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語言學薩皮爾_第1頁
西方語言學薩皮爾_第2頁
西方語言學薩皮爾_第3頁
西方語言學薩皮爾_第4頁
西方語言學薩皮爾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再議薩丕爾 -沃爾夫假說評國外跨文化交際學教科書對語言相對論的討論紀玉華 1 許其潮 2(1 . 廈門 大學 外文學院 , 福建 廈門 3610052 . 華南 師范大學 外文學院 , 廣東 廣州 510631)摘 要 “ 薩丕爾 - 沃爾夫假說” 一直是跨文化交際研究中語言與文化關系 討論的首選話題之一 。 本文對近幾年國外出版的跨文化交際學教科書中對該假 說的討論 進行評析 , 指出 其中的謬 誤和不當之 處 , 旨在引 起我國語言和文化研究者的注意 。 筆者認為 , 我國學者 既要有虛 心向國外同 行學習 的 態(tài)度 , 又要 學會用批評的眼光看待國外同行的研究成果和觀點 。關鍵詞 薩丕爾

2、 - 沃爾夫假說 ; 跨文化交際研究 ; 語言相對論 ; 謬誤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a critical look at the way the Sapir- Whorf hypothesis is represented and commented onin recently published Western textbooks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 By pointing out the inaccuracies and misinterpreta-tions in these representations, t

3、he paper calls upon Chinese scholars to read their foreign counterparts more critically.Key words Sapir-Whorf hypothesi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linguistic relativity; misconception中圖分類號 H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2706( 2003) 04- 0059- 03一“ 薩丕爾 - 沃爾夫 假說” (Sapir- Whorf Hypothesis或 Whorf- Sap

4、ir Hypothesis) 是 20 世紀 50 年 代 , 在美國人類 學 家語言 學 家薩 丕爾( Edward Sapir) 和他 的學生沃爾夫( Benjamin Lee Whorf) 過世后 , 一些 語言學家為概括其相關理論而提出的 一個命題 。 ( 蔡富 有 、郭龍生 , 2001) 該假說包 括兩個 基本觀 點 : ( 1) 語 言決定論( lingustic determinism) , 即 語言 決 定思 維 、 信 念 、態(tài)度等 ; 語言不同的民族 , 其思維 方式完全 不同 。 這是該假說的強式 表述 或觀點( strong version) 。 (2) 語言相 對

5、論( linguistic relativity) , 即 語 言 反映 思 維 、 信念 、 態(tài)度等 。 或曰思維相對于 語言 , 思 維模式 隨著語言的不同而 不同 。 該 假說 的弱 式表 述 或觀 點( weakversion)是 : 語言影響 思維 , 語 言不 同的 民族 , 其 思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差異 。 薩丕爾 - 沃爾夫 假說在人類學 、 社會學 、 哲學 、 心理學 、 語言學 等一系 列人文科學研究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 引 起了 激烈的爭 辯 。( 潘文國 , 199 724) 大凡對語言與思維 、 語言與文化感興趣 的 人 , 很 少 有 不 知 道 這 一 假

6、說 的 。 ( 高 一 虹 ,2001)自 跨文化交際研究于上 世紀 5 0 年代誕生以 來 ,該假說一直是跨文 化交際學中語言與 文化關系討論的首選話題 。 本文擬就近幾年國外 出版的跨 文化交際學教科書中對薩丕爾 - 沃爾夫假說 的討論做一評析 , 指出其中的謬誤和不當 之處 , 旨 在引 起我國語言和文化研究 者的 注意 。 我們 認為 , 我國學 者既 要有虛心向國外同 行學習 的態(tài) 度 , 又要 學會 用批 評的 眼光看待國外同行的研究成果 和觀點 。二1998 年 , Chen 與 Starosta 合 著的 跨文 化 交際 學基礎 出版 , 該書簡短地討論 了薩丕爾 - 沃爾夫

7、假說的強式表達和 弱式表 述 , 之后 引 述 了一 些針 對薩 丕爾 - 沃爾夫假說之強式表述 的批評觀點 , (198070 -74) 但他們沒有告訴讀者 ; 語言決 定論早 已是被 語言學家拋棄了的 話題 , 如今 已沒 有多 少人 愿意 在這 個強式說法上再浪費口 舌了 。三Neuliep(2000) 在他的 跨文化交際學之語境 研究法 一書中 , 雖然提出 : “ 當代 語言學家和 人類學 家都認為薩丕爾 - 沃爾 夫假 說可 能有 點夸 張 ?!?( P. 203)但他顯然是贊同該假說的 弱式表述 , 因為他 接著說 :一種語言的句法特征會影 響該語言使 用者對他 們的世界進行切分

8、 、 組 合和 認識 的心 理過 程 。 作 為這 一觀點的例證 , 他列舉了歐洲語言( 如荷 蘭語 、 法語 、 德語等)中 存在“ 熟 悉式” 和“ 禮 貌式” 人 稱代詞 的語 法現(xiàn)象 , 這些語言要 求講話 人在 跟別 人打 招呼 或談 話時必須選擇適 當的 人稱 代詞 , 因 此他 認為 : 荷 蘭語 、法語 、 德語 、 意大利語的使用 者會有更強 的地位 差異意識 , 因為 他們的語言 要求他們 使用能指明 權力地位差異的代詞 。 ( p. 204) 人們 不禁要 問 : 這 是不是 說英國人肯定沒 有較強 的地 位差 異意 識 , 因為 英語 中 59 不存在“ 熟悉式” 和“

9、 禮貌 式” 人 稱代詞 ? 事實 并非如此 。 雖然英語中只有一個 you , 既 可表示“ 你” 又可表示“ 您” , 但英語 中有 許多可 以用 于表 示地 位差 異的其他手 段 , 如 用 Sir 或 Madam , 直 呼 名 或 姓 , 直 呼 姓名 , 用綽號或 用昵稱 等 。 Neuliep 的上 述觀 點經 不起檢驗 , 芬蘭語就是最好的反 證 , 芬蘭 語無任何 語法手段表示性 別差 異 , 一個 單數 人稱 代詞“ hä n” , 既 用于男性又用于女性 , 但誰 能說 芬蘭 人因 此而 缺乏 性別差異差識 ? ( Hall, 2002)四Jandt(2000

10、137) 在他的跨文化 交際學導 論( 第三版) 中指出 : 研究 表明 , 迄 今尚 無足 夠的 證據 證明薩丕爾 - 沃爾夫假說 。 沃爾夫曾聲稱 , 荷比語(H opi)中沒有表示時間變 化的 語法 形式 , 所 以荷 比人 對時間概念的思考方式 和其他語言使用者 的思考方式完全不一樣 。 Jandt 提到 Malotki( 1983) 曾 通過研 究證明沃爾夫的這一說法 是錯 的 , 然而 他接 著卻 搬出 已經被人引 用爛了的例 證 , 即愛 斯基 摩語 中有 諸多 表示“ 雪” 的 詞 , 豈 不 知這 一 例證 已 被相 關 研 究推 翻 了 。(Martin , 1986; P

11、ullum , 1991) 接著 , 他還列 舉了幾 個類似的例證 , 如在 Hanunov 部落中 , 有 9 2 個表示“ 大米”的詞 ; 阿拉伯語中 有 3, 000 個表示“ 駱 駝” 的詞( 組) ,當然其中不乏隱喻式表達法( 如“ 沙漠之 舟”) 。 但問題是 , 即使 Jandt 的統(tǒng) 計數 字沒 有錯 , 它 們與 語 言相對論又有多 少關 系呢 ? 這 些 數字 只能 說明 : 凡 是對某一語言社區(qū)生活 有重要意義的事物 都會有眾多的詞匯和 其 他的 表達 法 , 正 如 在古 代中 國 , 用 于表 示“ 馬” 的語詞 多得 驚人 , 但這 樣的 數字 并不 能證 明這些詞

12、匯影響了人們的感知和思維方式 。 Jandt 在對薩丕爾 - 沃爾夫假說 的討論中并沒有提 出結論性的觀點 , 但卻堅持認為 : 薩丕爾 - 沃爾夫 假說對我們思考語言和文化的關系 , 是很有幫助的 。 ( p. 137)五McLaren( 1998) 在她的闡釋 文化差異 : 跨 文化交際研究的挑戰(zhàn) 一書中 , 對薩丕爾 - 沃爾夫假 說的討論雖然很簡短 , 但卻有不少 的謬誤 。 如 , 她說 薩丕爾是在 20 世紀 60 年代提出的薩丕 爾 - 沃爾夫假說 , 但事實是 : 薩丕爾于 1939 年就去 世了 ! 薩丕 爾 - 沃爾夫假說按 Kramsch( 1998 : 1 2) 的 說

13、 法 , 是于 1940 年由沃爾夫提出的 。 Krams ch 用的是 formulated, 這 個詞既可以表示“ 提出” 也可表示“ 系統(tǒng)闡述” 。 但也 有學者( 如高一虹 , 2000) 說沃 爾夫 和薩 丕 爾生 前未 明 確提出過“ 假說” 的概 念 , 也未對 語言 相對 論做 過系 統(tǒng)的理論闡述 。 一般認為( 如本文 第一節(jié)所 述) 該 假說是上世紀 50 年代提出的 。 另 外 , 該書只 介紹了 薩丕爾- 沃爾夫假說的強 式表 述 , 但在 討論 時卻 沒說 清楚作者到底傾向 于“ 語言影 響思 維” 還是“ 思 維影 響語言” 的觀點 。 然 而在 后 面( p. 1

14、05) 她卻 說 : 薩 丕爾 -沃爾夫假說的一個必然推 論是 , “ 人們 一般愿意 以一種由于他們的 語言 影響而 習 慣 的生 活方 式來 生活 ,而且相信 這樣 的生 活方 式是 最佳 的 ?!?Hall( 2002) 認為 , 這種說法難以讓人信服 。 他反 駁道 : 假如一 種語言中的“ 魅力詞” (magic words)是“ 金融” 、 “ 成 功” 、 “ 研究” 等 , 那么 , 該語言使用者會不會 終生喜好 搞測試 、做實驗 , 不斷提高生活水準 ? 而另 一種語言 的“ 魅力詞” 是“ 歌曲” 、“ 跳舞” 、“ 節(jié)日” 等 , 那么該 語言使 用者會不會大事小 事都慶

15、 祝一 番 ? H all 認為 , M cLaren 的所謂“ 必然推論” 顯然是將 語言和文化 的關系簡 單化了 , 把語言看成是 規(guī)定人 們生 活方 式各 個方 面的 決定性因素 , 這其實比 薩丕 爾 - 沃爾 夫假 說的 強硬 觀點還有過之而無不及 。六Bennett 的 跨 文 化交 際學 基 本概 念 于 1998 年出版 , 他是在該書的 導論 中討 論薩 丕爾 - 沃 爾夫 假說的 , 他引 用沃爾 夫最能 代表 假說 強式 觀點 的一 段話 , 卻說跨文化交 際研究 者在 討論 語言 和文 化的 關系時 , 一般傾向采 用該 假說 弱式 觀點 。 他沒 有提 及任何檢驗薩丕

16、爾 - 沃 爾夫 假說 的相 關研 究 , 只是 從自 己的所見所聞中舉出幾 個印象型 的例子 , 如 , 突魯克語(Trukese) 是密 克羅尼 西亞(Micronesia, 即西太 平洋的島群) 的一種語言 , 該語 言中的計 數系統(tǒng)頗 為獨特 , 用于“ 長形 物件” 計 數的 詞與用 于“ 扁形 物件” 或“ 圓形 物 件” 計數 的 詞不 一 樣 。 Bennett( 1998 1 3) 寫道 : “ 我們可以想象 , 在一種文化中 , 如果 語言讓 物件的形狀差異有 了意義 , 那 人們 對物 件的 感受 一定 要豐富得多 ?!?Hall( 2002) 認為 , 這 種 想象 無

17、可 厚 非 , 但作者是否應該將這個例子 先檢驗一下 再將其寫 入書中作為語言相對論的 一個佐證 ? Bennett(19881 5) 舉的另一個例子 是顏色 詞 , 他說 突魯 克語 中只 有幾 個用于描述為數不多的幾種 顏色的詞 , 且藍和 綠不分 ,因此斷定突魯 克人在 沒有 外來 顏色 詞的 幫助 下 , 無法感知 藍和 綠 之 間的 差 異 。 其 實這 一 點 很容 易 證偽 , 一種語言中只有少數幾個顏 色詞 , 并 不能說 明該語言使用者不 能識別 多種 顏色 , 如 英語 母語 作用 者完全可以識別 各種深 淺不 同的 藍色 , 雖 然英 語中 并沒有描 述它 們 的 合適

18、詞 匯 。 人 類對 顏 色 的感 知 能力 , 主要是由人類共有的視覺器 官決定的 , 語言 的影響微乎其微 。 (H all, 2002)楊永林(2000) 認為 : 時 至今日 , 在基本顏色詞 研究中 獲得 普遍 認可 的是 進化 理論 , 而不是相對論觀點 。七綜上所述 , 近幾 年國 外出 版的 跨文 化交 際學 著作或教科書 , 在對薩丕爾 - 沃爾 夫假說的討 論中 , 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謬誤和 不當之處 。 有的 沒有及 時吸收最新的相關研究成果 , 有的觀 點模棱兩可 , 有 的仍抱著過時的結 論 , 也有的 可能 是由 于疏 忽而 出現(xiàn) 謬 60 誤 。 總之 , 如果我們

19、認為西方 學者都是治 學嚴謹 、 講究科學 、 推理嚴 密 , 而不 存在 任何 謬誤 或不 當之 處 ,則未免過于絕對 , 我們認為 , 我國學 者既應該 有虛心向國外同行學習 的 態(tài)度 , 又 要學 會用 批評 的眼 光看待國外同行的研究成果和觀點 。參考文獻 1 蔡富有 , 郭龍生 . 語言文字學 常用辭典 Z . 北 京 :北京教育出版社 , 2001 . 2 高一虹 . 譯序 . 論 語言 、 思維和 現(xiàn)實 沃 爾夫文集 M . 長沙 : 湖南教育出版社 , 2001 . 3 高一虹 . 沃爾夫假說的“ 言外 行為” 與“ 言后行為” J . 外語教學與研究 , 2000, ( 3)

20、 182- 189 . 4 潘文國 . 英漢語 對比綱 要 M . 北 京 : 北 京語 言文化大學出版 社 , 1997. 5 楊 永林 . 色彩語碼研 究 進化論 與相對 論之爭 J . 外語教學與研究 , 2000, ( 3) 190- 195 . 6 B ennett , Milton J . Basic Concepts of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 Selected Readings M . Yarmouth, Maine:Intercultutral Press , 1998. 7 Chen, Guo - Ming and Starosta, William J. Founda-tions of Intercultutal Communication M . NeedhamHeight, MA : Allyn and Bacon , 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