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概論的試題及答案分享_第1頁
文化概論的試題及答案分享_第2頁
文化概論的試題及答案分享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文檔供參考,可復制、編制,期待您的好評與關注! 1、 天人合一: 或稱天人合德、“天人相應”,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哲學思想,儒、道、釋三家均有闡述。其基本思想是人類的生理、倫理、政治等社會現(xiàn)象是自然的直接反映。2、 嫡長子繼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項原則,即王位和財產必須由嫡長子繼承,嫡長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長子。嫡長子繼承制是中國古代一夫多妻制下實行的一種繼承原則(制度),是維系宗法制的核心制度之一。所謂“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边@就是所謂的嫡長繼承制3、 宗法制度是用父系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國家統(tǒng)治的制度。早在原始氏族時期宗法制就有所萌芽,但作為一種維系貴族間關系的完

2、整制度的形成和出現(xiàn),則是周朝的事情,分封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其特點是宗族組織和國家組織合而為一,宗法等級和政治等級完全一致。目的加強分封制形成的統(tǒng)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也是能夠最大程度的避免了因王位而引發(fā)的紛爭甚至戰(zhàn)亂,穩(wěn)定國家。宗法制:是中國古代維護貴族世襲統(tǒng)治的一種制度,由父系家長制演變而成,到周代漸趨完備。宗法制在春秋時期瓦解之后,其影響長期留存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之中.宗法制的特點:宗法制的特點在于,一方面用自然血緣關系來確定人們的社會關系,另一方面又用自然血緣關系將人們緊緊連在一起,從而限制著人們社會關系的發(fā)展。4、 四書五經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將四書和

3、五經的合稱,是中國儒家經典的書籍。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而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簡稱為“詩、書、禮、易、春秋”,在之前,還有一本樂經,合稱“詩、書、禮、樂、易、春秋”,這六本書也被稱做“六經”,其中的樂經后來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經。四書五經是南宋以后儒學的基本書目,儒生學子的必讀之書。5、 我國的宗廟制度是祖先崇拜的產物。人們在陽間為亡靈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廟。帝王的宗廟制是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不準設廟。同時宗廟是供奉歷朝歷代國王牌位、舉行祭祀的地方。6、 三綱五常(綱常)是中國儒家倫理文化中的架構。源起于先王之學,經思孟五行闡發(fā),歷漢朝,盛于宋、明、清三代

4、。三綱、五常來源于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書,但最早淵源于孔子。“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要求為臣、為子、為妻的必須絕對服從于君、父、夫,同時也要求君、父、夫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一種特殊的道德關系。“五?!奔慈?、義、禮、智、信,是用以調整、規(guī)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人倫關系的行為準則。1、廣義文化:文化是人類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共同創(chuàng)造并賴以生存的物質與精神存在的總和。廣義文化是與人類及人類的創(chuàng)造活動相聯(lián)系的,是以人為中心的概念;廣義文化是一個歷史概念,它涵蓋人類歷史的全過程,是一個傳承發(fā)展的綜合概念;廣義文化的外延涵蓋物質創(chuàng)造

5、和精神創(chuàng)造的全部。2、狹義文化:狹義文化又稱人文文化,是某一社會集體(民族或階層)在長期歷史發(fā)展中經傳承積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質體現(xiàn)總體體系。狹義文化不但以人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動為中心,即使觀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為內核的;狹義文化關注的不是個別人的精神活動,而是經歷史傳承累積凝聚的共有的、成體系的人文精神;狹義文化關注的不僅是全人類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階層、集團人文精神的特點。3封邦建國是一種社會制度。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給王室成員、王族和功臣分封領地,屬于政治制度范疇。狹義封建制指分封制,而廣義封建制度,也就是常說的封建社會。二試析“西學東漸”和“東學

6、西漸”的文化功能。西學東漸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匯時間:粗略言之應該在晉唐間,事實上從漢代開始,便進入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交匯期。所謂外來文化,是西域(中亞、西亞)文化和南亞次大陸文化,后者對中華文化的影響要深刻得多。佛教文化:南亞次大陸的佛教文化是漢唐時期輸入中國的外來文化的主體。中國人對于佛教哲學不是不加改造地照搬,而是把中國傳統(tǒng)哲學融入佛教,使佛學本土化。傳統(tǒng)儒學與外來佛學互相影響,產生了中國封建社會后期的文化正宗宋明理學。這是文化交流史上創(chuàng)造性轉化的一個范例。這一范例形象地揭示了文化史上的,一個普遍規(guī)律:文化交流,絕非單向的文化移植,而是一個文化綜合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國文化系統(tǒng)不僅吸收消化了南

7、亞次大陸的佛教哲學,還在再創(chuàng)造的基礎上,反輸給其他文化系統(tǒng)。例如:8至10世紀,印度佛教開始衰微,13世紀回教入侵,印度佛教遭到毀滅。而7、8世紀,佛教在中國得到長足發(fā)展。大量的佛教譯著和論述輸出到東北亞、東南亞。唐代藝術因吸收佛教文化而更為瑰麗堂皇。舉例:繪畫(吳道子宗教壁畫、閻立本金銀加強色彩效果的手法創(chuàng)金碧山水畫、云岡敦煌等石窟藝術都有印度藝術的影響)音樂:天竺樂古代建筑:寶塔總之,在中國藝術家的改造下,佛教藝術成為中國文化的有機成分。其他:回教、景教、摩尼教相繼傳入。中亞、西亞的科技知識豐富中國科技寶庫??偨Y:漢唐時期,是中國文化興隆昌盛的黃金時期。大規(guī)模的文化輸入是重要原因之一。而中

8、國文化仍然是堂堂正正的中國文化,這種穩(wěn)定性也是中國文化的特色之一。 中外文化第二次大交匯時間:明朝萬歷年間即16世紀末開始,綿延四個世紀,至今仍在繼續(xù)。這一次中國人面對的是水平超過自己的歐洲,后來還包括美國、日本。東西文化的強烈反差對中國社會和中國文化系統(tǒng)造成的震撼,程度大大超過以往。明代萬歷年間:耶穌會士來華,確立“學術傳教”的方針。通過介紹西洋科學、哲學、藝術,引起士大夫的注意和敬重,以此擴大耶穌會的影響??陀^上促進了中外科學文化的交流。明清之際:耶穌會士傳入歐洲的古典哲學、邏輯學、美術、音樂、自然科學(最主要)。徐光啟等文化界的先進人士采取開明態(tài)度。晚明的數(shù)學與天文學等面目為之一新。16

9、44,明亡清興:滿洲貴族統(tǒng)治集團主張吸收西方科學技術??滴醯凼且M西學的杰出人物。(幾何、測量、代數(shù)、天文、物理、樂理、解剖學)18世紀:封建生產方式趨于沒落,統(tǒng)治集團銳意進取,樂于吸收外來文化的精神衰減“西學東漸”在雍正以后戛然終止。乾隆帝認為天朝大國“無所不有”、“從不貴奇妙”。19世紀中葉以后:西方列強入侵中國,此后,歐洲近代文化與中國文化的交匯具有強制性質,規(guī)模與速度大大超過明清之際。東學西漸秦朝至清約2000年間,中國是亞洲歷史舞臺的主角。日本、朝鮮、后來獨立的越南,均以中國為文化母國,與中國在語言文字、思想意識、社會組織、物質文明上聯(lián)成一氣。影響世界文明的進程:科技:指南針、造紙術

10、、火藥、活字印刷。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羅盤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印刷術變成新教工具。煉丹術傳入阿拉伯,直接推動阿拉伯煉丹術的生長,阿拉伯的煉丹術又影響歐洲煉丹術,現(xiàn)代化學以此為基礎發(fā)展起來。十進位計數(shù)法推動印度數(shù)學產生了位值制數(shù)碼。中國瓷器在15世紀后半期傳到意大利威尼斯,為歐洲造瓷史開辟了新紀元。文學:三國演義、西游記、水滸傳、紅樓夢、聊齋志異、金瓶梅哲學:啟蒙運動中,需要先驅的思想作為出發(fā)點,而歐洲中世紀的思想傳統(tǒng)和宗教神學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因此中國古代文明成為出發(fā)點。舉例:中國儒教是“理性宗教”的楷模,為英國自然神論者提供思想資料。法國大革命,中國哲學中的德治主義對雅各賓黨人

11、發(fā)生影響二 試析 “西學東漸”和 “東學西漸”的文化功能一種文化既有其民族性,又有時代性。一個民族自己創(chuàng)造文化,并不斷發(fā)展,成為傳統(tǒng)文化,這是文化的民族性。一個民族創(chuàng)造了文化,同時在發(fā)展過程中它又必然接受別的民族的文化,要進行文化交流,這就是文化的時代性。民族性與時代性有矛盾,但又統(tǒng)一,缺一不可。繼承傳統(tǒng)文化,就是保持文化的民族性;吸收外國文化,進行文化交流,就是保持文化的時代性。所以文化的民族性與時代性這個問題是會貫徹始終的。 為了保持文化的時代性,自20世紀以來,出現(xiàn)了一種提倡“全盤西化”的觀點?!叭P西化”和文化交流有聯(lián)系?,F(xiàn)在,整個社會,不但中國,而且是全世界,都是西方文化占壟斷地位。

12、這是事實,眼前哪一樣東西不是西方文化?電燈電話,樓上樓下,就說我們這穿的,從頭頂?shù)叫?,全是西方化了。這個西化不是壞事情?!拔骰币?,不“化”不行,創(chuàng)新、引進就是“化”。但“全盤西化”不行,不能只有經線,沒有緯線?!叭P西化”在理論 上講不通,在事實上辦不到。 我們不能只講西化,不講“東化”?!皷|化”,報紙上沒有這個詞兒,是我發(fā)明的。我們知道,漢唐的時候,是“東化”的。因為世界的經濟中心、文化中心當時在中國。在明末清初以前確實有過東學西漸。不能只重視“西學東漸”而忽視“東學西漸”。根據(jù)歷史事實,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東學西漸”從來就沒有中斷過。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吸引了西方傳教士、外籍華人、留學

13、生、商人等的注意,并通過他們廣泛傳播到世界各地。 在文化交流方面,中國是一個很有特色的國家。從蒙昧的遠古起,幾乎是從一有文化開始,中國文化中就有外來文化的成分。中國人向來強調“有容乃大”,不管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只要對我們有利,我們就吸收。海納百川,所以成就了中國文化之大。中外文化的交流,一直沒有中斷過。4試比較中西文化在天人關系問題上的異同,二者對現(xiàn)代文化有何意義?答:中國文化比較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天人合一)以求得人與自然和諧的共存與演進;西方文化則將天人置于對立狀態(tài),強調人對自然的征服與改造,以求得人類自身的生存與發(fā)展。后者對于發(fā)展社會生產力,提高人們物質和文化生活的水平和質量,創(chuàng)造現(xiàn)代文明仍然是必不可少的;而前者對于實現(xiàn)天道與人道的平衡統(tǒng)一,實現(xiàn)完滿和諧的精神追求,也是必要的,尤其是對于解決現(xiàn)代社會因無度地征服自然而帶來的環(huán)境污染、生態(tài)失衡等問題有著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二 試比較中西文化在天人關系問題上的異同,二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