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5不可湮滅的記憶_第1頁
0005不可湮滅的記憶_第2頁
0005不可湮滅的記憶_第3頁
0005不可湮滅的記憶_第4頁
0005不可湮滅的記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不可湮滅的記憶余杭鎮(zhèn)民俗文化民間技藝傳承情況的調查報告研究時間:2010年7月至2010年10月余杭鎮(zhèn)一中教育集團太炎校區(qū)八(3)班 組長:許欽羿成員:鄭宇驍 鮑霖睿 周亞軍應琦 陳舒揚 指導老師:林東源目錄 TOC o 1-5 h z 一、活動背景(3 ) HYPERLINK l bookmark30 o Current Document 二、活動目的(5) HYPERLINK l bookmark37 o Current Document 三、活動計劃(5 )四、活動過程(6).問卷調查(6).實地尋訪(6 )五、 體會感受(14) HYPERLINK l bookmark95 o Cur

2、rent Document 六、 我們倡議(14 )七、附件1 .區(qū)政協(xié)委員朱妮婭關于建立余杭民俗博物館的提案(15) HYPERLINK l bookmark103 o Current Document 區(qū)文廣新局關于朱妮婭提案的回復(17 ) HYPERLINK l bookmark106 o Current Document 小白菜民俗文化園(17 ) HYPERLINK l bookmark109 o Current Document 余杭鎮(zhèn)二小傳承民間藝術(18 ) HYPERLINK l bookmark113 o Current Document 余杭鎮(zhèn)一中組建男子舞龍隊(18

3、)不可湮滅的記憶余杭鎮(zhèn)民俗文化民間技藝傳承情況的調查報告【內容摘要】民俗文化,是指民間民眾的風俗生活文化的統(tǒng)稱。也指一個國家、 民族、地區(qū)中集居的民眾所創(chuàng)造、共享、傳承的風俗生活習慣。是人民大眾的生 產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質的、精神的文化現(xiàn)象。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飛速 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將越來越多的目光投向了新興事物,我們 傳統(tǒng)的民俗文化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為了真實地反映古鎮(zhèn)余杭民俗文化的現(xiàn) 實情況,讓社會上更多的人能夠全面了解古鎮(zhèn)余杭民俗文化和民間技藝,呼吁社 會給予民俗文化和民間技藝足夠的關注,我們確定了研究性學習課題“余杭民俗 文化民間技藝傳承情況的調查報告”,利用假

4、期和課余時間走出校門,走進家庭, 走進我們身邊的民俗文化和民間技藝。本文從活動背景、活動目的、活動計劃、 活動過程、體會感受和我們倡議介紹了整個活動的研究過程?!娟P鍵詞】 余杭鎮(zhèn)民俗文化遺存一、活動背景今年年初,“新浪網”上的一則老物件,載著似水年華漸漸消逝在城鎮(zhèn)化 進程中,鄉(xiāng)土民俗文化遺存亟盼搶救與保護的報道,引起了我們的關注:初夏的驕陽下,(無錫)錢橋鎮(zhèn)毛村的連片老宅里不時響起敲墻的鐵錘聲, 隨著又一垛殘墻的轟然倒地,老屋旁騰起了一片塵煙。走進一間隱約寫有“消防 隊”的老屋,在雜物堆中,分明看到了一臺完整的“水龍”一一舊時農村的消防 設施,對農耕時代而言,其作用類似于今日的“救火車”。 這

5、件“水龍” 1米 多長,木身銅頭,構件完整、制作精美。一年半前,錢橋中學要編撰一套校本課 程,美術老師高波接受了有關鄉(xiāng)土教材的編寫任務。在此后的每個雙休日,高波 騎著摩托車走遍了包括前洲、玉祁、陽山、陸區(qū)、胡埭在內的整個錫西的每個村莊,拍攝了近3000張照片,收羅了近百件“看看沒有用,實際上我們先輩經常 使用的老物件、老農具”。在日復一日的調查走訪中,他發(fā)現(xiàn)了這些即將湮滅的 寶貝。這些“老東西”不屬文物,也不值多少錢,文物販子不要、博物館不收, 但它卻是我們民俗文化中的一部分,從中可以保留、復活、觸摸到一段已逝的歷 史。近幾年,我市農村城鎮(zhèn)化建設速度加快,隨著大批老建筑的拆除,大批 民俗物品也

6、隨之消失。農村在城鎮(zhèn)化過程中,農民離開了土地,過起了城市般的 生活,原本依附于田園的一些傳統(tǒng)文化特質,也隨之流失消亡。在民俗物品中較 為典型的老式生活用品、古老的生產工具,在棄之不用、束之高閣之后,因存放 場地的消失而被拋棄。無錫的地方民俗文化研究有一定的基礎。高波認為,今天 的民俗文化是由歷史延續(xù)而來,正是這種代代相承的民俗文化,造就了中華民族 的精神傳統(tǒng)和人文性格。因此,弘揚和發(fā)揚中國民俗文化傳統(tǒng),對增強中華民族 的凝聚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他建議有關部門組織人力、物力對無錫地區(qū)一 些傳統(tǒng)的特色文藝、手工制作、民俗傳統(tǒng)等進行挖掘、整理并加以妥善保護,讓 這些地方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一代代傳承下

7、去。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民俗文化包含物質的(如生活用品和生產用具等)和非 物質的(如地方戲曲、地方語言、地方傳說等)文化兩部分?!鞍倮锊煌L,千 里不同俗”,因各地地理環(huán)境不同,就會形成不同的風俗習慣,從而形成自己的 地域性民俗文化,而這也是該地域人文底蘊的標志。許多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民 俗文化,有著一批具有當地特色的民間手藝人,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積淀。 處于江南余杭的西隅的中泰,融匯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農歷三月十八東岳廟會、 背爐子、拳燈等風俗,納布鞋、鋁鍋換底、修補雨傘等民間手藝等無一不蘊含著 我們家鄉(xiāng)勞動人民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千姿百態(tài)的民族民間文化串起了地域 文化的精髓,中國民間

8、文藝家協(xié)會主席、 著名作家馮驥才說:“民族民間文化才是 構成我們民族的DNA。”然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飛速發(fā)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將越來 越多的目光投向了新興事物,我們身邊 的民俗文化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尤 其是當今的青少年,民俗文化和民間技藝對于他們來說是陌生的。于是我們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們確定了研究性學習課 題“余杭民俗文化民間技藝傳承情況的調查”,利用假期和課余時間走出校門, 走進家庭,走進我們身邊的民俗文化和民間技藝。二、活動目的人們對古鎮(zhèn)民俗文化和民間技藝的了解有多少?人們是如何看待古鎮(zhèn)民俗 文化和民間技藝的?民俗文化和民間技藝的消失會對大家的生活有什么影響? 帶著這些

9、問題我們向一部分學生以及各界社會人士做了調查,發(fā)現(xiàn)人們對民俗文 化和民間技藝了解較少,雖然部分民俗文化和民間技藝得到了保護,但仍存在著 一些嚴重的問題:隨著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以及文藝多元化的影響,許多民俗活動和民 間技藝消失,民俗文化和民間技藝傳承的機會減少,瀕臨失傳的危險。再者,制 作工藝傳人已所剩無幾。為此,搶救、保護古鎮(zhèn)民俗文化和民間技藝仍十分緊迫。因而此次活動,是為了真實反映出古鎮(zhèn)民俗文化和民間技藝現(xiàn)在的真實情 況,讓社會上更多的人能夠全面了解民俗文化和民間技藝,呼吁社會給予民俗文 化和民間技藝足夠的關注。本次活動的具體目標如下:1、了解民俗文化和民間技藝的范圍及其保護方法措施,在活動中體會

10、到民 俗文化和民間技藝傳承價值及意義。2、在活動實施過程中學會分工合作,增強集體凝聚力,培養(yǎng)分析問題、解 決問題的能力,在困難面前的受挫能力。3、在活動中,通過調查、采訪、搜集等多種獲得信息的渠道,培養(yǎng)探究和 交流能力,增強對資料的收集、整理、歸納的能力。三、活動計劃決定在研究中采用實地采訪調查和資料文獻查閱的方法進行。在古鎮(zhèn)進行一 次一定規(guī)模的尋找探訪民俗文化活動,掌握目前還在世的一些傳統(tǒng)民間手工藝人 的生活和工作情況,并進行整理資料寫調查報告。具體步驟:第一階段:選定主題、提出問題 時間:2010年7月8月活動內容:了解余杭古鎮(zhèn)民俗文化和民間技藝的歷史溯源,討論提出最想調 查了解民俗文化和

11、民間技藝哪些問題;如:人們對它的了解;面臨消失人們會怎 么做;怎樣保護和改進它等等;第二階段:合作調查、解決問題時間:2010年8月9月活動地點:當地傳承人家中活動內容:走進家庭和傳承人對話;調查部分民俗文化和民間技藝歷史沿革; 內容、形式及特點;代表作品及技巧;道具、伴奏樂器、服飾等;傳承狀況;同 時走進網絡、報刊、電視等媒體全方位了解余杭古鎮(zhèn)民俗文化和民間技藝。對自 己的發(fā)現(xiàn)和感受以調查表格、調查故事、調查日記等形式搜集整理所活動的資料。第三階段:相互交流、成果初現(xiàn)時間:2010年10月活動內容:整理和分析從調查和實驗中取得的資料,并根據得出的結果提出 自己的建議,各組員展示階段性成果。集

12、體討論,教師指導,修改自己的階段性 成果,最終由組長匯合呈現(xiàn)實踐活動成果,完成調查報告。向全校宣傳古鎮(zhèn)余杭 的民俗文化和民間技藝。四、活動過程(一)問卷調查在調查過程中我們對采用調查問卷和實地訪談的方法,為了使調查更具科學性,針對不同人群進行了問卷調查和實地訪談。對回收的112位接受問卷調查 的統(tǒng)計結果讓我們震驚,其中對“您對民俗文化和民間技藝了解的情況”一問中, 不了解和了解較少的人員占了 88.4%;對“您是否關注民俗文化和民間技藝”一 問中,不關注人員占了 90%;對“如果當地政府部門決定成立民俗文化保護基金 會,您愿意資助嗎” 一問中,不愿意和視情況而定的人員占了 92.8%。這一組組

13、 的數據深深地震撼著我們的心靈,讓我們感受到了我們身邊的很多文化瑰寶正在 面臨著消失和遺忘,這更激起了我們調查的欲望。(二)實地尋訪.東岳廟會實地采訪7月20日,我們調查小組采訪了 80 歲的余杭鎮(zhèn)鳳凰村10組的孫杏寶老人, 主要了解古時余杭“東岳廟會”的情況, 老人告訴我們:余杭出南門直路塘下有一座廟宇叫 “東岳廟”(原橡膠廠內),此廟有一個 東岳菩薩,東岳菩薩有坐宮和行宮,坐宮是泥塑的,行宮是樟木雕的,可以抬來抬去,每年農歷三月二十八都要出東岳 廟會。該廟會據說從光緒年間開始,一直到抗日戰(zhàn)爭期間岳廟被日本鬼子燒掉, 廟會活動停止。每年農歷三月二十五,上銅山老百姓派代表去問東岳菩薩是否進山,

14、菩薩如 說進山,上銅山老百姓在三月二十六、二十七兩天,家家戶戶到余杭街上買米、 買菜,日夜不關門,像過春節(jié)一樣招待外來客人。少的辦幾桌、十幾桌,多的辦 幾十桌。東岳菩薩是用八仙木椅從岳廟抬出來。三月二十八一早銅銃鳴放、流星、 滾車開路,各村和外地來的民間藝術隊約六、七百人,浩浩蕩蕩從岳廟出發(fā),經 石鴿橫溪頭、八角亭、沙塘、過后殿、楊橋、章嶺高地上,到目的地白云村上銅 山,行程三十余里。在上銅山各路民間藝術隊伍進行表演,各顯才藝,晚上全體 人馬吃住在各家各戶,通宵達旦,熱鬧非凡。第二天又派村民代表去問菩薩,什 么時辰回家,傳說第二天一定要下雨,說是東岳菩薩要報娘家。時辰一到,廟會 隊伍從上銅山出

15、發(fā)經九曲嶺,過江家埠回到岳廟?,F(xiàn)在,東岳廟早已蕩然無存,連橡膠廠也已經拆遷,我們去實地調查的時候, 正是建筑公司在往地基打樁的時候,工地上一片繁忙,70年前東岳廟會的情況 只有留在為數不多的老人的記憶中了。.清水絲棉8月初,我們采訪了吳玉昌老人,請他介紹余杭清水絲棉的情況。吳老拿出 他自己研究的資料,告訴我們:余杭清水絲綿制作歷史悠久。周朝時已桑蠶家養(yǎng), 民戶剿絲。到了唐代,絲綢生產已很普遍,開元年間,絲綿被列為貢賦。相傳南 宋建都臨安(杭州)時,特諭將余杭絲 綿列入貢品。1929年,余杭蘇晉卿制 作的優(yōu)質清水絲綿曾在西湖博覽會上 獲得特等獎。余杭清水絲綿以水凈漂清 而得名。古代已有人總結出了

16、 “清、純、 淡”的制綿用水標準。余杭位于苕溪兩 岸,天目萬山之水傾斜于苕溪,日夜流 動,溫而不寒。這種含雜質較少的淡水, 對制綿很有利。絲綿制作從需經6道工序:即選繭、煮繭、苕溪漂洗、剝繭做“小 兜”、扯綿撐“大兜”、曬十。余杭婦女在世代相傳的制作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 驗,創(chuàng)造了精巧細膩的工藝。余杭清水絲綿產品潔白如凝脂,輕柔如浮云,邊道薄而勻稱,無綿塊、無雜質,手感柔滑,韌性強,拉力強,放置長久不泛黃,久 負盛名。清水絲綿生產技藝主要是通過母女相傳的方式代代相傳。20世紀80年 代以前,幾乎家家戶戶都能制作絲綿。隨著經濟的發(fā)展,絲綿生產日漸稀少,被 現(xiàn)代免翻技術所取代。清水絲綿只有小范圍內

17、生產,供自家使用,到了現(xiàn)在,已 經基本絕跡了。.布鞋納底現(xiàn)在,大家只要上街去,皮鞋、膠鞋、球鞋、布鞋,什么鞋子都能買到, 而過去穿的鞋,大多數是家庭婦女們手工制作的,一家大小數口人腳上穿的鞋全 靠她們一針一線的做出來,是一件十分辛苦的活??扇缃裾莆者@門手藝的人越來 越少了,余杭鎮(zhèn)寶塔村的鄭老太就是這少數人中的一個??臻e時,在寶塔農居點 南邊的空地上,62歲的鄭老太就會帶著三、四個婦女,曬著太陽開始了納鞋底 的活兒。納鞋底是一個復雜的事情。先 要裱布,先把面粉調成稀薄的漿 糊,準備好一塊三夾板(以前是家 里脫下一塊大門板),將漿糊刷在 三夾板上,然后把零頭布一塊塊粘 上貼平,再刷上漿糊,再貼上零

18、頭 布,這樣反復幾層后,放在日光下 曬干,就成了硬布。然后用硬紙按腳的大小剪好鞋樣,再用毛筍殼按鞋樣各剪出 左右底,然后,用新布按樣剪好上下面,并用狹布條沿好邊,做成了底板。第三, 照鞋底板襯上碎布(一般用穿破了的舊衣剪開),周圍比底板大約一厘米左右, 一層一層的疊到一厘米多一些,上下面都襯上較牢的新布料,最后,將襯好的鞋 底毛坯用紗稀疏的訂牢,就可以納鞋底了。納布鞋底,要有很韌性的紗,鄭老太她們買來苧麻,用水浸軟后,掰成一絲 絲的,用手搓成細細的麻紗,就用這麻紗來納鞋底。手巧的她們,針腳細密,橫 豎整齊、結實。要納好一雙鞋底確是十分辛苦的,手上扎出血來是經常的現(xiàn)象, 她們還在底上納出花紋來,

19、如荷花、如意等等,就像一件手工藝品。.鋁鍋換底在余杭鎮(zhèn)彎弄口的直街46 號鐵匠鋪門口,一位老奶奶不耐 煩的催促著朱連根師傅,希望他 把自己的鋁鍋底盡快換好?!翱?點呀,連根師傅,你還不換好的 話,我就要凍感冒了。”朱師傅 輕輕的吹了口氣,嘴角香煙的白 灰隨風飄落,手中錘子叮叮當當 的敲打聲淹沒了他含混的回答:“何帥母,你急也沒有用的,我要一點一點的給 你敲密實,鍋底接的不牢就會漏的?!苯衲?7歲的朱連根師傅三十多年前就開始學做鐵匠的活了,用自己修修補 補的手藝養(yǎng)家糊口,三十多年來就一直在彎弄口這個鐵匠鋪里做活。別看這鋁鍋換底,卻也是個技術活,鍋底與鍋身的銜接不上膠、不點焊,完 全靠細致的敲打,

20、均勻的錘擊而嚴密接合。手藝好的師傅換的底,滴水不漏,經 久耐用,美觀漂亮。朱師傅根據自己幾十年來的經驗,摸索出了一套快速鋁鍋換 底的技術,改良了維修工具,街坊鄰居們都愛光顧他的小攤。在口碑相傳的廣告 效應里,老人的生意也還過得去,只是現(xiàn)在社會發(fā)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日漸提高, 鋁鍋換底的生意相對清冷。二三十年前,一只鋁壺是家里的大寶貝,壞了就換底, 從來不買新的,一把壺換個一兩次底,非常的普通?,F(xiàn)在直街上老人們去開水房 打水的鋁壺,一般就是朱師傅的杰作。朱師傅已經鋁鍋的底換好,等在一旁的老太太一定要朱師傅試一下水,看鍋 是否漏。朱師傅邊將新?lián)Q底的鍋壓進身后盆中的水里,邊說:怎么會漏?這點把 握都沒

21、有,我還在這里擺攤,我的手藝是擺著的,手藝好就能更好地為大家服務, 這是我最榮幸的事情。老太太彎腰看了看,新底鍋的確絲毫不漏,滿意的提了鍋, 慢慢消失在小巷深處。朱師傅將修理工具收拾擺放整齊,點了支香煙,等待著下 一個客人的光顧。余杭油紙傘浙江余杭的紙傘制作至少230余年歷史,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董文 遠九房開設傘店。古鎮(zhèn)余杭文化名人何為老師對余杭油紙傘有專門的研究。我們 去他家調查的時候,他先給我們看了他收集的余杭油紙傘的照片,并告訴我們:余杭油紙傘有漁船傘、文明傘等多個 品種,由于技術精良、用料上乘,做 出來的傘經久耐用,日曬雨淋也不會 散架和穿裂,很受歡迎。從前不少外 地香客途

22、徑余杭都會在半夜叩門購 傘,作為禮物送給家鄉(xiāng)的親友。上世 紀五十年代初,浙江省選擇余杭紙傘 為手工業(yè)合作化試點,組建“雨傘生產合作小組”,又在1952年底,建立“雨 傘手工業(yè)合作社”,成為全省第一個手工業(yè)生產合作社,受國內媒體廣泛報導。 隨著市場上出現(xiàn)鋼制骨架的晴雨兩用傘,這種紙傘逐漸被淘汰,余杭油紙傘技藝 亦瀕臨失傳。修傘技藝既然余杭油紙傘這么出名,那么修傘也就成了余杭民間手工藝人的一門技 藝?,F(xiàn)在的傘,人們不當回事,隨便都能在大街的商店里買到??稍谝郧埃瑐闶?一家人貴重的物品。聽長輩說,專門有修傘的工匠穿街走巷,吆喝著生意來修傘。修傘人一來,鄰居街坊就把油傘、 花傘、黑布傘拿出來,請修傘匠

23、 打個補丁或是換條骨架,甚至整 傘繃紙涂油。店鋪在南渠街的59歲的吳玉 法,土生土長的余杭人,已經做 了 43年的修傘補鞋匠,年輕時就 走街串巷在余杭鎮(zhèn)上為大家修傘 補鞋了?,F(xiàn)在生活條件好了,他卻閑不住,還在南渠街的路口擺了個修鞋攤。修 鞋的同時他修傘的老本行卻扔不掉,還時常把路上揀到或別人送來的破傘一一修 好,再送給別人。老人的技術嫻熟,不管你拿把什么傘,也不管你的傘壞成什么樣子,經他一 修都能整舊如新。粗糙的大手修起傘來靈巧無比,無論是穿針引線,還是接骨換 架,老人動作總是敏捷迅速,干凈利落。他一邊精心的修理著手中的一把近支離破碎的雨傘,一邊自言自語:現(xiàn)在的傘便宜了,但質量遠不如以前,用料

24、不講究, 做工也不地道,一把傘撐不了幾天。珠寶加工傳說,珍珠的發(fā)現(xiàn)與利用已經有五千多年的歷史,這里氣候適宜,物產豐富, 自古就有“魚米之鄉(xiāng)”的盛譽。南湖和北湖都有大片的珍珠河蚌養(yǎng)殖業(yè),可傳統(tǒng) 的珍珠加工工藝卻即將失傳。在余杭鎮(zhèn)南渠街上開首飾加工店的姚阿炳師傅,還 有一手高超的珍珠加工技藝。珍珠,歷來被視作奇珍全寶,它的品位在加工,它的價值在制作。姚師傅告訴我,加工珍珠首飾,程序復雜,工藝麻煩,卻收費低廉,所以現(xiàn)在一般人都不 愿意做,他自己也主要做金飾品加 工了。姚師傅說,不管做金飾品還 是做珍珠飾品,一定要細心拋光, 拋光是整個制作工序中的核心,做 的不好,首飾將失去光澤。他珍珠加工時非常專注

25、,排列 珠子要慢慢拿起其中的一粒,屏住 呼吸,暫時不動手,這就是人們常 說的靜氣。然后,慢慢地將珠子按 照早已烙印在腦海里的順序一粒粒地穿起來。如果感覺不好,姚師傅會剪斷重來, 一定要他稱心滿意為止。近20年來,姚阿炳師傅主要還是從事金器加工,他的手藝遠近聞名,生意 也特別紅火。當問他生意這么好心情怎么樣時,阿炳師傅哈哈大笑,為了生活更 好就得多賺錢,要賺錢就要有一付好手藝。皮影表演住在觀音弄底的王石根老人有 一手表演皮影戲的絕活。王師傅從小 生活在山西農村,學得了這門手藝, 他家里現(xiàn)在還有好幾十個個皮影木 偶,雖然有些破損,但看得出一個是 孫悟空,一個是白骨精,還有許多叫 不出名字的像京劇里

26、面的人物。王師傅告訴我,幾年前經熟人介紹他還去了杭州, 在吳山廣場為大家表演過。說到陜西老家家鄉(xiāng)時,王師傅眼睛開始有神了,那里 有他的親人以及朋友,還有他小時候的回憶。他家里有一臺很舊的錄音機,他經 常放一首陜北民歌,邊放邊拿出皮影木偶舞弄一陣。我們去他家的時候,他還拿出來,提起線耍了起來。錄音機的音量開得老大, 有很多的噪音夾雜其中。王師傅告訴我,他表演的是“穆桂英掛帥”。王師傅嫻 熟而忙碌的表演著,一會兒緩慢,一會兒急。一會成隊的人馬出動,戰(zhàn)場天搖地 動;一會單刀激烈拼殺,臺前人仰馬翻。最后以一匹戰(zhàn)馬向天長嘶結束,余意深 長。一場表演下來,王師傅已經滿頭大汗,氣喘噓噓。最后王師傅搖搖頭說,

27、皮 影這門技藝現(xiàn)在已經是后繼無人了。彈花加工清早起床,直街老郵電所對面,陳時寶的棉花加工作坊就開始忙碌起來了。 陳時寶是天臺人,祖輩就為彈匠,他在家排行老大,人們都習慣的喊他陳老大。 現(xiàn)在棉花翻新都用機器,但陳師傅告訴我,以前他們都是人工加工彈花的。他說,早先他和父親、兄弟都是走街串巷的上門為客人彈棉花,扁擔的一頭 是大彈弓,另一頭則是碾餅、彈錘、牽線桿之類的行頭。后來,人們覺得請彈匠 上門彈棉被太麻煩,既要招呼彈匠的茶水飯菜,又要找個合適的場地,還有那令 人生厭的滿屋飛絮。這樣,陳師傅就在老家的街邊租了間房子,開起了 “陳時寶 棉被加工鋪”,兩個弟弟也分別起了爐灶,各立門戶。后來,老家生意不

28、好,20 多年前就來余杭開了加工作坊。彈棉絮工序繁瑣復雜,首先要將棉花彈活,絲縷 理清才能攏成棉被形狀,然后鋪底線,拉面線后稍微壓實,翻轉彈定型,點綴花 草,書寫主人姓名,就能鋪另面的網線了,最后扎角,均勻的碾壓成型。如果是舊棉被翻新,那還得多一道工序:撤除舊有的網線。后來他花了兩千多塊錢買了一臺機器,生意還過得去,一個月下來,能掙二、 三千塊錢,除去成本、生活的開銷,多少有些節(jié)余。現(xiàn)在他35歲的外甥朱明檢 也學了這門手藝,在南門頭開了一家棉花店,生意也挺紅火的。竹木箍桶余杭鎮(zhèn)直街楊家弄口臨街的一間店鋪,顯得陳舊而凌亂:被熏得黑黝黝的板 壁及樓板,一只懸掛于樓板的蒸桶,幾把掛在門板上的鋸子,一

29、扎扎竹蔑環(huán)成的 箍箍,幾塊散落在地的杉木板。70歲的徐福林老人就在這堆竹木雜物里,一手 掄一把斧子,一手扶著一塊木板,不斷地用斧子將它修理齊整。“五十五年的手藝啦,現(xiàn)在都有些力不從心了。”面對我的采訪,老人有些 無奈地說。徐福林老人告訴我,他15歲 就開始學這門手藝。那時的老余 杭鎮(zhèn)上,木匠、桶匠、漆匠、蔑 匠、銅匠的鋪子很多,一般都是 前店后坊。四鄰八鄉(xiāng)大凡婚嫁喜 事都會趕來選購、定購,或請這 邊的師傅專程去家里打制。到了 年關臘月,老街里擠擠攘攘的多 是洋溢著喜氣排隊買嫁妝的父老鄉(xiāng)親們。15歲的徐福林一開始就對那些冷冰冰 的鋸呀、刨呀、鑿呀發(fā)生了濃厚的興趣。鋸子一鋸,木頭均勻按尺寸分成兩段

30、, 再用斧子一劈,多余的木頭就去除了,然后用鑿子修飾。“以前的時候,一年三百六十天,三百天和木頭打交道,就是過年稍微空些。嫁女兒都要三大件,五大件。”所謂三大件即臉盆、腳盆,外加一子孫桶。五大 件則是條件比較好的人家了,在三大件的基礎上再加小水桶、飯箍桶?!惫客耙?定要選用杉木,因為杉木不易變形。杉木砍下來,要劈成一塊塊,然后要放到太 陽底下徹底曬干,不然,箍成的木桶就容易滲水?!背四景逯v究,竹箍也是挺要緊的,但關鍵是手藝,用老毛竹才能箍得緊。 老人拿了幾條細竹條,圈成一個圓圈,看他編的竹箍又圓又結實,套在杉木桶上 剛合適。五、體會感受1、對民俗文化知之甚少在我們調查期間,當問及“你知道余杭

31、有哪些民俗文化和民間技藝”時,有 40%的人比較關注這方面的信息。就拿余杭的油紙傘來說吧,曾經作為紅極一時 的饋贈佳品,但它沒有像西湖綢傘那樣享譽世界。分析原因更多的是人們對它除 了實用價值外的工藝價值并不重視。2、技藝傳承人青黃不接從我們的采訪和通過網上查尋,知道民俗文化和民間技藝主要以口傳心授為 主,這樣它就處在一個比較弱勢的群體,加上傳承有許多規(guī)矩,民間約定俗成, 如“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而且往往要留一手,以前常常是徒弟出山,師 父討飯,帥父不得不留一手。像余杭清水絲綿生產技藝主要是通過母女相傳的方 式代代相傳。到了 20世紀末,隨著經濟的發(fā)展,絲綿生產日漸稀少,被現(xiàn)代免 翻技術所

32、取代。許多民族民間藝術屬獨門絕技,往往因人而存,隨著傳承人的相 繼離世,人亡藝絕。3、保護亟需全社會積極參與要真正傳承和保護民俗文化和民間技藝,必須對掌握了某種精湛技藝的民間 藝人,從經濟和精神上給予實實在在的資助和支持,鼓勵其帶徒傳藝,使他們能 安心從事技藝的傳授和學習。特別對年青的傳承人,幫助其樹立民族自信心,鼓 勵學習技藝,同時積極參與經濟活動,使他們從中得到實惠甚至發(fā)家致富。讓全 社會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搶救和保護中來,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好保護工作。六、我們倡議通過本次調查活動,我們深刻地感受到了民俗文化和民間技藝的傳承對我們 的重要。希望全社會動員起來,繼承和發(fā)揚優(yōu)秀的民俗文化,鼓勵民

33、間手工藝人 要堅持下去,讓這些我們傳統(tǒng)的文化得到光大。要進一步開發(fā)旅游資源,吸引旅 客參觀或購買,增加民間傳統(tǒng)手工藝人的收入。繼續(xù)開展調查工作,拯救一些即 將失傳的民間手工藝,讓一些喜愛民間文化和民間技藝的年輕人來學習、繼承與 發(fā)展特色文化。真心希望能通過這次調查活動,呼吁更多的人來關心身邊的民俗 文化和民間技藝!附件1:區(qū)政協(xié)委員朱妮婭關于建立余杭民俗博物館的提案(附議人:張煒戴園麗)余杭是中華文明曙光一一良渚文化的發(fā)祥地,歷史文化積淀深厚,民間藝術 豐富多彩,民間藝人藏龍臥虎。近兩年來,余杭區(qū)有效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普 查工作,基本摸清了全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情況,一大批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

34、 產項目和優(yōu)秀傳承人構成了余杭歷史文化的豐厚家底。經調查,全區(qū)摸排到非遺 線索51000余條,調查項目5774項,登記征集民俗實物500余件。大量的民間 口頭文學、傳統(tǒng)技藝、民間音樂、民間美術、民間知識、傳統(tǒng)醫(yī)藥、民俗文化等 急需搶救保護。為有效保存、保護這些民俗實物,合理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成果, 促進民間優(yōu)秀藝人的生存和發(fā)展,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建議建立 一座以弘揚余杭文化、展示民俗風情為主的專題性民俗博物館,成為余杭百姓和 外地游客了解余杭民俗文化的窗口,成為普及推廣傳統(tǒng)文化的基地,成為文化創(chuàng) 意產業(yè)的催生地。余杭民俗博物館的建立,必將有益當代,澤被千秋,也將成為 當地文化建設

35、的耀眼亮點。一、建立余杭民俗博物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活 態(tài)文化傳承的需要民俗文化是一種活態(tài)文化,是區(qū)別于自然遺產、文化遺產的 社會遺產,民俗文化的保護更重傳承。因此,民俗博物館在功能設置上除了展示 展覽民俗實物的同時,更注重民間藝人的保護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如民俗 博物館應為部分優(yōu)秀民間藝人帶徒傳承提供一個傳承基地,為優(yōu)秀民間地方戲 曲、曲藝展示以及民俗、民風、民間絕活的展演提供一個舞臺,這是傳承非物質 文化遺產所需要的,也是公眾走近非物質文化遺產所期求的。民俗博物館也可以 結合傳統(tǒng)歲時節(jié)令,如春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舉辦民俗活動,公眾也將在豐富多 彩的活動中體味余杭的民俗風情,感悟傳統(tǒng)節(jié)日

36、的魅力。民俗博物館還可以為廣 大公眾提供各種形式的民間藝術講座和手工作坊實習,這是民俗博物館傳承活態(tài) 文化特有的功能。這與現(xiàn)有的以展示文物為主的中國江南水鄉(xiāng)文化博物館的功能 定位上就有了很大區(qū)別。民俗博物館應當展陳的民俗文物、民俗場景等,與其他 文物展陳的內容、風格等都有極大區(qū)別,它是傳承活態(tài)文化的一種有效形式。2、 非遺保護工作的水到渠成年來,我區(qū)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進行了一些探 索,取得了一些成效,據了解,我區(qū)的非遺保護工作走在全省的前列。截至目前, 我區(qū)的余杭清水絲綿制作技藝項目作為“中國傳統(tǒng)蠶桑絲織”的一部分被聯(lián)合 國批準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另有3個項目列入國家級

37、非物 質文化遺產名錄,17個項目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37個項目列入市級 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數量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民間藝人通過走訪調查 進行了登記采錄,大批的民俗實物也進行了登記造冊,并征集了部分實物進入了 鄉(xiāng)鎮(zhèn)陳列室,當仍有大量珍貴的民俗實物流落民間,被老百姓遺棄,如不進行系 統(tǒng)的整理征集,若干年過去將極有可能不復存在。同時,我區(qū)已建立起非物質 文化遺產數據庫,將大量非遺項目的照片、錄音、錄像進行了數據整合,如能通 過在民俗博物館進行數字化展示,甚至能讓公眾通過三維形式體驗非物質文化遺 產,真正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公眾所共享,將是政府為百姓所辦的真正惠及民生 的大實事。3、現(xiàn)有

38、展示展覽環(huán)境的欠缺 眾所周知,隨著時代的進步,從前民 間曾使用過的民俗器物因完成了它們的使命正漸漸退出歷史的舞臺,如繅絲車、 水車、磨盤、蓑衣、風箱、家譜、繡花裙、土布機、印刷雕版等大量民俗實物正 在被老百姓遺失或遺棄,它們被燒的燒,扔的扔,在不經意中減少甚至消亡,而 像中醫(yī)醫(yī)案、根雕、泥塑、竹刻、皮影、剪紙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作品和道具在 民間也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核心技藝的流失不斷消亡。但它們作為歷史的見證, 有著很強的收藏價值和再創(chuàng)造價值,它們需要有效地保管收藏和有價值地利用。 如前所述,中國江南水鄉(xiāng)文化博物館由于在功能定位的不同和展位的稀缺,無法 常年開展民俗風物展,無法承擔巨量的民俗實物

39、的收藏和保管,而在2005年、 2008年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后在部分鄉(xiāng)鎮(zhèn)建立起來的鄉(xiāng)鎮(zhèn)非遺陳列室,由于設 備簡陋,地方狹小,更無法科學地保存和利用這些民俗實物。二、建立余杭民 俗博物館的初步建議1、建立余杭民俗研究會,展開可行性論證我們建議,盡 快建立余杭民俗研究會對余杭民俗博物館建設的可行性進行論證,邀請省內外民 俗專家召開研討會進行討論分析。通過建立余杭民俗研究會,讓各類民俗專家對 余杭的婚俗、壽俗、信俗、稻俗、蠶俗、民間工藝等展開研究,對已征集的實物 和登記在冊的實物進行研究分類,對民間老藝人狀況進行全方位的摸底、調查, 為余杭民俗博物館的建設進行科學論證分析。同時也可邀請廣大市民為余杭民俗 博物館的建設建議建言,引入民間資本參與。2、建議將民居、古宅改建民俗博 物館 鑒于以上情況,我們希望,盡快建立余杭民俗博物館。如果因財力不足、 用地指標緊張等原因,不能建設新的民俗博物館,也可以將民居、古宅改造為民 俗博物館使用。如果再拖延下去,用不了多少年,我們將可能連征集民俗文物都 成為不可能。到那時,能擺進博物館的民俗文物寥寥無幾。同時,隨著民間老藝 人的不斷故去,很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