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科學下冊教案_第1頁
三年級科學下冊教案_第2頁
三年級科學下冊教案_第3頁
三年級科學下冊教案_第4頁
三年級科學下冊教案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9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修訂欄修訂欄復習銜接(準備單元-第四單元)準備單元:比擬液體的輕重?比擬液體的輕重?是大象版小學?科學?教材三年級下冊的準備單元,這一單元的科學探究目標是“在教師引導下,嘗試基于所學知識制訂簡單的探究方案,并運用感官和簡單的工具觀察對象的外部形態(tài)特征.教材從生活中的湯里總是油浮在水上面這一現象引入,提出驗證油比水輕的探究任務.本課從“趣味性和“目的性兩方面著手,將最后拓展活動的“調制分層雞尾酒飲品改為這一活動的載體(需求),設定教學情景,同樣很自然地引出比擬液體輕重的話題,拉近了學生與探究主題的距離,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有助于引導學生主動投入到“比擬同體積的蜂蜜和牛奶的輕重的探究活動之中,讓學

2、生經歷制訂簡單探究方案的過程,并通過搜集證據找到調制分層雞尾酒飲品的方法,從而較好地達成這一單元的科學探究目標.教學目標:(1)知道觀察前要制訂方案,了解簡單的探究方案應具備的內容.在教師引導下,制訂簡單的探究方案.(3)運用感官和簡單的工具比擬液體的輕重,用文字、圖片等方式記錄觀察結果.(4)愿意與他人合作,樂于交流,尊重事實,重視證據.教學過程:知識點:1 .我們制定簡單的探究方案應該包括實驗目的、實驗器材、實驗方法、實驗記錄等2 .分層飲料就是根據不同的液體輕重不同而調制的.3 .相同體積的水和油相比,水比油重.教學反思:第一單元小小建筑師本單元是技術與工程單元.第一節(jié)課讓學生走進建筑博

3、物館,參觀古今中外各式各樣的建筑,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教材以時間為線索,羅列了各時期不同的建筑材料和制造工具,使學生通過比擬感受不同時期人類房屋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第二節(jié)課學生天生愛畫房子,但畫畫和設計還是有區(qū)別的.一方面我們要釋放學生的天性,讓他們盡情發(fā)揮,另一方面我們還要引導學生根據要求和標準進行設計繪圖.第三節(jié)材料屬于物質科學領域,學生對材料的熟悉僅僅停留在生活經驗的層面上教材安排學生通過實驗充分熟悉各種材料的性能,從而確定選用適宜的材料.第四節(jié)課是讓學生動手制作小狗房子,可以說是學生的興趣點所在.教材首先安排學生制訂施工方案,預防了讓課堂陷入無組織狀態(tài)和無頭緒的忙亂之中.第五節(jié)課本節(jié)課是

4、本單元的最后一課,要讓學生知道完整的工程設計包含哪些步驟.學生對于檢測方案的制訂可以完全獨立完成,對于分享和改良建議可以暢所欲言.教學過程:知識點:1 .當天然洞穴不能滿足人類社會生產生活的需要時,人們開始用樹枝、石塊等搭建棚穴,實現遮風避雨、預防野獸侵襲的目的,房屋建筑技術就應運而生了.2 .隨著科學技術的開展,人們開始根據事先設計好的方案建造房屋.使用的工具更先進,材料也發(fā)生了變化原始的房屋材料:草木十石工具:鋤斧箍修訂欄古代的房屋材料:磚瓦木頭工具:鋸子斧子墨斗刨千錘千現代的房屋材料:鋼筋水泥混凝十.工具:吊車挖掘機3 .現代的房屋有了巨大變革,無論是結構、功能還是外觀,者B遠遠超過了古

5、代房屋.4 .從古至今,材料和工具的變遷推動了建筑技術不斷開展5 .人造材料:磚、瓦、鋼筋、水泥、混凝土天然材料:至一木、石頭、樹木6 .博物館展示的建筑各式各樣,它們都是由建筑師設計的.建筑師開始工作之前,必須調查清楚工程的用途和要求.7 .做一個適合小狗住的房子要求:小狗能自由進出,自由活邊;能擋風雨;保溫隔熱;適度透光,要用窗戶;方便清掃等.8 .繪建筑師表達設計思路最常用的方法.9 .測試不同材料的性能可使用的方法有:1劃痕法一一判斷硬度;2滴水法防滲水性能;3觀察法一透明度.10 .鋁箔擠塑板是一種人造材料,輕便保溫,便于加工;木板是一種天然材料,取材方便;鋼筋很硬,加工有難度;玻璃

6、透明度較好,可做窗戶.11 .梳理施工任務,制訂一份合理的施工方案,可以提升施工效率.12 .為了完成制作活動,我們要樂于分享和接受彼此有益的想法.13 .用萬能膠把預制好的材料組裝起來,必要時用螺釘加固.14 .小狗的房子做成尖頂,是為了預防.15 .給小狗做的房子是否符合要求:大小、防水、保暖、透光、鞏固等力面檢測.第二單元電與我們的生活電已經是日常最常見的能量形式,所以對于三年級孩子來說并不是陌生的名詞.孩子們會知道各種各樣的電器,知道生活中處處會用到電,但這不等于孩子們就對電能有深入的了解.相反,孩子們對電的感覺是神秘而神奇的.這樣的生活經驗基礎和對電的好奇心為本課乃至本單元的學習奠定

7、了經驗根底和動力根底.教學目標:1 .引導學生熟悉電對人們生活的改變,能說出電對人類生活有哪些作用.2 .能舉例說明電與現代化生活密切相關.3 .引導學生初步了解電的來源,懂得節(jié)約用電的重要性.4 .體驗討論與交流在科學學習中的重要性.教學重點:培養(yǎng)學生想知道、愛提問的良好習慣.教學知識點:1 .停電對我們的生活影響很大,停電后我們會無法收看電視、沒有電燈照明、無法乘坐電梯、電飯煲中的飯也無法做.磔有電,整個社會簡直就要癱瘓了.2 .電冰箱、電視機等電器用的電是發(fā)電廠提供的交流電;手機、手電筒等用的是電池提供的直流電.3 .電是一種能量形式,可以使燈泡發(fā)光、給食物加熱、推動機器運轉、使音箱發(fā)出

8、聲音.太陽發(fā)出的光和熱、物體發(fā)出的聲音等也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現形式.4 .電已成為現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能源.5 .小燈泡的結構包括:燈絲、玻璃泡、金屬架、金屬殼、絕緣材料、金屬觸點.6 .如果把電源的兩極直接用導線連在一起,就會造成短路.短路會產生巨大的電流,會燒毀電源或導線.甚至引起火災.所以我們連接線路時要預防短路.7 .電流通過小燈泡時,小燈泡就發(fā)光了.由電源、導線、燈泡組成的閉合回路就叫電路.8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開關隨時限制電燈的亮和滅.9 .根據自己的設計連接電路時,要先讓開關處在斷開狀態(tài).10 .電源、導線、用電器和開關是構成電路的必要元件.切斷閉合回路是限制電路的一種常

9、用方法.11 .像銅絲、鐵釘等易于導電的物體被稱作導體,像塑料、橡膠等不容易導電的物體被稱作絕緣體.絕緣體的絕緣性并不是絕對的.在特殊情況下,絕緣體也會導電.比方枯燥的木棒不導電,潮濕的木棒就能導電.12 .平安用電:1不攀爬電線桿,遠離高壓設備,不在高壓線下放風箏或釣魚.2不在電線上晾曬衣物,不用濕手操作電器.3不用電線破損的電器.4不直接去拉觸電者.5不拉拽軟線拔插頭等.第三單元?植物的一生?教學分析:植物資源無處不在,這也為學生調查當地有價值的植物資源提供了教學資源.種植植物以及探究種子、根具有幫助植物維持自身生存的功能.探究植物的莖、葉具有幫助植物維持自身生存的功能.探究植物的花具有幫

10、助植物維持自身生存的功能.探究植物的果實、種子具有幫助植物維持自身生存的功能.本課設計植物的繁殖分為有性繁殖靠種子繁殖和無性繁殖根、莖、葉繁殖.植物通常有從生到死的生命過程.大局部綠色開花植物通過產生足夠的種子來繁殖后代,但有的植物那么可以通過根、莖、葉等來繁殖后代.大局部開花植物都有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六大器官.教學過程:知識點:1 .我們用圍通常生長著許多有價值的植物.它們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2 .人們把具有某種特定經濟用途的農作物稱作經濟作物,比如棉花、油菜、篦麻等.把具有欣賞價值的植物稱為欣賞植物,如牡丹、玫瑰等;把那些稀少而又珍貴的植物叫珍稀植物,如水杉、銀杏等.3 .種子由

11、種皮和胚組成,胚包括胚根、胚軸、胚芽、子葉.4 .植物不一定要在土壤里才能發(fā)芽、生長.利用營養(yǎng)液也可以種植植物-水培植物.5 .種子能萌發(fā)成幼苗,根能幫助植物吸收水分和營養(yǎng).種子和根是植物的重要器官.6 .黃瓜是蔓生植物,長到一定高度就需要支架.搭支架需要用到的材料有木棍或竹竿、細鐵絲或細繩等.7 .植物的莖內有許多“導管,它們能夠把根吸收的水分和營養(yǎng)輸送到植物的葉等器官里.8 .像油菜花這樣,由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四局部組成的花叫作完全花;像黃瓜花這樣,缺少其中一局部或幾局部的花叫作不完全花.9 .花是一些植物的重要生殖器官,擔負著繁殖后代的重任.花的雄蕊會產生花粉,這些花粉傳到雌蕊上,雌

12、蕊底部的胚珠受精長成能夠發(fā)育出新生命的種子.10 .風和昆蟲是很多植物傳播花粉的“媒介.11 .種子只有傳播到更廣闊的空間里,才能長出更多的新植株.動物、流水和風等能夠幫助植物傳播種子.12 .植物通常會經歷經歷了從種子萌發(fā)成幼苗,再到開花、結出果實和種子的過程.13 .大局部綠色開花植物通過產生足夠的種子來繁殖后代,但有的植物那么可以通過根、莖、葉等來繁殖后代.14 .長壽花莖經歷了生根、長新葉、開花的過程.15 .大局部綠色開花植物都有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六大器官.第四單元?土壤,生命的家園?教學分析:“土壤作為地球上一種重要的自然資源,是一切植物生長的物質根底.它與大氣、水、生物和

13、巖石共同組成了“地球家園.本課從“尋找土壤開始,引領學生運用簡單的工具挖一挖、翻一翻,和土壤親密接觸,在接觸中自然發(fā)現土壤中的物體,有的“會動,有的“不會動,進而在比擬中理解生物與非生物的特點;之后的調查“哪里還有土壤經歷,那么拓寬學生對土壤的認知,皚皚的白雪卜,高聳的山脊,和緩的丘陵,無垠的平原,地球陸地外表幾乎都有土壤,土壤中那么生活著種類繁多的生物,意在學生腦海中初步建立“地球家園的概念.在低年級的學習中,大局部學生都已經知道土壤中生長著小草、大樹、螞蟻、蝸牛等植物和動物,能較為容易地區(qū)分生物與非生物,擁后樸素的“生命認知,局部學生還會用列舉的方式簡單描述生物的特點,例如螞蟻和蝸牛都會動

14、,是動物,但尚不能從動物和植物兩個類別上去概括生物的特點,且缺乏使用標準、科學的諦言進行描述的水平.在對于土壤本身的認知上,學生往往會以為土壤僅存在農田里、公園里或者山坡上,而道路下、房子下等等被覆蓋的陸地外表那么沒有土壤,還有學生會認為建筑用的沙子也是土壤,這些都需要教師在教學時予以恰當的引導.教學過程:知識點:1 .我們可以找一塊土地,用木棍或者小鏟子挖開土壤,看看土壤里有什么.2 ./、要直接觸摸不熟悉的物體.也/、要傷害王壤中的動植物.用小棍子、小鏟子等鋒利、鋒利的工具時要注意平安.3 .動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物體,都屬于生物.絕大多數生物都能生長、會繁殖,都需要一定的生存環(huán)境.4 .

15、石子、沙子、瓶蓋是沒有生命的物體,叫非生物.土壤里有各種各樣的生物和非生物.5 .地球上的陸地外表大局部都覆蓋著土壤.土壤孕育了生機勃勃的植物,植物又供養(yǎng)了種類繁多的動物.土壤是人類和動植物共同的家園.6.土壤中含有一些可以燃燒的物質,主要是由土壤里動也物殘體腐爛以后變成的、叫作腐殖質.土壤含腐殖質越多就越肥沃.7,現代科學研究發(fā)現,土壤中含有絕大多數的化學元素,基本上可以滿足植物對礦物質的需求.8 .通過觀察,我們發(fā)現土壤是由我同的物質混合而成的.土壤中不僅有石塊、礫石、沙粒、粉粒、黏粒,還后水、空氣、腐殖質等多種物質.9 .人們根據土壤中所含沙粒和黏粒量的多少,把土壤分為三類:含黏粒多的土

16、壤叫黏質土;含沙粒多的土壤叫沙質土;沙粒和黏粒的含量差/、多的土壤叫壤土.10 .土壤里腐殖質含量的不同和礦物質組成的不同,就造就了五顏六色的土壤.如:我國東北的黑土,中南地區(qū)的紅土、黃土,四川地區(qū)的紫色土.11 .不同土壤對同一種植物生長的影響是不同的.土壤類型對植物的生長非常重要,不同的土壤適宜種植不同的植物.12 .人類活動對土壤造成的影響:亂砍濫伐會造成水土流失;過度放牧會使土地沙化;向土壤里排放有害物質會造成土壤污染.13 .為了保護土壤我們要多植樹種草、施用有機肥、輪換種植、退牧還草等.教學反思:第五單元不一樣的物體1不同的物體【教學分析】事實證實,三年級的孩子對固體、液體和氣體并

17、不是一無所知.平時的生活經驗會給他們形成一些直接的感知.本課將基于學生對日常生活的認知經驗引導學生通過科學的觀察、比較來進一步形成對固體、液體、氣體的相關特征的科學認知.【教學目標】1 .從孩子們的生活經驗出發(fā),幫助學生梳理并初步概括出固體、液體、氣體等科學詞匯.2 .通過直接比對觀察,讓學生知道固體有固定形狀、液體和氣體能流動但沒有固定的形狀等能夠直接觀察到的物態(tài)特征.3 .引導學生描述固體、液體、氣體的外部形態(tài)特征及表現出來的一些現象,比方水面總是保持水平的現象.【教學準備】1 .材料準備:不透明的能封閉的塑料瓶,瓶內分別裝啟后子、水、空氣等不同物態(tài)的物體,積木假設一干,兩種不同液體,幾種

18、/、同形狀的氣球.2 .活動場地:實驗室或教室.3 .學生分組:4-6人一個探究小組.【教學過程】1.引入活動猜一猜容器里有什么事先在不透明的容器內分別裝適量的A.小塊固體;B.液體;C.空氣.讓學生通過搖晃聽聲音或者憑著手感覺到的信息判斷里面裝的是什么.師:同學們,今天上課,老師先請大家來個游戲.請大家搖你們實驗桌上的三個瓶子,搖,比一比,根據你感覺到的信息,猜一猜里面可能是什么物體.學生分組活動3分鐘后組織討論.生:一個瓶子里可能是石子,還有一個瓶子里是一種液體師:把孩子們的答案寫到大紙上說一說你們做出這些猜測的理由描述一下你們觀察到的信息.生:搖晃這個瓶子時,能夠聽到瓶子里的東西撞在瓶子

19、上發(fā)出清脆的響聲,可以推斷里面是個硬的東西,另一個瓶子里的物體撞擊瓶子的聲音不一樣,它在流動,還有一個瓶子里是空的,里面只有空氣2 .處理信息師:你們真的非常善于觀察和描述.現在我們翻開瓶子看一看,里面都有些什么?生1:翻開瓶子一個瓶子里是石子,一個瓶子里是水,還啟一個是空的,里面是空氣.生2:我們的瓶子里是粉筆頭,還啟一個瓶子是水教師把孩子的答案同樣寫到大紙上.師:我們再看一看,我們瓶子里的物體和剛剛我們猜測的這些物體都具有哪些相同和/、同的特征,能給它們分分類嗎?分組討論一卜再答復.生:我們認為石子、粉筆、橡皮等是一類,它們都是固體師:根據學生答復在大紙上圈面,板書嗯,同學們的分類很有道理

20、,確實我們可以把這些物體分成固體、液體和氣體三類.像石子、粉筆等這樣的物體是固體3 .觀察師:為什么石子、粉筆頭等這些物體被稱為固體呢?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水和牛奶等液體又具有怎么/、同的特征呢?氣體又是怎么的?下而就請大家?guī)е@些問題來觀察桌上的物體.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分組觀察的要求和提示.出示觀察要求和提示學生分組觀察討論后組織匯報交流.4 .得出結論師:誰能夠總結一下,通過今天的觀察研究,我們知道了固體、液體和氣體的哪些特征?生:固體有固定的形狀.液體、氣體沒有固定的形狀,能流動【教學反思】用觀察并且加以提示的方法不僅可以提醒學生分組觀察要完成的任務工程,還能讓觀察和交流變得有條不紊.【

21、總結點評】實踐證實,學生對物體形態(tài)的熟悉并不是零起點,本課教學充分調動和利用了學生積累的日常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將已有的認知經驗進行了梳理和重新“認證,成功地進行了科學“注冊.2固體【教學分析】根據課程標準要求,關于固體的特征要求學生“知道固體有確定的形狀、體積和質量.上一課通過直接觀察學生已經初步建立了固體、液體和氣體的概念,知道了固體有固定的形狀,液體、氣體沒有固定的形狀、能流動.本課的探究任務就是通過實際的觀察和測量,知道固體有確定的體積和質量.而測量并描述固體的體積和質量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最正確途徑.【教學目標】1 .學會測量物體的長、寬、高,并學會用長、寬、高來描述物體的大小.2 .學會

22、使用天平測量物體的質量.3 .通過用數字描述物體的大小和質量,理解固體具有確定的體積和質量.【教學準備】1 .材料準備:天平、尺子米尺或稍微長一些的直尺或三角尺、被測物體固體.2 .學生分組:4-6人一個小組.【教學過程】第1課時1 .情境引入師:同學們,今天上課我們先一起來看看我們的科學小伙伴們遇到了什么了問題.引導學生看書本提供的情境圖.生:探探究究他們要寄快遞,快遞員讓他們描述物體的質量和大小.師:該怎么描述物體的質量和大小呢?你們有方法嗎?生:2 .觀察1:測量物體的大小師:根據大家討論的方法來試一試吧!我們首先來測量“物體的大小.師:我們先來學習測量規(guī)那么的方盒子的大小.觀察一下,這

23、個方盒子有幾條邊,幾個頂點?生:師:我們測量它的大小時只要量出和它的一個頂點相交的三條邊的長度.這三條邊分別是這個方盒子的長、寬、高.下面就請同學們小組合作,測出盒子的長、寬、高分別是多少.學生分組測量.師:請各組匯報測量結果.生:師:嗯,規(guī)那么的方盒子可以用長、寬、高來描述它的大小,誰再來描述一下這個盒子的大???生:這個盒子的長是寬是高是師:剛剛我們測量了規(guī)那么的方盒子的長、寬、高,并描述了它的長、寬、高.那么,不規(guī)那么的物體又該怎么來測量和描述它的大小呢?這里有一只塑料玩具,它需要多大的盒子來包裝呢?生:用紙板蒙在它的周圍再量師:嗯,你真聰明.我們可以用平直的板子靠在它的四面和頂部,量出它

24、的長、寬、高.邊講解邊演示看明白了嗎?生:看明白了.師:那就小組合作量一量.小組合作測量后匯報結果.3 .反思總結處理信息師:剛剛我們測量了規(guī)那么的方盒子以及不規(guī)那么形狀的塑料玩具的長、寬、高,并且用確定的數值來描述它的大小.想一想,這跟我們測量的物體的什么性質有關系.生:這些物體有固定的形狀.師:對,由于固體有固定的形狀,所以我們能夠測量出它的大小并且用確定的數值來描述.也就是說固體是有確定的體積的.第2課時4 .導入師:上一課我們學習測量和描述了固體的大小,這一課繼續(xù)來學習測量固體的質量.5 .觀察2測量:學習使用天平,用天平稱“禮物的質量師:天平是實驗室常用的測量物體質量的工具.我們一起

25、來研究一下它的構造.觀察天平結構,學習使用天平,學習使用天平后分組測量固體的質量,測量后匯報交流.6 .反思總結處理信息師:剛剛我們經過反復測量,測出了塑料玩具的質量并用確定的數值來描述它的質量.可見塑料玩具的質量也是可以用確定的數值來描述的.結合上一課測量描述固體的大小,我們可以看出,固體的質量和體積都是可以測量并用確定的數值來表示的,所以固體的體積和質量都是確定的.7 .拓展活動:熟悉常見的測量某種日常用品的大小和質量的工具及其使用方法.【教學反思】體積和質量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都是一個嶄新的概念,學習具有一定難度.教學時需要多引導多體會.3液體【教學分析】這一課延續(xù)上一課?固體?的研究思路

26、,測量液體的質量和體積,進一步熟悉液體有確定的質量和體積,感知“液體會流動,它沒有固定的形狀.【教學目標】1 .學習測量液體的質量和體積,學習使用確定的數據描述液體的質量和體積.2 .理解液體具有確定的質量和體積.3 .培養(yǎng)學生相對準確的觀察和測量水平.【教學準備】材料準備:天平、量筒、不同形狀的容器、水等液體.【教學過程】1 .情境引入師:我們前兩課學習測量了固體的質量和體積,知道了固體有確定的質量和體積,那么液體是不是也具有確定的質量和體積呢?我們該怎么測量和描述它的體積和質量呢?我們今天就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2 .制訂方案師:想一想,我們可以像測量固體一樣測量液體的體積和質量嗎?生:不能

27、,液體會流動,必須要裝在容器里.生2:可以把液體裝在容器里測量.生3:測量質量的時候,我們可以先測一下容器的質量,然后再把液體裝進去在天平上測量,最后減去容器的質量師:同學們真聰明,根據液體會流動的特征,我們確實需要把液體裝到容器里來測量.3 .觀察1:學習測量液體體積師:為了測量方便,我們還可以把一些容器標上刻度直接做成測量液體體積的工具,我們把這類工具叫做量筒或量杯.出示量筒和量杯,指導學生觀察量筒的結構,熟悉量筒上的數值和單位.引導學生學習使用量筒,正確讀取量筒數值后分組測量一杯水的體積.測量后匯報交流,實錄略.4 .觀察2:測量液體的質量實錄略5 .反思總結處理信息師:剛剛我們測量了一

28、杯水的質量和體積,大家比擬一下,測量液體質量和體積的方法和測量固體的方法有什么不同?這和液體的什么特征有關?師:我們能夠測量并用確定的數值來描述液體的體積和質量,這說明了什么?生:液體有確定的體積和質量.【教學反思】本課延續(xù)了第2課?固體?的教學思路,教學活動比擬順利.由于學生已學會了使用天平,所以安排一個課時根本能夠完成.4氣體【教學分析】“氣體是否有質量?“氣體是否有確定的體積?這些問題對于三年級的孩子來說有一定的難度,也很難憑空提出這些令他們費解的問題.因此,這節(jié)課繼續(xù)延續(xù)前面研究固體和液體的研究思路,提出相應的問題.【教學目標】1 .設法驗證氣體是否有質量.2 .探究氣體是否有確定的體

29、積.3 .理解氣體有確定的質量,但沒有確定的體積.【教學準備】材料準備:天平、量筒、不同形狀的容器、水等液體.【教學過程】1 .引入師:前面我們學習測量了固體、液體的體積和質量,知道了固體和液體都有確定的質量和體積.那么氣體有質量嗎?有確定的體積嗎?空氣可以測量嗎?2 .討論師:大膽說說你們自己的想法生1:我覺得空氣有質量,由于它本身是物質生2:我們可以用袋子裝著空氣來量它的體積.生:師:有沒有看到過這種情景出示給足球打氣的畫面,圖上的老師正在干什么?生:給足球打氣.師:有沒有人親眼看到體育老師給足球打氣的?給大家描述一下足球的變化.生:足球一開始由癟變鼓,后來不再變大,而是越來越結實師:這對

30、我們猜測空氣的體積有沒有什么新的啟示?生:我覺得空氣沒有確定的體積,由于足球在鼓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變大,后進入球內的空氣沒有繼續(xù)把足球變大,它們被壓縮了3 .搜集證據師:同學們都很善于思考.那么我們的猜測到底對不對呢?下面我們就來做兩個實驗來探究一下.師:第一個實驗是請大家先在注射器內注滿空氣,然后用手指堵住注射器的下端,擠壓活塞,注意觀察發(fā)生的現象.教師邊說邊比劃示意,學生分組實驗.師:說說自己的發(fā)現和感受.生:空氣被壓縮,放開活塞,又會彈回來師:這說明了空氣具有什么樣的性質?生:空氣沒有確定的體積.師:注射器內再吸入水試試看,能不能被壓縮?學生實驗后匯報.師:通過比照,我們有什么發(fā)現?生:

31、空氣會被壓縮,沒有確定的體積;水不能被壓縮,有確定的體積.師:那么空氣有沒有質量呢?我們可以怎樣來研究?生:師:老師先把一個未充足空氣的皮球放到天平上調至平衡,然后再將小皮球充足空氣后放到天平上,大家注意觀察發(fā)生了什么現象?生:天平向皮球邊發(fā)生傾斜.師:這說明了什么?生:說明空氣后質量.師:我們能夠測量出剛剛充進入多少克空氣嗎?生:師:嗯,我們添加整碼或者移動天平的游碼重新調至平衡,就能測出剛剛打入皮球的空氣的質量.邊說邊操作我請一名同學來看一看是多少!生:4 .得出結論師:通過剛剛的兩組實驗,我們可以做出怎么的結論?生:空氣也有確定的質量,但沒有確定的體積.5 .處理信息師:到目前為止,我們

32、已經通過測量、實驗等方法,研究了固體、液體、氣體的形狀、質量和體積,我們來梳理比擬一下,看看它們之間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出示三者比擬的表格引導學生T回憶填寫表格.師:通過比擬,我們知道了什么?生:固體后固定的形狀,后確定的體積和質量;液體后確定的體積和質量,沒有固定的形狀;氣體后確定的質量,但沒有確定的形狀和體積.【教學反思】關于氣體質量和體積的研究難度相對較大,特別是讓學生能猜測到空氣沒有確定的體積難度更大.但實驗倒是簡單明了,能讓學生直接感知到.5混合的物體【教學分析】本課主要探究人們利用物體或材料的/、同特征和性能,把混合在r的物體進行別離的方法和技術.主要達成課程標準所列的學習內容目

33、標1.4根據物體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將兩種混合在T的物體別離開來,如別離沙和糖、鐵屑和木屑等.這一內容在生活中并不少見,學生學習有f的生活經驗根底.【教學目標】1 .了解人類對物體和材料的處理加工和利用.2 .能夠根據物體或材料的一些特征和性能將兩種混在T的物體別離開.3 .培養(yǎng)學生樂于合作的科學態(tài)度和敢于嘗試的探究精神.【教學準備】材料準備:鐵屑大頭針、木屑、綠豆、面粉、磁鐵、篩子、電吹風、沙子、食鹽、水、濾紙、玻璃杯等.【教學過程】1 .談話導入師:生活中很多時候不同的物體或材料混合在影響了人們對這些物體的應用.出亡些混合在T的物品,比方綠豆和糠、鐵釘和木屑、沙子和鹽、面粉和綠豆的混合物師:

34、為了更好地利用這些物體或材料,人們需要將它們分離開來.你們有方法完成這個工作嗎?2 .討論:如何將這些混合在一起的物體或材料別離開來?師:請大家各抒己見,談談自己的別離方法.生:3 .實驗師:大家的方法行/、行呢?卜時就請大家試一試吧!學生分組實驗.4 .交流實驗結果師:你們的方法成功了嗎?你們的方法利用了物體或材料的什么特征和屬性?生:5.拓展活動師:在我們的生活中,物質別離的例子幾乎無處不在,你們能夠舉例說一說嗎?生:淘米、洗菜、洗衣服、水果削皮、凈化自來水【教學反思】本課教學難度不大,主要就是幾個別離物質的實驗.引導學生分析自己利用了物體或材料的什么屬性才是其中的重點.6.變化的物體【教

35、學分析】本課主要引導學生熟悉物體的物理變化.物理變化在生活中并不少見,學生學習難度不大.【教學目標】1 .了解人類對物體和材料的處理加工和利用.2 .探究物質的物理變化,能夠描述常見的物質發(fā)生的物理變化,知道有些物體的形狀或大小發(fā)生了變化,如被切成小塊、被擠壓、被拉伸,紙被撕成小片等,構成物體的物質沒有改變.3 .培養(yǎng)學生樂于合作的科學態(tài)度和敢于嘗試的探究精神.【教學準備】材料準備:展示本課教材首頁所列的物質變化的教學課件、各式水果、沙拉醬、盤子、清洗和加工水果的工具.【教學過程】師:人類生存和開展的過程也是對物體和材料進行利用的過程.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人們是怎樣加工生產這些物體的.出示教

36、材60頁圖片上的相關內容.師:小組討論一下,在這些案例中,人類對物體進行了怎樣加工,物體又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小組討論后組織交流.生:師:想一想,這些物體發(fā)生的都是怎樣的變化,它們有沒有發(fā)生本質的變化?有沒有產生新的物質?師:同學們很善于比擬和發(fā)現,確實,這些變化都只是形狀、大小等方面的變化,都沒有產生新物質.師:下面我們也來進行一場改變物體的活動一一制作水果拼盤.小組先討論一下準備怎樣做.做的時候需要注意些什么?小組討論.師:制作水果拼盤時要注意不同水果的搭配,注意造型美觀,使用水果刀時更要注意平安操作.最后還要請同學們思考一下,水果在我們的操作下發(fā)生了哪些變化?其中物質之間發(fā)生了哪些混合與別

37、離?水果中的物質有沒有改變?有沒有產生新物質?學生分組制作水果拼盤.最后組織展示交流,討論物質發(fā)生的變化【教學反思】本課最熱鬧的,孩子們最喜歡的活動就是制作水果拼盤.熱鬧之余,最后的交流不要忘了引導學生分析其中的物質變化【總結點評】本課教學難度不大,活動深受孩子們的喜歡反思單元顯微鏡下的證據【教學分析】本單元是三年級下冊的反思單元、結束單元.本單元的科學探究目標是“向科學家學習,對本學期經歷的制訂方案、搜集證據的探究過程進行反思評價,包括三個主要學習活動.活動一:閱讀故事,分析以列文虎克為代表的科學家是如何發(fā)現新證據的,意識到“科學觀點的提出、反駁都需要證據,選擇利用適宜的工具和儀器,可以獲得

38、更多更有力的證據.活動二:“我的探究經歷引導學生重點回憶證據的獲得過程.學生在回憶反思的過程中,再次明白科學觀點的提出和反駁都需要事實和證據,選擇利用適宜的工具和儀器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觀察并獲得更有力的證據.活動三:我的“觀察秘籍,引導學生回憶以往科學探究中所使用過的工具和儀器,回憶并繪制其外觀結構、使用方法、使用范圍、優(yōu)缺點等特點,旨在加深學生對科學工具的使用熟練程度,提升學生動手水平.經過近三年的科學學習之后,學生對于此類單元的學習相比照擬熟悉,能較為熟練地分析故事,剖析自己的科學學習經歷,相對較為困難的是學生對工具和儀器的繪制.教師可以提供工具和儀器的圖片,由學生進行使用方法和優(yōu)勢的總結

39、概括.【教學目標】1 .通過閱讀?列文虎克的發(fā)現?故事,回憶反思自己搜集證據的經歷,熟悉到科學觀點的提出、反駁都需要證據,選擇適宜的工具能獲得更有力的證據.2 .在繪制“觀察秘籍的過程中,穩(wěn)固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提升選擇適宜工具獲取事實證據的探究水平.【教學準備】力度悉的工具和儀器,如放大鏡、測力計、尺子、漏斗、量筒、培養(yǎng)皿等等.【教學過程】一、閱讀師:出示列文虎克圖片這是列義虎克,荷蘭科學家、微生物學的開拓者,其一生磨制了400多個透鏡,其中肩一架簡單的透鏡,它的放大率高達270倍.你們知道列文虎克通過這些手工磨制的放大鏡,發(fā)現了什么驚天大秘密嗎?請同學們自主閱讀課本62頁、63頁,一邊讀,一邊和大家交流,列文虎克發(fā)現了什么?他的發(fā)現改變了人們什么看法?學生自由閱讀并討論.師:列文虎克發(fā)現了什么?又改變了人們什么看法呢?生:列文虎克發(fā)現了跳蚤也有生殖器,改變了人們對低等生物產生的看法.師:列文虎克是怎么發(fā)現跳蚤也有生殖器呢?生:用他自己制作的顯微鏡.師:一只跳蚤大概只有半個芝麻那么大,那它的生殖器肯定要比芝麻還要小上很多倍.所以說,列文虎克借助工具拓寬了人類的觀察范圍,發(fā)現了一個全新的微小世界,由于列文虎克的這個巨大奉獻,人們尊稱他為微生物之父.板書:借助工具師:列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