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221/222西 方 哲 學 史第一講 智 慧 的 痛 苦一、什么是哲學 1、關于西方哲學 人們通常將世界上的哲學形態(tài)分為三種要緊類型:西方哲學、中國哲學和印度哲學。 所謂“西方哲學”是指一種不同于中國思想和印度思想的思想形態(tài)。2、哲學的概念來源 哲學那個概念源于希臘語philosophia,由philos和sophia組合而成,意思是“愛智慧”。柏拉圖:智慧那個詞太大了,它只適合神而不適合人,我們?nèi)酥荒軔壑腔?。亞里士多?盡管一切科學都比哲學更有用,然而惟有哲學是真正自由的學問。使哲學從“智慧之愛”變成“智慧之學”的夢想因為違背了哲學的本性而注定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 3、哲學的本性(通過哲學與科
2、學和宗教之間的關系來對比)(1)科學或自然科學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作為人類認識能力的產(chǎn)物,它以理性為基礎,其成果表現(xiàn)為具有一定的普遍必定性的知識和有用性的技術。 宗教所依靠的不是理性而是信仰,它們產(chǎn)生于人類精神的“終極關懷”,亦即對宇宙的真實存在和終極奇妙以及包括人自己在內(nèi)的所有存在物的來源、歸宿和實在性的關懷或牽掛,因而宗教的對象是具有永恒無限之特征的超驗的和理想性的存在,關于如此的對象是不可能通過認識來把握的,因此只能信仰。 在某種意義上講,哲學居于科學與宗教之間:一方面它像科學一樣屬于理論思維,因而從根子上總是訴諸理性,另一方面它又像宗教一樣起源于人類精神的“終極關懷”
3、,追求熱愛的是永恒無限的智慧境地。表面看來,與科學和宗教相比,哲學自有哲學的優(yōu)越之處,因為科學知識解決不了人類精神終極關懷的問題,而宗教則由于訴諸信仰,因此缺少理論上的合理性。 然而實際上,哲學的優(yōu)越之處恰恰是它的局限所在:哲學既起源于人類精神的終極關懷,它的對象就一定是永恒無限的東西,那實際上是我們的認識能力亦即理性所難以企及的。結果,哲學既缺少宗教單純訴諸信仰的方便法門,同時又無法達到科學知識所特有的確定性,這就使哲學陷入了極為尷尬的境地,它的問題幾乎差不多上無法解答或者沒有終極答案的難題,以至于20世紀聞名哲學家維特根斯坦講,“哲學問題具有如此的形式:我找不著北” 。(2)哲學家們什么緣
4、故會“找不著北”? 因為哲學的問題幾乎差不多上一些無法解決沒有答案的難題。哲學問題不僅是難題,而且是難題中的難題。 從理論上講,哲學所探討的對象不是經(jīng)驗的對象而是超驗的對象。(3)哲學不是科學,兩者的“進展方式”也是不一樣的。 在某種意義上講,科學的進展是“線性的”知識積存的過程,哲學卻不是如此“進步”的。哲學是由過去、現(xiàn)在乃至今后那一條條思想之路構成的。 哲學問題注定無法得到最終的解決,我們什么緣故還要追問這些難題?哲學作為“智慧之愛”給我們帶來的與其講是愉悅不如講是痛苦,我們什么緣故要追求這種“智慧的痛苦”?二、 智慧的痛苦 1、智慧的痛苦 伊甸園神話的寓意:智慧確實是人的原罪。它并不是講
5、人是因為追求智慧才成為有死的,而是講人是因為追求智慧才明白自己是有死的。智慧的痛苦就源于此。終有一死的人向往永生,向往永生的人終有一死,這確實是人生在世最深刻最全然的悖論。正是從這一最深刻最全然的悖論之中,生發(fā)出了哲學問題: 它意味著人被拋入如此的境域,他自始至終面臨著有限與無限、相對與絕對、臨時與永恒、現(xiàn)實與理想、此岸與彼岸之間的激烈沖突,在它們之間橫著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 因此我們講智慧是一種痛苦,而且是一切痛苦中最痛苦的痛苦。這痛苦之痛和苦的程度,我們除了講它刻骨銘心而外,實在難以用語言來形容。 2、痛苦與歡樂的辯證 事實上,千百年來人類上天入地、建功立業(yè),歸根結底只是是為了超越自身有限
6、性這一理想,然而迄今為止仍然沒有找到一條通達智慧境地的出路。只是盡管如此,人類亦不可能由于這理想不能實現(xiàn)就放棄追求,因為這追求乃源于人之為人的本性。結果,這一切就被寄予在了追求和熱愛智慧的過程之中,因此哲學既是最深刻的痛苦,也是至高無上的歡樂。因為哲學乃是人生所能通達的最高境地,正是在智慧的痛苦之中,人給予人生以意義,實現(xiàn)著自身的價值。追問哲學問題不僅僅有痛苦,有無奈,也有歡樂,毋寧講在“智慧的痛苦”中就蘊含著“智慧的歡樂”,而且是真正持久崇高的歡樂。 按照我們的哲學史觀,哲學不僅起源于問題,而且它的意義和價值就體現(xiàn)在永恒的探究之中。 哲學的本性既然如此,我們應該如何樣學習哲學呢?三 、我們?nèi)?/p>
7、何學哲學?1、哲學著作的晦澀難明白最全然的緣故就在于我們的語言。 使用有規(guī)定性的話語來表達無限的哲學對象?這顯然是成問題的。 2、應該如何樣學習哲學思想與思想的“對話” 學習哲學(哲學史)是與我們以往的哲學家們就大伙兒共同關懷的哲學問題進行思想之間“對話”的過程。學習是一種“對話”:首先,“對話”的雙方一定要有共同的“話題”,如此“話”才能“對”起來;其次,“對話”之為“對話”乃“相對而講”,亦即“視界交融”。最后,“對話”需要相互之間的“理解”。 因此,進入哲學王國的秘訣確實是:將哲學家們的問題當作你自己面對的問題,或者把你自己的問題上升到哲學的高度。哲學不是知識,而是考慮。考慮之為考慮,總
8、是針對問題的,總是由問題而引發(fā)的。 3、本講小結希望大伙兒都來學一點哲學 那個時代,哲學受到冷落是不正常的。 哲學不能像其他自然科學那樣“傻瓜化”。 哲學要求每個人的靈魂在場。 人類之因此千百年來自覺自愿地投身于這“智的痛苦”,是因為我們注定了只能“愛智慧”,而“愛智慧”的歡樂不在于“有慧”的結果,而在于永恒的探究和追問的過程之中。第二講 哲 學 的 誕 生古希臘哲學是西方哲學的發(fā)源地,希臘人堪稱哲學的民族。恩格斯講:“在希臘哲學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中,差不多能夠找到以后各種觀點的胚胎、萌芽。”(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二十卷,第386頁) 從時刻上講,希臘哲學從公元前6世紀左右開始形成,
9、一直連續(xù)到公元6世紀初,前后一千多年。公元529年,皈依了基督教的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下令封閉了最后一所柏拉圖學園,通常人們以這一年作為希臘哲學終結的標志。 就其歷史而言,希臘哲學經(jīng)歷了希臘古典時期、希臘化時期、羅馬共和國時期和羅馬帝國時期。人們有時也稱這一時期的西方哲學為“古希臘羅馬哲學”。哲學什么緣故誕生在希臘而不是不的地點?這是迄今為止仍然沒有解開的謎。 希臘文明的誕生本身確實是一個謎。英國哲學家羅素曾經(jīng)講過:“在全部的歷史里,最使人感到驚異或難于解講的莫過于希臘文明的突然興起了。構成文明的大部分東西差不多在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存在了好幾千年,又從那兒傳播到了四鄰的國家。然而其中卻始終缺
10、少著某些因素,直到希臘人才把它們提供出來?!币弧⑾ED思想的起源 1、 古代希臘和古希臘文明 我們所熟悉的希臘文明大約始于公元前八九世紀。 古代希臘這片土地之因此成為西方哲學的源頭,與其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豐厚的文化背景和獨特的地理位置緊密相關。 2、希臘哲學的誕生秘密:哲學是城邦的女兒 城邦民主制度為思想自由制造了良好的條件,從而為哲學的生長提供了豐腴的沃土。思想自由也是所有哲學考慮的決定性條件。伯利克里在陣亡烈士墓碑前的演講。二、希臘哲學的差不多特征 1、樸素直觀性 就思維方式而言,西方哲學以理論思維或思辨思維為其差不多特征,希臘哲學正是思辨思維的發(fā)源地。在某種意義上講,希臘人的歷史使命確實
11、是通過困難的思維勞作,從感性表象中產(chǎn)生出抽象概念來,這就決定了希臘哲學的思辨性具有樸素直觀的特點,而它的表達方式亦充滿了豐富多彩的生活氣息。 2、經(jīng)驗主義 希臘哲學的時代不是建構理論體系的時代,而是探究的時代,哲學家從事哲學考慮的目的不在于建立體系而在于解決問題。因此,希臘哲學在方法上就具有某種“經(jīng)驗主義”的特征。乃是“就事論事”的哲學。在希臘哲學那個地點,經(jīng)驗主義不是與理性主義或唯理論相對的規(guī)定,意思是講希臘哲學差不多上是建立在經(jīng)驗觀看的基礎之上,他們從經(jīng)驗動身,通過經(jīng)驗去講明經(jīng)驗。希臘哲學在某種意義上乃是“就事論事”的哲學。 3、宇宙論性質(zhì)。 希臘人最初也是最要緊的哲學研究對象是自然,研究
12、自然的哲學叫做“自然哲學”。由于希臘早期的自然哲學研究的核心問題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和生成演變過程,因而又被稱之為宇宙論或宇宙生成論。 早期希臘哲學按照地域能夠分為東部的伊奧尼亞學派、西部的南意大利學派和北部阿布德拉學派。三 、宇宙論的問題 1、什么緣故希臘人在開始哲學考慮的時候,首先以自然為認識的對象? 因為當希臘人開始哲學考慮的時候,他們與自然依舊一體的,認識自然也確實是認識自己。希臘人之因此把自然看做是大宇宙,把人看做是小宇宙,確實是源于人與自然同質(zhì)同構的道理。 亞里士多德曾經(jīng)講過,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是由于好奇或驚異(thaumazein)而開始哲學考慮的。在講明他的觀點的時候,亞里士多
13、德所舉的例子差不多上自然的問題:“不論現(xiàn)在依舊最初,人差不多上由于好奇而開始哲學考慮,開始是對周圍所不明白的東西感到驚奇,繼而逐步前進,而對更重大的情況發(fā)生疑問,例如關于月象的變化,關于太陽和星辰的變化,以及萬物的生成”。2、哲學的第一個概念“本原” 四季交替,草木枯榮的自然景象告訴我們,萬物有生有死,然而萬物聚合而成的自然卻沒有因為萬物的生滅變化而毀滅,而是對我們表現(xiàn)為一種永恒的循環(huán)。這就讓希臘人驚奇,講明在生滅變化的萬物之中,存在著某種始終不變的東西,他們稱那個東西為萬物的“本原”。因此,哲學的第一個概念就如此產(chǎn)生了。 按照亞里斯多德的經(jīng)典定義,所謂“本原”(arche)確實是萬物從它那兒
14、來,毀滅之后又回到它那兒去,萬物生滅變化,唯獨它不變的東西。希臘人以理性認識的方式看待自然,因而他們試圖以自然的東西講明自然,這就形成了希臘哲學的早期形態(tài),即“自然哲學”,也被稱之為“宇宙論”或“宇宙生成論”。因此,“本原”的問題,事實上包含著兩個問題:一是本原是什么的問題,一是生成的緣故問題,亦即使自然萬物運動變化的動力問題。對希臘人來講,哲學的工作確實是確定究竟哪一個是時刻上在先的本原。3、古希臘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哲學家米利都學派的泰勒斯第一個提出同時試圖回答本原問題的哲學家,是泰勒斯(Thales) 。他是希臘七賢之一,希臘最早的哲學學派伊奧尼亞地區(qū)米利都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 泰勒斯用“水”來
15、表示本原,體現(xiàn)了自然哲學家們的樸素觀念:本原是無定形的(apeiron),本原是一切,但又什么都不是,這確實是“無定形”的含義。 泰勒斯只留下了兩句話,一是“大地浮在水上”。對泰勒斯來講,水是一種自然元素而不是超自然的東西,而水的流淌性、易變性、可塑性和生命原則等等,正是化生萬物的本原應該具有的差不多特征 二是“宇宙充滿了靈魂”。因為在他看來,靈魂是一種活動的能力。這就涉及到了自然哲學或宇宙論的另一個問題:萬物周而復始,循環(huán)不已,究竟是由什么推動?3、米利都學派的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1)火是本原 赫拉克利特(盛年約在公元前504一公元前501)有“晦澀哲學家”之稱。是他那個時代遺留殘篇最多的哲
16、學家,有一百三十多條,在哲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赫拉克利特宣稱:“那個萬物自同的宇宙,既不是任何神,也不是任何人所制造的,它過去是、現(xiàn)在是、今后也是一團永恒的活生生的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燒,按照一定分寸熄滅?!?(古希臘哲學,第3738頁)人們通常講赫拉克利特以火為宇宙萬物的本原,或許講他以火來體現(xiàn)本原的流變性更為恰當。 (2) “邏各斯” 在赫拉克利特哲學中,最富特色和深意的重要概念確實是那個“邏各斯”(logos)。 在赫拉克利特那兒含義專門多,要緊指萬物必須依據(jù)和遵守的尺度或比例、普遍原則或必定性,相當于我們所講的“規(guī)律”。(3)最顯著的特色樸素的辯證法 黑格爾稱之為辯證法的奠基人,同時不
17、無夸張地講:“沒有一個赫拉克利特的命題,我沒有納入我的邏輯學中?!?(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一卷,第295頁,三聯(lián)書店,1956年)有關殘篇:“相反的力量造成和諧,就像弓與琴一樣”、“生與死、醒與睡、少與老是同一的”、“向上的路和向下的路是同一條”、“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我們踏人又不踏入同一條河流,我們存在又不存在”等等。(古希臘哲學,第4041頁) 當哲學家用“無定形”的本原來解釋自然萬物的流淌和變化的時候,知識的問題卻越來越突出。赫拉克利特認識到自然慣于隱藏自己,他關于人們能否認識邏各斯沒有把握。當哲學家爭論究竟什么是無定形的本原時,另一些哲學家(以畢達哥拉斯學派和愛利亞學派為
18、代表)則認為本原須是“有定形”的,即有規(guī)定性的,他們崇尚的是秩序,正是他們扭轉(zhuǎn)了哲學的方向,奠定了西方哲學的基礎。四、本體論的轉(zhuǎn)向1、畢達哥拉斯學派、巴門尼德與赫拉克利特 畢達哥拉斯學派是一個以畢達哥拉斯(盛年約在公元前532年)為創(chuàng)始人,集政治活動、宗教信仰和學術研究為一體的團體。他們擅長數(shù)學,可能正是因為對數(shù)學的研究,使他們認為數(shù)是萬物的本原,通常我們將其看做是從早期自然哲學到巴門尼德存在論的中間環(huán)節(jié)。 巴門尼德與赫拉克利特是同時代的人,兩者的思想形成了鮮亮的對比:赫拉克利特強調(diào)運動和變化,巴門尼德強調(diào)靜止不動;赫拉克利特主張萬物是多,巴門尼德則主張存在是一。在某種意義上講,他們兩個人,一
19、個代表著始終處在生滅變化之中,既存在又不存在的“現(xiàn)象”,一個代表著不動不變始終如一的“本質(zhì)”(存在),兩者一陰一陽,一正一反,他們的思想后來都匯合到了柏拉圖的“理念論”之中。2、巴門尼德本體論的奠基人 巴門尼德(Parmenides,盛年約在公元前504一公元前501),是愛利亞學派的要緊代表。巴門尼德哲學是希臘哲學的轉(zhuǎn)折點。其對哲學的偉大貢獻:他關于兩條道路或兩個世界(本質(zhì)世界和現(xiàn)象世界)的劃分,確定了后來西方哲學所關注的差不多方向;他將“存在”確立為哲學研究的對象,奠定了本體論的基礎;他不再像自然哲學家那樣武斷地宣稱,而開始使用邏輯論證的方法,使哲學向理論化體系化的方向進展;他關于“作為思
20、想和作為存在是一回情況”的命題確定了理論思維或思辨思維的差不多形式。 巴門尼德將“存在”確定為哲學研究的對象,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意義,它使西方哲學從宇宙生成論轉(zhuǎn)向了本體論,而且蔚為大觀,統(tǒng)治西方哲學長達兩千多年。3、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早期希臘自然哲學的最高成果 德謨克利特(Democritus,盛年約在公元前420年)對自然哲學進行了總結,他以原子和虛空作為自然萬物的本原。 德謨克利特認為原子(atom)與虛空構成了萬物:原子不可分的最小單位是存在,而虛空是非存在,只是非存在并不是不存在,而是存在的另一種狀態(tài),它是原子運動的場所。德謨克利特比較好地解釋了自然萬物的統(tǒng)一性和多樣性:萬物為一,差不
21、多上由同一種東西組成的,萬物亦是多種多樣的,因為原子之間有形狀、位置和秩序的不同。由于存在著虛空,原子就有了運動的場所原子在虛空中的碰撞造成了它們的組合與分解,從而形成了萬事萬物。 與以往的自然哲學相比,原子論在理論上大概更合理一些??瓷先ピ诱摻鉀Q了自然的統(tǒng)一性和多樣性。然而我們發(fā)覺,原子論具有十分濃厚的機械論的色彩。4、小結:對早期希臘哲學形成和演變的簡單回憶 早期希臘哲學試圖解決的是自然萬物的本原問題,哲學家們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宗教傳統(tǒng)的限制,試圖以自然來講明自然,進行了困難的探究。然而,由于這時的自然哲學建立在經(jīng)驗和觀看的基礎上,它的問題是哲學的而其內(nèi)容卻是科學的,因而需要但卻缺少科學
22、實驗的理論和手段,因此要緊是樸素直觀和猜想性的,難以形成普遍必定的知識。巴門尼德揭示了自然哲學的缺陷,摒棄了自然哲學的宇宙論道路,將哲學的研究對象轉(zhuǎn)向了“存在”,這就為后來長期主宰西方哲學的形而上學或本體論奠定了基礎。此后的自然哲學家們?yōu)榱私鉀Q巴門尼德提出的難題而采取了多元論的方式,最終形成了當時自然哲學的最高成就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 然而,原子論哲學的創(chuàng)立也標志著早期希臘自然哲學的結束首先,當希臘哲學深入到事物內(nèi)部,試圖講明構成自然的元素和結構的時候,這些問題實際上應該由自然科學來解決,至少需要科學工具和手段的支持,而這恰恰是希臘自然哲學所無法滿足的條件。 其次,從米利都學派到原子論,樸素辯
23、證的自然觀逐漸具有了比較濃厚的機械論色彩,原本蘊含于本原之中的運動變化的緣故被排除在了事物之外,因而難以講明宇宙萬物的自我生成。 最后,希臘哲學追求的是關于自然的知識,自然哲學演變的結果卻是眾講紛紜、莫衷一是,因而不可能滿足這一要求。因此,盡管自然哲學后來仍然是希臘哲學所研究的重要問題,然而早期希臘自然哲學的宇宙論終于衰落了。隨著人們抽象思維的進一步進展,隨著哲學中心向雅典的轉(zhuǎn)移,隨著雅典民主制帶來的經(jīng)濟繁榮、社會開明、文化發(fā)達和知識進步,人們的視野更加開闊,思想日益活躍,對社會和人自身的問題愈加關注。第三講 蘇格拉底的問題希臘哲學的繁榮時期是“雅典時期”,大體上指公元前5世紀到公元前4世紀4
24、0年代馬其頓統(tǒng)一希臘往常的一百多年,在這一時期希臘城邦制從繁榮走向衰落,而希臘哲學卻達到了它的鼎盛。這一時期哲學的要緊代表是具有師承關系的三位哲學家:蘇格拉底、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和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 我們這一講的題目是“蘇格拉底的問題”。“蘇格拉底的問題”有三重含義:其一是蘇格拉底之死誰是誰非乃歷史上的一大公案,是一個問題;其二是蘇格拉底面臨的哲學問題促使他走上了理性主義的道路,那個問題確實是知識的問題;其三是蘇格拉底把哲學要解決的問題定位在“是什么”的問題上,從而確定了西方哲學解決問題的差不多思路。 講到蘇格拉底,不能不講一講智者運動。一、智者運動 所謂“智者”,原本泛指有智有識有才
25、之士,例如“七賢”。然而到了公元前5世紀時,“智者”一詞則專指一批收費授徒、重點教授修辭學和論辯術并以此為職業(yè)的教師。 哲學家理解的智慧是與知識聯(lián)系在一起的,而智者所理解的智慧可能稱之為意見更合適。因為智者具有明顯的感受主義、相對主義和懷疑主義的傾向,甚至確實是以此作為其差不多特征的。 智者的懷疑主義和相對主義傾向在社會政治領域發(fā)揮了啟蒙的作用,因此,人們有時把智者運動與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相比,稱其為第一批人文主義者或思想啟蒙者;智者對哲學、邏輯學、語法學、修辭學等學科的進展也有重大貢獻;能夠講,沒有智者作開路先鋒,并提供正反兩方面的啟發(fā),就專門難有后來的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哲學。 智者中最
26、聞名的代表是普羅泰戈拉、高爾吉亞二、蘇格拉底之死 蘇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一公元前399)出生在雅典,與孔子、釋迦牟尼和耶穌等人并稱人類的導師。他被當時雅典的民主制度判處了死刑,造就了西方哲學史乃至思想史上的一大公案。我們能夠把這一事件看做是印證黑格爾悲劇理論的最佳典型例證:城邦與蘇格拉底各有自己的道理,問題在于兩者之間是矛盾沖突的。 黑格爾的悲劇理論:悲劇不是正義與邪惡,好人與壞人那樣清晰明白的矛盾對立,那只能講是“悲慘”而不是悲劇。悲劇是矛盾的雙方都沒有錯,都有各自的道理,只只是由于兩者的道理是相互沖突的,從而造成了無法挽回的后果。 蘇格拉底的思想集中表現(xiàn)在“德性即知識”的
27、學講之中。三、德性即知識 盡管所有的蘇格拉底對話最終都沒有結論,然而他的目的專門清晰,那確實是通過對話獲得具有普遍必定性的真理性知識。 蘇格拉底什么緣故如此執(zhí)著地追求知識?因此不僅僅是為了知識本身,而是為了挽救雅典文明。按照他的觀點,我們只有認清了事物的真相,才能把握事物的本性,才能把情況做好。現(xiàn)在的問題是,人們不僅關于自己所從事的職業(yè)缺少真實可靠的知識,而且通常差不多上在盲目無知的情況下參與政治生活的,這確實是雅典衰落的全然緣故。 那么,我們?nèi)绾螛硬拍塬@得知識?蘇格拉底沒有像自然哲學家們那樣向自然追問,而是轉(zhuǎn)向了人自身內(nèi)部,把知識的對象確定為認識自己?!罢J識你自己”,蘇格拉底將其作為自己哲學
28、原則的宣言,具有深刻的背景和重要的意義。蘇格拉底以認識自己為座右銘,有早期自然哲學家和智者運動兩方面的背景。對蘇格拉底而言,認識人自己確實是認識心靈的內(nèi)在原則,亦即認識“德性”。 德性是人之為人的本性,然而講人人都有“德性”,并非指現(xiàn)實地擁有,而是潛在地擁有。人只有在理性指導下認識自己的德性,才能使之實現(xiàn)出來,成為現(xiàn)實的和真正的善。因此蘇格拉底認為,未經(jīng)理性審慎的生活是沒有價值的,一個人只有真正認識了他自己,才能實現(xiàn)自己的本性,完成自己的使命,成為一個有德性的人。因此,他把德性與知識等同起來,得出了“知識即德性,無知即罪惡”、“無人有意作惡”的結論。由于蘇格拉底把德性與知識等同起來的觀點,奠定
29、了理性主義倫理學的基礎,因此人們通常稱之為倫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只是在理論上他過分強調(diào)“知”對“行”重要意義,忽略了兩者之間的差不。 既然認識你自己確實是認識德性而德性確實是知識,那么問題的關鍵就在于,什么是真正的知識?四 、“是什么”的問題 蘇格拉底對哲學的偉大貢獻就在于將巴門尼德宏大的方案落在了實處,具體化為“是什么”的問題。 希臘哲學的差不多問題是知識問題。假如講知識確實是德性,德性確實是知識,那么認識德性所認識的是什么?換言之,究竟什么樣的知識才能被看做是真正的知識?蘇格拉底的回答是,認識的目的在于認識事物的“是什么”,或者講,認識事物的定義或概念,亦即我們所講的“本質(zhì)規(guī)定”。惟有它才是具有
30、確定性、普遍性和必定性的知識。 當蘇格拉底把哲學的問題集中在“是什么”的問題上的時候,其意義就在于他把哲學要解決的問題確定在如何從感受經(jīng)驗中歸納抽象出普遍概念來?!皻w納論證”和“普遍定義”。 在某種意義上講,蘇格拉底所提出的“是什么”的問題,為整個西方哲學史確定了差不多的方向。從本體論上講,千差萬不的自然事物差不多上變動不居生滅不已的,惟有其中普遍性的東西是永恒不變的,正是它們構成了事物的本質(zhì),同時是其存在的依照。 從認識論上看,知識與意見有不:知識是確定的、絕對的、普遍的,而意見則是不確定的、相對的和個不的。關于始終處于流變之中的感性事物而言,我們只能有意見而不可能形成知識,惟有認識事物的“
31、是什么”即確定的、普遍的本質(zhì),我們才能形成知識。 最后從方法論上看,蘇格拉底所提出的“是什么”的問題,為西方哲學的認識論原則確定了差不多的形式。亞里士多德:(古希臘哲學,第219頁) 顯然,從巴門尼德到蘇格拉底,圍繞著知識問題,西方哲學的本體論思路越來越清晰起來了。對蘇格拉底來講,認識的目的在于認識事物“是什么”,而認識的方法確實是“辯證法”五、助產(chǎn)術 我們?nèi)绾螛硬拍苷J識自己的德性?蘇格拉底主張實施“助產(chǎn)術”,因為他自認為自己是無知的,因此不“生產(chǎn)”知識,而是關心不人“生產(chǎn)”知識。 蘇格拉底的“助產(chǎn)術”也被他稱為“辯證法”(dialektike)。助產(chǎn)術所采納的方式是問答法,即通過發(fā)問與回答的
32、形式,運用比喻、啟發(fā)等手段,使對方對所討論之問題的認識從具體到抽象,從專門到普遍,一步步逐漸深入,最后得出正確認識,生下自己孕育的真理胎兒。這種方法,一般被總結為四個環(huán)節(jié):反譏、歸納、誘導和定義。 蘇格拉底的這種方法直接為柏拉圖所繼承和進展,不僅對哲學也對后來西方整個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產(chǎn)生了重要阻礙,黑格爾更是將這種對話內(nèi)在化于精神之中,將其進展為詳盡完善的辯證法體系。蘇格拉底死后,其學生們形成了大蘇格拉底學派(柏拉圖學派)和小蘇格拉底學派”。第四講 柏拉圖的“洞穴”柏拉圖(Plato,前427一前347)不僅是古希臘哲學,也是全部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對哲學
33、的貢獻就在于把巴門尼德一蘇格拉底的思路確定下來,奠定了西方哲學的差不多觀念。 前387年,柏拉圖在雅典城外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學校柏拉圖學院。這是西方最早的高等學府。 柏拉圖是希臘哲學史上第一個有大量著作傳世的哲學家。其著作采取了文學對話的形式,要緊有申辯篇、斐多篇、會飲篇、國家篇、斐德羅篇、巴門尼德篇、蒂邁歐篇、法律篇(未完成)。 “洞穴”是柏拉圖講明其哲學思想的一個比喻。在某種意義上講,那個比喻不僅集中體現(xiàn)了柏拉圖的思想,也構成了西方哲學的差不多思路?!岸囱ā北扔鞒霈F(xiàn)在國家篇(理想國)七卷 柏拉圖通過“洞穴”比喻來區(qū)分假相的世界和真實的世界,前者被稱之為“可感世界”,后者被稱之為“理念世界”,相當
34、于我們所講的現(xiàn)象和本質(zhì)。哲學家告訴我們,眼前的世界只是是假相,假相背后的本質(zhì)才是真實的存在,而真實的存在只有思想才能把握。哲學家是第一個自覺地走出洞穴的人,而他的神圣使命確實是把人類從黑背地引向光明。柏拉圖的洞穴比喻明確區(qū)分了現(xiàn)象與本質(zhì),主張摒棄感受經(jīng)驗,以思想把握真理,既奠定了西方哲學此后兩千多年的差不多思路,也引發(fā)了一系列的哲學問題,例如本質(zhì)與現(xiàn)象、一與多、一般與個不、共相與殊相、理性與感性等等。柏拉圖把哲學家塑造為殉道者,像蘇格拉底一樣,柏拉圖面臨的問題是希臘文明的衰落,開出來的“藥方”則是知識。我們先來看看柏拉圖的理想國方案。一、理想國 關于蘇格拉底之死的考慮使柏拉圖逐漸將人的教育和城
35、邦的組織治理作為哲學的中心問題。他政治學講的動身點是尋求正義。 柏拉圖秉承蘇格拉底的觀念,認為一切工作都以知識為基礎,治理國家更是如此,而真正關于治理國家有全面系統(tǒng)的知識的人,應該是哲學家,因為只有哲學家才能洞悉宇宙萬物的奇妙。因此柏拉圖斷言,“除非真正的哲學家獲得政治權利,或者城邦中擁有權力的人,由于某種奇跡,變成了真正的哲學家,否則,人類中的罪惡將永久可不能停止?!保ü畔ED哲學,第236頁)讓統(tǒng)治者成為哲學家,實際上是不可能的。因而要想把國家治理好就只有一種可能,讓哲學家為王。這確實是“哲學王”的理想。 因此他建立了自己的龐大的哲學體系“理念論” 。二、兩個世界理念論柏拉圖哲學的核心概念是
36、“理念”。 這是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龐大的哲學體系。所謂“理念”,是從蘇格拉底關于“是什么”的定義而來,它的差不多規(guī)定之一確實是“由一種專門性質(zhì)所表明的類”,只是“理念”并非單純的抽象概念,而是超越于個不事物之外同時作為其存在之依照的實在。 柏拉圖通過兩種方式講明理念是如何派生事物的。 一是“分有”。具體事物之因此存在,是因為它們分有了同名的理念。 二是“模仿”。造物主是依照理念來制造具體事物的,事物因模仿理念而存在。理念具有多重含義: 首先,理念是事物的共相。理念是通過對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亦即事物的類概念或本質(zhì);其次,理念是事物存在的依照。個不事物是由于分有了理念而成為這一事物的,離
37、開了理念就沒有事物;再次,理念是事物模仿的模型。理念是事物之完滿的模型,事物則是理念的不完滿的摹本,事物是因為模仿了它的理念而成其為事物的;最后,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理念是事物的本質(zhì),事物存在的目標確實是實現(xiàn)它的本質(zhì),從而成為完滿的存在。把事物的本質(zhì)理念,與事物分開,同時以理念為存在的依照,是柏拉圖哲學的差不多原則。 一類事物有一個理念,各式各樣的事物有各式各樣的理念。不同的事物組成了事物的世界,而由它們的理念所組成的總體確實是所謂的理念世界。在柏拉圖看來,前者是可感世界,后者是可知世界。這兩個世界實際上是赫拉克利特與巴門尼德的結合:自然萬物始終處在運動變化之中,惟有變化本身是不變的(赫拉克
38、利特);始終處在運動變化之中的東西都不是真實的,惟有不動不變永恒為一的存在是真理(巴門尼德)。前者是我們所講的“現(xiàn)象”,后者則是我們所講的“本質(zhì)”。在某種意義上講,柏拉圖的兩個世界是由認識論劃分的,亦即源于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之間的區(qū)不。柏拉圖試圖通過一系列的比喻來論證兩個世界的學講,其中最聞名的是三個比喻:“太陽比喻”、“線段比喻”和我們討論過的“洞穴比喻”。柏拉圖終于完成了他關于兩個世界的區(qū)分,從而建立起他的理念世界。顯然,他的目的是要人們?nèi)リP注眾多、相對、變動、臨時的事物之外的那個單一、絕對、不動、永恒的理念,同時從中獲得真正的認識。柏拉圖的理念論涉及到了西方哲學的一個特不重要的問題,這確
39、實是概念與事物之間的關系問題。這不僅關系到以往哲學所遭遇的難題:一與多、運動與靜止、一般與個不等等,也關系到后來的哲學所遭遇的難題:共相與殊相、本質(zhì)與現(xiàn)象、感性與理性等等。 在柏拉圖的時代,人們還沒有將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結合起來的觀念,因而關于柏拉圖來講,我們的理性認識不可能從感性認識“上升”而來,這就使關于理念世界的認識成了問題。 在某種意義上講,柏拉圖提出理念論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知識的問題。在他看來,事物的世界可感而不可知,理念的世界可知而不可感。既然如此,我們?nèi)绾文軌蛘J識理念呢?三、回憶講與靈魂轉(zhuǎn)向講 在知識問題上,早期自然哲學家大多自覺或不自覺地以感性經(jīng)驗為認識的依據(jù),巴門尼德揭露了這種
40、思維方式的局限性,主張惟有對存在的思想才是真理之路。柏拉圖像巴門尼德一樣否定了感受經(jīng)驗在認識中的作用,因為不可感知的、普遍的、絕對的理念不可能來源于我們對事物的感受經(jīng)驗,既然如此,那我們通過什么方式認識理念的?為了解決那個問題,柏拉圖提出了“回憶講”。在“洞穴”比喻中柏拉圖的認識論思想是“靈魂轉(zhuǎn)向講”。 在西方哲學史上,柏拉圖以粗糙的形式第一次提出了先驗論的問題。 自古以來就有經(jīng)驗論與先驗論之爭,這是認識論無法回避的難題。對一些哲學家來講,我們關于事物的認識來源于對它們的感受經(jīng)驗,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知識,因而若想檢驗我們的知識是不是真理知識,就必須檢查知識是不是與對象符合一致。那個地點至少存在著
41、兩個難題:首先,假如知識建立在感受經(jīng)驗的基礎上,它的普遍必定性即科學性或真理性 (假如有的話)是從哪里來的?感受經(jīng)驗總是個不、相對、偶然的,普遍必定性不可能從它們之中發(fā)覺出來,因而知識的普遍必定性是一個難題。其次即使我們認可知識就建立在感受經(jīng)驗的基礎之上,還有一個問題無法解決,那確實是我們?nèi)绾尾拍苊靼孜覀兊闹R與對象是符合一致的。因為我們不可能跳出自身之外去比較我們的知識與對象的關系。因此,歷史上始終有一些哲學家持先驗論的立場,第一個持這一立場的哲學家確實是柏拉圖,還有一些特不聞名的哲學家如笛卡爾、萊布尼茨、康德等堅持這一立場。 四、五:通種論、對理念論的反思 柏拉圖的理念論存在著許多問題:理
42、念與事物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理念如何分有或是模仿理念?自然萬物可感而不可知,理念可知而不可感。我們?nèi)绾螛诱J識理念?在哲學史上第一個批判理念論的不是不人而是柏拉圖自己,對柏拉圖而言,理念獨立存在于事物之外,乃是理念論的差不多原則,非如此不能確定知識的基礎。因此,柏拉圖干脆撇開那些難題,把考慮的重心從事物與理念之間的分有關系轉(zhuǎn)移到理念與理念之間的分有關系上來。討論理念之間的結合分有關系,形成了柏拉圖的“通種論”。柏拉圖在巴門尼德篇、智者篇等對話中討論了理念與理念之間的“分有”問題,由此而形成了“通種論”。柏拉圖的通種論是西方哲學中范疇理論的起源。柏拉圖之后,經(jīng)亞里士多德、中世紀經(jīng)院哲學、到康德和黑
43、格爾,本體論意義上的范疇理論逐漸臻于完善,最高的成就即是黑格爾的邏輯學。六、模仿創(chuàng)世講亞里士多德把理念論的難題稱之為“分離”問題,即理念與事物的分離造成了理念論的困難。為了講明事物是如何從理念產(chǎn)生的,柏拉圖提出了“分有”和“模仿”兩種解釋,但都難以自圓其講。希臘哲學怎么講具有濃厚的東方色彩,而名副事實上的西方哲學歐洲哲學是從中世紀經(jīng)院哲學開始的,教父哲學時代還有東方教父和西方教父之分,經(jīng)院哲學則是純粹的日耳曼民族的哲學。柏拉圖的思想路線在希臘也許確實是異類,但在歐洲哲學中則是主流。第五講 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亞里士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一公元前322)出生在希臘北部馬其頓王
44、國治下的斯塔吉拉城,是柏拉圖的學生。然而與老師相比,亞里士多德的經(jīng)歷和命運要曲折坎坷得多。亞里士多德著作能夠流傳至今是一個奇跡。(關于亞里士多德生平的有關資料,詳參靳希平亞里士多德傳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亞里士多德用心治學,著述宏豐。據(jù)講他的全部著作多達一千多卷,留傳下來的有47篇(只占全部著作的五分之一,且不包括一些殘篇),內(nèi)容廣泛,涉及邏輯學、自然學、生物學、天文學、心理學、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語言學和文學等學科,幾乎覆蓋了當時所有的知識領域。中文譯本的亞里士多德全集共計10卷,三百余萬字。亞里士多德的要緊著作有工具論、物理學、論靈魂、形而上學、尼各馬科倫理學、政治學、論詩(亦譯
45、為詩學)等。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是古代哲學家中流傳著作最多的兩位哲學家,他們的思想都對后世產(chǎn)生了難以估量的阻礙,其中柏拉圖的思想被認為是為西方哲學定下了基調(diào),而亞里士多德則被公認是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有史以來第一位百科全書式的思想家。 亞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吾愛吾師,但吾更愛真理。” 亞里士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只是他的觀點卻與老師不同。亞里士多德將柏拉圖的問題稱做“分離問題”,即理念與事物的分離所造成的一系列問題,在亞里士多德的思想中深深地滲透著經(jīng)驗的因素,他重新恢復了被柏拉圖拋棄的自然哲學的地位。關于亞里士多德思想的特點,黑格爾講得專門好:“我們不必在亞里士多德那兒去查找一個哲學系統(tǒng)。亞里
46、士多德詳述了全部人類概念,把它們加以考慮;他的哲學是包羅萬象的。在整體的某些專門部分中,亞里士多德專門少以演繹和推論邁步前進;相反地他卻顯出是從經(jīng)驗著手,他論證,但卻是關于經(jīng)驗的。他的方式常是習見的方式,但有一點卻是他所獨具的,確實是當他在如此做的時候,他是始終極為深刻地思辨的?!保ê诟駹枺赫軐W史講演錄)這事實上也是希臘哲學的特點。 亞里士多德的著作百分之八十是自然哲學方面的著作,只是他在哲學史上的阻礙依舊在形而上學方面。在討論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之前,我們先看一看亞里士多德關于知識或者科學的分類。一、科學分類 1、關于科學或知識的目的 亞里士多德是有史以來第一個全面系統(tǒng)地為科學知識分類的哲學
47、家。只是當亞里士多德講到“科學”的時候,他所指的也是“哲學”。亞里士多德的哲學活動集中體現(xiàn)了希臘哲學的差不多精神,這確實是學以致知,為知識而追求知識,為智慧而追求智慧的探究精神。因此,一般的知識總是有一定的目的的,只是真正的知識哲學則是無目的的,或者講它本身確實是目的。因此在一切知識中,所有的知識可能都比哲學更有用,但惟有哲學是真正自由的學問。 2、分類與邏輯學 在論題篇中,亞里士多德以知識的目的為依據(jù),將科學或知識分為三大類,每一大類又分為若干類:(1)“理論知識”是為著自身而被追求的知識,包括“物理學”、“數(shù)學”和“第一哲學”。 “物理學”即“自然學”或“自然哲學”,它源自“自然”?!暗谝?/p>
48、哲學”亦稱“神學”,相當于后人的“形而上學”或“本體論”。(2)“實踐知識”是為著行動而被追求的知識,包括“倫理學”、“家政學”和“政治學”;(3)“創(chuàng)制知識”是為著創(chuàng)作和制造而被追求的知識,包括“修辭學”、“詩學”和“辯證法”。 亞里士多德把邏輯看做是包括哲學在內(nèi)的一切科學的共同的方法和工具,因此后人將他關于邏輯學的論文匯編稱之為工具論。而且,亞氏并沒有將邏輯僅僅看做是主觀性的思維形式和規(guī)則,而是視做客觀的形式和規(guī)則。 邏輯研究關涉?zhèn)€不與一般的關系問題,而實際上這不僅是邏輯的問題,更是哲學的問題。 作為一種演繹式的科學,亞里士多德邏輯以及不久以后出現(xiàn)的歐幾里得幾何學,為科學奠定了現(xiàn)實的基礎。
49、 在我們討論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之前,先來看一看他對希臘哲學的概括和總結。 二、 原 因 論 亞里士多德對以往的哲學進行了概括和總結。他認為以往哲學關于自然的探究要緊是為了認識事物的“緣故”。所謂“緣故”(aitia)不是我們所講的因果關系中的緣故,而是指一切事物存在和生成的全部依照和條件,類似形而上學的條件。亞里士多德先是將以往關于“緣故的理論歸結為四種緣故(四因講:質(zhì)料因、形式因、動力因和所為因,),后又歸結為兩種緣故:形式與質(zhì)料,最后通過潛能與現(xiàn)實這一對概念來講明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生成。( 質(zhì)料與形式的關系亦即潛能與實現(xiàn)的關系。質(zhì)料以潛能狀態(tài)存在著,形式則是實現(xiàn)。質(zhì)料一旦獲得了自己的形式
50、,它就實現(xiàn)出來,成了現(xiàn)實的存在。因此二者的關系是相對的,能夠轉(zhuǎn)化的)。 亞里士多德關于形式與質(zhì)料的學講看起來是自然哲學,實際上也屬于形而上學或本體論。而其潛能與現(xiàn)實的學講為事物生成提供了一種可能的解決方式(自己實現(xiàn)自己),這后來為黑格爾發(fā)揮到了極致。三、形而上學 討論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首先應該明確它究竟研究哪些問題。亞氏一開始就指出:“在科學的探究中,首先要處理那些應該首先得到追詢的問題。那個地點包括某些人持不同意見的問題以及其他湊巧被忽視了的問題。關于那些想把問題弄清晰的人,明確問題是有益的。因為以后的順利在于往常的難點的解決。思想上的難題,顯示了事物的癥結。一個人在被難題所困擾著的時候
51、,仿佛被捆綁著一樣,在任何情況下,差不多上不可能前進的。因此應該事先把全部困難加以考察。這不然而為了研究問題,同時一個探究問題的人,如若不首先弄清問題之所在,就會像一個行路者不知其去處一樣。如此的一些人甚至于不明白所探究的東西是否找到了,因為關于他們來講,目的并不清晰,而關于那些事先差不多探討過的人,目的是清晰的。正如在法庭上聽到了雙方的證詞一樣,如若聽到全部的辯辭,我們就能夠更好地作出推斷來?!保ㄐ味蠈W,第三卷,參見亞里士多德全集,第七卷,第64頁) 我們要緊討論他的存在論、實體論和神學等方面的內(nèi)容。1、存在論 眾所周知,形而上學以“存在”作為研究的對象。 亞里士多德本來亦以“存在作為哲學
52、的研究對象,他甚至把以“存在”為研究對象的哲學叫做“第一哲學”,然而亞里士多德關于形而上學的研究對象的思想處在變化之中。 亞里士多德首先明確了“第一哲學”亦即形而上學的研究對象以及它在人類知識系統(tǒng)中的地位。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建立一門專門研究“存在”本身的學問是特不必要的。這門學問確實是“第一哲學”。由此,亞里士多德便確立了哲學或形而上學的至高無上的專門地位。 然而,亞里士多德發(fā)覺,我們在究竟應該如何認識“存在”的問題上陷入了困境。認識事物的關鍵就在于把握事物的本質(zhì)規(guī)定,也確實是認識事物的“是什么”,認識“存在”亦當如此,然而存在乃是最高的概念,因而既沒有與之并列的“屬差”,更沒有在它之上的“種
53、”。因此,我們是不可能認識存在“是什么”的,只能認識存在是如何樣存在的,這確實是存在的“存在方式”。存在有兩類存在方式,亦即“偶然的存在方式”和“本然的存在方式”。所謂“本然的存在方式”確實是必定為存在所擁有的存在方式。因此,亞里士多德就將形而上學的任務確定在研究“存在”的本然的存在方式上,他也稱之為“范疇”。 亞氏用“范疇”表示在推斷中論述主詞的謂詞,也確實是對事物最普遍最一般的“講明”。其對應的確實是存在的存在方式:“就自身而言的存在的意義如范疇表所表示的那樣,范疇表示多少種,存在就有多少種意義?!?(形而,五卷,全集,七卷,121-122) 在范疇篇中他提出了關于事物存在方式的十種描述方
54、式,也確實是十個范疇。:實體、數(shù)量、性質(zhì)、關系、何處(地點)、何時(時刻)、所處(狀態(tài))、所有、動作和承受。因此,亞氏對“存在”的研究就轉(zhuǎn)向了對存在的存在方式亦即“范疇的研究。2、實體論 亞里士多德意義上的形而上學乃是一個范疇的體系。 十個范疇之中,“實體”(ousia) 最重要。然而“實體”究竟是什么,亞里士多德并沒有給我們留下一個確定的答案。在某種意義上講,那個“實體”事實上既不“實也沒有“體”,而是使事物成其為那個事物的本質(zhì)規(guī)定。然而,中世紀乃至近代哲學所理解的“實體”( 或基督教的人格神或超驗的至高無上的存在。)概念與亞里士多德的規(guī)定差不多相去甚遠了。直至黑格爾才恢復了亞里士多德的形而
55、上學傳統(tǒng),同時將亞里士多德許多深刻的思想付諸了現(xiàn)實。 按照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實體”有三種:個不的具體事物是第一實體、“是其所是”即“形式”是第二實體、理性一神是最高實體。亞里士多德的思想后來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那個變化的起因確實是“質(zhì)料”的發(fā)覺。 由于“質(zhì)料”的發(fā)覺,具體事物不再是第一實體。最后,就剩下了“形式”是第一實體。 亞里士多德關于實體的探究并沒有最后的答案。正如他所講的,“存在是什么,換言之,實體是什么,不論是古老的過去、現(xiàn)在,以至永久的今后,差不多上個不斷查找總得不到答案的問題?!?、神 學 實體最高的目的是善,惟有理性才能把握善,就其最完滿的狀態(tài)而言,理性與善是同一的,惟有神才是
56、那個同一,“神”(cheos)是最高實體,是亞里士多德哲學中的最高范疇。 “神”并不是后來基督教的人格神,而是指最高的實體、最完滿的現(xiàn)實性、最高的目的。是有生命的,因而永久是能動的而不是被動的,后來黑格爾稱實體為主體,也是那個意思。 黑格爾對該思想推崇備至,在哲學全書的結尾,他引用形而上學(全集,第七卷,279頁)一段話作為其體系的注腳,這段話確實是關于神的:“就其自身的思想,是關于就其自身為最善的東西而思想,最高層次的思想,是以至善為對象的思想。理智通過分享思想對象而思想自身。它由于接觸和思想變成思想的對象,因此思想和被思想的東西是同一的。思想確實是對被思想者的同意,對實體的同意。在具有對象
57、時思想就在實現(xiàn)著。如此看來,在理智所具有的東西中,思想的現(xiàn)實活動比對象更為神圣,思辨是最大的歡樂,是至高無上的。如若我們能一刻享到神所永久享到的至福,那就令人受寵若驚了。如若享得多些,那是更大的驚奇。情況確實是如此。神是賦有生命的,生命確實是思想的實活動,神是現(xiàn)實性,是就其自身的現(xiàn)實性,他的生命是至善和永恒。我們講,神是有生命的、永恒的至善,由于他永久不斷地生活著,永恒于神,這確實是神?!彼摹⑻K-柏-亞古典希臘哲學小結 從巴門尼德將存在確立為哲學的研究對象,通過蘇格拉底一柏拉圖對“是什么”亦即本質(zhì)問題的探究,到亞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學,能夠看做是形而上學或本體論的形成過程,他們的考慮為整個西方古典
58、哲學定下了基調(diào)。只是亞里士多德在西方哲學中的阻礙和地位是起伏其形而上學(第一哲學)的許多深刻的思想(例如形而上學以實體為核心的范疇體系確立了世界的邏輯結構、潛能與實現(xiàn)的生成論動態(tài)因素等等)遲至黑格爾才真正得到發(fā)揚光大。 古典時期的希臘哲學能夠講是希臘哲學的頂峰或鼎盛時期。他們的思想對整個西方哲學產(chǎn)生了難以估量的阻礙,甚至能夠講,西方哲學確實是由此而奠基的。蘇格拉底對“是什么”問題的探究、柏拉圖關于兩個世界的劃分以及他的體系框架、亞里士多德的推理分析方法等等,以理性主義的基調(diào)為西方哲學確立了差不多的觀念和方向。盡管前蘇格拉底哲學的目的也在于知識,然而他們大多是武斷地宣稱本原是什么,至于知識的可能
59、性等問題則尚未進入他們的視野。通過自然哲學的衰落和智者詭辯的泛濫,知識問題成了哲學亟待解決的當務之急,因而從蘇格拉底到亞里士多德這三代哲學家的考慮差不多上差不多上圍繞知識問題而展開的,比如更加關注的是一般與個不的關系問題,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之爭確實是明證。一般與個不的關系問題甚至一直連續(xù)到了中古哲學中的經(jīng)院哲學,構成了唯實論與唯名論爭論的核心問題。然而,由于種種緣故,在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專門不發(fā)達,哲學家們還沒有自覺地深入考慮諸如主體與客體、認識與對象等問題,這就決定了知識問題在此是不可能得到解決的,盡管哲學家們進行了難能可貴的探究,在許多方面形成了極其深刻的思想。第六講 晚期希臘哲學“晚期希臘
60、哲學”包括希臘化時期和羅馬時期的哲學思想。 所謂“希臘化時期”(Hellenistic)一般指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去世至公元前31年羅馬人制服埃及,也有學者主張那個時期從公元前336年亞歷山大大帝登基開始算起。 那個時期的哲學通過了希臘化時期、羅馬共和國時期和羅馬帝國時期,然而我們并不稱之為“希臘羅馬哲學”,而是稱之為“晚期希臘哲學”。 與往常的哲學相比,晚期希臘哲學有兩個顯著的特征。一是那個時期的哲學家們沒有提出新的理論學講,由于理性思辨的衰微,他們的思想具有比較濃厚的感性色彩。二是那個時期的哲學思想具有倫理化的傾向。都以靈魂安靜或生活幸福為要緊目標。緣故是多方面的。進步超過了17世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樓盤不銹鋼加工合同范例
- 采購砂石水泥合同范例
- 機電安裝工程施工方案
- 2024至2030年圓鏡機項目投資價值分析報告
- 2024至2030年充氣游泳池項目投資價值分析報告
- 2024至2030年東方傳統(tǒng)雕塑項目投資價值分析報告
- 陜西鐵路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護用藥物學》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2024年鎂質(zhì)強化瓷碗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陜西師范大學《出版法規(guī)》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2024年特種光纖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結核菌素(PPD)試驗詳解課件
- 小學英語26個字母初步認識練習題
- 五個認同愛國主義教育課件
- 領導干部政治素質(zhì)考察測評表(示范填寫表)
- 水庫大壩碾壓瀝青混凝土防滲面板施工工藝
- 幼兒園中班數(shù)學:《水果列車》 課件
- 風濕免疫科醫(yī)療質(zhì)量控制指標(2022版)
- 籃球比賽記錄表(上下半場)
- 《臟腑辨證護理》ppt課件.pptx
- 團隊管理培訓課件12114
- 整理版鉸接式護坡施工指南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