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下學期中醫(yī)外科_第1頁
學習下學期中醫(yī)外科_第2頁
學習下學期中醫(yī)外科_第3頁
學習下學期中醫(yī)外科_第4頁
學習下學期中醫(yī)外科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學術流派:(1)正宗派:明-外科正宗:a 列證最詳,論治最精 b 重視脾胃c 重視外治法和外科手術 (2)全生派:清-德-外科全生集:a 倡導外科陰陽辯證,陰疽用“陽和通腠,溫補氣血”b 以消為貴,以托為畏 c 創(chuàng)陽和湯,陽和解凝膏等。(3)心得派:錦亭-瘡科心得集:a 三焦辯證運用于外科瘡瘍,上部因風溫風熱,中部因氣郁,下部因濕火濕熱 b 外瘡實從內出論 c 犀角地,紫雪丹,至寶丹治療疔瘡走黃2. “五善”:善就是好的征象,表示預后良好。(1)心善:精神爽快,言語,舍潤不渴,寢寐安寧(2)肝善:身體輕便,不怒不驚,指甲紅潤,二遍通利(3)脾善:唇色滋潤,飲食知味,膿黃而稠,大便和調(4)

2、肺善:聲音響亮,不喘不咳,呼吸均勻,皮膚潤澤(5)腎善:并無潮熱,口齒潤澤,小便清長,夜臥安寧3.“七惡”:惡就是壞的象征,表示預后較差。(1)心惡:神智昏糊,心煩舌燥,瘡色紫黑,言語呢喃(2)肝惡:身體強直,目難正視,瘡水,驚悸時作(3)脾惡:形容消瘦,瘡陷膿臭,不思飲食,納藥(4)肺惡:皮膚枯槁,痰多喑啞,呼吸喘急,鼻翼(5)腎惡:時渴時飲,面容慘黑,咽喉干燥(6)臟腑敗壞:身體浮腫,呃逆,腸鳴泄瀉,口糜滿布(7)氣血衰竭(陽脫):瘡陷色暗,時流污水,汗出肢冷,嗜臥語低4.順證和逆證的辨別 (1)順證:按著順序出現應有的癥狀,逆證:不按順序而出現的不良癥狀(2)順證:初起瘡頂高突,紅腫疼痛

3、,根腳不散,膿成頂高根收,皮薄光亮,易腐,潰后膿稠色癬,腐肉易脫,膿消痛減,收口期瘡面紅活,新肉,瘡口易斂。逆證:初起瘡頂乎塌,根腳散漫,不痛不熱,膿成瘡頂軟陷,腫硬紫暗,不膿不腐,潰后皮爛肉堅無膿,時水,腫痛不減,收口期膿稀淋漓,新肉不生,色敗臭口難斂5.瘡瘍總的發(fā)病機理:邪正盛衰,氣血凝滯,經絡阻塞,臟腑失和20.內治法的三個總則:消法:運用不同的治療方法和方藥,使初起的腫瘍得以消散,腫瘍初起的治療總則,初期腫瘍,非化膿性腫塊性疾病和各種皮膚病;托法:用補益氣血和透膿的藥物,扶助正氣,托毒外出,以免毒邪內陷的一種治療潰瘍后期外瘍中期;補法:用補養(yǎng)的藥物,恢復正氣,助養(yǎng)新生,使瘡口早日愈合的

4、一種治療21.內治法的具體應用:解表,清熱,溫通,祛痰,理濕,行氣,和營,內托,補益,調胃22.清熱法:清熱解毒紅腫熱痛陽證五味飲;清熱瀉火紅腫或皮色不變,灼熱腫痛的陽證,皮膚病之皮損掀紅灼熱,膿皰,糜爛等解毒湯;清熱涼血掀紅灼熱的外科疾病犀角地,清營湯;養(yǎng)陰清熱用于陰虛火旺的慢性炎癥。紅蝴蝶瘡,或走黃,內陷后陰傷有熱者流痰等虛熱不退的病癥清骨散23.養(yǎng)胃法:用扶植胃氣的藥物,使納谷旺盛,從而促進氣血生化的一種治法八味丸;清骨蒸潮熱瘰疬,理脾和胃脾胃虛弱,運化失職,如潰瘍兼納呆食少,大便溏淡,苔薄,脈濡等癥異功散(黨參,白術,茯苓,陳皮,砂仁);和胃化濁濕濁中阻,胃失和降,如疔瘡或有頭疽潰后,

5、證見胸悶泛惡,食欲不振,苔薄黃膩,脈濡滑者二陳湯(陳皮,茯苓,半夏,厚樸,竹茹,谷芽,麥芽);清養(yǎng)胃陰胃陰,癥見口干少液而不喜飲,胃納不香,或伴口糜,舌紅,脈數者益胃湯(沙參,麥冬,玉竹,生地,天花粉)27.切開法切口選擇:以便于為原則,選擇膿腔最低點或最薄弱處進刀,一般瘡瘍宜循經直切,免傷血絡;部應以為中心,放射形切開,免傷乳絡;面部膿腫應盡量沿皮膚的自然紋理切開;手指膿腫,應從側方切開;關節(jié)區(qū)附近的膿腫,切開盡量避免越過關節(jié);若為關節(jié)區(qū)膿腫,一般施行橫切口,弧形切口或 s 形切口;肛旁低位膿腫,應以為中心做放射狀切開。陽證陰證皮膚顏色蒼白或紫暗或皮色不變皮膚溫度熱涼或不熱腫形形式高腫突起下

6、榻下陷腫脹范圍根盤收束根盤散漫腫塊硬度軟硬適度堅硬如石,或柔軟如棉疼痛感覺劇烈,拒按和緩,隱痛,不痛或酸麻病變深淺皮膚,肌肉血脈,筋骨膿液質量膿質稠厚膿質稀薄潰瘍形色肉芽紅活潤澤肉芽蒼白或紫暗瘡瘍初期:內治消法(清熱解毒最常用),外治箍圍消腫陽證:金黃散,玉露散,金黃膏,玉露膏,太乙膏,千捶膏,可加摻紅靈丹,陽毒內消散;陰證:回陽玉龍散,回陽玉龍膏,陽和解凝膏,加摻黑退消,桂麝散,散;半陰半陽證:沖和散,沖和膏,油膏。瘡瘍中期:內治托法(透托和補托),外治切開排膿30.瘡瘍后期:補法(益氣,養(yǎng)血,滋陰,),外治提膿去腐,生肌收口陽證:八二丹,九一丹40.丹毒的中醫(yī)命名,基本治則,不同部位的治則

7、:(1)內發(fā)丹毒軀,抱頭火丹頭面部,流火小腿足部,赤游丹毒新生兒多生于臀部。辯證論治:基本治則涼熱,發(fā)于胸腹腰胯者兼清肝瀉脾,發(fā)于下肢者利濕清熱41.熱,解毒化瘀,發(fā)于頭面部兼散42.內陷:(1)火陷型,發(fā)于有頭疽的 1-2 候,局部瘡頂不高,根盤散漫,瘡色紫滯,瘡口干枯無膿,灼熱劇痛,伴壯熱口渴,便秘溲赤,煩躁不安,神智譫語,或胸脅隱痛(2)干陷型:發(fā)生于有頭疽的 2-3 候,局部膿腐不透,瘡口糜爛,瘡色晦暗,腫勢平塌,散漫不聚,悶脹疼痛或微痛,伴發(fā)熱或惡寒,神疲少食,自汗脅痛,神昏譫語,氣息粗促,或體溫不高,四肢厥冷,大便便溏,小便頻數(3)虛陷型:發(fā)生于有頭疽的 4 候,局部腫勢已退,瘡

8、口腐肉已盡,而膿水灰薄,或偶帶綠色,新肉不生,狀如鏡面,光白極亮,不知疼痛,全身出現虛熱不退,形神,飲食日減,或者腹痛腹瀉,自汗肢冷,氣息低促,隨即陷入敗胃證厥脫等脾腎陽虛之證,或見舌光如鏡,口舌生糜等陰傷43.乳癰的病機:經絡阻塞,氣血凝滯;治療原則:以消為貴,者以通為主,成膿者徹底排膿,膿毒血癥中西醫(yī)結合;內治法:(1)氣滯熱壅證郁結成塊,皮色不紅或微紅,腫脹疼痛,苔薄,脈數疏肝清胃通乳消腫瓜蔞牛蒡湯(2)熱毒熾盛證腫痛,皮膚掀紅灼熱,腫塊變軟,有應指感,或切開排膿后不暢,紅腫疼痛不消,有“傳囊”現象,壯熱,舌紅,苔,脈洪數清熱解毒,托毒透膿透膿散加味(3)正虛毒戀證潰膿后腫痛雖輕,但瘡口

9、膿水不斷,膿汁清稀,愈合緩慢或形成乳漏,舌淡,苔薄,脈無力益氣和營托毒托里散;外治法:(1)初起,熱敷,外服金黃散,玉露散等,50芒硝溶液濕敷(2)成膿,切開排膿(3)潰后,八二丹,九一丹提膿拔毒,生肌散收口50.脫疽的病因:(1)脾氣不健,氣血生化,四肢失養(yǎng)(2)腎陽,不能溫煦四末,溫養(yǎng)(3)外受寒凍,寒邪侵及血脈,筋脈60.濕敷法的方法:用紗布 4-8 層(或小毛巾),浸在 10-20C 的藥液中,后稍加擰擠,以不滴水為度,然后覆蓋患處,每隔數分鐘更換一次,如此連續(xù) 30-60 分鐘,滲出多1-2 次。適應癥:急性或亞急性濕疹,皮炎,皮損紅腫61.皮膚病的外用藥物使用原則:根據皮膚損害的表

10、現來選擇適當的劑型和藥物(1)根據病情階段用藥A 皮膚炎癥在急性階段,若僅有紅斑,丘疹,水泡而無滲液宜用洗劑,粉劑,若有大量滲液或明顯紅腫,則用溶液濕敷為宜 B 皮膚炎癥在亞急性階段,滲液與糜爛很少,紅腫減輕,有鱗屑和結痂,則用油劑為宜 C 皮膚炎癥在慢性階段,有浸潤肥厚,角化過度時,用軟膏為主(2)注意控制有時先用清熱解毒,抗制劑控制,然后再針對原來皮損選用藥物(3)用藥宜先溫和后強烈,尤其是兒童或女性患者不宜采用刺激性強,濃度高的藥物。面部,皮膚慎用刺激性強的藥物(4)用藥濃度宜先低后濃,一般急性皮膚病用藥宜溫和安撫,頑固性皮損可用刺激性較強和濃度較高的藥物(5)隨時注意藥敏反應,一旦出現

11、過敏現象,應立即停用,并給予及時處理(6)外用軟膏時注意,外涂軟膏在第二次涂藥事,需用棉花蘸上植物油或石蠟油輕輕擦去上一次所涂藥物,然后再涂藥膏,切不可用或肥皂,熱水擦洗66.蛇串瘡的好發(fā)部位:好發(fā)于腰脅部,胸部或頭面部,大腿內側等多發(fā)于身體一側,常單側性沿周圍神經分布,一般不超過正中線。皮疹特點:發(fā)病初期,其皮損為帶狀的紅色斑丘疹,繼而出現粟米至黃豆大小簇集成群的水泡,累累如串珠,裂,重者有一處或數處,排列成帶狀,皰群之間間隔正常皮膚,皰液初澄清,數日紅藕皰液混濁化膿,或部分破點,血皰和壞死67.風熱瘡(玫瑰糠疹)臨床表現:部位:好發(fā)于胸,背,腹,四肢近端,頸部,尤以胸部兩側多見;皮損:最先

12、在軀干或四肢近端,圓形或橢圓形的淡紅色或黃色紅鱗屑斑(斑或母斑),1-2在軀干及四肢近端出現多數與母斑相似而形狀較小的紅斑(子斑或繼發(fā)斑);癥狀:有不同程度的瘙癢;病程:約 4-6 周自然消退,或遷延 2-3 個月,甚至更長時間,愈合后一般不復發(fā)68.熱瘡蛇串瘡軀干(沿肋間神經)頭面部(三叉神經,眼支)集簇性水皰,排列成帶狀,沿一側周圍神經分布2 周左右發(fā)病部位 多發(fā)于皮膚黏膜交界處皮疹 為針頭大小到綠豆大小的水皰,常為一群病程 1 周左右痊愈,易復發(fā)72.疥瘡的主要發(fā)病部位:部位,如指側,指縫,腕肘關節(jié)的屈側,腋窩前緣,女子下,少腹,臀溝,大腿內側等;特點:初起為針頭大小的丘疹或水皰并可見隧

13、道,隧道為宜灰白色,淺黑色或普通皮色的淺紋,稍微隆起,長約 0.5cm,疥蟲常埋藏在隧道的一端,多出現在指縫和腕曲面。遷引起膿包,自覺奇癢,遇夜間更甚,常常影響睡眠,則全身遍布抓痕,結痂,黑色斑點,甚至73.藥疹)的臨床分型:(1)蕁麻疹樣型(2)麻疹樣或猩紅熱樣型(3)多形紅斑樣型(4)固定紅斑型(5)剝脫性皮炎(6)大皰性表皮松懈型(7)濕疹皮炎樣型74.癮疹(蕁麻疹)的臨床表現:(1)皮損形態(tài)不一,大小不等的風團(2)呈紅色或白色,成批出現,時隱時現,灼熱瘙癢(3),腹痛腹瀉(4)咽喉,喉頭水腫,呼吸,氣悶窒息,甚至昏厥(5)急消化道,性者發(fā)作數天至 1-2 周,慢性者反復遷延數年不斷(

14、6)皮膚劃痕實驗陽性75.白疕(銀屑病)的主要臨床表現:(1)冬季發(fā)病或加重,夏季減輕(2)好發(fā)于青壯年,男女,有遺傳傾向(3)丘疹或斑丘疹,覆銀白色鱗屑,薄膜現象(4)篩狀點,束狀發(fā),指甲有頂針狀,口腔黏膜斑片76.粉刺(痤瘡)的主要臨床表現:(1):青春發(fā)育期(2)部位:顏面,頸,胸背或臀部(3)皮損:毛囊性丘疹或白頭粉刺,黑頭粉刺,白色或黃色脂栓,或紅色小丘疹,小膿皰,或紫紅色結節(jié),膿腫,囊腫,甚至竇道,疤痕(4)癥狀:輕度瘙癢或無自覺癥狀(5)病程:后痊愈77.直腸和的生理功能:排泄糞便,粘液,吸收水分和部分藥物交界處形成一條不整齊的交界線,稱為齒線。78.齒線:肛瓣與直腸柱的基底在直

15、腸和79.直腸環(huán)的組成:外括約肌深,淺兩部,內括約肌,聯合縱肌和恥骨直腸??;功能:該環(huán)對維持括約肌功能非常重要,若手術時,不慎將此環(huán)切斷,會導致失禁,因此,臨床治療時,應注意保護80.直腸疾病的常見致?。猴L,濕,熱,燥,氣虛,血虛部位齒線以上齒線以下組織黏膜皮膚動脈供應直腸上,下動脈動脈靜脈回流直腸上靜脈叢回流入門靜脈直腸下靜脈叢回流入下腔靜脈神經支配植物神經支配,無痛覺內神經支配,疼痛敏感淋巴回流腹主動脈周圍或髂內淋淋或髂外淋牛皮癬(神經性皮炎)慢性濕瘡好發(fā)部位頸項,尾骶部,皮損不對稱局限于某一部位皮損苔蘚樣變,傾向干燥,無多形性損害表面附有鱗屑,可見新丘疹或水皰,有少量流膿急性濕瘡(急性濕

16、疹)接觸性皮炎病因常不確定常有明顯的病因部位不固定,常對稱發(fā)生常限于接觸部位接觸史不明確有主要癥狀瘙癢劇烈癢或灼熱感轉歸常有復發(fā)傾向去除病因則較快痊愈,不再接觸即不復發(fā)熏洗法:以藥物加水煎煮或用散劑沖泡,先熏后洗;主要功能:疏松腠理,流暢氣血,軟堅散結,消腫止痛,止痛止血,除濕收斂,殺蟲止癢;適應癥:內痔脫垂,嵌頓,術后水腫,外痔腫痛,脫肛,肛周濕疹等;代表方:五倍子湯,苦參湯內痔分期及臨床表現期:痣核較小,不脫出,以便血為主期:痣核較大,大便時脫出肛外,便后能自行還納,便血期:痣核更大,大便時脫出肛外,不能自行還納,一般不納,則易嵌頓而絞窄腫脹,糜爛壞死,一旦則呈噴射狀,痣核脫出后如不盡快還

17、83.臨如何判斷直腸息肉的惡變傾向:(1)息肉大?。合⑷庠酱?,惡變率越高(2)息肉外形:廣基型息肉較有蒂息肉易于惡變息肉位置:病理類型:息肉較低位息肉易于惡變變率較低,而絨毛狀腺瘤率較高88.肛瘺(肛漏)的臨床分類:(1)低位單純性肛漏:只有 1 個瘺管,并通過外括約肌深部以下,內口在肛竇附近(2)低位復雜性肛漏:瘺管在外括約肌深部以下,有 2 個以上,或 2 條以上管道,內口在肛竇附近(3)單純性肛漏:僅有 1 條管道,瘺管穿過外括約肌以上,內口位于肛竇附近(4)道有分支竇道,其主管道通過外括約肌以上,有 1 個或 2 個內口以上復雜性肛漏:有 2 個以上及管89.試述肛瘺和內口的發(fā)病規(guī)律(

18、1)將兩側的坐骨結節(jié)畫一條橫線,當瘺管在橫線之前且距離肛緣 4cm以內,內口多在齒線處,且內在同一時位,其管道多為直徑(2)如內口多在后正中齒線處,管道多彎曲或呈馬蹄形在距肛緣 4cm 以外,或在橫線之后,90.肛漏實證和虛癥的鑒別要點:(1)實證(化膿性肛漏):一般局部可捫及硬索狀物,成凸形,膿水較稠厚,或伴有口干,發(fā)熱,便秘,小便赤,苔黃,脈弦數等。(2)虛癥(結核性肛漏):局部無硬索狀物可捫及,行性,膿水較稀薄,伴有虛熱,盜汗,舌質淡紅,脈細數等凹陷潛91.應用掛線療療肛漏為什么不會引起失禁:線的異物刺激作用,可引起括約肌周圍產生炎性反應,而使局部化,將肌肉斷端粘連固定;線的慢性切割作用

19、,可使局部組織邊分離,邊生長修復;肌肉緩慢分離 后,由于獲得了與周圍組織附著故固定支點,所以斷端的距離小,創(chuàng)面疤痕小,只有輕度功能,不會像一次切開括約肌那樣,因括約肌回縮,造成斷端大距離的缺口,引起失禁92.肛裂的六大病理性改變:(1)病理改變:典型的肛裂可以有木節(jié)膜帶,贅皮性外痔,單口內瘺,肛炎,肛肥大93.肛裂的分期及臨床變現:(1)一期肛裂:單純性肛裂,肛裂初發(fā),裂口新鮮,病程短(2)二期肛裂:有明顯潰瘍形成,創(chuàng)緣隆起增厚變硬,但尚無其他病理改變(3)三期肛裂:初已形成慢性潰瘍外,好伴有贅皮外痔,肛肥大,木節(jié)膜帶,肛漏等94.直腸脫垂臨床分度:(1)度脫垂:為直腸粘膜脫出,脫出物淡紅色,

20、長 3-5cm,觸之柔軟,無彈性,不易,便后可自行還納(2)期脫垂:為直腸全層脫出,脫出物長 5-10cm,呈圓錐狀,淡紅色,便面為環(huán)狀而有層次的粘膜皺襞,觸之較厚,有彈性,上,呈圓柱形,觸之很厚,松弛,便后有時需用手回復(3)期脫垂:直腸及部分乙狀結腸,長達 10cm 以松弛無力95.直腸癌的“一指三檢查”:直腸指檢,鋇劑灌腸 x 線檢查,潛血試驗檢查,內窺鏡檢查96.便血如何辨病和辯證:便血是內痔,肛裂,直腸息肉,直腸癌的共有特征:(1)血不與大便想混,附與大便表面或便時點滴而下,或一線如劍,血多而無疼痛者,多為內痔(2)便血少而有疼痛者,多為肛裂(3)兒童便血,大便次數和性質無明顯改變者

21、,多為直腸息肉(4)血與粘液想混,其色晦暗,有瘙癢,大便帶血,血如出箭,可伴有口渴,便秘,尿赤,舌紅,脈數等癥狀(4)屬風熱腸燥,便血色淡,多為血虛腸燥,可伴有面色無華,心悸,身度直腸脫垂三期內痔脫出物的形狀環(huán)狀粘膜皺襞痣核分顆脫出脫出物的顏色鮮紅或淡紅色暗紅或青紫色情況不易容易疲,乏力,舌質淡,等97.病名定義西醫(yī)病名臨床特點癤一種發(fā)生于淺表部位,范圍較小的急性化膿性疾病癤,頭皮穿鑿性膿腫腫勢局限(3cm 左右),突起根淺,色紅,灼熱,疼痛,易化膿,易潰,易斂疔一種發(fā)病迅速,易于變化而危險性較大的急性化膿性疾病癤,癰,皮膚炭疽,急性淋巴管炎瘡形雖小,根腳堅硬,病情變化迅速,容易毒邪走散癰發(fā)于體表皮肉之間的急性化膿性疾病皮膚淺部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