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鄂州南樓書事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會背誦課文。2、在吟誦古詩的同時,受到古文化精粹語言的熏陶,發(fā)揮想象,感悟詩中所描寫的景象。教學重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會背誦課文。教學難點:在吟誦古詩的同時,受到古文化精粹語言的熏陶,發(fā)揮想象,感悟詩中所描寫的景象。課時安排:一課時教學過程:注釋譯文【注釋】鄂()州:在今湖北省武漢、黃石一帶。南樓:在武昌蛇山頂。.四顧:向四周望去。山光、水光:山色、水色。憑欄:靠著欄桿。十里:形容水面遼闊。芰(j):菱角。并:合并在一起。一味涼:一片涼意?!咀g文】站在南樓上靠著欄桿向四周遠望,只見山色和水色連接在一起,遼闊的水面上菱角、
2、荷花盛開,飄來陣陣香氣。清風明月沒有人看管自由自在,月光融入清風從南面吹來,使人感到一片涼爽和愜意。作品鑒賞鄂州南樓書事描述的情景是:武昌的夏天,熱得可怕。那天晚上,詩人登上高高的南樓乘涼。他倚欄而望,明月已近中天,皎潔的清輝傾瀉而下。四面的山光與水光相連相映,一片通明;方圓十數(shù)里、盛開著芰(菱)花、荷 花,涼爽的夜風中,不斷有淡淡的芳香撲面而來。習習清風,朗朗明月,誰也不能對它們管束驅遺,它們慷慨、殷勤地為南樓送來清清爽爽的夜涼,供游人稱心快意地消受?。⌒蕾p這首小詩,讀者很容易忘記自身的處境,仿佛自己也登上南樓來乘涼了。這樣的感覺是這樣來的。先從外界景象來看:四外山水落石出,十里芰荷 ,樓頭
3、清風,空中明月,遠方近處,天上地下,以南樓為中心,構成一個高遠、清空、富有立體感的藝術境界。再從自身感受來說:山光、水光、月光,是眼睛的視覺所感到的;芰花、荷花的香氣,是鼻子的嗅覺所感到的;清風夜涼,是皮膚的觸覺以及耳朵的聽覺聽感到的;而“南樓一味涼”的“味”字,還隱含著口舌的味覺在起作用,好像在那里細細地美美地品嘗一般。總之,讀者的眼睛、鼻子、耳朵、口舌、皮膚種種器官司的視覺、嗅覺、聽覺、味覺、觸覺種種功能,統(tǒng)統(tǒng)被調動起來,集中起來,共同參與對這南樓夜景的感覺、領略、體驗。此景此情,令人生出如臨其境的感受,成了自然而然的事。這便是作品的藝術魅力,詩人的藝術追求了。黃庭堅一生,道路崎嶇坎坷,由
4、于遭受人陷害中傷,曾貶官司蜀中六年之久;召回才幾個月,又被罷官司來武昌閑居。當夜納涼南樓,眼見明月清風,無拘無束,各行其是,想到自己每欲有所作為,卻是動輒得罪,悵恨之情,于是潛滋暗長。“清風明月無人管”,正是詩人這種心緒的自然流露。3作者簡介黃庭堅(1045-1105)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字魯直,號涪翁,又號山谷道人。原籍金華(今屬浙江),祖上遷家分寧(今江西修水),遂為分寧人。治平進士,授葉縣尉。歷任國子監(jiān)教授、秘書郎,曾為神宗實錄檢討官,編修神宗實錄,遷著作佐郎,加集賢校理。神宗實錄成,擢為起居舍人。哲宗親政,多次被貶,最后除名編管宜州(今廣西宜山)。卒于貶所,私謚文節(jié)先生。宋史有傳。
5、尤長于詩,與 HYPERLINK /view/2517.htm t _blank 蘇軾并稱“ HYPERLINK /view/71963.htm t _blank 蘇黃”。與張耒、秦觀、晁補之并稱“ HYPERLINK /view/13587.htm t _blank 蘇門四學士”。其詩多寫個人日常生活,藝術上講究修辭造句,追求新奇。工書法,與蘇軾、米芾、蔡襄并稱“ HYPERLINK /view/6363.htm t _blank 宋四家”。著有 HYPERLINK /view/4236080.htm t _blank 豫章先生文集三十卷、山谷琴趣外編三卷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教學目標:1、
6、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感受古詩詞文化的魅力。2、學會本課1個生字。理解古詩詞句的意思。3、借助閱讀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時的奇特景象,體會詩人的情感和詩句的語言之美。4、進行適當?shù)耐卣梗瑢W習品析詩句,自主朗讀表達情感。教學重難點:1.借助注釋,通過自學,逐字逐句解釋,理解詩意,學會背誦。2.注意古今詞義變遷,理解詩意。教學準備:1、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一、揭示詩題,簡介詩文板書課題,提示“望”字第三筆是豎提,沒有點。“醉”字左邊的“酒瓶”中可不能少了一橫?。。▽W生齊讀詩題)說說詩題中告訴了我們什么?(時間、地點、事件,6月27日蘇軾在西湖邊的望湖樓上醉酒題詩)二、探索大
7、意,感知雨驟1.學生自由讀詩,教師提示要發(fā)音正確、吐字清晰。指名讀(指導發(fā)音“遮”、“卷”)再指名讀(提示詩的節(jié)奏)學生點評后,教師小結:讀詩不僅要讀得正確,還要讀出節(jié)奏,詩韻,這樣讀詩就叫“有板有眼”,還想讀讀嗎?學生自由練讀。2.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們讀了這么多遍,相信同學們也一定有所發(fā)現(xiàn),接下來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聽老師讀一讀,結合你的發(fā)現(xiàn)想象下這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師范讀,生想象畫面)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樣的情景?(這是場急雨,黑云翻滾、雨大風大,來得快去得也快)三、品詞讀句,聯(lián)景悟境蘇軾也和你們一樣看到了這場來去匆匆的驟雨,可他卻抓住了每個精彩的瞬間,將它們一一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
8、,寫得多么精妙啊!請同學們再身臨其境讀讀,找出你最欣賞的詩句。(視學生的回答交流各句)1.“黑云翻墨未遮山”這個“翻”字讓你想到了哪些詞語?(翻滾、涌動、云翻墨滾)這是一種怎樣的情景,平時有見過嗎?(生說)從“黑云翻墨”中,還讓你感受到什么?(烏云黑壓壓的來勢迅猛)誰能讀出這種氣勢? (個別讀、男生讀、齊讀)這句中的 “遮”是個生字,你能用“遮”組成哪些詞語呢?(生組詞)詩中什么遮什么? (烏云遮山)下雨前遮住了嗎?(沒有)你是從哪看出的說說你的理解。這樣翻滾來勢洶洶的黑云卻都來不及遮住山頭,這場雨來得還真是夠快的了。2.“白云跳珠亂入船”(1)你看到了什么樣的畫面呢?(看到了雨很大)從哪里感
9、受到?(“亂”字)亂字還能讓你感受到什么?(雨急)急到什么程度?亂到什么程度?請看屏幕?。?)播放“驟雨”的課件看到這個畫面,你會用哪些詞語來形容這樣的雨啊!(傾盆大雨、狂風驟雨)詩人在詩中是怎么形容的?(白雨跳珠)你喜歡哪種?借助課件,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影像,想象“象跳珠樣的雨是什么樣的”,并在反復的讀中對比自己的想法和詩人的表達方式,感受“跳”字中蘊涵著雨大而急以及作者對雨的喜愛之情?!苯涣骱蠼處熞胭Y料:蘇軾本人也非常的喜歡這句,直到15年后重游西湖他還念念不忘,特意寫到“還來一醉西湖雨,不見跳珠十五年”可見詩人對這首詩的喜愛。3. “卷地風來忽吹散”過渡:黑云翻滾,驟雨狂襲,這時風也不
10、甘示弱,讀一讀,說說你看到了怎樣的風?(突然,風狂)我們還學過帶有“忽”字的詩句嗎?(生:“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忽”字讓你感受到什么?(雪來得快,下得大)還有其他帶有“忽”字的詩句嗎?(“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忽”字中感受汪倫踏歌相送的突然及讓李白感受到突如其來的驚喜)通過勾連學過的詩文,引導學生體味“忽”字之妙,再聯(lián)系本詩,體會出本詩中這場狂風的急,更深一層地感受狂風過后,西湖景色美帶給詩人的享受!4.“望湖樓下水如天” “忽”字給李白帶來了驚喜與感動,也給蘇軾帶來驚喜了嗎?(因為蘇軾看到了“望湖樓下水如天”的美妙情景,齊讀這一句)(播放背景音樂贊西湖)云散了,
11、風停了,雨止了,這時站在望湖樓上的“你”看到了怎樣的景色?(引導學生通過換位想象,描述雨后西湖碧水如天的景色,感受景美。)此情此景怎能不讓人陶醉,鐘愛西湖的大詩人蘇軾又一次醉了,這回他是醉在了西湖的景中。(教師在詩題的“醉”字上加上著重號,示意吟誦這句。)四、回歸整體、誦背全詩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蘇軾禁不住提筆寫下了千古名篇(生齊誦全詩)醉于酒,醉于景,我們更醉于詩,大家都來當一回詩人(生齊誦全詩)最后讓我們帶著對這場雨的驚嘆,和雨后景色的陶醉,一齊背(生齊背全詩)五、拓展雨詩、以讀現(xiàn)景課前我們背誦了許多描寫雨的優(yōu)美詩篇,剛才又領略了這場急來驟去的西湖雨,老師這里還收集了幾句也是描寫雨的詩
12、句,想看看嗎?交流三句描寫急雨狂風的詩漁家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會背誦課文。2、在吟誦古詩的同時,受到古文化精粹語言的熏陶,發(fā)揮想象,感悟詩中所描寫的景象。教學重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會背誦課文。教學難點:在吟誦古詩的同時,受到古文化精粹語言的熏陶,發(fā)揮想象,感悟詩中所描寫的景象。課時安排:一課時教學過程:漁家賣了鮮魚,買了米便放船回家,沿途拔了一些葦草煮飯,草濕不能燃燒,便把葦草曬在種有垂柳的岸邊。此詩樸素無華,平鋪直敘,語言質樸,沒有比擬,沒有夸張,沒有議論,沒有烘托,眼之所到,手之所寫,一反絕句寫作者情感,或寫詩中人的感情的傳統(tǒng)。但讀者在這粗淺的詩句
13、中,看到了一幅漁家生活片段的工筆畫,感受到作者曠達的性靈。這種怪味正是“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詩、書、畫反傳統(tǒng)的特色。鄭燮(xe,公元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曾當過七品官,以歲饑為民請賑,忤大吏,乞病歸揚州,賣魚為生。著有鄭板橋集。他穎悟過人,家貧好學,賦性曠達,不拘小節(jié)。喜臧否人物,負有狂名。他比較接近人民生活,理解人民疾苦,認識到“天地間第一等人只有農夫”,故其主張作詩要反映社會現(xiàn)實。鄭板橋人怪、詩怪、書怪、畫怪,是揚州八怪中影響最大的。相傳,鄭板橋因書法無法脫去古人的神、形,常揣摩自己的特色,連睡前也在身上用手指比劃。有一次他的手指劃到妻子身上,其妻很不高興,說了一
14、句“你有你體,我有我體”。鄭板橋很受啟發(fā),遂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書法風格隸、楷、行三體相參,別開生面,圓潤古秀,自稱“六分半體”(隸書俗稱“八分書”)??梢?,鄭板橋是不落前人窠臼,具有反抗傳統(tǒng)的浪漫精神。在他的集子里,有不少描寫人民生活、暴露封建政治黑暗的優(yōu)秀作品。如逃荒行、還家行諸篇,描繪了在嚴重災荒后,農民逃散和農民破產的荒涼景象;孤兒行、后孤兒行、私刑惡等,或寫封建家庭的罪惡,或寫封建官吏壓迫人民的虐政,或寫貧苦人民的悲痛生活,都富有現(xiàn)實意義,而具有樂府民歌的精神。他的詩很接近性靈派,大都能直抒性情,不為格調所拘,表現(xiàn)出自己的反叛精神。漁家一詩雖無直抒胸臆,但通過對漁家生活的描寫,讀者可以讀出作
15、者超脫、曠達的性格。宿甘露僧舍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會背誦課文。2、在吟誦古詩的同時,受到古文化精粹語言的熏陶,發(fā)揮想象,感悟詩中所描寫的景象。教學重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會背誦課文。教學難點:在吟誦古詩的同時,受到古文化精粹語言的熏陶,發(fā)揮想象,感悟詩中所描寫的景象。課時安排:一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1、同學們,我們過去學過哪些古詩,你們還記得嗎?2、今天我們學習宿甘露僧舍3、指導學生理解詩題。二、初讀古詩。1、讀讀古詩,找出你不認識的字,借助生字表中的音節(jié),把它們讀準。2、把生字多讀幾遍。3、檢查生字認讀情況。三、再讀古詩,大致了解詩意。1、把生字帶
16、到課文中讀,把詩句讀順。2、討論:說說你懂了什么?(結合圖)3、全班交流。四、指導朗讀,背誦。1、教師范讀:2、教師誦讀古詩。3、學生根據(jù)自己的體驗誦讀古詩。4、指導背誦。五、作業(yè)設計。把今天學的古詩背誦給爸爸媽媽聽。水口行舟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會背誦課文。2、在吟誦古詩的同時,受到古文化精粹語言的熏陶,發(fā)揮想象,感悟詩中所描寫的景象。教學重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會背誦課文。教學難點:在吟誦古詩的同時,受到古文化精粹語言的熏陶,發(fā)揮想象,感悟詩中所描寫的景象。課時安排:一課時教學過程:注釋水口:古稱閩關。位于 HYPERLINK /view/313214
17、.htm t _blank 古田溪匯入閩江處,居水陸交通要道。宋初,一度移古田縣治于此,本世紀90年代建有著名的“水口電站”。蓑(su):用草或棕編成的雨衣。夜如何:一夜的風浪不知要造成怎樣的后果。如何:怎樣。試:嘗試。卷(jun):翻開。扁舟:小船?!本G樹多“一作”綠水多“作品譯文昨夜,漆黑的江面飄搖著一葉孤舟,風狂、雨驟、浪急,危機四伏。今早試著翻開簾子看時,兩岸依然是充滿生機的青山綠樹。作品賞析水口行舟初看,似是一般旅游之作,如能聯(lián)系當時歷史背景,會進一步加深對詩內涵的認識。續(xù)資治通鑒154卷載:南宋慶元元年韓胄擅權,斥“道學” 為“偽學”,右丞相趙汝愚被罷職。慶元二年朱熹被削職。韓胄黨
18、羽胡、沈繼祖誣告朱熹“資本四邪”等六大罪,“請加少正卯之誅”。慶元三年趙汝愚、朱熹等五十九人被列入“偽學黨”,通緝在案。就在政局動蕩、學禁最嚴峻的慶元三年初,朱熹和他的學生黃千林用中等從閩北乘船南下古田,這首詩就是抵達水口,感時之作,因而在詩中不能不留下時代的影子。昨夜,漆黑的江面飄搖著一葉孤舟,風狂、雨驟、浪急,危機四伏。今早試卷簾子看時,兩岸依然是充滿生機的青山綠樹。風浪有平息之時,黑夜盡頭就是黎明,而風光美好的大地是永遠長存的,從中可以看出,詩人雖身處逆境,仍能以平常心,冷靜地面對現(xiàn)實,執(zhí)著自己的信念。這首詩的藝術特點,在于以自然平淡之筆,通過客體影觀的描述, 寄寓著人生和事物的哲理,給
19、讀者留下無窮的回味.作者簡介朱熹(x;1130-1200年)南宋著名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 HYPERLINK /view/587353.htm t _blank 教育家,詩人。字元晦,后改仲晦,號晦庵。別號紫陽,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漢族。19歲紹興十八年(1148)時,以建陽籍參加鄉(xiāng)試、貢試。榮登 HYPERLINK /view/1076.htm t _blank 進士榜。歷仕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獄公事、秘閣修撰等職。后由趙汝愚推薦升任煥章閣侍制、侍講。慶元三年(1197),韓侂胄擅權,排斥趙汝愚,朱熹也被革職回家,慶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1209)詔
20、賜遺表恩澤,謚曰文,尋贈中大夫,特贈寶謨閣直學士。理宗寶慶三年(1227年),贈太師,追封信國公,改徽國公。是程朱學派的主要代表,詩作有 HYPERLINK /view/94914.htm t _blank 觀書有感 HYPERLINK /view/59095.htm t _blank 春日 HYPERLINK /view/779091.htm t _blank 泛舟等著名詩作。相關問題這首詩寫舟行江上的見聞感受,詩人情感變化,富有層次。請結合具體詞語簡析之?!耙谷绾巍睂懗鲈娙诵闹械膿鷳n?!霸嚲怼笨坍嫵鲈娙思缺M忠蓱]不安的心態(tài)?!肮屡睢北憩F(xiàn)了詩人內心的孤獨和不安之深?!耙琅f”則透露出詩人
21、無限欣喜之情。這首詩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借景抒情,對比。這首詩蘊含了怎樣的哲理?(1)風雨總是暫時的,風浪總歸會平息,青山綠水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終究不可遏制。(2)人生道路不會總一帆風順,只要逆流而上,搏擊風雨,才能達到青山綠水的理想境界,享受勝利的樂趣。這首詩描寫了怎樣的景象?描寫了大雨過后,滿山綠樹的景象。江村即事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會背誦課文。2、在吟誦古詩的同時,受到古文化精粹語言的熏陶,發(fā)揮想象,感悟詩中所描寫的景象。教學重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會背誦課文。教學難點:在吟誦古詩的同時,受到古文化精粹語言的熏陶,發(fā)揮想象,感悟詩中所描
22、寫的景象。課時安排:一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 二、自讀江村即事理解詩意 自讀全詩,整體感知。 讀江村即事有什么感覺?這首詩寫了哪些景物? 自讀詩,提出疑問。 三、細讀江村即事理解詩意 1、江村即事的作者是誰?哪個朝代的人? 司空曙(),字文明,廣平(今河北雞澤東南)人。唐人詩人。是大歷十才子之一,又是同為大歷十才子的盧綸的表兄。早年曾赴京應試不第,安史亂起,避亂南方。代宗、德宗時,曾任洛陽主簿、左拾遺、水部郎中、虞部郎中等職。詩多贈別、羈旅之作,善于表現(xiàn)異鄉(xiāng)流落之感和窮愁失意之情,詩風樸實,意蘊深長。 2、自學、對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詞的意思。 即事:以當前的事物為題材所做的詩。 堪:可以,能
23、夠。 縱然:即事。 3、理解全首詩的意思。 這首詩寫江村眼前情事,但詩人并不鋪寫村景江色,而是通過江上釣魚者的一個細小動作及心理活動,反映江村生活的一個側面,寫出真切而又恬美的意境。 “釣罷歸來不系船”,首句寫漁翁夜釣回來,懶得系船,而讓漁船任意飄蕩?!安幌荡比譃槿婈P鍵,以下詩句全從這三字生出?!敖逶侣湔懊摺?,第二句上承起句,點明“釣罷歸來”的地點、時間及人物的行動、心情。船??吭诮?,時已深夜,月亮落下去了,人也已經疲倦,該睡覺了,因此連船也懶得系。但是,不系船能安然入睡嗎?“釣罷歸來”,是特定情境,本身就流溢著閑適的趣味,“江村月落”,是環(huán)境背景,由此又營造出幽寂的氛圍。在此閑適
24、幽寂的情境中,“正堪眠”是理所當然的了,但“不系船”卻似乎有違常理。然而,在詩人筆下,在這首詩中,恰恰正是這似乎有違常理的“不系船”成為藝術構思的獨特之處,并以此貫穿全詩。既然“不系船”,則“正堪眠”當然就睡在船中了,以下即由此展開推想。這就引出了下文:“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边@兩句緊承第二句,回答了上面的問題?!翱v然”、“只在”兩個關聯(lián)詞前后呼應,一放一收,把意思更推進一層:且不說夜里不一定起風,即使起風,沒有纜住的小船也至多被吹到那長滿蘆花的淺水邊,又有什么關系呢?“縱然”蕩開一筆,“只在”將筆收回,由此將推想的情景逼真地展現(xiàn)出來,即使因為“不系船”,使船被夜風吹走,那也沒關系
25、,最多只會飄到那蘆花掩映的淺水之間。通過如此推想,則不僅使閑適的心情更為輕松,而且間接地描繪出江村幽靜曲折的水景。正因這樣的幽靜的水景,才造成詩人如此閑適的心境。因此,詩的表面雖屬抒情,但深層卻實為寫景,情景互為因果,互相交融,蘊蓄著濃濃的詩味。這里,詩人并沒有刻畫幽謐美好的環(huán)境,然而釣者悠閑的生活情趣和江村寧靜優(yōu)美的景色躍然紙上。這首小詩善于以個別反映一般,通過“釣罷歸來不系船”這樣一件小事,刻畫江村情事,由小見大,就比泛泛描寫江村的表面景象要顯得生動新巧,別具一格。詩在申明“不系船”的原因時,不是直筆到底,一覽無余,而是巧用“縱然”“只在”等關聯(lián)詞,以退為進,深入一步,使詩意更見曲折深蘊,
26、筆法更顯騰挪跌宕。詩的語言真率自然,清新俊逸,和富有詩情畫意的幽美意境十分和諧。 四、總結升華 1、請同學們自愿理解詩意。 2、全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題為江村即事,描寫的卻是詩人幽雅閑適的情趣,通過情趣的描寫,使人感受到江村景色的優(yōu)美。寄韓冬郎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會背誦課文。2、在吟誦古詩的同時,受到古文化精粹語言的熏陶,發(fā)揮想象,感悟詩中所描寫的景象。教學重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會背誦課文。教學難點:在吟誦古詩的同時,受到古文化精粹語言的熏陶,發(fā)揮想象,感悟詩中所描寫的景象。課時安排:一課時教學過程:作者資料李商隱(約812年或813年
27、約858年),字義山,號玉溪生(不同版本又有做“溪”的)、樊南生。晚唐詩人。原籍懷州河內(今河南 HYPERLINK /v103494.htm?ch=ch.bk.innerlink t _blank 沁陽市),祖輩遷滎陽(今屬河南)。詩作文學價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稱“ HYPERLINK /v6237071.htm?ch=ch.bk.innerlink t _blank 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16,故并稱為三十六體。在 HYPERLINK /v5483682.htm?ch=ch.bk.innerlink t _blank 唐詩三百首中
28、,李商隱的詩作有22首被收錄,位列第4。其詩構思新奇,風格農麗,尤其是一些 HYPERLINK /v208191.htm?ch=ch.bk.innerlink t _blank 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但過于隱晦迷離,難于索解,至有“詩家都愛西昆好,只恨無人作鄭箋”之誚。因處于牛李常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譯文(在昨日)蠟燭點點、滴淚成灰,凄凄滿別情的送別宴席上,(您的兒子)十歲的韓偓文思敏捷的就像東晉的袁虎一樣,走馬之間即成文章;(不久,您將帶您的兒子到果州上任了)在那萬里長的丹山路上,桐花盛開,花叢中傳來那雛鳳的鳴聲,一定會比那老鳳更為清亮動聽(您兒子的才情就像雛鳳一樣一定比你這
29、只老鳳凰的聲音還清亮)。解析這首詩用一條長題說明作詩的緣由。冬郎,是晚唐詩人韓偓的小名。他的父親韓瞻,字畏之,李商隱的故交和連襟。大中五年(851)秋末 ,李商隱離京赴 HYPERLINK /v505079.htm?ch=ch.bk.innerlink t _blank 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臺)入東川節(jié)度使柳仲郢幕府,韓偓才十歲,就能夠在別宴上即席賦詩,才華驚動一座。大中十年,李商隱返回長安,重誦韓偓題贈的詩句,回憶往事,寫了兩首七絕酬答。這是其中的第一篇。酒宴上的蠟燭燒殘了大半,燭芯的灰燼也冷卻了。用“冷灰殘燭 ”,說明送別的筵宴已近尾聲,闔座的人觸動離情。在這種慘淡的氣氛中,十歲的冬郎觸發(fā)
30、了詩思,飛速地揮寫成送別的詩章。這就是本篇頭兩句對當年情景的追述。別宴的情況交代簡略,重點突出冬郎題詩,是為了主題的需要。記事已畢,轉入評贊。怎樣才能不淪于一般的套語呢?詩人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將冬郎父子比作鳳凰,以“雛鳳清于老鳳聲”表明青出于藍,抽象的道理從而轉化為具體的形象。如此還不夠生動。詩人又聯(lián)想到 ,傳說中鳳凰產在丹山,它喜歡棲息的是梧桐樹。經過想象的馳騁 ,便構成這樣一幅令人神往的圖景:遙遠的丹山道上,美麗的桐花覆蓋遍野,花叢中不時傳來雛鳳清脆圓潤的鳴聲 ,附和著老鳳蒼亮的呼叫,顯得更為悅耳動人。多么富于詩情畫意的描繪!看了這幅圖畫,冬郎的崢嶸年少和俊拔詩才不都躍然紙上了嗎?使用活生
31、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將實事實情轉化為虛擬的情境、畫面,這可以說是李商隱詩歌 HYPERLINK /v7730992.htm?ch=ch.bk.innerlink t _blank 婉曲達意的又一種表達形式 。一首本來容易寫得平凡的寄酬詩,以“雛鳳聲清”的名句歷來傳誦不衰,除了詩人對后輩的真切情意外,跟這樣的表達形式是分不開的。軍城早秋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會背誦課文。2、在吟誦古詩的同時,受到古文化精粹語言的熏陶,發(fā)揮想象,感悟詩中所描寫的景象。教學重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會背誦課文。教學難點:在吟誦古詩的同時,受到古文化精粹語言的熏陶,發(fā)揮想象,感悟詩中所描
32、寫的景象。課時安排:一課時教學過程:(一) 導入同學們知道2009.6.7是什么日子嗎?對,是高考。在2009年的高考,有一個人他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他讓很多人名落孫山,也讓很多人金榜題名。那么這個人是誰呢?今天就讓我們認識一下他。他就是嚴武。他的詩軍城早秋在2009年被選入全國高考語文試題。(二) 作者介紹嚴武(726765):字季鷹,華州華陰(今陜西省華陰縣)人,是工部侍郎嚴挺之的兒子。最初以蔭調太原府參軍。后累遷為殿中侍御史。安史之亂爆發(fā)后,他隨唐玄宗入蜀,任諫議大夫。肅宗繼位,他又任京兆少尹、東川節(jié)度使,兩度為成都尹、充劍南節(jié)度使。代宗廣德二年,嚴武派大將崔旰率軍擊破入侵吐蕃軍兵七萬余
33、眾,以后又收復鹽州城,使蜀地得以安定,因功加檢校吏部尚書,封鄭國公。對于他我們可能并不熟悉,但是對于杜甫同學們一定非常來了解。嗎么大家知道他們關系怎么樣呢?說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據(jù)說有一次倆人在一起喝酒,杜甫一盡興啊就多喝了一點。結果酒后失言就把嚴武給得罪了。嚴武抽刀就要殺了杜甫。幸好杜甫跑得快啊,終于保住一命。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嚴武為人這樣的呢。(冷漠,暴躁)就是這樣的一個人能寫出怎樣的詩呢。我們來一起學習一下這首詩。(三) 教學設計1題目解釋: 軍城早秋軍城:位于四川省西部的一個城市早秋:初秋軍城早秋:應該理解為軍城的早秋如果大家這樣理解。我就要說一說這首詩的背景。背景:安史之亂之后了,唐王
34、朝國力衰弱,吐蕃趁虛而入,公元764年吐蕃再次入侵,嚴武率兵西征。這首詩就是在這個時候作的。那么這首詩一定不是寫軍城的早秋景色,那么軍城的早秋怎么樣了,發(fā)生什么了?我們一起來解讀文本。2 文本解讀“昨夜秋風入漢關”漢關:泛指唐朝軍隊駐守的邊關。秋風:這一句點明了戰(zhàn)爭的時間,即疾風勁吹的秋季。從背景可以知道這里不僅僅是指秋風,而是有更深刻的含義。從背景知道,該年九月,吐蕃軍與唐軍在邊關大戰(zhàn)。由此可知,這一筆是記實,然而它又不單單是為了記錄時節(jié)和天氣,而還有更深刻的含意。在我國古代,邊地的少數(shù)民族常常在夏末秋初的季節(jié)向內地挑起戰(zhàn)爭,進行劫掠。吐蕃在當時就是唐王朝的一大隱患,屢犯中原。就在一年之前,
35、即公元763年,吐蕃曾一度攻占了長安,使唐王朝統(tǒng)治者極為恐慌?!扒镲L入關”:正是暗示邊境上風聲已緊,戰(zhàn)事在即。朔云邊月滿西山朔:北方朔云:北方的云邊:邊境邊月:邊關上的月亮西山:西山,指今四川省北部的岷山,又稱雪山,主峰海拔五千多米,山上常年有積雪,且岷山一面孤峰,三面臨江,是當時西蜀防止吐蕃內侵的軍事要塞。此刻岷山怎樣呢?凝重昏暗的云層,籠罩著整個山峰;一彎孤獨的邊月,掛在山后,放射出冷冷寒光。朔云和寒月,烘托出一種肅殺凝結的沉重氣氛,這種氣氛,恰恰是大廝殺前充滿火藥味的一種特有氣氛,它使人預感到一場惡戰(zhàn)已迫在眉睫。更催飛將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這場惡戰(zhàn)將怎樣開始,又將怎樣進入白熱化呢?這
36、是人們想要知道的。但作者接下去并沒有寫這些,反而將它們全部略過,來了個很大的跳躍, 一下子便轉到“更催飛將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的場面。一個“更催”,表明勝敗已成定局,戰(zhàn)事也已接近尾聲?!帮w將”,寫出了將士們昂揚的斗志和驍勇迅猛的雄威。我國漢代有位抗擊匈奴的名將軍李廣,由于他率領的軍隊屢敗匈奴,他本人足智多謀,英勇頑強,被譽為“飛將軍”。這里正是借李廣來形容將士們的風貌。驕虜:二字用得恰到好處,揭示了敵軍將士驕橫狂妄的心理。試想,吐蕃軍隊多次與唐軍交戰(zhàn),取得一次又一次的勝利,甚至連長安也曾攻下,此番攻打蜀地,必然是驕恣無比然而,在嚴武統(tǒng)帥的唐軍面前,他們盡管“驕”,最后還是“虜”,除了丟尸疆
37、場外,就只有逃跑和被俘。嚴武對抱頭鼠竄的敵軍,發(fā)出了威嚴的軍令:“莫遣沙場匹馬還”。從這一句,我們一方面看到了嚴武的果斷和堅決,另一方面,也看到了戰(zhàn)爭的殘酷和激烈,敵軍七萬余眾,匹馬無還。全詩中,沒有一處寫流血,但可以想見,鮮血必然成河,全詩中,沒有一處寫尸骨,但尸骨也必然會漫山遍野。王夫之說:“空際得神”。應該看到,無字處,正是作者潛心用意所在,表現(xiàn)了高度凝煉,注重傳神寫意的藝術特色。我們如果把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內容放在一起來看,就會發(fā)現(xiàn)中間有著很大的跳躍。了解戰(zhàn)爭的人都知道,一個閉目塞聽、對敵情一無所知的主將,是斷然不會打勝仗的,戰(zhàn)爭的勝負往往取決于戰(zhàn)前主將對敵情的敏感和了解的程度。詩的
38、一、二句景中有情,顯示出主將準確地掌握了時機和敵情,這就意味著已經居于主動地位,取得了主動權,取得了克敵制勝的先決條件,這一切正預示著戰(zhàn)爭的順利,因而,勝利也就成了人們意料中的結果,所以讀到三、四句非但沒有突兀、生硬之感,反而有一種水到渠成、果然如此的滿足。這首詩寫得開闔跳躍,氣概雄壯,干凈利落,表現(xiàn)出地道的統(tǒng)帥本色。詩的思想感情、語言風格,也都富有作者本人的個性特征。這不是一般詩人所能寫得出的。小結:這首詩寫得氣概雄壯干凈利落,表現(xiàn)出地道的將帥本色。同時也希望同學們也可也像嚴武一樣成就一番事業(yè)。作業(yè):嚴武一生的作品不多,希望同學們回去后欣賞一下他的其他幾首詩。少年行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
39、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會背誦課文。2、在吟誦古詩的同時,受到古文化精粹語言的熏陶,發(fā)揮想象,感悟詩中所描寫的景象。教學重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會背誦課文。教學難點:在吟誦古詩的同時,受到古文化精粹語言的熏陶,發(fā)揮想象,感悟詩中所描寫的景象。課時安排:一課時教學過程:【注釋】少年行:古代歌曲名。走:跑。咸陽:指京城長安。河湟:指青海湟水流域和黃河西部,當時為異族所占。 【解說】 弓背如彩霞明亮,寶劍磨得像霜雪一樣閃亮,迎著秋風跨上戰(zhàn)馬奔馳出咸陽。不收復湟一帶失地,我誓不回頭眺望故鄉(xiāng)。 這是一首出征詩。詩的前兩句刻畫了青年將士的颯爽英姿,后兩句寫出了收復失地的決心。全詩主調高昂激越,洋
40、溢著保家衛(wèi)國的豪情壯志。【賞析】 這是一首出征詩。詩的前兩句刻畫了青年將士的颯爽英姿,后兩句寫出了收復失地的決心。全詩主調高昂激越,洋溢著保家衛(wèi)國的豪情壯志。出塞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會背誦課文。2、在吟誦古詩的同時,受到古文化精粹語言的熏陶,發(fā)揮想象,感悟詩中所描寫的景象。教學重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會背誦課文。教學難點:在吟誦古詩的同時,受到古文化精粹語言的熏陶,發(fā)揮想象,感悟詩中所描寫的景象。課時安排:一課時教學過程:一、想象解題,營造意境。 1、簡介邊塞詩,引出課題出塞 2、齊讀課題,詩題中的“塞”是什么意思?(邊關、邊塞) 3、看到這樣的詩題“塞
41、”,你想到了什么?用一個詞描述、 (學生想象,感知邊塞的環(huán)境惡劣、戰(zhàn)事頻繁、生死慘烈) 4、引出出塞詩句,齊讀。 二、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 1、糾正讀音:教 應讀jio。 2、古人吟誦講平仄規(guī)律,我們也試著把一聲當平聲,這樣的字音可以拉長,讀的平緩;三聲、四聲當仄聲,讀的短一些。學生試讀。 3、這是一首七言絕句,還要根據(jù)這種詩體的特點來讀,前面每兩個字停頓以下。 4、師范讀。師做手勢,學生讀。學生讀,把古詩的節(jié)奏讀出來。 三、讀中想象,讀出情感。 1、再把詩讀兩遍,試著想一想這首詩大概在講什么。(學生自學,默讀,思考詩的大意。) 2、展開想象,讀出情感。 四、賞析 1.第一句:浮現(xiàn)(在荒涼的邊
42、關,一輪明月將皎潔的月光灑向大地。) 2.在“明月”和“關”前面加上“秦時”和“漢時”這兩個時間詞,讓你想到了什么? (說明邊塞上的戰(zhàn)爭經歷了很長時間,經歷了許多朝代,從未停止。) 3.正確理解“秦時明月漢時關”的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照耀秦漢時的邊關”。 “互文見義”。 4.引讀:明月依舊,邊關如故,只是這延續(xù)了千百年的戰(zhàn)爭,從未停止過。 5.第二句, “人”指的是誰?(征人) 他們在那里?他們在干什么? 一句“人未還”讓你想到了什么?(拓展思維,引導學生想象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征途遙遠、歷盡苦難。感悟詩歌的情感。) 6.引讀:一句“人未還”讓我們嘗盡了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詩人是懷著怎樣
43、的情感寫這一句的?(體會詩人對征人的同情,對和平的渴望。) 7.帶著這種感受,再讀這一句,把這種情感帶到字里行間去。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一句。 8.第三、四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1) “龍城飛將”是誰?(學生交流自己搜集的歷史資料) 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良將的渴求,和對朝廷的不滿。 (2)介紹陰山:陰山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是一座東西走向的山脈,自古以來以來是中原地區(qū)抵擋外族入侵的天然屏障,陰山這邊,就是我們可愛的家園,怎能任由侵略者的踐踏? (3)作者為什么對朝廷不滿,為什么這么渴望能征善戰(zhàn)的將軍? 體會作者滿腔的愛國之請,把對詩歌的理解推向高潮。) 五、拓展讀詩,讀懂詩人。 戰(zhàn)
44、爭從未停止,但歷史卻留下了王昌齡的出塞一個良知者渴望和平、關愛所有生命的最強音。學生齊誦全詩。 六:延展性探究 回到現(xiàn)實,今天的世界仍不太平,仍有邪惡的組織給國家的和平和人民生活的安寧造成威脅,我們不得不警鐘長鳴。 七、背默過關從軍行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會背誦課文。2、在吟誦古詩的同時,受到古文化精粹語言的熏陶,發(fā)揮想象,感悟詩中所描寫的景象。教學重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會背誦課文。教學難點:在吟誦古詩的同時,受到古文化精粹語言的熏陶,發(fā)揮想象,感悟詩中所描寫的景象。課時安排:一課時教學過程:一作者簡介楊炯:(650693?),華陰人,排行七。顯慶四年(
45、659)舉神童,五年待制弘文館,上元三年(676)補校書郎,天授元年(690)與宋之問同直習藝館。后為婺州盈川令,世稱楊盈川。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并稱“初唐四杰”。擅長五律,語言精麗嚴整,風格警勁弘放。有盈川集,全唐詩存詩一卷。二詩的背景舊唐書高宗紀載:永隆二年 (681),突厥入侵固原、慶陽一帶,裴行儉奉命出征。楊炯此詩當作于此時。三注釋從軍行:樂府相和歌?平調曲舊題。 “烽火”句:化用漢書?匈奴傳“烽火通于甘泉、長安數(shù)月”語意。西京,指長安。牙璋:調兵的符信,分兩塊,合處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別掌握在朝廷與和主將手中,調兵時以此為憑。鳳闕:指長安宮闕。史記?封禪書:“(建章宮)其東二十
46、余丈。”龍城:匈奴的名城,借指敵方要地。凋:此處意為“使脫色”。旗畫:軍旗上的彩畫。百夫長:指下級軍官。四賞析全詩:全詩寫了哪幾個場面?分別用兩個字概括。來犯,出征,圍城,苦戰(zhàn)。(最后抒懷)首聯(lián):1分析“烽火”這一意象。古代邊塞要地設有烽火臺。邊境一有軍事警報,就通過烽火臺傳遞信號,白天燒狼糞,青煙直上;晚上點燃柴火,烽火高照,看到了狼煙或烽火,便知軍情緊急。通過“烽火”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軍情的緊急表現(xiàn)出來了。2賞析關鍵詞“照”的表達作用。一個“照”字運用了夸張的手法,寫出了烽火之猛烈,戰(zhàn)勢之危急,渲染了緊張氣氛。3賞析關鍵詞“自”。“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他不
47、愿再把青春年華消磨在筆硯之間。一個“自”字,表現(xiàn)了書生那種由衷的愛國激情,寫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4發(fā)端警竦頸聯(lián):1第三句“牙璋辭鳳闕”,描寫軍隊辭京出師的情景?!把黎啊笔腔实壅{兵的符信,分凹凸兩塊,分別掌握在皇帝和主將手中?!傍P闕”是皇宮的代稱。這里,詩人用“牙璋”、“鳳闕”兩詞,顯得典雅、穩(wěn)重。為什么用典雅、莊重的詞語?既說明出征將士懷有崇高的使命,又顯示出師場面的隆重和莊嚴。2第四句“鐵騎繞龍城”,“鐵騎”與“龍城”相對烘托了怎樣的氛圍?“鐵騎”、“龍城”相對,渲染出龍爭虎斗的戰(zhàn)爭氣氛。3賞析“繞”字。一個“繞”字,形象地寫出了唐軍包圍敵人的軍事態(tài)勢和冒死赴敵的勇氣。4“牙璋”才“辭鳳闕”
48、,“鐵騎”已“繞龍城”,詞采壯麗,對偶精整,而一氣直貫,將反侵略的軍事行動寫得迅猛凌歷,聲勢逼人。頷聯(lián):1作者是怎樣做到“言少意多”的藝術效果的?第三聯(lián)描寫了兩軍交鋒的戰(zhàn)斗場面。漫天大雪,紛紛飄下,軍旗上畫著的青龍白虎之類的圖案,黯淡模糊,看不清了;北風呼嘯,戰(zhàn)鼓雷鳴,各種聲響混雜在一起,回蕩在邊地沙場之上。這里寫的只是眼中看到的雪和旗的景色,耳中聽到的風和鼓角的聲音,但我從這里便可以想象得到,那兵來將擋、人仰馬翻、刀光閃爍、箭簇紛飛、戰(zhàn)馬嘶鳴、殺聲震地的壯烈戰(zhàn)斗聲面。那么大的一個激戰(zhàn)聲面,只用了十個字,就非常生動地勾畫出來,的確收到了“言少意多”的藝術效果。2體會詩人描寫戰(zhàn)爭的手法?繪聲繪色
49、,以戰(zhàn)地風雪烘托戰(zhàn)斗之激烈。尾聯(lián):頷聯(lián)反跌尾聯(lián):盡管風雪苦寒,戰(zhàn)斗激烈,仍然“寧為百夫長”,為保衛(wèi)祖國效力。首尾呼應,完美地表現(xiàn)了“從軍”的主題。五總結:這首詩借用樂府舊題“從軍行”,描寫一個讀書士子從軍邊塞、參加戰(zhàn)斗的全過程。僅僅四十個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動,又渲染了環(huán)境氣氛,筆力極其雄勁。這首短詩,寫出書生投筆從戎,出塞參戰(zhàn)的全過程。能把如此豐富的內容,濃縮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見詩人的藝術功力。首先詩人抓住整個過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斷,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寫,至于書生是怎樣投筆從戎的,他又是怎樣告別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軍的情況怎樣,詩人一概略去不寫其次,詩采取了跳躍式的結構,從一個典型場景跳到
50、另一個典型場景,跳躍式地發(fā)展前進。如第三句剛寫了辭京,第四句就已經包圍了敵人,接著又展示了激烈戰(zhàn)斗的場面。然而這種跳躍是十分自然的,每一個跨度之間又給人留下了豐富的想象余地。同時,這種跳躍式的結構,使詩歌具有明快的節(jié)奏,如山崖上飛流驚湍,給人一種一氣直下、一往無前的氣勢,有力地突現(xiàn)出書生強烈的愛國激情和唐軍將士氣壯山河的精神面貌。初唐四杰很不滿當時纖麗綺靡的詩風,他們曾在詩歌的內容和形式上作過頗有成效的開拓和創(chuàng)新,楊炯此詩的風格就很雄渾剛健,慷慨激昂。這首詩情調慷慨激昂,可以說是盛唐邊塞詩的先聲。涼州詞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會背誦課文。2、在吟誦古詩的同時,受到古文化精
51、粹語言的熏陶,發(fā)揮想象,感悟詩中所描寫的景象。教學重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會背誦課文。教學難點:在吟誦古詩的同時,受到古文化精粹語言的熏陶,發(fā)揮想象,感悟詩中所描寫的景象。課時安排:一課時教學過程:一、音畫時尚導入:1、師:播放兩首有特色的樂曲,引導學生想象情境,再根據(jù)情境聯(lián)想詩歌。2、生:交流匯報并背誦相關的詩句。3、導入新課,板題,解題,讀題(解題)涼州詞:為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子(涼州歌)配的唱詞,不是詩題,而是一種曲調名。當時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為它填寫新詞。因此唐代許多詩人都寫有涼州詞二、初讀感知1、出示合作學習要求:(1)將這首詩讀給同桌聽,要求讀準,讀通。(2)用
52、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主要意思。(3)將自學中不懂的地方標出來或寫下來。2、學生按要求學習3、匯報(1)指名讀文,齊讀課文(2)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主要意思(3)質穎三、品讀悟詩情針對學生的疑問,引導學生悟情。如疑:“欲飲琵琶馬上催”什么意思?“醉臥沙場君莫笑”(為什么戰(zhàn)前還要喝酒呢?)引導:“飲”是飲什么?琵琶聲聽過嗎?有什么感覺?“醉”是因什么醉?看看詩中哪些詞語與酒有關?過渡:以上這些詞語都與酒有關,但是不是席上只有酒?1、想象:席上除了酒,還有哪些東西?2、為什么在詩人的眼中只有這紅紅的葡萄酒,而別無他物?3、說一說:酒有哪些作用?4、戰(zhàn)士們有哪些苦衷或煩惱?他們想借酒忘掉什么?5、問
53、:這一杯酒杯喝完了嗎?為什么?6、如果你是這位戰(zhàn)士,出征前你會對父母、妻兒或自己說些什么?(配樂)7、面對此情景,你有什么感受?8、練讀詩句,將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9、配樂賽讀、齊讀。10、背誦四、拓展延伸1、學生交流背誦其他的邊塞詩(略)2、教師推介五、用鋼筆書寫這首詩六、作業(yè)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課文2、把你喜歡的詩句抄寫下來(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用毛筆寫一寫)3、積累其他的邊塞詩。上汝州城樓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會背誦課文。2、在吟誦古詩的同時,受到古文化精粹語言的熏陶,發(fā)揮想象,感悟詩中所描寫的景象。教學重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會背誦課文。教學難點:在
54、吟誦古詩的同時,受到古文化精粹語言的熏陶,發(fā)揮想象,感悟詩中所描寫的景象。課時安排:一課時教學過程:作品鑒賞這是一首觸景生情之作。境界蒼涼,寄意深遠。詩的首句中,“黃昏鼓角”寫的是目所見、耳所聞,“似邊州”寫的是心所感。李益曾久佐戎幕,六出兵間,對邊塞景物特別是軍營中的鼓角聲當然是非常熟悉的。這時,他登上汝州(州城在今河南臨汝縣)城樓,眼前展現(xiàn)的是暗淡的黃昏景色,耳邊響起的是悲涼的鼓角聲音,物與我會,情隨景生,曾經對他如此熟悉的邊塞生活重新浮上心頭,不禁興起了此時明明身在唐王朝的腹地而竟然又像身在邊州的感慨。這個感慨既有感于個人的身世,更包含有時代的內容,分量是極其沉重的。這里雖然只用“似邊州
55、”三字淡描一筆,但這三個字寄慨無窮,貫串全篇。首句是從空間回憶那遙遠的邊塞生活;接下來,第二句“三十年前上此樓”則是從時間回憶那漫長的已逝歲月。這句看來很平常,而且寫得又很簡單,既沒有描繪三十年前登樓的情景,也沒有敘說三十年來人事的變化;但字里行間,感慨系之,聯(lián)系上一句讀來,正如孫洙在唐詩三百首中評杜甫江南逢李龜年詩所說,“世運之治亂,年華之盛衰,俱在其中”。據(jù)近人考證,這首上汝州城樓詩大約寫于公元804年(唐德宗貞元二十年)李益五十七歲時,由此上溯三十年,其第一次登樓大致在他登進士第后做華州鄭縣簿尉期間。試考察他兩次登樓間隔期間所發(fā)生的事情:就作者個人經歷而言,他在鄭縣過了幾年郁郁不得志的簿
56、尉生活,又遠走邊塞,先后在朔方、幽州、鄜坊、邠寧等節(jié)度使幕下過了長時期的軍旅生活;就時局變化而言,唐王朝愈來愈走向沒落,藩鎮(zhèn)割據(jù)的局面愈來愈積重難返,代宗、德宗兩朝,不但河北三鎮(zhèn)形同異域,淄青、淮西等地也成了動亂的策源地。在公元783年(德宗建中四年),汝州曾一度被淮西節(jié)度使李希烈攻陷;當李益第二次過汝州時,淮西之亂也還沒有平定。三十年的變化是如此之大。他舊地重來,想到此身,從少壯變?yōu)樗ダ?;想到此地,經受干戈洗禮,是腹地卻似邊陲。城郭依舊,人事全非。這時,撫今思昔,百感叢集,憂時傷世,萬慮潮生,不能不既為歲月更迭而慨嘆,又為國運升降而悲愴。這就是詩人在這首詩里緊接著寫出了“今日山川對垂淚”這樣
57、一句的原因。這第三句詩,會使人想起東晉過江諸人在新亭對泣的故事以及周?所說“風景不殊,舉目有江山之異”的話,也會使人想起杜甫春望詩中那“國破山河在”的名句。而在李益當時說來,這面對山川、愴然泣下的感觸是紛至沓來、千頭萬緒的,既無法在這樣一首小詩里表達得一清二楚,也不想把話講得一干二凈,只因他登樓時正是秋天,最后就以“傷心不獨為悲秋”這樣一句并不說明原因的話結束了他的詩篇。自從宋玉在九辯中發(fā)出“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的悲吟后,“悲秋”成了詩歌中常見的內容。其實,單純的悲秋是不存在的。如果宋玉只是為悲秋而悲秋,杜甫也不必在詠懷古跡五首之一中那樣意味深長地說“搖落深知宋玉悲”了。這里
58、,李益只告訴讀者,他傷心的原因“不獨為悲秋”,詩篇到此,戛然而止。而此詩篇外意、弦外音只能留待讀者自己去探索。2作者簡介李益(748-829)唐代詩人。字君虞。隴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家居鄭州(今屬河南)。公元769年(大歷四年)舉進士,公元783年(建中四年)登書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客游燕趙。公元797年(貞元十三年)任幽州節(jié)度使劉濟從事。公元800年南游揚州等地,寫了一些描繪江南風光的佳作。元和后入朝,歷秘書少監(jiān)、集賢學士、左散騎常侍等職。公元827年(大和元年)以禮部尚書致仕。他是中唐邊塞詩的代表詩人。其邊塞詩雖不乏壯詞,但偏于感傷,主要抒寫邊地士卒久戍思歸的怨望心情,不復有盛唐邊塞詩的豪邁樂觀情調。他擅長絕句,尤工七絕;律體也不乏名篇。今存李益集2卷,李君虞詩集2卷。河湟舊卒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會背誦課文。2、在吟誦古詩的同時,受到古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二零二五年度文化展覽場地租賃合同協(xié)議書4篇
- 2025年政務服務中心觸摸一體機設備采購合同3篇
- 護理派遣合同(2篇)
- 2025版農業(yè)產業(yè)鏈農資采購與銷售聯(lián)盟合同3篇
- 二手車買賣合同集合(2024版)
- 環(huán)保型害蟲防治與生態(tài)恢復合同二零二五年度4篇
- 2025年度特色小鎮(zhèn)攤位租賃及商業(yè)運營合同3篇
- 天津市2025年度二手房買賣合同示范文本
- 二零二五版泥漿外運與生態(tài)保護工程合同4篇
- 2025年度水泥運輸保險合同范本(二零二五年度)
- 醫(yī)學脂質的構成功能及分析專題課件
- 高技能人才培養(yǎng)的策略創(chuàng)新與實踐路徑
- 廣東省湛江市廉江市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數(shù)學試卷(含答案)
- 2024年湖北省知名中小學教聯(lián)體聯(lián)盟中考語文一模試卷
- 安徽省蕪湖市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 生物 含解析
- 燃氣行業(yè)有限空間作業(yè)安全管理制度
- 氣胸病人的護理幻燈片
- 《地下建筑結構》第二版(朱合華)中文(2)課件
- JB T 7946.1-2017鑄造鋁合金金相
- 包裝過程質量控制
- 通用電子嘉賓禮薄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