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翻譯教程》導論PPT課件_第1頁
《實用翻譯教程》導論PPT課件_第2頁
《實用翻譯教程》導論PPT課件_第3頁
《實用翻譯教程》導論PPT課件_第4頁
《實用翻譯教程》導論PPT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一章 導論Chapter I Introduction1.1 翻譯課的目的(goal)1.2 翻譯課的性質(nature)1.3 學習翻譯課理論的必要性(necessity)1.4 翻譯理論的任務(task)第一章 導論 1.1 翻譯課的目的(goal) 決定翻譯質量的四個因素(factors): 1、外語水平:語音、語法和詞匯;在外譯漢中,重要體現(xiàn) 在理解上,如:once in a blue moon等; 2、漢語水平:翻譯中最被忽視的問題;在外譯漢中,重要 體現(xiàn)在表達上,如:So it is now or never. 3、知識水平:歷地、文化、宗教等對理解和表達有益處; 4、工作態(tài)度:

2、翻譯“三?!薄ⅰ板e誤率”原則上不超萬分之五。 小結:翻譯課的目的重要不在于解決學生外語水平、漢語水平和知識水平的提高問題。當然,翻譯實踐對于提高學生的外語水平、漢語水平和知識水平會有一些好處,但這畢竟不是翻譯課的目的。翻譯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翻譯能力。第一章 導論 1.2 翻譯課的性質(nature)翻譯是一門技巧(technique)課,翻譯課必須給學生足夠 的實踐練習機會。翻譯本身又是一門科學(science),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把規(guī)律上升到理論就是翻譯理論。文學翻譯的人常常發(fā)現(xiàn)翻譯不僅僅是技巧、是科學,它同時又是一門藝術(arts)。文學作品包括小說、詩歌、散文、劇本等,本身就是藝術品。譯

3、品也應該是藝術品。第一章 導論1.3 學習翻譯課理論的必要性(necessity)以前的英漢(E-C)/漢英(C-E)翻譯教程重要講翻譯技巧。本教程重要探討實用的翻譯理論。 第一章 導論1.4 翻譯理論的任務(task) 本實用翻譯理論解決以下三方面的問題:性質問題(nature)標準問題(criterion)翻譯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實際(practical)問題第二章 什么是翻譯?2.1 交流思想的過程2.2 翻譯的功能2.3 翻譯的定義第二章 什么是翻譯?2.1 交流思想的過程 翻譯是一種語言活動,而人們進行的語言活動主要是交流思想。人們交流思想有以下三種情況:一、語內交流(intraling

4、ual communication) 信息發(fā)出人(source, 以S表示) 原始思想(original thought, 以To表示) 語言(language, 以L表示) 信息(message, 以M表示) 信息接受人(receptor, 以R表示) 得來的思想(acquired thought, 以Ta表示)第二章 什么是翻譯?二、語際交流(interlingual communication) 再現(xiàn)信息(reproduced message, 以Mr表示) 再現(xiàn)思想(reproduced thought, 以Tr表示) 原語(source language, 以SL表示) 譯語(tar

5、get language, 以TL表示) 語際交流實際上又是不同文化間的交流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三、信息傳播 書面交流有兩種情況,一是少數人之間的個人交流(individual communication),一是少數人與廣大讀者之間的交流,或叫信息傳播(mass communication)第二章 什么是翻譯? 2.2 翻譯的功能 翻譯是思想交流的橋梁(使不懂原語的人,能通過譯文而懂得體現(xiàn)在原文信息中作者的思想、意圖、觀點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和接力(使原文信息能傳播得更遠、能傳播到更多的人那里)。這就是翻譯的目的和功能。第二章 什么是翻譯? 2.3 翻譯

6、的定義 翻譯是人類交流思想過程中溝通不同語言的橋梁,使通曉不同語言的人能通過原文的重新表達而進行思想交流。翻譯是把一種語言(即原語)的信息用另一種語言(即譯語)表達出來,使譯文讀者能得到原文作者所表達的思想,得到與原文讀者大致相同的感受。第三章 翻譯的性質3.1 寫作的特點3.2 說話的特點3.3 翻譯的特點3.4 翻譯的難處3.5 翻譯與說寫孰難孰易?第三章 翻譯的性質 3.1 寫作的特點寫什么? 寫作都有一個共同點,即寫什么是由作者自己決 定。給誰看? 在動筆之前,作者還得考慮一個問題,即文章或者作品是寫給誰看,為誰而寫,即寫作對象也是由作者自己決定的。用詞結構和表現(xiàn)手法 作者在用詞結構和

7、表現(xiàn)手法方面也是“心中有數,自己決定”的。第三章 翻譯的性質 3.2 說話的特點 用原語說話或者交談(original speaking)與用原語進行寫作,其特點大體相同。除此以外,說話還有如下三個寫作所沒有的特點:會說話的人往往能根據不同的對象,決定說什么,善于抓住對方的心理,談些對方感興趣的事。在表現(xiàn)手法方面還可以包括一些書面語言沒有,也無法做到的手段,如非語言表達手段,也可以稱做準語言表達方式??陬^交流往往是當面進行的,說話的人可以直接看到對方的反應,決定下一步談什么,怎樣談。第三章 翻譯的性質 3.3 翻譯的特點人云亦云 前一個“云”指的是原語作者的創(chuàng)作,后一個“云”則指譯者的譯文。不

8、容更改 最后一句中的“不得增刪或更改”值得商榷。先理解,后動筆 “動筆”在此實際上指的是翻譯過程中的“表達”??朔Z的干擾 翻譯一方面要忠實于原文,另一方面又要符合譯語的表達習慣。第三章 翻譯的性質 3.4 翻譯的難處理解的困難 翻譯要求譯者對原作理解的最深最透。但實際上,譯者對原文的理解常常不如一般原語讀者。讀者不同 原作的針對性強,而譯文的針對性差;原作的讀者水平大大高于譯文讀者。兩種語言表達方式的不同 在用詞、句子結構、表達方式、語言習慣等方面均不相同。第三章 翻譯的性質 翻譯要“鉆進去,跳出來”。但是有的人鉆進去出不來,過于忠實原文而不顧譯語的習慣,反之,也有人為使譯文“優(yōu)美流暢”跳

9、出來,卻置原文于不顧,有失“忠實”。材料不熟悉 這一點實際上涉及“知識水平”的問題。 第三章 翻譯的性質3.5 翻譯與說寫孰難孰易? 首先,要吃透原著,徹底理解; 其次,要注重TL與SL的不同,流暢表達; 第三,要有廣博的知識; 第四,要跨越文化障礙。第四章 翻譯與對等 (equivalence) 翻譯實際上就是對等問題。4.1 詞的對等4.2 短語、句子的對等4.3 形式對等4.4 靈活對等4.5 意義對等4.6 風格對等 第四章 翻譯與對等 (equivalence) 4.1 詞的對等 不同語言中用來表達同一事物的詞,如“書桌”和“desk”,語言不同,意義相同,叫做對等詞(equival

10、ent)。 根據對等的程度,對等詞可分為全部對等和部分對等兩種。全部對等是指兩個對等詞詞義范圍完全相同,基本上可以畫等號。如:radar=雷達, New York=紐約等。在不同的語言中,這種詞義范圍相等的全部對等詞為數甚少,一般說來只有專有名詞或科技術語。第四章 翻譯與對等 (equivalence) 4.2 短語、句子的對等 從翻譯的角度來看,短語、句子對等可分為形式對等(formal correspondence)和靈活對等(dynamic equivalence)兩種。 我們發(fā)現(xiàn),詞的組合所表達的意義,常常與詞本身含義不一致。漢語如此,英語也如此。第四章 翻譯與對等 (equivale

11、nce) 4.3 形式對等 這里所謂的“形式”是指用詞、結構和比喻等。形式對等只從形式考慮,為了使表達M的TL與表達M的SL形式相似,力求做到詞詞對應,結構比喻與原作相同。用詞結構相同,意思相同比喻相同,意思相同形式相同,意思不同(該點為難點和重點)第四章 翻譯與對等 (equivalence) 4.4 靈活對等 靈活對等就是翻譯時考慮的不是詞的對等,而著眼于句子甚至段落的對等。在形式和意義不能兼顧的情況下,主要考慮意義。 4.5 意義對等 意義對等(equivalence in terms of meaning)只要求思想內容與原文一致,在意義上沒有增刪更改的現(xiàn)象。第四章 翻譯與對等 (eq

12、uivalence) 4.6 風格對等 風格對等(equivalence in terms of style)指翻譯時光是意思相同還不夠,還要盡量保持原作風格,這是個更高的要求。第五章 翻譯的標準5.1 過去的翻譯標準5.2 本書提出的翻譯標準5.3 如何達到大致相同的感受 5.4 最高標準與最低標準5.5 關于“感受”與“感受”的特點第五章 翻譯的標準5.1 過去的翻譯標準 早在漢朝和唐朝,中國翻譯史就有過關于翻譯標準的“文”與“質”之爭。主張“文”的翻譯家們強調翻譯修辭和通順,強調翻譯的可讀性。主張“質”的翻家們則強調翻譯的不增不減,強調翻譯的忠實性這實際上是意譯與直譯之爭。 一、嚴復的信

13、達雅 1898年,嚴復提出的翻譯標準:“信”、“達”、雅”。第五章 翻譯的標準 1951年,傅雷先生提出了文學翻譯的“傳神”論,這是比“信”、“達”、“雅”更高的翻譯標準。傅雷先生認為,“以效果而論,翻譯應當像臨畫一樣,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譯文同原文在內容上一致,這叫“意似”,是翻譯的最低標準。譯文同原文如果能在形式上和精神上同時一致起來,或稱“形似”和“神似”,這是翻譯的高標準。 1964年,錢鐘書先生提出了翻譯的“化境”之說:“文學翻譯的最高標準是“化”。把作品從一國文字轉變第五章 翻譯的標準 成另一國文字,既能不因語文習慣的差異而露出生硬牽強的痕跡,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風味,那就算得

14、入于化境?!盎场敝f是對“傳神”論的進一步發(fā)展。所謂的“化境”,就是原作向譯文的“投胎轉世”,文字形式雖然換了,而原文的思想、感情、風格、神韻都原原本本地化到了譯文的境界里了,絲毫不留下翻譯的痕跡,人讀者讀譯作就完全像在讀原作一樣?!盎场笔潜取皞魃瘛备叩姆g標準,或者說是最高的翻譯標準。 1979年,許淵沖提出的翻譯標準:“意美”、“音美”、“形美”。第五章 翻譯的標準 二、當前的翻譯標準及其缺點 目前在我國通用的翻譯標準,準確(或叫忠實)和通順(或叫流暢),即準確的理解和通順的表達,實際上是“信”與“達”的翻版。 三、形式忠實的弊端 注重形式上的信,即形式忠實。 然而,在過去的翻譯實踐

15、中,形式忠實流傳甚廣,影響很大。第五章 翻譯的標準 5.2 本書提出的翻譯標準 翻譯是語際交流過程中溝通不同語言的橋梁。它的任務是把原文信息的思想內容及表現(xiàn)手法,用譯語原原本本的重新表達出來,使譯文讀者能得到與原文讀者大致相同的感受。譯文讀者和原文讀者的感受大致相同或近似,就是好的或比較好的譯文;相去甚遠或完全不同,則是質量低劣甚至是不合格的譯文。從翻譯效果看,也就是以譯文讀者得到的感受如何,來衡量一篇譯文的好壞,這就是翻譯標準。(這個翻譯標準以下簡稱“感受”)第五章 翻譯的標準 5.3 如何達到大致相同的感受思想內容 譯者要把原作的思想內容全部完整地移植到譯文信息中去,盡量不要作任何增刪更改

16、,要避免錯譯、漏譯的現(xiàn)象。表現(xiàn)手法 作者表達思想總是要采用某種手法,譯者要在譯語許可的范圍內,盡量保存原作的表現(xiàn)手法。 文體風格 不同的文體所用的語言不一樣。翻譯時也一定要使用適合的文體,盡量保存原作的風格。第五章 翻譯的標準語言文字 文字通順流暢明白易懂,沒有不合語言習慣的表達形式,沒有生硬晦澀的詞句,這只是譯文最起碼的要求。傳神達意 這一條最重要。在文學翻譯方面,要重神似不重形似,做到“傳神入化”。 本節(jié)小結:能夠做到上述五條,譯文讀者才能得到與原文讀者大致相同的感受。第五章 翻譯的標準 5.4 最高標準與最低標準 最高標準是翻譯的理想境界,也是翻譯工作者為之奮斗的崇高目標。最低標準是指譯

17、文起碼應該達到的水平,低于這個水平就是不合格的翻譯、失敗的翻譯。一、達不到完全一樣的感受的原因 完全一樣的感受實際上是達不到的。由于兩種語言表達方式不同。原作的對象是原語讀者,即使翻譯得十全十美,譯文讀者對某些地方理解起來也難免遇到一些困難。第五章 翻譯的標準 如果要使譯文讀者的感受與原文讀者完全相同,從理論上講應要求譯者對原文的理解水平、不低于一般原語讀者;而對譯語的表達能力,不低于作者對原語的表達能力。二、不合格的翻譯錯譯:主要是指由于理解錯誤而產生的錯譯。漏譯馬虎翻譯:由于譯者不負責任缺乏嚴肅認真的翻譯作風,這里既有錯譯,也有漏譯。第五章 翻譯的標準表達失誤:翻譯后譯語所用的詞與原詞意思

18、不同。詞不搭配:譯文用的詞在譯語中不能搭配。譯文費解:譯文費解,甚至不知所云。“洋”化現(xiàn)象:由于受原語影響,譯文的語言“洋”化現(xiàn)象嚴重。白水翻譯:指譯文淡而無味,原作神韻盡失,風姿全無,也就是說,明明是一杯新龍井,清新雋永,譯出來變成了一杯淡而無味的清水。第五章 翻譯的標準5.5 關于“感受”與“感受”的特點 融為一體 重點突出 提高翻譯質量第六章 翻譯的原則翻譯三要素6.1 傳意性6.2 可接受性6.3 相似性第六章 翻譯的原則翻譯三要素 我們認為,翻譯的原則有三,即傳意性、可接受性及形似性。 6.1 傳意性 一、什么叫做傳意性? 尤金奈達指出:“Translating means tran

19、slating meaning.(翻譯就是翻譯意思)。”不失原意即傳意性(meaning transference)就是翻譯的重要原則。第六章 翻譯的原則翻譯三要素 二、表達與載體 表達思想必須通過語言進行。為了表達某種意思必須使用一些詞語或句子,這種用來表達某種意思的詞句句子叫做“載體”(carrier),而載體表達的對象叫“所指”(referent)。 三、如何做到傳意性? 1、翻譯時不可“望文生義”:只有在正確理解原文的基礎上進行翻譯,才能達到傳意。第六章 翻譯的原則翻譯三要素 2、翻譯不能停留在表層意義上,而要抓住深層含義。 1)暗義:指字面上沒有明確說出的暗含意義。 2)弦外音:指作

20、者并沒有說出來的情況,但從原文的語氣,上下文可以清楚看出。 3)原作意圖:指為什么說這句話,說這句話要達到什么目的。 四、文學翻譯要傳神 文學作品是件藝術品,它表達出來的決不僅僅是一些思想內容、故事情節(jié)、還包括豐富的情感、意境、韻味、風格。第六章 翻譯的原則翻譯三要素 6.2 可接受性可接受性的重要 譯文的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是指譯文讀者對譯文能否完全理解,譯文是否明白易懂。 衡量可接受性高低的標準要看譯文是否符合譯語表達習慣,越接近譯語表達習慣,可接受性越高。如能完全使用譯語說法,那是最好不過的了??山邮苄缘土拥闹饕蛉绾翁岣咦g文的可接受性?把可接受性提到新的高度第六章

21、翻譯的原則翻譯三要素 6.3 相似性相同還是相似?在哪些方面相似?相似性居第二位在不損害傳意性和可接受性的情況下,相似性越高越好第七章 談文學翻譯:形似與神似7.1 文學翻譯的特點7.2 什么叫神似?7.3 強調神似還要不要形似? 一、有時形似即神似 二、有時要神似不要形似7.4怎樣做到神似? 一、吃透原文,融會貫通 二、進行藝術的再創(chuàng)造第八章 死譯與活譯,直譯與意譯8.1 死譯8.2 活譯8.3 直譯與意譯8.4 死譯、活譯,直譯、意譯的比較第八章 死譯與活譯,直譯與意譯 8.1 死譯 死譯也叫逐詞翻譯(word-for-word translation),翻譯時是以詞為單位進行考慮的,力求

22、TL每一個詞都能與SL的詞對等。這也可以叫“對號入座”。嚴格地說,死譯不能叫翻譯。第八章 死譯與活譯,直譯與意譯 8.2 活譯 活譯(dynamic equivalence translation)指翻譯時力求達到靈活對等,使譯文讀者能得到與原文讀者大致相同的感受。翻譯時在可能的范圍內保存原作形式但不受原文形式的束縛,力求保存原作的內容、風格、感情和意境,包括字面及暗含意義。TL自然流暢,做到意義對等和風格對等。第八章 死譯與活譯,直譯與意譯 8.3 直譯與意譯 一、什么是直譯,什么是意譯? 和死譯與活譯不同,直譯與意譯并無孰優(yōu)孰劣之分,這二者同為翻譯所必需的不同表達手法。直譯(literal

23、 translation)指翻譯時要盡量保持原作的語言形式,包括用詞、句子結構、比喻手段等等,同時要求語言流暢易懂。第八章 死譯與活譯,直譯與意譯直譯和死譯的區(qū)別在于,直譯對譯文在TL方面作了必要的調整,因而比較符合譯語習慣,文字比較通順,讀者能看懂,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譯文讀者能得到與原文讀者大致相同的感受。而死譯則過于拘泥與原文的詞句結構,往往字句對照,以此就彼,結果不符合譯語表達習慣,文字生硬晦澀,意義不清楚,讀起來費勁,甚至不可卒讀。意譯(free translation)則從意義出發(fā),只要求將原文大意表達出來,不注意細節(jié),譯文自然流暢即可。第八章 死譯與活譯,直譯與意譯 在正常翻譯

24、實踐過程中,不能自始至終完全堅持直譯,或統(tǒng)統(tǒng)采用意譯,只能根據需要,在大部分情況下使用直譯,在必要時兼用意譯,這樣才是正確的翻譯,才能達到大致相同的感受。 Translate literally, if possible, or appeal to free translation. 能直譯就盡量直譯,不能直譯就采用意譯。第八章 死譯與活譯,直譯與意譯 二、能直譯就盡量直譯 直譯有什么好處呢?直譯保存了原作手法,因而能達到與原文近似的語言效果。意譯只把大意表達出來,原文生動形象的比喻沒有了,效果不免大為遜色。 三、不能直譯就采取意譯 什么情況下不能采取直譯呢?有些句子SL與TL的表達形式相去甚

25、遠,SL所用的比喻手法不符合TL語言習慣。這時若采用直譯,保存了原文手法,但效果反而不好;或譯文不易為TL讀者所接受,或寓意不明,甚至不知所云。這時,只能采用意譯。第八章 死譯與活譯,直譯與意譯 8.4 死譯、活譯,直譯、意譯的比較 直譯和死譯不同之處就在直譯對TL作了一些調整,譯文質量較高,讀者易于接受。這一部分直譯保持了原作效果,達到了原作的感受,屬于活譯范疇。但有時不宜使用直譯,若還是采用直譯,則效果不佳,寓意不明,讀者接受不了,從而得不到與原作讀者大致相同的感受。這部分直譯是失敗的翻譯,屬于死譯的范疇。 第八章 死譯與活譯,直譯與意譯 不能采用直譯,也就是用直譯不能達到翻譯 的效果時,

26、意譯是唯一的解決辦法。但是, 不該用意譯的地方用了意譯,得不到原作的 感受,這和不能直譯的地方還堅持直譯一樣,是失敗的翻譯,已不屬于活譯的范疇。如果要給這部分意譯起個名字的話,可以叫胡譯或亂譯。第九章 翻譯癥 9.1 什么叫翻譯癥?9.2 翻譯癥的主要表現(xiàn)9.3 產生翻譯癥的根源9.4 如何克服翻譯癥?第九章 翻譯癥 翻譯癥是翻譯常見通病。 9.1 什么叫翻譯癥? 尤金奈達在翻譯理論與實踐一書中,也提到了這種現(xiàn)象。他專門造了一個詞,叫做translationese。 翻譯癥(translation syndrome)的主要特征文筆拙劣,即譯出來的東西不自然、不流暢、生硬、晦澀、費解、甚至不知所

27、云。 翻譯癥主要見于筆譯,口譯中很少出現(xiàn)。第九章 翻譯癥 9.2 翻譯癥的主要表現(xiàn)輕微翻譯癥 譯文不自然、不流暢,但能看懂,讀起來略感別扭,也比較費勁。這種輕微翻譯癥也可稱“翻譯腔”。 請不要忘記,英語能用的說法,漢語不一定能用,非要用,就不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必然會出現(xiàn)翻譯癥。詞不搭配 原語可以搭配的詞,譯語不一定能搭配,所以翻譯時要特別小心。 第九章 翻譯癥表達失誤 將原語詞組按各詞的意義進行翻譯,結果這些詞在譯語中不能構成詞組或意義與原文不同,不但費解而且有時竟不知所云。不該直譯的句子直譯了 有些句子原語與譯語的表達形式相去甚遠,原語所用的比喻手法不符合譯語的語言習慣。這時若用直譯不是效

28、果不好,譯文不易為讀者所接受,就是寓意不明,甚至不知所云。 Our son must go to school. He must break out of the pot that holds us in. 出人頭地。第九章 翻譯癥 只考慮表層意義 翻譯時只考慮原文的表層意義,照字面翻譯,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從載體到載體,結果令人費解或不知所云。 9.3 產生翻譯癥的根源表達方式不同 比如,漢語用“對牛彈琴”來指說了一些對方聽不懂的話。但不能說“對馬彈琴”,也不能說“對牛畫畫”。又如漢語叫“百貨商店”,英語則叫department store。說“部門商店”不符合漢語習慣。同樣,說“a-hundr

29、ed-goods store”也不符合英語習慣。第九章 翻譯癥片面強調忠實 有些譯者片面理解忠實的含義,以為忠實就是形式上(包括用詞、句法結構等)相似。翻譯時換了一個詞,或是改變一下結構,或用了一個與原文不同的比喻,就是“不忠實”。還有人主張“寧信而不順”,把“順”擺在很不重要的地位,其結果必然會導致翻譯癥。對原作理解不深不透 9.4 如何克服翻譯癥?提高可接受性 其實,僅僅保存原作的思想風格并不難,難就難在如何用符合譯語習慣的地道語言表達出來。第九章 翻譯癥 實際上,有經驗的譯者進行翻譯的過程,就是他不斷克服翻譯癥的過程。弄清形式和內容的關系 實際上,想追求形式上的“信”,不但“順”丟掉了,

30、就是“信”也很難達到,因為“信”和“順”是不能割裂的。只有做到“順”,才能達到“信”。嚴復早在1896年就說過:“為達即所以為信也”。因此,寧信而不順實際上就是不順不信。努力鉆研原作第十章 語言如何表達思想10.1 為什么要進行語言分析?10.2 語言信息與非語言信息10.3 用語言表達思想的情況 10.4 語言形成的原則10.5 詞語形成的依據 10.6 語言的變化和發(fā)展10.7 語言與語碼 10.8 語法分析10.9 語言與邏輯第十章 語言如何表達思想 10.1為什么要進行語言分析? 人類思想交流是通過語言進行的。在語言不通的情況下進行思想交流,即語際交流,必須通過翻譯。語言分析包括三方面

31、的內容,即語言如何表達思想、漢英語法對比、漢英語言對比。 10.2 語言信息與非語言信息 傳遞給別人的思想就是信息(message)。 一、自然信息 自然信息實際上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 二、動物信息 動物信息指動物發(fā)出的聲音。第十章 語言如何表達思想 三、非語言信息 人類傳遞信息大量的是通過語言來進行的,但間或也可以不通過語言來傳遞信息。這就是非語言信息。它包括兩個方面:無意識的:指不是有意識進行的,如病人的呻吟、悲痛的哭泣、高興或抑郁的表情,以及由于驚訝發(fā)出的“哎喲”聲等。有意識的:如微笑、嘆息、點頭、搖頭、招手、聳肩以及使眼色等。非語言手段包括準語言手段(如抑揚頓挫、聲調、語氣等),與輔助手段

32、(如面部表情、姿態(tài)、使眼色、作手勢等)表達出來的。第十章 語言如何表達思想 四、語言信息 語言信息(lingual message)指人類交流思想時用語言表達出來的信息,包括以下三種情況:用聲音表達:如口語。用符號表達:主要是書面語言,也就是文字。通過書面語言進行思想交流是語言的一大進步。它克服了空間和時間的障礙,可以通過書面信息(書信、文章、書籍、遺囑等)和不同地區(qū)的人,以及不同時代的人進行思想交流。盲文和摩爾斯電碼也是一種用符號表達的語言。用手勢表達:主要是啞語,通過不同的手勢表達各種意思進行交流。旗語也是用手勢表達的一種語言。第十章 語言如何表達思想 10.3 用語言表達思想的情況 一種

33、語言常用字/詞數量有限(如漢語只幾千字,英國幾萬詞),但表達出來的意思卻無限。 10.4 語言形成的原則 一種說法只要為社會全體成員所承認,大家都這樣說就成了語言的一部分,這叫做語言的隨意性。另一方面,語言的結構包括詞的構成、句子結構、表達方式往往又必須遵循一定的嚴密規(guī)律,這叫做語言的規(guī)律性。 第十章 語言如何表達思想 一、語言的隨意性 語言的隨意性有以下幾方面的表現(xiàn):語言是約定俗成的。同類的近似的事物,在發(fā)音和書寫上并無接近的地方。有的詞構成搭配沒有道理。如:夏天吃的瓜卻叫“冬瓜”;ladybird與lady, bird都無關系,卻指“瓢蟲”。第十章 語言如何表達思想 二、語言的規(guī)律性 我們

34、學習一種語言,就是要掌握其規(guī)律性的東西。 然而,實際上語言的規(guī)律性中常常含有隨意性。如:構詞。語法的例外。有的句子語法對,但人們通常不這樣說。 (1)我英語水平不高。 A:My English level is not high. B: My English is very poor.第十章 語言如何表達思想 10.5 詞語形成的依據 一、聯(lián)想 一個詞往往是由基詞(指漢語柴油機、電視機、計算機中的“機”)加上某一方面的聯(lián)想構成的。聯(lián)想包括:形狀、顏色、質地、用途、特性、諧音等。 二、比喻 比喻也是詞語形成的一種重要手段。對于這類詞不能只看字面意義,切忌望文生義。如:炒魷魚(wet blanke

35、t, 不受歡迎的人);抓辨子(polish the apple, 討好)等等。第十章 語言如何表達思想 三、典故 有的詞來源于歷史典故。如:班門弄斧,掩耳盜鈴,葉公好龍,the sword of Damocles, the Trojan horse等。 四、簡化 很多詞由于簡化而形成新詞。 10.6 語言的變化和發(fā)展 語言處于不斷發(fā)展變化之中,其發(fā)展變化的原因有三: 一、詞的消亡和產生 第十章 語言如何表達思想 二、詞義的引申 語言發(fā)展變化的標志之一是詞義的引申。 三、詞類的轉化 語言發(fā)展的另一標志就是詞類的轉化。 四、簡化 簡化是語言發(fā)展的趨勢。目前的趨勢是英語縮寫詞用得越來越廣。詞的省略是

36、當代英語(Current English)常見的一種表達方式。第十章 語言如何表達思想漢語簡稱 漢語沒有縮略語,但有大量詞語以簡稱的形式出現(xiàn)。句中的省略 在日常語言(尤其是口語中),省略某些詞語的情況是經常可見的。簡化詞的翻譯 翻譯時必須先還原成該事物的全稱,否則,若按簡稱直接翻譯,讀者是很難看懂的。 五、文字改革第十章 語言如何表達思想 10.7 語言與語碼 原來,語言實際上就是一種語碼(code),每種語言都有獨特的不同于其他語言的語碼,這對于不通曉這門語言的人是全然不知的。因而,語碼也可叫做語言密碼。Code這個詞最初的本義即“密碼”。人類交流思想的整個過程就是“用碼”(encode)和

37、“解碼”(decode)的過程。第十章 語言如何表達思想 10.8 語法分析英語的A of B結構英語的ones結構短語動詞漢語的動賓關系 10.9 語言與邏輯 正如以上所述,語言的形成既存在規(guī)律性又存在隨意性。因為有規(guī)律性,語言應該符合邏輯,同時因為有隨意性,我們常常發(fā)現(xiàn)語言有時會出現(xiàn)不合邏輯的現(xiàn)象。如:生前(死前)、救火(滅火)等等。第十一章 漢英語法對比11.1 詞類11.2 名詞的數11.3 動詞的時態(tài)11.4 復句第十一章 漢英語法對比 11.1 詞類 一、詞的分類 二、詞的兼類 三、詞類的句法功能 11.2 名詞的數 一、漢語名詞的數 二、英語名詞的數 三、翻譯時要注意 第十一章

38、漢英語法對比 11.3 動詞的時態(tài) 一、英漢對比 二、翻譯時要注意 11.4 復句 一、英語復合句 二、漢語復句 三、漢英復句比較第十二章 漢英語言對比12.1 代詞12.2 定語12.3 被動結構12.4 重復12.5 單位名稱12.6 句子結構 一、字詞 二、長句第十三章 翻譯技巧與翻譯準則13.1 什么是翻譯技巧?13.2 改變詞類13.3 選詞用字13.4 詞序調整13.5 省略13.6 增詞13.7 重復13.8 反譯法13.9 分譯法13.10 翻譯的準則第十三章 翻譯技巧與翻譯準則 13.1 什么是翻譯技巧? 所謂翻譯技巧指的是翻譯的具體手法,即翻譯SL時在某些場合需要對TL做哪

39、些相應的調整和改變。 翻譯技巧一般包括改變詞類(conversion)、選詞用字(diction)、詞序調整(inversion)、省略(omission)、增詞(amplification)、重復(repetition)、反譯法(negation)、分譯法(division)等等。第十三章 翻譯技巧與翻譯準則 13.2 改變詞類 將SL中的某種詞類譯成TL時不一定也要譯成這個詞類,有時根據TL的需要應轉譯成另一種詞類。 13.3 選詞用字 翻譯時必須在理解原意的基礎上,考慮表達這個意思TL要用什么詞最為恰當。 13.4 詞序調整 一個句子里詞和分句的順序,英漢兩種語言往往不盡相同。翻譯時應根

40、據TL的表達方式做一些必要的調整。第十三章 翻譯技巧與翻譯準則 13.5 省略 翻譯時對原文內容不應該做任何刪節(jié)或增補。但由于兩種語言表達方式不同,把原文信息譯成譯文信息時,常常需要刪去或增添一些詞。 13.6 增詞 英語中沒有量詞、助詞,漢譯時應該根據上下文的需要增加量詞和助詞。 13.7重復 英語要避免重復,而漢語則不怕重復。第十三章 翻譯技巧與翻譯準則 13.8 反譯法 翻譯時如果用正面表達譯文有困難,欠通順,則不妨用反面表達,或將反面表達改用正面表達,這樣可以使譯文比較通順而與原意并無出入。 13.9 分譯法 英語長句比較多,漢語句子一般比較短。為了符合漢語表達習慣,我們??蓪⒂⒄Z長句

41、拆開來分譯,成為短句。第十三章 翻譯技巧與翻譯準則 13.10 翻譯的準則 我們翻譯時不管使用什么技巧,必須遵循一條原則,這就是:必須符合原意,即不管使用任何技巧手法,必須把原文的意義表達出來,如果與原意相悖,譯得再通順,文字再漂亮,也只能算是失敗。這就是翻譯三要素的頭一條,傳意性。 翻譯的準則(translating norm):徹底弄清了原文的意思以后,不妨把原文先放在一旁,考慮一下,表達這個意思,在這樣的場合,操譯語的人會怎么說,然后進行翻譯。第十四章 翻譯的過程14.1 理解和表達14.2 理解是前提14.3 表達是關鍵14.4 閱讀理解表達檢驗第十四章 翻譯的過程 14.1 理解和表

42、達 理解和表達是翻譯的兩個主要過程。 14.2 理解是前提 一、理解的重要 翻譯中的理解不同于閱讀理解,閱讀時一個讀者由于自己水平所限,理解或深或淺,甚至一知半解,這都無關緊要,因為這只是個人問題。翻譯則完全不同。譯者不但要對原作者負責,還要對譯文讀者負責,所以譯者在翻譯中的理解就不僅僅是個人問題了。第十四章 翻譯的過程 二、理解要準確透徹 正確理解原文,不能停留在表層意義上,要透過表層,進入深層,也就是通過現(xiàn)象抓住本質。 三、理解要靠上下文 認真閱讀上下文,也就是要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才能理解的深刻透徹。 四、理解要靠廣博的知識 理解原文就是要懂,而且要懂得深懂得透,不能滿足于明白某一個詞、某一句話的含義,而要真正懂得某一段話表達的是什么意思。第十四章 翻譯的過程 14.3 表達是關鍵 理解正確透徹后,下一步就要看表達了。理解了但表達不出來,或表達時走了樣,或意思對了卻出現(xiàn)翻譯癥,仍是個大問題。在正確理解的前提下,一篇譯文質量好壞,就全看表達如何了。 一、不要形式上忠實 要正確認識到,所謂忠實原文,有形式上忠實和內容上忠實兩種。如果能做到形式上和內容上都忠實于原文,這當然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