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附 錄:課程各章節(jié)內容要點第一章 跨文化語言交際概述第一節(jié) 文化、語言和交際一、關于文化的概念(一)文化的內涵和特性 1、關于文化的內涵概括地講,文化即是人們所思、所言(言語和非言語)、所為、所覺的總和。在不同的生態(tài)或自然環(huán)境下,不同的民族創(chuàng)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交際即文化,文化即交際,如果沒有交際,文化是難以形成的??茖W的提法是:“文化是凍結了的人際交流,而交際是流動著的文化?!?2、關于文化的特性 (1)文化由人們的內穩(wěn)和外顯的行為組成。 (2)文化是通過符號被人們習得和傳授的知識。 (3)文化是群體行為規(guī)則的集合。 (4)文化與社會是潛在現(xiàn)實中兩種類型或兩個層面上的概
2、念。 (5)文化是歷史所衍生及選擇的傳統(tǒng)觀念。(6)文化和交際具有同一性。 (7)文化是動態(tài)多變的。 (8)文化具有選擇性。(9)文化是群體或民族中心主義的意識產(chǎn)物。(10)文化是個非常復雜的系統(tǒng)。(二)文化定勢、群體文化、亞文化1、 文化定勢和群體文化世界上大多數(shù)社會中都可能存在著若干群體或社團,這些群體或社團對地域、歷史、生活方式、世界觀,以及價值觀等方面的共享,使其成員形成并發(fā)展和強化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和與其相關的交際文化。存在兩種不同類型的文化范疇:一是全民族的文化,即整體的文化形象,二是具體的個性文化,即是按個人的社會情況或個人所屬文化群體為基礎的文化,有的學者把這種文化稱之為群體文化
3、或副文化。2、亞文化與亞群體 在跨文化交際研究中,對文化分類的一種較為傳統(tǒng)的做法是把文化分成主流文化和亞文化。亞文化是指存在于某一主流文化之中的一種非主流文化,某一少數(shù)群體的文化,這一文化中的行為模式區(qū)別于主流文化的行為模式。二、關于語言的概念(一)語言是交際工具1、交際媒介言語交際是人類社會中必需的另一種交換活動,交換的是信息、思想、情感。語言就是一個符號系統(tǒng),一個人腦子里貯存了符號和符號的組合規(guī)則,他就可以和別人交際,傳情達意,溝通信息。2、符號功能符號是用某種能感知的形式來代表某種事物或現(xiàn)象的結合體。符號由兩個要素構成:一個是形式,必須是人們可感知的途徑,如聽覺、視覺、嗅覺、觸覺等等;另
4、一個是意義,即這個形式所代表的事物或現(xiàn)象。形式和意義結合,就成了“符號”。人類語言是一種有聲語言,用聲音形式來表示意義,通過聽覺途徑來感知和理解話語。(二)語言是思維工具 “思維”和“思想”不完全相同:思維是人們認識現(xiàn)實世界的過程;而思想是人們對現(xiàn)實世界認識的結果。換句話說就是,用什么方法想問題,想得多想得少,想得到想不到等等,這種動腦筋去想的活動就是思維;而用不同的方法去想因而得到了不同的認識,想得多或想得少、想得到或想不到也都可能得到不同的認識,這些動腦筋想出來的就是思想。從這個意義上說,思維和思想并不是一回事。但思維和思想又有聯(lián)系:因為不管怎么去想,總會想出來一些結果(沒有結果也是一種結
5、果);反過來不管是什么樣的結果,總是經(jīng)過想的過程得出來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思維和思想事實上又分不開。所以廣義的“思維”,就既包括不同程度或不同階段想的過程,也包括不同程度或不同階段想的結果。三、關于交際的概念(一)交際的本質屬性 (1)符號是人們交際時使用的主要手段。 (2)任何符號都可用來交際。 (3)交際是一個編碼和譯碼過程。 (4)交際行為是文化和社會行為。(5)交際活動是有規(guī)則可循的。 (6)交際者可以對對方交際行為的結果作出預測。 (7)交際是文化系統(tǒng)的有機組成部分。 (8)人們在交際時可能會出現(xiàn)問題或障礙。(二)交際的構成要素 (1)信息源行為源(message or behavi
6、oral source) (2)編碼(encoding) (3)信息(message) (4)渠道(channel)(5)信息接收者反應者(receiverrecipientresponder)(6)譯碼(decoding) (7)反應(response) (8)反饋(feedback)第二節(jié) 跨文化語言交際學一、“跨文化語言交際”的概念在特定的交際情景中,使用不同的母語、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際者使用同一種語言進行的語言交際。二、“跨文化語言交際”與相臨學科(一)與“跨文化交際學”的區(qū)別“交際”是個寬泛的概念,除了通過語言媒介進行的交際,還包括通過非語言媒介進行的交際,比如音樂、藝術、形體、
7、實物、行為等等。所以交際不簡單等同于語言交際。(二)與“言語交際學”的區(qū)別研究言語交際的一般特征、過程、環(huán)節(jié)、規(guī)律、效果,通常以某種特定文化背景為論述基礎,但不涉及不同文化背景交際者的言語交際。(三)與“文化語言學”的區(qū)別主要論述特定文化要素在特定語言系統(tǒng)中的投射和反映,包括語音、語匯、語法、文字等方面的表現(xiàn)特征,是通過文化來研究語言,但不涉及不同文化背景交際者的言語交際。(四)與“比較語言學”的區(qū)別對不同語言的特征進行比較研究,注重不同語言之間的差異和共性,屬于語言類型學的范疇,是語言本體研究,不涉及文化因素。第二章 文化背景與跨文化交際第一節(jié) 文化因素與跨文化交際一、價值觀價值觀念是任何社
8、會或文化中的人們所回避不了的指令、是人們行為的規(guī)則、思維的方式、認知的準繩、處世的哲學、演繹推理的模式、評價事物的規(guī)范、道德的標準等等。人們在不知不覺中通過交際習得這套價值系統(tǒng),它變成他們的集體無意識,變成他們的信仰、心態(tài)、行為、生活等諸方面可評價系統(tǒng),變成他們民族性格的基石。(一)群體取向與個人主義取向 群體取向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群體取向,二是他人取向。在群體取向影響下,中國人提倡凡事以家庭,社會和國家利益為重,個人利益在必要時可以忽略。外國學者認為中國文化是“無我文化”。他人取向是群體取向的伸延,表現(xiàn)在:中國人在做事情時,首先考慮別人怎么看,怎么說。 與中國文化相反,西方人,尤其美國人,
9、極端崇拜個人主義。有的學者認為西方的個人主義取向淵源于十五世紀的文藝夏興時代,在二十世紀它得以發(fā)展到頂點。個人主義也意味著對自由,對差異的追求人們的行為、言論、思想都體現(xiàn)與別人有所差異。差異幾乎與個人主義同義,受到同樣的贊賞;而保持一致,順其自然,則是個體人格喪失的表現(xiàn)。(二)求變與求穩(wěn)定 美國文化的真諦在“變化”二字,核心思想是“無物不變”,而且變化永無停頓。對美國人來講,變化,發(fā)展,改善,進步,成長與未來幾乎都是同義詞,沒有變化就沒有進步,就沒有未來。 在儒家思想影響下的中國人的生活則在穩(wěn)定中求進步,求發(fā)展。“統(tǒng)一和穩(wěn)定”是是社會發(fā)展的保證,這當然包括家族、家庭、社會和國家乃至個人的社會地
10、位、地域、社會關系等方面的穩(wěn)定。中國正是在“穩(wěn)定”中求生存,求發(fā)展,求進步的。(三)性本善與性本惡人性指人之所以區(qū)別于動物的根本屬性。中國人傳統(tǒng)的人性論是性善為本,這種人性論淵源于孔子思想,他指出,“性相近,習相遠”。從他的“仁者愛人”,“為仁由己”,以及“安于現(xiàn)狀”的原則來看,孔子主張性本善。與“性本善”的人性論相反,影響西方的基督教的人性論是“人之初,性本惡”,人們認為自己在上帝面前是有罪的,這就是被西方學者廣泛稱之為的原罪說,。 當然,不論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人的本性不是靜止不變的。就是說,善可以變成惡,而惡也可以變善。這就是為什么傳統(tǒng)中國文化尤其注重內省和人格完善的修身哲學,也
11、就是說“仁”的概念一直占據(jù)著中國文化的中心位置,強調做人必須愛人,達到“仁至義盡”。而在西方,人從原罪為起點,為了變成好人,因而規(guī)定一系列法律來治理上帝的臣民,一切行為必須在法律范圍內進行,否則會繩之于法。這一點在傳統(tǒng)的中國文化中也是難以想象的。二、世界觀世界觀的問題涉及到人們如何認識宇宙,自然,以及如何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等。這一問題和價值觀緊密相關,并對人們的思維方式,民族性格,社會行為等起到同樣的支配作用。在世界觀方面,東西方有共同之處。首先他們都認為世界由物質組成;其次,世界都是由兩個相反相成的要素組成。然而差異也是明顯的。古代中國哲學家認為,世界的組成部分相互依存,構成一個矛盾的統(tǒng)一體
12、,即所謂“萬物皆一”,如陰陽,有無,精神和物質。而西方則認為世界的組成部分是對立的,并存的,相互獨立的。如精神和物質,主體和客體等就是這樣的關系。三、民族性格以價值觀念為基礎的民族性格,是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和行為的重要方面,它同價值觀念一起構成底層文化結構,對交際行為起著支配的作用。傳統(tǒng)地看,中國民族性格的塑造體現(xiàn)了以人和人生為中心的人文特質,即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如何做人,人與人之關系的協(xié)調等構成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而西方對人生的探討遠遠不象中國人那樣感興趣,他們偏重于追求世界的本體,如何認識自然或客觀世界,以及怎樣認識世界;而不是怎樣處世做人。從這一點看中國民族性主要是入世的,而西方則是創(chuàng)
13、世的。 在“開放”改革”的形勢下,在中國,舊的觀念開始受到挑戰(zhàn),中國人的民族性格也開始發(fā)生一些變化,這些挑戰(zhàn)和變化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1)中國人開始擺脫絕對化地以群體取向為上的道德束縛,人們開始要求把道德的社會功能從主要是調節(jié)人際關系改變?yōu)橹饕WC個人得以自我發(fā)展和自我完善上來。 (2)在平等觀念上,傳統(tǒng)的要求結果均等或差序格局被要求以機會均等代替。(3)人們開始要求對個人生活方式的廣泛干涉及過多關注應當受到限制。 (4)一些不符合時代特點的觀念正在破除,勇于革新,競爭意識,開拓進取等觀念正在形成。(5)社會期望由“無為”和“依賴”開始向“自為”和“自主”轉化,其結果必然是自我的注重與珍重。
14、四、自然環(huán)境(一)地理環(huán)境 物理環(huán)境包括地理、氣候、城市建筑、城市布局以及家庭房間的布置、裝飾等等,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決定人們的活動和行為方式。多數(shù)人類學者、社會學家都認為一個國家的自然地理條件在不同程度上對文化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經(jīng)濟不發(fā)達的古代社會尤其如此。在古代,文化和環(huán)境的關系,主要表現(xiàn)在自然環(huán)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們的生存方式、生產(chǎn)方式及行為模式或行為的社會規(guī)范。(二)建筑風格 城市的建筑風格,它的物理結構以及其內部的設計風格都會受它存在的文化的影響,反過來,又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性格及交往活動方式。比如北京是直覺的,感性的,是圓式的;紐約是演繹的,理性的,是直線式的;北京是文化
15、的,傳統(tǒng)的,是歷史的;紐約是實用的,是現(xiàn)代的,是未來的;北京的生活節(jié)奏是慢悠悠的,安詳寧靜,充滿了人情味;紐約是快速的,充滿了競爭和鋌而走險;紐約林立的高樓大廈是平等的,獨立的,你我分明的;而北京的四合院是主次分明,相互依存,滲透著等級差異,而且亦此亦彼;紐約人人際交往是直接了當?shù)?,坦誠直率的,赤裸裸的,沒有鋪墊和伏筆,北京人人際交往則是迂回的,含蓄的,和模棱兩可的。北京城是靜的城市,崇尚精神,與自然和諧;紐約是動的城市,崇尚物質,與自然競爭。我們創(chuàng)造了環(huán)境,環(huán)境反過來又塑造了我們。兩座城市同樣擁擠,然而紐約人對隱私的個人欲求強烈,彼此尊重鄰人私有空間,因此人們之間是“冷漠”的;而在北京,人際
16、間相互身體接觸司空見慣,雖然人們同樣視而不見,但卻少一些“冷漠”之感。第二節(jié) 心理因素與跨文化交際一、思維方式(一)“領域依附”和“無領域依附”一些學者認為,在認知領域的差別可能表現(xiàn)在思維活動時對環(huán)境的依靠程度方面。總的來講,對環(huán)境的依靠可分為兩種情況,一是“領域依附”(field-dependence),一是“無領域依附”(fieldindependence)。我們把“領域依附”和“無領域依附”當作一個連續(xù)體的兩端,這個連續(xù)體兩端分別代表整體式思維方式和分析式思維方式。相對地講,東方文化的思維方式較接近“領域依附”型,而西方文化的思維方式屬于“無領域依附”型。二者的差別當然是程度上的,不是本
17、質上的?!邦I域依附”和“無領域依附”與“強環(huán)境文化”和“弱環(huán)境文化”概念相對應??梢灾v,“強環(huán)境文化”與“領域依附”相對應,而“弱環(huán)境文化”則與“無領域依附”相對應。(二)整體直覺思維與分析邏輯思維 西方的思維模式以邏輯、分析、線性為特點,這是一種“無領域依附”型的思維活動。西方人強調感官所提供的原材料,并把理性原則應用于這些原材料,使其成為有規(guī)則的,自我連貫的整體。西方人對宇宙間的一切二分,他們把物質和精神,主觀和客觀截然分開,把統(tǒng)一的世界分成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而且注重內在的差別和對立,尋求世界的對立,進行“非此即彼”式的推理判斷。 東方社會,尤其亞洲的文化或社會,則不習慣于西方文化的那種
18、邏輯和分析,他們以直覺的整體性與和諧的辯證性著稱于世。譬如,就思維定勢而言,直覺的整體性就是中國文化傳統(tǒng)思維的主要特征。思維的整體性是指思維的對象,成果及運用思維成果對思維對象加以改造,二者都表現(xiàn)出綜合和整體的特征。中國人也習慣于把事物分為對立的兩個方面,但這兩個對立面被看成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他們相互制約,相互依存。中國人不象西方人那樣一切二分,他們把事物放在對立的兩個方面中去把握,而且運用整體思維所產(chǎn)生的結果,即整體性的認識去認識客觀事物,去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三)具象思維與抽象思維 從思維的結構分析,整體思維似乎偏愛具象的思維模式,即人們可能以經(jīng)驗為基礎,通過由此及彼的類別聯(lián)系和意義
19、涵攝,溝通人與人,人與物,人與社會,達到協(xié)同效應(李宗桂,1994)。具象思維由類比、比喻、喻證和象征等思維方式組成;抽象思維,通常也叫做邏輯思維,是以概念、判斷、推理作為思維的形式。從本質上看,不同民族都具有以上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但由于歷史和文化等原因,不同民族會有不同側重和選擇,而且歷史的選擇會給今天留下烙印。我們可以講,從總體上看,傳統(tǒng)中國文化思維具有較強的具象性,而西方文化則具有較強的抽象性。二、態(tài)度及定勢(一)態(tài)度的概念 態(tài)度可以被理解為對待任何人、觀念或事物的一種心理傾向。它事先決定人們或者積極地或肯定地,或者消極地或否定地對待某人、某事、或某種行為。根據(jù)社會心理學家的觀點,態(tài)度
20、由認知(cognitive)、情感(affective)和意動(conative)三個部分組成。就是說,如果我們的任何心理傾向在某種程度上具備了認知、情感和意動的內容,那么就形成了態(tài)度。(二)態(tài)度的功能 人們都選擇自己的態(tài)度,為什么我們選擇某種態(tài)度而排斥另一種態(tài)度?根據(jù)功能主義者的觀點,這完全是心理需求的結果,也就是說,人的態(tài)度為心理功能服務。DKatz(1977)認為態(tài)度具有四種功能:(1)工具性、調整性和功利性功能:人們持有某種態(tài)度是因為可以得到某種利益。 (2)自我防御功能:這是與深層心理聯(lián)系最密切的功能之一,個體通過態(tài)度保護他們自己和自我形象。態(tài)度可用來減少焦慮,并使情緒沖動轉移方向。
21、譬如社會地位卑下的人,與他人交往會持一種“居高臨下”的態(tài)度,以支撐自我,或爭個“面子”。 (3)價值表現(xiàn)功能:用態(tài)度來表示自尊,并肯定自我形象。(4)認識功能:人們具有某種態(tài)度是企圖證明他們占有理解和支配世界的知識。(三)定勢與偏見 定勢是一種思維定勢,往往帶有感情色彩,它伴有固定的信念和情感,因此抱有這些信念的人執(zhí)著地依據(jù)這些信念與有關的群體的人去交往。一旦定勢與客觀實際相吻合,那么它就變成一種社會分類(societying),一種科學和準確的分類,它就不僅僅是情感上執(zhí)著的一種信念了,這就是定勢的積極作用所在。 偏見這一術語來源于拉丁文Pracjudicium,Pracjudicium在拉丁
22、文中的意義是“以事先所做出的決定或先前的經(jīng)驗為基礎的判斷”。偏見不是一般性看法錯誤,它對使其改正的證據(jù)總是固執(zhí)地抵抗,它是僵化的,不可逆轉的,不可改正的態(tài)度,它基于錯誤的判斷,或先入之見,是對別的群體或個人采取的否定的態(tài)度,這是一種不健康不合理的心態(tài)。三、民族中心主義(一)關于民族中心主義 民族中心主義是由兩個希臘詞ethnos和Kentron絹成,前者是民族的意思,后者是中心的意思。當某一個民族把自己看成是世界的中心的時候,民族中心主義就產(chǎn)生了。民族中心主義是指某個民族把自己當作世界的中心,把本民族的文化當作對待其他民族的參照系;它以自己的文化標準來衡量其他民族的行為,并把自己與其他文化相隔
23、離開來??梢灾v,世界上任何民族、任何文化、任何群體的成員都常常自覺和不自覺地表現(xiàn)出程度不同的民族中心主義。(二)民族中心主義與交際距離民族中心主義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是很大的,它的直接后果就是導致交際距離。這種態(tài)度會直接影響交際的方方面面,包括說話人對對方蔑視程度,以及說話人講話的內容,說話的速度,說話所采用口氣等等。交際距離是難以直接測量的,它是肉眼所觀察不到的,但我們會從某些言談中感覺到它的存在。也就是說,在交談過程中我們對交際距離的意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某些言辭手段的知覺。顯而易見,民族群體中心主義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是極其重要的,我們應采取的態(tài)度恰恰是民族中心主義的反面,即文化相對主義;也
24、就是,一種文化中的行為只能用其自身的準則去理解和評價。這意味著,在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跨文化交際時,只能用對方文化的信仰,價值觀,社會規(guī)范等作為標準來解釋評價其行為。四、心理環(huán)境(一)隱私控制及調節(jié)與他人交往的機制隱私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它的存在是各種不同文化的現(xiàn)實,只是它的表現(xiàn)方式和程度上有所不同。有的文化通過物理環(huán)境調節(jié)隱私,有的文化則可能依靠心理機制調節(jié)或保護隱私權。隱私又可以包括大至群體的利益的保護,也可小到個人的私事和隱情。有的學者曾把隱私分為四類:(1)隱居(solitude),即與外界隔絕;(2)親密無間(intimacy),即只向親密朋友或知己泄露隱私;(3)匿名(anonymi
25、ty),即不期望被他人識別;(4)自我克制(self-reserve),即指一種心理自我克制以防止不必要的騷擾。(二)群體和個人領域及領域行為 不同的文化的確采取不同的方式來調節(jié)或控制自己的領域,或本民族的利益等。領域學就是研究人們如何支配和使用領域的,有些人把某一領域稱作為自己的地盤。實際上,個人領域是為了調節(jié)交際而對某一區(qū)域的個人化或私有化的結果,與其相關的行為稱之為“領域行為”(三)社會關心及隱私侵犯 在美國文化中,年齡,工資,出身,宗教信仰,私人信件,日記,家庭關系,夫妻生活,私人友誼,以往的過失,特殊疾病,心理偏好,生理特征,個人嗜好,健康狀態(tài),婚戀史,身世,財產(chǎn)收入等無不被看作隱私
26、。屬于美國文化的隱私范疇的事情,在中國,在不同程度上具有“公共”性,他們往往受到社會、他人的關切(social concern)。人們不經(jīng)允許涉足他人的生活領域,不僅不為忤,反而是天經(jīng)地義,是關系親密、相互關心的表示。(四)調節(jié)隱私的心理機制中國人常把感情,如喜怒哀樂、愛憎等情感以及個人態(tài)度等當作隱私,而對其隱私的處理是采用自我節(jié)制的心理壓縮的方式。他們常常把自己的真實感情和態(tài)度深深地埋在心里,不暴露出來,以適應群體取向或達到社會和諧。即使在公眾場合中,中國人也可能以沉默或其它形式來控制自己的情感。而美國人則使用物理環(huán)境來調節(jié)隱私,譬如,他們通過關閉的門來保護隱私,不論寢室,辦公室,家庭中的衛(wèi)
27、生間還是書房的門都用來調節(jié)隱私,一旦門被關上,就自動傳遞出“請勿打擾”的信息。第三章 社會環(huán)境與跨文化交際第一節(jié) 社會情景與跨文化交際一、交際情景(一)關于交際情景 有效的交際不僅依靠對文化背景的認識,也離不開對它賴以生存的交際情景的認識,因為語碼(語言和非語言符號)的使用受制于交際情景,社會因素決定誰在什么時候說什么,怎樣說,對誰說,為何目的等等。從社會語言學或社會符號學的視角來分析語言和非語言符號與情景的關系,情景與交際就不單純是制約和被制約的關系了人們用來交際的語言和非語言符號就成了整個世界這個語義符號系統(tǒng)的一部分,而語言符號系統(tǒng)又是其所屬的整體系統(tǒng)的其余部分的編碼系統(tǒng)和解碼系統(tǒng)。(二)
28、交際情景的變量 1、交際參加者指某一交際行為的參與者的身份,參加者包括說話人和聽話人,信息發(fā)出者和信息接受者。涉及的主要背景情況有:性別,年齡,職業(yè),教育,政治,經(jīng)濟,宗教等。2、交際目的盡管語言能被用來為各種不同的目的服務,然而,交際目的不同,其語言的使用也會因目的而異。交際目的可能是社會職業(yè)型,社會文化型,專業(yè)或非專業(yè)型等。交際目的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交際。 3、交際場合交際場合中最重要的是物理場合。物理場合又被分為空間場合和時間場合。在交際過程中,場合這一情景因素的作用,從來就不是中性或可有可無的。即使是在交際雙方的交際目的相同的情況下,交際場合對交際行為的要求也可能有很大的差異。 4、交
29、往關系交往關系是主流文化內和跨文化交際中極為關鍵的情景變量,是構成情景適應性規(guī)則的最重要的因素。二、社會關系在交際過程中,交際者的社會關系在決定交際者的態(tài)度方面遠比角色關系重要。社會關系分兩個方面:社會關系和具體體現(xiàn)社會關系的權勢和同一性關系。社會關系對交際的影響對跨文化交際和對其研究有著特殊的意義,因為社會關系對交際的影響可能因文化而異,相同的社會關系可能要求不同的行為。三、角色及角色關系社會是社會關系組成的,這些關系規(guī)定了社會角色。成為一個社會成員意味著承擔某種社會角色;而人們又是通過語言來扮演和完成社會角色,同時,人們又通過角色來預測人們的行為。事實上,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存在于同他人的關
30、系之中,必須按社會對這些角色的期望去行事,說話,與人交往。我們就是被置身于紛繁復雜,并要求我們通過交際或語言承擔各種各樣的角色或置身角色關系的網(wǎng)絡之中,在不同場合,不同時間,根據(jù)不同社會關系,不同談話內容等遵守不同的規(guī)則。如果我們的行為不符合社會對我們承擔的角色的期望,不符合社會規(guī)范,那么我們的行為就不會被社會所接受,我們將會受到冷落,受到疏遠或受到排斥。(一)角色概念 角色這一術語是從舞臺用語中引進社會學或交際學領域中來的。當我們置身于一個不同文化環(huán)境中時,我們應按這種文化的社會期望和社會規(guī)范扮演每一個所必須扮演的角色按其角色去做事情,說話和交往,非如此不能取得預期的交往目的。角色以及如何在
31、交際時達到某一社會期望時取決于以下幾點: (1)你的行為是否符合所被賦予的社會角色?簡單地講,即是你的行為是否符合所處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需求,或你是否選擇了正確的角色? (2)角色是否恰當,你的外顯行為是否已達到有關文化的評價的規(guī)范或標準? (3)你的行為是否使人信服,即是否使人毫無疑問地認為你已合情合理地進入了角色。(二)角色在交際中的作用我們剛剛討論時,提到角色是對交際個體行為的社會的期望,這就意味著,角色具有使人們的行為規(guī)范化的作用,這種期望規(guī)定了社會成員的權利、義務和行為模式。角色為交際者在交際過程中理解彼此的信息提供參照系,即起到背景的作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交際時,需要了解對方的角色,并對
32、行為的社會的期望有所了解,才能保證交際的有效進行。在交際過程中,交際者可以通過角色預測對方的行為,這就是角色可能起到的預測作用。(三)角色關系 1、正式和非正式程度角色關系因文化而異,有些文化之間的差異甚至會很懸殊。中國社會中,由于受到差序格局的社會結構的影響,人們交往時,特別重視社會地位,重形式,講禮儀,而且講究上尊下卑的禮貌習慣。他們的一言一行,舉手投足嚴格的程式化。美國人不拘泥于形式的傳統(tǒng)與其人際關系或角色關系中的“平等”取向直接相關,他們認為以同一種態(tài)度對待任何人,平等對待任何人,正是對人坦誠、尊重、友好的表現(xiàn)。因為中國和美國文化在角色關系方面差異如此之大,交際時產(chǎn)生文化碰撞是很自然的
33、。2、個人化程度角色關系中的個人化程度之差異取決于當事人是處在“強交際環(huán)境”還是處在“弱交際環(huán)境”之中。相對地講,處在“強交際環(huán)境”的人們,在角色關系中,由于對環(huán)境因素較為敏感,他們習慣把個人和環(huán)境因素當作一個整體,對自己和對別人總是做整體式估價。而處于“弱交際環(huán)境”的人們則不然,他們往往把對方和其所處的環(huán)境分開,把個人的角色行為和其所具有的感情分別對待,他們習慣以自己或有關人的社會角色,以及對其的社會期望為依據(jù),很少考慮情感因素,因此他們對客觀事物或人的行為態(tài)度傾向于非個人化,或個人化程度較低。3、理想角色行為偏離程度許多交際學理論學者認為,任何文化,在人們的實際角色行為和理想的角色行為之間
34、總是存在著差距,差距的存在是絕對的。但相對地講,對行為之偏離理想角色行為的程度也因文化不同而有所區(qū)別,即有些文化對人們的角色行為偏離的允許程度較大;而有些文化則相反,他們對其角色行為的偏離的允許程度較低?!皣栏瘛焙汀皩捤伞鄙鐣Y構概念可能與“強交際環(huán)境”和“弱交際環(huán)境”概念相對應,因為“強交際環(huán)境”的文化中,相對多的信息寓于環(huán)境之中,而相對少的信息寓于明碼之中,這交際行為必須與環(huán)境期望保持一致,其可偏離理想行為的程度自然很低,對其可預測性則相對增大。反之,在“弱交際環(huán)境”之中,相對多的信息存在于明碼之中,因環(huán)境因素對交際行為的制約相對較弱,因此人們的角色行為之偏離程度自然較高,對其可預測性也就
35、相對降低。第二節(jié) 人際關系與跨文化交際一、人際關系 人際關系是人與人之間的心理上的關系,是指人們通過交際活動所產(chǎn)生的結果或心理接觸即心理距離。人際關系不同于社會關系,它是心理學的概念,而社會關系是社會學的概念。體現(xiàn)人際關系的是人際間心理距離的疏密程度,而體現(xiàn)人們的社會關系的是表現(xiàn)社會距離的“權勢”和“同一”性關系。人際關系是通過交際實現(xiàn)和完成的,但實現(xiàn)某種關系的交際方式會因文化不同而有所區(qū)別。二、影響人際關系的因素影響人際關系的主要因素有:文化因素,社會因素,心理因素,自然地理和空間因素。由于不同文化的人們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習得了不同的世界觀、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認知方式、不同的規(guī)范,以及不同
36、的角色和角色行為等,因此,不同的文化間的人際關系的處理方式、人際關系的基本原則也會迥然有別。三、人際關系的對比分析(一)中西方人際關系差異之淵源 中國文化的群體或集體取向,及其邏輯產(chǎn)物關系取向,和西方的個人主義,及其必然產(chǎn)物個人本位,是造成中國和西方在人際關系迥然有別的淵源。中國和西方在人際關系取向方面的差異當然與孔子和西方的宗教和哲學密切相關。(二)中國社會傳統(tǒng)的差序格局及人際關系 宗法社會結構是中國社會的最典型的傳統(tǒng)結構。維護宗法社會制度或為其服務的是社會倫理,國家倫理是家庭倫理伸延而來的。因此,中國社會的基本結構是差序格局,在此倫理支配下的人際關系中,有三個特點應特別引起我們跨文化交際研
37、究的注意: (1)人們服從權威和長輩。(2)嚴密的等級身份制。(3)群體主義和關系取向。(三)西方社會的平行或平等的人際關系 西方社會新的人際關系的形成在公元前六世紀就初見端倪,當時民主主義政治家克里斯提尼就推動了旨在打破和改造雅典社會結構所殘存的血緣姓族結構的政治改革。新的社會結構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人民選舉官吏,從而開始廢除世官世祿的血緣種姓制度,使家國同一的社會組織結構逐步瓦解,等級制被取消,民主開始意味著人民當家作主。社會組織的新變化標志著:(1)服從權威被公民民主政治所代替公民享有最高權威。 (2)社會組織結構不再以等級身份為核心,取而代之的是人人平等。(四)人際關系類型與人際關系取向
38、 人們通過不同的關系組成社會,社會結構因文化而異導致人際關系取向方面的差異。研究的角度不同,對人際關系的分類也不同。具有典型性的是把人際關系分為工具型、情感型或契約型三種類型。(1)情感型關系。 (2)工具型關系。(3)混合型關系。第四章 規(guī)范、符號及代碼系統(tǒng)第一節(jié) 規(guī)范與跨文化交際規(guī)范是跨文化交際所涉及的重要層面之一,規(guī)范是人們實現(xiàn)社會生活目的的手段,是人們的社會行為的準繩。規(guī)范屬于文化范疇,是文化中的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規(guī)范及其規(guī)范系統(tǒng)(一)規(guī)范與跨文化交際文化為本群體塑造并強化了一套恰當、得體和有效地表現(xiàn)其文化的標準,行為的規(guī)范是以符號和符號的編譯碼為基礎,它揭示交際者的身份并決
39、定其相應的行為。我們可以把規(guī)范定義為:社會或群體對所期望的和接受的行為所共享的標準或規(guī)則。這當然包括對違反這些規(guī)則的行為的懲罰。懲罰形式可能包括社會或群體對有關行為或有關人的不贊許,非議,責備,乃至到法律上的判刑等。(二)規(guī)范及規(guī)范系統(tǒng) 1、民俗規(guī)范 (1)風俗習慣社會上最普遍的社會規(guī)范,是世世代代傳承下來,而且約定俗成的生活方式。它充斥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如: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 (2)語言禁忌 由于種種原因,不同的民族在自身文化的制約下都會產(chǎn)生某些語言禁忌現(xiàn)象。(3)交際規(guī)范語言系統(tǒng)規(guī)則;言語行為規(guī)則;社會交往規(guī)則;話語組織規(guī)則;非言語行為規(guī)則。2、道德規(guī)范道德規(guī)范,如上文
40、所指出的,是指具有道德和倫理內涵的習俗,是人們對社會上的事和行為給于對與錯、是與非、善與惡、好與壞的標準。3、法律規(guī)范法律規(guī)范屬于政治范疇,但也會因文化而異。因為不同社會在制度、經(jīng)濟、價值觀念、世界觀等方面的差異,法律也就具有強烈的民族性。二、東西方規(guī)范的文化沖突 人們相互交往時,產(chǎn)生沖突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在語言、非語言的編譯碼過程中所依據(jù)的社會規(guī)范存在著差異,跨文化交際失誤,相互誤解常常導致沖突;換言之,當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們在交往時,由于同一交際行為的解釋或賦義、或表達所依據(jù)的社會規(guī)范不同,常常會產(chǎn)生誤解和交際障礙,這種現(xiàn)象被稱之為沖突。作為一種社會行為的沖突與某一特定文化的社會規(guī)范直接相關
41、,而對沖突的本質,它的表現(xiàn)形式,產(chǎn)生的原因,對沖突持什么態(tài)度,乃至如何解決沖突等都與其特定的文化體系、價值觀念等有關。本質上講,沖突是人們在交往時,由于在價值觀念、信仰、世界觀、思維方式等方面存在著差異而產(chǎn)生的交際障礙或心理對抗現(xiàn)象。從這個意義上講,社會規(guī)范之間的沖突是文化碰撞的結果,是文化沖突。(一) 產(chǎn)生沖突的原因強環(huán)境文化的成員傾向把沖突看成具有情感性質,他們把沖突和與沖突相關的人看成一個整體;沖突雙方公開表示異議或彼此相對抗被看作是人身攻擊或對人格的污辱,或是使對方“丟面子”的行為。在弱環(huán)境文化中的成員則傾向于人和事、沖突和所涉及的人兩分,他們對事不對人。雙方可能公開對抗,但因為他們是
42、就事論事,對事不對人,事后仍然是朋友。究其原因,這可能與兩種文化的員的思維方式及觀察世界的方法不同所造成的。對外界的行為或事物,弱交際環(huán)境文化的成員習慣采用分析、線性邏輯的方式來對待。他們對一切采取兩分法,如對人與事,人與自然,沖突及其涉及的人的關系等都采用兩分法,而且他們對待沖突的態(tài)度是工具性取向。但強環(huán)境文化的成員則采用綜合、圓式或螺旋式邏輯的方式觀察世界。他們對待沖突是情感取向,因此沖突本身是難以與其參與者相分開的。(二)產(chǎn)生沖突的條件在強環(huán)境文化中,當群體對行為的期望受到違背時,最容易發(fā)生沖突;與此相反在弱環(huán)境文化中,當個人對有關行為的期望被違背時,沖突極容易產(chǎn)生。兩種不同文化產(chǎn)生的沖
43、突的條件之所以不同,是因為環(huán)境在提供信息方面起著不同的作用。在強環(huán)境文化中,環(huán)境因素在提供交際信息的意義方面起著關鍵的作用。而在弱環(huán)境文化中,環(huán)境因素在這方面所起的作用相對地講不是那么重要。環(huán)境因素越是重要,群體對行為的期望的違背就越容易導致沖突;環(huán)境因素越是不重要,個人對行為的期望的違背則越是容易導致沖突。(三)對待沖突的態(tài)度由于受圓式邏輯思維和關系取向的影響,強環(huán)境文化的成員養(yǎng)成采取非對抗性的態(tài)度來對待所發(fā)生的沖突,因此人們常常使用委婉的言語行為和間接的方略來解決矛盾和沖突,他們或者回避矛盾,或者無視矛盾的存在,這與西方人們所采取的對抗式行為形成鮮明的對照。第二節(jié) 符號與代碼系統(tǒng)一、符 號
44、符號的定義:人們以某種可感知的形式代表某種特定的事物所構成的結合體。在言語交際學領域,學者們慣常把符號分為語言和非語言符號兩大類。語言交際符號:口頭語言交際符號和書面語言交際符號。非語言交際符號:身勢語 / 體距語,接觸語,目光語,輔助語,外表語,氣味語,用品語等等。二、代碼系統(tǒng)(一)明指意義和暗涵意義 明指意義是指我們從某一符號那里直接獲得的具體的意義,是符號的所指的字面意義。在一定程度上明指意義類似符號學家稱之的符號的明顯意義,語言學家常把明指意義和指稱意義等同起來。暗涵意義與字面意義相反,它是指字面以外的意義,它可能代表它所存在的文化中的文化意義、社會意義、情景意義、歷史意義、政治意義等
45、等。在符號學界它在某種程度上類似符號的潛伏意義。語言學家常常把暗涵意義看作內涵意義和聯(lián)想意義。(二)代碼系統(tǒng)的概念交際的目的是相互理解,了解彼此說話的意義或意圖,可見意義的獲得是交際的最主要的目的。然而發(fā)現(xiàn)符號所代表的意義,或對符號的譯碼,必須依賴一套約定俗成系統(tǒng)。我們需要破譯符號或發(fā)現(xiàn)符號意義的代碼系統(tǒng),也就是說人們需要一套對符號解釋的規(guī)范系統(tǒng),這就是代碼系統(tǒng)。(三)代碼系統(tǒng)的類型1、社會代碼主要涉及到社會情景因素,包括人際之間的社會關系、性別關系、社會身份、經(jīng)濟地位、教育背景、政治身份、職業(yè)情況、以及相應的(交際)行為、禮儀、時尚、等等。社會代碼主要規(guī)定了人際之間的行為規(guī)范。2、審美代碼主
46、要涉及到如何欣賞和評價藝術和文學作品,當然包括抽象的作品和內涵的意義。3、邏輯代碼主要涉及如何對待自然,如何認識和掌握科學、技術等。這一代碼還涉及到諺語交際和非言語交際行為。(四)代碼系統(tǒng)的不同層系 1、文化背景(1)文化代碼:世界觀、價值體系、民族性格。 (2)環(huán)境代碼:地理、物理、心理環(huán)境。 (3)心理代碼:感知、認知、思維,態(tài)度。 2、社會情景 社會情景代碼:年齡、性別、職業(yè)、教育、政治、宗教、社會地位、社會關系、角色、角色關系、場合、人際關系。3、語言社會文化規(guī)范 (1)語言本體:語言代碼和非語言代碼:音位、詞法、句法、語義。 (2)習俗和語用代碼:語用規(guī)則、交往規(guī)則、語篇規(guī)則、話題、
47、語量、毗鄰、輪流(發(fā)言)、禁忌。(3)法律代碼:法律。 4、文學藝術審美代碼鑒賞和評價 5、邏輯情感 (1)邏輯代碼:盲文字、象征符號、交通符號。(2)情感代碼:喜、怒、哀、樂。第五章 跨文化語言對比分析第一節(jié) 漢英句法差異分析(以“次序象似動因”為例)時間順序的觀念是人類認知結構中最重要、最根本的觀念之一。在外在物質世界和人類概念世界里,兩個相互關聯(lián)的事件之間第一性的關系就是在發(fā)生的時間或被感知的時間上的前后接續(xù)的關系。Jakobson(1965)早就注意到,在一個由S1和S2構成的組合體里,S1和S2之間的次序關系常常對應于它們所描述的事件之間的時間關系。Greenberg(1966)從大
48、量類型學證據(jù)出發(fā),更是明確提出,“語言中成分的次序與物理經(jīng)驗的次序或對事物的認識的次序是平行的”。一、時間順序原則(PTS)次序動因在語言里有多個方面的表現(xiàn),最明顯的一個表現(xiàn)就是,在相當多的語言里,不含外在標記的并列復合句中的第一個子句往往表示先發(fā)生的事件,第二個子句往往表示后發(fā)生的事件。二、時間范圍原則(PTSC)帶有“前”后”之類的時間詞語的結構是有標記的結構,它們在概念領域的次序可由這些外顯時間標記標明,當然可以與自然的時間順序不一致。戴浩一(1985)提出“時間范圍原則(PTSC)”。定義是:“如果句法單位X表示的概念狀態(tài)在句法單位Y所表示的概念狀態(tài)的時間范圍之中,那么語序是YX”。這
49、個原則要求漢語里時距小的成分總是排在時距大的成分之后。三、時空范圍原則其實,PTSC只是漢語里一條更加普遍的原則的一個反映。戴浩一指出,在漢語里,不論在時間上還是空間上,大范圍成分總是先于小范圍成分。漢語采用的是認知心理學家稱作的“移動自我”的策略,即我們移動自己的身體逐漸接近某個客體。由于客體位于更大的一個客體或若干個一個比一個大的客體之中,我們得先走近那較大的客體,然后接近那較小的,即我們在經(jīng)歷局部之前先經(jīng)歷整體。第二節(jié) 漢英語義差異分析(以“詞匯的文化意蘊”為例) 為更好地了解這些具有特定文化內涵的詞語及其文化差異,我們可以把有關詞語概括為以下幾類。(1)指示意義相同,聯(lián)想意義不同或截然
50、相反的詞匯;(2)指示意義相同,在一種語言中有豐富的聯(lián)想意義,在另一種語言中卻沒有的詞匯;(3)各自文化中特有的詞匯,即文化中的詞匯缺項。一、聯(lián)想意義及其差異 在不同語言或文化中,同一事物可引起完全不同的聯(lián)想,即詞匯具有不同的文化內涵或文化意義。二、聯(lián)想意義及其有無 由于受民族文化的影響,一個普通的詞在一種語言中常有極其豐富的聯(lián)想意義,而在另一種語言中就可能僅僅是一個語言符號。這類詞往往會導致理解上的障礙,造成不必要的誤解。三、文化中的詞匯缺項在不同民族的文化中,詞匯缺項的現(xiàn)象是十分普遍的,在翻譯、閱讀中常會碰到這類只在一種文化中存在,在另一種文化中并不存在的詞。第六章 跨文化語用對比分析第一
51、節(jié) 語言使用的文化差異 (1)不同文化、不同社會、不同群體的人們,以不同的方式說話; (2)說話方式之間的差異很大,而且具有系統(tǒng)性; (3)說話方式之差異反映了人們在文化價值、至少在價值層次方面的差異; (4)說話方式、交際風格之差異只能在各自不同的文化及價值體系內得到合理的解釋。一、社會語言差異(一)社會語言相對論與語用遷移 根據(jù)文化相對論的觀點,文化差異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某一特定文化的標準,態(tài)度,規(guī)范、信仰等只能在其自己的文化中按其特定條件加以理解;也就是說,不能用不同文化的標準,態(tài)度,規(guī)范或信仰來描述某一種特定的文化。社會語言相對論就是:社會語言規(guī)則差異的存在是普遍的,而且某一特定的文化
52、、社會或社團中的社會語言規(guī)則、或言語使用規(guī)則只能在其自己的文化中按其特定情況加以理隙,也就是說,不能用不同文化的社會語言或言語使用規(guī)則來描繪某種特定的文化中的言語行為。(二)社會語言差異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 人們從兒童時代起就對母語規(guī)則形成了條件反射,并致使他們在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交往時會無意識地用本民族的文化準則,社會規(guī)范,社會語言規(guī)則等來判斷和解釋別人的言語行為,因而造成交際失誤。這種語用失誤或語用失敗是語用規(guī)則遷移所造成的,即不同文化的人們在相互交際時直接把自己語言的話語翻譯成目標語,而不考慮這陛話語應該遵循的交際規(guī)范,其結果是一種言語行為的施為之力在不同文化中失去作用。二、合作原則
53、的文化對比 Grice的言語行為理論提出的“合作原則”包含以下幾個準則;(1)量的準則(quantity):指提供所需要的量,所提供的信息量不應超出需要的信息量;(2)質的準則(quality):提供真實的信息,不要提供虛假的信息;(3)切題準則(relation):提供與話題相關的信息; (4)方式準則(manner):提供的信息要清晰,明了,簡潔。通過實例分析展示中西方在合作原則上的文化差異。三、禮貌原則的文化對比 禮貌是各社會各群體共有的普遍現(xiàn)象。GLeech提出一套各社會、各群體共享的普遍性的禮貌原則及其相關的一系列灘則,然而,事實上世界上各民族都有其獨特的原則或準則,各有各的講究。(
54、一)中國社會中“禮”的概念在傳統(tǒng)上是以差序格局為主要取向的社會結構并以群體和他人為主要取向的中國社會,“禮”的基本精神是天地人倫的上尊下卑。“禮”和“倫理”密切相關,中華民族重視“倫理”道德,本質上就是對“禮”的重視。西方是平等取向,人際之間的關系基于平行的關系。中國社會中的禮貌原則肯定與西方的禮貌原則有著本質上的差別。西方與中國正相反,由于受平行或平等社會格局的影響,對他們來講禮貌所強調的不是人際之間的“別”,而是人際間的“平等”、“一致”或“同”。(二)中西禮貌原則之文化差異GLeech列舉的禮貌準則:(1)得體準則:盡量縮小對別人的損失;盡量增加對別人的利益;(2)慷慨準則:盡量縮小對別
55、人的貶低,加強對別人的贊揚;(3)贊揚準則:盡量縮小對別人的貶低,盡量表揚別人;(4)謙虛準則:盡量縮小對自己的表揚,盡量貶低自己;(5)贊同準則:盡量縮小自己與別人的分歧;增加自己與別人的共識;(6)同情準則:盡量減少自己對別人的厭惡;增加對別人的同情。通過實例分析展示中西方在禮貌原則上的文化差異。四、言語是社會關系的標記社會語言學家把言語當作社會行為,而且認為它集中反映交際雙方的社會地位,社會關系,尤其反映出交際雙方的“權勢”(power)和“平等”“一致性”(solidarity)。言語行為作為社會關系,尤其“權勢”和“平等”性關系的標記,是各種不同文化中的一種普遍現(xiàn)象,然而每一文化或社會都有其獨自的方式來表示這兩種不同的社會關系。有些社會可能側重“權勢”性關系,有些社會可能會側重于“平等”性關系;而有些社會可能兼而有之。第二節(jié) 言語行為的文化差異一、言語行為理論(一)什么是言語行為? 言語行為理論,或關于言語社會功能分類的研究成果對跨文化交際研究有其獨特的影響。言語行為是人們通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農(nóng)行個人貸款合同模板2篇
- 二零二五年度體育場館租賃與賽事場地標識系統(tǒng)建設合同
- 2025年度綠色生態(tài)農(nóng)業(yè)園建設與管理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個性化廚具安裝與整體廚房設計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溫泉度假村大理石地暖鋪設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存量房買賣合同合同糾紛處理流程與期限(2024版)4篇
- 2025年度農(nóng)業(yè)耕地租賃合同環(huán)境保護與修復規(guī)范4篇
- 2025年度臨時用工勞動關系解除合同3篇
- 2025年度個人旅游服務合同標準范本3篇
- 二零二五版木材廠土地租賃合同與林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合作4篇
- 2025年度部隊食堂食材采購與質量追溯服務合同3篇
- 消防產(chǎn)品目錄(2025年修訂本)
- 地方性分異規(guī)律下的植被演替課件高三地理二輪專題復習
- 繪本 課件教學課件
- 光伏項目風險控制與安全方案
- 9.2提高防護能力教學設計 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
- 催收培訓制度
- 牧場物語-礦石鎮(zhèn)的伙伴們-完全攻略
- ISO 22003-1:2022《食品安全-第 1 部分:食品安全管理體系 審核與認證機構要求》中文版(機翻)
- 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質量安全風險評估與監(jiān)控方案
-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解方程練習300道及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