架出現裂紋時焊補修復;各支腳橡膠減振墊出現明顯的變形、龜裂、老化時更換。腳橡膠減振墊出現明顯的變形、龜裂、老化時更換。3.8 檢修后的車軸齒輪箱應進行高速運行試驗運轉平穩(wěn),無檢修后的車軸齒輪箱應進行高速運行試驗運轉平穩(wěn),無異響,箱體溫度正常。異響,箱體溫度正常。3.9 三軸車軸齒輪箱液壓馬達離合器的脫、掛動作應靈活可三軸車軸齒輪箱液壓馬達離合器的脫、掛動作應靈活可靠,作用良好???,作用良好。簡介簡介 (四)(四) 車鉤緩沖裝置車鉤緩沖裝置1 對車鉤緩沖裝置進行局部解體檢查,測量有規(guī)定尺寸限度的部位,加修對車鉤緩

43、沖裝置進行局部解體檢查,測量有規(guī)定尺寸限度的部位,加修處理部件應由專業(yè)人員或專業(yè)廠家完成。處理部件應由專業(yè)人員或專業(yè)廠家完成。2 探傷檢查鉤舌內側面彎角部和上、下彎角處,鉤尾框后端上、下內彎角探傷檢查鉤舌內側面彎角部和上、下彎角處,鉤尾框后端上、下內彎角處,鉤體鉤耳及內側弧面、鉤頸(指距鉤肩處,鉤體鉤耳及內側弧面、鉤頸(指距鉤肩50mm范圍),鉤舌銷,鉤范圍),鉤舌銷,鉤尾銷,鉤尾銷安全螺栓等,裂紋超過限度要求時應更換。尾銷,鉤尾銷安全螺栓等,裂紋超過限度要求時應更換。3 鉤舌啟閉靈活,車鉤三態(tài)及防跳性能良好。鉤舌啟閉靈活,車鉤三態(tài)及防跳性能良好。4 性能參數檢測性能參數檢測4.1 車鉤在閉鎖狀態(tài)時,鉤鎖尾部與鉤體間隙不超過車鉤在閉鎖狀態(tài)時,鉤鎖尾部與鉤體間隙不超過4mm,鉤舌尾部與鉤,鉤舌尾部與鉤鎖間橫向間隙不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