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北師大附中2014—201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生物_第1頁
安徽省淮北師大附中2014—201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生物_第2頁
安徽省淮北師大附中2014—201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生物_第3頁
安徽省淮北師大附中2014—201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生物_第4頁
安徽省淮北師大附中2014—201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生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淮北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2014201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考試試卷 高 二 生 物 命題:曹海榮 審題:宋效綱 2015.4 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25小題,每題2分,共50分 。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將正確答案的序號填入答題表中)1在下列物質中,存在于人體內環(huán)境中的一組是( )血紅蛋白 血漿蛋白 葡萄糖 尿素 生長激素尿液 細胞內液 淚液 乳汁 腦脊液ABCD2 完成呼吸、排尿、閱讀反射的神經(jīng)中樞依次位于( )A脊髓 大腦 大腦B脊髓 脊髓 腦干C大腦 脊髓 大腦D腦干 脊髓 大腦3下圖為神經(jīng)元結構模式圖,電流計A1和A2的兩極a、c、d、e分別接在神經(jīng)纖維外

2、膜上,在b、f兩點給予適宜強度的刺激,則電流計的偏轉情況為:(代表神經(jīng)元細胞體,代表神經(jīng)末梢,且abbc、acde)()AAA2A1abcdefA在b點與f點刺激時,A1、A2各偏轉兩次,且方向相反B在b點刺激時,A1不偏轉,A2偏轉兩次;f點刺激時,A1不偏轉,A2偏轉一次C在b點刺激時,A1不偏轉,A2偏轉一次;f點刺激時,A1不偏轉,A2偏轉一次D在b點刺激時,A1偏轉兩次,A2偏轉一次;f點刺激時,A1不偏轉,A2偏轉一次4如圖表示兩細胞間發(fā)生某種信息傳遞的過程。細胞、以及物質M、N的名稱與圖示含義相符的是()胰島A細胞、肝細胞、胰高血糖素、肝糖原 漿細胞、肺結核桿菌、抗體、抗原甲狀腺

3、細胞、垂體細胞、甲狀腺激素、受體 傳出神經(jīng)元、傳人神經(jīng)元、神經(jīng)遞質、受體A B C D5如圖所示為人體內生理過程的圖解,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腸道中的物質A通過協(xié)助擴散進入小腸上皮細胞內B胰島素能促進過程,腎上腺素不能促進過程C血液中物質A濃度較高時,可在肝細胞和肌細胞內被合成糖原D劇烈運動時肌細胞內產生大量乳酸,會使血液的pH明顯降低6正常人體內的激素、酶和神經(jīng)遞質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這三類物質都是()A在細胞內發(fā)揮作用B由活細胞產生的蛋白質C在與特定分子結合后起作用D在發(fā)揮作用后還能保持活性7動物生理學家為了確定下丘腦在體溫調節(jié)中的作用,做了如下實驗:刺激下丘腦的前部,發(fā)現(xiàn)實驗動物有出汗現(xiàn)

4、象,而刺激下丘腦后部,實驗動物則出現(xiàn)寒顫現(xiàn)象。據(jù)此科學家得出了下丘腦在體溫調節(jié)中的作用。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下丘腦前部是散熱中樞所在地,下丘腦后部是產熱中樞所在地B下丘腦前部是產熱中樞所在地,下丘腦后部是散熱中樞所在地C下丘腦是調節(jié)體溫相對穩(wěn)定的唯一中樞 D下丘腦和大腦皮層共同調節(jié)人體體溫8 當一個人失水過多或吃的食物過咸時,會導致()A細胞外液滲透壓降低B下丘腦釋放抗利尿激素C腎小管重吸收水分增加D下丘腦渴覺中樞興奮9如圖是基因突變鼠和正常鼠運動對血糖濃度的影響。根據(jù)圖中信息,基因突變鼠出現(xiàn)圖中狀況的原因最可能是()A胰島B細胞受損 B甲狀腺被切除C無法將血糖轉換成肝糖原 D體內細胞缺乏

5、胰高血糖素的受體10由造血干細胞在骨髓中直接發(fā)育成的淋巴細胞是()AT細胞BB細胞C效應T細胞D漿細胞11少數(shù)人注射青霉素后出現(xiàn)胸悶、氣急和呼吸困難等過敏(超敏)反應癥狀,嚴重者發(fā)生休克以下有關敘述,正確的是()A青霉素過敏反應的主要原因是機體免疫防御功能低下B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應,具有特異性和記憶性C機體初次接觸青霉素后,活化的漿細胞分泌淋巴因子D已免疫的機體再次接觸青霉素后會發(fā)生自身免疫反應12體液免疫反應中的抗體和過敏反應中的抗體的區(qū)別表現(xiàn)在()作用的機理和方式 分布位置 作用的結果化學性質 所產生的細胞 作用對象ABCD13在方形暗箱的右側開一小窗,暗箱外的右側有一固定光源,在暗

6、箱內放一盆幼苗,花盆能隨著下面的旋轉器水平勻速旋轉,但暗箱不轉,一周后,幼苗的生長狀況應為()ABCD14下列不屬于植物體內從產生部位運輸?shù)阶饔貌课坏奈镔|是()A2,4DB赤霉素C細胞分裂素D脫落酸15下列哪一種激素對促進植物種子的萌發(fā),解除休眠最有效()A赤霉素B細胞分裂素C生長素D脫落酸16如圖為生長素(IAA)對豌豆幼苗莖內赤霉素生物合成影響的示意圖圖中GA1、GA8、GA20、GA29 是四種不同的赤霉素,只有GA1 能促進豌豆莖的伸長若圖中酶1 或酶2 的基因發(fā)生突變,會導致相應的生化反應受阻據(jù)圖分析,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對去頂芽豌豆幼苗外施適宜濃度IAA,該植株莖內GA1的合成可

7、恢復正常B用生長素極性運輸抑制劑處理豌豆幼苗的頂芽,該植株較正常植株矮C對酶1基因突變的豌豆幼苗施用GA20,該植株可恢復正常植株高度D酶2基因突變的豌豆,其植株較正常植株高17 在下列古詩中,從生物學角度看,表現(xiàn)為物種間競爭關系的是()A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B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C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D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18 下列能表示蛇和鼠相互關系的曲線是()ABCD19在一陰濕草叢中,生活著螞蟻蜘蛛蚯蚓等動物,這些生物共同構成一個 ( )A生態(tài)系統(tǒng) B生物群落 C種群 D食物網(wǎng)20研究人員用樣方法調查了某地北點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種群數(shù)量變化,結果如

8、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1972年北點地梅個體間生存斗爭程度較1975年低B1971年種子萌發(fā)至幼苗階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階段C統(tǒng)計種群密度時,應去掉采集數(shù)據(jù)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D由于環(huán)境條件的限制,5年間該種群數(shù)量呈“S”型增長21如圖所示為種群在理想環(huán)境中呈“J”型增長,在有環(huán)境阻力條件下,呈“S”型增長。下列關于種群在某環(huán)境中數(shù)量增長曲線的敘述,正確的是()A當種群數(shù)量達到e點后,種群數(shù)量增長速率為0B種群增長過程中出現(xiàn)環(huán)境阻力是在d點之后C圖中陰影部分表示克服環(huán)境阻力生存下來的個體數(shù)量D若該種群在c點時數(shù)量為100,則該種群的K值為40022下列實驗或調查活動中,所得

9、數(shù)值與實際數(shù)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A標志重捕法調查灰喜鵲種群密度時部分標記物脫落B標志重捕法調查田鼠種群密度時,某些田鼠因曾被捕變得狡猾而不易被重捕C樣方法調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時,不統(tǒng)計正好在樣方線上的個體D樣方法調查蒲公英種群密度時在分布較密集的地塊取樣23假設圖中兩個含生長素(IAA)的瓊脂塊都和一個胚芽鞘尖端所產生的生長素量相同,則一段時間后對a、b、c、d、e、f、g七個空白瓊脂塊中所含生長素量的分析,正確的是() Afa=b=d=egc Ba=fd=eb=gc Cca=fd=eb=g Dcf=da=be=g24 下列關于人對群落演替的影響的敘述,錯誤的是()A人類活動影響著生物群落的

10、演替B人類可以對自然環(huán)境中的生態(tài)關系起著促進、抑制、改造和建設作用C人類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將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為控制之下D人類不可能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發(fā)展的道路進行25土壤動物能夠促進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物質循環(huán)并改良土壤結構,其類群組成和數(shù)量是評價農田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要指標。下表是某農田使用兩種肥料后4類土壤動物物種數(shù)和密度(個m2)調查數(shù)據(jù)。地樣動物類群跳蟲類蜱螨類線蚓類線蟲類物種數(shù)密度物種數(shù)密度物種數(shù)密度物種數(shù)密度有機肥田1016738304012019339化肥田47916411832752根據(jù)表中數(shù)據(jù)可以得到的正確結論是 ( ) A化肥田土壤動物的物種多樣性減少,營養(yǎng)結構簡單B有機肥田

11、的土壤動物數(shù)量大大增加,有機質減少C化肥田土壤動物個體總數(shù)減少,但是生物多樣性提高D有機肥田的各類土壤動物密度總是大于化肥田 班級 姓名 考號 密 封 線淮北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2014201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考試試卷 高 二 生 物 2015.4 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25小題,每題2分,共50分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二、非選擇題:(共50分 )26 (12分)如下是HIV感染人體細胞過程的示意圖。請回答下列問題。(1)由于病毒在結構和習性上的特殊性,人們對生物進化過程中是先有病毒后有細胞還是先有細胞后病毒這一問題,存在兩

12、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你的觀點是_,理由是_ _ _。(2)HIV進入人體后,由于與T細胞表面的CD4具有較強的親和力而容易侵染T細胞。CD4的化學成分最可能是_。(3)參與過程的兩種細胞器是_。(4)圖中所示的過程中,遵循堿基互補配對原則的是_。(5)大多數(shù)艾滋病患者會出現(xiàn)記憶喪失等精神障礙,此時HIV已感染了_。座位號27(18分)下圖為血糖的來源和去路示意圖,請據(jù)圖回答:(1)圖中過程進行的主要場所是 ,代表的物質是_ 。 (2)小腸內的葡萄糖進入血液的方式是_。(3)若某人血糖持續(xù)大于160ml/dl,一部分血糖通過排出體外,據(jù)此推測此人可能患_ _ 。(4)血糖的平衡對于保證機體各種組織

13、和器官的能量供應具有重要的意義,胰島素是維持血糖平衡的重要激素。下圖表示胰島素分泌的調節(jié)過程及胰島素作用機理。請分析回答:當血糖濃度上升時,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產生興奮,最終由傳出神經(jīng)末梢釋放_與胰島B細胞膜上相應的受體結合,引起胰島素分泌增多,此反射弧中的效應器由 組成。由圖可知,胰島B細胞分泌胰島素還受到 的影響。據(jù)圖分析,胰島素與組織細胞膜上的受體結合后,一方面增加細胞內 的合成,促進葡萄糖進入細胞;另一方面促進細胞內糖原等物質的合成,從而降低血糖濃度。當血糖濃度降至正常水平時,下丘腦的活動減弱,胰島素分泌量減少,此過程屬于_調節(jié)。糖尿病病因之一是患者血液中存在異??贵w(圖中抗體l、抗體

14、2),這種抗體的致病原因是由于此種抗體與胰島B細胞膜上的葡萄糖受體結合,導致胰島B細胞對葡萄糖濃度上升的敏感度_,引起胰島素分泌量_,或者與組織細胞膜上的受體結合,最終均使血糖濃度升高。28(10分)植物頂端優(yōu)勢產生的原因是:頂芽產生的生長素向下運輸,大量積累在側芽部位,從而抑制側芽的生長。有人為了驗證設計如下實驗:(1)實驗目的:驗證頂芽產生的生長素向下運輸,大量積累在側芽部位,從而抑制了側芽的生長。(2)實驗用品:編號為甲乙丙丁四棵同齡、生長正常、長勢相同的煙草,剪刀,含有一定濃度生長素的羊毛脂,不含有生長素的羊毛脂。(3)實驗方法和步驟:用剪刀剪去乙丙的頂芽,甲丁保留頂芽。對乙不再處理,

15、對丙應做得處理是 。預計乙的生長情況是 。丙的生長情況是 。 (4)通過對甲乙丙生長情況的相互對比,得出結論:(略)。甲丙側芽生長情況略有不同主要是側芽處的 不同。(5)為了進一步證明丙的生長情況是由于生長素的作用而不是羊毛脂的作用,則應對丁做的處理是 。 29(10分)如圖1是生態(tài)學家用大草履蟲所做的實驗得出的曲線圖,請根據(jù)圖回答:(1)大草履蟲增長符合 型曲線。(2)大草履蟲增長率最大是在 點。(3)種群數(shù)量增長明顯受到限制是在 段。(4)d點對應的種群數(shù)量稱為 , 此后,種群數(shù)量不再增長原因是由于種群密度增加、 、 激烈等,使種群的死亡率增加所致。(5)調查跳蝻的密度可以采用 法,調查田

16、鼠的密度可用 法,調查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常用 的方法進行采集、調查。(6)為了解機場內蝸牛密度,三個調查人員各自隨機布設樣方如圖2所示(圖中陰影帶為水泥小路,其他處為草地),其中最合理的是 (填序號)。2014201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考試參考答案 高 二 生 物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25小題,每題2分,共50分 。)12345678910DDBCCCACDB11121314151617181920BCBAACBDBB2122232425ACADA二、非選擇題:(共50分)26(1)先有病毒后有細胞病毒的結構較細胞的簡單(或者先有細胞后有病毒病毒不能離開細胞而獨立生存和繁殖) (2)蛋白質 (3)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