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必備:七年級上冊語文文言文知識清單_第1頁
暑假必備:七年級上冊語文文言文知識清單_第2頁
暑假必備:七年級上冊語文文言文知識清單_第3頁
暑假必備:七年級上冊語文文言文知識清單_第4頁
暑假必備:七年級上冊語文文言文知識清單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七年級上冊語文課內(nèi)文言文知識點匯總世說新語兩則詠雪作者:劉義慶謝太傅寒雪日內(nèi)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惫笮?。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咀g文】謝安在寒冷的雪天舉行家庭聚會,給子侄輩的人講解詩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長子謝朗說:“在空中撒鹽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個哥哥的女兒說:“不如比作柳絮憑借著風飛舞?!碧荡笮ζ饋?。她就是謝奕的女兒謝道韞,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陳太丘與友期行作者:劉義慶【宋代】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

2、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蛦栐剑骸白鹁诓唬俊贝鹪唬骸按貌恢?,已去?!庇讶吮闩唬骸胺侨嗽?!與人期行,相委而去?!痹皆唬骸熬c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咀g文】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出行,約定在中午。過了中午還沒到,陳太丘不再等候就離開了。離開后朋友才到。元方當時年七歲,在門外玩耍。朋友問元方:“你的父親在嗎?”(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卻還沒有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離開了?!迸笥驯闵鷼獾卣f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別人相約出行,卻丟下別人自己走。”元方說:“您與我父親約在正午。您沒到,這是不講信用(的表現(xiàn));對孩子罵他父親,這是沒禮

3、貌(的表現(xiàn))?!迸笥褢M愧,下車去拉元方,元方頭也不回地走進了大門。一、文學常識:世說新語由南朝人劉義慶組織文人編寫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主要描寫從東漢到劉宋時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傳聞、軼事,以短篇為主。二、文言知識:1.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問)2.古今異義(1)與兒女講論文義(古義:對子侄輩的總稱。今義:指兒子和女兒。)(2)太丘舍去(古義:離開。今義:從所在地道別的地方,與“來”相對。)(3)相委而去(古義:丟下,舍棄。今義:委托。)(4)下車引之(古義:拉。今義:引導,牽引。)(5)元方入門不顧(古義:回頭看。今義:照顧。)(6)陳太丘與友期行(古義:約定。今義:泛

4、指等待或盼望;日期。)3.詞類活用(1)陳太丘與友期行(名詞用作動詞,約定。)(2)元芳時年七歲,門外戲。(名詞用作狀語,在門外。)(3)友人慚(形容詞意動用法,感到慚愧。)4.文言實詞:詠雪1.內(nèi)集:家庭聚會2.兒女:泛指子侄輩,這里指謝太傅的侄兒侄女3.俄而:不久,一會兒4.聚:急速5.欣然:高興地樣子6.差:大致、差不多7.擬:相比8.未若:不如比作9.因:憑借10.起:飄起11.即:就是陳太丘與友期1.期:約定2.期行:相約同行3.戲:玩耍4.舍去:去,離開,舍去,在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5.乃:才6.時:當時7.慚:感到慚愧8.尊君:對別人父親的尊稱9.不:通“否”句末語氣詞,表詢問。

5、10.待:等待11.非:不,不是12.相委:委,丟下、舍棄13.君:對對方的一種尊稱14.家君:對別人稱自己父親的一種謙詞15.日中:正午時分16.引:拉17.顧:回頭看三、元方與友人各是怎樣的人,請結合內(nèi)容簡要分析這兩個人物形象。元方:聰明伶俐,明白事理,能言善辨,落落大方,但有些傲慢。友人:不講誠信,沒有禮貌,但知錯能改。論語十二章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譯文:學了知識,按時復習,這是愉快的事。這里既有學習方法,也有學習態(tài)度。朋,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在一起探討問題,是一種樂趣。2.曾子曰:“吾日三

6、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謀慮是否不夠盡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夠誠信?老師傳授的學業(yè)是不是反復練習實踐了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的時候立志研究學問,三十歲確立自己的理想,四十歲不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歲的時候我懂得自然的規(guī)律和法則,六十歲時無論聽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領會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歲我的道德修養(yǎng)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隨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規(guī)矩?!?.子曰:“溫故而知新,可

7、以為師矣。”(為政)譯文:復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fā)現(xiàn)。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保檎┳g文: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會有疑惑。這里闡述了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也是講學習方法的。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雍也)譯文:孔子說“賢德啊,顏回吃的是一小筐飯,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窮陋的小房中,別人都受不了這種貧苦,回卻仍然不改變向道的樂趣。賢德啊,顏回!”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譯文:孔子說:“(對待任何事業(yè)和學問)

8、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边@段主要講學習的三個層次,只有以之為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譯文: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shù)氖侄蔚脕淼母毁F,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保ㄊ龆┳g文: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yōu)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边@里說的是只要虛心求教,到處都有老師。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9、?!保ㄗ雍保┳g文:孔子站在河邊嘆道:“消逝的時光像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地流去?!敝v的是珍惜寶貴的時光。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保ㄗ雍保┳g文:每個人都應保持自己的人格尊嚴。三軍的元帥可以被抓,也不能隨意污辱我的人格。儒家肯定生命和道德都是有價值的。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張)譯文:子夏說,一個人知識要淵博更要有堅定的意志,多聽多問還要切近平實的思想。做到這兩點,仁這個學問的中心就有了。一、文學常識填空1論語是儒家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論語與大學、中庸、孟子并稱“四書”。共二

10、十篇。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chuàng)始人。相傳他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鬃颖缓笫澜y(tǒng)治者尊為“圣人”,戰(zhàn)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與孔子并稱“孔孟”二、解釋加點詞語1.學而時習之(按時復習)2.有朋自遠方來(從)3.人不知而不慍(了解)(生氣,發(fā)怒)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養(yǎng)的人)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與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誠,誠實)7.傳不習乎(老師傳授的知識)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這里指獨立做事情)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10.不逾矩(越過,超過)(規(guī)矩,規(guī)范)11.溫故而知新(學

11、過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12.學而不思則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13.思而不學則殆(有害)14.可以為師矣(可以)(憑借)(做,當作)15.人不堪其憂(忍受)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詞,的人)(喜歡,愛好)17.好知者不如樂知者(以為樂趣)18.飯疏食飲水(吃飯)(粗糧)(冷水)19.曲肱而枕之(彎曲胳膊)(承接連詞)20.不義而富且貴(不正當?shù)氖侄危?1.于我如浮云(對于)22.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ǚ褐付鄠€,幾個)(于此,意思是“在其中”)23.擇其善者而從之(好的方面,優(yōu)點)24.子在川上曰(河流上,河邊)25.逝者如斯夫(流逝)(這,指河水)26.不舍晝夜

12、(舍棄)27.三軍可奪帥也(軍隊的通稱)28.匹夫不可奪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漢)29.博學而篤志(忠實,堅守)30.切問而近思(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三、通假字1.不亦說乎“說”通“悅”,音yu,意思是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學“有”通“又”,音yu,意思是古人在兩位數(shù)的整數(shù)和零數(shù)之間常加“有”字。四、古今異義詞語1.學而時習之時,古義:按時;今義:時間、時候。習,古義:復習、溫習;今義:習慣。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義:每天;今義:日期。三,古義:多次;今義:數(shù)詞“三”。3.溫故而知新故,古義:學過的知識;今義:緣故,故居,故友等。4.擇其善者而從之善者,古義:好的方面,優(yōu)點;今義:善良

13、的人。從,古義:學習;今義:介詞,從。5.可以為師矣可以,古義:可以憑借;今義:可以。五、一詞多義1.為為人謀而不忠乎(替)可以為師矣(做)2.而人不知而不慍(轉折關系的連詞,卻)溫故而知新(承接關系的連詞)博學而篤志(并列關系的連詞,并且)3.知人不知而不慍(了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知道,懂得)溫故而知新(得到)4.樂不亦樂乎(快樂)好知者不如樂知者(以為樂趣)5.之學而時習之(代詞,指學過的知識)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詞,指學習)曲肱而枕之(代詞,代指胳膊)擇其善者而從之(代詞,代指善者)六、詞語活用歸類1.學而時習之按時,時間名詞做狀語2.吾日三省吾身每天,時間名詞做狀語3.傳不習乎老師傳

14、授的知識4.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喜歡,愛好。形容詞做動詞以為樂趣。形容詞做動詞5.飯疏食飲水吃,名詞做動詞6.擇其善者而從之好,形容詞做狀語 7.溫故而知新學過的知識,形容詞做名詞新的理解和體會,形容詞做名詞七、成語歸類(寫出文中成語,至少五個)不亦樂乎、一日三省、三十而立;而立之年、四十不惑、從心所欲、溫故知新、耳順之年、簞食瓢飲或陋巷簞瓢、樂在其中、三人行,必有我?guī)?、擇善而從、飲水曲肱八、按要求默?.闡述“學”和“思”辯證關系的句子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2.求學應該謙虛,正如論語中所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復習是學習的重要方法,且對學習者有重要的

15、意義: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4.當別人不了解自己、誤解自己時,孔子提出不要焦慮: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5.孔子贊嘆顏回安貧樂道的高尚品質的句子是: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6.孔子在述而篇中論述君子對富貴的正確態(tài)度是: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誡子書作者:諸葛亮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譯文】君子的行為操守,從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以節(jié)儉來培養(yǎng)自己的品德。不恬靜寡欲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

16、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干來自學習。所以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干,沒有志向就無法使學習有所成就。放縱懶散就無法振奮精神,急躁冒險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時光而飛馳,意志隨歲月而流逝。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為社會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著那窮困的居舍,其時悔恨又怎么來得及?一、課題解析誡:告誡、勸勉。子,指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書,書信。本文是三國時期政治家諸葛亮寫給自己八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殷殷教誨中蘊含著無限期望。二、走近作者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瑯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蜀漢政治家、軍事家。曾隱居隆中,后來任蜀國丞相。三、字詞句梳理讀音:夫(f)淫(

17、yn)勵(l)治(y)字詞理解:1、一詞多義“以”“成”2、古今異義“險”“窮”“去”3、詞類活用非淡泊無以明志明:形容詞使動用法,使明確。非寧靜無以致遠遠:形容詞活用為名詞,遠大目標。非志無以成學志:名詞活用為動詞,立志。4、句子:a.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b.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四、朗讀停頓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五、翻譯1、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

18、。翻譯:君子的行為操守,(應該)用寧靜專一來修善自身,用儉樸來培養(yǎng)自身的品德。2、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翻譯:不內(nèi)心恬淡,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寧靜專一就不能達到遠大的目標。3、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翻譯:學習必須寧靜專一,才識需要學習。不學習無從增長才干,不立志不能取得學業(yè)的成就。4、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翻譯:放縱懈怠就不能振奮精神,輕薄浮躁就不能修養(yǎng)性情。5、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翻譯:年紀隨同時光而疾速逝去,意志也隨歲月而消失,于是漸漸枯零凋落,大多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可悲地守著貧寒的居舍,

19、(那時后悔)哪來得及!六、文意理解:1、本文作者提出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是從哪兩個方面進行論述的?論點: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就學習和做人兩個方面進行了論述)從這兩個方面是如何展開論述的?(無論是做人還是學習,作者都強調一個靜字,把失敗歸結為躁字,把靜和躁進行正反對比論證)按照議論文的結構理解文章,并找出論點句,治學、修身、惜時句A.論點句: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B.治學(靜):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正)。C.修身:(躁):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反)。D.惜時: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2、主題思想:諸葛亮將立志、學習

20、和成才三者聯(lián)系在一起,告誡兒子要修身養(yǎng)性,勤學成才。3、填空:文中常被人們當做志存高遠的座右銘的句子是(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全文中心論點是(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表現(xiàn)躁的危害的反面論證的句子是(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七、積累成語、名句:淡泊明志儉以養(yǎng)德寧靜致遠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狼蒲松齡原文: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并驅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

21、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shù)刀斃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譯文】一個屠夫傍晚回家,擔子里面的肉已經(jīng)賣完,只有剩下的骨頭。路上遇見兩只狼,緊跟著走了很遠。屠夫害怕了,把骨頭扔給狼。一只狼得到骨頭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著他。屠夫又把骨頭扔給狼,后面得到骨頭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頭的狼又趕到了。骨頭已經(jīng)扔完了。但是兩只狼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屠夫。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

22、的攻擊。屠夫看見田野里有一個打麥場,打麥場的主人把柴草堆積在打麥場里,覆蓋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過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lián)幽闷鹜赖丁芍焕遣桓疑锨?,瞪著眼睛朝著屠夫。一會兒,一只狼徑直走開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時間長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閉上了,神情悠閑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腦袋,又連砍幾刀把狼殺死。屠夫剛想要走,轉身看見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鉆洞進去,來攻擊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經(jīng)鉆進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從狼的后面砍斷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殺死了。屠夫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這種方式來誘惑敵方。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會兒兩

23、只狼都被殺死了,禽獸的欺騙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給人們增加笑料罷了。一、文學常識:體裁:是短篇小說,選自清代小說家蒲松齡,聊齋志異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傲凝S”是他的書房的名字,“志”是記述的意思,“異”是指奇異的事。郭沫若盛贊蒲氏的著作“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二、特殊字詞1.通假字止有剩骨“止”通“只”2、古今異義:股:古義為大腿,身已半入,只露尻尾;今為屁股。禽獸之變詐幾何哉幾何:古義:多少,這里是能有幾何的意思。今義:數(shù)學中的一個分支。耳:古文言文中出現(xiàn)在句尾時,通常解釋為罷了,只增笑耳。今為耳朵。3、詞語活用: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詞作狀語

24、,像狗一樣)一狼洞其中(洞,名詞作動詞,打洞的意思。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恐前后受其敵(敵,名詞做動詞,攻擊,脅迫的意思)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詞作動詞:從柴草堆中打洞。)4、特殊句式投以骨:應為“以骨投之”,意思是“把骨頭扔給狼”。5、虛詞:之:(1)助詞,無實在意義,用在表示時間的詞后面,起湊足音節(jié)。久之。(2)代詞,它。例:又數(shù)刀斃之(代狼)(3)助詞,的。例:禽獸之變詐幾何哉(4)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不翻譯。例:而兩狼之并驅如故其:(1)恐前后受其敵:代狼(2)場主積薪其中:代指麥場(3)屠乃奔倚其下:代指積薪(4)一狼洞其中:代指積薪(5)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代指屠夫。(6)

25、屠自后斷其股:代狼以:(1)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連詞,表目的,可譯為“來”。(2)以刀劈狼首:介詞,表示工具,用。于:介詞,在。例:其一犬坐于前。而:連詞,表轉折,但,可是。例:而兩狼之并驅如故6、一詞多義:(1)意: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企圖。意暇甚:神情。(2)敵:恐前后受其敵:敵對,這里是脅迫、攻擊。蓋以誘敵:敵方。(3)前:狼不敢前:向前恐前后受其敵:前面三、用原文回答。1、表現(xiàn)屠夫害怕,對狼抱有幻想,一再妥協(xié)退讓的詞語是:屠懼,投以骨;復投之。2、恰當表現(xiàn)狼貪得無厭(貪婪兇惡)的語句是:(1)綴行甚遠。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3)復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4)而兩狼之并驅如故。恰當表

26、現(xiàn)狼狡詐陰險:(1)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3)意將遂入以攻其后也。3、狼“眈眈相向”不敢前的原因的句子是: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4、表明屠戶不失時機奮起反擊的詞語是:“暴起”“劈”“斃”5、文中作者議論性的語句是: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四、內(nèi)容理解1、按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的整理故事情節(jié)。答:第一自然段:開端:遇狼第二、三自然段是:發(fā)展:懼狼;御狼。第四自然段是:高潮和結局:殺狼。2、本文前四段與第5段在表達方式上有什么不同?答:前四段是記敘,第5段是議論;前四段是講故事,第5段是評故事。3.結尾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答:發(fā)表評論,點明故事的

27、主題,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4、文中是怎樣寫狼的狡猾的?文中表現(xiàn)狼的狡猾的語句:“綴行甚遠”“一狼得骨止而兩狼之并驅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等。5.屠戶的機智表現(xiàn)在哪些地方?文章寫出屠戶的機智,主要是通過他的動作和行為表現(xiàn)出來的?!邦櫼坝宣湀瞿吮家衅湎?,弛擔持刀?!薄巴辣┢?,以刀劈狼首,又數(shù)刀斃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后,一狼洞其中屠自后斷其股,亦斃之?!?.文章主旨:本文通過記敘兩只狡詐的狼想要吃掉屠夫,但最終雙雙被屠夫斃命的故事,諷喻像狼樣的惡人不論怎樣狡詐,終歸要失敗的,并告誡人們,對待像狼一樣的惡勢力不要抱有幻想,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才能取得勝利。寓言四則1、寓言是以勸喻或諷刺性的故事為內(nèi)容的文學樣式。篇幅大多簡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擬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題多是借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xiàn)出來,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和諷刺性。寓言在創(chuàng)作上常常運用夸張和擬人等表現(xiàn)手法。2、寓言最突出的特點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17世紀法國寓言詩人拉封丹說過:“一個寓言可分為身體和靈魂兩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體,所給予人們的教訓好比是靈魂。”3、寓言早在我國春秋戰(zhàn)國時代就已經(jīng)盛行。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