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楊式傳統(tǒng)太極拳八十五式 太極拳譜圖文詳解楊式傳統(tǒng)太極拳八十五式簡介 楊式太極拳是太極拳的一個流派。這派太極拳是由河北永年 人楊碌禪(17991872)及其子楊健侯(18391917)、其孫楊澄甫(18831936)等人在陳式老架太極拳的基礎上發(fā)展創(chuàng)編的。 楊式太極拳拳架舒展簡潔,結構嚴謹,身法中正,動作和順,輕靈沉著兼而有之;練法上 由松入柔,剛柔相濟,形成獨特的風格。 由于楊式太極拳姿勢開展,平正樸實,練法簡易 ,因此它深受廣大群眾熱愛,開展得最為廣泛。
2、 楊式太極拳的拳架有高;中、低之分,初 學者可根據(jù)不同年齡、性別、體力條件,以及不同的要求,采用高低不同的拳架適當調(diào)整運動量。因此,它既適于體力較好 者用來增強體質,又適用于體弱者作為療病和保健的手段。 關于圖譜的幾點說明 1楊式太極拳圖解有動作分解圖244幅和附圖7幅共 計251幅,其中有76幅是按照楊澄甫生前拳照摹繪的其余是根據(jù)需要而添繪成楊澄甫體型的。今將按楊澄甫原照所描之圖 的圖號列出以便讀者參考:3
3、、6、9、1l、14、17、22; 24、28、33、35、37、41、 43、 49、 53、56、60、74、78、81、 82、85的側面圖,87、90、92、93、96、103、105、109、111、 112,115、118、121、124的 側面圖,127、130、133、135、 139、142、143、146、153、156,160的側面圖,163的側面圖,169的正面圖,172、175、 179、181、184、187、189、195、 199、202、206、207、209、212、214、217、218、220、223、 227
4、、228、230、232、 238、241、244。 2為了便利讀者查對拳式的方向,把圖照中姿勢的方向約定為:面向讀 者等于向南,背向讀者等于向北,面向讀者右面等于向東,面向讀者的左面等于向西。當讀者練習純熟后,可以根據(jù)場地形 狀任選方向,不定要把預備式從面南站立開始。 3圖中所有帶有實線或虛線的箭 頭,均表示手或腳的動作趨向,所有圖中的箭頭,均表示由本圖過渡到下一圖的動作趨向。凡動作較簡單、用文字即可能說 明的,即不再在圖中表示其動作趨向和繪箭頭,可參看文字和后一圖就可明了。 &
5、#160; 4帶有 實線的箭頭表示右手或右腳的動作趨向,帶有虛線的箭頭表示左手或左腳的動作趨向。 5 為了表示動作趨向的空間,帶有虛實線的箭頭大致上按透視原理繪制:近讀者的一面為粗、大,遠讀者的一面為細、小。 6由于太極拳中腳的動作也較細致,為了表明腳與地面的關系,在腳旁繪上陰影,以資 區(qū)別。(參閱下圖,第一表示全腳著地,第二腳旁無陰影者表示全腳離地,第三表示腳跟著地,第四表示腳尖著地)第一式預備式 兩足左右開立,距離同肩寬,腳尖皆朝前;身體自然
6、直立;兩臂自然下垂; 眼向前平視。 (圖1) 要 點 1要求“虛領頂勁”、 “氣沉丹田”、“尾閭中正”、“含胸拔背”。在這幾個主要要求下,放松全身,做到 “立身中正安舒”,并貫串于整套動作之中。這幾點要求,為太極拳所有動作的共同要點,鍛煉時須刻刻記住, 在后文的要點中不再一一重述,而僅提醒某一動作容易違反其中某一要求。例如,攬雀尾中的擠式和按式,初學者往往身體 容易前俯或后仰,因此就在要點中及時提出,而其他共同要點雖未提及,但仍然要注意。
7、0;2兩臂下垂,肩關節(jié)要放松;手指自然微屈。 3精神要自 然提起;心要靜,不要有絲毫雜念。 4預備式中的要點大都是整套動作的要點,所以該 式是一切動作的基礎,初學者尤當注意。 第二式 起勢 動作一:兩臂徐徐向前平舉至高與肩平,兩掌相距同肩寬,掌心皆朝下。(圖2) 動作二:兩肘下沉,自然地帶動兩掌徐徐向下按至胯前,手指仍朝前,掌心仍朝下;眼向前平
8、視。(圖3) 要 點 1在兩臂未舉之前應仔細檢查一下預 備式是否合乎要求,然后開始做起勢動作。這時,思想要領先要集中在每個動作的動向上,也就是要做到十三勢行功心 解所要求的“先在心,后在身”。例如在做該式兩臂前平舉時,先要意識到怎樣舉,然后隨著徐徐舉起;即使 是重復的或已很熟練的動作,也必須這樣做,否則,內(nèi)外動作容易散亂。 2練習太極拳 時。自起勢至收勢,每個動作都要求“沉肩墜肘”(詳見太極拳十要一文)。如該式兩臂前舉和兩掌下按時, 兩
9、肩不可聳起、緊張或用力必須松開下沉。兩臂前舉時兩肘不可挺直,須有微屈下墜之意。兩肘下沉帶動兩掌下按時, “墜肘”固然很明顯,即使在兩掌已下按到兩胯前時,仍然要求“墜肘”。在這點上,初學者往往較 難理解:認為肘部既已垂在下面,終不能把肘“墜”于兩掌的下面去。其實,在這種姿勢上(后面動作中也有類 似情況,如摟膝拗步中摟膝之手等),對“墜肘”應該這樣來理解:就是兩肘須微屈,使小臂向前微彎這樣, 肘尖露出,與地面成垂直線,仍然可達到“墜肘”的要求;而如果兩小臂也垂直,就失掉“墜肘”之 意了。 3要做到坐腕。所謂坐腕,就是把掌根下沉手指節(jié)微微上翹,但不可用力
10、翹起 ,必須自然,這樣才能把勁貫至掌根,手指也有所感覺。能坐腕,才能“形于手指”。 4太極拳從起勢到收勢,所有前后動作之間必須連接,不可停斷,要求速度均勻,綿綿不斷 ,一氣呵成。例如該式兩掌前舉至高與肩平時即下落,其間不可有停頓現(xiàn)象,亦即每一動作到定點時,必須做到“ 似停非?!?。 5練習此拳套用掌時,五指要自然舒展,不可用力張開,也不可松懈 、彎曲,掌心要微呈凹形。楊式傳統(tǒng)太極拳八十五式拳譜第一式 預備式
11、60; 第十五式 抱虎歸山第二式 起勢 第十六式 肘底 看捶第三式 攬雀尾 第 十七式 左右倒攆猴第四式
12、160;單鞭 第十八式 斜飛 式第五式 提手上勢 第十九式 提手上勢第六式 白鶴亮翅 第二十式
13、; 白鶴亮翅第七式 左摟膝拗步 第二十一式 左摟膝拗步第八式 手揮琵琶 第二十二式海底 針第九式 左右摟膝拗步 第二十三式 扇通背第十式 手揮琵琶
14、160; 第二十四式撇身捶第十一式 左摟膝拗步 第二十五式 進步搬攔捶第十 二式 進步搬攔捶 第二十六式 上步攬雀尾第十三式 如封似閉 第二十七式 單
15、鞭第十四式 十字手 第二十八式 云手第二十九式 單鞭 第五十六式 單鞭第三十式 高探馬 第五十七式 下勢
16、160; 第三十一式 左右分腳 第五十八式 金雞獨立第三 十二式 轉身蹬腳 第五十九式 左右倒攆猴第三十三 式 左右摟膝拗
17、步 第六十式 斜飛式第三十四式 進步 栽捶 第六十一式 提手上勢第三十五式 翻身撇身捶 第六十二式 白鶴亮翅,第三十六式 進步搬攔捶 第六十三式 左摟膝拗步第三十七式 右蹬腳
18、 第六十四式 海底針第三十八式 左打 虎式 第六十五式 扇通背第三十九式 右打虎式 第六十六式 轉身白蛇吐信第四十式 回身右蹬腳 第六十七式 搬攔捶第四十一式
19、160;雙峰貫耳 第六十八式 攬雀尾第四十二式 左蹬腳 第六十九式 單鞭第四十三式 轉身右 蹬腳 第七十式 云手第四十四式 進步搬攔捶 第七十一式 單鞭第四十五
20、式 如封似閉 第七十二式 高探馬帶穿掌第四十六式 十字手 第七十三式 十字腿第四十七式 抱虎 歸山 第七十四式 進步指襠捶第四十八式 斜單鞭
21、60; 第七十五式 上步攬雀尾第四十九式 野馬分鬃 第七十六式 單鞭第五十式 攬雀尾 第七十七式 下勢第五十式 單鞭 第七十八式
22、60; 上步七星 第五十二式 玉女穿梭 第七十九式 退步跨虎第五十三式 攬雀尾 第八十式 轉身擺蓮第五十四式 單鞭 第八十一 式 彎弓射虎第五十五式&
23、#160; 云手 第八十二式 進步搬攔捶第八十三式 如封似閉 第八十五式 收勢第八十四式 十字手第一式預備式 兩足左右開立,距離同肩寬,腳尖皆朝前;身體自然直立;兩臂自然下垂;眼向前平視。 (圖 1) 要 &
24、#160;點 1要求“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尾閭中正”、“含胸拔背”。在這幾個主要要求下, 放松全身,做到“立身中正安舒”,并貫串于整套動作之中。這幾點要求,為太極拳所有動作的共同要點,鍛煉時須刻刻記 住,在后文的要點中不再一一重述,而僅提醒某一動作容易違反其中某一要求。例如,攬雀尾中的擠式和按式,初學者往往 身體容易前俯或后仰,因此就在要點中及時提出,而其他共同要點雖未提及,但仍然要注意。 2兩臂下垂,肩關節(jié)要放松;手指自然微屈。 3精神要自然提起;
25、心要靜,不要有絲毫雜念。 4預備式中的要點大都是整套動作的要點,所以該式是一切動作的基礎,初學者尤當注意。 第二式 起勢 動作一:兩臂徐徐向前平舉至高與肩平,兩掌相距同肩寬,掌心皆朝下。(圖2) 動作二:兩肘下沉,自然地帶動兩掌徐徐向下按至胯前,手指仍朝前,掌心仍朝下;眼向前平視 。(圖3) 要 點
26、 1在兩臂未舉之前應仔細檢查一下預備式是否合乎要求,然后開始做起勢動作。這時,思想 要領先要集中在每個動作的動向上,也就是要做到十三勢行功心解所要求的“先在心,后在身”。例如在做該式兩臂 前平舉時,先要意識到怎樣舉,然后隨著徐徐舉起;即使是重復的或已很熟練的動作,也必須這樣做,否則,內(nèi)外動作容易 散亂。 2練習太極拳時。自起勢至收勢,每個動作都要求“沉肩墜肘”(詳見太極拳十要一文)。 如該式兩臂前舉和兩掌下按時,兩肩不可聳起、緊張或用力必須松開下沉。兩臂前舉時兩肘不可挺直,須有微屈下墜之意 。兩肘下沉帶動兩掌下按時,“墜肘”固
27、然很明顯,即使在兩掌已下按到兩胯前時,仍然要求“墜肘”。在這點上,初學者 往往較難理解:認為肘部既已垂在下面,終不能把肘“墜”于兩掌的下面去。其實,在這種姿勢上(后面動作中也有類似情 況,如摟膝拗步中摟膝之手等),對“墜肘”應該這樣來理解:就是兩肘須微屈,使小臂向前微彎這樣,肘尖露出,與地 面成垂直線,仍然可達到“墜肘”的要求;而如果兩小臂也垂直,就失掉“墜肘”之意了。 3要做到坐腕。所謂坐腕,就是把掌根下沉手指節(jié)微微上翹,但不可用力翹起,必須自然, 這樣才能把勁貫至掌根,手指也有所感覺。能坐腕,才能“形于手指”。
28、; 4太極拳從起勢到收勢,所有前后動作之間必須連接,不可停斷,要求速度均勻,綿綿不斷, 一氣呵成。例如該式兩掌前舉至高與肩平時即下落,其間不可有停頓現(xiàn)象,亦即每一動作到定點時,必須做到“似停非停 ”。 5練習此拳套用掌時,五指要自然舒展,不可用力張開,也不可松懈、彎曲,掌心要微呈凹形 。第三式 攬雀尾 (一)左右掤式 動作一:右腳尖外撇45度,身體同時右轉45度。隨轉體時,重心漸漸移于右腿,右腿屈膝微蹲, 左腳經(jīng)右踝內(nèi)側向右提
29、。同時,右掌隨轉體自下經(jīng)腹前而上,在右胸前向右向里向左抹轉一小圈,掌心朝下;左手也同時經(jīng) 腹前向右弧形抄至右掌下方隨抄隨著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右面上方;兩掌相對如抱球狀,右肘稍墜;略低于腕兩臂呈弧形 。眼隨轉體平視轉移,眼神稍先于右臂到達,并要顧及右臂。(圖4 -5) 動作二:右腿繼續(xù)漸漸下蹲,左腳向左前邁出一步,先以腳跟著地,隨著重心漸漸移向左腿而至 全腳踏實,腳尖斜朝西南,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當左腳前邁時,身體稍向左轉,當左腳跟一經(jīng)著地,身體即漸漸右 轉。同時,左肘稍屈,以左小臂向左上弧形掤出,左掌高與肩平,腕微里屈,掌心斜朝右面上方;右掌向
30、前而右弧形下采至 高與胯齊,掌心朝下,手指朝前,坐腕,指節(jié)微向上翻。眼向前平視,眼神要關及兩掌左右分開(圖6)。動作一、二為左掤 ,動作三、四為右掤。 動作三:重心漸漸全部移于左腿,身體微左轉,右腳經(jīng)左踝內(nèi)側弧形向前提起。隨轉體時,左肘 向左后方微下撤,自然帶動左掌下移于左胸前,隨下移隨著臂內(nèi)旋使掌心漸漸翻朝右面下方;右掌同時向左弧形抄至腹前,隨抄隨著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左面上方,與左掌成抱球狀,兩臂均呈弧形。眼神略顧左臂后撤,即漸漸轉向右臂前方 子視。(圖7) 動作四:右腳向右(西)邁出,先以腳跟著地,隨
31、著重心漸漸移向右腳而至全部踏實,弓右腿,蹬 左腿,成右弓步;同時身體微向右轉。隨著轉體,右小臂同時向右(西)上掤,右掌高與肩平,肘稍低于掌;左掌隨右臂向前推出。眼向前平視,眼神要顧及右小臂前棚。(圖89和圖9的正面圖) 注:關于動作說明中的臂外旋或臂內(nèi)旋的詳細動作在這里作一下說明,后文不再重述。臂外旋 ,如以右手心朝里(圖乙)為例,就是把拇指的一側向掌背 (或拳背)一面旋轉,使手心轉朝外,亦即使小臂的橈骨離開尺骨而向“外旋”轉(如由圖乙向外旋轉而成圖甲);臂內(nèi)旋,就是把拇指一側向掌心(或拳心)一面旋轉,使手心轉朝里, 亦即使橈骨圍繞尺骨“內(nèi)旋”而交
32、叉在尺骨的上面(如由圖甲向內(nèi)旋轉而成圖乙)。 要 點 1身體左右轉動時要以腰為軸,身體仍須正直,后面所有轉體動作都必須這樣做。 2身、手、足等方面的動作都須柔緩,速度均勻。 3身、手、足等方面的動作在文字敘述中雖有先后,但必須同時開始和同時完成,要做到協(xié)調(diào) 一致。所以十三勢行功心解中說:“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160; 4十三勢行功心解要求
33、“邁步如貓行”。因此凡步邁出都必須輕靈。例如該式右腳向右 邁出,應以坐實之左腿漸漸下蹲來控制著邁出的右腿向前徐徐伸邁,才不致笨重。這也是“分清虛實”在步法上的一種表現(xiàn) 。 5凡弓步,弓腿之膝不可超出腳尖;蹬腿的腳掌和腳跟要全部著地,腿也不可蹬得挺直。凡弓 步,以弓腿為實。蹬腿為虛;一般以弓腿負擔體重十分之七,蹬腿負擔十分之三。膝要與腳尖方向一致。 6右臂前掤須與肩平,不可偏高或偏低;掤出時肩關節(jié)不可前探;不可過于前棚,要以上體直 立前移而右膝蓋不超出腳尖為度,同時身體不可前撲。 &
34、#160; 7重心前移時,腿、腹、胸、手須不先不后地一致前去,自然“上下相隨”,變動過程中也要 保持“立身中正”。 (二)捋式 動作一:重心漸漸移向左腿,身體同時漸漸左轉;同時左臂外旋,右臂內(nèi)旋,使右掌心翻朝外下 ,左掌心翻朝里上,兩掌隨翻隨向左捋。(圖10) 動作二:身體繼續(xù)微左轉;重心繼續(xù)移向左腿,坐實左腿,成右虛步;兩臂稍沉肘隨轉體繼續(xù)左 捋,左掌至左胸前,右掌至右胸前;在開始左捋時,眼神先關及右臂左捋,將要捋至盡處時,眼神稍關及左手,即漸漸
35、轉向 前(西)視。(圖11-12) 要 點 1兩臂須隨腰左捋。左掘時兩掌不可向外豁開,但兩肱里側也不可貼著肋部;沉肘起著護脅的 作用,但兩腋要留有約可容一拳的空隙。整套動作都應該這樣,避免把身體困住。 2左捋時身體仍須正直轉體,不可前俯后仰或搖晃;關鍵在于“上下相隨”、“不先不后”。 如果,下肢后坐得快些就會前俯,慢些就會形成后仰。 3在捋的動作過程中,由于翻掌、沉肘和向后坐實左腿等,看來兩
36、掌似乎稍有低下的現(xiàn)象。其 實兩掌并不是有意識地向左“下”搌。這點在循著棚、搌、擠、按四式規(guī)定的定步推手中也是如此:其中“捋”式也同樣只 向左或右)捋,并沒有向下之處。所以,凡是向左(右)“下”捋或向“下”捋者,都是不正確的,因這與推手是不相符合 的。 4掘時左臂松松捋住,捋的過程中,兩手要保持著與推手中捋式時同樣的距離,也就是要用一 手搭在對方腕節(jié),一手搭在對方近肘節(jié)的大臂處來引進,使搌化的距離相等,不可拉得太開,這叫做“上于兩膊相系”。 (三)擠式 動作
37、:身體微右轉;同時體重漸漸移向右腿,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隨著轉體,右臂外旋 使右掌心翻朝里,左臂內(nèi)旋使左掌心翻朝外,右臂呈弧形橫于胸前,右肘稍低于右腕,左掌在右小臂里側,以右小臂與左掌 向右(西)擠出;左掌隨擠隨著貼近右脈門內(nèi)側;眼向前平視,眼神要關及右臂。 (圖1314) 要 點 1前擠時上身不可前俯或后仰;肩部不可聳起,須放松下沉;臀部不可凸出;肘部不可抬起, 須稍低于腕。 2擠出后左掌與右脈門之間要似挨非挨。 &
38、#160; (四)按式 動作一:右臂微內(nèi)旋使掌心翻朝下,左掌經(jīng)右掌上側交掌而過,隨即兩掌分開,距離稍狹于肩, 兩掌心皆朝下,兩肘漸屈下沉,帶動兩掌略向下抹回;同時重心漸漸后移,坐實左腿;眼向前平視,眼神要關及兩掌抹回。 (圖1516) 動作二:兩掌向前按出,兩腕高與肩平;同時,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眼向前平視,眼神 要關及兩掌前按。(圖17) 要 點 1重心漸漸后移
39、時,右胯根 (股骨頭關節(jié))微向后抽,使身體正對前方,不致偏向左斜角。 2兩掌要隨陪后坐抹回。要松肩,兩肘不可外凸。 3兩掌須隨重心前移而向前按出,呈微微往上的弧形,但幅度不宜大;兩臂與肩部不可緊張, 不可聳肩。兩時不可用力挺直,身體不可前俯或后仰。 4兩掌尚未按出時,左掌心斜朝右面前方,右掌心斜朝左面前方;兩掌按出時,掌心須隨按隨 向前轉,但兩掌心不可轉至朝正前方;同時要求兩掌根下沉,拇指一側微往后翹。 5初學太
40、極拳時,首先要把整套的所有動作和姿勢都做準確,然后在做每個動作的同時還要練 習運勁。 第四式 單鞭 動作一:重心漸漸移于左腿,身體左轉;同時,右腳尖微翹,以腳跟為軸隨轉體腳尖盡量里扣踏 實,重心隨即移回于右腿;同時,兩肘微沉稍屈,兩掌心微下復隨轉體向左抹轉半個平面橢圓形,兩掌高與肩平;眼神隨轉體向前平視轉移,稍先于左掌到達左方,但眼神須要顧及右手。(圖18 19) 動作二:身體微右轉;兩掌隨轉體向里經(jīng)胸前向右弧形抹轉半個平面橢圓形,兩掌高與肩平;眼 隨轉體平視轉移,眼神要關顧右掌。(圖20)
41、; 動作三:重心全部移于右腿,左腳向里提起;同時身體右轉。隨重心右移時,右掌漸漸右伸,隨 伸隨著五指尖下垂撮攏成吊手;身微左轉;左掌向左弧形上移,隨移隨著臂外旋使掌心漸漸轉朝里。眼神關顧左掌左移。(圖21) 動作四:身體繼續(xù)向左微轉,左腳向左邁出,先以腳跟著地,隨著重心漸漸左移而至全腳踏實, 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時,右吊手繼續(xù)松肩右伸;左掌經(jīng)面前(距面部一市尺左右)左移,隨移隨著臂內(nèi)旋將掌心翻 朝前,即向左微微推出。眼平視左移,稍先于左掌到達左方,但眼神要關及左掌左推。(圖22) &
42、#160; 要 點 1圖18、19、20中,兩掌前后抹轉一個平面橢圓形時須隨腰轉動,同時兩肘 (肘尖須下沉)也須 圓活地隨兩掌抹轉而屈伸。兩臂轉動時距離要相等,總須前手去,后手跟,“兩膊相系”不散漫。當兩掌向里抹轉經(jīng)胸前時 要含胸轉腰才能圓活。但含胸要注意不可凹胸,并要注意胸部不可乎板,所以拳論說:“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 2上身要正直,避免前俯、后仰或向左歪斜。 3要“沉肩墜肘”和松腰胯。 &
43、#160; 4定式時兩臂與腿(左臂與左腿、右臂與右腿)方向要一致,上下要垂直,避免右臂斜朝右前斜 方;膝部不可超出腳尖。鼻尖、腳尖、手尖要三尖對齊。 5。右吊手的腕關節(jié)要彎曲,使五指撮攏下垂,與右足尖咸一垂直線; 第五式 提手上勢 動作一:左腳尖里扣45度踏實,坐實左腿,身體漸漸左轉;右腳提起,落于左腳前一步,以腳跟 著地,腳尖自然微翹,右膝微弓,成右虛步。在轉體時,右吊手仍變掌,與左掌分別自左右墜肘,并隨著向前合攏,右掌在
44、前,高 與眉齊,掌心朝左;左掌在后,高與胸齊,掌心朝右,正對右肘關節(jié)。眼神通過右掌向前平視。成提手式。(圖23、24) 動作二:腰微左轉,左胯根(股骨頭關節(jié))微內(nèi)收,右腳提起;同時,左肘向左后撤,隨撤隨著臂 內(nèi)旋使掌心翻朝下;右掌也同時隨轉體自前而下向左前弧形移于左手下側,隨移隨著臂外旋使掌心翻朝上;眼神稍顧左肘后 撤,即轉向前平視。(圖25、26) 動作三:右腳向前仍于原地落下,先以腳跟著地,腰漸左轉,右腳尖以腳跟為軸漸漸里扣踏實, 重心漸漸全部移于右腿,右腿屈膝下蹲坐實;在上步轉腰的同時,右臂向前擠
45、出,隨擠隨帶肩靠,左掌附于右小臂里側隨右 臂前擠。眼先隨右臂前擠,即漸漸移視右掌。(圖27) 要 點 1由單鞭過渡到圖24的兩手動作是合勁,腳和手的動作要協(xié)調(diào)一致。 2做圖24的姿勢時,兩肩和腰胯要放松,臀部不可凸出,身體應保持正直,胸部不可正對前方 。腳跟虛點地面,腳尖微微抬起,不要翹得太高,右膝要微弓,不可挺直。要坐腕。重心應全部坐于左腿上。 3由圖24開始向圖27過渡時,由于左胯根內(nèi)收
46、,左腿要有繼續(xù)微微下蹲的現(xiàn)象。在擠的同時須 有靠的意思,但不可聳肩;身要正直,不可前俯。 第六式 白鶴亮翅 動作:左腳稍提起,移至右腳前(東),以腳尖點地,左膝微弓;身體向左微轉。同時,右掌向前 上提,隨提隨著臂內(nèi)旋使掌心翻朝外;左掌也同時弧形下落于左胯旁。眼稍關及右掌上提,即向前平視,眼神要關及兩掌。(圖 28) 要 點 1由提手上勢過渡到白鶴亮翅時要有朝上的氣勢,但
47、右腿仍要下坐,要拔腰,這樣就有著上下 對拉、身肢拔長的感覺,但要注意不可形成挺腹;頂勁上領,精神就提得起;沉氣落胯,下體就穩(wěn)重;左腳尖要虛點地面, 不可用來支撐身體。 2成白鶴亮翅式時,兩臂要呈弧形,不可挺直;右掌雖在右額前上方,但不可抬肘、聳肩,要 松肩沉肘、坐腕;身體仍須保持中正,不可前俯、后仰,不可挺胸、凸臀。第七式 左摟膝拗步 動作一:腰微右轉,右胯根微內(nèi)收。隨轉腰,右肩下松,右肘下沉,自然地帶動右掌弧形下落( 經(jīng)右胯側),隨下落隨著臂外旋使掌心漸漸翻朝上;同時左掌也隨轉腰
48、自左下向前而上(高與橫膈膜齊)弧形右移。眼隨轉腰向前平視,眼神要關及右掌。(圖2930) 動作二:左腳提起,上體繼續(xù)向右微轉;隨轉體,右掌弧形向右斜角上移,左掌繼續(xù)向右弧形落 于腹前;眼稍關及右掌即移顧左掌。(圖31) 動作三:左腳向前落下,先以腳跟著地,隨著重心漸漸移向左腿而至全腳踏實,身體也同時漸漸 左轉,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時,左掌隨轉體向下經(jīng)左膝前以半圓形摟至左胯旁;右掌也隨著體重前移和身體左轉繼續(xù)弧形向上經(jīng)右耳旁向前 (東)推出。眼關及左掌摟過膝部即向前平視,眼神并要關及右掌前推。(
49、圖3233) 要 點 1兩手必須隨腰的轉動而動作;腰部由右轉變?yōu)樽筠D時,切不可搖晃,因為一搖晃,上體勢必 或側或傾或仰或俯,與“立身中正”的要求不符。向前邁步時,上體也仍要正直,避免前俯、后仰。在邁步過程中,因為只有下蹲的一腿作支撐,所以往往會為了照顧身體的平衡而把臀部凸出,這就不符合“斂臀”和“尾閭正中”的要求了 ,這點必須注意。定式時兩手應該同時到齊,不要一只手已停著,另一只手還在運轉。 2由圖30過渡到圖31時,右掌自下向右上移
50、要與左腳提起一致;體左轉、變弓步與右掌推出要 一致。整個摟膝拗步動作要做得協(xié)調(diào)、圓滿、柔和,不可有滯頓或棱角的現(xiàn)象。 3. 右肩往下松沉時,不可形成右肩低左肩高的現(xiàn)象。整套動作中雙肩須平齊。 4凡摟膝拗步中摟膝的一臂要呈弧形,避免伸直;推出的右掌,要微微旋轉而推出,但到定式 時,掌心不可正對前方,須稍朝左斜;兩掌要坐腕。 第八式 手揮琵琶 動作:重心漸漸全部移于左腿(如前所述,弓腿的一足負擔
51、重心約百分之七十,要完全落實),右 腳稍提起,向前距原地一腳許落下,重心漸漸全部移于右腿,身體漸漸右轉;右腳稍提起,向前也距原地一腳許落下,以腳 跟著地,腳尖微抬,膝微弓,成左虛步。同時,左掌隨轉體向前弧形上舉,隨舉隨著臂稍外旋使掌心朝右,食指高與眉齊; 右掌也同時隨轉體向下后撤,臂稍外旋使掌心朝左,收于左肘里側,兩掌心前后遙對,如抱琵琶狀。眼通過左掌向前平視。 (圖34 35) 要 點 1由摟膝拗步變?yōu)槭謸]琵琶時,重心前移和后坐都要求上體正直,不可前俯 或后仰。 2右掌后撤收回時
52、,要以腰為軸,要松肩、墜肘、沉腕這樣節(jié)節(jié)貫串地收回;要以身領手,不 可先將右掌撤回而不顧肩肘部分。 3左掌上舉要帶弧形,右臂也不可挺直。 4做手揮琵琶動作時要有下沉的氣勢,但精神仍要具有輕靈活潑的意思。 5同前提手上勢要點2,惟左右式相反。 第九式 左右摟膝拗步 (一)左摟膝拗步 動作一:腰微右轉,右胯根微內(nèi)收。隨轉腰,右肩下松,右肘下沉,自然地帶
53、動右掌弧形下落經(jīng)右胯側,隨下 落隨著臂外旋使掌心漸漸翻朝上;同時左掌也隨轉腰自前弧形向右下移,隨移隨著臂內(nèi)旋使掌心翻朝下。眼隨轉腰向前平視 轉移,眼神要關及右掌。(圖36) 動作二、三:同前左摟膝拗步動作二、三。(接圖3132再接37) 要點同前左摟膝拗步。 (二)右摟膝拗步 動作一:左腳以腳跟為軸,腳尖外撇45度,身體漸漸左轉。隨轉體,左掌漸漸弧形向左后移,隨 移隨著臂外旋使掌心翻朝上;同時右掌也隨轉體自前弧形
54、向左下移,隨移隨著臂內(nèi)旋使掌心翻朝下。眼隨轉體向前平視轉移 ,眼神要顧及左掌。(圖38) 動作二:重心漸漸全部移于左腿,右腳向前提起,身體繼續(xù)微左轉;隨轉體,左掌弧形向左斜角 上移,右掌繼續(xù)向左弧形落于腹前;眼神稍關左掌即移顧右掌。(圖39) 動作三:右腳向前落下,先以腳跟著地,隨著重心漸漸移向右腿而至全腳踏實,身體也同時漸漸 右轉,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同時,右掌隨轉體向下經(jīng)右膝前以半圓形摟至右胯旁;左掌也隨著重心前移和身體左轉繼續(xù)弧形向上經(jīng)左耳旁向前(東)推出。眼一關及右掌摟過膝部,即向前平視,
55、眼神并要關及左掌前推。(圖40 41) 要點與左摟膝拗步同,惟左右式相反。 (三)左摟膝拗步 動作與前右摟膝拗步相同,惟左右式相反。(圖42接3133) 要 點 1同前摟膝拗步要點。 2練習該拳套時,其步型中弓步、虛步的兩腳不可站在一條橫線上,這樣容易產(chǎn)生重心不穩(wěn)和 別扭的現(xiàn)象;必須后一腳與前一腳彼此
56、稍微離開橫線。所以每當上步或退步時就應注意落步的地點要稍開一些,才顯得平穩(wěn) ?!跋蚯巴撕竽四艿脵C得勢”(引自太極拳論)這句話,也包括步型與步法的正確性在內(nèi)。 第十式手揮琵琶 動作和要點皆與第八式“手揮琵琶”相同。(圖3435) 第十一式 左摟膝拗步 動作和要點皆與第九式“左右摟膝拗步”中(一)左摟膝拗步相同。(圖36接圖3132再接圖43) 第十二式
57、160; 進步搬攔捶 動作一:左腳尖外撇45度,身體漸漸左轉,隨即重心漸漸向前移于左腿,右腳跟離地(開始上步) 。隨轉體,右掌弧形向左下(低與胯齊)移,隨移隨變?nèi)㈦S著臂內(nèi)旋使拳心朝下;左掌也隨轉體向左后移。眼神關及右手下 移,但不可低頭。 (圖44) 動作二:重心漸漸全部移于左腿,右腳向前提起。同時,右拳自右前向左下繞;左掌向左而上劃 弧,高不超過耳部,隨劃弧隨著臂內(nèi)旋使掌心翻朝右面下方。眼稍關右拳向左下繞,即漸漸轉向右平視。(圖45,反面參看 圖99) &
58、#160;動作三:右腳向右前(東南)斜方邁出一步,先以腳跟著地,隨即腳尖外撇踏實,重心漸漸全部移 于右腿,左腳提起;身體同時漸漸右轉。隨轉體,右拳自左而上經(jīng)胸前向前搬出,隨搬隨著臂外旋使拳心漸漸翻朝里面上方 ,隨即漸漸向下弧形抽回;左掌也同時隨轉體弧形向右經(jīng)右臂里側前攔,掌心朝右。眼神關顧左掌前攔。(圖4647,反面 參看圖100101) 動作四:左腳前上一步,先以腳跟著地;同時身體繼續(xù)右轉;隨轉體,左掌繼續(xù)向前探出,右拳 弧形收回于腰際,拳心朝上;眼向前平視,眼神要關及左掌前探。(圖48,反面參看圖102)
59、160;動作五:隨即重心漸漸移于左腿,左腳漸漸全腳踏實,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時身體漸 漸左轉。隨轉體,右拳向前打出,虎口漸漸轉朝上;左掌微里收,坐腕,指尖斜向上前,附于右小臂里側。眼向前平視,眼 神要關及右拳打出。(圖49,反面參看圖103) 要 點 1在連續(xù)進步時,要求“邁步如貓行”,并要求速度均勻,上下相隨;上身要正直,不可歪斜 和仰俯;右腳前上一步時要比一般步型更開得闊一些,并要避免上體隨右腳上步而向右傾斜。 2步法和手 法要隨腰轉動;右拳搬出時
60、不可離身體太遠,并注意不可抬肘;右拳打出時要隨腰轉動,并隨打隨著臂微內(nèi)旋,使虎口轉朝 上;右拳打出時中間經(jīng)由心口向前打出,這叫做“拳從心發(fā)”。 3練該拳套時,拳要自然握實,不可用力握緊。 第十三式 如封似閉 動作一:右腿彎屈,重心漸漸向后移到右腿。同時,左掌經(jīng)右肘下向右外伸,并沿右臂向前掠出,隨掠隨著臂外旋使掌心翻朝里;右拳變掌,沉肘向里弧形抽回,隨撤隨著臂外旋使掌心也翻朝里,兩掌高與肩平,指尖朝上,兩臂 交叉,右臂在里。眼神關顧兩掌。(圖5051)
61、; 動作二:重心繼續(xù)后移,坐實右腿;兩掌向左右分開,稍狹于肩,隨分隨著兩臂內(nèi)旋漸漸使兩掌 心翻相對。(圖52) 動作三,重心漸漸前移,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時兩掌向前按出,隨按隨著兩臂繼續(xù)內(nèi) 旋使掌心翻至斜朝前,手腕高與肩平;眼向前平視,眼神要關及兩掌前按。(圖53) 要 點 1兩臂須隨身體后坐回收;兩臂交叉時要避免兩肩縮攏或聳起;要松肩墜時,兩肘略分開,腋 下須留有余地,約可容一拳,但肘部不可外
62、凸或抬起;同時兩肘不可后撤到身體后方,以免把自己困住。 2重心后移要坐實右腿,松腰胯,不要做成重心沒有后移,單是仰身;后坐仍要保持上體正直 。重心前移和后退時,要注意胸、腹的齊進齊退,不先不后,身法就能保持中正,不致形成前俯后仰。 3同前攬雀尾中按式要點1、2。 第十四式 十字手 動作一:左腳尖里扣,同時身體右轉;隨轉體,兩肘彎屈分開,帶動兩掌移至額前 (距額部約本 人兩拳左右);隨移隨著兩
63、臂微內(nèi)旋使掌心朝前,兩臂呈環(huán)形;眼隨轉體通過兩掌之間向前平視。(圖54) 動作二:重心全部移于左腿,右腳腳跟先離地,漸至全腳提起左移(與肩同寬),以腳尖先著地漸 漸全腳踏實;隨即重心右移,兩腿漸漸起立,兩膝微屈,成開立步;隨著重心左移,兩掌分別自左右而下經(jīng)腹前向上劃弧合 抱交叉于鎖骨前,右掌在外,交叉點距鎖骨約本人兩拳半;兩掌經(jīng)腹前時,即隨劃弧隨著兩臂外旋使掌心漸漸翻朝里;眼先 關及兩掌劃弧,當兩掌將要交叉時即向前平視。(圖5556) 要 點
64、160;1當左腳尖里扣漸至踏實時,右腳跟即漸漸離地提起,須象翹翹板一樣此伏彼起。這也是步法 中分清虛實的鍛煉方法的一種。當右腳一踏實,就接做下一動,即左腳尖里扣。 2整個十字手的動作,要上下相隨,要同時開始動作,同時完成,務求協(xié)調(diào)一致。 3十字手的兩臂須呈環(huán)形,須松肩沉肘,不可聳肩抬肘。4兩腿起立時,身體各部都須放松。第十五式 抱虎歸山 (一)右摟膝拗步 動作一:左腳尖里扣踏實,兩腿漸漸屈膝
65、下蹲,隨著重心移于左腿,右腳漸漸提起(腳跟先離地) ;同時身體右轉。隨轉體,左掌自胸前下抽,向左弧形舉至與左肩齊平,掌心朝上;右肘下沉自然帶動右掌下移,隨移隨著臂內(nèi)旋 使掌心翻朝下。眼先關及左掌左舉,即轉向右平視。(圖5758) 動作二:右腳向右前(西北)斜方邁出,先以腳跟著地,隨著重心漸漸移于右腿而至全腳踏實,弓 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身體繼續(xù)右轉;隨轉體,右掌繼續(xù)向下經(jīng)膝前摟至右胯旁,左掌自左而上經(jīng)左耳旁隨轉體向前推出;眼 稍關右掌摟膝即向前平視,眼神并要關及左掌前推。(圖5960) 要點同前摟膝
66、拗步。 (二)捋式 動作一:重心漸漸移向左腿,身體漸漸左轉。同時,左肘下沉,左臂外旋使掌心翻朝里上;右掌 自右胯旁弧形向前經(jīng)左臂里側舉于左掌前,掌心朝外下。(圖61) 動作二:與前第三式“攬雀尾”(二)掘式動作二相同,惟方向不同,前攬雀尾的弓步、虛步是朝 著正西方,此動作以及后面擠、按各動作是朝西北斜方進行的。(圖62) 要點與第三式“攬雀尾”(二)捋式要點相同。 (三)擠式、按
67、式 動作和要點皆與第三式“攬雀尾”(三)擠式和(四)按式相同,惟方向不同。(圖6367) 第十六式 肘底看捶 動作一、二同第四式“單鞭”動作一、二(圖1820),惟方向正斜不同。(圖6870) 動作三:重心全部移于右腿,身體微左轉,左腳提起向左后(正東)方擺出。隨轉體,左掌向左弧 形平移,隨移隨著臂外旋使掌心翻朝里;右掌也緊跟著向左弧形平移,隨移隨著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前;兩肘稍沉、微屈,使 兩
68、掌心遙對。眼神關及左掌左移。(圖71) 動作四:左腳向左(東)落下,重心漸漸全部移于左腿,身體繼續(xù)左轉;右腳提起,向前微移落下 ,重心即漸漸移于右腿;隨轉體,兩掌弧形向左平移,左掌移至左側時即弧形向左下移,兩臂隨移隨著內(nèi)旋使兩掌心翻朝下 ;眼神先關及左掌左移,當右掌將移至胸前時即顧右掌。(圖7273) 動作五:重心全部移于右腿,左腳略提,稍移向左前落下,以腳跟著地,身體繼續(xù)向左微轉。隨 轉體,左掌自左而下向里經(jīng)右前臂內(nèi)側向前上圓轉穿出,掌心朝右,食指高與眉齊,與鼻尖對準;右掌向左經(jīng)左掌外側下 蓋,隨蓋隨
69、著握拳,置于左肘下,拳眼朝上,拳心朝里。眼稍關左掌向左下繞,當左掌經(jīng)右臂里側將要穿出時,即向前平視 ,眼神仍要關及左掌穿出。(圖74) 要 點 1自抱虎歸山過渡到肘底看捶的動作須根據(jù)“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和“綿綿不斷” 的要求進行,勿使有棱角和停頓處,要做得圓滿、協(xié)調(diào)。步法和手法均須隨腰轉動。兩腳不要雙重,要此起彼落,象翹翹板 一樣。 2當兩掌向左平移時,要注意勿使右掌蕩下,在平移過程中右掌須坐腕;平移時左手去、右手 跟,距離要
70、均等。 3做圖74的姿勢時,左膝要自然微弓;注意兩肩不要上聳,松腰胯;兩臂須呈弧形,不可挺直 ;胸部不要正對前方,要側朝右前斜方;左掌要坐腕。 第十七式 左右倒攆猴 (一)右倒攆猴 動作一:身體右轉,右胯根內(nèi)收,左腳尖仍稍離地。同時,左掌向前微伸;右拳變掌自左肘下經(jīng) 腹前向右下弧形抽至右胯旁,隨抽隨著臂外旋使掌心漸漸翻朝上。眼關左掌前伸。(圖75) 動作二:重心漸漸全部移于右腿,左腳經(jīng)右踝內(nèi)
71、側提起;身體繼續(xù)向右微轉;同時,右掌向后稍 偏右弧形舉至與肩齊,左臂外旋使掌心漸漸翻朝上;眼神關顧右掌后舉。(圖76) 動作三:左腳后退一步,先以腳尖著地,隨著重心漸漸移于左腿而至全腳踏實(腳尖朝東北);身 體漸漸左轉;右腳尖隨即移向前方(東);隨轉體,左掌弧形向后抽回于左胯旁,右掌弧形向上經(jīng)右耳側向前推出;眼隨轉體向前平視轉移,眼神要關及右掌前推。(圖7778) (二)左倒攆猴 動作與前右倒攆猴動作二、三同,惟左右式相反。(圖 7981)
72、60; (三)右倒攆猴 動作與前右倒攆猴動作二、三相同。(接圖7677再接圖82) 要 點 1在連續(xù)退步時要注意,兩腳不要踏在一條線上,要稍離開些。當一腿提起準備退步時,另一 支撐腿不可起立,須仍保持虛步時的高度;注意上體不要前俯。 2當一掌后抽時,須經(jīng)胯旁,初學者往往做成經(jīng)肋旁,那樣手臂就成直角而不成弧形,就顯得 不寬舒和別扭。
73、160;3按上述倒攆猴動作是三個,鄖退三步。為了加大運動量也可以做五或七個(必須逢單數(shù)才能銜 接下一拳式),但是如果倒攆猴五或七個,后面的“云手”也必須相應地增加為五或七個,否則收勢時就會收不回原地。 第十八式 斜飛式 動作一:重心漸漸全部移于左腿,右腳向后提回。同時,左掌自左而上向右劃弧,屈臂置于左胸 前,掌心朝下,手與肩平,臂呈弧形,肘部微墜;右掌自前而下經(jīng)腹前向左劃弧,掌心朝上。與左掌相對合抱。眼神關顧左 掌劃弧。(圖83)動作二:身體右轉;同時右腳向右后(南稍偏西)方邁出
74、一步,先以腳跟著地,隨著重心漸漸移向右腿而至全腳踏實,弓右腿 ,蹬左腿,成右弓步。隨轉體,右掌以大拇指一側向右后上方(扌列)出,高與額齊;左掌向左弧形下采,高與胯齊,掌心朝下。左腳尖隨右手例出向里扣。眼隨轉體平視轉移,眼神要關及右掌例出。(圖8485, 附圖85的側面圖) 要 點 1右腳向右后方邁步時,身體平衡較難掌握,往往右腳落地時顯得笨重;須坐實左腿,松腰胯 ,先轉腰,隨轉腰向右后漸漸邁出,才會顯得輕靈,同時可避免上體前俯。 2左臂
75、在兩掌合抱時須含有擁意,右掌向右后上方例出時,勁要起于腳,發(fā)于腿,主宰于腰, 通于脊背,由肩到肘,由肘到手,節(jié)節(jié)貫串地例出,身、手、步協(xié)調(diào),說到一齊俱到,不先不后;不要單以手例出,丟開其他部分不管,就達不到“上下相隨”和勁路上的要求。例出時右臂要微屈。 3由于右腳邁步較難掌握,所以還要注意速度上的均勻,避免產(chǎn)生停頓的現(xiàn)象。 第十九式 提手上勢 動作一:重心全部移于右腿,左腳稍提起,向前距原地一腳許落下,重心漸漸全部移于左腿;身 體微左轉
76、;右腳稍提起,也向前距原地一腳許落下,以腳跟著地,腳尖微抬,膝微弓,成右虛步;同時,左掌弧形向前上移 ,右掌沉肘微里收,與左掌向胸前合攏,右掌在前高與眉齊,掌心朝左;左掌高與胸齊,掌心朝右,正對右肘關節(jié)。眼通過 右掌向前平視。(圖8687) 動作二、三與前第五式“提手上勢”動作二、三相同。 (接圖2527) 要 點 1由斜飛式過渡到圖87的動作,腰部以及上下肢動作要同時開始,同時完成。 2與
77、前第五式“提手上勢”要點同。 第二十式 白鶴亮翅 動作和要點皆與第六式“白鶴亮翅”相同。(參見圖28) 第二十一式 左摟膝拗步 動作和要點皆與第七式“左摟膝拗步”相同。(參見圖 2933) 第二十二式 海底針 動作一:重心漸漸全部移于左腿,右腳提起,向前距原地一腳許落下;重心漸漸全部移于右腿, 左腳提起。當重心前移于左腿時,右臂外旋使掌心
78、轉朝左,左掌隨重心前移向前上微蕩;隨重心后移和身右轉,屈右肘,右 腕向里提回,左掌也同時沉腕。眼神關顧右腕提回。(圖8889) 動作二:左腳略里收落下,以腳尖點地,成左虛步;腰向左轉,坐實右腿,左胯根內(nèi)收,折腰下 沉;同時,右掌隨轉腰向前下插,左掌弧形下落于左胯旁;眼前視,眼神要關顧右掌下插。(圖90) 要 點 1左腳提起,略里收落下時,右腿要漸漸下蹲,左腳尖漸漸落下虛點地面,重心須全部由右腿 支撐。
79、 2右腕向里提回時要防止聳肩抬肘。 3做海底針時,左掌似乎沒有很明顯的動作,因此初學者往往把左掌的動作忽略掉,其實左掌 必須隨重心前移、后坐和轉腰進行動作,否則就不符合“一動無有不動”的要求。另外,兩臂不可伸直,須微屈。 4右掌向前下插要隨右腿下蹲和折腰而動作,并要以肩催肘、肘催手,節(jié)節(jié)貫串地下插。 5折腰時,自頸椎至腰脊要保持成一直線,不可低頭、弓背。眼視右掌前方,但不可把頭抬起 。要注意頂勁和沉氣,上下一氣貫通。
80、0; 第二十三式 扇通背 動作一:身體右轉并直起,左腳提回。同時。右掌由體前上提,隨提隨著臂內(nèi)旋使掌心翻朝右; 左掌自左胯旁向胸前上提,掌心朝右,手指朝上。眼神關顧右掌上提。(圖91) 動作二:左腳向前邁出一步,先以腳跟著地,隨著重心移向左腿漸至全腳踏實,弓左腿,蹬右腿 ,成左弓步。同時,右臂繼續(xù)微內(nèi)旋、屈肘,右掌弧形上托,置于右額前,掌心朝外;左掌沿右臂向前平推。眼向左平視, 眼神要關及左掌前推。(圖92) 要 &
81、#160;點 1左腳前邁時右腿要坐實,不可站起,落步時不可太快,速度要均勻,并防止身體搖晃和前俯 后仰。 2變左弓步、左掌前推與右掌上托三動作要一致。 3。右掌上托要防止聳肩抬肘;左掌推出時,掌心不可正對前方,并要坐腕。 4做扇通背的動作時往往容易挺胸、直臂,這就會不符合“勁以曲蓄而有余”的要求,同時也 不符合“含胸拔背”的要求。所謂“勁以曲蓄而有余”,就是要使動作還有伸展的余地,因此做太極拳的任何動作時手臂與 兩腿都不可伸直或挺直。弧形要求圓滿,處處要有能“八面支撐”的意思。 第二十四式 撇身捶 動作一:左腳尖里扣踏實,身體同時微右轉。隨轉體,右掌自右前而下(握拳)劃弧置于肋前,屈 肘橫臂,拳心朝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電商平臺在節(jié)能環(huán)保中的應用
- 電子商務的全球化運營策略
- 深度解析如何將數(shù)據(jù)轉化為銷售力量
- 電力企業(yè)中電氣設備維護的智能化技術應用報告
- 電子發(fā)票在電商行業(yè)的應用與推廣
- 2025年德宏道路貨運駕駛員從業(yè)資格證考試題庫完整
- 現(xiàn)代職高教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新與實踐
- 電商平臺的多元化營銷手段與效果評估
- 深度解析網(wǎng)絡攻擊手段及防范措施專業(yè)培訓會議內(nèi)容匯報
- 珠寶電子商務的運營藝術探索行業(yè)前沿與策略
- 縱隔腫物的護理查房
- 新能源汽車概論題庫
- 設備維保的維修成本和維護費用
- 2024年濰坊護理職業(yè)學院高職單招(英語/數(shù)學/語文)筆試歷年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客運站員工安全生產(chǎn)教育培訓
- 口腔預防兒童宣教
- 綠城桃李春風推廣方案
- 體質健康概論
- 檔案管理流程優(yōu)化與效率提升
- 2023高考語文實用類文本閱讀-新聞、通訊、訪談(含答案)
- 人工智能在商場應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