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小學科學三年下冊教材輔導材料一單元土壤與生命1、我們周圍的土壤一、問題解答問題1:在我們周圍哪里有土壤,哪里土壤多?哪里土壤少?(這一問題是為了拉近學生與土壤的距離)答:在農村隨處都可以看到土壤:田野里、道路旁、農家院子里等,只有荒山上的土壤少。在城市里,土壤就不多見了,只有花圃里、水塘邊、操場上才有裸露著的土壤,老師可以引導學生認識到水泥路下、路磚下面都有土壤。問題2:關于土壤你知道什么?有哪些我們可以研究的問題,對這個問題讓學生展開交流,引導學生認識土壤的興趣。問題3:挖開田野、花圃和水塘邊等不同地方的土壤,觀察這些地方的表層,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以學生實際觀察結果為準)答:土壤中有枯死的植物
2、的根、落葉、有巖石和沙子。有活著的植物的根、幼芽、還會有螞蟻、蚯蚓等小動物或動物尸體。問題4:小草的根為什么這么長?答:小草的根長得這么長,可以使植物固定在土壤中,并從土壤深處吸收水份和養(yǎng)料,供給小草生長。問題5:看看土壤里有哪些小動物。它們都生活在土壤什么地方?答:土壤中的小動物除了蚯蚓、青蛙、屎殼郎、螞蟻還有蟋蟀、土蟞、田鼠等,它們都生活在土壤的表層。二、教法分析本課是本單元的起始課,要求教師帶領指導學生親近土壤,感受土壤的形態(tài),了解土壤有什么?為后續(xù)的學習和研究奠定基礎,為此本課的學習主要在室外現(xiàn)場進行。本課教材是按照“土壤問題討論實地觀察土壤觀察土壤里的動植物”的思路設計的。在學習本課
3、之前,學生已經過對土壤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我們周圍的土壤究竟有什么,學生未必作過細致透徹的觀察研究,因此本課教學主旨在于讓學生帶著問題,運用學習中感官和方法去實地觀察。建議教學思路如下:交流經驗,提出問題走出課堂,實地觀察收集證據(jù),作好記錄交流發(fā)現(xiàn),感悟生命。環(huán)節(jié)一:1、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玩土壤的情景,描述出那里的地面和土壤。(1)土壤看起來像什么,摸起來有什么感覺,踩上去有什么感覺。(2)曾經在土壤里發(fā)現(xiàn)過什么?(3)有什么東西生長在土壤上面?2、告訴學生我們將要去觀察土壤,讓學生猜想:我們可能發(fā)現(xiàn)什么?環(huán)節(jié)二:將學生分好組,選好組長,交代好安全注意事項并帶好工具。環(huán)節(jié)三:到觀察地點挖開土壤表
4、層,讓學生現(xiàn)場觀察并收集土壤樣本,作好記錄(觀察完畢,清理好現(xiàn)場)。環(huán)節(jié)四:回到教室之后,以小組為單位學生交流匯報觀察、收獲,教師則引導學生感受土壤與動植物有著密切聯(lián)系。環(huán)節(jié)五:課后拓展,課下采集兩種土壤,一是田地里的土壤,二是操場上含沙較多的土壤,分別裝在兩個花盆中,都種上同一植物,并作好觀察日記。設計意圖:通過這一活動,不僅讓學生感受生命與土壤的關系,為進一步學習土壤知識作準備,而且還能為第二單元植物的一生的學習提供觀察依據(jù)可謂一舉三得。2、了解土壤一、問題解答問題1:仔細觀察土壤的外觀你發(fā)現(xiàn)有什么特征?答:土壤是褐色的,土壤有些潮濕,能成團,土壤里有石子、小蟲子、落葉、草根(以樣土實際情
5、況為準)。問題2:做下面的實驗,你分別看到了什么現(xiàn)象?說明土壤里有什么?答:(1)用紙巾包住土塊使勁握一握,攤開紙巾,看到紙巾潮濕了,說明土壤里有水分。(2)把硬土塊放入水中,開始看到硬土散開,過一會兒又看到有氣泡從土壤里冒出,說明土壤中含有空氣。(3)攪拌以后看到水變混濁,靜上一段時間又看到沉淀后,杯中的物質分為三層,水面漂浮一些物質,水中上層物質顆粒較小,是黏土,下層顆粒較大,是沙粒。(4)取一些土壤放在火上燒一燒、聞一聞,看到土壤發(fā)白,聞到焦糊味,說明土壤中含有腐殖質。問題3:為什么滲出來的水不一樣多呢?答:因為三種土的滲水性不同,沙土滲水性強,滲出來的水最多,黏土滲水性差,滲出的水最少
6、,壤土的滲水性居中,滲出來的水也居中。問題4:用更多的方法比較沙土和黏土的不同?答:用放大鏡看:沙土顆粒大,沙粒多。黏土顆粒小,黏粒多。用手捻一捻:沙土的沙粒硬捻不碎。黏土的黏粒不硬,一捻就成粉末。和點水握一握:沙土不能握成團。黏土能握成團。二、教材分析通過上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基本奠定了土壤的概念,認識到土壤里有些什么?在本課他們將認識土壤的成分以及土壤的基本類型,并開展一系列的對比性研究進而鑒別家鄉(xiāng)土壤的類別。通過上一節(jié)的學習,學生已經基本奠定了土壤的概念,認識到土壤里面有什么,在本課他們將認識土壤的成分以及土壤的基本類型,并開展一系列的對比性研究進而鑒別家鄉(xiāng)土壤的類型。教學流程:一、提出
7、問題導入新課。二、自主探究:環(huán)節(jié)一:觀察土壤,鼓勵學生觀察后作好觀察記錄。 師總結:土壤是一種混合物。環(huán)節(jié)二:設計實驗、研究土壤的成分。 1、學生設計實驗方案。2、學生匯報實驗方案并加以完善。3、分組做實驗。4、匯報交流:土壤里有水、空氣、黏土、沙土和腐殘質等物質組成。環(huán)節(jié)三:比較三種土壤。1、閱讀課本資料。2、分組討論如何比較三種土壤。 3、學生匯報。 4、教師引導學生做“滲水性實驗”。 5、學生討論:在滲水性實驗中,哪些條件要相同?哪些條件不相同? 6、學生實驗。 7、匯報探究結果。環(huán)節(jié)四:用多種方法比較沙土和黏土的不同? 1、學生分組設計方案。 2、學生分組實驗,并作記錄。三、拓展研究我
8、們這里的土壤屬于哪一種類型,你是怎么知道的?作為課后研究項目,大家回去研究并作好記錄填寫在P7表格上。四、實驗與制作實驗名稱:比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滲水性。實驗準備:沙土、黏土、壤土各一紙杯、水三紙杯,漏斗三只,沙布三塊,燒杯三只。實驗過程:1、把三只漏斗分別放在三只燒杯上,再分別放上沙布,然后把沙土、壤土和黏土分別倒在沙布上。2、把三紙杯水同時倒入三種土壤中,過一會兒觀察比較燒杯中水的多少?實驗結論:沙土下面的滲水最多,說明沙土滲水性最強,黏土下面的滲水最少,說明黏土滲水性最差,而壤土下面的滲水居中,說明壤土滲水性居中。(注:這是一個對比性實驗,需要控制土的數(shù)量、水的多少、儀器的裝置等條件,
9、使之相同)。3、肥沃的土壤一、問答解答1、仔細觀察土壤的上層和下層,你發(fā)現(xiàn)有什么不同?答:土壤的上層顏色黑褐色,松散、有豐富的腐殖質。土壤的下層顏色淺黃色,較硬、巖石增多。2、你還知道哪此增加土壤肥力的例子?答:除了種植綠肥,收集落葉和人畜糞便漚肥,修筑梯田外,還有秸桿還田,放養(yǎng)蚯蚓等。3、為什么說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答:蚯蚓在土中鉆洞,有利于土壤通氣排水,起到了松土的作用。蚯蚓吃土及枯草,分解生物殘體,排出糞便增加了土壤的肥力。二、教材分析本課遵照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引導學生認識腐殘質及其產生的原因,促使學生更加深入地認識土壤。根據(jù)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實驗情況,本著“以活動
10、為載體,以探究為核心,以學生為根本”的理念,在整個教學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教師都以靈活的綜合的策略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討論猜測實驗驗證得出結論。教學流程:(一)談話導入新課:激發(fā)興趣,明確研究內容。(二)探究土壤:環(huán)節(jié)一:通過觀察土壤,引導發(fā)現(xiàn)土壤中的腐殖質。 1、通過觀察不同地方的土壤發(fā)生什么變化。 2、枯死的植物在土壤中會發(fā)生什么變化。 3、引導猜測:動植物對土壤肥力有什么影響。 4、解釋腐殖質。環(huán)節(jié)二:閱讀課文資料,討論交流。 土壤的肥力為什么會流失,怎樣增加土壤肥力,教師補充介紹。環(huán)節(jié)三:為蚯蚓安家,觀察蚯蚓。 1、組織學生觀察蚯蚓。 2、向學生簡單介紹有關蚯蚓的常識,提醒學生愛護蚯蚓。 3、
11、學生討論交流如何給蚯蚓安家。 4、觀察蚯蚓。環(huán)節(jié)四:親手實驗,了解腐殖質的形成過程。 1、討論肥料袋的制作方法。 2、指導學生制作肥料袋(作對比實驗,一是有蚯蚓的袋子,二是沒有蚯蚓的袋子)。 3、學生預測結果。(三)課下延伸:鼓勵學生管理好肥料袋,并能長期觀察并記錄,養(yǎng)成長期觀察的好習慣。三、實驗與制作制作名稱:做一個肥料袋。制作材料:塑料袋、吸管、土壤、果皮、菜葉、蚯蚓、杯子、水。制作過程:1、往塑料袋中裝土、水果皮、菜葉、蚯蚓等。 2、均勻地往塑料袋中灑一點水,把塑料袋口輕輕地扎上,再插上幾個吸管以便散熱。3、把塑料袋放在黑暗的地方,用黑色的紙蓋在上面。4、每周翻動兩次,大約3、5天才能成
12、肥。4、土壤的保護一、問題解答 1、你還能說出哪些動植物及人類離不開土壤的事例?答:土壤里生長的糧食、瓜果、蔬菜可供人類食用,生長的棉花麻等可供人類作紡織材料。土壤里生長的樹木可供人類作建筑材料、家具材料、燃料等。土壤里生長的草是很多動物的食物。土壤里有很多動物的洞穴問題2:為什么有的地方草木林茂,而有的地方寸草難生呢?答:有的地方草豐是因為有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土地肥沃能適宜很多植物生長。有的地方寸草難生是因為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造成的是土地荒漠化的表現(xiàn),這種土壤干旱、貧瘠,不能適宜植物生長。問題3:當森林被砍伐,植被遭破壞后,土壤的蓄水能力會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答:當森林被砍伐,植被遭到破壞后,土壤的蓄
13、水能會變弱,沒有了植被水會很快流失或蒸發(fā)掉,土地干旱。問題4:假如沒有了土壤地球上將是怎樣的情景?答:這一問題是為了引導學生大膽想象認識到沒有土壤的后果,即使有再過分的推論也不為過,以引發(fā)學生保護土壤的熱情。問題5:人們的這些活動會破壞土壤嗎?應該怎么做才對?答:1、噴灑農藥會造成土壤污染,肥力下降板結。2、拋散垃圾會使垃圾中的有毒物質侵蝕土壤。3、開窯燒磚占用破壞大量耕地。4、開山毀林,破壞了植被造成水土流失。正確的做法:合理施用農藥,垃圾分類回收,不準開窯燒磚,嚴禁濫伐樹木。問題6:我們可以為保護家鄉(xiāng)的土壤做些什么呢?答:1、積極參加植物造林活動,做“護綠”小隊員。2、設立“變廢為寶”崗位
14、,給垃圾分類,積極回收垃圾。3、積極進行環(huán)保宣傳通過多種方式,制止破壞土壤。(注: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二、教材分析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將進一步研究土壤和人類的關系,認識土壤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性,了解人類的一些不良行為對土壤造成的危害,引發(fā)學生增強保護土壤的意識。本課的主旨是使學生真切感受到土壤對人類的重要性,感受土壤問題的嚴峻性,反思自己平時的行為中是否有破壞土壤的現(xiàn)象,讓學生將“保護土壤”從一句口號轉變?yōu)樽约赫鎸嵉男袨?。為此教學設計了以下幾個方面:(一)談話導入,感受土壤的重要性。1、教師談話引導學生思考:土壤為人類提供了什么?2、學生小組交流并填好P65的記錄表。3、全班交流討論結果、
15、小組間互相補充。4、教師小結。(二)交流討論:了解土壤的破壞情況及危害。 1、學生根據(jù)課前的調查自由發(fā)言。2、教師進行對比實驗。3、想一想自己有沒有破壞土壤的行為,學生交流。4、分組討論:假如沒有了土壤,地球上將是怎樣的情景?先分組討論,再匯報交流。(三)共同探討、交流保護土壤的措施和方法。 1、分組討論。2、組織全班交流。(四)拓展延伸:出一份保護土壤的小報,呼吁全體同學都加入到保護土壤、保護環(huán)境的行列中來.三、實驗與制作實驗名稱:土壤的蓄水能力實驗.實驗準備:塑料盤、泥土、草皮、水壺.實驗過程:1、把有植被的一塊土和無植被的一塊土分別在兩個塑料盤的一端。 2、用灑水殼分別均勻地灑同樣多的一
16、壺水。實驗現(xiàn)象:有植被的一塊土水流過以后,土層基本沒有被沖散,流下來的水少,并且清水。無植被的一塊土,水流沖過以后,土層被沖散了,流下來的水多并且是泥水。實驗結論:有植被的土壤蓄水能力強。無植被的土壤蓄水能力差。二單元 植物的一生1、果實和種子一、問題解答問題1:觀察下列水果或蔬菜,說說什么是果實。答:外面有果皮,內部有種子的是果實。問題2:觀察種子的內部構造。答:種子包括種皮、胚根、胚芽和子葉。(胚不做具體要求)問題3:適合種子萌發(fā)的條件是什么?答:適合種子萌發(fā)的條件是水分、空氣和適宜的溫度。問題4:種子是怎樣旅行的?答:漿果、刺果是靠動物傳播的,挪威楓和蒲公英是靠風力傳播的,椰子是靠水傳播
17、的。二、教法分析本單元是植物的一生,對植物從種子的萌發(fā)到根、莖、葉、花、果實的形態(tài)功能做較深入的研究,同時引導學生開展一次長周期的“種植物”觀察、研究植物的活動過程。研究植物構造和功能是本單元的明線,種植物觀察記錄的過程是貫穿本單元的暗線,在前三課的最后都有介紹。本單元讓學生通過觀察、解剖、測量、比較、實驗等多種方法進行探究植物的六大器官的結構和功能。果實和種子:引導學生從最熟悉的果實和種子開始認識果實和種子兩個器官的構造與功能。建議教學思路如下:通過觀察、動手區(qū)分果實和種子;“通過預測解剖觀察記錄表達”認識種子內部構造,設計對比實驗探究種子的萌發(fā)條件。環(huán)節(jié)一:辨認果實,讓學生課下搜集果實,課
18、上通過觀察、解剖等方法認識什么是果實。環(huán)節(jié)二:認識種子的內部構造。通過預測解剖觀察記錄表達”認識種子內部構造。 條件空氣水溫度1234發(fā)現(xiàn):環(huán)節(jié)三:探究種子萌發(fā)的條件。課本上設計了一個對比實驗,對種子萌發(fā)的條件進行探究,教學時可設計表格,利于學生更好地對比實驗。環(huán)節(jié)四:種植物活動。這是本單元暗線的開始,它將貫穿本單元的每一課,讓學生經歷種的過程,體驗種的快樂。環(huán)節(jié)五:了解種子的傳播方式,教材用圖片的形式展現(xiàn)種子的傳播方式,學生很容易理解。2、根和莖一、問題解答問題1:比較一下,菠菜的根和蔥的根有什么不同。答:菠菜的根比較硬,有一根主根,側根很少,蔥的根較軟,有許多側根。問題2:這些莖有什么不同
19、?答:牽?;ǖ那o是纏繞莖,細長而柔軟,竹子的莖是直立莖,直立生長,強勁有力。爬山虎是攀緣莖,細長而柔軟,依靠卷須盤卷在別的物體上生長。西瓜是匍匐莖,不能纏繞,不能攀緣,而是貼在地面上生長。二、教法分析教材呈現(xiàn)各種各樣的根和各種各樣的莖,在觀察和比較中進行區(qū)分和概括,設計實驗探究根和莖的作用。建議教學思路如下:比較交流,研究根,實驗觀察交流,探究莖。環(huán)節(jié)一、認識直根和須根。課下教師指導學生準備比較明顯的兩類根,進行比較、觀察、分類,歸納根的作用。環(huán)節(jié)二:1、先了解認識各種不同的莖。這里研究不同形態(tài)的莖,為下面的探究做準備,說明雖然植物莖的形態(tài)各不相同但作用是相同的。讓學生通過觀察莖來認識各種莖的
20、不同特點。2、通過實驗探究認識莖的作用。課本上設計了實驗,讓學生通過實驗能清楚地發(fā)現(xiàn)莖的作用。環(huán)節(jié)三、觀察自己種植的植物的情況。這是每一課必須安排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可以根據(jù)情況調整時間。3、葉和花一、問題解答問題 1、觀察一片樹葉的正面和背面,比較有什么不同?答:葉子的正面葉脈不是很明顯,顏色比背面深,葉子的反面葉脈明顯。問題2:研究植物體內的水分是怎樣散失的。幾小時后會發(fā)生什么現(xiàn)象?答:在塑料袋上會有水珠產生。問題3:花的各部分構造具有不同的功能,你能猜出這些構造分別具有下列哪些功能嗎?答:雄蕊制造花粉,雌蕊接受花粉,萼片保護未開的花,花瓣吸引昆蟲。二、教法分析葉和花:通過觀察比較一片葉子的正反面
21、的不同與相同到觀察一堆葉子進行分類比較,通過實驗研究植物體內的水分是怎樣散失的,從觀察各種各樣的花到一朵花的研究,突出細致觀察。建議教學思路如下:觀察分類 實驗探究研究葉子的作用;觀察解剖探究花的構造及作用。環(huán)節(jié)一觀察葉子,從一片葉子的觀察到給更多的葉子分類,體現(xiàn)觀察的層次性。環(huán)節(jié)二:課本上設計兩個實驗,探究葉子的作用。研究水分的散失(對比實驗,一個枝子有葉,一個枝子沒葉)和陽光對植物的影響。環(huán)節(jié)三:研究花的構造和各部分的功能。通過觀察花、解剖花來認識花的構造和功能。環(huán)節(jié)四:植物傳粉的方式。課本上通過資料展示給學生。環(huán)節(jié)五:交流種植的植物。4、植物和我們一、問題解答:問題1:在我們所吃的植物中
22、,有哪些植物的多個部分被我們實用了?答:芹菜吃的是莖和葉,菠菜吃的是它的根、莖、葉。等。問題2:你能具體說說植物對人類有哪些貢獻嗎?答:可從日用供應、醫(yī)藥提煉、環(huán)境保護等幾個方面讓學生交流資料和體會。二、教法分析植物和我們:概括總結課,認識一株植物的六大器官,了解植物與人類的密切關系。教學思路建議如下:本課可上成一個交流匯報課,課下布置幾個問題如:完整的植物有哪幾部分構成。我們吃的是植物的哪一部分,植物對人類的貢獻。讓學生通過搜集資料,在課堂上展示,教師放手給學生,適時引導即可。三單元 固體和液體1、認識固體一、 問題解答問題1:能不能說它們既是固體又是液體?答:不能,應是液體和固體的混合物。
23、問題2:固體的共同性質是什么?答:有一定的體積和形狀,如果外力不大,其體積和形狀不會改變。問題3:固體都是硬的嗎?答:不是,海綿和棉花等都很軟。問題4:液體能流動,沙漏里沙也會流動,難道它也是液體?答:不是沙子流動是相對的,但就一粒沙子而言它有一定的形狀和體積。二、教法分析固體和液體本單元通過各種教學方法,認識物體的兩種形態(tài)固體和液體。通過對固體和液體的研究,體現(xiàn)“要想全面認識一個事物,就需要用多種多樣的方法”的設計思想。在給固體和液體歸納性質時就要全面地認識,不能抓住物體的一個方面或幾個方面來簡單的判斷,說液體能流動,沙子也會流動,說固體很硬,海綿就是軟的,可以說固體和液體的性質在學生的潛意
24、識或基礎中已經有一個大概的認識,在學習時在利用多種方法對它們的性質進一步探究明確,也是一個學生提高的過程。本課學生對固體應該有些基礎,但沒有進行歸納概括,本課編排中按照發(fā)現(xiàn)研究的過程指導學生去探究固體。建議教學思路:收集物品區(qū)分固體、液體研究固體的性質。環(huán)節(jié)一:給物體分類。讓學生主要是從形態(tài)上來區(qū)分固體和液體,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難度不大。環(huán)節(jié)二:讓學生通過多種方法對物體的顏色、形狀、軟硬、透明度來探究固體的性質。此環(huán)節(jié)的重點還在讓學生通過各種方法探究,體現(xiàn)出探究方法的多樣性。環(huán)節(jié)三:固體的混合和分離,讓學生在知道固體的分離與混合的基礎上再探究混合后重量和體積的變化。讓學生先進行預測,在進行
25、實驗。2、把固體放在水里一、問題解答問題1:為什么一個小石子會下沉,而一艘巨大的輪船卻能浮在水面上呢?答:物體沉浮不是物體的輕重決定的,他與受到浮力大小和自身的重量等方面有關。此問題為拓展性題目。問題2:你能想辦法把鹽和面粉從水中分離出來嗎?答:鹽的分離可用蒸發(fā)的方法,面粉的分離可用沉淀的方法。二、教法分析本課是固體性質研究的繼續(xù),認識固體的沉浮和溶解。建議本課的教學思路:把固體放入水中,預測實驗反思(沉和?。嶒炗^察交流(研究固體溶解和分離的方法)環(huán)節(jié)一:認識固體在水中的沉浮現(xiàn)象,在眾多的材料面前先預測,說一說自己的依據(jù),然后實驗對比自己的猜測,進行反思,課本上引出一個拓展性的題目:浮力與哪
26、些因素有關,可引導學生進行論辯,深入淺出地講解。環(huán)節(jié)二:認識固體在水中的溶解和分離現(xiàn)象。由實驗對比溶解不溶解再到如何引導學生把它們分離,提出分離的方法。環(huán)節(jié)三:拓展內容:制作彩色樹枝。安排此環(huán)節(jié)的目的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固體的溶解和分離的方法。3、認識液體一、問題解答:問題1、液體的共同性質是什么?答:沒有固定形狀,可以流動。問題2、我們用了哪些方法來研究液體的性質?還可以用哪些方法研究液體的性質?答:我們用了實驗、觀察等方法,還可以用摸一摸,能嘗的嘗一嘗等方法。二、教法分析本課是在學生上冊認識了水,上一課認識了固體的基礎上來學習的,主要讓學生通過大量的觀察活動,引導學生多角度認識液體的性質。本課
27、的教學除了知識的教學外,認識物體的方法的教學也是本課的重點。建議教學思路如下:一是通過辨別歸納方法(環(huán)節(jié)一),通過問題設計實驗(環(huán)節(jié)二)。環(huán)節(jié)一:比較各種不同的液體,本課教師可準備幾種液體,讓學生自己辨認是什么?為什么這樣辨認,通過辨認學生自然地就知道從多個方面進行研究液體的性質。環(huán)節(jié)二:實驗探究液體的性質,可按照學生提出問題設計實驗交流匯報的思路讓學生先對液體提出一些可以研究的有價值的問題,然后教師指導實驗進行探究,最后歸納。4、把液體倒進水里一、問題解答問題1:把兩種液體倒進水里,觀察會有什么現(xiàn)象。答:食用油浮在水面上,蜂蜜沉入水里。問題2:在一只空杯子里按照蜂蜜、水、油的順序倒入這三種液
28、體,看看有什么現(xiàn)象法發(fā)生。如果交換順序又會怎樣?答:都會分成三層,從上到下依次是油、水、蜂蜜。問題3:把一小瓶熱的紅顏色水輕輕放入裝滿冷水的容器里,看看會發(fā)生什么情況?答:熱水會噴出來,不斷擴散開來。問題4:研究液體混合前后重量和體積的變化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答:重量不變,體積減少。二、教法分析本課也是液體性質的繼續(xù)探究,讓學生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液體的相互作用,即溶解、分離、混合等現(xiàn)象。建議本課的教學思路是:預測(其他液體的 沉??;熱水在冷水中的現(xiàn)象;混合后的情況)實驗交流匯報環(huán)節(jié)一:了解液體的沉浮現(xiàn)象。學生通過觀察現(xiàn)象提出疑問,設計實驗觀察現(xiàn)象,解釋原因,知道物體相同體積輕重不同。環(huán)節(jié)二:認識液體在
29、冷水中的流動,通過實驗讓學生知道熱水比冷水輕,熱水在冷水中會上浮。環(huán)節(jié)三:研究液體的混合。這個活動與前面認識固體混合前后的重量、體積的變化的活動相似,以此來增進對液體性質的認識。5、使沉在水里的物體浮起來一、問題解答:問題1:怎樣使沉在水里的物體浮起來?答:改變其形狀,做成船形或其他形狀。問題2:小潛艇沉浮的道理。答:吸入水重量增加,沉入水里,排出水重量減少,浮起來。問題3、想辦法使沉在水里的雞蛋浮起來。答:加入鹽或糖。問題4:我們用什么辦法使魚網(wǎng)在水中立起來呢?答:魚網(wǎng)的上面用比較輕的物體,下面用較沉的物體就可以使魚網(wǎng)立起來。二、教法分析本課的課題實際就是一個問題,如何使沉在水里的物體浮起來
30、?本課圍繞這個問題,安排了幾個活動,使學生經歷以此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建議本課的教學思路:提出問題實驗探究交流方法思考發(fā)現(xiàn),通過這樣一個過程初步滲透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環(huán)節(jié)一:使物體浮起來,教材介紹兩種方法,一是改變自身形狀,變成船形或其它形狀,二是借助其他物體,利用輕的物體。環(huán)節(jié)二:研究潛水艇沉浮的秘密,可以讓學生自制潛水艇,通過玩發(fā)現(xiàn)其中的秘密。(滲透體積不變,沉浮看重量)環(huán)節(jié)三:土豆、雞蛋的沉浮,讓學生從中發(fā)現(xiàn)浮力的大小與液體也是有關系的。(重量、體積不變,沉浮看液體)環(huán)節(jié)四:拓展活動使魚網(wǎng)立起來。既是拓展又是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四單元 關心天氣1、今天天氣怎么樣一、問題解答問題1
31、:從哪里可以得到關于天氣的信息?天氣預報常從哪些方面說天氣?答:看電視、看報紙、 網(wǎng)上查找、電話咨詢、收聽廣播、去氣象臺詢問。天氣預報常從氣溫、風力風向、濕度等說天氣預報。問題2:你認識這些符號嗎?他們各表示什么天氣?答:分別表示:晴、陰、多云、小雨、風力風向、雪問題3:誰關心天氣?種地的農民、訓練比賽的運動員、太空旅行的宇航員等。(還可以補充:老師、同學、漁民等很多參加戶外活動或勞動的人都比較關心天氣。) 二、教法分析本課從關心天氣的角度談天氣預報,討論天氣與人的關系,介紹氣象預報的過程、方法、手段和表現(xiàn)形式,為后面幾課的學習奠基的作用,教學本課學生的課前準備尤為重要。事先要提前安排好學生搜
32、集有關天氣的知識。本課要求教師開展好小組討論,組織好學生互動交流。這樣要求教師設計各環(huán)節(jié)時,將更多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讓他們自主地、充分地去思考和表達。教師在關鍵處點撥和幫助。創(chuàng)設好情景,吸引學生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參與度。利用好評價來激勵學生學習的興趣。建議教學思路如下:情境導入提出問題匯報交流,實際制作展示評價,經驗交流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一:交流天氣預報內容和獲取途徑1、情景:(今天)學校要去春游?前幾天當我把消息告訴我們班同學的時候,同學們可高興了,誰知第二天就下起雨了,當時同學們就很著急的問: “萬一下雨怎么辦???會不會延期???”我們校長當時就決定春游照常進行。你認為他是根據(jù)什么作出這個決
33、定的?2、誰來做一次電視臺天氣預報的小發(fā)布員,向大家介紹一下今天的天氣情況?找?guī)兹私榻B,讓他們發(fā)現(xiàn)相同的內容是什么? 從而知道天氣預報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通過什么方法獲得今天的天氣資料的?環(huán)節(jié)二:認識氣象符號。1、你在關注天氣預報的時候,發(fā)現(xiàn)除了文字還有哪些表達方式?出示小雨、中雨、大雨的符號可能代表什么?為什么?2、下面就讓學生設計,全班交流??稍u出最具創(chuàng)造力的設計專家。 3、現(xiàn)代科技發(fā)達了,預報天氣也越來越準確,你們知道氣象工作人員怎樣提供這么準確的天氣預報的嗎?介紹了哪些氣象儀器,各有什么作用?(以交流學生收集的資料為主,教師也要收集)環(huán)節(jié)三:氣象諺語??梢貌荽杓墓适聠??諸葛亮在和
34、曹操打仗時,通過夜晚看天象,預測到三天之后有大霧,近期一直刮西風,但不久肯定會變成東風,才得以大敗曹軍。他們依靠什么來預知呢?你還知道那些?環(huán)節(jié)四:天氣預報的作用,結合小學生的實際出發(fā),你每天知道天氣預報對于我們來說它有什么作用嗎?你知道是哪些人關心天氣嗎?為什么?各環(huán)節(jié)相對是獨立的,教師可以靈活掌握。2、氣溫有多高一、問題解答問題 1:一天內氣溫變化的紀錄,我們從中能發(fā)現(xiàn)什么呢?答:白天早晚的氣溫較低,午后氣溫較高的規(guī)律,一天中氣溫最高的時間是午后2點左右,而不是12點。問題2:為什么世界各地的百葉箱都是一樣的?為什么百葉箱安放的位置都要求在離地1.5米的空曠草坪上?為什么連紀錄的時間也是一
35、樣的?答:其實是一個問題,世界各地測量標準化之后得到的數(shù)據(jù)才有比較的價值,便于進行科學研究。二、教法分析本課教材是按照“探究寒暑表使用測量和記錄氣溫實踐活動分析 氣溫變化和思考”的思路設計的。本課是指導學生進行測量活動的實踐課,注意角色轉變,教師程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學生成為探究的主題?!爸v授、實踐、交流”相結合。建議教學思路如下:問題提出講授新知,實地測量做好記錄,交流發(fā)現(xiàn)。環(huán)節(jié)一:學會使用溫度計1、問題導入:今天的溫度是多少?2、學會使用溫度計(講練結合 _) 環(huán)節(jié)二:實際測量。1、交流方法(注意學生分工)。2、實際測量,做好記錄。 3、交流發(fā)現(xiàn)。(出示一天的氣溫變化得統(tǒng)計圖。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
36、規(guī)律)環(huán)節(jié)三:交流討論,理解測量標準化的意義。 3、雨下得有多大一、問題解答問題 1:比較各小組測得的數(shù)據(jù),大家測量得雨量一樣嗎?說說為什么?答:應該是一樣的,因為在實驗中的降雨量是一樣的。也可能有一點誤差。問題2:用不同大小的雨量器量雨,行嗎?答:行,瓶子大,他的空間大,里面接的雨水不會少的,雨水上升的程度與小瓶子的是一樣的。問題3:下雨和人類生產、生活有什么關系?答:有利的方面:給植物提供必要得水分,緩解旱情,凈化空起,保持空氣的濕度。不利得方面:交通不便,洪水泛濫,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危害人類生命安全和經濟損失。 二、教法分析本課由“一場雨到底下得有多大”引入雨量器制作雨量器模擬降雨降雨的
37、界定下雨和人類關系設計。建議教學思路如下:環(huán)節(jié)一:引入雨量器。根據(jù)低年級的學生具有喜新、好奇,學習的目的性、注意力穩(wěn)定性差,具體形象思維占優(yōu)勢等特點,因此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對雨的大小進行描述,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是怎樣來形容雨量的大小的。提問學生是否能準確描述出一場雨到底下得有多大,的概念,這時學生就會產生了解雨量器的欲望,正是由于這種欲望的產生,學生會帶著滿腦的“?”去了解雨量器的工作原理。環(huán)節(jié)二:制作雨量器老師出示準備好的不同塑料瓶使用的不同刻度的標尺,引導學生對照雨量器的制作方法,了解制作過程。分組制作。由學生每個人都自己動手制作雨量器,可以調動學生對科學的
38、探究激情,因為學生可以在親歷制作的過程中體會到一種樂趣,同時也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在制作雨量器的過程中,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要提醒學生細心操作,注意安全。環(huán)節(jié)三:模擬降雨。教師演示測量降雨量,介紹測量雨的方法和如何使用、認識刻度,并適時引入降雨量單位:毫米。討論為什么有的雨量器的底部要先倒進一些水。因為瓶子的底部不平,測量結果就不準確。學生分組利用自制的雨量器測量噴壺灑水時的降雨量。學生將雨量器放在平坦的桌面上,在與眼水平的位置上讀出降雨量。討論:用不同大小的雨量器量雨,行嗎?讓學生知道要在不同大小、形狀的容器上貼上不同的刻度表。(安排一次真正的降雨測量,解決上面的問題)環(huán)節(jié)四:接下
39、來學習降雨使如何界定的,討論下雨和人類生產、生活有什么關系? 三、自制一個簡易的雨量器。器材:礦泉水瓶、剪刀、紙條、膠帶、尺子。制作過程:(1)、在礦泉水瓶的上部剪下。(2)、在紙條上標上刻度貼在礦泉水瓶的下部。(3)、將上部倒過來放入礦泉水瓶里。(4)、向礦泉水瓶里加水到0刻度。4、今天刮什么風一、教法分析本課采用“體驗實踐應用”的教學模式,創(chuàng)設濃郁的生活情境,培養(yǎng)學生觀察、歸納、概括及文字表達能力。建議教學思路如下:活動一 體驗:了解風的特征1、 談話:(指著風鈴)問:知道風鈴為什么會響嗎?關于風你都知道些什么?還想知道什么?通過讓學生充分表述,掌握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同時激發(fā)興趣,體會科
40、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體會身邊處處有科學。2、 了解風的特征體驗:風的特征老師送一份禮物給你們,請你們張開手。(用大扇子朝學生們扇,扇起風)接住啦,別松手!現(xiàn)在請你們把禮物拿出來。引導學生歸納出風的特征:看不見、摸不著、聞不到、卻感覺得到。創(chuàng)設具有濃厚生活氣息、難易適度、貼近學生認知水平的互動式開放性問情境,引導學生體驗,使本次的學習活動真正的活起來、動起來。讓學生從情境中認識并歸納出風的特征?;顒佣?實 踐觀測風向、風力(一)、講解:風有特征,同時也有風向和風力。(二)、認識風向1、(打開教室里所有的窗子)問:風從哪兒來你是怎么知道的?2、向學生介紹風向及測量風向的方法。3、講解風向標的制作步
41、驟。(三)、認識風力1、情境創(chuàng)設:打開教室里的電風扇(風力由小到大)。2、問:風力變化時,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3、看課件,了解風力的等級劃分及測量風力的方法。4、認識風力等級劃分:5、關注學生用手中材料測教室、室外風力,給風力劃等級。6、關注學生匯報觀測結果。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運用所制的科學儀器去測量、分析現(xiàn)實生活問題。教師力求作到“教”為“學”,“學”為“用”服務?;顒尤?應 用1、今天我們了解了風的特征、風力、風向,你能不能說說今天刮幾級風、風向如何?2、議一議,風向和風力與人們的關系。3、你能不能將你所了解、觀察到的風用詩的形式表達出來?二、制作一個簡易的風向標。器材:吸管、釘子、瓶底、沙、硬
42、紙板、剪刀。制作過程:用硬紙板制成箭頭和箭尾,分別插在吸管的兩端。在吸管的中間穿過一根釘子,插在另一根吸管一端里,另一端插在裝有沙的瓶底里。5、氣候與季節(jié)一、問題解答問題1:說一說你得家鄉(xiāng)各個季節(jié)的氣候特征?答:春季:風和日歷,氣溫回升,萬物復蘇,脫去棉衣。夏季:天干物燥,綠意叢叢,穿上單衣.冬季:天氣寒冷,大雪覆蓋,穿上棉衣.問題2:在不同季節(jié)里, 動植物有什么變化?答:植物:春天發(fā)芽,夏天枝繁葉茂開花結果.秋天果實成熟樹葉枯萎.冬天樹葉落盡含蕊過冬.動物:秋去冬來,大雁南飛,遷徙過冬.冬天到動物們冬眠.二、教法分析本課比較簡單,課前要讓學生收集有關的資料,讓學生觀察圖畫,匯報交流,時本課的
43、主要教學方法.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互動交流. 建議教學思路如下:導入新課1、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一年有幾個季節(jié)嗎?2、誰能具體描繪一下秋季是什么樣的?引入課題(二)學習新課1、小組討論秋天是什么樣的?2、你還了解其他哪個季節(jié)嗎?3、小組討論后全班交流補充4、提問:在不同的季節(jié)里,動物有什么不同嗎?(1) 小組討論匯報(2) 那植物呢?(3) 你學過或者看過描寫他們的文章嗎?小結(三)鞏固運用提問:今天這節(jié)課你有哪些收獲? 作業(yè):觀察一種動物或植物,記下它在不同季節(jié)里的變化.五單元 觀察與測量1、觀 察一、問答解答問題1:用工具觀察與用肉眼看有什么不同? 答:用工具觀察比肉眼看更細微、更清晰、更
44、便利、更安全等優(yōu)點。問題2:這是在高倍顯微鏡下看到的現(xiàn)象,猜猜它們是什么? 答:第一幅圖是頭發(fā),第二幅圖是冰晶。問題3:下面四種茶分別是綠茶、烏龍茶、紅茶和花茶,你能一一辯認來嗎?答:左上一盤是綠茶,沖泡前外形偏平,顏色較淺,沏出來的茶水保持鮮茶葉的綠色。左下一盤是烏龍茶,沖泡前球狀深綠色,沏出來的茶水淡金黃色。右上一盤是花茶,沖泡前茶葉碎細,顏色重、較暗,沏出來的茶水是黃色或深紅色,有香氣和甜味。右下一盤是紅茶,沖泡前外形纖細,顏色黃綠,其中有花并有花香,沏出來的茶水有某種花香味。二、教材分析觀察既是與調查、實驗并列的收集證據(jù)的方法,又作為一種具體的過程技能,和測量、排序、比較等方法一樣,會
45、出現(xiàn)在調查、實驗之中,成為調查中的觀察、實驗中的觀察,所以觀察是所有方法的開端和基礎,在整套教材的地位顯得格外重要。本課教材是按照用“自己的感官進行觀察使用工具進行觀察進行綜合性觀察活動認識觀察的重要性”的思路設計的??茖W探究中的觀察涉及到感官的使用更涉及到包括感官在內的觀察工具、方式、流程等特定要求,還涉及到科學的觀察價值和態(tài)度的要求。本課的主旨在于讓學生正確認識什么是觀察怎樣養(yǎng)成觀察的習慣。根據(jù)教材中的設計思路,我建議安排以下五個環(huán)節(jié):環(huán)節(jié)一:用自己的各種感官進行觀察,并描述觀察結果?;顒?:讓學生看并描述教室里的物品,用鼻子聞猜水果、聽聲音猜同學,用嘴嘗猜飲料等學生活動。活動2:在校園里
46、觀察,并填寫第 80頁記錄表。教師引導學生理解什么是觀察。環(huán)節(jié)二:使用工具進行觀察:1、教師出示郵票、地圖等實驗材料要求學生先用肉眼看、耳朵聽,再用工具觀察,說一說工具觀察與肉眼看有什么不同?2、學生分組實驗。3、小組匯報、師生小結:用工具進行觀察,可以使我們的觀察更全面、更具體、更仔細。環(huán)節(jié)三:拓展與應用,體會觀察事物的有序性、全面性。1、交流茶的知識。2、分組全面觀察茶葉。3、各小組匯報。環(huán)節(jié)四:閱讀資料、交流體會。只有細心積極、習慣地進行觀察平凡中才會產生偉大。環(huán)節(jié)五:課堂總結,學生談收獲。2、測 量一、問題解答 問題1、我們的感官可靠嗎?答:人的感官器官不一定可靠,用工具進行測量能夠使
47、我們的判斷更準確。問題2:測量我們自己的速度、身高和力量說說分別使用什么測量工具?答:測量速度用秒表、測量身高用身高測量計或尺子、測量人的力量用磅秤稱搬動物體的重量。問題3:你能說出它們分別是在什么情況下使用的嗎?答:電子秤測量物體重量、氣壓計測量大氣壓力、血壓計測量人的血壓、身高體重計測量人的身高和體重。二、教材簡析本課在學生們嘗試用各種感官對多種物體做了細致的觀察基礎上,發(fā)現(xiàn)我們的細致的觀察也會有不可靠的時候,感官不可靠怎么辦?用工具測量可以為我們提供準確的數(shù)據(jù)。本課將對同學們進行五種基本測量技能進行訓練。主要有測量長度、測量容積、測量質量、測量時間、估算面積等。教學目標確定如下:(一)科
48、學探究:學習用量筒、厘米格、天平秒表等工具進行對物體進行測量采集數(shù)據(jù)記錄。(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意識到只憑感覺是不可靠的,科學需要精確的數(shù)據(jù)。(三)知識與技能:1、認識到測量對科學研究的重要作用。2、認識常見的測量工具及計量單位。教學思路:本課主要是對學生進行五種基本測量技能的訓練,因此教學設計強調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從中獲得知識增長才干,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本課內容較多,為此我設計了兩課時來學習、探究。第1課時(一)提出疑問、導入新課通過幾個感官難以判斷的例子說明有些時候認識物體只憑感官并不可靠,從而引出用“工具測量”這個課題。(二)自主探究環(huán)節(jié)1:討論交流、動手測量。教師提出:測量我們
49、的速度、身高用什么測量工具?如何測量?測量杯子能裝多少水用什么測量工具?學生先分組討論,然后分組測量并做好記錄,最后匯報交流。環(huán)節(jié)2:閱讀資料、討論交流。珠峰變“矮”了的原因。環(huán)節(jié)3:認識常見測量儀器?分組討論,它們分別是在什么情況下使用的。匯報交流(略)。第2課時環(huán)節(jié)4:閱讀資料,古今對比,尋找不足。師:一寸光陰一寸金,測量時間越精確越好,有些事物卻很難被精確地測量或者沒有必要精確測量,這時我們可以采用估算的方法測量。環(huán)節(jié)5:討論交流,動手測量。本環(huán)節(jié)處理:如何測量樹葉面積? 如何估算畝產量?學生先分組討論,再動手測量、作好記錄,最后匯報交流。(三)總結全課,學生談收獲三、課下延伸老師希望同
50、學們把今天學到的測量技能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實驗與制作:實驗名稱:收集樹葉、測量它們的面積。實驗準備:紙、直尺、鉛筆、樹葉。實驗過程:1、先畫好網(wǎng)格線,一平方厘米為一小格。2、把收集的樹葉放在網(wǎng)格線上,畫出樹葉的大體輪廓。3、數(shù)一數(shù)有多少整格,記下。4、把大半格、小半格和半格都算作半格,數(shù)一數(shù)再除以2記下。5、把兩次記下的數(shù)相加,便是樹葉的大體面積。小學科學四年下冊教材輔導材料一單元骨骼與肌肉第1課骨骼一、問題解答問題1:人體各部分骨骼的數(shù)量都是多少?答: 人體共有206塊骨骼,分為三部分:頭骨29塊(腦顱骨8塊,面顱骨15塊,聽小骨6塊),軀干骨51塊(脊柱26塊,胸骨1塊,肋骨24塊),四肢
51、骨 126塊,(上肢骨64塊,下肢骨62塊)。問題2:在x光照片上找出手的骨折處?答:小指的第二節(jié)處有骨折顯示。問題3:骨骼有哪些作用?答:(1)塑造體形(2)支撐軀體(3)運動(4)保護內臟器官(5)制造血細胞(6)儲存身體所需的某些物質問題4:可以保護內臟器官的骨頭有哪些? 答:(1)顱骨保護腦髓和感覺器官(2)胸骨和肋骨保護和支持著心、大血管、肺等器官(3)骨盆保護支持著消化、泌尿、生殖器官。問題5:哪些骨頭參與了以下運動?答:吃飯時,上肢骨、下頜骨、脊柱參與了運動。跳繩時,上肢骨、下肢骨參與了運動。二、教法分析本課與關節(jié)、肌肉兩課一樣都從指導學生活動身體開始,引導學生認識時時刻刻存在于
52、自己體內的運動器官,使學生從不自覺地運用到自覺地認識、了解。本課緊扣人體的運動,指引學生透過皮膚以及肌肉觸摸身上的骨并在拼接中形成骨骼的概念,認識骨的特點,了解骨骼的作用。日常生活中,學生經常自由地做各種運動,但他們并沒有意識到隱藏于身體內部的骨骼在人體活動中所發(fā)揮的巨大作用。它是一個暗盒結構。為此教學時可設計這樣幾個探究行為: 環(huán)節(jié)一:觀察圖片,揭示課題(1)(出示建筑工地的鋼筋框架圖)建筑工人為何搭建鋼筋框架?(2)樓建好了,鋼筋怎么不見了?(3)人體內部有一個框架,你知道是什么嗎?(揭題) (4)關于骨骼,你想知道什么?環(huán)節(jié)二:探究人體骨骼的構成(1)交流探究骨骼的方法。(2)摸:讓學生
53、摸一摸骨頭的數(shù)量,當他們摸出不同數(shù)量的骨骼時,數(shù)字差異會引起他們強烈的興趣,教師這時可順勢出示骨骼模型,讓生再查一遍,從而得到準確數(shù)字。這是一個探究的過程體現(xiàn)。(3)拼:讓學生動手組拼各部分骨骼圖。學生在摸自己身體的基礎上,知道骨骼有206塊組成,然后,要求學生分解骨骼圖,再還原骨骼圖,把骨頭圖形拼成完整的骨骼。通過一分一合,使學生內化骨骼的概念。(4)看:通過觀察動物的骨間接了解人骨。人骨的外顯特點是:灰白色,堅硬,結實;內在構造:內有骨髓和血管。骨是有生命的。環(huán)節(jié)三:體驗人體骨骼的作用。(1)通過討論、做動作找出骨骼的三大作用:支撐、運動、保護。(2)拓展:向肋骨一樣保護內臟器官的骨頭還有
54、哪些?環(huán)節(jié)四:在活動中體驗哪些骨頭參與了運動?(可多做一些活動) 環(huán)節(jié)五:課后拓展,全班同學設置一個體育館的背景,把骨骼圖拼擺成體育動作?;蛘哒n下閱讀有關骨骼的書籍。第2課關節(jié)一、問題解答問題1:人體可以自由活動的關節(jié)有哪些?答:肩關節(jié)、肘關節(jié)、腕關節(jié)、指關節(jié)、髖關節(jié)、膝關節(jié)、踝關節(jié)等問題2:關節(jié)的作用是什么?答:運動作用、緩沖作用問題3:關節(jié)的運動方式有哪些?答:屈伸、旋轉、既能屈伸又能旋轉問題4:找出與人體相對應的活動關節(jié)答:(1)鉸鏈關節(jié)(膝的彎曲伸直)(2)旋轉關節(jié)(肘部的旋轉)(3)球狀關節(jié)(肩部的運動)二、教法分析本課與第一課骨骼一樣,都是在指導學生在具體運動中來獲得認識的。本課中在研究關節(jié)的作用,它以指導學生開展體驗活動為樞紐,通過找關節(jié)、綁關節(jié)、找同類型關節(jié)、踮腳尖后腳跟下落等活動,引導學生初步了解人體關節(jié)的部位、功能和結構,懂得關節(jié)的類型和在運動中的作用。關節(jié)有兩大作用:運動作用,緩沖作用。二者是并列關系,本課中突出了運動作用。建議這樣教學:環(huán)節(jié)一:交流談話,揭題(1)機器人行動起來與我們有什么不同?(2)人靈活地運動跟我們身體的什么結構有關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至2030年中國普及型格柵燈數(shù)據(jù)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2025年甘肅省定西地區(qū)單招職業(yè)適應性測試題庫匯編
- Unit 1 Me and my class Lesson 2教學設計 2024-2025學年冀教版八年級英語上冊
- 2025至2030年中國排球網(wǎng)數(shù)據(jù)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折疊式落地窗數(shù)據(jù)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輸電線路遷改項目概述
- 商務成控講座
- 2025至2030年中國廣告罩彩漿數(shù)據(jù)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2025年度美容院租賃合同(美容院產品研發(fā)與生產合作)
- 二零二五年度合伙人拆伙協(xié)議書:包含員工安置及薪酬計算的拆伙協(xié)議
- 證券公司裝修施工合同工程
- 人教版PEP三年級到六年級單詞以及重點句型
- 中建總承包項目高支模專項施工方案含計算書
- 酒店住宿服務合同三篇
- 學校疫情防控學校傳染病疫情及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報告制度
- 神經重癥患者鎮(zhèn)痛鎮(zhèn)靜中國共識(2023版)
- 衛(wèi)生監(jiān)督協(xié)管員培訓課件
- 四川省綿陽市(2024年-2025年小學五年級語文)統(tǒng)編版期末考試(上學期)試卷及答案
- 《超級操盤手訓練營》課件
- 《傳感器技術與應用》課程教學大綱
- 新能源汽車驅動電機及控制系統(tǒng)檢修課件 學習情境3:驅動電機的檢修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