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物探規(guī)程_第1頁
公路工程物探規(guī)程_第2頁
公路工程物探規(guī)程_第3頁
公路工程物探規(guī)程_第4頁
公路工程物探規(guī)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報批稿):.;編寫組(2021.8西安) PAGE 581 總那么1.0.1 為了一致公路工程物探技術要求,保證物探任務質量,制定本規(guī)程。1.0.2 本規(guī)程適用于任何公路工程的物探任務。1.0.3 工程物探任務,內容應與公路根本建立程序各階段工程地質勘察的目的和深度要求相順應,程序按預備任務、方法實驗、外業(yè)消費、內業(yè)資料整理、成果報告提交開展,并與地質、鉆探等專業(yè)親密協(xié)作,為工程地質勘察報告的編制提供物探資料。1.0.4 公路工程物探除應符合本規(guī)程外,尚應符合國家和交通運輸部頒發(fā)的現(xiàn)行有關規(guī)范、規(guī)范的規(guī)定。2 術語、符號2.1 術 語2.1.1 地球物理勘探geophysical pro

2、specting根據地質體內部的各種物性差別,借助儀器對其天然場或人工場的分布與變化情況進展觀測,經過綜合分析研討,對地質體的地質情況進展推斷、解釋的勘探方法,稱為地球物理勘探,簡稱“物探。2.1.2 綜合工程物探comprehensive geophysical method采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物探方法相互配合,對地質體進展綜合探測,稱綜合工程物探。2.1.3 聲波探測acoustic prospecting在水上、地面、井中或孔間,經過探測聲波在巖土體內的傳播特征,來研討巖土體性質和完好性的物探方法。2.1.4 電法勘探electrical prospecting以探測對象的電性差別為根底,

3、對地質體進展探測的物探方法,稱為電法勘探,簡稱“電法。2.1.5 直流電法D. C. electrical method以探測對象的直流電場為根底所進展的電法勘探,簡稱“直流電法。2.1.6 電測深法electrical sounding在同一測點上逐次擴展供電極距,使探測深度逐漸加大,得到觀測點處沿垂直方向由淺到深的地層的電性變化,并根據目的層和相鄰層的電阻率差別來探測地下介質分布的電法勘探方法。2.1.7 電剖面法electrical profiling固定某一安裝極距(或任務頻率),沿測線觀測電阻率程度方向的變化情況,并根據目的體與相鄰介質的電阻率差別,來探測測線下一定深度范圍內的地質情

4、況的電法勘探方法。2.1.8 高密度電法high density electrical method屬直流電法的范疇,是一種陣列勘探方法,是電測深法與電剖面法的組合與開展,其觀測點的密度高,信息豐富,可以較詳細的探測地質體在程度和垂直方向上電性變化的電法勘探方法。2.1.9 交流電法A. C. electrical method經過觀測和研討交變電流場的分布與變化情況,對地質體進展探測的電法勘探方法。2.1.10 瞬變電磁法 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method利用人工脈沖電流,在地下激發(fā)渦流,在地面觀測隨時間變化的二次電磁場,以提取地下地質信息,到達勘探的目的。2

5、.1.11 地質雷達ground penetrating radar(GPR)借助空間探測雷達原理,運用儀器向被探測物體(地質體、建筑物等)發(fā)射高頻電磁波束,經過觀測研討反射電磁波的時間滯后及強弱特征,來研討地質體的電磁勘探法。2.1.12 地震勘探seismic prospecting利用人工震源激發(fā)彈性波在巖土中的傳播規(guī)律,來研討探測對象地質情況的物探方法。2.1.13 折射波勘探 refraction survey利用地震折射波進展地震勘探的方法。2.1.14 反射波勘探 reflection Survey利用地震反射波進展地震勘探的方法。2.1.15 水域地震波勘探 seismic p

6、rospecting on water surface將激發(fā)接納安裝放在水面或水面以下一定深度進展的地震勘探。2.1.16 地震映像勘探seismic image prospecting固定激發(fā)點和接納點的間距,以較小的點距來挪動激發(fā)點與接納點位置的一種地震勘探方法。2.1.17 瑞利面波勘探 rayleigh wave survey利用瑞利面波進展淺層地震勘探的方法。根據激發(fā)方式不同又分為穩(wěn)態(tài)瑞利面波勘探和瞬態(tài)瑞利面波勘探。2.1.18 地球物理測井 geophysical logging借助電纜和公用儀器設備,在鉆孔內對探測對象進展一系列地球物理丈量,經過獲取介質的各種物性參數,研討鉆孔地

7、質剖面的方法。2.1.19 地震波速度測井 seismic velocity logging利用地震波平均速度和層速度進展勘探的地球物理測井方法。2.1.20 跨孔法cross hole method利用相鄰兩個鉆孔測定地震波在巖土體中傳播的速度變化情況,對地質體進展探測的地震勘探方法。2.1.21 井斜測井drift logging利用井斜儀丈量鉆井(孔)的傾斜度與傾斜方位的測井方法。2.1.22 溫度測試(井)temperature logging利用井溫儀或特制的高靈敏度溫度計丈量鉆井(孔)中溫度變化情況的測井方法。2.1.23 CT成像技術computer tomography tec

8、hnology利用地震波或電磁波信息進展反演計算,對地質體進展探測的物探方法。2.1.24 放射性勘探radioactivity surve利用介質的天然(或人工)放射性特征進展勘探的物探方法。2.1.25 氡氣勘探emanation survey利用氡射氣儀丈量分散在巖石孔洞及裂隙或表層土壤空氣中氡射氣的濃度進而對探測對象進展研討的一種物探方法。2.2 符 號U 電位差I 電 流 直流電法視電阻率 頻率域電磁法視電阻率 有效電阻率 瞬變電磁法視電阻率A, B 供電電極點AB 供電電極距O 觀測中心點AO 供電電極A點至觀測中心O點的間隔 BO 供電電極B點至觀測中心O點的間隔 M, N 丈量

9、電極點MN 丈量電極距OO AB極中心點至MN極中心點之間的間距TEM 瞬變電磁法的英文縮寫R 發(fā)射點至接納點間隔 Vr r方向上的電位差 介質密度V 彈性波速度Vp 縱波速度Vs 橫波速度Vr 瑞利波速度 平均速度Vy 有效速度t0 激發(fā)點雙程垂直反射波傳播時間i 折射波臨界角H 異常體埋藏深度Rmax 讀數最大值Rmin 讀數最小值Z 磁探觀測值 自然伽馬射線 人工伽馬射線 介電常數T1/2 半衰期Bq 放射性活度Gy 吸收劑量3 根本要求與規(guī)定3.1 普通規(guī)定3.1.1 運用物探應符合以下地球物理條件:1 被測地質體或巖土體的尺度應具有相應的施工和觀測條件。2 被測地質體或巖土體應具有足

10、夠的物性差別。3 干擾背景不影響有效信號的觀測和識別。4 不利的地形、地物不致影響正常的推斷、解釋。3.1.2 物探方法技術按以下原那么選用:1 在公路建立的前期任務中,應盡能夠采用物探方法。2物探方法的選用應滿足相應的地球物理條件,并宜經過方法實驗確定物探技術參數。3 當采用單一的物探方法不能到達勘探目的時,可采用綜合工程物探開展任務。3.1.3 應盡能夠地采用經過實際檢驗行之有效的物探新技術和新方法,提高公路工程物探的任務程度和質量。3.2 任務程序物探的任務程序包括:預備任務、方法實驗、外業(yè)消費、內業(yè)資料的整理和成果報告提交等步驟。3.2.1 在接受義務后,應充分搜集和研討任務區(qū)的既有的

11、各種根底地質資料,必要時應進展現(xiàn)場踏勘,初步選擇適宜的物探方法,根據勘察要求,擬訂方案勘探任務量,編制工程物探任務大綱。3.2.2 在外業(yè)任務開展前或消費過程中,應結合現(xiàn)場情況和工程地質勘探的目的與要求,進展必要的方法實驗,確定有效的工程物探任務方法和技術參數。3.2.3 工程物探的外業(yè)消費應嚴厲遵守操作程序。運用的物探儀器設備應符合公路工程物探的要求。測線、測網布設,應根據勘探的目的、要求、精度和方法綜合確定。外業(yè)數據采集時,應進展反復觀測和檢查觀測,以確保數據的有效可靠。外業(yè)記錄應真實、詳細、全面。物探外業(yè)任務完成后,應進展檢查驗收。3.2.4 物探資料應在充分掌握測區(qū)各項物性參數和其他勘

12、探方法獲得的地質資料的根底上進展解釋整理。綜合物探資料,應各種方法解釋成果相互補充、相互驗證,并經綜合分析研討后取舍。成果報告經審查后,才可提交作為工程地質勘察報告編制的根底資料。4 勘探內容4.1 覆蓋層與特殊土勘探覆蓋層與特殊土的勘探內容,應視勘探要求和現(xiàn)場情況而定,普通包括:4.1.1 覆蓋層與特殊土的分布、厚度及其變化情況。4.1.2 結合鉆探、靜力觸探、孔內波速測試等獲得的資料進展土層劃分。4.1.3 高烈度區(qū)應按抗震設計要務虛測場地土的剪切波速,評價場地土的類別。4.2 基巖及其風化層勘探基巖及其風化層的勘探普通包括:4.2.1 基巖的完好性及其風化程度。4.2.2 各風化層的厚度

13、、分布及其變化情況。4.2.3 高烈度區(qū),應實測基巖及其風化層的剪切波速,評價場地土類別。4.2.4 橋梁、立交等人工構筑物,宜結合工程地質分層進展孔內波速測試。4.2.5 隧道和巖質高邊坡,應實測巖石、巖體彈性縱波速度,評價巖體的完好性。4.3 脆弱夾層勘探在有條件時,脆弱夾層的勘探應重點探測其位置、厚度、物質組成和分布情況。4.4 隱伏構造破碎帶勘探隱伏構造破碎帶的勘探普通包括:4.4.1 隱伏構造破碎帶的位置。4.4.2 構造破碎帶的寬度和延伸情況。4.4.3 有條件時結合鉆孔對其物質組成、產狀等進展勘探。4.5 滑坡勘探滑坡勘探普通包括:4.5.1 滑坡(周界)的分布情況。4.5.2

14、滑面(滑帶)的位置和厚度。4.5.3 地下水的埋藏和分布情況。4.5.4 滑坡的物質組成和滑床(基巖)的埋深及其起伏變化情況。4.6 采空區(qū)勘探采空區(qū)勘探內容應視現(xiàn)場條件而定,普通包括:4.6.1 采空區(qū)的范圍、埋藏深度、采空巷道的大小及其充填情況。 4.6.2 覆蓋層和頂板巖層厚度。4.6.3 地下水的埋藏和分布情況。4.7 巖溶勘探巖溶區(qū)的勘探普通包括:4.7.1 巖溶在線路上的分布范圍和埋藏深度。4.7.2 巖溶洞穴的規(guī)模、頂板巖層厚度和充填情況。4.7.3 覆蓋層的厚度及其變化情況。4.7.4 地下水的埋藏和分布情況。4.8 斜坡勘探斜坡勘探應視現(xiàn)場情況而定,普通包括:4.8.1 覆蓋

15、層的物質組成、分布、厚度及其變化情況。4.8.2 地層及其巖性組合。4.8.3 構造破碎帶、脆弱夾層的厚度及其分布情況。4.8.4 地下水的埋藏和分布情況。4.8.5 評價邊坡巖體的力學參數有要求時,應測定邊坡巖體的彈性波波速5 電(電磁)法勘探5.1 普通規(guī)定5.1.1 電(電磁)法勘探應根據任務條件和探測要求選用電測深法、電剖面法、高密度電法、瞬變電磁法和地質雷達等方法。5.1.2 電法(電磁)勘探的適用條件應符合以下要求:1 探測對象與圍巖的電性差別明顯。2 探測對象的大小與埋藏深度相比有一定規(guī)模。3 地電斷面較簡單,具較好電性標志層。4 地形起伏平緩,電極接地條件良好。5 測區(qū)內無較強

16、的工業(yè)游散電流或電磁干擾。5.2 電測深法、電剖面法、高密度電法5.2.1 運用的儀器設備其主要技術目的應符合以下要求:1 所運用的儀器應是經過國家有關部門正式技術鑒定,每臺儀器必需到達出廠規(guī)定的技術目的。2 儀器構造嚴密合理,構件結實可靠,具有良好的防潮、抗震和絕緣性能。整體性能穩(wěn)定,并能在-10+50時正常任務。3 接納機輸入阻抗20M,對50Hz工頻抑制40db,電壓丈量分辨率小于0.01mV。4 發(fā)射機輸出最大電壓應不低于450V,輸出最大電流應達3A以上。5.2.2 實驗任務應按以下要求進展:1消費前應進展相應的實驗任務,了解勘探區(qū)的地電條件、施工條件、干擾背景等,以便選擇最正確任務

17、方法。2 實驗任務的主要內容應包括:1) 安裝及參數的選擇。2) 勘探區(qū)內干擾電平丈量。3) 最大供電極距及供電功率。4) 用多臺儀器任務時,應做儀器的一致性對比實驗。5) 必要時應進展物探方法有效性和最正確技術方案的實驗。5.2.3 測線布設及定線定點丈量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 測線應盡量垂直地層的走向布設,并盡能夠避開地形、地物等干擾要素的影響。2 測線應盡能夠經過勘探點,并與道路的丈量控制點相聯(lián)絡,且符合相應的精度要求。3 測線、測點要一致編號并設立明顯標志,需求其他勘探工程驗證的異常點應設立保管時間較長的固定標志。4 將丈量結果展布在相應比例尺的圖上。5 對測區(qū)有意義的最小探測對象,至少應

18、有兩條測線經過,每條測線上至少應有三個相鄰點予以控制。5.2.4 極距選擇普通應符合以下要求:1 電測深法1) 起始供電極距不應大于第一層厚度、應能反映第一層電阻率。2) 最大供電極距的選擇應以地質義務和實驗結果為根據。3) 三極法的“無窮遠供電極布設在兩丈量電極的中垂線上時(偏角不大于5),至中心點間隔 BO普通不應小于另一供電極間隔 AO的5倍;如布設在丈量電極的延伸線上,那么BO普通不應小于AO的10倍。4) 丈量電極距(MN)不得大于供電極距的1/3。2 電剖面法1) 對稱四極剖面供電電極距AB不應小于探測對象頂部埋深的46倍,丈量電極距MN應不大于AB/3,普通可等于點距。2) 結合

19、剖面法供電電極距AO應大于探測對象頂部埋深的3倍,丈量電極距MN不應大于AO/3,普通等于點距。無窮遠極C的布設應滿足CO5AO。3) 偶極剖面法的電極距OO應大于探測對象平均埋深的3倍,偶極距AB=MN,且普通為(1/41/6)OO。4) 中間梯度法供電電極距AB應大于探測對象平均埋深的10倍以上,丈量電極距MN普通等于(1/301/50)AB,且通常等于點距。每次丈量的地段為AB中部的1/3區(qū)間內,可在每一個供電電極距AB的兩側平行的測線上丈量,最遠測線與主測線的垂直間隔 不應大于AB/6。3 高密度電法高密度電法的最小極距和隔離系數的選擇,應視探測對象的深度和對精度的要求參照電測深法和電

20、剖面法的有關規(guī)定確定。5.2.5 測站應接近測段中心,視野開闊,控制范圍大,地勢平坦,通行方便,避風、枯燥處;并應遠離變電所、高壓線及工業(yè)設備的接地、避雷接地等,以防止電磁感應及漏電影響。5.2.6 電極埋設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 電極應布設在規(guī)定位置上。當電極接地電阻過大時,應采取澆水(鹽水)、加深電極或添加電極數量等措施。2 電極接地應符合點電源的實際,單根電極入地深度應小于供電極距AB的1/20,組合電極相鄰間隔應大于入地深度的2倍。3 丈量電極要接地良好、穩(wěn)定。5.2.7 導線敷設應符合以下要求:1 電測深法和電剖面法丈量導線與供電導線應分別敷設,留有一定間距,分別固定在測站附近的絕緣樁上

21、。2 敷設導線應遠離高壓線,難以避開時那么宜垂直經過高壓線。3 導線經過地表水體時應盡量架空,經過道路時應埋設或穿孔經過。4 放線方向偏向應小于5,間隔 誤差不大于1%。5.2.8 漏電檢查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 電測深法1)AB/2或AO500m應檢查導線的起始和最后一個極距,AB/2或AO500m應檢查一切極距。2) 漏電檢查時,應對供電導線、丈量線路和電源分別進展檢查。漏電電流不應超越觀測電流值的1%,且漏電電位不應超越該極距觀測電位差的2%。3) 如漏電超差,應進展查看、處置,并重新進展漏電檢查,直至滿足要求。2 電剖面法1) 每條測線的起點和終點應進展漏電檢查。2) 測線中的測點在潮濕地

22、域每隔10個點,枯燥地域每隔20個點應進展漏電檢查。3) 當實測曲線出現(xiàn)畸變點或異常點時,應進展漏電檢查。5.2.9 反復觀測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 電測深法1) 對質量可疑點和極距大于500m的測段應進展反復觀測,其平均相對誤差嚴禁超限(5%)。2) 反復觀測時無法消除的畸變點應查明緣由,并在相應極距前后添加極距觀測點。3) 因故不能當天完成的測深點,可補測。但在補測的銜接處至少應反復觀測兩個極距,且相對誤差嚴禁超越5%。否那么應添加銜接點,直到有延續(xù)兩個測點滿足要求。2 電剖面法凡屬以下情況之一者,應進展反復觀測:1) 每隔10個測點。2) 電位差V有疑問時。3) 在電剖面曲線的異常點、畸變點

23、處。5.2.10 系統(tǒng)檢查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 電測深法1) 系統(tǒng)檢查點的布置應符合以下原那么:(1) 在測區(qū)內均勻分布,且能反映勘探任務的質量。(2) 在異常區(qū)段或質量能夠有問題的測點應布置系統(tǒng)檢查點。(3) 對解釋推斷、檢查驗證任務或地質效果有重要意義的測點應布置系統(tǒng)檢查點。2) 系統(tǒng)檢查應由技術熟練的非原操作人員在不同日期進展檢查觀測。3) 檢查點數不少于觀測點總數的3%,也不應大于10%。4) 系統(tǒng)檢查點誤差的計算系統(tǒng)檢查單個極距算術平均相對誤差按式5.2.10-1計算、系統(tǒng)檢查單個測點均方相對誤差m按式5.2.10-2計算、系統(tǒng)檢查全區(qū)測點均方相對誤差的算術平均值表示按式5.2.10-

24、3計算: (5. 2. 10-1)式中:為根本觀測視電阻率值;為檢查觀測視電阻率值。 (5. 2. 10-2)式中:n極距數。 (5. 2. 10-3) 式中:N系統(tǒng)檢查點數。2 電剖面法電剖面法的系統(tǒng)檢查除符合電測深法的有關要求外尚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 單條電剖面曲線野外觀測精度用根本觀測與系統(tǒng)檢查觀測的均方相對誤差m(見(5.2.10-2)式)來評價。2) 由于地表及淺層濕度變化的影響,系統(tǒng)檢查剖面曲線與根本觀測曲線能夠出現(xiàn)有規(guī)律的偏向;評價質量時,應做修正,然后計算,不應刪除偏向段。3) 全區(qū)均方相對誤差M可按式5.2.10-4計算: (5. 2. 10-4)式中:mi單個電剖面的均方相

25、對誤差;n全區(qū)系統(tǒng)檢查的電剖面總數。5.2.11 對電測深法、電剖面法和高密度電法的資料進展驗收時,應作全面質量檢查,并作出評價。1 電測深法1) 單個極距相對誤差超越10%的極距數不應大于該電測深點電極距總數的10%。2) 單個檢查點均方相對誤差m不應超越5%。3) 全區(qū)不合格的電測深點數,不應超越系統(tǒng)檢查的電測深點總數的30%。4) 全區(qū)均方相對誤差均值不應超越5%。2 電剖面法凡有以下情況之一者,那么以為全區(qū)電剖面曲線不合格:1) 相對誤差大于5%的點超越檢查點總數的30%,且延續(xù)在相鄰的三個點上出現(xiàn)。2) 全區(qū)均方相對誤差M超越5%。全區(qū)檢查的電剖面質量不滿足要求時,應予作廢。假設全區(qū)

26、系統(tǒng)檢查滿足要求,部分各點或測線段不滿足要求時,應分析緣由,采取措施,重新補測。5.2.12 在對勘探資料進展解釋之前,應對野外原始資料進展編錄、整理。1 電測深法1 定性解釋定性解釋應與其他勘探手段獲得的地質資料相結合,應確定電性層的數量及其對應的視電阻率,確定異常的平面位置和性質,普通包括:1在分析電測深曲線類型的根底上確定地電斷面的構造。2根據視電阻率擬斷面圖中的異常幅值、形狀和分布范圍確定異常的性質和位置。3 在進展電性分層的根底上,分析電性層與地質層位的關系。4 分析地電層在平面和垂向上的變化情況,定性分析地層的產狀和構造形狀。2 定量解釋1 定量解釋宜在定性解釋的根底上進展,定量解

27、釋方法的選擇應與勘探的目的相順應。2 定量解釋確定的電性層與地質層間應有較好的相關性,并在此根底上確定各電性層的電阻率、厚度和深度。3 根據電性層與地質層的對應關系將電性剖面圖、平面圖解釋為地質剖面圖、平面圖。3圖 件普通應包括以下圖件:1 視電阻率擬斷面圖2 視電阻率平面圖3綜合解釋平面圖、剖面圖2 電剖面法1 資料解釋1 電剖面法的資料解釋應與其他勘探手段獲得的地質資料相結合,以定性為主、定量為輔。2 應著重分析物性特征點,確定異常的位置和范圍。2 圖 件普通應包括:1 視電阻率剖面曲線圖、平面圖2 綜合解釋平面圖、剖面圖3 高密度電法高密度電法的內業(yè)任務原那么上應參照電測深法和電剖面法的

28、有關規(guī)定進展。但在資料解釋過程中,應留意剔除引起視電阻率擬斷面圖上的虛偽異常(例如呈八字形、捺形等)數據;在地形起伏變化較大的地域,應利器具有地改功能的軟件反演解釋,消除地形的影響。5.3 瞬變電磁法5.3.1 瞬變電磁法運用的儀器其主要技術目的應符合以下要求:1 發(fā)射機所發(fā)波形穩(wěn)定,關斷斜坡線性良好,應能給出關斷時間。2 采樣延時范圍應能和探測深度范圍對應,并且有較密的道數。3 發(fā)射與接納的同步性能良好,收發(fā)距近時宜與電纜同步。4 觀測反復性好。5 動態(tài)范圍大于140db。6 接納線框或探頭頻率特性好,并與接納機匹配。5.3.2 實驗任務應包括以下內容:1 檢驗儀器設備的任務性能。2 查明野

29、外的電磁干擾電平及干擾特征。3 了解目的地質體的異常特征,包括強度、范圍及時間特性。4 到達目的層深度所需發(fā)射磁偶極矩大小、測道的時間范圍。5.3.3 測點、測線的布設與丈量應符合本規(guī)程第5.2.3條的有關規(guī)定。5.3.4 發(fā)射站及接納站布設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 嚴禁在高壓線下布設發(fā)射站與接納站。2 發(fā)射站應布設在線框(導線)附近,且便于與接納站聯(lián)絡。3 接納站應防止布置在強干擾源、強磁場及金屬物分布的區(qū)段。4 敷設線框(導線)應立標志,長度誤差5%,方向誤差1。5 應保證供電導線絕緣,尤其在接頭處更應留意。供電導線絕緣電阻不應小于2M。5.3.5 觀測要求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 觀測前應測發(fā)射線的

30、絕緣電阻、內阻,檢查電源連線。2 對于發(fā)射機,要接好儀器上的一切插頭后,再接電源,確認正負極銜接正確后才干開機。關機時先斷開電源連線,才干拔掉儀器上的一切插頭。3 野外觀測時,信噪比應大于35倍。4 反復觀測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 反復丈量的限差為10%。2) 在所采用的有效測道時間范圍內,不合格的數據占1/5以上時應添加疊加次數重測。3) 曲線出現(xiàn)畸變時,應先查明緣由,然后進展反復觀測;假設仍不能消除畸變時,應挪動點位避開干擾源重測,并作詳細記錄。5.3.6 質量檢查與評價1 野外觀測時,應進展反復觀測,取其優(yōu)良者。2 質量檢查點應不少于全區(qū)總任務量的3%。3 用算術平均相對誤差(5.2.10

31、-1)式)評價單個時間測道的檢測結果;用均方相對誤差(5.2.10-2)式)作為評價檢查點檢測結果;用各測點均方相對誤差值的算術平均值(5.2.10-3)式)作為評價全區(qū)檢測的結果。4 對于檢查點以歸一化場強計算上述誤差,無論按單測道、檢查點還是全區(qū)的限差都不應大于10%。5.3.7 在對勘探資料進展解釋之前,應對野外原始資料進展編錄、整理。1 定性解釋瞬變電磁法的定性解釋應結合其他勘探手段獲得的地質資料進展,應確定電性層的層數量及其對應的視電阻率,確定異常的平面位置和性質,普通包括:1) 在分析V(t)/I多測道剖面圖、(t)或S(t)擬斷面圖根底上確定電性層的縱向和橫向變化規(guī)律。2) 根據

32、視電阻率擬斷面圖中的異常特點、形狀和分布情況確定異常的性質和位置。3) 在進展電性分層的根底上,分析電性層與地質層位的關系。4) 分析地電層在平面和垂向上的變化情況,定性分析地層的產狀和構造形狀。2 定量解釋1) 定量解釋普通應在定性解釋的根底上進展,定量解釋方法的選擇應與施工方法和勘探的目的相結合。2) 定量解釋應確定各電性層的電阻率、厚度和深度,解釋的電性層與地質層之間應有較好的相關性。3) 應結合勘探對象對地質資料的要求,根據電性層與地質層的對應關系、地層的物性標志等,將電性剖面圖、平面圖解釋為綜合剖面圖、平面圖。3 圖 件普通包括以下圖件:1) 視電阻率(或視縱向電導)擬斷面圖2) 視

33、電阻率平面圖3) 綜合解釋平面圖、剖面圖5.4 地質雷達5.4.1 運用的儀器其主要技術目的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 天線中心頻率序列可選,低頻型宜選12.5MHz200MHz,高頻型宜選300MHz1000MHz以上。2 系統(tǒng)增益120db。3 模/數(A/D)轉換位數12bit。4 任務環(huán)境溫度-1040。5 任務環(huán)境濕度90%。5.4.2 實驗任務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 1 消費前應進展實驗任務,調查測區(qū)內有效波和干擾波的分布規(guī)律,選擇適宜的觀測系統(tǒng)和儀器的相關參數。2 實驗任務應結合已有工程地質資料進展,初步確定各反射層位與地質層位的對應關系。5.4.3 測線的布設應符合以下要求:1 測線的布設,

34、取決于義務要求、測區(qū)的地形、工程地質情況、實驗任務等,應因地制宜確定。2 測線的布設方向,宜垂直于目的體的走向。3 測線的范圍,普通限于義務書的測區(qū)范圍,在測區(qū)邊境段發(fā)現(xiàn)異常時應對異常作追蹤丈量,適當添加輔助測線。5.4.4 丈量參數選擇。丈量參數包括中心頻率、時窗、采樣率、測點點距、發(fā)射與接納天線間距。1 天線中心頻率。天線中心頻率普通按式5.4.4-1選定: (5.4.4-1)式中:f天線中心頻率(MHz);x要求的空間分辨率;圍巖的相對介電常數。2 時窗。時窗普通按式5.4.4-2初步選定: (5.4.4-2)式中:w時窗寬度(ns);hmax最大探測深度(m);v地層電磁波速度(m/n

35、s)。3 采樣率。采樣率必需滿足Nyquist采樣定律。普通采樣率為天線中心頻率的6倍或更高。4 測點點距應按式5.4.4-3計算: (5.4.4-3)5 天線間距應按式5.4.4-4計算: (5.4.4-4)5.4.5 外業(yè)原始記錄有以下情況之一者,資料應作廢:1 測點、測線、剖面號混淆不清。2 干擾背景劇烈,妨礙了有效波的識別。3 不能可靠采集有效波。5.4.6 內業(yè)任務1 數據處置地質雷達的數據處置應采用頻率域濾波、時間域濾波等技術手段壓制干擾波,突出有效反射波。2 雷達圖像的加強處置可采用反射回波幅度的變換技術,多次覆蓋疊加技術,加強雷達圖像。3 資料解釋1) 反射層確實定應根據波組的

36、同相性、類似性和波形特征確定反射層,并與地層建立對應關系。2) 時間剖面解釋對時間剖面反射層進展追蹤,研討地質構造與構造特征。4 圖 件普通包括以以下圖件:1) 測線平面布置圖。2) 地質雷達時間剖面圖像。3) 地質雷達深度剖面圖像。4) 綜合解釋斷面圖。 地震波勘探 6.1 普通規(guī)定6.1.1 地震波勘探應根據任務條件和探測要求選擇折射波法、反射波法、透射波法、瑞利面波法等勘探方法。6.1.2 地震波勘探運用條件應符合以下要求: 1 勘探場地地形起伏不大,地表介質具有良好的激發(fā)接納條件,地層呈層狀或似層狀。 2 折射波勘探1) 用于層次較少的層狀地層勘探。2) 探測目的層與相鄰地層間存在較大

37、的速度差別,且界面下層的波速須大于界面上層的波速。3) 地層界面起伏不大,折射波沿界面滑行無穿透景象。3 反射波勘探1) 界面兩邊介質的波阻抗V有較顯著差別,反射界面視傾角宜小于30。2) 界面相對穩(wěn)定、平坦,有一定的延續(xù)長度。4 透射波勘探被測巖土體應位于鉆孔之間或鉆孔與平洞之間,且具有一定的厚度。5 瑞利面波勘探1) 探測的目的體與周邊介質應有顯著的速度差別。2) 探測對象相對于埋深應有足夠大的體積或厚度。6 水域地震波勘探普通適用于水深大于3m的寬闊水域。7 水聲勘探適用于開闊而又較深的水域。8 地脈動測試測試場地周圍應無延續(xù)性震動干擾。6.2 折射波勘探6.2.1 運用的勘探儀器和配套

38、設備主要技術目的應滿足以下要求:1 運用的儀器應經過國家有關部門正式鑒定,每臺儀器必需到達出廠規(guī)定的技術目的。2 儀器主要技術目的應符合以下要求:1) 接納道不宜小于12道,并具有良好的道一致性; 2) 模/數(A/D)轉換精度不低于16bit; 3) 最小采樣間隔應不大于0.1ms;4) 增益動態(tài)范圍不小于96db;5) 可調通頻帶范圍:2Hz2000Hz;3 電纜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 不得有破損、短路、串道、斷道等缺點;2) 大線電纜道間絕緣電阻應大于10M,對地電阻應大于20M。4 檢波器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 固有頻率誤差不大于10%。2) 靈敏度誤差不大于10%。3) 失真度不大于0.

39、2%。4) 相位差變化應小于1ms。5) 絕緣電阻大于10M。5 觸發(fā)信號應滿足以下要求:1) 延遲時間不應大于0.5ms。2) 起跳鋒利,振幅足以觸發(fā)儀器內計時電路。6.2.2 實驗任務應符合以下要求:1 實驗任務應包括觀測系統(tǒng)、震源和儀器任務參數的選擇等內容。2 測線的布設應具有代表性,普通宜經過知鉆孔、探坑或地質露頭。3 消費過程中遇到部分地段記錄變化很大時,應作補充實驗,及時改動任務方法及相關參數,改善記錄質量。6.2.3 測線的布設除符合本規(guī)程第3.2.3條外,尚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 測線應布設成直線。當受場地條件限制時,可布設成非縱測線,但應思索旁側、界面傾角和速度變化的影響。2 地

40、形起伏較大的勘探場地,應實測激發(fā)點和檢波點的位置及高程,并沿陳列方向測繪地形剖面。6.2.4 觀測系統(tǒng)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 在地形允許的條件下,應采用多重追逐相遇觀測系統(tǒng)。追炮記錄應到達勘探深度。2 相遇時距曲線必需在相遇段內,至少應有4個正常檢波點接納到被追蹤界面的折射波。3 運用單邊時距曲線觀測時,須有知資料作檢驗。6.2.5 激發(fā)系統(tǒng)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 應根據勘探場地的地震地質條件,在方法實驗的根底上選擇適宜的震源、激發(fā)能量。2 激發(fā)點的位置及深度應準確記錄。3 運用炸藥震源時,井中激發(fā)應注水、泥漿或填土;坑中激發(fā)運用濕沙或土填實;水中或潮濕地域爆炸時應采取防水措施。4 采用錘擊震源、落錘

41、震源時,激發(fā)墊板應與地面耦合良好,防止反跳呵斥的二次激發(fā)。5 運用叩板震源時應使木板長軸垂直測線,且長軸的中點位于測線或測線的延伸線上,并與地面嚴密耦合。6.2.6 地震檢波器的安頓應符合以下要求:1 檢波器應結實安頓并與地面嚴密耦合,埋置條件力求一致;檢波器放置在水田、沼澤、淺灘時,應檢查防水性,必要時應運用加長尾錐。2 宜采用固有頻率為1040Hz的中低頻檢波器接納,不宜采用多個檢波器組合接納。3 檢波器在水泥路面或瀝青路面安頓時,應采用橡皮泥、黃油或熟石膏等將檢波器結實粘于地面或采用鐵靴安裝安頓,保證耦合良好。4 應去除檢波器周圍的雜草等,風力過大時,應采用掩埋等措施。5 檢波器與電纜銜

42、接的極性應正確,防止短路、漏電或接觸不良等缺點。6 用程度分量的檢波器接納橫波時,應保證檢波器的程度安頓,靈敏軸應垂直測線方向,且取向應一致。6.2.7 速度參數測定應在勘探鉆孔旁、探槽(坑)或巖石露頭上進展。6.2.8 數據采集應符合以下要求:1 儀器增益、記錄長度、采樣率、延遲時間等參數應根據勘探場地的詳細情況并結合實驗結果合理選擇。2 有條件時,應采用全頻帶接納。3 同一測線和同一勘探場地,必需采用一樣的儀器參數。4 做好儀器日檢記錄。5 仔細填寫儀器班報,填寫內容要準確、齊全,字跡要工整,特殊情況應注記。6.2.9 外業(yè)資料的檢查、驗收及評價應符合以下要求:1 應具備實驗資料,證明運用

43、方法的正確性。2 儀器班報和野外記錄填寫應正確無誤,原始數據資料應及時進展備份。3 記錄明晰背景好,干擾幅度小,震相明顯且可延續(xù)追蹤。4 壞道、死道不得超越10%,不能延續(xù),且不能是邊道和互換道。5 應留意追逐時距曲線與相遇時距曲線的平行性檢查,時距曲線個別道出現(xiàn)走時突變時應查明緣由。6 相遇時距曲線互換時差不應大于5ms。7 外業(yè)數據資料完好,質量可靠,對所要處理的地質問題得到初步結論。8 外業(yè)資料質量評價結果可分為“優(yōu)良、“合格和“不合格三個等級。6.2.10 內業(yè)任務應符合以下要求:1應將原始記錄、班報、實驗報告、儀器檢查記錄等進展歸類整理,并按工點裝訂,磁(光)盤應寫明工點稱號、文件號

44、及日期,并進展編錄。2 地震波的對比應符合以下要求:1) 地震波的振幅應大于干擾波振幅的2倍以上。2) 各記錄道的波形、振幅及振動延續(xù)度應具有類似特征。3) 追逐時距曲線應具有平行性特征。4) 在斷層發(fā)育區(qū),宜采用多相位對比。5) 應根據視速度、波形和振幅、兩組波相交疊加情況確定波的置換位置。3 初至拾取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 直接讀取折射初至有困難時,可讀取折射波極值時間,但應進展相位校正。2) 讀取折射波初至時,折射波曲線不宜圓滑,當時距曲線中個別道出現(xiàn)走時突變,應查明緣由并進展校正。4時距曲線繪制應采用折線銜接。5 采用的比例尺應明晰闡明折射波分層信息。6 繪制時距曲線前應對觀測值進展校正

45、,以消除低速帶、地形起伏、爆炸深度等要素呵斥的偏向。7 平均速度或有效速度確實定應符合以下要求:1) 有效速度在沒有測井資料或地震反射法測定的速度時,應運用折射波時距曲線交點法求得,并進展綜合分析。2) 同一測線縱向、橫向的速度不均勻時,應分段提取平均速度。8 資料的推斷解釋應符合以下要求:1) 相遇時距曲線互換時間不相等時,應取其平均值。2) 界面起伏較大時,應思索穿透景象,并留意法向深度與鉛垂深度之間的關系,必要時應對解釋結果進展修正。3) 應根據鉆探資料對解釋結果進展對比、驗證。9 成果報告除應符合本規(guī)程第3.2.4條有關規(guī)定外,尚應提交以下資料:1) 地層速度參數表。2) 折射波時距曲

46、線及其必要的解釋輔助線。3) 標明折射波解釋界面深度及界面速度綜合解釋斷面圖。6.3 反射波勘探6.3.1 運用的儀器和配套設備的主要技術目的應符合本規(guī)程第6.2.1條的有關規(guī)定。6.3.2 實驗任務應符合以下要求:1 勘探場地有效波最正確窗口和干擾波宜采用展開陳列法確定,單邊展開陳列的最大炮檢距宜為目的層深度的0.82.0倍,檢波點道距應不大于實踐任務的道間距,儀器任務參數的選擇宜采用寬頻帶接納。2 實驗任務尚應符合本規(guī)程第6.2.2條的有關規(guī)定。6.3.3 測線布設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 測線宜布設成直線,受場地條件等限制時,允許測線轉機,方向偏向不超越5。2 測線布設尚應符合本規(guī)程第6.2.

47、3的有關規(guī)定。6.3.4 觀測系統(tǒng)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 多次覆蓋觀測系統(tǒng)的覆蓋次數、道間距和最小偏移距等參數,應根據目的層深度、構造復雜程度和探測精度要求進展設計,并經過實驗確定。2 多次覆蓋或等偏移距觀測宜在地層下傾方向激發(fā),上傾方向接納。6.3.5 激發(fā)系統(tǒng)應符合本規(guī)程第6.2.5條的有關規(guī)定。6.3.6 地震檢波器的安頓應符合以下要求:1 因條件限制不能在原設計點位埋置檢波器時,可沿垂直于測線方向1/2道間距內安頓,但必需在班報中準確記錄。2 接納方式應根據實踐情況選擇單個檢波器或多個檢波器組合接納,高分辨率反射波法宜選用自然頻率較高的檢波器。3 地震檢波器的安頓尚應符合本規(guī)程6.2.6條

48、額有關規(guī)定。6.3.7 速度參數測定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 采用橫波測定速度時,每個觀測點應進展正反向激發(fā)。2 速度參數測定尚應符合本規(guī)程6.2.7條的有關規(guī)定。6.3.8 數據采集應符合本規(guī)程第6.2.8條的有關規(guī)定。6.3.9 外業(yè)資料的檢查、驗收及評價應符合本規(guī)程第6.2.9條的有關規(guī)定。6.3.10 反射波勘探內業(yè)任務應符合以下要求:1 數據整理1) 應繪制觀測系統(tǒng)圖,注明空炮、廢炮及測線經過的地物標志。2) 表層靜校正所需的資料應包括測點坐標、高程、井深、值、低速帶厚度及速度等。3) 數據整理尚應符合本規(guī)程第6.2.10條的有關規(guī)定。2 數據處置數據處置的根本流程應包括:預處置(定義觀測

49、系統(tǒng)道編輯、靜校正等)、抽道集、速度分析、動校正、迭加、偏移。3 資料解釋資料解釋應參照鉆孔資料和地質資料確定地層層位和波組之間的關系,對波組進展對比追蹤,獲得目的層的變化情況。4 成果報告的編寫除應符合本規(guī)程第3.2.4條有關規(guī)定外,尚應提交以下資料:1) 觀測系統(tǒng)圖。2) 速度參數表。3) 資料處置流程圖。4) 地震時間剖面圖和深度剖面圖。6.4 透射波勘探6.4.1 運用的儀器和配套設備的主要技術目的應符合本規(guī)程第6.2.1條的有關規(guī)定。6.4.2 透射波勘探可采用孔對地觀測方式、孔對孔觀測方式和結合觀測方式。6.4.3 激發(fā)與接納應符合以下要求:1 激發(fā)板中心距孔口的間隔 普通為24m

50、,最小測試深度應大于激發(fā)板至孔口的間隔 。2 對傾斜地層,井中接納、地面激發(fā)的激發(fā)點應布置在地層下傾方向。3 觀測必需自下而上進展,點距普通為12m,假設遇復雜地層點距應適當加密。當采用井中激發(fā)、地面接納時,檢波器應安頓在井口附近12m內。4 采用跨孔法測試,震源孔和接納孔間距在土層中宜為24m,在巖層中宜為58m。5 剪切波錘、三分量檢波器的沉放深度應準確,貼壁結實。6.4.4 速度參數測定應符合以下要求:1 應采用地震測井和聲波測井方法。2 各層測得的速度其誤差應小于10%。6.4.5 外業(yè)原始資料的檢查、驗收評價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 檢查觀測任務量普通為總任務量的5%10%。2 相對誤差應

51、小于5%,其中相對誤差為5%7.5%的點數不應超越檢查觀測總點數的10%。3 相對誤差按式(6.4.5-1)計算:% (6.4.5-1)式中:t 根本觀測值;檢查觀測值。4 地震波透射測試記錄質量評價可分為“優(yōu)良、“合格和“不合格三級。6.4.6 內業(yè)任務應符合以下要求:1 資料整理除應符合本規(guī)程第6.2.10條的有關規(guī)定外,尚應對井斜丈量記錄進展整理。2 直達波速度確實定應符合以下要求:1) 應根據波形記錄確定初至時間。2) 采用跨孔法測試,當測試深度大于15m時,應根據鉆孔孔斜及其方位資料計算兩接納鉆孔同一高程測點之間的間隔 L。3) 單孔法波速V可按式6.4.6-1計算: (6.4.6-

52、1)波沿井壁傳播的垂直時間t按式6.4.6-2計算: (6.4.6-2)式中:Hn:第n測點的深度(m)。 Hn-1:第n-1測點的深度(m)。 tn:孔口地面至第n測點間波的傳播時間(m)。 tn-1:孔口地面至第n-1測點間波的傳播時間(m)。 H:測點深度(m)。 d:震源中心至鉆孔中心的程度間隔 (m)。 t:波自震源至測點的傳播時間(s)。以深度H為縱坐標,時間t或速度V為橫坐標,繪制時距曲線圖和深度速度圖。4) 跨孔法緊縮波速度和剪切波速度可分別按式(6.4.6-3)和式(6.4.6-4)計算: (6.4.6-3) (6.4.6-4)式中:VP地層緊縮波速度(m/s);VS地層剪切

53、波速度(m/s);L同一高程兩接納點之間間隔 (m);緊縮波傳播的時間差(s);剪切波傳播的時間差(s)。以深度H為縱坐標,速度V為橫坐標,繪制深度速度圖。3 成果報告除應符合本規(guī)程第3.2.4條有關規(guī)定外,尚應勘察要求提交以下資料:1) 鉆孔波速測試成果圖表。2)地基的動剪切模量Gd、動彈性模量Ed、動泊松比d可分別按式(6.4.6-5)、式(6.4.6-6)和式(6.4.6-7)計算: (6.4.6-5) (6.4.6-6) (6.4.6-7)6.5 瑞利面波勘探6.5.1 運用的儀器和配套設備的主要技術目的應符合本規(guī)程第6.2.1條的有關規(guī)定。6.5.2 實驗任務應符合本規(guī)程地6.2.2

54、條的有關規(guī)定。6.5.3 測線布設應符合以下要求:1 應視勘探對象布設成測線或測網。多道接納時,測線應盡量布置成直線。2 觀測點周圍地形平緩,無臨空面。6.5.4 觀測方式可采用一端或兩端激震多道觀測,陳列長度應大于探測深度,檢波點距應小于異常體尺度。6.5.5 激發(fā)與接納系統(tǒng)應符合以下要求:1 穩(wěn)態(tài)激振器的安頓應與地面嚴密耦合,并使其堅持豎直形狀。2 檢波器應根據探測對象選擇相應型號,并與地面嚴密耦合。3 采用等幅振動信號時,檢波點距應小于勘探深度所需波長的1/2,最小偏移距可與檢波點距相等。4 觀測頻率步長應經過實驗選擇。6.5.6 外業(yè)原始資料的檢查、驗收和評價應符合以下要求:1 瑞利波

55、觀測的重要異常及畸變曲線均應進展反復觀測,并以反復性較好的曲線作為有效觀測。2 檢查任務量不應小于總任務量的5%,檢查曲線應無明顯變化異常。3 記錄質量評價可分為“優(yōu)良、“合格和“不合格三個等級。6.5.7 內業(yè)任務應符合以下要求:1 資料整理應符合本規(guī)程第6.2.10條的有關規(guī)定。2 資料處置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 應剔除明顯畸變點、干擾點,并將全部數據按頻率順序陳列。2) 對資料進展預處置后,應重新繪制深度-速度曲線。3) 多道瑞利波記錄應采用公用軟件處置。4) 必要時繪制深度-頻率曲線與波速-頻率曲線綜合圖。5) 頻散曲線中的深度值可按表6.5.7-1取值:泊松比與瑞利波穿透深度關系表表6

56、.5.7-10.10.150.200.250.300.350.400.45H0.550.580.630.650.700.750.790.84注:為泊松比;H為深度(m);為波長(m)。6) 剖面圖宜按測點高程繪制。3 資料解釋1) 層速度VRn應按式(6.5.7-1)或式(6.5.7-2)計算: 當時 (6.5.7-1) 當時 (6.5.7-2)式中:Hn第n點的深度(m);Hn-1第n-1點的深度(m);第n點深度以上的平均速度(m/s);第n-1點深度以上的平均速度(m/s);VRnHnHn-1深度間的瑞利波層速度(m/s)。2) 橫波速度可用表6.5.7-2進展換算:瑞利波速度與橫波速度

57、換算表表6.5.7-2VR/VSVR/VSVR/VS0.210.91270.310.92900.410.94360.220.91440.320.93050.420.94500.230.91610.330.93200.430.94630.240.91780.340.93350.440.94760.250.91940.350.93500.450.94900.260.92100.360.93640.460.95030.270.92270.370.93790.470.95150.280.92430.380.93940.480.95280.290.92580.390.94080.490.95410.30

58、0.92740.400.94220.500.9553注:為泊松比; VR為瑞利波速度(m/s); VS為橫波速度(m/s)。6.6 水域地震波勘探6.6.1 運用的儀器和配套設備的主要技術目的應符合本規(guī)程第6.2.1條的有關規(guī)定。6.6.2 水域地震波勘探除應選取有代表性的水域進展激發(fā)、接納及儀器參數選擇的實驗外,尚應符合本規(guī)程第6.2.2條的有關規(guī)定。6.6.3 水域地震波勘探應視現(xiàn)場情況和勘探目的布設測線、測網。測線應盡能夠經過勘探鉆孔。6.6.4 測線的丈量應符合以下要求:1 丈量定位可選用經緯儀前方交會法、無線電定位及衛(wèi)星定位等方法,精度應滿足工程地質勘察的要求。2 為保證觀測位置的準

59、確度,應采取導航措施,同時應對實踐觀測航線進展監(jiān)測。3 作業(yè)期間應觀測并記錄水位變化。6.6.5 觀測系統(tǒng)應符合以下要求:1 水域地震勘探可采用水中(或水底)固定陳列觀測方式或漂浮電纜航行觀測方式。2 漂浮電纜的沉放深度應經過實驗確定。3 采用固定陳列觀測方式的觀測船和激發(fā)船應拋錨定位,并將陳列固定于纜繩上。作業(yè)時應監(jiān)測有無溜錨導致船體挪動,當電纜尾部擺動超越10時,電纜尾部須拋錨固定。4 漂浮電纜拖船的航速應堅持穩(wěn)定,在航行過程中應堅持電纜沉放深度一致。5 觀測系統(tǒng)可選用淺層反射多次覆蓋系統(tǒng)和折射單重或多重追逐相遇系統(tǒng)。6.6.6 激發(fā)與接納應符合以下要求:1 激發(fā)震源可選用炸藥、汽槍、電火

60、花,震源在水中的深度應根據詳細條件確定。2 檢波器應采用水聽器,可隨漂浮電纜固定在水下15m的深度范圍內,也可放置于水底,深度應一致。3 嚴禁在作業(yè)船航行的上游進展炸藥激發(fā)。6.6.7 外業(yè)資料的檢查、驗收和評價應符合本規(guī)程第6.2.9條的有關規(guī)定。6.6.8 內業(yè)資料的整應符合本規(guī)程第6.2.10條的有關規(guī)定。6.7 水聲勘探6.7.1 水聲勘探儀器主要技術目的應滿足以下要求:1 探測深度及分辨率水深小于等于50m,疏松堆積層厚度小于25m時,0. 3分辨率0.5m。水深大于50m,疏松堆積層厚度2550m時,0.5分辨率1.0m。2 振蕩次數淺層在025m時,震蕩次數為360次min。深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