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心臟和大血管_第1頁
第八章心臟和大血管_第2頁
第八章心臟和大血管_第3頁
第八章心臟和大血管_第4頁
第八章心臟和大血管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八章心臟和大血管學習目的: 熟悉心臟各房室及大血管在心臟后前 位、右前斜位、左前斜位和左側(cè)位X線平片上的投影區(qū)域; 掌握心臟與大血管在CT和MRI主要層面的解剖。重點內(nèi)容: 心臟與大血管在心臟X線平片上的形態(tài);心臟與大血管CT、MRI斷面解剖。第一節(jié)解剖學概述一、心臟的位置和外形心臟與大血管是胸腔縱隔內(nèi)主要器官,斜位于縱隔內(nèi),兩肺之間,大部分偏于正中線左側(cè),小部分在右側(cè)。心臟外形近似倒置的、前后略扁的圓錐體。心底朝右后上方,連接出入心臟的大血管;心尖向左前下方,略帶鈍圓形。心臟有前上、后下兩面,左、右兩緣。 前上面又稱胸肋面,貼近胸骨體和肋軟骨;后下面又稱膈面,朝向膈。左、右兩緣與胸膜腔和肺

2、組織相鄰。在心臟表面近心底處有一環(huán)形的冠狀溝,將心臟分為上下兩部。上部稱心房,下部稱心室。在心臟前上、后下兩面各有一縱行溝即左、右心室表面的分界標志,起自冠狀溝向下行至心尖偏右處。前面的稱前室間溝,后面的稱后室間溝。心的位置、外形和毗鄰位置:中縱隔、胸骨體及2-6肋軟骨后方、3/2位于中線左側(cè)外形:一尖一底:心尖、心底兩面:前(胸肋)面、下(膈)面三緣:左緣、右緣、下緣四溝:冠狀溝心房、心室分界 前室間溝 后室間溝 后房間溝左右心房分界心尖切跡:前、后室間溝在心下緣相交處 房室交點:后房間溝、冠狀溝與后室間溝在心膈面的交點左右心室分界二、心包心包包繞在心臟與大血管外面。心包分纖維心包和漿膜心包

3、。纖維心包在最外層,致密厚實,無伸縮性,上部與大血管外膜相續(xù),向下附于膈肌。漿膜心包又分臟、壁兩層:臟層貼在心臟表面,又稱心外膜;壁層緊貼纖維層心包內(nèi)面。臟、壁兩層之間圍成的潛在腔隙,稱為心包腔。心包腔內(nèi)含少量心包液,正常為2025ml。心包臟層和壁層的反折線位于大血管的根部。心包橫竇心包斜竇心包前下竇 包在心臟表面及進出心的大血管根部的纖維漿膜囊。纖維心包漿膜心包心包腔壁層臟層組成心包心包三、心臟各腔結(jié)構(gòu)心臟內(nèi)部有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和左心室及其房間隔、室間隔等重要結(jié)構(gòu)。(一)右心房右心房壁薄腔大,位于心臟右側(cè)。向左前方突出并覆蓋在主動脈根部前方的結(jié)構(gòu)稱右心耳。右心房后內(nèi)壁為房間隔,與左心

4、房相鄰,房間隔的下部有卵圓窩。右心房有3個入口,即上腔靜脈口、下腔靜脈口、冠狀竇口。上、下腔靜脈口分別位于右心房的后上部和最下部;冠狀竇口位于下腔靜脈口與右房室口之間。1個出口為右房室口,與右心室相接。(二)右心室右心室腔位于心臟前方,構(gòu)成心臟胸肋面的大部分。右心室有出入兩口:入口為右房室口,周緣附有三尖瓣,此口又稱三尖瓣口;出口為肺動脈口,周緣附3個半圓形瓣膜即肺動脈瓣。兩口之間的室壁上有一弓形肌隆起,稱室上嵴,其將室腔分為流入道和流出道。右心房固有心房界嵴 梳狀肌 右心耳 右房室口 腔靜脈竇卵圓窩 上腔V口 下腔V口 冠狀竇口界溝右心室室上嵴流入道右房室口纖維環(huán)三尖瓣腱索乳頭肌壁:肉柱 隔

5、緣肉柱流出道動脈圓錐肺A口纖維環(huán)肺A瓣壁:光滑三尖瓣復合體右心腔右心腔右心腔(三)左心房左心房位于心臟的后上方。在左心房左前方和肺動脈主干下方,向右前方的指狀突出稱左心耳。左心房有4個入口和1個出口:4個入口為左肺靜脈口和右肺靜脈口(每側(cè)2個),連接于左心房后壁;1個出口為左房室口,周緣附有2片瓣膜,稱二尖瓣,此口又稱二尖瓣口,通向左心室 (四)左心室左心室壁最厚,位于心臟的左側(cè)。左心室有出入2口:入口為左房室口;出口為主動脈口,位于左房室口的右前上方,周緣附有三個半月形的主動脈瓣。左心房左心耳 梳狀肌 肺V口(4個) 左房室口 左心室二尖瓣前瓣流入道左房室口纖維環(huán)二尖瓣腱索乳頭肌壁:肉柱 流

6、出道主A前庭主A口纖維環(huán)主A瓣 主A 竇壁:光滑二尖瓣復合體左右 后左心腔左心腔左心腔四、心的血管心的血管參閱第七篇血管。五、大血管與心臟相連大血管有主動脈、肺動脈、肺靜脈及上、下腔靜脈。(一)主動脈主動脈是體循環(huán)的動脈主干,起于左心室,根據(jù)主動脈行程分為升主動脈、主動脈弓與降主動脈。以膈肌主動脈裂孔為界,降主動脈又分為胸主動脈和腹主動脈。升主動脈自左心室主動脈口發(fā)出,向右前上方斜行,至右第2胸肋關節(jié)上緣處移行為主動脈弓。主動脈弓上緣發(fā)出3個分支,自右向左依次為頭臂干(無名動脈)、左頸總動脈和左鎖骨下動脈。胸主動脈是降主動脈的一部分,上接主動脈弓,下至第12胸椎下緣處穿過膈肌入腹腔。主動脈的管

7、徑于升主動脈起始部較大,向遠端管徑漸細。(二)肺動脈肺動脈干起自右心室,在升主動脈前方向左后上方斜行,在主動脈弓下方分為左、右肺動脈。(三)腔靜脈上腔靜脈位于胸腔縱隔右側(cè)方,由左、右頭臂靜脈在右側(cè)第1胸肋關節(jié)的后方匯合而成,沿升主動右側(cè)垂直下行注入右心房上部。于第45胸椎水平,奇靜脈弓向前方,跨過右肺根上方,注入上腔靜脈背側(cè)。下腔靜脈由左、右髂總靜脈匯合而成,沿脊柱右前側(cè)方上行穿過膈肌腔靜脈孔進入胸腔后,立即穿過心包注入右心房 (四)肺靜脈肺靜脈左、右各一對,分別為左上、左下肺靜脈和右下、右上肺靜脈。左、右肺靜脈的上支在肺根處位于肺動脈的前下方,下支位于肺根最下部的肺韌帶內(nèi)。右肺靜脈上支行于上

8、腔靜脈后方,下支行于右心房后方;左肺靜脈上、下支橫過降主動脈前方,注入左心房(后上部)。肺循環(huán)的血管體循環(huán)的動脈肺A干左肺A 左肺上、下A右肺A 右肺上、中、下A肺泡毛細血管左肺上、下V右肺上、下V左心房主動脈升主A主A弓降主A動脈韌帶(動脈導管閉鎖后的痕跡)壓力感受器、化學感受器(主A小球)頭臂干、左頸總A、左鎖骨下A胸主A腹主A 左、右髂總A左、右冠狀A動脈第二節(jié)X線、CT和MRI在心臟與大血管中的應用優(yōu)勢心臟與大血管的影像學檢查不僅能夠顯示心臟大血管形態(tài)和腔內(nèi)結(jié)構(gòu),而且還能觀察心臟的運動和評價心臟的功能,為心臟大血管病變的診斷和治療方案的確定提供了更多的信息。目前,心臟與大血管影像學檢查

9、方法主要包括普通X線檢查、超聲檢查、核醫(yī)學、心血管造影和CT、MRI檢查。最常用的檢查方法為普通X線檢查和超聲檢查。但是,隨著近年來多層螺旋CT技術和MRI心臟快速成像序列開發(fā)應用,又為心臟與大血管的影像學檢查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手段。下面僅介紹X線、CT和MRI在心臟與大血管中的應用優(yōu)勢。一、X線檢查X線檢查是心臟與大血管最基本的影像學檢查方法,應用最廣泛、最普及。由于心臟與大血管影像在X線平片上彼此互相重疊,且密度分辨率較低,不易辨別分析其內(nèi)部結(jié)構(gòu)變化,因此需要借助各種檢查體位,才能初步認識心臟各房室及大血管的形態(tài)改變。二、CT檢查CT具有良好的密度分辨率和空間分辨率,能顯示心臟大血管各部分的

10、斷面影像。特別是繼1999年4層、2000年8層螺旋CT問世之后,2001年以后又相繼推出了16層、32層、64層,以及最近的256層螺旋CT,使掃描速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且心臟大血管的搏動較16層以上的多層螺旋CT采集速度而言,呈相對靜止狀態(tài),使成像質(zhì)量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因此,多層螺旋CT掃描速度的提高,以及后處理軟件的豐富,為CT在心臟大血管中的廣泛應用提供了技術支持 CT血管成像(CTA)可大范圍的顯示血管解剖結(jié)構(gòu),呈現(xiàn)靶血管立體影像,血管的2D與3D分析,能真實地顯示血管內(nèi)腔形態(tài)學信息;CTA還可實現(xiàn)血管內(nèi)血流容積測量。多層螺旋CTA(MSCTA)可以獲得無運動偽影的心臟大血管CT圖

11、像,應用容積再現(xiàn)(V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蓋顯示(SSD)、薄層MIP(STSMIP)及CT虛擬內(nèi)鏡(CTVE)等后處理技術,能多角度、多方位顯示心臟與大血管、冠狀動脈主干及其大的分支,提高了血管及其分支的顯示率,使各血管腔的狹窄及充盈缺損等征象更易觀察。臨床實踐證明,MSCTA作為微創(chuàng)性檢查,是評價心臟與大血管病變和變異的重要篩選手段。三、MRI檢查MRI對軟組織成像效果好,具有分辨率高、多參數(shù)成像、多方位成像和無骨偽影干擾等特點,無需對比劑就可直觀地顯示心臟與大血管內(nèi)部解剖結(jié)構(gòu)及其周圍相應關系。隨著MRI硬件和軟件技術不斷更新,掃描速度越來越快,心臟與大血管形態(tài)學檢查從自旋回

12、波技術發(fā)展到電影MRI和MRI血管成像,并且可對原始數(shù)據(jù)進行多種后處理技術,更加直觀地顯示腔壁和腔內(nèi)結(jié)構(gòu),為臨床診治心臟與大血管疾病提供了更多的客觀依據(jù)。MRI心臟功能評價技術從多相多層自旋回波技術發(fā)展到電影MRI,相位編碼速度標識技術、心肌組織標記技術、血管標記技術和心肌灌注成像等,為心臟功能和心肌灌注功能的判斷提供科學信息,成為與心血管造影檢查,心臟超聲成像相媲美的無創(chuàng)傷檢查。第三節(jié)X線解剖在常規(guī)心臟平片上,正常心臟大血管呈均勻一致的陰影,不能分辨內(nèi)部解剖結(jié)構(gòu),但在周圍肺組織襯托對比下,可顯示心臟與大血管邊緣與輪廓。因此,為了解心臟各心腔的形態(tài)與大小變化,需根據(jù)影像形態(tài)的改變來間接推斷。心

13、臟與大血管常規(guī)X線檢查須站立攝片,攝影體位包括后前位、右前斜位、左前斜位和左側(cè)位,同時行食管鋇劑造影,有助于心臟各心腔形態(tài)與大小的判斷。其中后前位為最基本的位置。一、心臟后前位心臟后前位為心臟大血管的正位,X線束從被檢者背側(cè)射入。(一)心臟大血管的投影在后前位上,心影的1 / 3位于正中線右側(cè),2 / 3位于正中線左側(cè),心尖指向左下方(圖3231)。心臟大血管影右側(cè)緣可分為上下兩段,中間有一切跡。右心緣上段較平直或輕度向右側(cè)突出,為上腔靜脈和升主動脈的復合投影。青壯年以前主要為上腔靜脈構(gòu)成,邊緣較平直,向上延至鎖骨平面,升主動脈影被上腔靜脈影遮蓋;老年時升主動脈右緣突出于上腔靜脈邊緣之外,邊緣

14、呈弧形,其下部由升主動脈構(gòu)成。右心緣下段向右側(cè)膨隆呈弓狀,密度均勻一致,主要為右心房投影。右心緣與膈形成的夾角為右心膈角。有時在右心膈角區(qū)見三角形陰影為下腔靜脈投影,右心緣上下段分界處有一切跡影,為心臟與大血管影相交點,代表心臟長軸的交點,在垂直型心臟較明顯。左心緣分為3段:上段呈球形突出影,為主動脈弓及胸主動脈起始部的投影,稱為主動脈結(jié)(球)。左心緣中段較平直或稍凹陷,為肺動脈干或部分左肺動脈構(gòu)成,稱心腰,又稱為肺動脈段。下段最長可稱為左心室段,向左側(cè)膨隆突出呈弓狀,主要為左心室側(cè)壁構(gòu)成。左心室段向左下方伸展形成心尖部,為左心緣下段最低結(jié)構(gòu),與左膈呈直角或銳角相接,構(gòu)成區(qū)域稱為左心膈角。肥胖

15、者,在此區(qū)域可見密度較低的三角形影,為心包脂肪墊。圖3231 心臟后前位主動脈結(jié)肺動脈段左心室段心尖部升主動脈右心房右心室(二)心臟大血管的形態(tài)正常心臟在后前位上的形態(tài),可分為3種基本類型:垂直型心臟,斜位型心臟和橫位型心臟。橫位型心臟多見于體格健壯,肥胖或老年人,心臟橫徑較大,左下緣(心尖部)向左伸展。左心腰短而顯著。主動脈結(jié)較突出,縱軸與水平面的夾角小于45。垂直型心臟正好相反,多見瘦長個體,心臟橫徑小,左心緣徒直,左心腰長而平直,主動脈結(jié)不明顯,心縱軸與水平面夾角大于45 。斜位型心臟介于兩者之間(圖32324)。圖3232垂直型心臟圖3233斜位型心臟圖3234橫位型心臟(三)心臟大小

16、的測量心臟與大血管X線測量可以科學地評價其形態(tài)變化,為臨床診斷提供客觀依據(jù)。但測量方法與數(shù)據(jù)有許多,其中在心臟后前位片上測量心胸比率是判定心臟有無增大最簡單、最有效的一種方法。心胸比率是心影最大橫徑與胸廓最大橫徑之比。心影最大橫徑為心影左、右緣最突出點到與正中線垂直的距離之和,胸廓最大徑為在右膈頂平面兩側(cè)胸廓肋骨內(nèi)緣之間的距離。 正常成人的心胸比率 05,一般不超過052,大于此值時,一般認為心臟增大,但需要結(jié)合其它體位X線片綜合分析而判斷。值得注意的是,正常人的心臟大血管的大小、形態(tài)與身高、體重、年齡、性別及運動量等因素密切相關(圖3235)。圖3235心胸比率的測量二、心臟右前斜位(第一斜

17、位)被檢者自后前位向左旋轉(zhuǎn)45 ,X線束自被檢者背側(cè)射入,常同時行吞鋇檢查,以使食管顯影。此時,心臟與大血管位于胸骨與胸椎之間,呈斜置梨形。右前斜位,主要用于觀察判定右心室漏斗部,肺動脈主干及左心房的形態(tài)變化,且是確定左心房有無增大的最佳體位(圖3236)。前緣分為3段:上段為升主動脈前緣,中段為肺動脈干與右心室漏斗部,下段由右心室及部分左心室構(gòu)成,右心室為下段主要投影。心臟大血管陰影的前緣與胸骨間有一尖端向下的三角形透亮區(qū)域,稱為心前間隙或胸骨后間隙,由肺組織構(gòu)成。后緣分為2段:上段為上腔靜脈、升主動脈后緣與氣管右主支氣管復合投影,分界不清。心后緣下段上部為左心房投影,下部為右心房投影,兩者

18、部分重疊,無明顯分界。當旋轉(zhuǎn)角度增大時,心后緣下段主要由左心房構(gòu)成。由于左心房與食管中、下段相鄰,行食管吞鋇檢查可清楚顯示左心房對食管前壁產(chǎn)生的輕度壓跡。若發(fā)現(xiàn)食管移位,則標志左心房增大 在心后緣下方還可見下腔靜脈投影,但部分與膈重疊,在深吸氣時,顯示更為清楚。降主動脈位于心影后與脊柱間。心后緣與脊柱之間構(gòu)成的透亮區(qū)域稱心后間隙或心后區(qū),為左右肺組織與后縱隔結(jié)構(gòu)的投影,內(nèi)含降主動脈、食管等主要器官。圖3236心臟右前斜位主動脈弓肺動脈段左心室右心室食管吞鋇左心房右心房三、心臟左前斜位(第二斜位)被檢者自后前位向右旋轉(zhuǎn)55 65 ,X線束自被檢者背側(cè)射入。此時,心臟與大血管影位于脊柱右側(cè),呈懸吊

19、梨形。左前斜位主要用于觀察左心室、右心室、右心房和主動脈的形態(tài)變化(圖3237)。前緣自上而下分為升主動脈、右心房、右心室3段。上段為升主動脈前緣投影,較平直。中段呈斜行淺弧狀,較短,為右心房段,主要由右心耳構(gòu)成。下段為右心室段,較長呈弧形向前凸。右心房段與右心室段界限不明。后緣分為上下2段。上段為左心房,下段為左心室投影。在左心室、膈肌與脊柱前緣間構(gòu)成一透亮間隙稱心后三角間隙。主動脈弓下方的透亮區(qū)為主肺動脈窗,其下界為左心房上緣,前界為升主動脈,肺動脈干的后緣,后界為胸主動脈前緣,上界為主動脈弓下緣,其內(nèi)有氣管分叉和肺動脈影。在主動脈弓后上方,另有一透亮區(qū),稱主動脈三角。圖3237 心臟左前

20、斜位升主動脈右心房右心室食管吞鋇左心房左心室主動脈弓四、心臟左側(cè)位被檢者自后前位向右旋轉(zhuǎn)90 ,X線束從右側(cè)胸壁射入。此時,心影由后上向前下傾斜,呈斜置的梨形。左側(cè)位主要用于觀察左心室,右心室和肺動脈干的形態(tài)變化(圖3238)。前緣分3段:上段為升主動脈投影;中段由肺動脈干及右心室漏斗部構(gòu)成;下段為右心室前壁。心影前緣與胸骨后緣構(gòu)成狹長、尖端向下的三角形區(qū)域,稱為胸骨后間隙。當右心增大時,此間隙變小,心影前緣與胸骨后緣接觸面增大。后緣分2段:上段為左心房投影,下段由左心室形成。心影與膈接觸面主要為左心室構(gòu)成,前方一部分為右心室投影,即心影膈面前1/3為右心室,后2/3為左心室。食管吞鋇檢查,心

21、影后緣、食管前壁與膈之間形成的三角形透亮區(qū)稱心后食管前三角。當左心室增大時,此三角變小或消失。圖3238 心臟左側(cè)位食管吞鋇左心室左心房胸骨后間隙右心室升主動脈肺動脈干第四節(jié)斷面解剖心臟與大血管在CT平掃上呈現(xiàn)軟組織樣密度,不能區(qū)分血管腔與血管壁、心腔與心腔壁,但在CT增強上可清楚顯示上述結(jié)構(gòu)。在MRI圖像上,由于流空效應,血管腔內(nèi)與心腔內(nèi)均呈無信號區(qū)域(黑色),而心肌、血管壁呈中等信號(灰色),與縱隔內(nèi)呈高信號的脂肪組織形成鮮明對比。因此,MRI能夠清晰顯示血管壁與心腔壁。由于心臟斜位于胸腔內(nèi)及其結(jié)構(gòu)的復雜性,為了能很好地顯示其解剖細節(jié),必須采用多種方位成像。常用的方位包括橫斷面、冠狀面、矢

22、狀面、垂直于室間隔的心臟長軸位、平行于室間隔的心臟長軸位、垂直于室間隔的短軸位等。其中橫斷面、冠狀面、矢狀面為常規(guī)成像位置,可用于觀察心房、心室和大血管的解剖結(jié)構(gòu),以及它們之間的連接關系。這里僅介紹心臟與大血管的橫斷面、冠狀面、矢狀面解剖。一、橫斷面(一)主動脈弓層面 此層面相當于第45胸椎體平面,前方為胸骨體,縱隔左側(cè)呈斜行分布的管狀結(jié)構(gòu)影為主動脈弓,其左側(cè)緣稍凸,右側(cè)緣稍凹。主動脈弓右側(cè)緣由前向后的結(jié)構(gòu)依次為上腔靜脈、氣管與食管影。在主動脈弓右側(cè)緣、上腔靜脈與氣管前方形成三角形區(qū)域為氣管前腔靜脈后間隙,也稱氣管前間隙,其內(nèi)可見正常的淋巴結(jié)影,直徑小于7 mm。主動脈弓前緣與胸骨后緣形成的三

23、角形區(qū)域為血管前間隙,兒童在此區(qū)域為胸腺,成年人為脂肪組織填充(圖3241,2)。圖3241主動脈弓層面CT主動脈弓胸椎體上腔靜脈氣管食管圖3242主動脈弓層面MRI(T1WI)主動脈弓上腔靜脈氣管胸椎體(二)主肺動脈窗層面 此層面相當于氣管分叉平面,氣管分叉位于胸椎體前方,其前方為升主動脈,胸椎體左側(cè)為降主動脈。在升主動脈與降主動脈之間的區(qū)域為主肺動脈窗。升主動脈右后方的結(jié)構(gòu)依次為上腔靜脈、奇靜脈斷面。在此層面上仍可見氣管前腔靜脈后間隙(圖3243,4)。圖3243主肺動脈窗層面CT升主動脈降主動脈上腔靜脈胸椎體氣管分叉食管奇靜脈主肺動脈窗圖3244主肺動脈窗層面MRI(T1WI)升主動脈降

24、主動脈上腔靜脈胸椎體氣管分叉(三)左肺動脈層面 此層面相當于氣管隆突平面。左、右主支氣管的斷面呈長橢圓形,左主支氣管的前方及外側(cè)見左肺動脈斷面。左肺動脈從左主支氣管上緣繞向后方,在左肺門處分肺上葉動脈、肺下葉動脈。升主動脈斷面呈類圓形位于左肺動脈右前方,上腔靜脈位居升主動脈斷面右后方,上腔靜脈的后方與右肺動脈相鄰。升主動脈、左肺動脈與左右主支氣管圍成的區(qū)域稱隆突下區(qū)(圖3245,6)。圖3245左肺動脈層面CT升主動脈左肺動脈降主動脈上腔靜脈右主支氣管食管隆突下區(qū)左主支氣管圖3246左肺動脈層面MRI(T1WI)升主動脈左肺主動脈降主動脈上腔靜脈右主支氣管左主支氣管食管(四)右肺動脈層面 升主

25、動脈斷面呈類圓形位于縱隔影的前部,肺動脈干位居升主動脈斷面左后方。主肺動脈干向右后分出的右肺動脈,繞升主動脈左后壁向右后行走入右肺門,其前方為上腔靜脈,后方與右肺中間段支氣管相鄰(圖3247,8)。圖3247右肺動脈層面CT升主動脈上腔靜脈肺動脈干右肺動脈左主支氣管降主動脈左肺動脈右主支氣管圖3248右肺動脈層面MRI(T1WI)上腔靜脈右肺動脈肺動脈干降主動脈左主支氣管升主動脈右主支氣管(五)主動脈根部與左心房層面 升主動脈根部位于縱隔中心部,左前方為肺動脈干,后方為左心房,食管緊貼其后緣。左心室位于肺動脈干的左后方,脊柱左側(cè)為降主動脈(圖3249,10)。 圖3249左心房層面CT升主動脈

26、根部上腔靜脈左心房肺動脈干左心室降主動脈圖32410左心房層面MRI(T1WI)肺動脈干左心室壁左心房降主動脈升主動脈根部上腔靜脈右下肺動脈右肺靜脈干(六)心臟房室層面在此層面上,左心室、左心房位于縱隔影左側(cè),前者靠左前方,后者偏左后方即胸椎前方,左側(cè)房室瓣(二尖瓣)位居兩者之間。右心室、右心房位于右側(cè),右心室居前,右心房居后,右側(cè)房室瓣(三尖瓣)也居兩者之間。胸椎左側(cè)為降主動脈斷面(圖32411,12)。圖32411心臟房室層面CT右心室右心房左心房左心室升主動脈根部降主動脈室間隔圖32412 心臟房室層面MRI(T2WI加脂肪抑制技術)右心室右心房胸椎體室間隔左心室降主動脈左心房二、冠狀面

27、CT可將橫斷面的原始數(shù)據(jù)經(jīng)MPR技術重組為冠狀面,作為橫斷面的補充,以多方位顯示心臟大血管的解剖結(jié)構(gòu)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尤其是多層螺旋CT的冠狀面圖像,可與直接冠狀面成像比擬。而MRI冠狀面成像是心臟大血管MRI檢查的常規(guī)位置,可更清楚顯示心臟大血管的腔壁結(jié)構(gòu)。以下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層面,來敘述心臟與大血管冠狀面解剖。(一)右心室層面此層面主要顯示右心室、右心室流出道和肺動脈干、左心室。右心室位于心影右側(cè),向上與肺動脈主干相續(xù)??v隔右側(cè)緣有時顯示升主動脈影。左心室位于心影左下方(圖32413,14)。圖32413右心室層面的CT重組冠狀面肺動脈干左心室升主動脈右心房右心室圖32414右心室層面MR

28、I冠狀面(T2WI)左心室室間隔右心室右心室流出道肺動脈干(二)升主動脈層面 此層面主要顯示右心房、左心室、升主動脈、頭臂干和肺動脈干。升主動脈位于縱隔影中心部,向下與左心室流出道相續(xù),其左側(cè)為肺動脈干。右心室位于心影的右下方,左心室則位于左下方。在主動脈弓上方可見由此發(fā)出的頭臂干。在升主動脈右上方還可顯示左、右頭臂靜脈的匯合(圖32415,16)。圖32415升主動脈層面CT重組冠狀面升主動脈肺動脈干左心室頭臂干右心室右心房圖32416升主動脈層面MRI冠狀面(T1WI)升主動脈肺動脈干左心室頭臂靜脈匯合處上腔靜脈右心房右心室頭臂干(三)上腔靜脈層面 此層面主要顯示上腔靜脈、右心房、升主動脈

29、、左心室、左頸總動脈與肺動脈干??v隔影的右側(cè)緣為上腔靜脈,向下與右心房相連。主動脈弓位于上腔靜脈左側(cè),其上方可見左鎖骨下動脈。肺動脈干顯示于主動脈弓下方(圖32417,18)。圖32417上腔靜脈層面CT重組冠狀面主動脈弓肺動脈干左心室上腔靜脈右心房右心室圖32418上腔靜脈層面MRI冠狀面(T1WI)主動脈弓肺動脈干左心室左頸總動脈上腔靜脈右心房右心室氣管(四)左心房層面 此層面主要顯示主動脈弓、肺動脈、左心房等(圖32419,20)。圖32419左心房層面CT重組冠狀面肺動脈干左心房氣管右肺動脈主動脈弓圖32420左心房層面MRI冠狀面(T1WI)主動脈弓肺動脈干左心房上腔靜脈右肺動脈下腔

30、靜脈(五)氣管分叉層面此層面主要顯示氣管及其左、右支氣管、左心房、下腔靜脈。在此層面上氣管及分叉位于縱隔中心部,氣管隆突下間隙在此層面上顯示最佳,為脂肪組織填充。在左主支氣管左上方可見主動脈弓斷面,外下方為左肺動脈斷面。左心房居氣管隆突下間隙的下方(圖32421,22)。圖32421氣管分叉層面CT重組冠狀面主動脈弓左主支氣管氣管右主支氣管左心房下腔靜脈圖32422氣管分叉層面MRI冠狀面(T1WI)主動脈弓左肺動脈左主支氣管氣管右主支氣管左心房下腔靜脈三、矢狀面CT也可將橫斷面的原始數(shù)據(jù)經(jīng)MPR技術重組為矢狀面,作為橫斷面的補充顯示手段,其目的與冠狀面相同。而MRI矢狀面與冠狀面一樣,均為心臟大血管MRI成像的常規(guī)位置。以下仍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層面(自右而左),來敘述心臟與大血管矢狀面解剖。(一)上腔靜脈層面 主要顯示上、下腔靜脈、右心房、右肺動脈斷面等。此層面上,上腔靜脈位居縱隔影中部,向下與右心房相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